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命txt下载:袁可立与董其昌的千古奇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23:44
         冥冥之中有定数
  袁可立与董其昌的奇缘
  作者﹕云开
  【正体版】 【字号】大 中 小 【列印版】
  明朝后期有俩位很有名的大臣,其中一位名叫袁可立,另一个名叫董其昌。袁可立(西元1562—1633年),字礼卿,睢阳(河南睢县)人,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他正直敢言,是晚明少见的干练之才。
   明朝后期有俩位很有名的大臣,其中一位名叫袁可立,另一个名叫董其昌。袁可立(西元1562—1633年),字礼卿,睢阳(河南睢县)人,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他正直敢言,是晚明少见的干练之才。
  
  董其昌(西元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他在朝政上虽无太多建树,但精于书画,是一代书画大家,对后世书法、绘画影响很大。《画史绘要》中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董其昌比袁可立大七岁,俩人家乡远隔千里,却成为同窗共读的同学,后来又同年中进士,同朝为官。这背后还有一件成为千古美谈的奇缘故事。
  
  董其昌少年时就才华横溢,然而参加科举却没有考上,一天晚上,他忽然梦见有位神人前来告诉他说:“你要等待袁可立和你同考,你才有希望上榜。”董其昌梦醒后觉的非常奇怪,于是到华亭当地各学堂中去逐一查访有没有一个叫袁可立的人,但都没有找到。
  
  有一次,董其昌因事离家千里,从华亭来到了河南睢阳,走累了在一个村塾里休息,看到一个少年容貌颇为奇特,他便好奇的向塾师请教这位少年的名字。塾师说:“他是袁家的孩子,名叫可立。”董其昌一听又惊又喜,这下终于找到了梦中神灵对他说的那个人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当他知道袁可立父母贫穷,无力供儿子读书后,董其昌就将袁可立带回华亭,吃住都在自己家中,亲自辅导,同窗共读。万历十七年(西元1589年),袁可立二十七岁,董其昌三十四岁,俩人一起参加科举考试,终于同时考中进士。当年董其昌梦中神人的话终于应验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想:神之所以这么安排,可能是他们俩人历史上的因缘关系就决定了他们要在一起互相帮助,最终携手一同考中进士吧,当然这其中很可能还有神让他们之间结缘的因素。历史上很多人都为他们俩人的奇缘惊叹不已,直到今天这个故事依然在袁可立的家乡睢县一带盛传不衰。(本文摘编自正见网)
  
  明董其昌和袁可立 作者 睢阳 长美
   睢阳(河南睢县)的袁可立比云间(上海松江)的董其昌小七岁,但董其昌总是对袁可立谦称为“弟”,两者的家乡相距千里之遥,但两人却能同窗共读成为同年知交,这个故事在袁可立的家乡睢县一带至今盛传不衰,成为千古美谈。而他们在少年时代谶语成真的奇缘传说数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命相和阴阳五行学家们所乐道的话题。
  王溢嘉先生在《中国人的心灵图谱》一书中引述清代王椷的《秋灯丛话》时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睢州(应为华亭,即今天的上海市松江区)有一位老儒生(即董其昌)屡试不第,心情郁闷。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神人前来告诉他说:‘你要等待袁可立和你同考,才有希望上榜’。他梦醒后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到各地学堂中去逐一查访,但都没有找到袁可立这个人。有一天,他到外地(睢州一带)闲游,走累了在一个村塾里休息,看到了一个少年容貌颇为奇特,他便好奇地向塾师请教这位少年的名字,塾师说:‘他是袁家的孩子,名叫可立’。老儒生听了,又惊又喜,在知道袁可立家中贫穷恐无力上进后,他就将袁可立带回家(上海),亲自课读。到袁可立二十岁(应为二十七岁)时,两人一起参加考试,结果在乡试和会试中都同时上榜。” 今天的民权县花园乡吴老家村属古睢州地,至今健在的袁可立十世孙媳董氏老太太讲述了这样一个从袁家祖上世代相传下来的故事:袁可立幼年时,一日夜里,漆黑异常,袁可立秉灯入厕,却没有放灯的地方。忽然身后有声音说:“侍郎爷侍郎爷(明天启中袁可立曾任兵部侍郎),请你把灯放到这里吧”。袁可立好生奇怪,昏暗的灯光下却看到了一个光头的小鬼,他拍拍小鬼的头把灯盏放了上去,说道:“小鬼小鬼你好大的头呀”。小鬼答:“侍郎爷侍郎爷你好大的胆”。幼年的袁可立感到很是诧异,就问:“小鬼小鬼你为什么这样称呼我?”小鬼说:“我是受人之托告诉您,有一位姓董的文曲星老爷转世,正等着您前去同读共考呢,来日当有侍郎爷的名位等着您呀”。袁可立起身取过灯盏,那小鬼就消失在漆黑中。董氏老太太还说,当年与袁家结亲时,就是冲着董袁两家祖上是世交的关系。
  这两则故事出处不同,一个记载于清代笔记小说,一个出自口碑,但二者异曲同工,胡为印证。而且袁可立和董其昌在知道这是神明向他们泄露天机后,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都不辞辛苦地去努力奋斗,最后皇天不负苦心人,让他们都能如愿以偿,先后在乡试和会试中同科考取了举人和进士,成功的兑现了两个年轻人各自所窥见的“天机”。
  透过董其昌和袁可立的事业勋名及个人交往,相关的史书记载也从不同角度为上述两则故事留下了很好的注脚,这反而更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
  董其昌在《袁伯应诗集序》中写道:“余与伯应(袁可立子袁枢字伯应)尊公少司马(即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先生之门”。“陆先生”即陆树声,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与董其昌同乡,官至礼部尚书。这个记载至少说明袁可立确实去上海和董其昌师从陆树声学习过,看来故事中董其昌“将袁可立带回家,亲自课读”的说法并非无米之炊,是有事实依据的。
  中国道教经典著作《道藏辑要·在陆肇祥》在记述袁可立的别墅建筑群袁家山时这样写道:“淮(袁可立父名淮)甫晤而立生一生。(袁可立)文章事业董宗伯,其昌志(董其昌曾为袁可立作有《节寰袁公行状》四册)载甚详。”董其昌官至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袁可立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后以子袁枢官河南参政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也与董其昌官阶相当。
  在今天的山东蓬莱阁避风亭内袁可立的《海市诗》刻石上,仍然留下了二人在事业顶峰时期的合作之笔“睢阳袁可立题、云间董其昌书”的字样,董在尾跋中称颂袁可立的“大作雄奇”、“弟以米家法书之”等语,世人将此称为珠联壁合之珍品,至今为海内外所重。
  崇祯六年十月,袁可立的儿子袁枢去北京上疏申请休假回乡省亲,顺路探望年伯董其昌,董其昌触景生情,想其退休在家多年的故友袁可立,随作山水画《疏林远岫图》相寄赠,该图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题曰“癸酉十月之望,年家袁伯应司农上疏归省尊人大司马节寰(袁可立号节寰)年兄”。张庚《国朝画征录》:“枢博学好古,精鉴赏,家富收藏,工书画,为华亭董宗伯,孟津王觉斯所推许”。袁枢(袁可立子)能成为明末著名书画及收藏家,与年伯董其昌的提携有很大关系。董其昌卒后,一生最喜爱的“四源堂”四幅名画几近归袁枢所有,至今尚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16幅《董其昌纪游册》,为董其昌早年作品,世所罕见,也是睢阳尚书袁氏家藏旧物,每幅都钤有“袁赋谌印”(袁可立长孙名袁赋谌),由此足可窥见董、袁二人关系绝非一般同年,当是深交挚友,也与传说中的袁董奇缘不应而合。
  崇祯六年冬,袁可立病逝于睢州,八十一岁高龄的董其昌在退休归程的路上以悲壮的心情写下了《兵部左侍郎节寰袁公行状四册》。款云:“明崇祯八年六月,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特准致仕驰驿归里邻治弟华亭董其昌顿首撰并书。”
  二人在仕途上同样坎坷多艰,几起几落,休戚共生。明万历中都遭贬回籍,又都是泰昌皇帝同时启用的旧臣贤能。在魏忠贤横行的天启末年,两人都受到阉党的排挤和迫害,董其昌是“深自引远,请告归”(《明史》),袁可立是“珰以可立有意远已,於是加尚书衔致仕”(《睢州志》)。两人一个成为旷世书画大家,一个成为一代廉吏和历史名臣。 (睢阳 长美yhq8509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