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代理要多少钱:缘来缘去两由之[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0:11:07

缘来缘去两由之[原创]

2011-01-25 10:30:20

浏览 164 次 | 评论 0 条

 

人活着总会有各样的缘分,宿命论认为缘分是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通常是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可能发生的某种联系。缘分是一种关系,有许多偶然性在里面,于是让人觉得很玄妙。缘分总不会是凭空而来,就像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空降下来的总是陷阱一样。个中缘由,只不过是那些必然的因素为我们所忽略而已。

缘分是与人分不开的,无人自然谈不上缘分,大而言之,这世界之上不就是人与物吗!缘来人聚缘去人散,有时是很没办法的事,最好是顺其自然。人生苦别离,聚散总无期,但其实聚亦未必全是福乐事。打得鸡飞狗跳一地鸡毛,好时海誓山盟,恨时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还不是个聚字惹的祸。反之,散亦未必就不好,一个成熟的人会理性地思考与处理问题,散了就无需去牵挂乃至付出,就会剩出时间与精力去做些有益的或者自己乐意做的事。

因为缘分之来而聚合,又复因为缘分之去而分开,是十分自然的事。什么事最好都不要去强求,不可得之不求之吧!不如意而能泰然处之,说来容易做却会有些难。可你不这般泰然又能如何?不得已而为之,无可奈何而为之,在这样的痛苦过程里慢慢消磨岁月,慢慢在失败和失意中泰然,慢慢地在泰然中缘来缘去两由之,生活的过程总是如此。

这便是随缘,事也好情也罢,绝不会是全因为一己的意志而转移的,都是有其自己的固有过程,个人可以左右的实在太少太少,我们任人摆布或不得已而为之,或者是违心为形役的时候总是太多太多,所以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考究起来这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典出《晋书·羊祜传》:“会秦、凉屡败,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而议者多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后来宋人方岳有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渐为雅俗共赏之语,不单见于元明以来戏曲和小说,亦为坊间所常闻。台湾的林青玄还写过一篇散文,题目便是“常想一二”。

我们总是企盼幸福,因为幸福是实实在在的,但有时幸福也是一种心态。一花一世界,许多人和事就看你怎样去看,怎样去解读,怎样去领悟。不如意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不如意往往如形影相随,想要抛弃绝不会像挥挥手不留下一片云彩那样轻松。人生哪有那么完美呢?生活和工作中谁也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全随我们的意。算起来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吧?我们为什么不去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就会懂得珍惜,不致于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困扰。人散了就跳楼是个案,但抑郁失眠自己跳不出来的却大有人在。一方面是年轻,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这里边更多的还是幼稚。也是难免的事,岁数大了经历多了,自然也就坦然了。到了“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才是修炼得有了城府,好比与人见面就是一句“今天天气……,哈哈哈”那般地世故与圆滑。

有了缘分自然该珍惜,无缘分就不要去企盼了。有缘而无情,是一方无情或双方都无情,相遇了,但情分不到,擦肩而过。有情而无缘,是一方有情或双方都有情,但没那机会,还远谈不上情之有与无的。随缘就很好,顺其自然嘛,在这个问题上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徒劳无益的。活着常遇到这样的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知其不可而不为。这有些复杂,如何抉择因人而异。《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非等闲之辈,该是隐于市的大隐吧!他把孔子算是看透了。

这里所说的知其不可为就不为之,并不意味着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就放弃,这与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不是一回事,知其不可是建立在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缜密的理性思考之上而得出的结论。《荀子·劝学》里边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是鼓励人们努力去做去实践。“知其不可为”虽然是凭经验做出的判断,或有不确定的一面。大而言之,在科学实验、文学艺术创作、学理研讨中,没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为而使之可,就没有科技与艺术的进步。若小而言之就事论事,人散了还是不要勉强好。倘什么事都非要“躬亲”一把,恐怕谁都没那份精力的。

孔子的“不可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去做。孔子并没有因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与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才去做,正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所以,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知命之学,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使命。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正是这种精神,突显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哲学理念,从而与主张无为的道家大相径庭。自然,也是与文中的“不为”不是一回事,孔老先生不是圣人吗!

本来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为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这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是,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为在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不能不令人由衷地钦佩。张岱的《四书遇》说的甚好:“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圣人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凡人自不必去做那个清天大梦,贤人标准也不低,活着理性些,脑袋少往里灌水,总归是件值得期待的事。

2011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