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文原文:计算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41:02

计算教学活动

要关注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松枝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交流材料  曾四海

我国数学课程一直将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且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绩和经验。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在数的运算中,计算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教材在对数的运算内容的设计方面,首先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运算的过程,加强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建立实际操作与数学运算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直觉经验,找到数的运算的现实背景,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义及其性质,并能自觉地运用于解决问题之中。

例如,对于除法运算的引入,教材在二年级上册学习除法前设计了四个“分一分”的活动,它们是学生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这里的分物活动对分的步骤不作统一要求,不出现等分除、包含除,不要求学生说程式化的语言,而强调学生利用自己的策略实际进行操作,并在操作中体验除法的含义。四个“分一分”活动,从开始的不是平均分到平均分,每一个活动虽然分的物品不同,分的数量不同,所求的问题不同(每份有几个或可以分几分),甚至在分配过程中可能出现有余数的情形,但都是将整体分成若干相等部分的活动。学生在丰富的背景中,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体会到这些活动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除法的意义和除法算式,这样的学习水到渠成。

又如,对于混合运算的学习,学生在二年级下册的学习中,通过“小熊购物”、“买鲜花”和“过河”的活动,体会了混合运算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在“小熊购物”——面包每个3元,饮料每瓶6元,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该付多少元?3×4=12(元)、12+6=18(元);“买鲜花”——每枝玫瑰花5元,8枝康乃馨共24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24÷8=3(元)、5-3=2(元)这两个活动中,需要两步运算才能得出结果,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就要有一定的运算顺序,这样结合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过河”的情境中,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客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29+25=54(人)、54÷9=6(条),“29+25÷9”这样列式对吗?请小括号()来帮忙。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再如,四年级上册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结合算式的意义来学习,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45+99×45 这样启发学生: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1个45加上99个45)是几个45呢?(100个45)所以可以这样写:45+99×45=45×(1+99);对于有三项积的运算,学生往往感到很困难,这样引导就更容易理解,例:32×56+45×32-32引导学生理解这是“56个32加上45个32再减去1个32”,学生就容易明白是(56+45-1)个32,而写成32×56+45×32-32=(56+45-1)×32了。

当然,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实践证明,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确实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直接教给学生如何计算学生完全可以掌握,何必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在运算意义的理解上,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情境上,结果还不是会做几道计算题。这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如果仅仅是满足于会做几道计算题,显然学生单独模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获得发展,而这些目标(尤其是后三者)的实现应依靠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正是在不断尝试、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而且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