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高尔夫球场招聘:新化贞仙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00:10
新化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精选:大熊山景区
  
  贞仙寺  
   
  贞仙寺,位于大熊山主峰西侧山脊的金顶山上,海拔1050米,距绿苑村6.5公里。游人从夏家冲沿锡溪而上,经过“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林荫小道,直达寺院门前。
  贞仙寺,人们惯称大熊山古寺,寺前一片广阔的平地。四周五山鼎峙,称为五龙捧圣。相传南岳圣帝就是从这里起飞的,故又有“熊山母殿”之称,是湘中佛教圣地之一。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于熊山顶峰的娘娘殿毁于洪水,寺僧们四处化缘、募捐,在五龙捧圣的金顶山建起贞仙寺,在双鲤朝天的金坪山建起西泉寺。
  寺宇朱漆墙门,盖小青瓦。三间殿堂:三贞仙、圣帝和释迦神象,或飘飘欲仙,或威武雄壮,或笑容可掬,均披绸带彩、红缎裹身,金壁辉煌。寺内香烟冉冉,钟声阵阵,朝奉者络绎不绝。
传说乾隆皇帝游贞仙寺时,正处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古寺周围,银妆素裹,玉树银花,于是在贞仙寺墙上挥笔写下“山水清音”四字。他目睹这南方北国美景,诗兴大发,恋恋不舍地题诗云:“翻一岭来又一弯,双眸凝视万重山。步步留连情未尽,再次回头不忍还”。回家后,派专人给古寺送来一尊金菩萨、一颗夜明珠、一只金香炉、一副金跋和一面金锣。
  寺旁有一株巨大的银杏树,树龄千年以上,主干直径1.87米,要七人才能合抱住;树高23.5米,材积22.5立方米。树干虽已苍老,且多次被雷击、雪压,但仍枝繁叶茂,葱茏挺拔,生机盎然,尤其那树干上脚盆大的锥状体下垂,人称“古树奶子”,实属千古奇观。
  寺前有塔林,石塔风格迥异,大小高矮相间。塔旁立碑,它象一页页地方志书,记载着贞仙寺的历史兴衰。塔下埋石棺材,圆寂的僧人长年而卧于此。
  “*****”期间,贞仙寺遭到严重破坏,殿宇被毁,多数石塔已不复存在。森林公园建立后,已在旧址重新修复寺院,塑造了圣帝、三仙贞、释迦等神象,尽管寺院远不及古寺,但前来旅游、瞻仰、朝拜者却与日俱增。

从贞仙寺出发,沿林间崎岖曲折的小道,向熊山顶峰攀登,步行约2.5公里,到达贞仙洞。洞旁怪石兀立,似人类兽,千姿百态;奇草异木,竞相生长。洞深10多米,正如农家堂屋门大小。洞内石桌、石凳、石柜摆设齐全;石桌上置棋盘,棋子颗颗尚在。洞深处,三位仙姑圆寂后端坐石凳上,虽经沦桑,但骨肉、水色如生。熊山人说,这是光绪年间人们看到洞内的景致。现在洞门被一巨石堵住,游人只能从石缝中见到石桌、石凳等。
  贞仙洞相传是三位仙女修道之处。很久以前,有个叫同公化圣的和尚,带领汪、李、潘三位修女来大熊山修行。同公自感与修女同行不雅,对修女说:“我在前面走,你们听我吹的“啊喔”声,跟着来。遇有分岔路,我以箪为标,大岔路插大标,小岔路插小标”。三修女随标上山。从东麓齐天门到大熊山顶峰,沿路共插大标12个,小标24个。修女成仙后,24个小标化成24座土地庙;12个大标化成12座凉亭。
  修女一路观赏大熊山的自然风光,感到山有灵气,确是修身得道的好去处,决定找个幽雅僻静的地方隐居。同公偕修女从山顶返下,突然发现一片岩山,走近观察,有一岩洞,洞门甚狭,入内平坦、宽敞,还有天然的石桌、石凳。三修女认为:确是修行归道的仙境,即在此定居修炼。经过长期修炼,终于登仙成佛。
  三仙姑除每天出洞,静立于平如桌面的石头上梳理鬓发以外,很少走出洞外。一日,两个老妪上山采摘野果,忽见三位姑娘并立于平顶山下梳头,一个红衣蓝裙,一个黄衣红裙,一个绿衣黄裙,都长得楚楚动人,貌似一母同生的孪生姊妹。于是上前探问:“三位姑娘为何在此梳头”。她们见其心地善良,毫不隐讳地真实相告:“我们是汪、李、潘三姓的结拜姐妹,不是来熊山游山玩水,寻求享乐,而是来修道的”。言毕即入洞了。自此,三仙姑在山中修道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些好奇者前去偷看,有些轻浮浪子不时前去骚扰。三仙姑深为懊恼,焚香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即命雷公闪母把洞门关闭。一日,只见一时雷电交作,“轰隆”一声,一块巨石从山上滚下,堵住洞门。从此,再看不到仙女出来梳头了,也无人再能进洞了。洞口只留一小缝,隐约能见洞中之物。洞前平顶小山被人们称为梳妆台。
  在贞仙洞的下方不远的石头上,有一个很大的印痕,线条清晰,如同鞋底,人们把这块石头叫鞋底石。相传三位修女成仙后,十分感谢带领他们至大熊山的同公,其中潘姓修女感激之情尤烈,甚至心中产生爱慕之情。于是用天上彩云为同公做了双鞋,一只做成后,送给同公适穿,同公穿上后高兴得跳起来,由于他内功根底深厚,这一跳就在石头上留下了深深的鞋底印。
  在贞仙洞的对面,并列着三座山,山峰尖削,妩媚秀丽,宛若仙女。传说这三座山峰是三修女成仙后突然冒出来的,是她三人的倩影,因三山并立,形如笔架,故名笔架山。



传说乾隆到过大熊山于建于明成化年间的贞仙寺(今熊山古寺),并御笔书写过“山水清音”的匾额和“十晨屏开,独标清胜;熊峰鼎峙,半吐精华‘的对联。还诗 兴大作,咏题过“翻一岭来过一弯,双眸凝视万重山。步步留连情末尽,再次回头不忍还”的诗句。回京后,又派专人给古寺送来一尊金菩萨、一颗夜明珠、一只金 香炉、一副金跋和一面金锣。这些传说中的赐品至至今已不存在,但现存古寺石柱上的楹联仍历历在目。据学者将此楹联的笔迹,同已出版的乾隆书法手迹对照,认 为其风韵、结构、用笔、点划完全相同,不可能是伪造。同时乾隆极重文字,曾经大搞“文字狱”,新化先民也不敢伪造。可见乾隆南巡到过大熊山毋庸置疑。至于 为何不见于正史与方志,至今还是个谜,也给大熊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传说,乾隆皇帝本姓陈,祖先世居大熊山,在他第一次下江南时,就来到大熊山访祖寻根,他在十里坪留下一联云:“十里屏开独标清胜,熊峰鼎峙半吐精华”,横批是:“山水清音”。乾隆并在一座破庙前奋书“熊山古迹”四字,下旨重修此事,以续香火。

风从民俗中吹来,凄美悲壮,是山的絮语和轻叹。熊山古寺,又名贞仙寺,住的是尼姑,寺旁边有一棵古银杏树,年年结果,而遥相望的西泉寺旁也有一株古银杏树,是棵公树,两棵古银杏遥遥相对,雄雌各居异地。大熊山的风就在诉说这种生活,诉说他们微密的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