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人1 完整版 下载:岁月随想----人生应该明白的十个道理(中) - 2004cgl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29:28

岁月随想----人生应该明白的十个道理(中)

默认分类 2008-08-30 11:33:46 阅读9 评论0   字号: 订阅

 

五论教育

(一),教育是什么?  

    我认为教育就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行为.  

    教育主要有两种: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另一种是文化知识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为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道德观念及良好的思想品质,从而使人能够乐观积极的面对人生。它更是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  

    文化知识教育还可分为文化性教育和知识性教育。  

    文化性教育丰富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为大众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知识性教育是教会人在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进社会经济的前进。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教育就必不可少。然而我认为在当今社会过于注重文化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知识教育很重要,为人们提供生存技能,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生产力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然而,创业容易,守业难。思想道德是保障社会秩序的重点。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是错误的。  

    人其它低等动物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思想的。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如行尸走肉,与机器何异?而错误的思想更会给其自身,乃至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伤害。  

    思想空虚成了当代人的通病,郁闷成了现今年轻人的代名词。现代很多的年轻人,掌握了文化知识,而思想上却极度空虚,道德观念狭隘、淡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是旧社会时期教育书籍《三字经》开头的一段文字,从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人有不同的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行为,从而做出不同的事情。好的思想就会有好的行为,做出正确的事情。不好的思想就会有不好的行为,而做出错误的事情。而思想空虚者则极易受他人的思想所影响,所控制。  

    思想在人类社会中是至关重要的。小可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可影响一个国家,乃至改变一个社会。在历史上有很多人、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思想的重要性而做出许多具有影响的事情。  

    汉末时期,张角利用迷信思想来影响和控制一部分人而起义造反。  

    洪秀全最初也是利用宗教形式控制一些人的思想而与当时的政府相抗衡。  

    还有赵匡胤,打着受命天意的旗号,用迷信的思想控制一部分人而倒戈起义。  

    法国等一些国家早期也是以宗教形式来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的。  

    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使人民“虚其心,实其腹”而焚书坑儒,想要使人民无知无欲,听其摆布。  

    朱元璋为了统一领导思想,而铲除开国将领。  

    思想是不可能被压制的,就象水一样。如果去堵塞它,积聚成多就会形成洪水,最终只会把堤坝冲垮。只有向正确的方向引导才是可行的。  

    历史上关于思想的事例很多,不胜枚举。他们的对与错暂不评论,单看这些事件就足以证明思想的重要性。  

    旧社会时期人们受教育较少,大多数人容易受封建迷信思想的侵蚀和控制。开国以来就在来历打击封建迷信思想,而且在当今时代仍然可见。  

    有的人,利用一些人思想空虚而传输当代的迷信思想,从而控制其行为,为自身牟利。骗取钱财,发展其追随者,而导致极大、极坏的影响。在其痴迷追随者中有大学生、工人、农民等社会各阶层人士。  

    其追随者人数之众,阶层之广,说明了什么?说明现代思想空虚的人太多了,说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要大力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具有文化知识的人才。学校之间,教师之间都在争荣誉,创收入。培训出成绩好,能多一些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这些成了学校和教师们的宗旨,至于思想道德教育则被抛于九霄云外。  

    有些人走向社会后积极努力的工作,想要创一番事业,拥有自己的公司,开上自家车,住进豪华别墅。然而当目标实现后却感到无尽的空虚,不知该做什么了。以酗酒、赌博、搞婚外情、包养二奶,嫖妓等方式来填补思想的空虚,麻醉压抑的精神情绪。

有些人抱着金钱至上的思想,为了权与利不惜以身试法。  

    有些人为了金钱出卖灵魂与尊严,抱着向“钱”看的思想,说着笑贫不笑娼的理论。  

    还有些人思想空虚,精神无助,在现实生活中仿佛只有钱才是他们所关注的,为了生存,不得不机械式的重复每天的工作,如机器一般。在个人时间内把大部分精力与情感都寄托于网络,找寻安慰,幻想美好。忽略了身边的人与事,忽略了现实中美好的情感。当离开了网络,回到现实,发现自己的美好都是虚拟的幻想,现实依旧没有改变,幻得幻失。  

    思想上的空虚,精神上的压抑,造成无尽的空虚与烦恼,想在网络中寻求理解与慰藉。甚至有的人寻求一夜情的刺激来缓解压抑的思想情绪。  

 思想的空虚与偏执,情感与道德观念的淡漠,使得很多人变得冷酷无情,自私自利。满脑子拜金主义思想,以及时行乐为其生活准则。礼、仪、廉、耻抛于脑后,思想道德不知为何物。  

    这就是当代社会中的文明吗?还可以称之为文明社会吗?经济发展而文明就要退后吗?  

    丛飞,一位爱心人士,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我也是在去年知道他的事的,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丛飞曾帮助过一名贫困学生,这名学生也很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找到份不错的工作,由于自己的努力吧,在几年后小有成就,有了钱,有了自己的事业,也算是一名成功人士了。在丛飞身患重病时,丛飞的家人曾给他写过信,而这位成功人士非但没有给予任何帮助,反而还对丛飞大肆嘲讽、侮辱。  

    看了这件事大家都会感到非常气愤,然而冷静下来想一想,这说明什么问题?一个读过名牌大学,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所谓的人才,为何唯独缺乏思想道德呢?这样的“人才”只此一位吗?现在的学生们都是什么思想,什么行为,他们在业余时间内都做了些什么?值得社会的关注,值得教育者们深思了呀!  

 人才,什么是人才?  

    我记得,在中学时有位老师曾打过一个比方,她说“国家培养飞行员,需要花费很多资金,具有高超的飞行技术还不能称之为人才,首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有一颗爱国的心,否则开着飞机投敌叛国了,那还能是人才吗?”,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思想道德才是衡量人才的关键。  

    我们都想着脱贫致富,却只注重物质的发展。贫穷有两种:一是思想贫穷;二是物质贫穷。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物质贫穷者仍有不少,我可以资助他们,帮他们度过难关。在当今社会思想贫穷者要远远多于物质贫穷者,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帮助他们呢?少数一些人的思想有了问题,我们可以给他讲解,进行正确的说服引导。若是一代人的思想出了问题该如何解决呢,能去挨个说服吗?思想的混乱必然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思想道德教育是关键。  

    教育更应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为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让经济与文明同步发展,真正彻底的做到脱贫致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  

(二),论教育的必要性!

我还没有见过哪个国家在教育落后的情况下,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都是具有世界前沿的经济实力。哪怕就是过去的农业社会里也是可以体现出来!

中国的近代史已经给予充分的表演! 那就是六十代的中国!那可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有了由做农民总理的前无古人,后无来着的历史!然而又多少人知道那个年代中国研制原子弹仅凭中国当时的科技能力能研制出来吗?相信很多人今后会在解密的历史档案中发现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最少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当时只靠中国国内的科学家是无法研发出原子弹的,靠的是那些海归派的爱国者,加上苏联的帮助!我只能告诉你这些!!不然今天的知识程度开放比那时更为了然,为什么还有很多国家研发不出来原子弹呢?

没有那个强国不是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的,走向今天的科技王国。 也在告诉你一点你所不知道东西。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专利三流企业做生产 也就告诉你,工业强国已经昨日黄花。科技社会的进步也是信息社会的必然结果。

一个废墟下的日本能够在短短数年成为世界强国,到底凭的什么? 也就是数十年前对待教育认真的结果。他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人,什么都能重新开始!假设给你家一辆汽车,在别人故意砸坏的情况下,你叫是一个没有技术知识的人来修理可能吗 ?能修好吗? 可你的邻居有这个技术本事!这个就是知识的力量。 同样的就是中国目前的汽车业,已经到了产量几百万辆地步,可喜可贺的后面你知道这些车有多少中国自己的专利?失去外资技术专利情况下中国汽车业还能生产多少?恐怕能达百分制五了不起了吧!据说目前为止桑塔纳国产知识产权还不到95%,你相信吗?三十年了还没有这个本事啊!你知道知识的力量吗? 据说日本高档车床停止进口,中国的汽车产业就要停止!你知道日本的产品横行世界就和中国的产品到处都是地摊货根本区别吗? 一个有知识含量,一个没有罢了。也不是日本生来就是高档产品主导。也同样走的世界地摊货的路子,对知识的知识程度远远超越中国,才会有今天远远超越中国的产品。

国家的教育落实需要金钱,勒紧腰带去投资教育比投资工农业去搞发展经济值得敬佩!一个体现出是否具有目光远大问题。以色列的预警机让中国生气,大飞机项目的上不来不也是知识的不够用体现吗?不然也不会去高价买俄罗斯的飞机和潜艇了。建造航母的弹射系统能有几个国家可以胜任?F-22中国怎么不来几架玩玩?干吗歼--10还用别人发动机?

就拿你个人来说,你是个专家,而你的弟弟是个失业者,谁将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尊重?羡慕?谁将会成了先由房子有车子的人?假设你的家庭富饶,你的朋友会少吗?曾经远离你的穷叔叔还会反对你要求回归家族?如果相反呢?被你家族赶走的叔叔会同意回归家族由你的家庭来主管分配他的财务?台湾和内蒙就是很好的典型。

(三),论教育的窄化

1,在享受现代学校教育的种种优越、方便与福利之时,人们对当前学校教育的缺陷与先天不足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这种缺陷与先天不足,可以导致我们民族一代或多代人国民素质的孱弱、单调、创造与实践方面的低能。

    2,学校教育在虚拟知识的传授、讲解方面,在培养社会通识方面,最占优势;在简单操作技能的培养方面,学校教育也能胜任。但在因材施教、差别性地培育学生方面,在生存生活实际技能技巧的培育方面,在实践的现场性体验方面,——学校教育难能为力、先天不足。

    单一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个性化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需要,难以增进受教育者实际的生存生活生产技能,在学校教育中,难以感受到实践的体验和获取实践的真知。

单一地连续地过长时间地接受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严重弊端:学生从小到大往返于家庭、学校之间,难得与生活、与实际、与社会相交流,久而久之,学业完成之时,已经养成了对知识、对书本、……等虚拟世界的沉迷;对社会、对生活、对实践的长期忽略与缺失,已养成我们面对真实世界时的低能与惰性,已经怠于认识真实世界、怯于参与真实世界的实践了。

    在时间上,成年之前是形成人的品行习惯个性能力最重要的时期,不能设想成年之前所受教育的欠缺与“偏食”在参加工作以后来弥补,因为习惯已成,积性难改了。

    当前,学校教育过分扩张。过度膨胀的学校教育无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无助于人的素质和谐发展,更多的是造就纸上谈兵、高分低能,造就个性的消磨、千人一面的平庸。如何期待这种教育造就雨后春笋般光照当代、服务世界的人才!

学校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学校教育的形式也有其特有的定式。上述缺陷与不足存在于学校之中,先天所在,与生俱来,学校努力弥补,也难有根本性改进。当前课改,试图通过改进的学校教育来增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太多的要求与期望强加于学校,效果如何,时间会证明一切。学校教育无法胜任“万能教育”、“完整教育”、“全面教育”的角色,只可能是“不完全教育”。求全责备,苛求学校勉为其难,是无济于事的。尊重学校教育的局限,承认和正视学校教育的欠缺,是走向问题解决的第一步。

    人才的长成,创造的发生,必得有实践土壤。单凭学校教育的营养元素,不足以开出个性发展之花,结出创新发现之果。

    3,问题的解决,在学校之外——学校外教育。

    教育是广泛的,不独存在于学校之中。学校外教育是迫切需要拓展、更为广阔的领域:

    自我教育。最好的老师莫过于自己,自己的自修、反省、反思胜于外在的说教。倦怠于学校教育之际,何妨休学一两年、两三年,选择自己的方向,自主研读,自主实践,没有了造作虚妄的考试负担,可以自主地择名师、访学友,做调查、搞研究,泡图书馆、游历天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展与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真实的世界中磨砺自己的品行。必是一件有利身心的乐事。

    家庭教育。除了孩童时期所受到的基本的家庭教育之外,有的家族,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家族,逐渐形成这一家族的家风、家传、绝学、绝艺,这是特别值得珍惜与继承的。

    社会教育。社会与民间,有着学校无法比拟的太多的教育资源,蕴含着实践的真知。可以进餐馆学习厨艺,可以到农家学习种植养殖,可以向工人技师学习电工木工、车钳刨焊,可以到政府部门了解社会的运作,到企业学习管理的艺术,可以到军营领略军容、领会军纪、学习军事…… 还可以拜师学艺。师徒方式,是一种古老的教育形式,但在教授实践操作技能方面,无可替代。“世间艺业,要会一件”(《增广贤文》),一个人总要谋生,成年之前,学几件实用的技能,是立身的需要。

    劳动教育。这是单独强调的一类。成年之前,从事一定的力所能及的工作,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媒介与纽带,是教育营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多少本领由此生长,多少创新由此发生。在学校,除了偶尔的打扫卫生外,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受教育者因而缺少了宝贵的锻炼成长的机会。走出学校,领略劳动的艰苦与乐趣,学习劳动的技能,在劳动中成长,有着非常的必要。成年之前或前后,出外打工一段时期,是可以理解、值得赞赏的有益之举。

……

    4,有一个构想:把小学和中学的十二年压缩为十年,挤出两年时间,每个孩子在中学之后上大学之前的大约十六岁左右,放假两年。用这两年宝贵时间,让孩子舒展身心,体验实践,拓展视野,增长技能,以父母为师、以社会为师、以天地为师、以劳动为师,获取学校外教育的宝贵营养。两年假期之后,再升大学或就业。如此,我们的孩子必将更健康、更能干、更有创造性、更具活力……

    5,无数身边的事实和成才的案例证明,单一的学校教育不利于培育人才,反而常常误人子弟。人才的成长,除接受必要的学校教育,还必须经历实践中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和狂风暴雨的洗礼。出于责任与良知,愿借一切渠道呼号天下——拓展学校外教育,万分必需,迫切紧要,……

    当前学校教育畸形膨胀,学制过长,内容过量,挤占了学校外教育的存在。有必要淡化和减轻。

    学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各有侧重,不可替代,不可缺一。二者并重,可以补当今教育的缺失,惠及人的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学校外教育的拓展,将极大丰富教育的内容。

    不能听任学校外教育自生自灭,而应当精心培育,细致规划,达至最大效益和最高效率。

 

六论习惯

(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叶圣陶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至今读来倍感亲切,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对当今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仍不乏启示意义。

      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 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有两种坏习惯不能养成 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何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的害处。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功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可是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 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那什么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叶圣陶举例予以了说明。他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象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

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叶圣陶先生认为某些人的不良品质的形成,一个重要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他说,如果一个人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

(二)

人的性格可以影响人的思维,而人的言论却多取决于他的知识和力量,但行为却多取决于他们长期养成的习惯。所以马基雅弗利明确的指出,不能相信性格的力量,不要相信豪迈的言辞,除非他们能被习惯所证明。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要谋杀一个人,那么在挑选刺客时,找一个生性残忍或勇敢妄为的人并不可靠,而那种手上曾经染过血的杀手则是可以信任的。

也许马基雅弗利忘记了刺杀亨利第三的克雷姆,刺杀亨利第四的瑞瓦雷克,以及行刺威廉公爵的约尔基和杰尔德都不是这种人。但尽管如此,他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我们常听到有人发誓以后要做什么,或者不再做什么,而结果却常常是一切照旧。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宗教狂热的力量才可以与之相比。除此之外,似乎一切都难以战胜习惯,以至于一个人可以诅咒、发誓、夸口、保证,但到最后还是难以改变一种习惯。

    我们也看到过习惯的统治或者专制。那些印度人,他们静静的躺在一堆木柴上自焚来做牺牲。不仅如此,他们的妻子还争着与谈们的丈夫一起自焚。古时候,斯巴达少年习惯于在狄安娜的祭坛上受苔刑,他们会一动也不动。我记得,在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继位不久,一位被判死刑的爱尔兰反叛分子向女王的代表提出请求,希望用藤条绞死他,而不用绞索绞死他,因为以前的反叛分子就是用藤条绞死的。

    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习惯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所具有的力量,因而,既然习惯可以主宰人的生活,所以人们应该努力养成好的习惯。不可否认,从幼年时代就开始养成的习惯,会非常完美,我么把这称之为教育,而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早期的习惯而已。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与以后相比,年轻时舌头是最为灵活的,易于学习各种语言和声音,在运动上关节非常柔韧,易于做出各种姿势和动作。的确,年龄大了以后,便不能自如地做出这些动作。有的人,心志开放而不闭塞,随时准备接受新的知识,不断的完善自己,但这种情形毕竟只是凤毛麟角。如果说,一个人的习惯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了,那么在团体中,如过有榜样可以学习和仿效,有同伴可以劝慰,有竞争可以激励,有荣誉可以建立,那么在这种地方,习惯的力量将是非常巨大的。

(三)

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

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宗教狂热的力量才可与之相抵。除此之外,几乎一切都难以战胜习惯,以至一个人可以诅咒,发誓,夸口,保证——到头来还是难以改变一种习惯。

由此可见,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我们知道,幼年学习过的语言,常常是终生不忘的。这也是一种习惯,而在中年以后再学习一种语言,就常常困难了。在体育运动上也是如此。当然也有一些人,他们终生的性格仿佛可以不断塑造的,因此可以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但这种人毕竟太少了。

    另外,习惯在某一方面会把一个残疾人变得比一个健全人的工作效率高两至十倍以上。在此很多人会提出疑问?那就看一个例子吧:盲人的自理生活是非常有规律的;他的每一件物品的位置基本上不变;在他找的时候有时比健全人要快的多。而很多健全人有物品乱放的不良习惯;使找起东西来就非常误事,有时找老半天。这其实也是习惯的力量!

      此外还必须提到,一种集体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是最有利于培养好的社会公民的。在这方面,国家不只是美德的培养,而是播种者。更何况还有些政府连这事也做不到呢!

        坏习惯养成后不容易改变;好习惯也是一样。我们为什么不培养一切好习惯;避免坏毛病。

 

七论骨气

(一)

对鲁迅的评价,这些年又成为争论的热点,否定、批评的很多,肯定、赞扬的也很多。我看那些否定、批评的未必是鲁迅的缺点,而那些肯定、赞扬的也未必是鲁迅精神的所在。

  鲁迅的精神到底在哪里?很多人没有弄清楚。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诞辰125周年,我想谈谈我对鲁迅精神的理解。

岂能以长篇短篇论优劣

        我们先来看看批评方比较有代表性的论点。

    一位是北京作家王朔,他讲鲁迅只有几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小说,没有长篇小说的作家怎么能撑得住?

王朔自己写的长篇,我觉得有一定价值,他用一种嬉皮笑脸的态度解构了过去的伪崇高。但我也觉得王朔对世界文学史不太了解。文学史上,有作家专门写诗、散文、短篇、戏剧,比如契可夫,这不影响他们的伟大。

  以鲁迅的《阿Q正传》为例,鲁迅描写阿Q闹革命的那一段,“便是我也要投向革命了……赵家的东西要去抢一点来,……女人也是要的,不漂亮不要。”接着是阿Q对他认识的女人一个个作了评价。我们看看是很好笑的,实际上,这就是中国农民革命的理想问题。

中国的农民革命,远至陈胜吴广,近至李自成,为什么总是功败垂成,即使成功了,也只是封建皇朝的改朝换代而已,为什么?根本问题就在这里,农民意识。鲁迅说自己的《阿Q正传》看到的不止是20年前,还是20年后的。我看何止20年后,《阿Q正传》1921年发表的,到现在85年了还很有意义。这一点看出,王朔所有的长篇都抵不上这一篇。鲁迅对中国问题看得很透。

  我国每年出多少部长篇小说?以前我听说一年出版长篇300多部,我以前搞文学评论,每年基本上把全部小说看完,作出评价。现在一年能产生1000多部长篇小说,怎么能看得完?根本看不完,所以也不评了,听说现在的评论家可以不看作品写评论的。但这些长篇有什么影响?没什么影响,还不如一篇《阿Q正传》。

  小说是否优秀不能以长短而论。

  论骨气,胡适远不如鲁迅

  还有一位是北京的李慎之先生,他提出鲁迅不如胡适,后来很多人支持这种观点。李老先生写过很多好文章,但这个观点我不能苟同。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问题。

一个是作品的深刻性。胡适的文章是开风气的,他写新诗,用白话文,在文学改良运动中功不可没。他写戏剧,介绍易卜生主义。他编过《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可惜他太忙,这些著作都只有上册没下册。他写的东西比较浅,后来很多人都超过了他。他的文学史和哲学史,后来没有多少人再拿来做参考。

  鲁迅研究的面不如胡适宽,但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到现在,对小说史领域,仍然是扛鼎之作,其论点、判断、体系,都被后来研究的人作为参考资料.从创作上看,现在谁还去读胡适当时的诗歌?但鲁迅的小说,现在也很难超过。可见胡适作品的深度不如鲁迅。

  第二是作为文人、知识分子,胡适不如鲁迅有骨气。胡适是自由主义者,他有自己的思想,但过于和官府靠近。1946年,胡适与蒋介石走得比较近,国民大会上,胡适有了重要位置,蒋甚至假惺惺提出让他做总统。而鲁迅却不同,表现最突出的,是鲁迅抗暴,敢于站出来与黑暗势力抗争,胡适也有抗争,但是很软弱。

  我当然不是否定胡适,但他有弱点。鲁迅当然也有弱点。但在这两点上,胡适不如鲁迅,而知识分子这两条很重要。

  五四精神的集中体现

    我觉得鲁迅精神最主要的是,始终坚持知识分子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

    这里,首先要理清的问题是:什么是知识分子?我们常常有一种误解,以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就算是知识分子。其实不然。知识分子当然要有知识,无庸置疑,但有知识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精神,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个积极的社会群体。

      我国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一向是很强的。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无不表现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但要说到独立精神,就比较差了。他们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依附思想。这种依附性,也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学成文武艺,只能货与帝王家。那时的文化人,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应叫做士。

    古代的士与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缺乏后者的独立性,而被人所养。一提到士之被养,我们就会想到战国时期孟尝君、信陵君等豪门的“养士”之风。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士之被养,涵义要广泛得多。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之下,所有的士,其实都是被庙堂所养。他们的整个思想都是围绕着庙堂的利益旋转的。这就叫做存在决定意识。

    但是到了五四时期,情况就有了变化。科举已经停考,士人不能再通过这条路径攀向庙堂,而大学的相对独立和文化市场的发育,又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于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催化下,就产生了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

    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是一种时代文化精神,最充分地体现这种时代文化精神的是鲁迅。他不但在五四时期反对传统思想时,表现出这种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而且在新文化运动退潮之后,许多新文化人士与权力者妥协,甚至支持权力者的时候,他仍旧坚决维护自由思想的原则与旧势力进行搏斗。最突出的表现在1925年女师大事件中对于被压迫学生的支持,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对于枪杀学生的暴虐者的抗争,最后他自己也被迫走出北京。

有人认为,鲁迅长期在教育部当官,却又要反对这个政府机构行政长官的政令,这是非常矛盾的。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鲁迅在民国元年进入教育部是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协助他实行新的教育主张,后来政府变动而他却一直留任,那是为了饭碗问题,——但在张勋复辟时期他曾辞职以示抗议;而作为一个教育部的官员,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敢于揭露教育当局以至政府执政者的反动嘴脸,坚决与之斗争,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1925年女师大学潮中,教育总长章士钊在“呈请执政将周树人免职”的呈文上,提出的理由就是“又该校务维持会擅举该员为委员,该员又不声明否认,显系有意抗阻本部行政,既情理之所难容,亦法律之所不许”,所以执政府马上照准。而鲁迅的答辩书中,也没有说他作为部员,在法律上是可以抗阻本部行政的。他之所以能够打赢官司,只是由于章士钊这位政法专家兼逻辑学家,竟疏忽了一项逻辑要素,在呈文中倒填了日子,所以为鲁迅所驳倒:“查校务维持会公举树人为委员,系在八月十三日,而该总长呈请免职,据称在十二日,岂先预知将举树人为委员而先为免职之罪名耶?”

  抗暴思想一以贯之

  鲁迅后期的同情和支持共产党,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前期抗暴思想的延续。在广州,他目睹了国民党新军阀对于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的疯狂屠杀;到上海后,又亲身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压迫和通缉。这不能不引起他的反抗。

  1930年2月组织中国自由大同盟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想借助鲁迅的声望,希望他也能做该盟的发起人,就派与鲁迅接近的党员冯雪峰去联系,据雪峰回忆,尽管鲁迅认为这种组织一成立马上就会被解散,不能起什么实际作用,但他还是答应参加。他的名字原来排在下面的,到发表出来时,却升到第二名了(第一名是郁达夫),这当然很引起当局的注意,于是就有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之事。既然如此,他只有用硬功夫来对付。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决不会在压迫者面前屈服。

  直到逝世前不久,国民党当局通过鲁迅一个旧日的学生与他联系,说是可以解除通缉令,但希望“预先得到先生的谅解”,却被鲁迅所拒绝。他写信回复道:“我的余命已经不长,所以至少通缉令这东西是不妨仍旧让他去的。”

  接着,在1930年3月,鲁迅又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而且也应邀成为它的发起人之一。他之所以参加这个组织,是出于爱护和培养青年之心。虽然他对左联某些领导人的做派有自己的看法,但当这个组织受到压迫,它的成员被捕、被害时,他仍要站出来抗议、斗争。

  当然,鲁迅后期思想也有很大的变化。虽然鲁迅此时已从进化论转向阶级论,而阶级论必然要走向集团主义,但他仍时时保持自己的见解。在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中,他就反对“革命文学家”们的思想意识至上论,而同时强调文艺的审美性;反对超越时代论和虚假的理想性,而坚持文艺的现实性。左联成立之后,他对那些如“飞行集会”等过激做法也很不满意,不参加这些活动,也不理会反“作品主义”的论调,而坚持用自己的笔参加战斗。所以,左联成立以后,鲁迅与某些领导人时常发生矛盾,也就并不奇怪了。

帮忙文学和帮闲文学

  到了上世纪30年代,鲁迅又提出了“帮忙文学”和“帮闲文学”的概念。1932年11月22日,他在北京大学做了一个演讲《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他认为,中国文学可以分为两大类:廊庙文学和山林文学。“廊庙文学,这就是已经进入主人家中,非帮主人的忙,就得帮主人的闲”,用现代话讲起来,就是“在朝”的文学;山林文学则是“下野”的文学,“这一种虽然暂时无忙可帮,无闲可帮,但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如果既不能帮忙,又不能帮闲,那么,心里就甚是悲哀了。”

  什么是帮忙文学?就是帮主人做诏令,做敕,做宣言,做电报,——做所谓皇皇大文;至于帮闲文学,则是帮主人消闲的东西。

  鲁迅对于当时文坛的剖析,我只想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三十年代中期,有所谓“京海之争”,先是“京派”作家沈从文撰文奚落“海派”文人,接着,“海派”文人苏汶撰文还击,于是引起了一场热烈的争论。鲁迅当时写了一篇不满千字的短文:《“京派”与“海派”》,却把问题说得很清楚。他说:“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这种剖析,真是入木三分。

  鲁迅的批判,特别是对于帮忙文学和帮闲文学的批判,是为了中国文人能摆脱依附思想,走上一条思想独立的道路。这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

  只可惜许多推崇鲁迅和非难鲁迅的人,都忽视了这一点。

  现在应该是正确解读鲁迅的时候了!

(二)

   做人不可无骨气!

   历代的贤人志士都知道这个理,也有不少人曾专门议论过这个话题。说到一些,也漏下一些,当然是相对今天之社会情形而言的。于是我就来补上这漏下的一些中的一部分,起名就叫《也论骨气》罢。

    骨气于人之重要是不可小觑的。它恰如人之脊椎骨,倘有所缺,则躯身就无以支撑,就会如一摊烂泥般的直不起身来。为什么称它为骨气呢?充沛骨骼之间的真气啊!说起来还是隶属于意识领域的,是一种傲岸不屈的精神。倘无充盈之气存于身心,则虽有骨也未必硬得起来。

    有骨气很重要,无骨气很糟糕。没有骨气,于男人则多低眉俯首,唯唯诺诺,倘有战事,必争相充当汉奸走狗,爪牙帮凶。最终落得个千夫所指,万人唾弃,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于女人则多放浪轻浮,恬不知耻,倘遭不测,则破罐破摔,最终遁入青楼,沦为娼妓玩物,即使苟活于世,也无颜见江东父老。无骨气,于个人无以立足于世,于国家终遭涂炭之灾。可见,骨气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古人讲的骨气,概括起来,无外乎“冻死迎风立,饿死不低头”,以及孟老夫子的不易心之说,况此类有骨气之典型人物亦多遭罹难之苦,要么身世悲凄,衣食不济,要么身陷囹圄,久不得志。这种自甘吃亏忍受现状的骨气里,唯独就缺了作为。倘无作为,再有骨气又有何用?即使能暂保其尊严,却不足以改变窘迫之局面。如今我谓之有骨气者,即处清贫而不丧其志,及显贵而不辍其力,一如佛家之语云“勇猛精进”是也。一个人身处低劣环境,既要坦然相对,不屈于此,而又能不甘于现状。也就是要向往,要奋争,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其运命。延伸一下也不妨这样说,有骨气的同时,还要有志气。只有有志气,进而奋发有为,才能不遭侮、不被欺,依着人的样子过生活。

    每个人开始都是向善向美的,也都有可能在对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中获得愉悦,实现价值,“人皆可为尧舜”。这是一种理想,一种寄托,一种向往,虽然未必实现,但有总要比没有的好。正如前人所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今之有骨气者,就不应该向残酷的现实低头,不消沉其中,亦不消极容忍,既有骨气,又有志气和作为,经略理想,纵横天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骨气冲天啊! 

岁月随想----人生应该明白的十个道理(中) - 2004cgl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岁月随想----人生应该明白的十个真理(上) - 2004cgl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岁月随想----人生应该明白的十个真理(下) - 2004cgl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男人必须明白的22个道理 - 無為居士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男人必须明白21个道理 -- 粉色寂寞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男人必须明白21个道理 - 粉色寂寞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男人必须明白的22个道理 - 网易博客 电视专题片脚本集《岁月人生》() - 薄雯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电视专题片脚本集《岁月人生》(一) - 薄雯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应该明白和懂得的人生哲理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26岁女人应该明白的道理 三十岁女人应该明白的道理 怎样结交身份地位比你高的人 - 岁月人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16种住宅千万不能买 - 岁月人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引用 免费观看--中央台加密付费电影频道! - 岁月人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人生应把握的十个“度” - 安国的博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人生太短,明白太晚 - 博啦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人生太短 不要明白太晚 - 海鸥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人生教育]人生应把握的十个度 - 江上清风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岁月人生的日志 一个人生经历后明白的道理 必须明白的20个人生道理 四十岁以后才明白的人生道理 四十岁以后才明白的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