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史:中华帝国史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13:02
第五章    大元帝国
                                       一   儒学全盛
崇文抑武
宋朝建立以后,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以及五代十国时期武人的篡权自立事件频频发生,赵匡胤本人就是以掌握了后周的军队而当上了皇帝,对武人的防范成了赵匡胤的心腹大患。为了自己统治的长治久安,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开始疯狂地崇儒,大搞科举,最终窒息了整个民族的活力。昔日立功域外,气吞八荒的豪壮气概渐渐消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投笔从戎的观念也不付在了,只有到民族危难来临的时候,才能听到岳飞、陆游微弱的泣血的呐喊。隋唐时,人们对战神的崇拜不仅仅局限于他的孔武英勇,也非常重视他的谋略智慧和赫赫战功。唐玄宗在位时,就专门给周初的军事家姜太公建立了一座祠庙,每年春秋两季像祭孔老夫子一样祭奠他。唐肃宗即位后,不仅追谥姜太公为威武王,还挑选了历代名将白起、韩信、诸葛亮、张良、李靖、李绩、田穰欹、孙武、吴起、乐毅陪在他的身边,称为“亚圣十哲”。宋以后,尚武精神从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中消失,代之以纸醉金迷的奢侈之风。反映在战神的崇拜上就是战功赫赫、善用谋略的姜太公及“亚圣十哲”被请出了庙堂,代之以刚愎自用、战败被杀的三国将领关羽。
从宋朝开始,军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为防止士兵逃跑,官府在他们的脸上、手臂上刺字染靛,以便在任何时候分辨出来。这种带有人格侮辱的做法反映了军人地位的衰落。也使文人士大夫“耻于谈兵”的现象更为严重,这种丑恶现象影响了以后中国九百年。宋太祖即位后就解除了将领的带兵权,逐步用文臣代替武将。宋太祖对赵普说:“我现在用儒臣百余人分治各藩,纵使都去贪污,为害也不及一个武将。”宋太祖从消灭藩镇的角度,认为文臣比武将为害百不及一,从此军中多用文臣守卫边防。同时他们还没有真正的指挥权,需要依照皇帝制订的阵图作战,在行动上要受到皇帝派去的监军的种种限制。统一各国后,太宗继续这一方针,逐渐成为定制,并利用太监领兵或监军,以挟制武将。他说道:“国家若无外扰,必有内患。外扰不过边事而已,皆可预防。唯*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北宋初年伐辽失败,而且政府开支浩大,宋太宗询问盐铁使李惟清如何可以节省开支。李认为开支浩大使由于“边事未宁,屯兵致广所致”,建议以汉唐为榜样,“望国家精择将帅,以有威名者护塞”,则可收到“边事息而支用减”的效果。宋太宗答到:“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今之俨狁,群众变诈,与古不同。朕每计之,自有成算。至于选用将帅,亦须深体今之机宜。如韩(信)彭(越),虽古之名将,若以彼事件欲制今之敌,亦恐不能成功名。今纵得其人,未可便如往事,委之能成功业。此乃机事,卿所未悉。”宋太宗对燕云十六州虽然念念不忘,但仍以集中兵权防止割据为基本国策,以后的宋朝只能对辽采取守势了。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着眼点就是要富国强兵。他推行了很多重大的举措,如将兵法、保马法等。宋朝不许武人领兵,生怕将领在一个地方长期呆下去会逐渐培养自己的势力,因此弄得并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不能上下一心,结果战斗力极差,与辽、西夏的对峙中败多胜少。
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坚持下去,在推行的那段时间,还是显示了巨大的成效,与其他政权的战争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战果。首先是对夏战争取得重大进展。熙宁四年(1071年),宋朝收复河湟地区六州之地,取得了西河大捷。斩断了西夏的右臂,实现了联合吐蕃包围西夏的战略计划,逐渐取得了制夏战争的主动权。
其次是取得对交趾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从汉到唐长达一千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越南一直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在越南置郡设县。自唐末五代开始,越南独立。越南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王朝就是李朝,仿唐宋模式建立的“中国式”的国家,首都昇龙(河内), 其统治者虔心佛教,但却把“大慈大悲”抛却脑后,对内残酷统治,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东南亚史学家G·塞岱斯在《印度支那文明史》中这样对李朝评价:“李朝是越南独立初期一个强大的王朝,它的历史被充满军事纷争占领。”宋熙宁八年(1075年)八月,李朝分兵三路,大举侵略北宋。水路渡海占廉州(合浦)、钦州,陆路于次年正月攻占邕州(南宁)。九年二月,宋任命郭逵等统兵五万进行反击,失地相继收复。同年十一月,宋军攻入交趾境内,击败交趾象阵,宋军逼近河内,李朝投降,宋军北返。对宋称臣纳贡如故,但是已经不能像汉唐那样直辖了。
李朝曾经三次侵略南方弱小的占婆之国。越南历史上第二个强大的朝代是陈朝。元朝时,蒙古镇南王脱欢三次大举侵略越南的陈朝,由于热带雨林非蒙古铁骑驰骋之地,加之陈朝统治者的坚韧,三次挫败蒙古。打败蒙古三次侵犯以后,陈朝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国力,又相继发动了侵略占城和老挝的战争。越南自独立后,征南讨北,妄图争霸中南半岛。
历史其实对中国很公平,可以说厚赐中国。秦汉的时候,中国人较早发明了铁制兵器,我们的军事技术是世界一流的,我们的祖先不负历史使命,以精良的铁制兵器纵马天下、开疆拓土,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盛汉文明。宋朝的时候,鉴于中国以前的卓越表现,历史老人又给了中国一次机会,中国人在这个时候发明了比以前的铁器更为威猛的火器,可中国人已经彻底堕落了,他们贪生怕死、荒淫无耻,最终辜负了历史的使命,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
菲利普·杨先生在《中国为何没有工业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完全是孔子之祸。他指出,儒学著作被纳入科举制度之后,致使社会的精英们无不咬文嚼字,一千多年来,中国人因循守旧,创造力日益枯竭,中国开始从核心部分腐朽变质。更为要命的是,儒家思想严禁冒险。历代少年儿童都能背诵的一句古训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弱不禁风的中国精英们除了握笔之外,不从事任何体力劳动,虚弱被奉为有涵养的标志,柔顺的中国成了一个“阴”性的国度——温和懦弱、不愿冒险、害怕变化……中国人失去了进取心,变的闭关自守、沾沾自喜、自我陶醉。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过:“沾沾自喜、懦弱无能、自我陶醉的社会将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中国不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西方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种“阳性文化”,把冲突和竞争变成人类进步的沃土。
岳武穆
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直接导致了中国人性格由尚武、刚强转向了尚文、懦弱,一直影响到今天,尤其是汉族群,其他族群大多还保持着中华民族可贵的尚武精神。今天的汉族群一部纷人已经懦弱到认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抗击的是金国,而金国的建立者是满族的祖先女真族。可以说满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国内民族,对此无可厚非,谁知我们的骨子里有千分之几的女真血统?进入中原的女真人被蒙古灭了之后,连同原来进入中原的契丹人被蒙古人统称为汉人,消失在你我中,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融合。而由此怕歌颂岳飞引起其他什么矛盾是荒唐的,汉族群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但汉族群也不能被任意屠杀,任何一个族群都不能被任意屠杀,有理由去反抗。
有人想的很周到,因为他怕歌颂岳飞而引起女真族的后代满族的反感,从而影响民族团结,所以岳飞最好不提。提倡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真地就会伤害满族同胞的感情吗?我看有些人的感情也太细腻了,想得挺周到,不过他好像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祖宗,忘了自己曾经是最大的受害者。尽管岳飞英雄形象是在与女真的战争中出现的,但是你不要忘了,岳飞是在保家卫国,抵御侵略,而不是主动进攻女真,岳飞没有杀戮女真人民、焚毁女真城市、掠夺女真子女。女真族是征服者,岳飞等汉族群是受害者,只是进行了一定的还击,远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岳飞没有攻入金国进行疯狂的报复。岳飞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以至于现在的满族同胞非常痛恨他呢?满族同胞提起岳飞真的憎恶吗?我们没有调查过,至今我还不认识一个满族兄弟,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满族人不但不憎恨岳飞,反而非常敬重,因为岳飞是英雄,代表着正义和勇敢,他不是疯狂侵略的英雄,他是保家卫国的英雄,而后者的形象更高大,他不仅是某个国家民族的,他的精神属于全人类,即使敌人也会肃然起敬,即使战死,也会得到对方的厚葬。岳飞是抗金的,抵抗的是满族群的祖先,可为什么乾隆皇帝致祭岳飞曰:“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慈禧太后为岳飞提匾:“忠灵未泯”,光绪皇帝为岳飞提匾:“百战神威”,清朝的文字狱应该说非常厉害,尤其是乾隆时期,乾隆不知岳飞是自己祖先的死敌吗?这样提高岳飞会不会刺激汉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清朝最令人震撼的就是将吴三桂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为满清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人对清朝是有大功的,可他们却是明朝的叛臣,清朝皇帝要求臣子效忠,应该以谁为榜样?到底是吴三桂还是史可法?吴三桂背叛了他的主子也值得效仿吗?这个问题捆绕了清朝近百年。最后英明的乾隆皇帝决定将吴三桂等在满清入关时的明朝降臣全部列为贰臣,并集成《贰臣传》一书,对于满清入关时抵抗激烈的熊廷碧、袁崇焕等人定为忠臣,予以褒奖。这一行为对那些有着明朝情节的人,真可谓釜底抽薪,从此许多人被乾隆皇帝折服地五体投地而誓死效忠。乾隆皇帝博大、勇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决定一个国家兴亡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除此外,没有其他原因,战争*的是人,是不怕死的人,这就是日俄战争日本胜利的原因。由于具备高度的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敌制胜,为国捐躯,这是一个国家强大最集中的体现。
有人说,富于侵略是某种社会制度的特征,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日本古代就曾侵略朝鲜,这就是明证。当然元朝后他的目标是中国,可那时侯小日本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对手,古代中国从来没有把日本当回事。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扩张性完全在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勇武精神,而不是什么制度原因。我们有时显得很矛盾,一方面认为资本主义最富侵略性,可在谈到一战后美国、英国没有建立法西斯专政,而德国、日本为什么却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时,一再强调德国、日本的封建残余,好象封建残余越大,就越是具有侵略性,这岂不矛盾吗?其实不是什么制度,完全在于一个国家的传统。当今领土最辽阔的俄罗斯的形成就能说明这一点,也就是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俄罗斯才摆脱了蒙古族的控制,但他独立后就表现出的极强的扩张欲望。当时俄罗斯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只能是这个民族性格的表现。我们说中国人的韧性是世界一流的,国家屡次兴亡却持续了几千年,而后来中国的韧性只是一种消极的防御,苟延残喘,每况愈下,最终造成了民族性格变得圆滑、封闭、怯懦、自卑。俄罗斯才是世界上一流韧性的民族,为打通入海口,他同瑞典人打了一百多年的仗,尽管俄国开始损失惨重,但最后他们终于赢了,打通了波罗的海。同土耳其作战也一样,俄国共发动了七次俄土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像俄罗斯一样,为了争夺自己心目中的领土而同敌人打了几个世纪的仗。而即使震撼世界的蒙古人也是狂风式的,只辉煌了一百多年,俄罗斯的韧性是进攻中的韧性,而且一直持续至今,他包含这强大的生命力,是应该受到赞扬的,因为这种精神是人类征服战胜一切对像最宝贵的财富。在今天提倡尚武精神不可能再去侵略扩张,但它仍然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尚武精神已经内化为一种坚毅的品格,即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道德正义的强力捍卫。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建立强大的国家。
我英语学的不好,可对英语中的一个单词“aggressive ”非常感兴趣,在英语中它的一个意思是“侵略的”,但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积极进取的”、“顽强拼搏的”意思。胡适先生说过,遍观世界,以欧罗巴人最优,欧罗巴人中,日耳曼人最优,日耳曼人中,盎格鲁撒克逊人最优。英语实在太伟大了,英国人真不愧是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aggressive”这个单词简单的两个意思,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一个富开拓精神的民族就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民族,也就是一个最有活力的民族,为了对外,它的内部组合会达到最优化而尽量减少内耗,一个外向的民族就是一个高效的民族,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一个自信的民族,一个无往而不胜的民族,即使偶有挫折。马克思说民族没有优劣之分,我不敢断然否之,但一个民族在保存自己以期发展壮大的能力上,确乎有着重大的差异,大家看到了没有?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日本战败了,战败了又能怎样?今天别人还不是又成了世界强国,这*的是什么?除了本民族顽强拼搏的精神还能有什么?这更是对二战中被侵略国家最大的嘲讽。
宋朝的海外贸易依然发达,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有江阴、镇江、溆埔、明州、温州、秀州、福州、泉州、漳州、广州、琼州等地,而以广州的对外贸易最盛,以上各地,都普遍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国的大型商船频繁的往来南洋各地。宋朝时,中国商人逐渐在海外贸易中占据了优势,到宋代晚期控制了中国对朝鲜和日本的贸易业务,这样,中国人的内陆民族性格就渐渐获得某些海洋民族的性格。这对以后中国历史乃至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边地争雄
唐朝灭亡后,五代混战,全国陷入混乱。继之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北宋。从这个政权的中心区域看,似乎它是唐朝的继承者。但如果从唐朝的疆域看,它失去了河西,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幽云十六州,辽东,在南方失去了中央统治了一千多年的交州。如果从社会文化看,它更不能代表继承唐朝,唐人尚武、进取,而宋人尚文、保守,简直就是两个民族。而保持了唐人尚武精神的是位于唐朝边疆的契丹、西夏、女真、蒙古,由于宋人已经没有了唐人的魄力,边疆的势力获得了千年一遇的良机,迅速壮大。他们与宋朝一起,共同肩负起了大唐帝国在全世界的责任。契丹、女真、蒙古在建立一个帝国前后,其政治和文化上都相当成熟。他们熟悉中原制度,他们也可望获得汉唐“天子”的地位,他们也可望进行封赏和接受贡物,唐朝初年辽阔的世界帝国皇帝的形象,无形中也影响了临近部落联盟的领袖,他们也渐渐凭借手中的权力最终登上皇帝和天子的宝座。
把以宋为一方,以辽、西夏、金、蒙古为以方的战争看作是中国内战的特殊形式是合适的,其中的一方是在非汉族统帅的指挥下作战,他配置了人数上略占多数的非汉族群军队。当金朝的海陵王动员全国于1159——1160年与宋朝交战时,作为主力的猛安谋克军队为12万人,被征来参加这场战争的汉族却不少于15万人,此外还有在华中进行水战的三万水军,他的军队中占多数的不是女真族,而是汉族。金国翻译了《论语》、《孟子》、《春秋》、《史记》、《汉书》、《新唐书》等。西夏翻译了《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女真铸造的钱币从来都只有汉文,党项钱币有汉文和西夏文两种文字,元朝的钱币按汉文表示,但用八思巴文字
契丹
契丹是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北魏拓把硅曾打败契丹,契丹年年向北魏进贡。突厥强盛后,契丹又臣属突厥。自7世纪以来,契丹就被羁糜在隋唐的势力范围内,他们必须带着当地的特产进贡朝庭。605年,契丹人对隋朝的东北边界大举入侵,隋朝联合突厥进攻契丹,获男女四万余口,隋朝与突厥平分,使契丹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其人口一时锐减。唐朝不仅是强大的中原王朝,早630年击败东突厥后,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契丹继北朝后又被纳入中央王朝控制之下。623年,契丹一个首领入朝长安。628年契丹召开了一个部落首领会议以后,另一个首领到长安请求正式臣服。645年唐太宗伐高丽,一些契丹部落参加唐军作战。647年,以窟哥为首的大贺氏八部联盟正式臣属于唐,被赐姓李。649年,唐朝在东北松漠地区为契丹人设置了都督府,属自治性质,但封号给其首领带来空前的威望。后来柔然、回鹘强大以后,契丹便会依附他们,否则,便臣服中原王朝。当回鹘灭亡后,草原上没有强大的政权,唐朝内部藩镇割据,走向衰落,契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机。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开始向外扩张。向南攻占了阴山以南原唐朝的领土及幽云十六州,向西亲征吐谷浑、党项、沙陀诸部,一度攻灭了甘州回鹘,臣服了高昌回鹘,在东北征服了女真诸部,金朝阿骨打的祖先几代人都曾担任辽朝边疆等级制度下的节度使。阿保机又于926年灭渤海国,渤海国建立于698年,占据了东北大部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一带,立国以后,唐朝退出了朝鲜半岛和辽东大部分地区。北宋建立以后,宋太宗想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发动了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被迫对契丹采取守势。1004年契丹南下,攻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双方互有胜负,定下“澶州之盟”,宋朝每年向辽输送大量岁币。宋辽维持了120年的和平。
西夏对辽宋议和不满,认为辽违背了辽夏联合对宋的政策,随后支持和接纳辽西北部边境部族的叛降。1044年10月,辽兴宗率军西征,元昊在辽军连续获胜的情况下,一面遣使请和以示弱,一面退守贺兰山,沿途坚壁清野,烧光野草,是联军马无草可吃,当辽军马饥士疲之际,发起攻击,辽军打败,辽兴宗险些被俘。西夏在获胜后遣使求和,辽兴宗不得已许和,同时加强对西部地区的统治。1048年,西夏元昊死于内乱,未满周岁的琼祚即位,外戚擅权。1049年7月,辽兴宗乘机攻夏,以萧惠为河南道行军都统,由于萧惠轻敌,为西夏击败。后来辽军又连续进攻,在西夏多次战败后,没藏太后遣使要求依旧降附,1053年,辽夏重修旧好。
辽对漠北鞑靼诸部统治比较牢固,1004年,在漠北腹地建了三座城以镇抚,分别是镇州、防州、维州(皆在近外蒙古乌兰巴托西、西南)。此后,辽设西北路招讨司,驻镇州(今外蒙古土拉河支流喀鲁哈河西南),最高长官为招讨使。西北路招讨司是辽西北边疆地区最高的军政机构,负责镇守西北边疆地区。僻处今鄂嫩河及贝加尔湖东南面的萌古部,在辽大康十年(1084年)
向辽遣使进贡,其酋长接受辽国封授的部族官称号令稳、令祥。如成吉思汗五世祖察剌孩被辽国封为令稳,四世祖必勒格被辽国封为令祥。
渤海灭亡以后,并不是所有的渤海移民和渤海地区都受辽统治,在鸭绿江南北就由一些不受辽国统治的渤海和女真部落,渤海人和高丽人有血缘关系,高丽收留了许多渤海难民,并支持辽国统治下的渤海人叛乱。992——993年,辽派大军征高丽,要求得到鸭绿江南北的领土。辽军经过几次战役后虽然推进到了清川江,但高丽军民在将军徐熙的领导下,越战越勇,最终高丽与辽达成协议,高丽名义上是辽的附属国,断绝与宋朝的关系,高丽国王受辽朝皇帝的册封,但高丽被授权处理鸭绿江南部的女真部落。徐熙于994——996年率军进入该地区,建立起一批堡垒,扩大辽高丽北方的疆土。1009年,高丽发生了宫廷政变,国王被杀死,辽国为了惩罚篡位着,派军远征高丽。这次辽军占领了开京,焚毁了都城,但高丽军又重新集合起来,与辽军激战,加之严冬到来,给养不足,辽军被迫撤回。高丽王向辽请和,但辽国要求高丽王亲自朝觐作为履行附属的义务,还要求割占重要的边界区,高丽拒绝了,随之而来的是十年的敌对关系。辽国于1014年、1016年、1017年进攻高丽,胜负参半。1018年,辽国又派遣一支庞大的军队远征高丽,几乎全军覆没。1019年,辽又派军远征,依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020年,高丽国王向辽称臣,并开始进贡,直到辽国灭亡,高丽始终是辽忠实的附属。
辽国为了管理大量的汉人和渤海人,在全国实行两种制度,用汉法制汉人,用辽法制契丹人,吸收汉文化有益的部分,吸收汉族群精英来维护统治。契丹人翻译了《旧五代史》、《贞观政要》。随着契丹贵族的腐败和对女真残酷的民族压迫,1124年,辽为金国所灭。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十万人西迁,在进新疆额敏县称帝,群臣上尊号“天佑皇帝”,建元“延庆”。为了巩固统治,耶律大石开始扩张。不久他率军南下进入高昌,迫使高昌回鹘王国成为西辽的附庸。1134年,耶律大石灭东喀喇汗王朝,于巴拉沙兖建立都城。1137年,他又率军进攻西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战败,向塞尔柱王朝求援。1141年,西辽在撒马尔罕北方打败塞尔柱军队,西喀喇汗王朝成了西辽的附庸。不久,西辽又征服了花剌子模,成为中亚强国。
西辽是中原辽朝在西域的延续,它的政治制度保持了辽朝的传统。耶律大石通“辽、汉”字,他极力使西辽保持中原文化和契丹文化的优良传统。整个西辽五位君主均采用汉文尊号、年号、庙号。西辽的官方文字有两种,汉文和契丹文并行,所铸钱币也用汉文年号。西辽在中亚统治不到一百年,却使中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在欧亚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契丹”一词成为中亚各族称呼中国的名称。这个词从中压传到欧洲和俄罗斯,俄语中的“中国”一词和英语中的cathay,都是“契丹”一词的对音。1218年,西辽为蒙古所灭,遗民融于维吾尔、哈萨克等中亚民族中。
西夏
西北地区在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是吐蕃人的占领区,而到了十世纪则演变成军阀分裂。有敦煌的汉人,吐鲁番、甘州、肃州的回鹘人,凉州的吐蕃人,鄂尔多斯南部边界的党项人。到了十一世纪初,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就逐渐消灭了了西北地区所有的割据者。党项人不是入侵中国领土的外来者,他们是定居在唐朝边界的非汉族群人,他们长期以来就是唐朝地方体制和军事体制的一部分。党项源于西羌,世居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东南部一带。隋开皇六年(586年),党项拓拔部请求内服,但时反时叛。唐太宗时,屡次大败吐谷浑,党项全部归唐,唐于其地设置州县。吐蕃兴起以后,击败吐谷浑,进攻党项诸部,在唐朝的允许下,党项拓拔部向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迁移。安史之乱后,吐蕃攻占了陇右,进一步威胁党项,党项遂只有向陕西北部、河套一带迁移。东迁的党项人在汉族群的影响下,向半农半牧的经济生活过渡,部落人口有显著增加。唐朝末年,聚居在夏州的党项首领拓拔思恭,带领部落军队到长安附近参与唐朝镇压黄巢起义的战争,唐朝封他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将夏州(陕西横山)、绥州(陕西绥德)、银州(陕西米脂)、和静州(甘肃静宁)等地交给他统治,唐朝还赐拓拔思恭姓“李”。唐末五代的统治者默认了党项李氏对上述地区的统治,李氏则趁机将统治扩大到内蒙古的河套地区,又利用吐蕃衰落的机会,向河西走廊扩大影响,力量进一步壮大。北宋建立初,忙于统一战争,对党项李氏维持现状。公元982年,党项首领李继棒归附宋朝,宋太宗封他为彰德军节度使,后来又赐姓“赵”,改名赵保忠,要他忠于赵宋王朝,并给与大量财物。
李继棒的族弟李继迁为首领时,臣服辽朝。为了惩罚,宋朝禁止与西夏的贸易,使的矛盾激化。1002年,李继迁联合党项42族,攻占了宋朝西北重镇灵州(宁夏灵武)。公元1004年,李继迁在与宋军的交战中死去,他的儿子李德明继为首领,鉴于力量不足,同意与宋议和。宋朝封他为平西王,授以定难军节度使虚衔,开放边界贸易。李德明及其子元昊利用出现的30年的和平时期,向西发展,将统治范围扩大到甘肃西部的敦煌。元昊继任首领后,积极为创立自己的政权做准备。他取消了先辈从唐、宋统治者那里接受的“李”姓和“找”姓,意识到自己和鲜卑人有血缘关系,改姓元氏。他用各种方法提高党项人的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他虽通晓汉文,却又命人仿照汉字创造出本民族的文字系统,称为“国书”,后来称西夏文字,下令境内使用,地位高于汉文。1038年,元昊正式称皇帝,以兴庆府(银川市)为都成,国号“大夏”,使称西夏。以党项为主体建立的西夏,民族还有汉族群、回鹘,汉族群人口超过了其他。
西夏建立以后,与宋朝进行了激烈的战争,宋朝在连续的溃败后,由范仲淹主持西北军务,招抚当地各族群众,开展屯田,稳定了西北形势。西夏统治者感觉到进行战争得不偿失,于1043年主动提出议和的要求。次年,双方议定:宋朝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取消皇帝称号,向宋称臣,宋朝每年给西夏白银7万两,丝绸15万匹,茶叶3万斤。
北宋王安石变法后,北宋加强了对西夏的攻势,夺取了一些城池,开拓了兰州、西宁等地,但无力灭夏,但西夏在宋夏战争中丧失了主动权。当金国兴起南下灭辽时,西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122年和1123年,西夏两次出兵援辽。1124年,西夏见辽亡已成败局,派出使节向金国奉表称臣,愿以事辽之礼事金,金国则把辽国西北阴山以南的部分地区割让给西夏。1126年,西夏乘金攻宋,出兵攻占天德(内蒙古乌拉特前期东北),云内(土默特旗东南)等州,但这些地方很快又被金国抢占。西夏又进攻宋震威城(陕西府谷西北)、西安州(宁夏海原)、兰州等地,宋朝*近西夏边境的城堡相继被攻占。1127年,金朝将陕西北部地区千里之地割给西夏,以河为界,以抵偿占领天德、云内等地。1136年,西夏攻占南宋的乐州(青海乐都南)和西宁州(今西宁),随后宋朝在青海诸州全归西夏,西夏疆域空前广大。
金国
公元926年,契丹消灭了辽河流域的渤海政权后,隋唐以来东北地区称为靺节的居民开始被称为“女真”。女真受辽统治后,契丹强迫他们每年贡献大量马匹、貂皮、珍珠、海东青,在市场上地价抢购他们的人参等土特产,女真与辽的矛盾激化。1113年,完颜阿骨打成为女真首领,率领女真族发动了反抗辽朝统治的战争,并于1114年秋冬间,在出店河(吉林扶余)击败辽朝10万大军,并乘胜占领辽朝的几个边境城镇。1115年元旦,阿骨打称皇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定都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县)。金朝建立以后,继续向辽朝进攻,节节胜利。1125年,金灭辽朝以后,继续向北宋进攻。1127年,金兵攻下了北宋都称汴京(开封),北宋灭亡。经过几十年的战争,金朝稳定的控制了华北,以淮河与南宋为界,与南宋、西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并迫使南宋、西夏向金称臣。这样,东北至黑龙江流域以及北方草原上的各游牧部落,都处于其统治之下。对于漠北鞑靼诸部,金朝设置西北、西南、东北三路招讨司,管辖归属各部,由于鞑靼诸部力量逐渐增强,无法像辽那样牢固的控制漠北,三路治所均设在内地(今内蒙古地区)。金超除对叛乱各部出兵讨伐外,还在内地与鞑靼诸部之间开挖界壕,构筑边墙进行防御。历史数十年,构成了东北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起,向西南延伸,经过今天阿巴嘎旗、苏尼特左右旗,到达今乌兰察布盟四王子旗北部,连绵不断的界壕和边墙,构成了“金长城”,但以后并没有阻挡成吉思汗的铁骑。
金熙宗完颜亶统治时期(1135——1148),进一步废除了旧的部落统治遗俗,采取宋朝制度和辽朝的南面官制,建立了相应的户籍制度、军事制度、赋税制度,唐、宋以来的科举制度也被采用。1153年,金朝首都从会宁迁到燕京,改称中都(北京),金朝逐渐演变成一个传统式的封建王朝。
金朝末年,女真共有480余万人,其中居住在中原的有200万,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有40万,留居东北的约200万。居住在中原的女真人,在金宣宗南渡以后,大部分迁到黄河以南,金朝灭亡以后,融入汉族群。居住在内蒙古的40万女真人,与蒙古交往较早,归附了蒙古,“若女真、契丹生西北不通语者,同蒙古人。”相当一部分女真加入了蒙古。另一部分女真随蒙古军西征南下,加入汉族群和其他民族。留居东北的约200万女真人,居住在上京地区的约有100万。余下的100万分布在辽河流域、鸭绿江流域,有数十万叛蒙古而返回女真故地,剩下的几十万女真人在明代前期与当地的汉族群融合。金朝灭亡以后,在元代以“女真”称号活动得不到200万,到明朝中叶,约百万左右,被明朝分别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大元帝国
“汉唐两代希望建立‘泛亚洲统治’的梦想,是由13世纪和14世纪的元朝皇帝忽必烈和铁木尔为了古老中国的利益,通过使北京成为俄罗斯、突厥斯坦、波斯、小亚细亚、高丽、西藏、印度支那的首都而实现了,……从忽必烈到康熙皇帝,这些统治者在他们的中国政府里,推行了中国在亚洲的帝国主义纲领。”             ————〔法〕勒内·格鲁塞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对中国历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不是汉族群的中国,中国是五十六个族群的的中国,与他国相比较,我们国家的名称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者这一点,中国这个名称没有凸现主体民族的意思。而俄罗斯与俄罗斯族有关,美国与美利坚民族有关,英国与英格兰人有关。中华民族是有着56个族群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民族。中华民族不能有孬种,尤其是处于领导地位的族群,否则,整个中华民族会丧失武魂的核心而分崩离析。长期处于领导地位的汉族群在唐以后衰落了,文弱了,就应该由强悍的族群统帅中华,征战世界。
一统华夏
12世纪的蒙古高原,部落林立。游牧于鄂嫩河中上游和肯特山一带的是蒙古部。在蒙古部的西面有篾儿乞部,再西面是斡亦剌部、乃蛮部。南面为汪古部,东面为塔塔尔部,此外,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部落。这些部落的族源、语言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从事游牧业。成吉思汗所在的蒙古部逐渐强盛起来。早在察剌孩做蒙古首领的时候,蒙古的势力有所增长,得到了辽朝的重视。察剌孩和他的儿子想昆必勒格都被辽朝授予官号“领忽”,意为节度使,这也主要在辽朝前期使用,辽中后期则直接称节度使。第一个称汗的蒙古首领是合不勒汗,他是成吉思汗的曾祖父,生活在辽末金初,他曾杀过金国的使臣,遭到了金国血腥的报复,蒙古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以后,就把矛头指向了南面的两个邻国金国和西夏。金是一个大国,人口超过五千万,西夏较小,人口不足三百万。金与蒙古有深仇大恨,金国一直利用塔塔尔部牵制和削弱蒙古高原各部,也派兵攻打过他们,成吉思汗曾祖父杀了金国使臣以后,金国又杀了蒙古的俺巴孩, 汗,成吉思汗的叔祖父忽图剌汗曾率军攻金,成吉思汗本人虽在1169年接受金的封号,其后每年向金朝进贡,但祖先的仇恨却并未忘记,他不可能长期忍受称臣进贡的地位。但金是一个大国,不能轻易侵犯。因此西夏就成了首先攻略的目标。从1207——1211年,蒙古三次进攻西夏,迫使西夏纳女臣服。从1211——1215年,为给祖先报仇,成吉思汗连续伐金,金国中都北京被攻陷,金宣宗迁都南京开封,成吉思汗留下木华黎与金作战,自己返回蒙古着手西征。木华黎与金周旋了六年,病逝,未能灭金。
从1207——1211年,成吉思汗已经迫使臣服于西辽的畏兀儿、哈剌鲁、吉利吉思部臣服蒙古。1218年,蒙古灭西辽,尽占其国土。这样, 蒙古便与中亚的强国花剌子模接壤。1226年春,蒙古又伐西夏,包围了西夏都城兴庆府。成吉思汗留下军队继续围攻,自己率军队南征金朝,在甘肃天水病逝。成吉思汗死后三天,西夏灭亡。1233年,蒙古与南宋通使,约定联合出兵灭金,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合灭金。1240年,蒙古招降吐蕃。1252年,忽必烈率军灭大理国。底定云南。
从1235——1279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作战,蒙古军付出了包括蒙哥大汗牺牲的巨大代价,终于灭掉了南宋。
忽必烈继承汗位以后,于1271年仿效中原历代王朝,发布诏书,宣布建国号“大元。他在诏书中追溯了唐虞夏殷、秦汉隋唐的国号,自许要上承古制,“绍百王而纪统”,又以本国“舆图之广,历古所无”,申明不愿仿效秦汉或隋唐以初起之地名或所封之爵邑为国号,而取《易经》“大在乾元”之意,改国号蒙古为大元。改国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蒙古是成吉思汗定的国号。他至少意味着以忽必烈为首的一部分贵族在观念上的转变,他们意识到要统治如此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不能再用蒙古国号,以减少隔阂。同时也意味着忽必烈地位的巩固,不用再理会保守贵族的指责。作为中国的新皇帝,忽必烈要求远东其他诸国对他表示效忠,按传统的中国政策,这些国家应该成为中国天然的卫星国。
征战欧亚
西征
从1219——1222年,蒙古灭花剌子模,为了追击残余势力,蒙古军侵入伏尔加河以东的钦察草原,打败钦察人,钦察人向罗斯求援。1223年夏,8万罗斯大军被蒙古军打败。1223年冬,蒙古军东返。
1234年,窝阔台灭金。从1218年开始,蒙古数次侵入高丽,起初被高丽军打败,但最终高丽臣服。
从1235年开始,蒙古军又开始西征。1236年,诸军会师,首先进攻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阿耳,一举攻破。1237年,蒙古军连续攻破莫斯科等十四城,1238年,蒙古军攻破弗拉基米尔城,屠城后将该城焚毁。1239年,蒙古军攻破基辅。1240年,蒙古军进入波兰,所向披靡。都准备深入西欧的时候,传来了窝阔台去世的消息,蒙古军自巴尔干撤回伏尔加河上。
1253年,旭烈兀西征,到1257年,横扫中亚。1258年,蒙古军攻占巴格达,立国五百多年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灭亡。1259年,蒙古又进攻叙利亚,1260年攻占阿勒颇城。叙利亚王逃往埃及,埃及军与蒙古作战,蒙古军全军覆没。旭烈兀想复仇,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为争汗位战事已起,不允许他这样做。旭烈兀支持鹘比烈,忽必烈拔动气阿姆河、西到叙利亚、北抵高加索、南到波斯湾的大片领土划归他统治,建伊利汗国。
降服高丽
蒙哥可汗时,几次东征高丽,高丽国王遣太子入质。元世祖即位,将高丽的西京地方划入元境,改为东宁府,两国以慈悲岭为界。从高丽国王王粘开始,历代高丽国王都尚元公主,并变发胡服一切风俗顺从蒙古。后来元朝设驿站于高丽,又在高丽设置征东行中书省,于是高丽的内政也为元朝把持,高丽彻底为元朝统治,这种关系维持到元末。
东征日本
忽必烈两次派出使团要求日本朝贡,但当时日本的统治者拒绝元朝的要求,对使者非常粗鲁。忽必烈大帝无法容忍日本人对他的蔑视,遂决定东征日本。公元1274年,忽必烈发兵近3万进攻日本。10月初元军袭击日本的对马、壹歧。两地守军各以80骑和百余骑迎战,结果全军覆没。元军随后进入松浦半岛沿海诸岛,日本数百名武士伤亡。19日兵船驶进博多湾。在此之前,日本数万武士迎战,丛20日上午10时开始,同登陆的元军交锋。一开始,日本武士处于不利地位,元军采用的是进步的步兵集团战术,这使习惯于一骑对战的日本武士很不适应。元军箭短而射程远,为日箭所不及。元军作战时击鼓鸣锣,常使日本战马惊跃狂奔,控制不助。元军使用一种日本武士从未见过的火药武器——震天雷,其射出的铁弹的爆炸声往往使日本武士“目眩耳塞,茫然不辨东西”。激战至暮,日本武士被迫退往大宰府附近,组成新的防线。元军可能为了防备日本夜袭,回到船上。就在当天夜里,一场意外的台风刮沉了元冰川200艘,剩下的不得不返航,第一次远征失败。
为防范元军再来,日本加强了防务。1281年,忽必烈分兵两路,朝鲜派出的东路军由蒙汉朝兵四万人组成,兵船900艘。另一路是中国江南派出的江南军由范文虎指挥,十万人,兵船3500艘。两路军约定余6月中旬在壹歧回合。东路军首先进发,6月初进入博多湾,占志贺岛,日本武士多次乘小船出击,双方互有损失。7月初,两路军会合,下旬元军主力集结鹰岛。在元军即将举行全面进攻的前夕——7月30日夜,这里又狂风大作,兵船大部沉没,援军仅一小部得以生还。第二次又告失败。
征安南、占城
五代交趾诸雄土豪相继称雄独立,968年,丁部领政府诸部,称帝建国,国号“大瞿越”,都成华闾(越南宁平),其后越南李朝(1010——1225)迁都升龙(河内),改国号“大越”。独立后的越南与宋朝保持朝贡关系,1257年,蒙古大帅兀良哈台从云南遣使安南,命其朝贡,安南陈朝(1225——1440)初兴,国力强盛,杀使者。兀良哈台率军侵入安南,占领升龙,但由于陈朝全面抵抗,气候不适应,不久全部撤出。1281年,元世祖欲直接统治安南,设安南宣慰司。
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名福建行省左丞唆都经营海外,派人到占城(金越南中南部)招谕。1279年,占城使者朝贡,1281年,封其王为占城郡王,同时设立占城行省,以唆都为右丞,以刘深为左丞,准备在占城实行直接统治,并以为出征海外诸国的前沿基地,令占城准备供应军粮。1282年,占城王子补的执掌国政,不愿屈服于元朝,元超出使暹罗等国的使者途径占城时,被扣押。1283年,唆都率军从广州出发,航海到达占城港,攻破其都城,但占城王杀掉元使,退往山中,凭借山林险阻,元军受挫。1284年,占城遣使大都,称臣纳贡,唆都军北上与镇南王脱欢军合攻安南。
1284年,元世祖命皇子镇南王脱欢率军征安南、占城,由于游击战、炎热、疾病,是蒙古军损失惨重,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蒙古军被击退。1287年,脱欢复统大军水路并进征安南,元水军遭重创,军粮供应不济,价值陷入游击战,被迫撤回。但占城和安南均已经认识到,如果不承认元朝为形式上的宗主权,蒙古军还要南下侵略,他们遣使修好,恢复朝贡关系。
征缅甸
1273年,元世祖遣使缅甸,令其王来朝,使者被杀。1277年,缅甸国王以前额头人归附元朝为借口,征发该部,北元朝救兵击退。云南行省随即派军入缅,进至江头城(今杰沙),招降其东北境三百余寨,因天热退兵。1283年,元军分三路征缅,攻占江头城,1284年,攻占缅甸东北重镇太公城(今拉因公),降服其他城寨12处,留军驻守。1286年,元朝设立缅中行省,驻军巩固。1289年,缅甸国王向元朝朝贡、称臣,元朝在攻取得太公城及其以东以北设立四路,隶属云南行省,撤销了缅中行省,开拓了西南疆域。
征爪哇
爪哇当时是南洋强国,不仅将西爪哇纳入统治之下,还政府了马都拉、巴厘岛,并乘三佛齐衰落出兵征伐,迫其臣服。元世祖认为,只要征服爪哇,其他南洋小国自然臣服。1289年,忽必烈派出使者要求爪哇屈服。爪哇国王怕元朝夺取他对东南亚香料贸易的控制,在元朝使者的脸上刺字作为报复,忽必烈大为恼怒,遂决定远征爪哇。1292年,远征军从泉州出发,第二年大部分在爪哇登陆。刚开始由于爪哇内部分裂,元军进展顺利,但最终遭到爪哇军的伏击,大败而回。
无敌武器
蒙古军所向披靡,除了骑兵优势外,先进的军事技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成吉思汗非常可望先进的技术,表现为对工匠格外重视,按成吉思汗的命令,凡是对蒙古军队抵抗过的城池,被攻占后一律屠杀,只有妇女、儿童、工匠得免。在长期的征战中,蒙古军掳掠和征召了大量的工匠,促进了手工业,尤其是兵器行业的发展。蒙古军很注意发展抛石机,成立专门的“炮军”,攻城时大量集中使用,抛石机可以发射一百五十斤重的石弹,威力极大,否则,仅以骑兵很难攻破坚固的城堡。在几次与金的作战和占领中都(北京)的过程中,掳获了金国的火药、火器和制造火器的工匠,从此开始了火器的生产和使用。灭金后,又得到金国制造震天雷的技术,1258年,蒙古兵进攻巴格达时,曾使用震天雷之类的爆炸性火器,两次东征日本时,也使用过大量火器。正是这些先进的武器,摧毁了西亚、欧洲许多国家城市的大门。因此随着蒙古的西征,火也带到了欧洲。火炮到了欧洲后,马上就引起了军事革命,骑士阶层被推翻了,封建统治阶级开始衰落,而资本主义却开始迅速成长。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是预示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正如法国科学家格鲁塞所说的,“蒙元帝国在文化传播方面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只有好望, 角和, 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上与之比拟”。而促使这些科技传播的几大帝国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大明帝国
今天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注意民族感情,注意民族团结是非常必要的。但这里有一个度,过分地强调民族文化、感情,好像凡是与民族问题有关的事情都要上升到一个高度,宁可汉族群受到伤害,也绝对不能使民族感情受到伤害,这又是走了一个极端,这和大民族主义的效果一样,同样强化了地方民族主义的民族意识,这样,我们不知不觉中弱化了汉族群的民族意识,但并没有很好的起到团结少数民族的作用。如明朝建树不少,可中学历史教科书提到明朝与蒙古族的关系时,只讲土木之变以及两个皇帝一度被俘,结果给人的感觉就是明朝和宋朝没有多大区别,积贫积弱,这是违背事实的。明太祖时,曾多次派大军出塞,给北元以沉重打击。明成祖更是五次亲自挥军出塞,跃马草原,史称“五征蒙古”,对于这样一件功及汉唐的大事,教科书中居然不提。要写土木之变,就要写五征蒙古。元朝近百年的统治,已经给汉族群及其它族群空前沉重的打击,使这些族群的自尊心、自信心一落千丈,其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甚至延续到今天。而明朝前期的军事行动,正好可以使这些族群疗治创伤,找回自信。而我们的教育精英们是怎么做的?当今中国思想界“可为痛哭流涕者”莫过于此。
洪武创业
明朝初期,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元大都被攻破之后,元顺帝逃往上都,以后又逃往应昌(今辽宁克什克腾旗附近)。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洪武皇帝派常遇春、李文忠率兵自北平出发,攻取开平(内蒙古正蓝旗东),开平是元上都,元顺帝自大都逃到哪里,布置兵力,伺机反扑。明太祖此次派军北征,直捣元顺帝老巢,明军攻克开平,元顺帝被迫又逃到应昌,不等喘息稍定,就下令残余元军进攻大同,进攻遭受失败。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领大军分兵两路往征沙漠。徐达军出潼关,经西安,直取定西,攻打扩廓贴木尔。令一路由左副将军李文忠率领,出居庸关,直插沙漠。徐达取得了沙儿峪(甘肃定西)战役的胜利,廓扩仅以身免。接着徐达又命邓俞攻占和州(甘肃临夏),招谕吐蕃,该路军大获全胜。李文忠军出野狐岭(河北张家口),五月攻下开平,接着进兵应昌。途中的支援顺帝兵四途中,明军一鼓作气,攻克应昌,俘获元顺帝孙买的里八剌和后妃、宫人、诸王、官员,及宋元玉玺等,派人送至京师。清理战场,只有元太子逃走。李文忠率军北追不及,只得率军返回。元太子逃到和林(外蒙古杭爱省),他即位后,国号仍用元,史称北元。
洪武五年(1372年),明军再次北征,想一举扫清沙漠,将外蒙古纳入帝国版图。明朝兵分散路,徐达率中路出雁门关,一路胜利,先锋兰玉在野马川击败元军,接着又在土剌河战败廓扩铁木尔。廓扩节节败退,诱徐达深入,徐达贸然进军,到杭爱岭北时,突遭廓扩和其部将贺宗哲的合击,徐达军中大乱,战死数万,只得收兵采取守势。李文忠军入朔北与敌展开血战,得失参半。冯胜一路从兰州进军甘肃,直至瓜州、沙洲,打通了通向西域的通道。1372年杭爱岭一战,使所向披靡的明军第一次遭受重创。洪武皇帝吞并外蒙古的想法被迫放弃,明军转入积极防御。这种政策一直持续了十五年,其间明朝没有大规模出塞之举,谨慎防御,稳定北边。派公侯练兵备边,由西北到辽东,设置卫所、重镇,筑起一条牢固的军事防御线。
洪武二十年(1387年),东北二十万元军投降,洪武皇帝又决定讨伐北元,扫清沙漠,解除后顾之忧。1388年,蓝玉率十五万大军从大宁出发,听说脱古思帖木尔驻在捕鱼尔海,隋率军往攻。北元以为明军没有能力深入漠北,毫无防备,加上天气恶劣,明军行踪没被发现。北元太尉蛮子仓促应战,不是明军对手,北元军大败,蛮子被杀,他的部下向明军投降。脱古思帖木尔见状不妙,和太子等数十骑逃走,蓝玉没有追上。明军漠北一仗,俘虏了脱古思帖木尔次子、各级官吏 、北元故太子妃和公主等3000多人,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余人,此外获得宝玺、图书、金银币和大量马驼牛羊车辆。脱古思帖木尔穷途末路,打算投奔和林的丞相咬住,但他以及长子被部下杀死。脱古思帖木尔的部署四下逃散,无所依*,陆续归降明朝。
1389年正月,洪武皇帝又布置兵力,出师讨伐北元丞相咬住和太尉乃尔不花。洪武皇帝令傅有德为将军,率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光等到北平听燕王节制。派定员厚望必到太原,隋秦王出师。这是北边塞王的首次出征,成为明朝军权由将军转到诸侯王的标志。燕王旗开得胜,乃尔不花投降,晋王无功而返。以后为了扫清沙漠,明太祖仍时有北征之举,经略西北和辽东,安定已基本统一的辽东和漠南大部分地区。脱古思帖木尔死后,部下纷争,几任可汗都非善终,不再沿袭北元帝号,洪武皇帝清沙漠的目的已基本达到。
北方蒙古骑兵强大,对明朝北边构成严重威胁,明代对马政极为重视。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设置了牧马机构木马监、群。以后在滁州设主管全国马政的太仆寺,统一负责制定政府对军民养马的政策和计划。太仆寺归兵部节制。太仆寺下属机构有牧监、牧群两级,群有五小群组成,每小群有儿马一批,骡马四匹。群有群长,牧马监设监正、监副等官,具体管理马群生产。洪武十三年,为加强对边防卫所马政的管理,先后设置了辽东、北平、山西、山西、甘肃武个行太仆寺,由中央太仆寺直接领导,归兵部节制,地方不能参与。苑马寺是朝廷直接养马的机构。永乐年间,先后设立苑马寺四个:北京、辽东、平凉、甘肃,每寺由6监24苑,苑分三等,上苑养马万匹,中苑7000匹,下苑4000匹。明朝还在民间大力发展养马业。明初马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的保证了骑兵的战斗力。永乐年间,邱福北征的十万精骑在很短的实践内就集中起来。邱伏全军覆没后,只用半年时间,便又征集骑兵三十万。永乐以后,马政逐渐衰败,官养、民养马匹逐渐难以满足军需,只得在边界开马市,以其他货物换取马匹,并令各卫所养马。但仍不能满足军需,使骑兵的战斗力大受影响。
千古一帝——明成祖
在洪武皇帝创业的基础上,明成祖时,疆域又得到了大大地开拓。
迁都
明朝历史上值得一提的伟大人物就是明成祖朱棣,他给国家带来了几百年未有的新气象,颇具汉武唐宗遗风,应该大书特书。在他被封为燕王时,镇守北方,多次打败蒙古统治者,屡建奇功。朱元璋死后传位给孙子建文帝。雄心勃勃的燕王如何能够忍受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不久即挥兵南下,夺得帝位。朱棣真不愧军旅出身,在他身上保留着我民族的勇武传统和开拓精神。明朝的首都在南京,可为防御蒙古贵族南下侵袭和加强对东北地区的防御,他毅然决定迁都北京。大家注意,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举措,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王朝其都城只有由北往南迁徙的,这既是一种衰落的表现,更是一种无奈,大都经受不了西伯利亚的寒流。西晋灭亡后其都城由洛阳迁到建康,北宋灭亡后其都城由开封迁到杭州,北魏将其都成由平城迁到洛阳,金朝将其都城由燕京迁到开封,而明成祖却要北迁燕京,作为一国之主却要亲临前线,这在贪生怕死的中原皇帝中是罕见的。北宋前期,辽国大举南下,饮马黄河,宋朝大臣大多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以避难,只有寇准力主宋真宗亲临前线督师,结果士气大振,辽国退兵。但由于皇帝的懦弱,最终还是签订了屈辱的条约。而我成祖皇帝却大不相同,这不禁令人想起俄国的彼得大帝。为了打通黑海的出海口,彼得大帝发动了二十一年的北方战争,瑞典是北方强国,刚开始俄军全线崩溃,国家差点灭亡,幸好瑞典人没有穷追猛打,而是去进攻波兰人,给俄国以喘息之机。惨重的损失并没有使彼得大帝气馁,他由以最大的毅力重建军队,为了铸造火炮,彼得大帝甚至征用了教堂和修道院的铜钟,经过一番准备又开始进攻瑞典,在刚占领的地方就建立一座城市,名叫圣彼得堡,并马上将首都前往圣彼得堡,表明了他要夺取出海口的坚强决心。1721年俄国终于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这就是俄罗斯人的拓边精神,也是日本人执着的扩张情结。正是这股精神,成就了俄罗斯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领土。我们总在哀叹中国的人均资源是多么的少,你想过没有,就这点资源相当一部分还是清朝留下来的,汉族群聚居区的人均资源更少,汉族群人口居住的地区还不到中国领土的一半。毛泽东说得好,我们经常说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实际上是汉族群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即使这样,我们的人均资源还是少的可怜,这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今天俄罗斯领土异常广阔,那是俄罗斯人的祖先用鲜血换来的,别人付出过。所以俄罗斯尽管今天经济不景气。但其丰富的资源无疑帮了大忙。
成祖皇帝有着与彼得大帝一样的勇武精神,实乃我民族之骄傲。如果明朝的历代皇帝能够将成祖皇帝的精神发扬下去,加上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巨大能量,我中华帝国无疑是世界上版图最辽阔的国家。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在边疆献身,哪怕付出生命,马革裹尸而还。可惜成祖皇帝之后,一代不如一代,不要说开疆拓土,就是看家也不行了。已经衰落的我们是不可能像俄罗斯民族那样生机勃勃,成祖皇帝也无回天之力。
五征蒙古
成祖皇帝深知,元朝虽然灭亡了,但其实力犹存,特别在大漠南北水草丰茂的地方,所以必须主动进攻。明成祖即位以后,北边蒙古各部仇杀不已,其中鞑靼部强大,与明朝为敌,意欲南下,明成祖决定派兵讨伐。永乐七年(1410年)七月,明成祖任命淇国公丘福为大将军,统帅十万大军,北征鞑靼。由于丘福轻敌冒进而中计,明朝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人逃回关内。
丘福北征失败,明成祖决定亲自率兵北征。永乐八年二月,明成祖率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北京得胜门出发,踏上了北征之路。明成祖率轻骑追击至斡难河,与鞑靼部本雅失里部相遇。斡难河是元太祖发迹之地,在这里,明成祖挥军大败本雅失里部,随后又击败其他鞑靼部,七月中旬,大军凯旋归京。这次北征历时五个月,连战皆捷,使鞑靼部势力严重削弱。但瓦剌的势力随之增强,又构成明朝北边新的威胁。永乐十二年三月十三日,明成祖率五十万大军字北京出发,六月七日,明军在乎兰忽失与瓦剌军主力相遇,瓦剌数万骑兵与明军撕杀,场面十分激烈,关键时刻,明成祖亲率骑兵向敌阵冲击,瓦剌大败而逃。明成祖没有穷追,下令班师回朝。这次北征付出的代价相当大,但成效显著,他沉重打击了瓦剌蒙古的势力,此后七年内,北方边境基本平静。以后明成祖又进行了三次北征,但蒙古诸部不敢再与明军相抗,远远逃遁,明军没有捕捉到大的战机,收获不大。明成祖发动的五次大规模对蒙古部的军事行动,史称“五征蒙古”,给北元以沉重打击,虽未全部歼灭,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再也不敢南下了。这五次军事行动每次成祖皇帝都是亲征,堂堂天子,统兵亲征塞外,中国历史上只有他和以后的康熙皇帝。中国封建社会皇帝高度集权,所以皇帝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衰,一个民族的命运。成祖皇帝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所必需的,从成祖皇帝的身上看到了我华夏族群并不亚于俄罗斯民族的勇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敢于征服一切的精神,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个人的死又算得了什么?成祖皇帝没有像其他皇帝一样寿终正寝,他在沙漠绝域中归天了,陨落在第五次讨伐蒙古的征程中,无疑,他是中原王朝历史上唯一死在沙漠绝域的皇帝。我们不仅要永远记住成祖皇帝的英德,更要保持他那勇武拓边的精神,这要胜于无数的万里长城,而且是无法攻破的,伟大的成祖皇帝千古!
明太祖、明成祖时期,对北方大举进攻。到仁宗、宣宗时,开始实行稳守反击的防御战略,主要依*加强北方边防线的防御能力,阻挡塞外骑兵的袭扰。在稳固防守的前提下,不时主动出击,使蒙古势力始终未能进入塞内。土木之变后,明军与蒙古骑兵的抗御能力下降,防御思想渐趋消极。北方边防主要依*长城固守,完全丧失了积极防御的进攻精神。明朝中后期,消极防御的思想大到了畏敌如虎的程度,完全依赖长城和火器进行单纯固守,边防任由掠夺。隆庆、万历初,高拱、张居正改革,他们灵活的利用北方民族间的矛盾,在加强战备的基础上,成功采用“西和东守”的积极防御战略,时北部边防一度安宁。隆庆四年(1570年),建立了与俺答的和平关系,是西部几千里长城边防线基本稳定。在东线集中力量防守,以蓟镇为主,调戚继光为总兵。辽东以攻代守,任命李成梁为总兵,稳定了辽东防务。
经略辽东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归降,明太祖在辽东设辽东卫,置辽东为指挥使,统治辽东。又在大宁设立被平行都司,另有二十多个卫所。1387年,冯胜率军征讨北元丞相哈纳出,哈纳出在明朝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投降,士卒有二十多万。这样元朝在东北的势力基本被肃清,明朝在东北的势力的以巩固。打开了通往黑龙江流域的道路。为了安定边陲,明太祖于1389年在大宁一带设立兀良哈三卫,并派遣官员到黑龙江下游招谕。永乐时期,明朝国力强盛,明成祖锐意征服瓦剌、鞑靼,加之都城北迁,更加强了对东北的控制。奴儿干都司的设置,是明成祖巩固和开发东北边疆,控制鞑靼的一项重大举措。奴儿干都司以前叫三万户府,元朝卫东征元帅府。太祖时,由于路途遥远,没有派人到奴儿干。永乐二年,忽剌温等处的野人女真一部头目来朝请封。明成祖随在其辖区设立奴儿干卫,任命阿剌孙等四人为指挥同知、千户所镇抚等,安级别赐予诰印、冠带、衣服等。永乐七年,奴儿干卫头目忽剌冬奴等来朝,认为其地位重要,宜立元帅府,成祖升为都司,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硷事,统属其众。每年上贡海东青等物,设狗站递运。
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所领卫所,包括东起库页岛上的囊哈儿为,西至鄂嫩河的斡难河卫,南到浑河一带的建州卫,北达兴安岭的古里河卫。由于奴儿干都司的重要性,明成祖对此行使管辖权时,并不像对其他女真卫所那样实行羁糜政策。而是从朝廷派遣官吏统治,并且配以由朝廷控制的官军。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派辽东都司率兵三百前往奴儿干都司前往护印,奴儿干都司已有二百驻兵,这样就确保了明朝对奴儿干都司强有力的控制。在建置奴儿干都司的过程中,女真族宦官亦失哈功不可没。永乐七年,明城祖派亦失哈前往奴儿干都司属地,安抚女真各族,以便为进攻鞑靼作准备。两年后,明城祖派亦失哈率兵千余人,巨舰二十五艘到达奴儿干,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自永乐至宣德年间,亦失哈共有七次出辽东,下黑龙江,巡视奴儿干都司,并在黑龙江左岸建有奴儿干永宁寺一座。仁宗、宣宗、英宗各朝也不断命官巡视。宣宗宣德六年(1431年),将永宁寺重新修建,并立碑刻字,详述始末,成为明代中国在东北广大地区行使职权的历史见证。
东北的女真分为建州女真、东海女真、海西女真、黑龙江女镇,后金政权后来即崛起于建州女真。建州卫最早设于永乐三年(1403年),该年火儿阿哈部首领阿哈出赴京朝贡,明朝随建立建州卫,以阿哈出为指挥使。建州卫是一个大卫,为了对其分化统治,到1442年,建州又设立了两卫,构成建州三卫。此后,建州三卫以苏子河流域为中心,势力日渐强大。天顺年间,董山成为建州三卫的首领,加强了内部的联系和合作,给明朝东北统治造成很大的压力。明朝与是对其采取分化、限制政策,大量削减贡使人数和赏赐品,对贡品百般挑剔,结果引起女真各部的极大不满,东山联合海西各部,进攻明朝辽东地区,双方不断发生冲突。成化三年(1467年),董山在入贡返回途中,被广宁明军杀害。同年九月,明朝派总兵关赵辅率五万大军进攻建州,又命令朝鲜国出兵过鸭绿江从东边夹击建州。建州卫首领李满住兵败,退至婆猪江畔,被朝鲜兵杀死。明军在建州大肆烧杀,给建州三卫造成很大的损失。
建州三卫这次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经过几十年的生息,建州三卫的势力又不断强大。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利用蒙古与女真,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建州女真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威胁利诱,以期分而制之。在建州女真中,王杲的实力最为强大,他是建州右卫指挥使,精通女真语和汉语,文武超群,是建州著名的首领。他曾率兵进犯辽阳、沈阳,称雄辽东。1574年,李成梁带兵六万,携带炮石火器,位攻王杲寨。明军纵火烧寨,守军溃退,王杲寨被毁,斩首一千余级,王杲突围,其部众被杀戮殆尽。第二年,王杲又犯明边,北打败。王杲投奔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王台,王台忠于明朝,将王杲押送北京。明朝将其杀死。王杲就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这为努尔哈赤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王杲的儿子阿台逃跑,驻守古勒寨,另一个头人驻守莽子寨,互为犄角,彼此联络。哈达部王台献王杲之后,被明朝封为龙虎将军。1582年死去,其子继位,生性懦弱。阿台、阿海非常怨恨王台,为了替父报仇,进攻哈达部。李成梁闻讯后,带兵到达曹子谷,斩俘1563级。万历十一年(1583年),里成梁认为阿台没有擒获,终为心腹大患。总督周咏、巡抚李松、宁远伯李成梁随从抚顺率兵出塞百里,直捣古勒寨和莽子寨。当时女真的另一个首领尼堪外兰受命朝扶植,李成梁利用他为傀儡,想通过他加强对女真各部的统治。尼堪外兰为了讨好李成梁,引导明军到达古勒寨,进攻阿台。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努尔哈赤伯父的女儿,觉昌安是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看到古勒寨被围很久,想救出孙女,遂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进入寨内,双方战斗非常激烈,两人被围与寨内。李成梁久攻不克,想拿尼堪外兰问罪。尼堪外兰马上去劝降,阿台的部下信以为真,杀掉了阿台,向明军投降。李成梁虽占领了古勒寨,但因攻城损兵折将,极为生气,以杀泄愤。在古勒寨降后,将寨内军民诱出,全部杀害,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爷爷也被误杀。
古勒寨和莽子寨被攻破,阿台阿海死,明军共斩首2222级,加上曹子谷一战,共3000余级。明朝以此功告于祖庙,李松、周咏、李成梁受到嘉奖。父亲和爷爷死后,努尔哈赤悲痛欲绝,遂与明朝不共戴天。明朝万历帝、李成梁一次次地屠杀女真部民,一次次地焚掠女真屯寨,明朝与女真结下了深深的民族仇恨,这个仇恨集中体现在努尔哈赤身上。
平云南
蒙古在云南的势力较强。1381年9月,洪武皇帝命傅友德伪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两人为副将,率军30万征云南。12月,傅有德与蒙古势力激战在曲靖,俘两万余人。傅友德马上率领一支偏师去乌撒,蓝玉、沐英直趋昆明,蒙古势力顿衰。蓝玉、沐英移师大理,1382年4月,大力投降,段氏王朝的首领和亲属被押往南京。以后云南时有叛乱,但均被镇压。
藏区设治
元时,元朝统一西藏的办法,基本上通过扶持喇嘛教中的萨迦派,来维持元朝中央政府对藏区的统治。洪武皇帝也要继承元朝在西藏的统治权,而藏区大部分教派也承认明朝的宗主权。明军平定陕西后,派使到西藏进行招谕,宣布承认元朝所授的僧侣封号。洪武二年,明朝接着派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到西藏,进行招谕。洪武三年,河湟一带的藏族官员何所南普等,带着元朝颁发给他们的金银牌印封敕到明驻军军门表示愿意归附。明朝在其地设置河州卫,授何锁南普为指挥同知,允许世袭。藏族僧俗各界纷纷率土归附,明朝皆授以官职。洪武五年十二月,西藏故元萨迦派僧人入朝贡方物,途中被川藏部阻拦,掠夺其辎重。明朝闻讯后迅速出兵讨伐川藏部,1373年5月,大将邓俞和洪武皇帝的养子沐英受命对西藏进行惩罚性的讨伐,目的在于惩罚一位不承认明朝统治的酋长。大军深入青海湖,甚至西进到昆仑山,沿途有大量俘获,然后班师。可邓俞在途中逝世,沐英归京后被封侯。萨迦派的使者才得以平安到达京师。洪武六年二月,乌斯藏帝师于洪武元年来到南京,明朝对他所举的六十多人,分别授为指挥同知、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帅、招讨万户等官。明朝从洪武四年到六年,在西藏设置乌斯藏和朵干卫指挥使司以及宣慰司、招讨司等行政机构,并颁布印信和官服。洪武七年,分别升为都指挥使司。1378年11月,沐英率军去平定西藏和西川。西藏各教派与明朝有联系,但许多势力仍与明为敌。1379年2月,沐英在甘肃洮州打了第一次胜仗,在该地设立洮州卫。至此,河湟地区为明朝所领。1379年10月,沐英接连在西藏打了几次大胜仗,俘敌三万,家畜二十万头。明朝除设置了一些行政官员,还陆续在西藏封授了大宝法王、大成法王、大慈法王、阐化王、辅教王等八个法王,各有份地,接受明朝管理。为了适应经济贸易的需要,永乐七年,明朝组织阐化王、护教王、赞普王等发动所属藏汉人民,修筑从雅州到乌斯藏的驿路。修通以后,进京朝贡的使者不断,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大大加强。


征服安南
越南时称安南,自汉武帝以来,一直是帝国南部的疆土,历经东汉、晋、隋、唐不改。唐朝末年,越南人吴权据清化自立为王。938年击败统治当地的南汉军队,939年正式称王,从此,越南便脱离中国而独立。970年,宋朝正式承认越南独立,先以交趾称呼越南,1174年改称安南。元朝时蒙古“镇南王”脱欢三次大规模进攻越南均为越南的陈朝所败,蒙古军被迫撤退,越南维护了国家的独立。自五代越南独立后,便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明朝初年,越南崛起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即越南历史上的“后黎朝”。越南本部在今越南北部一带,“后黎朝”建立以后,1468年驱兵侵占中国广西凭祥,使明朝的南疆告警,后被击退。“黎朝”不仅侵略明朝,而且还向南扩张,攻取“占城”,即今越南南部一带的国家。随后;“黎朝”又发兵18万入侵老挝,将老挝洗劫一空,迫使其向越南称臣纳贡。
独立后的越南侵略扩张,严重威胁中南半岛的安定,而且一度威胁明朝边境,已是无法无天,口头上承认明朝的权威,心中不服,明成祖无法容忍。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明成祖任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为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副征夷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唯右副将军,统帅八十万大军南征。同时又命令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待朱能由广西攻入安南的同时,从云南进兵。南征并不顺利,十二月,总兵关朱能病死于龙江,年近37岁,时称武臣之首。只有他带兵,明成祖才放心,不想出师未捷身先死,令人遗憾,但事先安排的进军计划是不容更改的。在关键时刻,年近三十一岁的年轻将领张辅,主动承担起了全军的任务。他立即命令奏告成祖,同时率军南征,明军又凭祥度坡垒关进入安南境内。成祖得知朱能去世的消息后,令张辅佩征夷将军印,重命总兵官,统率全军。
张辅不负众望,就在他收到敕谕的同时,攻克隘关,马上传檄安南官吏军民,书陈朝黎氏父子二十大罪状,深入安南境内。明军攻克隘关后,又可鸡陵,直趋芹站。途中虽有伏兵,却无法阻挡明军的攻势,明军很快进抵新福。这时,另一路明军在沐晟的率领下子云南攻入,与张辅会于百鹤。黎氏父子知道自己得罪了明朝,明军要来,但没想到明军会这么快。仓促之中,只得调兵聚集于多邦城,据险固守。张辅与沐晟合军造船攻克多邦,随后又攻克二都。安南官员和百姓纷纷降伏,三江州县望风送款。黎氏父子只得焚毁宫室仓库,逃遁入海。永乐五年初,明军在木丸江大败安南舟师。三月,再战富春江,黎氏父子仅以数舟逃脱。六月,成祖以平安南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布政使司,以吕毅为都指挥使,黄中为副,黄福为布政使兼按察使,并设官吏,正式将安南变成明朝的一个省。
安南脱离中国独立已经百年了,明朝的征服到治安南人民普遍不满,张辅撤军一年以后,便发生了叛乱。1408年8月,简定、邓息、阮帅等攻击盘滩、咸子关,扼三江府往来之路,各州县皆起响应,当地明军镇压不力 。明成祖征发云南、贵州、四川都指挥使司及成都三护卫军四万,由沐晟挂征夷将军印出征。同年十二月,沐晟在生厥江遭到惨败。参赞军务的兵部尚书刘俊突围不成,自杀身亡,交趾都司吕夷、参政刘显同时战死。永乐七年二月,再次启用张辅协同沐晟作战,成祖希望尽快平定叛乱,当时他已经准备着手北征蒙古。张辅迅速平定了叛乱,它的捷报和邱福北征丧师的败报几乎同时到达。此后成祖决定亲征鞑靼,将战略重点放在北方,而不是交趾,同年十一月,张辅在擒获简定以后,便班师回朝了。
简定等人起事以后,立陈季扩为大越皇帝,纪元重光。陈季扩自称陈氏后人,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陈季扩派使者入朝求封,触怒成祖,使臣被杀。简定被俘后,退往义安,继续抵抗。永乐八年十二月,他再次派使臣入朝求封。当时成祖第一次亲征蒙古凯旋,一时高兴,特授陈季扩为交趾布政使。但这不能满足陈季扩的要求,他要的是大越皇帝。陈季扩进一步叛乱,成祖决不允许安南独立,两汉隋唐的伟业激励着他,他只能进,不能退。否则,将会沦落为一个二流皇帝。永乐九年(1411年)正月,成祖第三次明张辅前往交趾,张辅对付反抗的安南人民有特殊的威慑作用。张辅到达交趾侯,形势开始变化,明军逐渐控制了战局。但陈季扩、阮帅等人的抵抗仍然坚持了两年多。到1414年初,张辅手下指挥薛聚擒获阮帅,陈季扩败退老挝。交趾的以重新平定,这是成祖第二次亲征漠北前夕。
成祖对安南的征服是建立在武力的基础上,安南人不断反抗,明军四处镇压,但此起彼伏。明军的统治很难稳定持久,到成祖逝世后还是这样,对安南的统治只维持了二十二年,越南自中国独立后,继承了秦汉隋唐的征战精神,而这种精神在内地日益衰弱。这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越南北部自汉朝至唐朝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的郡县,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对越南的统治可谓巩固,可为什么唐以后越南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呢?这你也就会明白,为什么二十世纪后半期一个小小的越南竟敢侵略中国,不仅是得到苏联的支持。这你也就会理解为什么越南在打败美国后为什么要侵略老挝和柬埔寨,不仅是要继承法国的衣钵,更多的是要继承其脱离中国后的扩张传统。越南人已经认识到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真理。假如越南也像唐以后的中国人一样,那么整个越南北部都是中国的内地。越南在打败美国后,又开始了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我们对其行动置之一笑,简直就是以卵击石,中国人错了,我们应该感到耻辱,对于越南我们不能盲目的耻笑,应该肃然起敬。越南不就很小吗,小又有什么关系呢,日本不也很小吗?日本人侵略中国你怎么不高兴呢?有人说日本强大而越南弱小,说的很好,可是1594年日本侵略朝鲜的时候,被打的大败,哪个时候日本很弱小。倭寇也被我们赶走了,可又能怎么样?甲午战争别人还不是赢了吗?侵华战争又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在于他的大小,而关键在于他的民族精神。越南侵略中国以失败告终只能说明中国已经崛起了,不再是近代的中国,即使是日本人,也会以失败告终。可关键是越南已经具备了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秦汉隋唐时我们祖先的精神,我们失去了,可在越南却得到很好的继承。而愚昧的中国人还没有领悟,在这一千多年来,有多少惨痛的教训而执迷不悟,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悲哀的事情吗?秦皇汉武的子孙们!
帝国海权
帝王居中,统驭万国,将大明帝国的国威远播四方,这是明成祖的追求。如日本人村杉千年所说,当明成祖登基以后,建设北京时,就提出了建设世界帝国的蓝图:1、建设顺天府为汉、蒙、朝鲜、女真和来自欧洲各国人的国际大都市。2、继续扩大帝国版图,把外蒙古、西伯利亚、安南、日本、高丽、印度大陆、非洲及阿拉伯并入帝国,。明朝的统治者要继承元朝的一切,汉武唐宗的武功同样激励着明成祖,他们不会因为蒙古铁骑的停止而停止。3、向南亚各国遣使,宣扬国威。
大明帝国不仅要称霸欧亚大陆,还要称霸海洋。为此,明朝派出强大的舰队下西洋,远播大明国威。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比较复杂,显示明朝的海上存在,对建文帝下落的疑虑,对海外珍奇的艳羡,诏谕西洋各国来中国朝贡。明朝初年,东南海上的局势动荡不安。安南国在中南半岛四处扩张,残存的反明势力加上元朝余孽,无不对明朝的统治构成威胁。为了使明朝海外发展不受限制,打通通往西洋的交通空道,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明成祖派遣马彬、李星等人出使爪哇各国。在这种情况下,郑和下西洋了。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郑和率领27800多十足第一次下西洋,这次郑和的任务主要是诏谕西洋各国来明朝朝贡。这次最远到达印度半岛的古里国,郑和在古里国代表明成祖赐赠国王诰命、银印,并建亭刻石。郑和一下西洋,完成了几件大事。首先擒获了旧港华人海盗首领陈祖义。自明初以来,政府实行海仅政策。但私人企业主不顾政府的禁令,越来越大胆的进行海外商业。如果得到政府的支持,他们回去的欧洲殖民者同样的成就。尽管在没有国家支持的情况下,中国商人和工匠的殖民地以至最后的农业居留地,从明代起自菲律宾到东南亚一带建立起来。在明代海上扩张中,能够看到那种无限充沛精力,真正企业家精神,进去冒险的气魄。旧港以前叫三佛齐,14世纪强盛的爪哇王朝见三佛齐的地理位置重要,来往船只众多,贸易发达,想吞并三佛齐。三佛齐向洪武皇帝请封,于爪哇进行抗衡。洪武皇帝自顾不及,没有册封三佛齐国王,爪哇听说后,诱杀了三佛齐国王,但没有控制三佛齐全境。在爪哇势力不及的地方,土著和华人自动集合起来,自立一国,称为旧港。旧港位于苏门达腊岛东南,扼守马六甲海峡。当时旧港的领土比较大,周围的单马锡(新加坡)、凌牙斯加(今蓬丰登)都是其属国。
明朝初年,广东、福建沿海不少人下南洋,许多到三佛齐定居。祖籍广东南海的梁道明举家南迁,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任务。在梁道明之后,广东福建又有数千军民来到三佛齐,共推梁道明为首领。永乐三年,明成祖遣人去旧港招抚,梁道明深深的眷恋着祖国,于是回国,副手施进卿接替梁道明成为旧港的首领。陈祖义是广东人,杀了人,为躲避追捕逃到了南洋,训练成一支武装船队,打劫商船,许多国家的商人深受其害。陈祖义凭借强大的武装夺取了旧港首领的位置,南洋一带的海路很不太平。郑和对陈祖义进行招抚,陈祖义表面上非常恭顺,实际上想趁机抢劫郑和的宝船,因为船上都是各国向明朝进贡的珍宝。郑和事先得知,率舰队打败了陈祖义的舰队,杀了5000人,陈祖义被俘,押往南京被杀。陈祖义死后,施进卿成为旧港的首领。施进卿派女婿丘彦诚入朝朝贡,明朝马上在旧港设立宣慰司,官吏不从朝廷派遣,但宣尉使的人选必须由朝廷任命,直属朝廷。宣慰司明显具有内属性质,不同于一般的藩国。宣慰司的设立表明大明帝国的势力已经在南洋扎下了根,也是中华帝国势力在南洋的首次扩展。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使南洋各国感到明朝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郑和在所到国家,宣读天子诏书,赏赐金币,如果不服,就用无理数力气天子的权威。郑和第二次远航规模不大。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郑和第三次远航,经过占城、爪哇、暹罗、满剌加(马来西亚)、苏门答腊、锡兰(斯里兰卡)等等,最远到达印度西海岸。郑和这次出使,每到一国,几乎都受到当地国王、大臣、百姓的热烈欢迎,其中最热烈的就是占城国国王。明朝初年以来,占城屡遭邻国安南的侵略。早在洪武初年,占城就遣使来朝,希望明太祖敕谕安南罢兵。1407年,明朝征服安南,占城趁机收复了被安南侵占的土地,并得到明成祖的赏赐。两年后当郑和访问时,自然受当礼遇。当郑和宣读诏书,颁发赏赐时,占城国王下地匍匐膝行,感谢明成祖的天恩,随后向郑和贡献物品。
郑和以世界帝国仲裁人的身份,对东南亚国家间的纠纷进行调节。郑和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前两次郑和舰队规模非常大,而且剿灭了南洋危害极大的海盗,对南洋各国产生了巨大的震慑作用。而当明朝征服了南洋最具侵略性的安南后,这种威慑作用成几何数增长。郑和到达暹罗侯,敕谕暹罗国王要预占城、满剌加(马六甲)等国搞好关系。满剌加长期受到暹罗的奴役,为了独立,满剌加寻求明朝的支持。郑和在满剌加进行了封王仪式,暹罗再也不敢奴役蛮剌加,满剌加获得了117年的独立。暹罗还把逃到境内的反明势力何八观等人交给明朝,他们在南京被处死。
郑和第二次到达锡兰山(斯里兰卡)时,受到锡兰国王阿列库奈儿的冷遇。阿列库奈儿是一个残暴的君主,他不仅侵凌附近的小国,而且轻视明朝,屡屡动用武力拦截向明朝进贡得使臣。西洋诸国对他都没办法。郑和第三次远航,到达锡兰时,妄图加害郑何,被察觉,郑和率众离去。当郑和返航再次经过锡兰山时,阿列库奈儿设下圈套,将郑何等人诱骗到国中。当他的要求遭到拒绝时,便派兵袭击郑和的舰队,断绝了郑和等人的登船之路。郑和随机应变,乘对方军队全部出城,城中空虚之机,率两千官兵于夜间直抵城下,以炮声为号,攻入城内,将阿列库奈儿俘获。郑和将其押运南京,名称族释放了他,将其遣送回国。立锡兰山国内一个名叫耶巴乃那的为王。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郑和船队回国,明成祖特命礼部拟定了《下西洋官军锡兰山战功开赏例》,凡在战役中建功的将士都得到了升级和赏赐。
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郑和第四次远航。这次不仅要编访西洋各国,而且还要到达非洲。明成祖认为,西洋各国已经遣使纳贡,只有路途遥远的国家尚未宾服。在归国途中,郑和介入了苏门答剌的内部纠纷。苏门答剌国在1407年与花面国发生战争,苏门答剌战败,国王占四,抛下王妃和幼子。为了复国,王妃许诺,谁能为他报仇,就与他结为夫妇。一个渔夫响应,率众打败花面国,杀死花面国国王。王妃与她结婚,国人称之为渔翁国王。原国王王子长大后,不敢居于渔翁之下,暗地招兵买马,与部下策划,找机会杀掉了国王,夺取了王位。渔翁国王的弟弟苏干剌逃到山中,与新国王作对,内战不已。郑和这次到苏门答剌,因赏赐未及苏干剌,引起他的不满。率数万人攻打郑和的舰队,结果被郑和打败,并追击到南渤利,将其俘获。永乐十三年(1415)八月,郑和率舰队回到南京,成祖以大逆不道罪将苏干剌处死,这就完成了所谓的“三擒藩王”。在这次远航后,自越南南部的占城国道非洲东海岸共十八个国家进贡。这一事件标志着明帝国在海外的影响达到了顶峰。
永乐十四年(1416年)的明朝,明成祖已经两次亲征漠北,外蒙古遭到很大的削弱,征服安南,威镇南洋。郑和四次远航,打通了通往东非的海上通道,各国使节纷纷向明朝进贡。郑和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了第五次远航。永乐十七年七月,郑和带回了中国人前所未闻的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麒麟、鸵鸟等等,使中国人眼界大开。时人将郑和下西洋与张骞通西域相提并论,张骞开拓大陆,而郑和开拓海洋。郑和下西洋,使中华帝国的海上霸权达到了顶峰,成为激励中华子孙驰骋海洋永远的骄傲和辉煌。
海盗拓殖
雷海宗先生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中说,“有明三百年,整个民族与整个文化已发展到绝望的阶段。在普遍的黑暗中,只有一线光明,那就是汉族群闽粤系的向外发展,证明四千年来唯一雄立东亚的民族尚未真正走到绝境,内在的潜力与生气仍能打开新的出路。”郑和的七次出使,只是一种助力,并不是决定闽粤人向南洋发展的主要动力。郑和以前已有人向南洋活动,郑和以后,冒险殖民的人更加增多,千百男女老幼的大批出发并非例外的事。有的到南洋经商开矿,立下后日华侨的经济基础,又有的是冒险家,攻占领土,自立为王。后来西班牙任和荷兰人遇到的最大抵抗力,往往是出于华侨的中国酋长。汉族群本来是大陆民族,至此才开始转换方向,一部分成了海上民族,甚至可说是尤其宝贵的水陆两栖民族。
提起海盗,我们总觉得那都是西方社会精英,在中国是不存在的。我们总是觉得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这是极不恰当的。中华文明有三个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农业文明的份量较重。但除了农业文明,中国还存在牧业文明和海洋文明,否则就无法理解中国为什么既能够驰骋草原,也能够开拓海洋。中国古代的黄土高原就是重要的牧区,由于华夏向北开拓,这里受到农业的影响比较大,该地区的文明可以称之为半游牧文明或半农业文明。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尤其是岭南,就具有海洋文明的一些特征,可以称之为半海洋文明。由于海洋文明存在,中国自然就产生了许多强悍的海盗。水手要比草原上的骑士勇敢好多倍,因为他们随时都面临死亡的威胁,浩渺的海洋比大陆更难征服。
1405年第一次远航,在回程经过马六甲海峡时,遭遇强大的华人海盗陈祖义的对抗,中国人的势力第一次大规模的扎根南洋。陈祖义在沿海与明朝作战失败,带领几千人的队伍前往南洋开拓,他们刚刚占领了旧港这个港口,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南洋的华人也逐渐向这里聚集,由于陈祖义缺乏国家意识,结果发生了内战。郑和以两万人的军队打败了陈祖义,杀了五千多华人,摧毁了许多舰只,俘虏了陈祖义本人,并把它带到了南京就刑。虽然明朝在此设立了宣慰司,但南洋的华人在当时受到了不必要的损失。
明朝中国海盗极多,并且实力比较强大,著名的领袖除了陈祖义,还有王直、施和、林凤、郑芝龙等。他们在受到明朝打击的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抗击外来侵略、保护华侨等作中国人最基本的职责。16世纪,明朝的海上霸权早已丧失,更为可悲的是实行海禁政策。而这一时期,西方开始了地理大发现,随之而来的就是殖民掠夺,中国也无法逃脱他们的魔掌。幸运的是,中国政府虽然退出了海洋,但中国的海盗集团却在海洋上逐渐成长起来。但西方殖民者来到中国海面的时候,他们更多遇到抵抗的不是中国政府军而是中国海盗集团。中国海商海盗集团以对外经商为基础,要求开放海禁,与外国进行正常的商贸往来,以王直和郑芝龙为首的海商海盗集团是其杰出的代表。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海盗集团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反而势同水火,这就决定他们不可能像西方海盗一样去征服世界。但他们在维护海上秩序,同西方殖民者对抗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如王直集团歼灭了卢七和陈四两大海盗势力,并追杀扰乱沿海的倭船。但明朝却要剿灭他,结果水师一败涂地,陆军也损失惨重。1564年,葡萄牙人进攻泉州,被海盗施和击退。但可耻的朝廷却接济了败退的葡萄牙残余舰队,企图与侵略者夹击海盗。
远征吕宋
在海盗抗击外来侵略的事件中,有一件足以令我们激动振奋,那就是海盗林凤在明神宗万历初年远征菲律宾吕宋岛。吕宋岛与台湾一水之隔,宋元以来,侨居吕宋的华人日渐增多,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经营工商业。1556年西班牙侵占马尼拉,随后吕宋岛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该吕宋为菲律宾。林凤闻知西班牙人侵占吕宋后,污辱华人,非常气愤,马上决定率舰队远征,讨伐西班牙人。他率领舰船六十多艘,武装男丁四千人,妇女一千五百人,从彭湖扬帆,直至菲律宾。舰队在海滨捕获一艘西班牙小艇,临风遂决定进攻马尼拉。他任命部下日本人萧柯为队官,带领七百勇士进攻马尼拉。西班牙人遭突袭,许多人束手就擒。萧柯的职西班牙军事长官住所后,带领一队人马攻入其室,将其击毙。马尼拉室内的西班牙人见状,紧急集合,进行坚决抵抗。萧柯建议是难于攻占市区,将队伍撤回船上,向林凤报告情况。接着林凤发起第二次进攻,他号召部中奋勇杀敌,夺回马尼拉。随即分兵三路,第一路直攻马尼拉大街,第二队从海滨进攻,第三队从河边进攻。由于室内的西班牙人作殊死抵抗,未能攻进市区。林凤改变战略,命令部队向北转移,到彭加钖南驻扎,筑城堡及炮台据守,伺机再战。西班牙人视林凤为大敌,实行紧急动员,组织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以萨罗塞多为元帅,进行反攻,袭击林凤舰队与驻地。林凤指挥部中击退了西班牙人的进攻。萨罗塞多见无法取胜,便采取了包围战略,企图围困林凤。在菲律宾人民的支持下,林风坚守四个月。他率林部众一边战斗,一边乘战隙之机,补充给养,建造战舰,充实战备,以期出击。
在关键时刻,西班牙与明朝勾结,联合进攻林凤舰队。1575年春,朝廷派吴慕康率战舰两艘,追林凤至彭加钖湾。看到林凤已被包围,报告朝廷。朝廷以允许西班牙人在厦门通商为条件,急切地要求西班牙人共同击败林凤。1576年初,吴慕康率舰队与西班牙殖民者共同进攻林凤,林凤不敌,退回潮州,屡败官兵。明军加紧进攻,林凤失败,逃往海外。中国海外第二次大规模的开拓又以内战的形式告终。英国近代向海外开拓,往往以英国海盗为先锋。英国政府招抚了著名的海盗德雷克,以对抗西班牙,结果打败了西班牙,取得了海上霸权。而中国却可耻的“以夷制贼”,联合西班牙对付海盗。阶层斗争在中国真可谓源远流长。事实上在郑和的船队大规模出海的时候,如能在政府的支持下开拓海洋,加上中国庞大人口,今天中国的国势绝不是这样。愚昧的政府不但不支持,反而禁止人民下海,把出海的人视为“无君无父之辈”和“化外之民”。尽管这样,私自下海的华人在南洋还是广有分布,当然生存是相当艰难的。由于没有国家保护,他们经常遭到屠杀,即使到了公元1998年,印度尼西亚又发生了针对华人的屠杀,惨不忍闻,但凡有一丝血气,无不扼腕切齿,千秋万代,必为我同胞雪耻,锄穴犁庭!
开拓台湾
我们总是在重复着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个自古到底是从秦开始还是从汉开始?这句话严重的抹煞了开拓台湾英雄们的伟业,也使今人无法体会祖国领土的来之不易。元朝开始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明朝也同样管辖台湾。郑成功之所以要收复台湾,就是由于明朝末年海盗开拓的结果。
天启初年,海盗颜思齐、仰天生、陈衷纪、郑芝龙等人从日本驾船回国,陈衷纪建议大家到台湾建“夫余之业”(夫余是汉朝时东北的一个民族国家,)建“夫余之业”即含开边拓殖之意。众人同意,航海到台湾,从笨港登陆,在岛上构筑寨堡以拒。随后,颜思齐率领部众“剽掠海上,往来台澎诸岛”,其他海盗不断归附,杨六、杨七、刘香皆其所部。为了立足台湾,颜思齐号召部众兴汉人农桑之业,购置犁锄,开荒种田。并且效法高山族,以“射猎为事”。同时还从漳州、泉州等地招募物业贫民到台湾屯垦,先后到达的有三千多人,这是首次从大陆组织移民到台湾的行动。这几千人到台湾定居,建村,开荒务农,为台湾归属中国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1625年,颜思齐进山打猎,染伤寒病。他知病重难愈便召郑芝龙等人说,我和大家一起共事多年,本想建功立业,远播中国威名,但壮志难酬,你们要继续努力。一个被朝廷追剿的海盗,至死也不忘国家。郑芝龙继承颜思齐未尽的事业,率领部众开发台湾,组织武装船队,往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等地,进行亦商亦盗的活动,进行海外贸易。1628年9月,郑芝龙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招抚,明朝授予他防海游击官职。郑芝龙继续在台湾创业,开辟了万顷良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至此,台湾村镇不断建立,百业渐兴,台湾社会开始发展。
郑芝龙迁徙数万漳泉贫民到台湾屯垦,把大陆封建生产方式带到岛上,垦田农民要交纳地租。郑芝龙每年要征收大量粮谷,实力非常强大,建立了雄厚的基业。郑芝龙对郑成功说,以后如果不行了,就到台湾立足。这句话对郑成功产生了重大影响,使郑成功产生了台湾为“吾故土”的意念。他铭记父亲这句话,抗清北伐失败后,决定收复台湾。当郑成功登陆台湾时,立即通牒荷兰人,义正辞严的说:“台湾系我先王所有,今欲收回,”勒令荷兰人立即离开全岛,随即收复故土。荷兰人丢失台湾成为其远东扩张的转折点,从此走上衰落的道路。
今天学习历史,普通的人们应该记住什么?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筚路蓝缕、开疆拓土、巩固国基的先烈,而决不应是那些鱼肉人民、自相残杀的野心家,对于内战,李宗仁认为,“败也不为耻,胜也不足武”,实在也恰当不过了。尽管大陆与台湾今天没有统一,但毕竟是我华夏子民生息之地,千年万年也不能冲淡我们的血脉。
颜思齐与郑芝龙对开拓台湾的事业贡献最大,为后人称颂。台湾人民称颂颜思齐为“开台第一人”,尊奉他为“开台王”。在台南县笨港,即颜思齐当年入台登陆的地方,树立“开台先驱”的碑刻。在嘉义县新港,即当年颜思齐率众屯垦之区,建立“思齐阁”,以纪念他的开台功业。
东洋大捷
元朝末年,日本一些武士、破产的浪人开始到元朝沿海抢劫,明朝初年,国力强盛,痛剿倭寇。同时,1392年足利义满统一日本,结束了日本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为了发展与明朝的贸易往来,1401年,正式向明朝称臣纳贡,与明朝建立起贡赐与贸易关系,同时对倭寇进行约束,倭寇对中国沿海的骚扰锐减。明朝中期以后,国力剪衰,日本又陷入大割据时代,倭寇不断骚扰东南沿海,危害巨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的倭寇中许多是中国海盗,倭寇中的真倭一种说法是只占十分之三。由于明朝错误的海外贸易政策,沿海许多人破产,导致海盗滋生,与倭寇合流。如中国海盗王直,有2000人的武装队伍,在日本影响极大,常住日本长崎,日本三十六岛的浪人均听其节制。倭寇泛滥,明朝决心大力清剿,戚继光等从1559——1565年,彻底剿灭倭寇。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公开显露了对中国的野心。其实早在此之前,他就下了吞并朝鲜和中国的野心。1577年,当他还在织田信麾下为臣时,便向其主子明志;“君欲赏臣功,愿以朝鲜为请。臣乃以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席卷明国,合王国为以,是臣素志也。”次年他再向主子明志:“图朝鲜,窥伺中华,此乃臣之素志。”当他统一日本后,开始制订了侵略中国的计划,设想了夺取明朝后,由日本发号施令的情景。十分狂妄的叫嚣日本要迁都北京,进而称霸亚洲,统治世界。从1589年到1593年,丰臣秀吉遣使到朝鲜、菲律宾、琉求等地,要求这些国家向日本进贡。越南和日本非常相似,古代他们都在中华帝国的朝贡圈内,深受中国皇帝世界帝国形象的影响,他们几乎无法与中华帝国相抗衡,但却希望在中华帝国朝贡圈内,建立次一级小的朝贡圈,甚至想自成一个独立系统。因此日本古代侵略朝鲜,越南独立后侵略占城、老挝、柬埔寨,虽然古代朝鲜半岛的百济向日本朝贡过三百年左右,但日本人为此兴奋了一千年,这也成为近代军国主义的历史根据之一,日本军阀所谓的古之盛时就指此。但这次丰臣秀吉不仅要与中华帝国抗衡,还要取而代之。
1592年3月,丰臣秀吉派遣16万陆军渡海作战,同时派9000水军袭击朝鲜沿海各地。当时日本军对已经大量使用步枪,1543年,一艘开往中国福建的葡萄牙商船因风暴漂流到日本种子岛,岛主对葡萄牙人的步枪非常感兴趣,出高价买下两支,并迅速学会了使用和制造方法,这种步枪很快流传到日本各地,使日本军对使用刀箭的战术发生变化,作战主力也由骑兵改为步兵。由于日本军对数量集中,并且使用步枪,战斗力较强。日本陆军在三个月内就占了京城、开城、平壤三大都城,进逼鸭绿江。朝鲜国王逃到鸭绿江附近的义州,向明朝求援。日本陆军虽然一时得逞,但水军却连续遭到以李舜臣指挥的龟船舰队为主力的朝鲜水军的沉重打击,尤其是在7月8日的闲山岛海战中,日本庞大的舰队几乎全部被消灭,从此日本水军完全丧失了制海权。明朝发动朝议,讨论到底是从南方派出水师攻打日本本土,还是出兵朝鲜,或是与日本进行和谈。朝议最后决定履行宗主国的责任,同时也为了保卫满洲南部以及中国北方地区,出明朝决定出兵援朝。明朝援军自7月底陆续抵达朝鲜,第一批5000人的援军在进攻平壤的战役中,因副总兵祖承训轻敌失利,先锋史儒战死,祖承训败回。12月底,经略宋应昌和提督李如松率第二批援军入朝,于1593年正月初六抵达平壤城外,在李如松的指挥下,发起了进攻平壤的战役,明军经过一夜血战,收复平壤。平壤战役是日军由胜利到失败的转折点。随后乘胜追击,收复了开城,日军连吃败仗,士气低落,便派人与明军进行谈判。松应昌要求日方“献王京,返王子,如约纵归”。日军于是撤出汉城,龟缩在斧山一带。于是,汉江以南的大部分失地都已经收复,在关键时刻,明朝的一些官吏提出撤兵主张,宋应昌等反对,但万历皇帝主和,结果除了刘铤的川兵一万多人防守朝鲜外,其他军队全部撤回。丰臣秀吉提出和谈只是争取时间,以图东山再起,日本留住朝鲜斧山的军队始终未撤。
1597年1月,丰臣秀吉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调动水路军14万,第二次侵略朝鲜,日军从釜山登陆北犯。明朝派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佥都御史杨镐为经略,麻贵为提督,第二次赴朝抗倭。8个月后,日军到达京城附近,但不久为明将麻贵所部击败,退到南部沿海的狭小地带负隅顽抗。丰臣秀吉见战场毫无转机,忧郁而死。中朝军队发起进攻,日军大败,刘铤烧毁日本战船一百余艘。日军大队从海上南逃,副总兵邓子龙和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率领铁甲龟船,在斧山南海大败日军。在这次海战中,邓子龙和李舜臣双双牺牲,中朝联军歼敌万余人,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对于这次远征,明史记载为“东洋大捷,万世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