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尼佛劳伦斯60百度云:新化大凌峰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44:21
山、水有其名,是一种重要的地名旅游资源,特别是有些地名的来源表现出一种殊特的文化现象。《中国地名辞源》对“吕梁山”的解释:“吕”者,脊骨也;“梁”者,屋之负栋也,吕梁山言其高巍也,故名。这样的地名语源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同构的思想观念。其它一些地名,有的反映了事物形象,如“马鞍山”、有的反映了地理位置,如“南山”,有的则反映了民族、宗教、信仰、或历史传说等等,如“梅山”、“文仙山”。但也有一些地名因时代久远,或历史上无文字记载,或来源复杂甚至有误传,因而难以查究。与其望文生义,以误传误,则不如保持原貌,以利他人考证。以下所录,即遵此原则。

     维山、火旗山
     当代新化人都知道县城南四十里有维山,但绝少有人知道与其并峙的火旗山。康熙宝庆府志云:“火旗山,治南四十里永宁四都,一名火溪,峭拔拥峙,状若缀旗,为邑之文笔峰”。据传火旗山及与之相对的县城南门常发火灾,故于永乐初知县萧歧在县邑南城楼建水晶阁以祀水神。火旗山与水晶阁遥遥直对,凌空高耸,为一邑伟观。康熙时,火旗山的名声胜于维山,在描述新化名胜时,常将火旗山与资水并列:“接文斤火旗在前而阳明涖治资水环后”(康熙宝庆府志•地舆志下);“东跨长沙西亘溆浦,火旗在前资水环后”(惠政记)。
     维山旧为新化八景之一,曰“维山叠嶂”,因其“层峦叠翠,峰峰相接,远列治前,高出尘表,宛如屏障”,故名。维山七十二峰,大凌峰为最。大凌峰的得名,缘自一座神秘的大钟。
     宋淳祐二年(1242年),也就是南宋理宗皇帝过道新化的第18年。一日,风雨交作,电闪雷鸣。一神物远自衡岳腾空而起,风驰电掣,飞越层层乱石,直奔梅山腹地。至维山上空,直坠而下,轰然巨响传闻数十里。四乡父老惊恐莫名,纷纷出门眺望,继而策杖攀藤争相登上山峰。只见竹山之西崩溃一大片,危崖蔓藤之下,一座大钟静静地伏卧于崖前。此时已风息雨停,众人又绕道前往探视,来到钟前仔细打量,只见钟上一行刻字赫然在目:“皇宋淳祐壬寅潭州衡山大凌峰因建寺以名焉”!原来这座大钟来自南岳,更让人称奇的是,此钟不扣自鸣,响旋闻于群峰。知县得知此事亦为之动容,打定主意,要将大钟搬至县衙,作为镇县之宝,只是需数十人方能抬得动。这一日,知县派人来运大钟,可任由他们怎么搬弄,也休想动得分毫,而且钟也不再鸣响,这些人只好打道回府。仿佛神呵鬼护,县衙的人一走,钟响如初,数人轻轻就将神钟抬走了,这座山也因此得名大凌峰。后来当地人在峰前建了一寺,取名大凌峰寺,风雨钟就置于寺内。
     过大凌峰,维山之腰有一坪,约百余亩,四周乱石环绕,古时建有瑶寨,现仍残留寨墙,全长约2公里,墙体宽2米,高5米,是县古遗迹中气势最宏大的一处山寨。据谢五八考记,瑶寨的南面有城门,寨内有点将台、练兵场,场内有石凳、石椅,古迹尚存。
     过瑶山古寨,上维山之巅,巅有一池,宽数十亩,“泉流澄碧,经夏愈溢,池中有一飞来炼丹锅,登之锅,极目空旷,可望白云岩下梅诸山”(《康熙宝庆府志》)
附诗两首:
                            (一)维山叠嶂
                                  吕律
                    一片高山数十峰,重重叠叠绕洪濛。
                    千寻翠壁无人到,万里青云有路通。
                    树影高低如画里,猿声上下在云中。
                    金鸡未报人间晓,崖上先看旭日红。
                                    ——录自《新化文征》346页
                         (二)大凌峰飞来钟歌
                                  谢大任
     巍巍插天半,默念天气通。浩气连相感,引得飞来钟。峰如君兮钟如臣,欲有鸣兮喜有逢。彼凤之栖兮在高岗,凤之鸣兮在朝阳。苟金铁之不灵,胡以翱以翔而托响于斯乡。钟有声兮,俾山势之远扬。峰且高兮,助钟韵之倍长,真良相而君王。
                               ——录自《新化文征》335页

  新化县邑南15公里,有维山,旧为城外八景之一,曰“维山叠嶂”。维山海拔875米,远视高峰突兀,形如玉笔,直插云霄;近看酷似驼峰,苍苍茫茫,回环嶂迭。山上曾建有大凌峰寺、真神殿、娘娘殿(今已无存)。传说历史上有三“游后”曾登此山;汉代游后,据此建维山寨;唐代道人游后,至此山建大凌峰寺;宋人游后,铸大凌峰钟。古寨遗址尚依稀可辨。旧时的读书人亦喜登维山,在此吟诗作文,不乏佳句。这些诗文,在清道光、同治编修的县志中多有记载。“群峰崛起仙人掌,天柱高标帝女簪,松壑云蒸千涧雨,碧山青落半江阴”明参政胡有恒的登维山诗,就是其中之一。

    维山脚下的林屋村,有“了园”,是新化近代名人曾继梧的居所。了园约建于1932年,占地5亩,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一座庑殿屋顶的门庭,门框用巨石镶嵌,上方书“了园”二字,门联是“因地卜居以继祖德,归田守拙亦爱吾庐”,是曾继梧亲书。石匠将笔画雕进一寸多深,并打磨得十分光滑,堪称石雕艺术之精品。进门后,左为花圃,右是一六角凉亭,亭下池塘引一股山泉,冬季热气蒸腾,夏日凉风习习,与旁边茂盛的青皮藤组成一奇妙景观。花园后为正屋,两旁各有一幢6扇横屋,正屋右后边有喷池和炮楼,左后边有后花园,再左边是家塾。了园各主要建筑均为二层,砖、石、木结构,各处都有曾继梧亲书的对联。

    曾继梧曾两次留学日本,光绪31年加入同盟会,多年在军界服务,曾被授以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曾任湖南省政务厅厅长,国民革命军第33军副军长、湖南省go-vern-ment代主席等职。民国18年,因不愿与何键为伍,不辞而归,何续选其为省府委员,不久后被聘为顾问,月俸银洋百元亦不受,数年积累上万元,后多人劝其收下,为地方办点公益事业,乃从之,由他人代领,悉数捐修从县城至维山石板大道30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