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移动校园:【雪珥/黑金大清01】李鸿章股东潜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42:05

【雪珥/黑金大清01】李鸿章股东潜伏

黑金大清 2011-02-24 12:14:23 阅读972 评论4   字号: 订阅

雪珥财经史专栏《黑金大清》01

 

股东潜伏:首富密友李鸿章

 

【澳大利亚】雪珥

 

来自英国金融富豪洛希尔家族的秘密资料显示,李鸿章通过汇丰银行汇款4203英镑,购买福公司的递延股,这在中国的文献记录中毫无踪迹……

 

 

 

【雪珥公告】雪珥博客所有文字,可供任何非商业性质之博客、微博、论坛等任意转载,但需注明出处。未经雪珥本人书面许可,任何报刊不得擅自转载,敬请自重。“雪珥传播”已经中国国家商标局注册在案,为维护雪珥及相关合作媒体之合法权益,对任何侵犯雪珥商标权、著作权之行为,雪珥传播之法律团队将予以追究。谢谢理解。雪珥信箱:snowsword@hotmail.com 

 

 

189946日,一份越洋密信由北京贤良寺发出,发件人李鸿章,收件人则是英国的洛希尔男爵(爵位名为Baron Rothschild,本人姓名为Nathan Mayer Rothschild),真正的全球首富。

这是一封用英文写就的信,它的中文原件,早已不知去向。遍查李鸿章的函电全集及大清外务档、矿务档等,都无法寻觅到任何蛛丝马迹。而这封英文信,在收件人拆阅后,也被归入了洛希尔家族的密档,百年后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重现天日。

在这封信中,素有中国副王Vice King)之称的李鸿章,完全没有了指点江山的大气,倒像个精细的账房先生,谈论的绝非什么军国大事,而是关于一个在华外资能源类企业的总经理人选。

 

红盾爵士

 

这家引起李鸿章如此郑重关注的外资能源类企业,英文名为Pekin Syndicate (北京辛迪加),在不少文件中,它又被拼写成了Peking Syndicate,而根据伦敦的工商注册资料,注册名应为前者。与这个容易混淆的英文名相比,它的中文名则要好记得多,并且也灿烂得多:福公司——一个成功获得了山西、河南大型煤矿开采权的外资企业,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国共党史上,都留下深刻烙印的名字。

此时的李鸿章,依然处于人生的低谷。甲午战争失败后,他被赶出了大清国的领导核心,黄马褂、三眼花翎乃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都被傂夺,以至于美国纽约的《世界报》(The World)在漫画中将他描绘为躲在屏风后的赤条条老头,主题就是李鸿章还剩什么。(见图)的确,这位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人,似乎真的是赤条条了,但是,他还剩下最宝贵的财富:影响力。权力的本质从来就不只是职位、头衔,而是影响力。虽然他不再身处显赫的中枢要职,甚至被派去山东监督水利工程,但是,他多年布局的人脉资源,依然令他成为大清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韬光养晦的表象背后,一旦时机成熟,随时都能涛声依旧。

现实而短视的官场中人,多数以为老李(或者李老)的政治生命大概就此终结,按照潜规则来说,此时正是痛打落水狗的好时候。李鸿章出访欧美回来,去颐和园向慈禧太后汇报工作,回城路上顺便凭吊了一下圆明园,这是连京城内稍有点门路的文人墨客都能轻易游览的地方,却被人弹劾擅闯禁苑,触犯了大不敬,从轻发落后罚俸了事。而老外们倒是能从那些起起伏伏的葫芦中,清醒地看到哪一只才是真正的,他们依然看多李鸿章——如果这位已满76周岁的老人活得够长的话,他一定能东山再起。

密信收件人洛希尔男爵,与李鸿章算是老朋友了。三年前(1896年)当李鸿章访问英国时,就与洛希尔男爵建立了私交,李鸿章还亲笔签名赠送给了洛希尔男爵一张自己的照片。虽然两人的会面细节,在李鸿章访英的各种文献中,找不到直接的记录,但是,在大清外务部保存的档案中,有一封李鸿章18986月写给洛希尔的信,其中提到了前在英国得识阁下,至为荣幸,可资佐证。

洛希尔家族是世界金融界的大鳄,却一直保持了极度的低调,尤其在中国,知名度基本为零。直到前些年一本名为《货币战争》的书热卖,人们才记住了书中关于洛希尔家族的另一译名罗斯柴尔德 洛希尔家族旗下有家法国银行,目前正在中国股市中呼风唤雨,它的官方中文名称为洛希尔银行(La Compagnie Financiere Edmond de Rothschild),因此,在我们的叙述中,将统一采用洛希尔这个译名。

洛希尔的姓氏,原意就是红盾。在那本《货币战争》中,洛希尔家族被描绘成控制世界数百年的邪恶金融帝国,从拿破仑战争以来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战争、苦难,都是源于以这个家族为核心和代表的国际银行家们的贪婪。

据说,这个家族掌控世界的关键一步,就是因为其建立了家族的情报网络,比所有人都提前一天,得悉了在滑铁卢(Waterloo)战役中拿破仑战败,从而得以操纵伦敦证券市场,获得了对英国国债的控制地位,并进而攫取到了货币的发行权。这个绘声绘色的传奇故事,最早其实出现在1846年一本法国的反犹太小册子上,随后被人不断传抄,到1962年美国作家Frederic Morton写出了畅销书《洛希尔家族肖像》(The Rothschilds: A Family Portrait)后,得以更为广泛地流传。当然,洛希尔家族对此断然否认,他们指出这一传奇纯属虚构,洛希尔家族在英法战争中遭受的损失,远远超过其伦敦证交所获得的收益。

这个传奇的核心人物就是洛希尔家族在英国的掌门人内森(Nathan Mayer Rothschild),也就是李鸿章所联络的洛希尔男爵的祖父。祖孙俩的名字完全相同,显然,孙子小内森的成就丝毫不逊于祖父老内森,他不仅成为第一任洛希尔男爵,及进入英国上议院(the House of Lords)的第一位犹太人,而且成功地进入了中国市场。

洛希尔男爵进军中国市场的先锋就是福公司,目标则是大清国的能源行业——山西与河南的煤炭,而大清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李鸿章,则疑似该公司的秘密股东。

 

秘密入股

 

严谨的李鸿章和低调的洛希尔男爵,似乎将他们之间的利益勾兑痕迹消除得相当干净。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足以还原一位东方政治家和一位西方金融家究竟是如何牵上线、搭上头的。但暴露出来的蛛丝马迹足以证明:这家表面上看似乎是纯粹外资企业的福公司,骨子里却是中外合资企业,外方出的是金融资本,而中方出的则是权力资本。

189946日的密信中,李鸿章首先感谢了洛希尔男爵120日的来信,并表示说他所提出的合同修改意见,都已经被采纳了。

李鸿章在信中着重说明,强大而有效的政府公关,协调公司与中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本土股东之间的关系,才是福公司在华成功的关键,这是超越技术和商务之上的。李鸿章毫不客气地说,福公司得到了他个人的全力支持,这种支持或许对公司在华的成功是必要的

李鸿章说,福公司已经成功地将山西、河南的开矿权拿在手里,不久后也有望拿下陕西的开矿权。这不仅对公司是有利的,邻近数省也能从中分享市场与道路建设的好处。而经由利润分享,中国政府成为福公司真正的隐形搭档(Silent Partner)。

他亮出了自己写信的目的:最为重要的是,公司在华必须有一个十分胜任的管理者。……这就需要一位持重、能干的管理者,才能一手维护公司的利益,一手避免摩擦并增进相互间的信心,推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精诚合作。……这些重要事务,只能在合适的人管理下,才能平稳运行,否则会带来无尽的麻烦。

因此,李鸿章强烈地推荐罗沙第先生进入公司的董事会,并专门负责公司在中国公共的和内部的各种利益。李鸿章在信中还列举了罗沙第的诸多优点,认为正是罗沙第的努力,才令公司有了如今的气象。

这位罗沙第(Angelo Luzzatti),是意大利人氏。检索到的英国和意大利文件显示,这是一位矿业专家,而在中国的官方记录中,他更多地以一个传教士的身份出现,却并未看到他在传播上帝的福音,而是忙着到处勘探煤矿。在福公司的创立过程中,他的确立下了不可或缺的汗马功劳。凭借他的坚韧,成功地整合了跨越中国、意大利、英国的政经资源,将这家皮包公司转型为跨国能源企业。

就在李鸿章给洛希尔男爵写信的同一天,他给同在北京的罗沙第写了封信。同样的,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依然只是英文件。

当时罗沙第准备离开北京回意大利。李鸿章对罗沙第在福公司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贺;并告诉罗沙第,他已经给伦敦的洛希尔男爵写信,希望让罗沙第进入公司董事会,成为中国公司的永久管理者;并表示自己将全力协助罗沙第今后在中国的各项工作。

李鸿章在信中说,中意两国的关系目前正处在非常时期,慈禧太后本人亲口告诉他,对中意之间因三门湾引发的纠纷非常痛心。李鸿章在这封信中,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拒绝了意大利租借三门湾的要求。李鸿章说,中国并不愿意将自己的任何领土租借给别人,但是俄国、德国、法国三国曾经帮助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回了被割让的辽东半岛,当他们提出要求的时候,中国无奈,不能显得忘恩负义ingratitude)。李鸿章表示,如果意大利能够继续保持对华友好,那就能在商业和贸易上获得更为丰硕的收获,同时也不必伤害中国人的民族尊严(national honour)。他希望罗沙第回到意大利后,能向国王解释这些。显然,在罗沙第及其福公司的背后,还有意大利官方的影子,而福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中国补偿意大利的平台。

这封用英文写成的信,执笔人是李鸿章的秘书、美国人毕德格(William.N.Pethick)。据《泰晤士报》记者、日后民国首任总统袁世凯的顾问、澳大利亚人莫理循(George Morrison)说,毕德格其实一直在收取福公司的献金。

毫无疑问,从写给洛希尔的信来看,李鸿章对这家企业的关注,已经超出了作为一名官员的正常范围,何况他此时只是位水利部长。莫非,作为当年引进这家外资的推动者之一,李鸿章自我加压主动实行首问负责制?其实,来自洛希尔家族的资料显示,就在这一年(1899年),李鸿章通过汇丰银行汇款4203英镑(约为4万两白银),购买福公司的递延股Deferred Share)。

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资料,揭示这笔交易的细节。可以肯定的是,这不可能是李鸿章代大清政府购买福公司的股票,否则在官方记录中不可能没有痕迹。况且,清政府如果要入股福公司,也没必要以现金的方式,土地、矿藏、乃至政策等资源,都是更好的资本。这样一笔数量并不大的资金,只能是个人购买股份之用,而其主人,即使不是李鸿章,那也必然是与李鸿章关系极为密切的某人。

而李鸿章不远万里、降尊纡贵地去关注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人选,这更像是股东、甚至是重要股东的行为。更何况,洛希尔男爵自此之后便一直向李鸿章通报福公司的有关财务情况。两个日理万机的大人物,远隔万水千山,如果没有巨大的动力,是不可能保持如此密切、而且秘密的联络的。

毫无疑问,作为外资企业的福公司,实质上有中国官员的股份在内,除了这笔仅值4万两白银的资本外,或许还有别的直接投资,或许更有权力入股所占的干股;其人或许是李鸿章本人,或许还有更多的大清高官们。

 

改开搞

 

其实,这已经不是李鸿章第一次给洛希尔男爵写信了。

早在1898620日(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二)、福公司刚刚拿下山西、河南的开矿权时,李鸿章就请携带合同返欧的罗沙第带了封信给洛希尔。

这同样是一封疑团重重的信。信中,李鸿章说:今闻阁下亦系英意公司股东,故将此次所订合同之事,向阁下言之。英意公司Anglo-Italian Combination),就是福公司的母公司,福公司是它的驻华办事处,但英意公司只是个项目公司,其唯一的目的就是进军中国,其仅有的资产就是福公司,因此,实际上这成了两块牌子、一个摊子。而无论是英国还是中国,无论官方文件还是媒体报道,自始至终都使用Pekin Syndicate (福公司)之名。

从这句话来看,李鸿章似乎事先并不知道他帮了大忙的福公司,其幕后大股东就是洛希尔男爵。这是十分吊诡的疑点,因为,福公司从创议、前期考察、公司设立到获得中国政府的煤矿开采批文,李鸿章的幕僚马建忠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李鸿章本人也到处写条子、打招呼。洛希尔则一直是幕后积极的推动者,公司设立初期的启动资金,就来自他的腰包。洛希尔与李鸿章两个巨头,一人出资、一人出力,如果说李鸿章事先不知情,这实在难以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在18981110日福公司在伦敦召集特别股东会议,商议增资扩股、增发120万英镑的山西股票事宜。针对一些股东对李鸿章及中国可能敌视英国的担忧,并未亲自到会的洛希尔男爵特别授权会议主席,专门宣读了李鸿章的这封信,以安人心。李鸿章的这封信,甚至被全文刊登在次日的The Standard报上。

在这封信中,李鸿章给英国投资者们提供了定心丸。首先,他大谈中国的开通政策(即对外开放政策),前经多方筹议,今则改定方针,专意注重实业工艺,中国政府深望鼓励外洋资本,深入中国内地,藉为益国益民之计,并可藉此开放门户,以免空言无补。

随后,他谈到福公司所拿到的项目十分不易,不仅经历旧党多方梗阻,始能成功,而且其煤铁之富饶,与地势之相近,中国无出其右者。据矿学专门家言,即地球上之各矿地,亦鲜能与之比拟。

同时,他也给福公司以更大的愿景,不仅可以采煤,今后还可炼铁,铁与煤出产既贱且丰,公司自可就近建设制铁厂制造各式钢铁,以供中国现在及将来之需用,如果将来煤油矿亦经发现,公司在所得矿地左近,无论资本大小,均可开采

毫无疑问,这更像是一份招股广告,完全掌握动态情况的大股东洛希尔并不需要这些。更有意思的是,这封信同样没有出现在中国的官方记录里,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福公司向大清外务部提交资料,才作为附件呈上,被收入了矿务档

对这封信的唯一合理推测是:在成功地获取了中国政府的批文,拿到了山西、河南数量惊人的煤矿开采权后,福公司这家皮包公司实际上已被注入了真正的资产,下一步就是筹集巨额的建设资金。但是要在英国资本市场顺利筹款,必须打消投资者对中国局势的顾虑。毕竟,此时“戊戌政变”刚刚发生不久,大清国反改革和仇外的的保守势力全面回潮,西方对中国的改革前景忧心忡忡。此时,就需要李鸿章这位在欧美享有盛名的中国副王出面,当然,李鸿章作为福公司内部人的身份,不仅会破坏他的公信力,也容易给他在中国的政敌们提供口实,因此,在信中掩饰一下,亦算是前人撒土后人迷眼。

 

最牛外企

 

在大清国的众多外资企业,或实际上外方出钱、中方出权的中外合资企业中,福公司可称是最牛的一家:

首先,它是家皮包公司,注册成立时资本金才2万英镑,完全是冲着能猎取中国的能源矿藏而来的;

其次,它整合了世界最强的政经资源,洛希尔这样的世界级金融大腕,以及李鸿章这样的中国顶尖政治人物,都是它的股东或影子股东;

第三,这家皮包公司在出色的政府公关后,获得了货真价实的黑金资源:其获准勘探和开采的范围高达21000平方英里,根据当时的勘探报告,预计煤炭储量高达9000亿吨,如全面生产,每年的利润将高达75万英镑(约合750万两白银)。无怪乎英国报纸欢呼,英国人拿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煤矿矿脉;

第四,这家公司此后历经中国频繁的城头变换大王旗,以及民族主义和民间资本的多次攻击,甚至包括义和团那样的急风暴雨的涤荡,却始终屹立不倒,直到1950年代。

这家大清最牛外企,究竟是如何从皮包公司演变为能源巨鳄的呢?

请看下期《黑金大清》。

 

(本文已发《南方能源观察》2011年2月号)

【雪珥公告】雪珥博客所有文字,可供任何非商业性质之博客、微博、论坛等任意转载,但需注明出处。未经雪珥本人书面许可,任何报刊不得擅自转载,敬请自重。“雪珥传播”已经中国国家商标局注册在案,为维护雪珥及相关合作媒体之合法权益,对任何侵犯雪珥商标权、著作权之行为,雪珥传播之法律团队将予以追究。谢谢理解。雪珥信箱:snowsword@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