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经济新区: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39:54
■统筹:新快报记者 肖萍 尹辉
  ■采写:新快报记者 郭小为 实习生 罗坪
  与东山街相比,广卫街是在去年6月开始试点推广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的。它的成功,有其缘由:垃圾分类政府主导;垃圾分类推广主体不靠收买佬而靠环卫工;没有物业公司横插一杠,点对点宣传更到位,也少了利益之争。广州市城管委设施处副处长熊孟清总结广卫街都府社区成功原因:主体明确,利益协调,方法得当,谋求长远
  探寻成功原因
  照顾居民感受 简化分类操作
  为了“照顾”居民在进行垃圾分类时的感受,广卫街简化了居民垃圾分类时的操作,将更多的精细分类工作留给了环卫工人。
  广卫街给试点社区的每户居民免费发放蓝白胶袋和蓝白垃圾桶,并在楼宇内各层放置分类垃圾桶。据了解,仅是这笔费用,就曾让不少小区对垃圾分类望而却步。
  除了硬件的支持,在人力上,广卫街也大量投入。派发宣传单页,手把手教会居民垃圾分类知识,设立投诉电话,开展定期举行的“垃圾分类行动日”活动等,都成了广卫街便民服务的一部分。
  广卫街街道办在去年6月底,专门聘请了6位垃圾分类工作管理员,专门负责落实垃圾分类工作,他们也都具备大专以上文凭。“与同样是街道环卫站聘请的环卫工人不同,他们不参与具体的垃圾分拣工作,主要负责的是垃圾分类的指导和宣传工作。”该街道办城管科小梁告诉记者。甚至,为了照顾居民在进行垃圾分类时的感受,广卫街还简化了居民垃圾分类时的操作,将更多的精细分类工作留给了环卫工人。“从目前已经实行的9个月的效果来看,成效还是显著的,居民的分类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小梁这样总结。
  记者随机走访发现,大部分分类垃圾桶都做到了初步分类。“不过,像酱油瓶这样的厨房瓶罐,很多都被居民放到了湿垃圾桶中,实际上这是属于可回收的干垃圾。”谈及不足,小梁也举出了上述例子。
  “前期的工作相当难,因为这是一个要改变居民长久以来生活习惯的问题,这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广卫街街道办一位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让利环卫工人 奖励补贴齐上
  面对环卫工人表现出的排斥情绪,广卫街的措施是增加环卫工人数、实行“三三四”的奖励措施、每小时补贴9.5元的加班费等。

 垃圾分类必然会带来环卫工人工作量大大增大,怎样鼓励环卫工人进行垃圾精细分拣,成为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一大考验。事实上,在广卫街刚开始进行试点时,环卫工人表现出了普遍的排斥。面对这种现实,广卫街的措施是增加环卫工人数、实行“三三四”的奖励措施、每小时补贴9.5元的加班费等。
  在暗访中,记者发现,6名环卫工人对于收集起来的每袋垃圾,都会逐个拆开分拣,这项工作从晚上7时开始,一直要持续至少3个小时。环卫工人进行垃圾分类的认真程度,让记者一扫此前“环卫工可能将垃圾一锅端”的“偏见”。其中一位有着10余年环卫工作经历的阿姨向记者表示,虽然现在的工资不足以补偿分拣工作的辛苦,但迫于经济压力也是无奈,而精细分类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再辛苦也会保质完成。
  给垃圾建档 追踪其“来去”
  有媒体曾报道,居民、街道在做好细致分类后,却由于“环卫部门不分开收运,压缩站也不分类,居民们也就不愿再分类了”。广卫街在实行垃圾分类工作时,一开始就通过收集精细的分类数据、回访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等方式,试图与垃圾处理终端进行对接,建立常态化的互利机制。
  垃圾的收集、运输、再利用和终端处理等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广卫街通过收集精细的分类数据、回访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等方式,试图与垃圾处理终端进行对接,建立常态化的互利机制。广卫街所聘用的6名专职的工作人员,其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收集并分析有关垃圾分类的数据信息。在广卫街特意设立的再生资源中转站中,垃圾已经被环卫工人按照四大类进行了精细分拣,在每个月底,上述工作人员都会来到这里收集精细的垃圾分类信息,这些数据信息,最后将被用作于统计各类垃圾所占比重、垃圾回收率、垃圾减量率等,并将这些信息与处理终端(填埋场等)核实对接。“比如说,按照一般经验,一吨的湿垃圾经处理后会产生一定重量的肥料,如果最后反馈给我们的肥料重量不足,那么负责终端处理的公司就可能出了问题。”该街道办一位工作人员解释。
  除了数据信息的核对,广卫街街道办还曾组织人员前往垃圾处理终端进行考察调研,并拍照留证。“我们当然要知道垃圾最后怎样处理了,这是对大家负责。”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据该街道办透露,目前广卫街对于垃圾处理的终端成果表示满意,该街道办的小梁,还当场兴致勃勃地拿出了几大包垃圾处理后生产的化肥向记者展示。
  但该街道办相关负责人同时指出,分类垃圾的终端处理涉及多方,非街道办单方面可以左右,这需要各个单位的良好配合。目前,街道办的工作集中在街道的宣传、分拣之中,暂时也并未与垃圾处理终端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

垃圾分类“三步走”
  试行中的广卫街都府社区,其垃圾分类主要采取“三步走”的形式。
  第一步是居民家庭初步分类环节。按照简易分法,将垃圾简单分为干湿两类,即“湿”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干垃圾”,并分别投放于免费发放给居民的蓝、白桶之中。而少量的有害垃圾则投放于每栋楼楼下的红色垃圾桶中。
  第二步是环卫工人精细分类。环卫工人将居民已分类投放好的干湿垃圾逐层收集,再运至街道的再生资源中转站,将可回收物与不可回收物进行精细分类,回收可利用物品(纸类、玻璃、塑料、衣物等),积累成一定规模后一起卖给再生资源公司。
  第三步则是分类后的垃圾转运。在广卫街的街道再生资源中转站,由专车将已进行精细分类的垃圾分别转运。其中湿垃圾,一部分被运至大田山堆肥或被运至兴丰填埋场填埋沼气发电,另一些净度高的湿垃圾则给嘉博文公司制饲料、肥料;而干垃圾,则运至李坑焚烧发电厂焚烧,或运至兴丰填埋场填埋。对于有害垃圾,在集中后统一交专门部门处理。
  “三三四”奖励机制
  广卫街环卫站将回收资源后的收益(除去成本),按照“三三四”的比例,分别用于奖励居民积极践行生活垃圾“减量化”、补贴环卫工人和推广垃圾分类活动基金。
  此前不久,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在考察该试点时表示,“三三四”可以改成“三四三”,加大对环卫工人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