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车之辙 殷鉴不远:我与工作室:半年杂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27:04
我与工作室:半年杂思(转)
记得那是一个桃花盛开、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同事们的微笑中,我走进了工作室这个美好的大家庭,也开始了漫漫的探索征程。

 

半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是激情满怀,信心满满,总怕自己的能力领导看不到,总怕英雄没有用武之地。如今闲暇时,我思考更多的倒是:我能给领导和同事做些什么?我能否达到工作室的要求?我能否给工作室增加价值?刚进工作室时,对于工作室的价值其实不是很明了的,总在想工作室的报告为什么值那么多钱?王老师说,因为我们卖的是方向、是信心、是平台,是给领导者换芯片。但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感触。真正震撼心灵、让我深切体验到工作室价值的是前段时间的两次咨询经历。

 

一次是随王老师去大兴榆垡、与镇委杨书记交流如何依托首都第二机场建设、打造航空城的问题;一次是随任总与华夏幸福置业讨论廊坊广阳项目如何定位找魂的问题。这两次经历,让我真正见识到了工作室的实力和价值。因为他们有些曾经请人做过方案,通过这么前后一对比,高下立判。我觉得工作室价值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战略眼光,能纵横八万里,前后五千年,找准价值点,发现动力源。能从时代大势和区域格局出发,准确发现城市(或项目)的核心价值和未来方向,并能依此从众多的资源和机遇中迅速找到驱动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最佳路径,进而做出定制化的策划,推动区域或城市跨越式发展。作为两次咨询的记录者和旁观者,我当时也很兴奋和激动,因为觉得无论高度、深度、广度、关联度,工作室提的都比一些方案好了很多,如果客户真能放眼长远,转化思路,操作有力,我想城市(或项目)一定能少走很多弯路,早日实现梦想。

 
   然而,并不是每个咨询者都能有那样的高度,王老师和任总也是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对于我而言,有时候就觉得压力很大。一是因为工作室的要求高,拿出去的东西都要代表工作室的最高水准,因此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进行扎实的研究;二是自己知识有限,阅历尚浅,很难从多、繁、杂、乱的信息里迅速地抓到关键。很多时候,就是王老师和任总给了“瓜”,但是要顺瓜摸藤拉到根,还是很难。

 

我觉得要想在工作室干好,可能有两种能力需要着重锻炼。一种是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你结出“瓜”的能力,创意人人都有,但是做到让人拍案叫绝而又恰到好处不容易,甚至是可遇不可求,这个需要厚积薄发;逻辑性思维是你顺瓜摸藤拉到根的能力,这藤就是你思维的主线,只有牢牢抓住它,才能纲举目张,血脉相连。还有一种是表达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对入新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后者。因为工作室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我觉得它是以创造性的理念为灵魂、以缜密的逻辑为骨架、以准确而又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和图片为血肉、以高山滚石行云流水般的文脉为气韵的一种表达体系。如果整体汇报完后,能让人心头豁朗、心中澎湃、心底踏实,文字表达能力才算基本到家。 


   虽然在工作室有时觉得压力很大,但我从未想过放弃。也许由于生长在农村的原因吧,我特别希望我的工作能帮助别人。我体验过从政从商,最后还是选择了做咨询甚而做专家,所以现在是痛并快乐着。我有种体会,就是来工作室越久,就越觉得对策划本身的热爱非常重要,因为对一般策划人而言,不仅是策划即生活,更是生活即策划,做项目时,你需全身投入,时刻学习,因为工作性质决定了你必须不断吸收新信息新知识,必须不断思考新创意新问题。很多功夫是要下在8小时之外的。同时,领导的评价、同事的能力,也会让你倍感压力。所以如果你不爱这份工作,不能享受策划本身带来的快乐,在工作室有时候真的会很苦闷。 

 
   怎样才能更好地享受策划本身的快乐呢?我想除了热爱之外,可能还需要一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境。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关注事情本身的意义,关注自己成长了多少,而不要把此外的一些要素看得太重。我一直觉得,策划是一份很崇高的职业,需要很强烈的人文精神(或贡献精神),你的方案(特别是区域战略类)不仅要对公司负责,对客户负责,更重要的是对社会负责。所以你也不仅仅为公司和客户服务,你也在为整个社会贡献力量。而后者我认为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才能收获人生的至善至美至乐。我想一个怀抱这种信念的策划人,一定会是个快乐的策划人,一切的压力对他而言,将更多的是一种鞭策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