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操作台厂家:中华帝国史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22:27

第四章        隋唐帝国
两汉曾经建立了北包大漠、南抵越南中部、东括朝鲜半岛北部、西到帕米尔以西费尔干纳盆地的庞大帝国,隋唐的统治者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两汉的继承者,大汉的武功激励着他们奋发图强、开边拓土的雄心绝不衰弱。
大隋帝国
秦隋两朝虽然为时短暂,但生命不在于长短,隋朝在极短的时间内征战四方,使中华国威远播四方,留下永久的荣耀和辉煌。
南征占婆
两汉时期,交州是帝国的南疆,即包括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三国中的吴、西晋、东晋、依然控制着交州,但南朝的几个朝代却无力控制交州。6世纪初,一个拥有汉、越血统的人割据胶州,称王。602年,隋文帝派久经战阵的将军刘方收复了交州。在交州的南方,有一个占婆国,由汉末的林邑国发展而来,以后称占城,位于今越南南部,都城在今舰港以南,它早已中断了与南朝陈朝的朝贡关系。595年,占婆国王小心翼翼的向文帝进献方物。当时隋朝人传说,占婆国多珍奇异宝,取之不尽,隋文帝派刘方率领水路大军进攻占婆国。占婆国王梵志部署巨象作战,但不敌隋军,都城被攻陷,隋军掠走了战婆王室列祖列宗的金牌位。在凯旋途中,隋军遇到了一次瘟疫,包括刘方在内的大批官军丧生。隋朝占领了占婆北部大片领土,但为时短暂。梵志不久重新执政,马上遣使入朝谢罪,朝恭不绝。隋朝打算直接统治占婆的努力失败了,得以欣慰的就是掠取的祖宗牌位,几箱佛经,和一批被俘的乐师。为了恢复两汉的势力,炀帝于大业元年一举灭了越南境内的林邑国,于其地设置比景、林邑、海阴三郡,前两郡在日南郡旧地,海阴郡在日南郡以南,只是为时太短,仅维持数月,得而复失。
北败突厥
隋朝统一全国后,经过隋文帝二十多年励精图治,国势一时非常强盛。与此同时隋朝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北朝后期,突厥灭柔然之后成为北方游牧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北周与北齐对立,各送重赂求突厥援助。隋文帝即位,不再送给突厥礼物。隋文帝下令修整长城,加强北部边防。北周公主嫁给突厥时,送亲副使长孙晟曾深入突厥考察了山川形势,以及各部落强弱。他向隋文帝建议,应该“远教近攻,离强合弱”,隋文帝采纳。命他为车骑将军,携带大量财物联络东北的契丹等族,并离间突厥各部落。这样,突厥各部互相猜忌。随后突厥骑兵在东起幽州、西达河西的漫长的战线上对隋朝进行骚扰。开皇二年,沙钵略可汗率本部骑兵十余万及所属四可汗之兵,共四十余万大举南侵,深入武威、天水、延安等地,掠夺人畜,百无一留。第二年,隋文帝命杨爽为行军元帅,率兵分八路反击突厥。杨爽出朔州,大破沙钵略军,窦荣定军出凉州,击败阿波军。突厥败走,接着发生了内乱,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东突厥沙钵略可汗被隋朝打败,又连遭西突厥的攻击,两面受敌,形势危急。不得已于开皇四年(584年)向隋朝请求“和亲”,让他的妻子原北周公主给隋文帝上书,申请改姓杨,求隋文帝认他做女儿。隋文帝答应,封她为大义公主,这个封号含有大义灭亲的意思。隋文帝取代了北周,公主曾请求沙波略可汗为报杀父之仇出兵伐隋。兵败后,不得已认仇敌隋文帝为父。585年秋七月,突厥沙波略可汗西面遭到达头可汗重兵攻击,东面收到契丹进逼的威胁,向隋朝告急,请求将部落迁到大漠以南。隋文帝同意,派统辖北边的晋王杨广领兵前往接应,并送去大批粮食和衣服,赐予沙钵略隋朝仪仗。沙波略仪仗隋朝的支持,打败了阿波可汗。这时,北方的阿拔部落趁沙钵略可汗后方空虚,偷袭其大本营,抢走了沙波略的妻子和儿女。隋军进击阿拔部落,为沙波略夺回了所有的家属和财产。沙波略非常感激,向隋文帝表示,永远臣服隋朝,并排第七子进京送表。此后,沙波略年年进贡不绝。沙波略死后,东突厥出现了几股势力争夺汗位,隋朝的方针就是支持弱小的势力,打击强大的势力,不使东突厥统一。隋始终掌握着对突厥的主动权。
隋朝扶植的最后一个突厥可汗是启民可汗。隋炀帝继位以后,继续厚待启民可汗,启民也竭诚相报。大业元年(605年)秋,契丹侵扰营州(辽宁朝阳),隋炀帝任命通事韦云起领突厥兵出征。启民可汗派出两万骑兵交于韦云起指挥。韦云起偷袭成功,俘获契丹四万人,隋与突厥平分了战利品。元615年突厥叛隋,这时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隋朝已无力抵御突厥的进攻,从此边境一再告急。
西灭吐谷浑
鲜卑人的后裔在青海地区建国吐谷浑,北周末年,周太子曾率大军征讨吐谷浑,到达其腹地伏俟城,吐谷浑元气大伤。北周政权衰微,无力经营青海边陲,吐谷浑很快又恢复了昔日的实力。隋初无暇西顾,吐谷浑进一步发展,屡屡进犯凉州等边郡。隋文帝派兵征讨,大败吐谷浑,在许多部落降服的情况下,隋军由于国力有限,无意征服吐谷浑,随后退出吐谷浑,加强西北防务。开皇二年(582年),吐谷浑又寇西边,隋文帝命凉州守将娄子干讨伐,隋军深入吐谷浑境内,大略其国,杀男女万余口,使吐谷浑遭受重大损失。但随后吐谷浑对隋还是不断入寇,对隋朝构成一定的威胁,隋朝的政策比较温和。589年隋灭陈朝以后,对吐谷浑的震动极大,至此,吐谷浑不敢再寇掠,西部边境得以安宁。吐谷浑向隋朝进贡方物,与隋友好,终文帝之世,朝贡不绝。
隋炀帝即位侯,决心开疆拓土,征服吐谷浑。大业四年(608年),隋朝大将宇文术大举进攻吐谷浑,贡把头曼、赤水二城,斩三千余级,获其王公以下二百人,掳男女四千口而还。隋军撤出湟水流域以后,吐谷浑王伏允率亲信返回湟水以北地区,收拾残部,以图东山再起。大业五年,隋炀帝亲自统军西征,经过狄道的时候,当地的党项首领向隋炀帝进献方物。最后炀帝到达河湟地区,隋军彻底攻灭吐谷浑。隋朝在吐谷浑的的故地上设立了西海、河源、鄯善、切末四郡。隋朝的疆域以至扩展到唐古拉山,这也是中原政权在青藏高原第一次大规模的扩展。隋朝除留兵将镇守四郡之外,还把全国的罪犯发配到青海,释放为戍卒,大开屯田。
隋灭土谷浑对西域产生了巨大的震动,隋炀帝又把目光投向了西域,伊吾(哈密)是通往西域得要道,突厥在此设土屯设镇守伊吾。609年,隋炀帝击破土谷浑后,在张掖召集高昌王、土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使者大会,土屯设献地数千里投隋,这样隋朝在今哈密附近设立伊吾郡,这是秦汉以来第一次正式设置行政区划的地方,也是中原辖区向西的又一次开拓,这样隋与西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东征高丽
高丽自汉武帝以后就是中国的郡县,归中央直辖。可随着中央政权的衰弱,辽东的疆域日渐缩小。西晋末,公元313年乐浪郡为朝鲜北部新崛起的高句丽所占。同时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吞并了带方郡。这样自汉武帝前108年在朝鲜半岛设置郡县以来,至此全部丢失,共维持420年。其后由于中原内乱以及高句丽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大,又夺取了辽东、玄菟二郡,从而直退今长城一线,自战国燕昭王于公元千300年开拓的辽东地区全部丢弃,共统治了700年左右。
隋炀帝以两汉的继承者自居,汉朝曾经建立国东自朝鲜半岛,西到帕米尔以西的费尔干纳盆地,南到越南北部的辽阔大帝国,隋炀帝要恢复乃至超过这一切,自然不能容忍高丽在辽东膨胀。高丽王室以高为姓,隋文帝继位以后,高丽王派使臣朝觐。隋灭陈以后,高丽害怕隋朝下一步会进攻自己,马上增加军队,储备粮食,做防御准备。598年,高丽王高元率领一万靺蝎骑兵入侵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打败。隋文帝命汉王杨谅率水路三十万大军东征,进军途中,遇到大水泛滥,粮运不继,军中缺食,大军难以行进。水军由东莱渡海,向平壤进发,遇到大风,船只大多沉没。高丽王高元听到后非常害怕,派使臣向隋文帝谢罪,隋朝就此罢兵。
隋炀帝继位后,高昌王、突厥启民可汗都到洛阳朝觐。隋炀帝征高元入朝,高元害怕,这就违背了中原的纳贡体制,“藩礼颇阙”,从大业七年(611年)起,隋炀地下诏讨伐高丽,隋朝发兵一百多万,水陆齐进。在辽东,每当高丽的一座城池被攻破后,城中人就投降。前线将领不敢见机行事,只能向隋炀帝请示。等待隋炀帝的答复送到军前,城里的高丽军重新做好防御准备。这样一而再,再而三,高丽诸城皆久攻不下。大将军莱护尔率领的水军度过渤海进入贝水,在去平壤的途中,遭高丽军埋伏,大败而回。隋军粮尽,士兵疲惫,只得无功而返。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东征,在大军进军途中,督运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隋军攻辽东城正急,不日可下。隋炀帝得知后方造反,马上连夜秘密撤兵。隋朝已经平定青海,南定交趾,北败突厥,只剩下高丽没有攻下,隋炀帝是不会甘心的。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下诏征全国兵,隋军在辽东大败高丽兵,随之向平壤进发。高丽王高元害怕,遣使投降,并将逃往高丽的隋朝兵部侍郎押运给隋军,隋炀帝班师回朝。隋炀帝三征高丽,由于内部问题没有处理好,导致了帝国的崩溃。隋朝没有完成的任务,只能由唐朝完成。
对于隋征高丽,今天我们不能认为就是侵略,站在当时的角度看,应该是国家统一。因为从汉武帝时期起,辽东、朝鲜半岛北部就归属中央政权,长达四百年,北朝末年高句丽在该地区崛起,只能算作割据政权,应该统一,以后唐太宗、唐高宗的军事行动依然属于统一战争。676年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后,历时较长,朝鲜的版图逐渐形成,中国不应该再对朝鲜北部有领土要求,朝鲜基本独立了,唐以后各代对朝鲜的战争应该属于侵略战争。如北宋末年越南脱离中国一样,北宋以前对越南的战争应该算作统一,而元、明、清对越南的战争应该带有很强的侵略性质。
隋代的流求即今天的台湾,隋炀帝意欲经略流求。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和海师何蛮率众出访流求,他们虽然到达,但由于语言不通而返回。第二年,隋炀帝在派朱宽率队前往流求招抚,但流求不从。隋炀帝两次招抚没有成功,但并未因此罢休。大业六年(610年),又命大将陈陵和朝议大夫张镇周率东阳兵万余人再往流求招抚。陈陵到达后,对其进行劝慰,但仍遭拒绝。陈陵率军进攻流求部落,焚其宫室,俘虏了几千男女,返回大陆。
天可汗
灭东突厥
唐朝建立初期,对突厥称臣,终唐高宗之世均如此。由于突厥的进攻,唐朝差点迁都。唐太宗即位后,忍辱负重,认真备战,机会终于来了。629年十月,唐太宗令唐军分六道出击东突厥,六路总管兵力共有十几万,由兵部尚书李靖任前敌指挥,大举向突厥发起进攻。任城王李道宗首先在灵州打败突厥,俘虏人畜上万计。630年正月,李靖率精锐骑兵夜袭定襄,攻破大利城,颉利可汗将牙帐向北迁到碛口。同时另一支唐朝军队在通漠道总管李世基的率领下从云中出击,与突厥大战于白道(呼和浩特西北),大败突厥。颉利可汗连糟惨败,逃到包头北固守,人马还有好几万。突厥人的习性是得胜趾高气扬,深入劫掠;失利则卑词求和,不以为耻。颉利可汗于是派人到长安求见,低声下气的向唐太宗赔罪,请求突厥臣属于唐朝,唐太宗同意颉利可汗投降,并派唐俭等人去传旨,命李靖等人率兵去迎接。颉利可汗虽然口头上表示投降,实际上心理自有打算,他想等到开春以后草青马肥的时候,再逃到漠北草原深处,卷土重来李靖喝李世基在白道会师,认为颉利可汗逃到漠北以后,就无法追击了。太宗派人去见他,突厥必然松懈大意,如挑选精锐骑兵一万,带二十天口粮长途奔袭,一定能捉到颉利可汗。并认为只要能捉到颉利可汗,死一个唐俭没有什么可惜的。唐朝大军一到,突厥军队立刻土崩瓦解,唐朝使者唐俭趁机逃脱。李靖军杀敌上万,俘虏数万,缴获各种牲畜几十万。颉利可汗带着一万多人想穿过大漠北逃,然而李世基率领的另一支唐军赶到碛口布好阵势,颉利可汗南逃,最终被俘,押往长安,被软禁在太仆寺里,634年郁郁而亡。颉利可汗被俘后,颉利可汗的叔叔苏尼失也投降了唐朝,至此,东突厥汗国灭亡,唐朝的版图由阴山扩展到大漠。唐朝灭亡东突厥的战争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极大的震动。630年,周边各国各部国王、酋长共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这样写道:“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太宗)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收买他们撤兵,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是他们害怕中国。”在以后的52年(630—682)中,东突厥臣属唐朝,和硕柴达木的突厥碑文上记道:“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突厥之訇,弃其突厥名称,承用唐官之唐名,遂服唐皇,臣事之五十年。为之东征向日出之方,西征远至铁门。彼等之克国除暴,皆为唐皇。”唐朝以突厥军队为辅助,实力增强。
扫平莫北
东突厥汗国灭亡以后,漠北的薛延陀汗国逐渐强大,形成对唐朝新的威胁。646年,唐朝出兵漠北,灭了薛延陀汗国。是年九月,唐太宗巡幸灵州,接受铁勒诸部使者数千人的朝拜,并刻石纪念。647年,唐朝在漠北设立羁縻都督府州,称“六府七州”,同年设燕然都护府,后迁漠北,称瀚海都护府,管辖漠北。薛延陀汗国灭亡以后,东突厥余部、阿尔泰山北部的车鼻可汗势力有所发展,不肯入朝。649年,唐太宗派兵征讨车鼻可汗,大败之,活捉车鼻可汗,押往长安。时唐太宗已死,唐高宗赦免了车鼻可汗,让他住在长安。唐朝将车鼻可汗余部迁到于都斤山,设狼山都督府管辖。至此,东突厥领地全成了唐朝版图。唐朝又设立单于都护府,管辖漠南。此后三十年,唐朝北方没有战争。
再败土谷浑
隋末中原大乱,土谷浑趁中原衰落又恢复了他们的故土,并再次袭击西北边郡。唐朝兴起以后,土谷浑伏允可汗曾率兵帮助唐高祖进攻西北的李轨。唐朝将隋炀帝扣押的人质,伏允的儿子伏顺送还,作为报答。634年,土谷浑又进攻西北边郡,唐朝于同年明李基、侯君集率军进攻土谷浑。唐军分兵西进,深入土谷浑腹地几百里,在青海湖东北的黄河源头追及土谷浑军,俘获贵族多人和几十万头牲畜。伏允可汗经过沙漠讨到于阗,唐军没有追上,但被士兵杀死。唐朝立伏顺为可汗,他在唐朝长大,容易受到唐朝政治的影响。吐谷浑归顺唐朝,青海中北部大片领土归唐,唐朝河西的威胁解除,得以全力经营西域。
征高丽
隋文帝征高丽失败,已经表现出开拓的趋向。隋炀帝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点,但在征高丽的问题上以惨败告终。隋炀帝三征高丽,使高丽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唐朝建立以后,高丽再度承认唐朝的宗主权,并向唐朝纳恭。几年后,双方交换了隋朝远征时的俘虏,631年,唐朝派长孙师到高丽埋葬隋代阵亡将士的遗骨。但高丽害怕唐朝进攻,从扶余城起,西南到海,筑起了一道千里长城。唐高祖时,唐朝忙于平定内乱,无力远征。高丽也希望与唐朝和好,以便集中精力收复在对隋战争中被南部新罗、百济所夺取的领土。
唐太宗继位以后,即着手收复失地。642年,机会来了,高丽大将泉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国王,自掌高丽军权,而且对唐态度强硬。以相对唐朝恭顺的新罗,受到高丽和百济的联合进攻,新罗向唐朝求援。唐太宗派使臣劝高丽不要侵略新罗,行动无效。泉盖苏文扣下了唐使,太宗决定征讨。645年,唐太宗率大军和大奖李世基直趋辽东,同时大将张亮率水军43000人分乘300只船从海道进攻高丽首都平壤。开始一切顺利,在辽东取得重大进展,唐军攻克了顶住隋炀帝几次远征的高丽重镇辽阳(辽东城)。但唐军被阻于辽阳西南的重镇安市城,在进攻两个月无效后,冬天即将来临,唐太宗被迫撤军。
唐太宗讨伐的失败,使泉盖苏文更加傲慢,他开始四处扩张。重新侵略新罗,而且进攻契丹,契丹已经归顺唐朝。647年,唐太宗再次东征高丽,唐军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没有彻底击溃高丽军。唐太宗决定第三次东征,一举灭掉高丽,但还没有出发,唐太宗就于649年去世了。唐太宗征高丽没有成功,是他个人的一大遗憾。但丝毫没有影响唐帝国在亚洲日益增长的力量。由于帝国边境的扩展和声威远播,边远的民族如中西伯利亚的骨利干族,住在东乌拉尔东的高加索种族吉尔吉斯族,开始源源不断的向长安进贡。波斯帝国的最后一个国王派儿子来长安,请求唐朝帮助他们低于日益强大的阿拉伯人。东罗马帝国也派使臣来长安。长安城了国际大都市,唐的学院为高丽、新罗、百济、日本、高昌、吐蕃的王室子弟提供学习的机会。
称雄东亚
唐太宗没有攻下高丽,高丽开始大举侵略新罗,占领了新罗三十多个城镇。新罗向唐高宗求援,要求唐与她一起消灭高丽。唐与新罗决定先消灭百济国,作为进攻高丽的基地。660年,唐朝大江苏定方率军十万从山东半岛渡黄海,在百济的首都、锦江边的泗沘城附近登陆。同时,新罗的军队冲破了百济的防线,包围了泗沘城。百济国王逃出都称,他的儿子以都成和国土投降了唐军。百济皇室成员在长安作了人质,唐朝留下一万多军队控制了百济全国,并派官员治理。
夺取百济以后,唐高宗策划利用百济和辽东两个基地进攻高丽。苏定方率领远征军从辽东出发,长驱直入,包围了平壤,发起进攻。但百济发生了叛乱,没有派军参加会战,苏定方被迫撤回。百济的叛乱者一度恢复了王室,但最终投降。叛乱得到了日本人的支持。早在4世纪中叶,当日本国家刚刚统一的时候,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它把矛头直接指向朝鲜半岛,进而指向中国。大和朝廷统一日本时,朝鲜半岛三国鼎立,给日本入侵以可乘之机。4世纪60年代,日本出兵朝鲜,侵略新罗,征服了弁韩之地,建立“任那”地方,设日本府统治。而百济成了日本的朝贡国。六世纪,新罗北逐高丽,西攻百济,南灭任那,彻底将日本的势力驱除出半岛。但日本恢复统治任那的野心并未泯灭。日本于600年进攻新罗,攻陷五城,一度恢复了对任那的统治。但日军主力撤出后,又被新罗收复。日本在朝鲜肆意掠夺200年的历史暂告结束。以后只要国家稍强,力量允许,日本总要把手伸向邻国,野心一次次膨胀,贪欲一次次强烈。646年“大化改新”后,日本又一次侵略朝鲜。百济与日本关系和好,随着新罗的强大,百济与日本的关系更加密切。公元660年,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受到西南部百济国的进攻,向唐朝求援。唐派大将苏定方率水陆军10万渡过渤海进攻百济。百济城被平定后,苏定方留下名将刘任轨驻守新罗。663年,日本以援助百济为名,出精兵2、7万进攻新罗。百济修改与高丽的关系。这样,日本、高丽、百济、形成针对新罗的同盟。面对强大的压力,新罗想唐朝求救,为了灭掉高丽,唐朝需要新罗,东北亚就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632年,唐朝派高表达赴日,要求日本向唐朝进攻,但日本不从,双方关系冷淡。659年日本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救,为了阻止唐朝干涉,日本派遣第四次遣唐使。唐朝将使者全部扣留。唐灭败绩,不符和日本的利益。唐军主力班师后,百济残余势力向日本求援,日本先后派兵四万余人赴百济。百济唐守将刘仁轨兵力不足,唐朝两次派兵支援刘仁轨,唐日矛盾激化,走上了兵戎相见的道路。665年,唐军在锦江口的一次海战中大败日军,烧毁了日本海军四百多条船。百济的叛乱势力被镇压下去,日本干涉半岛的政策彻底失败。日本援救百济好几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惨败而归,这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恐慌,日本深恐唐军乘胜进攻日本本土。于是,一方面接纳百济逃难的臣民,另一方面增设国防线。一对马、壹岐、筑紫为第一线,常门(今山口县)为第二线,赞岐屋岛城(香川县屋岛)为第三线,大和高安城为第四线,对唐进入了惊恐万状的防御状态。
666年,泉盖苏文死去,高丽内部发生内讧,唐朝趁机发动水路大战,新罗的一支军队从南面配合。668年九月,唐军攻下了平壤,唐朝在东亚的胜利达到了极点。大将李世基带着20多万俘虏返回长安,并把高丽国王献到太宗幕前祭奠。唐朝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派两万军队驻守,管理高丽故地。安东都护府分高丽故地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安东都护府到唐玄宗年间,增加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河渤海都督府,统辖大同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外兴安岭及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对外代表朝廷应付百济、新罗、日本诸国事变。安东都护府是唐朝侵略高丽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个殖民机构。670年高丽发生叛乱,虽然被镇压,但反对唐朝占领的抵抗持续不断。高丽的抵抗得到了新罗的支援,新罗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与唐为敌。新罗开始侵占百济的领土,由于吐蕃的势力日益强大,唐朝在朝鲜半岛开始收缩,后来治所又移到辽东,但唐朝与新罗仍然以大同江为界。这样唐朝基本收复了汉末的失地。新罗很快修改政策,与唐和好。
征战南亚
吐蕃入朝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634年入贡唐朝。吐蕃得知突厥、土谷浑都迎娶唐朝公主,遂于638年向唐朝请婚,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认为这是土谷浑从中离间所致,遂发兵攻打土谷浑,土谷浑向青海北部山区逃走,人畜多被吐蕃掠夺。吐蕃又打败党项、白兰诸羌居地,今青海玉树、果洛地区全为吐蕃所有。638年,吐蕃兵二十万进攻松州,被唐军击败,吐蕃想以武力威胁,迫使唐朝下嫁公主,这是不可能的。吐蕃又马上上表谢罪,一再请婚。唐太宗同意,以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这样唐蕃建立甥舅关系,松赞干布尽力维持与唐的友好关系。646年,当得知唐太宗征高丽得胜回朝时,松赞干布马上派大相奉礼道贺,太宗大加赞赏。贞观二十二年,唐操出使天竺的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受到天竺王抢劫,王玄策向吐蕃求兵,松赞干布派军和王玄策一起打败天竺,获胜后,马上向唐朝献捷。
征战南亚
汉武帝征服身毒的夙愿落空,但唐太宗却弥补了这一点。606——647年,印度北部兴起了戒日帝国,国王尸罗逸多征服了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区,636年,玄奘到达戒日帝国,得到尸罗的嘉奖。641年,尸罗遣使朝聘,643年唐太宗遣使报聘,派右率府长史王玄策取道吐蕃和尼婆罗(尼泊尔)出使天竺,关系良好。648年,唐太宗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再度出使戒日帝国。当唐朝的使团到达印度时,戒日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大臣阿罗那顺篡位,自立为王。拥有强大政治势力的婆罗门种姓集团,对戒日王倾向佛教的政策不满,因而促使阿罗那顺发兵半途截击中国使团,
王玄策从骑三十人与他们交战,寡不敌众,箭射尽,全部被俘。胡兵把各国贡献的物品全部抢走。王玄策设法逃走,逃到尼婆罗,再走吐蕃,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势力还没有到达青海中北部,唐蕃和亲后,向唐朝贡,关系友好。吐蕃遂发发精兵1200人,加上尼婆罗国(尼泊尔)7000多骑,由王玄策和蒋师仁指挥,王玄策与副使蒋天仁率领二国兵向曲女城进军,讨伐阿罗纳顺,连战三日,斩首三千多级,掉到水里淹死的还有将近一万人,阿罗纳顺弃曲女城逃跑,纠集溃兵再战又败,被蒋师仁追俘,并俘虏男女12000人,缴获牛马3万多头。王玄策与蒋师仁缴回被劫各国聘礼,协助降兵安定了曲女城的秩序,天竺各国震惊,王玄策等人带着阿罗纳顺回国。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等人到京城,唐太宗十分满意,宽容了阿罗那顺,命有关部门祭告祖庙,拜望玄策为朝散大夫。阿罗那顺客死唐朝,太宗下葬昭陵之后,刻石画阿罗那顺的雕象,列在玄阙之下。对天竺的战争是汉藏第一次自觉以中华民族为整体而进行的,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内部各族群虽有冲突,但在外国面前,我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跃马西亚
灭西突厥
在统一大漠南北的同时,唐朝又向西北进军。这时西北的敌对势力就只剩下西突厥。隋朝末年,西突厥处罗可汗入朝不归,大臣们就拥立了他的叔父射匮可汗作了大汗。射匮当上大汗后,致力于开疆拓土,把地盘向东扩展到了阿尔泰山一线,向西到了咸海。射匮死后,弟弟统叶护继位,在北边吞并了铁勒,在西边与波斯抗衡,称霸西域。但统叶护死后,西突厥发生内乱,这为唐朝统一西域提供了良机。640年,唐军灭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并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城。借着平高昌的余威,唐太宗命阿史那社尔、契比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等率领唐军,并发铁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十万骑西征,一举攻灭龟兹、焉耆二国。至此,以疏勒、于阗为代表的西域小国纷纷内服,。从642——648年,设置了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四都督府,称“安西四镇”,唐朝建立了以安西四镇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唐朝的目标又投向天山以北的西突厥。
649年,唐朝设立瑶池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任命阿史那贺鲁做了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是投降唐朝的突厥将领。唐太宗赐给他唐朝的仪仗大旗,授权他招招讨未顺服唐朝的西突厥部落。阿使那贺鲁打着唐朝的旗号,召集离散的故旧部众,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当他听说唐太宗死后,马上发动叛乱,向西吞并了乙毗射匮的部众,进攻唐朝庭州,攻陷金岭城(吉木萨尔)和蒲类县(奇台)。继位的唐高宗虽说软弱,但对外决不手软。唐朝令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和右骁卫大将军契比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兴发秦、成、雍、岐四州三万府兵及回鹘五万骑兵前往西域进行讨伐。从651年到657年共七年间,唐朝共三次大规模的处兵讨伐阿史那贺鲁。在讨伐中,屡建奇功的大将有梁建方、程知节、苏定方以及回鹘将领。657年,唐朝发动了第三次讨伐阿史那贺鲁的战争。任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兴发漠北回鹘等部兵,自北边进击讨伐。又命令投降的西突厥将领从南边去招降。
苏定方在今塔城附近仅率一万军队击败突厥七万之众,打败阿史那贺鲁,贺鲁逃往伊犁河大本营。苏定方冒着二尺深的积雪,出其不意的攻入贺鲁牙帐,俘虏、斩杀数万人,缴获物资不计其数。贺鲁落荒逃命,逃到了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苏定方追击到碎叶水(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彻底征服了他的部众。而塔什干人将贺鲁等人全部抓起来,唐朝大将萧嗣业正好追到了石国,石国人把贺鲁等交给了他押回长安。苏定方下令解散西突厥汗国的军队,各部落都回到自己的游牧地,恢复生产,西突厥汗国灭亡了。原西突厥汗国的领地全部变成唐朝的疆域。657年十二月,唐朝在西突厥故地分别设立了蒙池、昆陵两个羁糜都督府,隶属安西大都护府。唐朝又把安西大都护服从西州迁往龟兹,唐朝在西域的统治体制逐渐确定下来。以连接河西走廊的伊州、西州、庭州为后方依托,以唐军镇守的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都督府为基地,对周边地区进行经略。此后,唐朝四次在原西突厥统辖的地区设置羁糜都督府、州。
至此,唐朝的势力向西最远到达咸海,咸海距离欧亚大陆的界界海里海以及伏尔加河下游只有几百公里,这是继张骞通西域后,中原王朝向西的又一次大拓展。从朝鲜半岛到咸海,从外蒙古到越南中部,唐帝国的铁骑震撼了整个亚洲大陆。
波斯设府
661年,吐火罗前来投诚效忠,并应波斯王卑路斯的请求,唐朝派陇州南由县令王名远担任吐火罗道置州县使,前往西域。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的十六国设置都督府、州、县和军府,最远的波斯都督府在今阿富汗和伊朗交界的扎兰杰,这些地方全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王名远还特意在吐火罗立了一座石碑纪念这一盛举,就连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城邦国家在这时也承认唐朝的宗主权。这时唐朝在中亚的疆域西到咸海、波斯边界,距离欧洲只有几百公里,远远超过了西汉的疆域。唐朝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消灭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取代了他们对亚洲内陆的霸权,建立起对西域的有效统治。
再征岭外
唐玄宗时期,吐蕃是唐朝的劲敌,唐与吐蕃争夺的焦点之一便是青海湖区。唐玄宗即位初年,由于唐朝政局动荡,吐蕃在吞并吐谷浑之后占领了青海湖区,并夺取了湖区东部的战略要地石城堡。石城堡三面是高达数千尺的悬崖,只有一条山路盘旋而上,是青海湖通往兰州的要道,吐蕃在此建筑要塞,号称“铁刃城”,吐蕃以此为据点,可以威胁河西走廊。开元十七年(729年),玄宗下令夺回石城堡。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袆,出其不意的发动长途奔袭,夺回了石城堡,吐蕃军队退出了青海湖区,唐朝得以拓境千里。十二年后,吐蕃发起反击,夺回了石城堡。天宝八年(749年),哥舒翰调集六万多大军进攻石城堡,经过三天激战,攻下石城堡。哥舒翰遂在赤岭以西的青海湖区部署屯田,设置据点,维护唐朝在该地区的统治。但六年后,安史之乱发生,边防军被调回中原平乱,吐蕃卷土重来,重新占领了青海湖区。
吐蕃在青海被唐打败,遂在帕米尔地区扩张势力,与唐朝展开争夺。吐蕃要求帕米尔以外的小勃律断绝与唐朝的朝贡关系,并且带动了周围二十几个国家与唐朝断交,唐朝的安西节度使几次讨伐均以失败告终。747年,高仙芝带领一万余骑兵,从库车出发,经过两天行军,在特勒满川并分三路,出其不意的袭击吐蕃要塞连云堡,击溃了吐蕃的抵抗,杀士兵五千多。高仙芝留下三千多伤兵固守连云堡,自己亲率余部前行,通过了最危险的兴都库什山脉的达克特山口。阿弩越城的君主,见唐军越过了天险,不敢抵抗,出城迎接高仙芝。高仙芝以阿弩越城为据点,攻占了小勃率国,国王和吐蕃公主逃到了山洞,被抓住当了俘虏。这样,唐帝国在玄宗时期的版图扩大到了帕米尔以外。高仙芝对帕米尔以西的两次战役,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唐朝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
与当时唐朝角逐中亚的有吐蕃、突骑施、大食(阿拉伯帝国),吐蕃、突骑施先后被迫退出。自651年大食遣使通唐到751年怛罗斯战役,大食始终不断在中亚扩张,最终与唐发生了战争。749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应吐火罗叶护的请求,占领羯师,重新凿开了通往乌浒水域通道。750年,进军石国,大食册封的石国国王车鼻施特勒及依附大食的突骑施黑姓可汗都被俘送长安。751年,大食将齐雅得统兵反攻,高仙芝率安西军主力及葛逻禄、拔汗哪二属国属部兵迎战,在怛罗斯与大食军相遇,双方相持五日,葛逻禄部众叛乱,与大食军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所谓“天下精兵之最”的安西劲旅损失惨重,所余数千人还主安西,唐在西域的统治初步动摇。怛罗斯战役唐朝虽然失利,但仍牢固的控制着西域的局面,各属国、藩部朝贡、册封依旧,大食向东扩张也到了尽头,唐与大食关系恢复。但这毕竟距安史之乱只有四年的时间,安西军的战败,无疑刺激了安禄山,加上杨国忠伐南诏战败,更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帝国顿时由盛而衰。
残阳夕照
安史之乱后,肃宗征召四方亲王兵入关平叛,使得边疆兵力空虚,仅北庭大都护府一次性就调走七千精兵。760年,庭州一度被吐蕃攻占,河西节度使杨预果敢出兵,收复北庭。763年以后,唐蕃战争全面展开,吐蕃一度进军长安,退兵后仍常驻原、灵二州以西地界。至此,原为统一体的大唐疆域被分割为东西两大部分,唐朝虽然组织了河西、北庭、安西三道联防,但安史之乱后唐弱蕃强的局面已成定局。766年,甘州(张掖)陷落。767年,肃州(酒泉)又被攻陷。786年,沙洲(敦煌)被吐蕃攻占。自此,大汉孝武皇帝开拓的河西之地,在历时近九百年的统治之后首次陷落,吐蕃遂移兵西域。
安史之乱后,与中原失去联系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朝廷命官、留守军卒并地方军民,历经艰辛,奋力抗击吐蕃,保全西域免受分割。768年前后,西域偶然与朝廷联系上,唐朝始知漠西大军仍在坚守,西域尚存,朝廷上下无不对西域军民“忘身报国”的事迹感动。唐代宗诏令褒奖:“不动中国,不劳济师,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以威以柔,张我右掖。”784年,分别任命坚守西域的曹令忠、郭昕为北庭和安西两大都护,加封为宁塞郡王和武威郡王。但唐朝已无力打通河西,西域军民又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孤军奋战。791年,北庭(吉木萨尔)陷落。803年,西州(吐鲁番)陷落。808年,安西城(库车)陷落,西域全部沦陷。吐蕃取代唐朝接管西域后,就义无反顾的替代唐朝肩负其保卫祖国西陲的重任,为保卫佛教区免受侵袭,继续与大食抗争,长达半个多世纪,阿拉伯帝国没能再越雷池一步,吐蕃为保卫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吐蕃在河湟、河西汉族聚居区的统治是比较残暴的,赋税沉重,因为游牧社会税收很少,占领的农耕区就成了税收的主要来源。而不像中央政权统治边疆,对当地人民征收的赋税很少,加上对中原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仰慕,边疆族群,尤其是底层人民欢迎中央在边疆设郡县。后来随着吐蕃王朝的衰落,导致边将混战,互相残杀。这为该地区的汉族群以及其他族群摆脱吐蕃残暴的统治创造了有利条件。沙州(敦煌)人张议潮利用吐蕃统治松懈的有利时机,率众起义,进行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沙州本为唐地,781年,唐朝守将阎朝在抗击吐蕃的斗争中因械尽援绝,以不把沙州城百姓迁往其他地方为条件,接受了吐蕃的统治。吐蕃统治沙洲后,由于当地百姓不堪忍受残酷的压榨,经常进行反抗斗争,但大都以失败告终。842年,吐蕃赞普达磨遇害,王室内洪,斗争波及边地,使驻守在沙州一带的吐蕃将士无所适从,战斗力底下。
848年,张议潮举起反抗吐蕃统治的义旗,号召当地群众共同起事。经受六七十年吐蕃统治的沙州人,积极响应张义潮的号召,投奔到张议潮的旗下。张率众攻打沙州城,得到城中唐人的支持,很快攻下了沙州。吐蕃守将带亲兵逃走,摄州事被逐。当张议潮攻破沙州吐蕃后,马上派手下高进达上表长安,但由于路上土匪横行,无法前行。不久,张议潮率义军攻占河西走廊沿地的肃、甘、凉等州。其他各州也纷纷响应张义潮的义举,起兵反抗当地的吐蕃统治者。851年,张义潮派其兄张议谭奉沙、瓜、伊、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二州图籍入长安,献给唐朝,请求唐朝认可。唐玄宗为表彰张议潮的忠诚,命其军队为归义军,擢升张义潮为归义军节度使。至此,沙州等地归附唐朝。由于唐朝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并没有因为西北边郡归附而中兴。
840年左右,回鹘被   打败,部落分散各地。回鹘的一支 部脱离乌介可汗,前来天德军赛下请求内附,唐朝赐给其粮食二万斛。842年5月,回鹘乌介可汗公然向唐朝提出索取粮食、牛羊,并要执送 等要求,遭唐朝拒绝。此后不停唐朝警告,一再到边境剽掠。同年8月,回鹘越过包头地区进攻大同云州等地。唐武宗赞同李德裕的主张,派兵讨伐,以刘 为回鹘南面招讨使,张仲武卫东面招讨使,李思忠为西面招讨使,诸路军马在太原会师。843年,回鹘乌介可汗率兵进犯振武,李德裕亲自为刘 制定了奇袭乌介可汗的策略。唐军出其不意的袭击了乌介可汗的牙账,乌介可汗措手不及,深受重伤,只率百余骑仓皇出逃,会鹘兵丧失主帅,乱成一团,刘 率大军赶到,浮两万余人。此役维护了北境安全,回鹘西迁甘肃河西走廊、新疆。
自楚成王时遣庄跤率兵进入云南,以滇池为中心,扩地千里。后来庄跤便在云南自立为王,称“滇王”。历秦、西汉、东汉、蜀国、西晋、隋唐前期,云南大部分地区纳入版图,但不是全部,真正使今天云南全境成为一个行政区域,贡献最大的则是南诏政权。为了牵制吐蕃,唐玄宗支持南诏统一六诏,唐衰落后,南诏不断扩张,占有云南全境、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的部分地区,可谓极盛,后来大理取代了南诏,疆域基本保持,元朝灭大理后设立的云南行省就在此基础上建立。可见,云南各族对开拓西南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明朝时云南的面积基本保持前朝规模,明朝后期由于缅甸的崛起,云南边界大大后退,清朝沿袭明朝云南的边界。
马背唐诗
隋唐前期国力非常强盛,一方面是在继承着北朝是游牧族群注入的勇武精神,同时也激活了汉族群固有的尚武精神,汉族群整体并没有衰落,羯族的悲剧就是明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文化腐蚀的只是统治阶级,而广大人民根本就没有多少机会接受儒家教育。直到北宋的时候,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教育得到了普及,最终广大人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文化”,整个民族就彻底衰落了。石勒的赵国是羯族为国人的国家,压迫其他民族,以汉族群为主体的各民族推翻了羯族的统治,为了泄恨,羯族整个民族遭到了屠杀,有些人虽然不是羯族,但胡子比较多,眼睛比较深,也被误杀,从此羯族作为一个集团,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这足以说明广大人民远没有被文弱的儒家文化感染,依然保持着秦汉时期的勇武精神,更没有发展到“以德报怨”的地步。
牧马
除了勇武精神,隋唐另一方面表现,就是在适宜的地区发展牧业。前面已经说过,今天中国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基本上以长城为界,但并不是自古这样,大体上中国农业区是逐步向北开拓的。而直到隋唐时,这一趋势还没有完成。在当时的北方存在着大量半农半牧地区,基本上在西北各处。具体来说相当与甘肃全部,内蒙古阴山、狼山以南,以及陕西、山西的西北部,河北省北部,这些地方远古时本来就是游牧区。西汉司马迁曾经划分当时国内经济区时,列出一条界线,由龙门走碣石。也就是从今天陕西省与山西省之间的龙门山斜向东北,达到今天河北省昌黎县南的碣石山,这应该是最早的游牧地区的南界。以后这些地方游牧民族控制的时候,就成为草原,农耕民族控制的时候就成为半农半牧地区。从气候来说,这些地方本来就可农可牧。隋唐两代前期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其中骑兵占有重要地位。唐代非常重视养马,养马地区跨陇右(治今甘肃陇西)、金城(治今甘肃兰州)、平凉(治今宁夏固原)、天水(治今甘肃天水)四郡,幅员已达千里,犹为狭隘,不足以容纳。以后由扩展到歧(陕西凤翔)、豳(陕西彬县)、泾(甘肃泾川)、宁(甘肃宁县)。在著名的唐三彩的动物造型中,马最多,这正是唐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男儿壮志、多立马边陲、建功塞外的反映。
唐人以刺激的竞技活动为时尚,狩猎、出游、打马球,都是当时流行的娱乐活动,充分表现了唐人奔放开朗的性格。唐代妇女不从属于男子,他们不拘礼法,骑马出游、打猎、拔河、打球、下棋非常普遍。妇女骑马握弓的勃勃英姿常见于绘画和雕塑作品中。母强子壮,唐人格外剽悍。
贵族铁甲
隋唐前期强盛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它的兵制:府兵制。府兵制源于西魏北周,隋文帝进行了改革,废除过去兵农分离制,胡汉分离制,推行与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农合一制,府兵除外出执行任务,不得脱离自己所分得的土地和农业生产,被选为府兵的,不用缴税,但必须自备军服、兵器、军粮,以减轻国家负担。府兵的任务有三:分批轮班宿卫京师、戍边、出征。隋文帝将这种制度推行全国,极大的促进了军事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二十年间户口增加两倍,随军取得北迫突厥、西灭土谷浑、南取林邑、东灭流求的巨大胜利。
唐太宗使府兵制达到了鼎盛,总兵力达68万。唐朝的尚武风气依然很盛,官员和有产者的子弟比较容易成为府兵的骨干,唐朝的府兵带有极强的贵族性。唐朝府兵有内府和外府之分,内府卫士由二至五品官员的子孙充任,外府即折冲府,士兵由中等以上农民及六品以下官员子孙点充。服役年龄为20——60岁。保证府兵中以官员和有产者子孙为骨干,说明当时士大夫尚武之风很浓。府兵平时散习骑射,每年检校一次。贞观年间,训练非常严格,唐太宗曾亲自率京师诸卫教习骑射,优者奖励,赐以弓刀绢帛,将帅也记功嘉奖。教习不精者,所属州府折冲服都要受罚,将士莫不发愤努力。经过多年教阅训练,兵强马壮,大唐府兵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劲旅,战无不胜。
边塞诗
秦汉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反战诗,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人骨子里就是弱的。这是错误的,它恰恰说明了我们祖先的英勇好战,由于频繁地发动统一战争,才会有一部分人的反战情绪。就像现在,我提倡重振武魂,并不能说明当代中国文化武风浓厚,恰恰是因为现在异常文弱。为什么唐朝以后不再有反战诗了?由于唐以后文弱了,不再好战了,也不需要反战了。杜甫等人可以瞑目了吧?恰恰不能,杜甫在九泉之下被气死了好几回,这回更惨了,前面也就在沙漠戈壁战死些男人,死得光荣、壮烈,本土还是安全的,国威依然强大,赢得了周边的畏惧和尊重,得到了较长久的和平。而现在不仅男人死,妇孺也无一幸免,数量是以前的几百倍,而且死的屈辱,他们不仅是屈辱的死去,他们的子孙还要继承这种屈辱。杜甫是走了,可陆游、辛弃疾被气得吐血而死。
盛唐几十年间涌现出几十位大诗人,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性情,掀起了诗歌创作的高潮。追求昂扬的基调和宏大的气势使当时试探的主流,讴歌青春少年则是诗歌共同的题材。唐帝国的尚武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将诗歌的视野引向东北边塞和西域地区。北风卷地,金戈铁马,胡语驼铃,全是一派异域风光。他们歌颂原始蛮荒的自然力,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开发,充满了进去者的豪情,同时也表现唐帝国对四边的征伐,流露出血性与狰狞。唐人从征战中得到了美的享受,他们坚强的意志和赤胆忠心得到了升华。如“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帐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凤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堵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李颀《古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当时的社会精英几乎都有从军的经历,因此他们的性格是强悍的、健全的,就连没有从军的李白也整日仗剑漂泊。


中华民族其实是非常伟大的,我们的文明不仅诞生于本土,而且从未中断过。古代埃及虽然一时比较强盛,但不久就遭到了西亚的喜可索斯人、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土耳其帝国的征服,尤其是在阿伯帝国征服期间,埃及人被同化了,其主体特征成了阿拉伯人,今天的埃及人已经不是建造金字塔的埃及人了。古巴比伦王国就更不用说了,遭到的征服更多,与埃及人的命运一样,被阿拉伯人同化。古代印度也好不到哪里去,公元前2500年印度人就创造了辉煌的哈帕拉文化,而且印度的本土人是黄种人,可几百年以后,印度遭到了亚利安人的侵略,彻底征服了印度,而亚利安人是白种人,土著的印度人被亚利安人同化了,印度人变成白种人。即使亚利安人征服印度后,也没有多大的表现,印度历史上只出现了三次统一,第一次时间非常短,于公元前三世纪、令印度人自豪的阿育王统治时期,但阿育王死后,国家马上就分裂了。直到十五世纪被中亚蒙古后裔征服,建立了莫卧尔帝国,国家大体上才算统一。二百年后,帝国衰落了,国家分裂,但英国人又征服了印度,印度又统一了。英国征服印度之后,又侵略中国和缅甸,当印度独立后,他继承了英国侵占的中国和缅甸的领土,印度也挺幸运的。这些只注重文化的所谓文明古国就不提了,因为这种文明的发展必然导致被侵略。波斯帝国很强大,横跨亚非两洲,但当亚历山大帝国灭亡波斯后,他几乎再也没有什么骄人的表现。而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只是昙花一现,二十年左右的光景。继起的罗马帝国风卷地中海世界,就连英国也被征服。罗马帝国应该是伟大的,因为他存在的时间很长,公元前2世纪,罗马就开始称霸地中海,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在476年,东罗马帝国虽然直到1453年被阿拉伯人所灭,但东罗马帝国已不在罗马本土,而且没有扩张力。更为主要的是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的光荣已经不存在了。尽管意大利近代也算是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他们已经失去了祖先的开拓精神,在近代没有任何表现。在十九世纪,意大利以资本主义国家败于封建国家埃塞俄比亚,罗马荣光不再。
中国古代的伟大应该如何定位,国父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思想概括地最为精到。国父指出,中国民族主义消灭的根源就是中国几千年来就是帝国主义的国家,世界上的国家用帝国主义把别人征服了,要想保全他们的特殊位置,作世界主人翁,便提倡世界主义,要全世界都服从。中国从前也想作世界的主人翁,总想站在万国之上,故主张世界主义。因为普通社会有了这种主义,故满清入关无人抵抗以至大明灭亡。中国讲世界主义,不讲民族主义,无论什么人来作皇帝,都是欢迎的。国父进一步指出,中国已经进步了两千年,已经脱离了帝国主义,现在真是希望和平。我们以后要讲世界主义,一定要先讲民族主义,所谓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把从前失去的民族主义重新恢复起来,更要从而发扬光大之,然后再去谈世界主义乃有实际。有些人说中国人的骨子里就热爱和平,就是弱的。这完全没有认识到中国之所以热爱和平的原因,更没有认识到中国人祖先的强悍尚武。这如果是外国人的认识到罢了,可悲的是,几乎所有今天的中国人都这么认为,中国人只知道自己从古到今都是弱的,他们征战世界的英勇的祖先在他们的眼中神话般地变成了被动挨打的可怜虫。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这种扭曲的历史观却是从我们自以为给中国带来“文艺复兴”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民主是好的,反封建也是好的,封建主要指专制制度,反封建主要目的是要建立法制,可我们却把古代的一切都标榜为封建加以反对,却单单对封建制度最大弊端认识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