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天幕在哪:上海人大公众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3:58
塑造时尚魅力国际文化大都市 需"广种薄收"鼓励人才2011-01-17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塑造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被纳入到上海“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如何激活文化市场,如何体现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质?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应避免哪些误区?代表委员纷纷关注。

文化是服务业的灵魂

当经济发达到货品几乎已经流通各处之际,游客为什么还要到南京路去购物?因为文化,是服务业的灵魂。昨天,杨绍林代表在人大会议上提出《关于上海演艺业发展的建议》,引发了众文化界代表的附议,也恰好呼应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加大开放创新力度,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据悉,此番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单列与文化相关的内容。强调“要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促进文化与创意、科技、金融、贸易相结合……努力促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等。

杨绍林代表指出,文化是服务业的灵魂,且能赋予城市个性。为了凸显这一点,就要做好演艺事业——其实“演艺”已经融入了城市生活中。以世博会为例,如果缺少了2万多场文化演艺活动,不仅整体场面会失色,也不利于各国各个组织传递其整体形象、城市精神、科技力量和创新理念等。

文化大都市需要创意人才

杨绍林代表和杨新华代表一致认为,发展演艺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意人才。人才有了创意,才会产生具有创意的内容。而内容得到了相当数量的积累,才可能有质变。目前的发展瓶颈是用于鼓励创意人才的资源等基础条件还不够充分。杨绍林代表透露,国家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财政投入是上海话剧中心的4倍。而他在议案中就自己在美国亲身考察的数据说明问题:“2008年至2009年演出季纽约的演出投入是上海的21.8倍,演出收入是上海的27.1倍。投入产出比纽约为100::73,上海为100:59。和演艺相关的岗位上海不足5000个,纽约是上海的20倍。”之所以要与纽约比,那是因为“我们也要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

杨绍林和辛丽丽代表在如何推出文化人才的方式上达成了一致——要更为文化新人着想,为他们的成长打好基础。现在对文化尖端人才的投入已经相对重视得多,但是对文化新人的扶持远远不够。在艺术上要鼓励新人发挥个性,在管理上则要均衡对待,持“广种薄收”的态度,才能不断在量产的作品中发现精品、优品。

文化产业需要“顶层设计”

一些代表委员对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忧思,呼吁要力避走进误区。杨燕迪委员认为,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即科学全面的战略规划。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不仅需要尽快出台文化发展纲要,更要建立从事“顶层设计”的“智库”。

另外,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放在法律的框架下考虑。比如,上海的公共空间处处弥漫商业气息,地铁、广场、街道等本应该是发展公益文化的好地方,却过多地被商业广告侵占。杨燕迪苦笑说,曾路过一条马路,举目皆是房地产广告。世博期间,一些弘扬志愿者精神、宣传世博理念的标语、招贴画的公益宣传效果很好,世博结束后,能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公益文化的归属空间。

莫让“时尚文化”变了味

江海洋委员认为,在实践中时尚文化产业容易被误读。“文化的历史使命不是制造时尚,而是传承历史。上海发展文化产业不是要做巴黎那样的‘时尚之都’,上海的‘时尚’不是时装、不是奢侈品,而是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质。”

郑祎委员也提出,要谨防以时尚之名谋商业之实。“现在市中心有不少文化创意集聚区,已沦为旅游景区,甚至有个别商家去批发市场批发传统服装,稍作修改,美其名曰创意服饰,欺骗大众。”她介绍说,一些创意园区被当成房地产项目过度开发,以高额租金挤压艺术家的生存空间。她建议,上海要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确保创意园区的文化用途。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朱光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