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怀特的弹跳:胡耀邦传奇一生:恋爱时魂不守舍 平反中果断坚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51:49

胡耀邦传奇一生:恋爱时魂不守舍 平反中果断坚决

孙夏力

2011年03月15日11:25  来源:人民网-《环球人物》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当时有一阵子总是魂不守舍,连书也看不下去,因为我谈恋爱了,并下决心要和她相伴一生。”胡耀邦多年后回忆起那段往事还动情地说。记得,在平反的过程阻力重重,有人挑衅地问他:“毛主席批的怎么办?”“照样平!”胡耀邦的话语又是那么斩钉截铁。

环球人物2011005期封面:思忆胡耀邦

  在他去世的22年间,子女和老部下著书撰文思忆胡耀邦

  由胡耀邦同志的长子胡德平所写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一书,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引起购买和阅读热潮。

  温家宝总理为该书代序。在书的前言中,胡德平写道:“本书的作者,既是一名中共党员,又是书中主人公之子。本人不回避这两重角色和关系,现将耀邦同志这一时段的心灵史呈献世人,任凭浏览评说。”在书中,他不仅回放了父亲在改革大潮中的身影,而且融入了自己的诸多思考。

  在胡耀邦同志逝世22周年之际,本刊回顾他几经沉浮的人生,讲述他对儿女的言传身教和对老部下的谆谆教诲,以寄托对他深深的怀念。



  12岁认识毛泽东,35岁任“省委书记”

  胡耀邦传奇一生




  从农家孩子到部队首长,从团中央书记到干校学员,从赋闲在家到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的一生充满传奇。

  小学作文名震浏阳

  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时文乡(现为文家市镇中和乡)苍坊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这一年中国的命运正笼罩在重重迷雾中,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称帝,同时孙中山、蔡锷等正在南方开展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在胡氏宗族中排“耀”字辈的他得名“耀邦”,或许也是寄托了家人渴望国家太平的心愿。

  胡氏家族世代以农耕为业,无人靠读书做官。但是,重视男童的启蒙教育,却是这个家族代代相传的古训。再穷的胡家男孩,也能保证得到启蒙教育。家境贫寒的胡耀邦,正是在宗族的资助下,完成了初小和高小的学业。

  胡耀邦就读的里仁高小离家很远,为了上学,他每天要往返40里山路。在投身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前,他已经在求学的山路上先走了一个二万五千里。

  胡耀邦当时的老师甘恩锡先生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教了二十几年的书,所见最为好学的学生就是胡耀邦。当年他在班上年龄最小,可他的成绩却名列前茅。一个小学生能写出长篇大论者,在当时就寥寥无几,若在今日,可断言更是凤毛麟角。”

  1929年胡耀邦高小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浏阳县立初级中学(今浏阳一中)。在毕业考试时,他写了一篇描述农民艰辛生活的作文,名震浏阳。遗憾的是,这篇作文没有保留下来。

  胡耀邦生来好动,虽然个头矮小,却喜欢体育,常和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同学同场竞技。除了体育,胡耀邦还喜欢演讲。他从小有些口吃,因此父亲叫他“九结巴”(胡耀邦兄弟姐妹12人,他排行第九)。然而经过刻苦练习,胡耀邦渐渐矫正了口吃。

  好学的胡耀邦同时也是个顽皮的孩子。有一年隔壁邻居办喜事,胡耀邦和几个七八岁大的孩子偷了大人们的一壶酒,躲起来痛饮,结果一个个醉倒在水沟里。被大人们发现后,挨了一顿打骂。从那以后,胡耀邦对酒有了认识,再也不多喝。

  年纪轻轻当上首长

  胡耀邦的家乡是中共活动的中心地带,他的父母和哥哥姐姐都参加了革命。在家族的影响下,少年胡耀邦投身革命的热情越来越强烈。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原来生气勃勃的中国南部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那一年胡耀邦12岁,正在高小读书。9月20日清晨,胡耀邦和同学们看到操场上聚集了很多当兵的,就嘻嘻哈哈地趴在学校围墙的豁口上看热闹。他看到一个穿着白色土布褂子的高个子走到队伍前高声讲话,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参加革命后胡耀邦才认识到,那天他目睹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秋收起义。后来他常对人说:“我12岁时,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文家市镇集中。那天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给起义部队讲话,他说:‘我们现在力量还小,还是一块小石头,可是总有一天能够打烂蒋介石反动派的那口大缸!’”

  1930年5月,胡耀邦回乡担任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儿童团团长,从此告别学校,开始了自己作为职业革命家的一生。年底,中共湘东特委派人到浏阳挑选青年干部,胡耀邦入选,前往江西。胡耀邦离开家乡后,一走就是32年。直到1963年他到文家市镇考察,才顺路回了一次家,住了一晚又匆匆离去。

  1934年10月,胡耀邦随红军开始长征。他被编入红星纵队中央工作团第二团,担任共青团总支书记。像所有战士一样,胡耀邦带上了新发的战斗装备,胸前挂着四颗手榴弹,肩扛一支上刺刀的步枪,背上一只帆布背包和10斤粮食。

  过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沼泽密布、缺吃少穿,不少人被沼泽吞没或冻饿致死。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胡耀邦的乐观精神仍然感染着战友们。他经常对大家说:“草地景色美不胜收,草地的月亮也比草地外的月亮大,不好好欣赏欣赏,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啦!”

  过了草地以后,红军开始爬雪山——夹金山和孟必山。胡耀邦曾回忆:“我有一个朋友,站在雪山顶上,见到四周一片大雪,觉得前途渺茫,怎么办?偷偷自杀了!……这是我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其实,走过孟必山顶,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下山再走7天,过了腊子口就胜利地进入陕甘宁根据地了。”

  1935年,当胡耀邦面容枯槁、衣衫褴褛地来到延安时,还不满20岁,瘦得只有不到70斤。1936年5月,在毛泽东亲自主持的工作总结会上,大家一致表扬胡耀邦的工作成绩。毛泽东听了,向台下大声问道:“哪一个叫胡耀邦?站起来让我看看。”胡耀邦从人群中站起来,毛泽东一看就笑了,幽默地说:“是个幼稚味还未完全脱掉的同志嘛!”这是胡耀邦第一次直接与毛泽东对话。

  1939年5月,胡耀邦被任命为军委总政治部(以下简称总政)组织部副部长。那时他还不满25岁,由于太过年轻,有时会闹出笑话。有一次胡耀邦接到请柬参加一个晚会,刚在首长席坐下,就有一名警卫战士走过来,对他说:“走走走,到后面去,这是你坐的地方吗?”胡耀邦拿出请柬,警卫战士更吃惊了:“怎么?你把首长的请柬都偷来了?”然后不容分说地把他赶到观众席去了。其他领导入场时看见他,奇怪地问:“你怎么坐在这儿了?”他把情况一说,大伙儿都笑了起来,说:“人家警卫没见过年纪这么轻的首长嘛!”

  此后直到1945年,胡耀邦一直都在总政组织部工作,并于1942年升任组织部部长。1941年11月,胡耀邦同延安中国女子大学高级研究班的毕业生李昭恋爱并结婚。多年后,胡耀邦回忆起那段往事还动情地说:“当时有一阵子总是魂不守舍,连书也看不下去,因为我谈恋爱了,并下决心要和她相伴一生。”

  1949年9月中旬,胡耀邦作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10位代表之一,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0月1日,胡耀邦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掀起真理标准大讨论

  1950年2月成都解放后,胡耀邦前往南充担任川北区(当时相当于省级行政区)党委书记、行政公署主任和军区政委。这一年,胡耀邦35岁,可以说是“中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1952年夏天,胡耀邦奉调进京,到青年团中央工作。在这以后的14年,胡耀邦一直负责共青团的领导工作,先后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

  那时胡耀邦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主动到青年群众中去,年轻人腼腆,你不主动去结交他,他才不理你呢。”一天晚上,他跟团中央机关的几位同志说:“走,到少年宫玩去。”到了门口,却被几个少先队员把着门不许进。胡耀邦笑着向少先队员求情:“让我们先进去看看,不动手,不吵闹。”后来还是一位工作人员认出了他们,才把他们带进去。

  1962年11月10日胡耀邦带职下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1964年11月,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辖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省区)第三书记兼陕西省委第一书记。

  那时的陕西一穷二白、生产落后、农民生活困苦,胡耀邦上任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夜以继日地工作。由于过度劳累,他病倒了。一位前来探望他的老同志说:“我进了潼关以后,看到关中的麦子长势喜人,看来今年要大丰收。陕西肥了,耀邦瘦了!”

  1966年“文革”开始后,胡耀邦是最早被拉出来示众、批斗的中央委员,也是被大规模围攻并直接遭受肉体摧残的领导干部。1969年5月,胡耀邦被下放到“五七”干校。

  曾在反右运动中蒙冤的原中国青年报社副社长陈模,在回忆干校生活时写道:耀邦同志要求干重活,连里就派他去搞基建。他和泥、上房顶、当小工。后来他又去插秧、割草、用小车拉石头、参加防汛抢险……每到天气乍变,即将下雨的时候,他都和大家一起抢收,以两肩扛起100多斤重的麻袋,一袋一袋往仓库送,什么苦、累的活儿他都干过。

  1972年秋,胡耀邦离开干校,回北京检查身体和休息。之后的三年,胡耀邦“赋闲”在北京家中,借此机会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1975年7月,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的邓小平提出要“整顿中国科学院,加强领导”。一个月后,胡耀邦“出山”,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在中科院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大会上,胡耀邦激情洋溢地挥动着手臂说:“40年前的今天,我们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长征。40年后我们再干一件大事,进行新的长征,把中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强国!”

  1977年12月15日,北京西单商场旁边中共中央组织部(以下简称中组部)办公大楼的前院里,响起了久违的鞭炮声。放炮的是一群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都是“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干部和他们的亲属,其中包括了聂荣臻元帅的夫人张瑞华。他们放炮的原因是:胡耀邦来了。

  这一年,胡耀邦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中央党校副校长。刚一上任,他就一心想要纠正“文革”中被“四人帮”颠倒的是非和扭曲的思想。他在一次谈话中说:“现在要真正拨乱反正,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全面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把‘文化大革命’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

  平反的过程阻力重重,但胡耀邦从不退缩。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建国以来的冤案、假案、错案,不管是哪级组织,哪一个领导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有人挑衅地问:“毛主席批的怎么办?”胡耀邦斩钉截铁地回答:“照样平!”

  在全国30多个影响巨大的冤假错案中,胡耀邦着手平反的第一个大案,就是著名的“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文革”时期,“四人帮”将薄一波等61人定为“叛徒集团”,制造了这起冤案。胡耀邦决定以此案作为平反冤假错案的突破口,全面展开清理大案要案的工作。经过近半年的调查取证,“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在沉冤12年后终于获得了公正彻底的平反。

  在胡耀邦的带领下,全国各地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共有300多万人得到了平反。

  除了平反冤假错案,胡耀邦还十分重视纠正在“文革”中被扭曲的理论和思想。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全国震动。这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这篇文章审阅把关的,正是胡耀邦。文章发表的前几天,胡耀邦最后一次仔细审阅了文章,在提出两点修改意见后说:“我认为可以了。”这篇载入史册的文章就此诞生。

  文章发表当天,新华社作为国内头条新闻全文转发。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9家中央和地方报纸全文转载。一场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就这样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有人这样形容文章的作用和冲击力:“中国,就像一个疲惫瘫软的旅人,突然服用了兴奋剂,一下子又恢复了青春活力,马上生机勃勃起来。”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同时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没几天,中共中央任命胡耀邦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宣部在“文革”中被视为“阎王殿”,一度被撤销。胡耀邦上任后,马上主持召开了全国宣传部部长座谈会。会上他宣布,中央批准了《关于建议为“中宣部阎王殿”彻底平反的请示报告》,让整个宣传系统精神大振。1979年10月30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之后,文艺创作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新作品。

  6年批阅2000多封群众来信

  1980年2月,胡耀邦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按照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不再设中央委员会主席这一职务)。在任期间,年届古稀的胡耀邦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献给了工作。

  据《人民日报》报道,胡耀邦从1979年到1985年6年多的时间里,共批阅群众来信2000多封,平均每天都要批阅一封。1984年10月,旅日华侨韩洪烈给胡耀邦来信,谈到由于他父亲在“文革”期间被遣送农村,弟弟韩仲元失去上学机会,走上了犯罪道路被判刑,刑满释放后没有工作,一家三口生活很困难,希望有关部门能为他安排工作。胡耀邦对这封信非常重视,并作出了妥善处理。

  深入基层、关心民众是每一位跟胡耀邦共事过的人对他的共同印象。1985年秋天视察西北时,胡耀邦一行住进当地一个兵站的两层楼。随行工作人员安顿他上楼休息后,便在楼下打起扑克来。玩了一会儿上楼去,却发现胡耀邦不见了,大家全都慌了神儿,赶紧问门口的哨兵:“看见总书记出去没有?”哨兵摇摇头。找了半天还是没有,只好又问那个哨兵:“看见个小老头儿出去没有?”哨兵说:“看见了,一个人往那边的村子去了。” 当工作人员找到胡耀邦时,发现他正盘腿坐在一户农家的炕上,跟一群老汉们聊得兴高采烈呢。

  1987年1月,胡耀邦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辞去总书记职务,同年11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73岁。

 

相关新闻

  • 胡耀邦向被拆迁群众作检讨:我犯了官僚主义的错误
  • 胡耀邦热心帮他人“摘帽”:全国究竟有多少‘右派’?
  • 胡耀邦为何要反封建专制主义
  • 胡耀邦看完1984年春晚学唱《我的中国心》
  • 胡耀邦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 要求干部每天看群众来信
  • 胡耀邦主抓正法高干子弟 邓小平说要多杀几个
  • 为何“耀邦不愿动华国锋”?
  • 朱厚泽生前撰文讲述胡耀邦的全面改革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