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奥斯卡影城介绍:法制日报:公开“三公”支出的N个期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53:33

法制日报:公开“三公”支出的N个期待

2011年03月25日 08:44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9)  【字体:↑大 ↓小

  无疑,将于今年6月公开的“三公”支出,由于是首次公开,必然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在笔者看来,今年的公开情况与公众的期待越接近,社会监督的热情就越高涨,财政预决算就能早日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进一步良性互动   

 

  国务院23日召开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2009年和2010年大幅压缩的基础上,2011年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预算,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3月24日《新京报》)。

  这次会议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一个是中央将继续压缩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另一个是201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6月份向社会公开。显然,这两个举措都是公众最期待的,也是预防公款浪费的必要之举,更为地方政府压缩“三公”经费预算和公开“三公”支出树立了榜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财政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将公开“三公”支出,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也透露,今年6月报告的2010年中央财政决算中公开“三公”支出。这说明,公开“三公”支出已经成为全国人大、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共识。有这样的共识,相信财政预算改革的步伐会更快。

  “三公”支出每年究竟有多少?由于官方一直没有完整披露数据,民间对此猜测颇多,有关“三公”支出的数字到处乱飞。

  对于首次公开的中央部门“三公”支出,笔者至少有六大期待:其一,盼望“三公”支出细化到让公众满意。毫无疑问,公众期待能细化到小数,但之前有关部门却称公开“经费预算总体情况”。也就是说,公众希望公开具体到“小数”,而有关部门却表示只公布“大数”,如此,公开结果就会与公众的期待有差距。

  其二,希望公开的“三公”支出能“一网打尽”。据悉,在目前我国财政预算分类科目中并没有“三公消费”这一科目,“三公”支出的钱实际是分散在很多科目中的。公众由此会担心,某些公款消费掩盖在其他科目之下难以被发现,或者说,公开的“三公”支出数字还不够完整。

  其三,公开“三公”支出的基础是否已夯实?高强去年曾直言,预算公开要让公众满意还需做更多的基础工作。他举例,为什么现在政府难以公开“三公”支出呢?在于基础工作不到位。试问,今年6月公开的“三公”支出的基础工作到位了吗?如果基础没有夯实,则公开情况可能不理想。

  其四,“三公”支出的钱如果是预算外资金怎么办?尽管有关方面之前称,新预算法实施后,政府预算外收支成为历史,但笔者对此有疑问。这是因为,有的支出可通过预算来约束,但有的支出却不一定能通过预算约束,比如,如果有的单位用各种隐形“小金库”的钱来搞公务接待,估计预算约束很难有效。

  其五,期待看到数字后面的东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某大学专门研究政府财政信息的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央视表示,两会代表委员审议政府预决算报告,只能看数字的增减,却看不到数字背后的东西。显然,即将公开的“三公”支出,不仅要让公众清楚花了多少钱,还要让公众清楚钱花得有没有意义。如果只公布数字增减,的确意义有限。

  其六,期待法律保障“三公”支出公开。据报道,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的预算法修正案中,已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的预算、决算都要公开,这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期待这一法律能作出详细合理的安排。

  另外,每项重要支出都经过哪些审批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信息也要公开。因为,过去审计署每年都会发现一些中央部门存在不少问题资金。

  无疑,将于今年6月公开的“三公”支出,由于是首次公开,必然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在笔者看来,今年的公开情况与公众的期待越接近,社会监督的热情就越高涨,财政预决算就能早日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进一步良性互动。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