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公司画册设计:义战?解读西方干涉中东二百年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33:10
返回历史频道首页19世纪20世纪21世纪评价评论

地理大发现以降,人类世界联系愈加紧密,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财富不断涌入,随着格拉纳达的回归,基督徒夺回了对伊斯兰世界的主动权。欧洲日渐强大,而伊斯兰世界却不断没落。19世纪后,中东的阿拉伯人终于沦为欧洲人宰割的羔羊,西欧列国为了利益在这片土地上大打出手,而作为土地主人的阿拉伯人却逐渐沦为看客……【评论】 【相关专题:利比亚危机】

扩张与征服:19世纪西方军事帝国以战争维护政权运转
历史规律表明:强大军事帝国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征服和领土扩张,这一过程不仅使其获得丰厚的战利品以维持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转和帝国财政的收支平衡,而且给其注入一种不安于现状、不断向上攀升的进取精神,确保了帝国的内聚力;一旦扩张由于某种原因被迫终止,它所带来的战利品和相伴而生的进取精神也就无法保持,各种各样的内部矛盾就会象定时炸弹一样爆发。因此,19世纪的西方强国,都在不断进行征服与扩张,以此来满足自身利益,维护大厦不倒。【详细】


法国牵头苏伊士运河建设

中东是如何被瓜分的?
出海口之战: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动两次俄土战争
按照彼得一世制定的扩张计划,俄罗斯要南下打败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夺取黑海两海峡,打通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航道。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发动两次俄土战争,使俄国商船可以在黑海上自由航行,甚至获许通过博斯普罗斯和达达尼尔海峡。俄国终于夺得了梦寐以求的南方出海口。【详细】
大革命时期英法争霸 拿破仑为打破均势远征埃及
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控制着欧洲大陆,英国则霸占着海洋,双方对此都感到坐立不安,要想打破这个平衡,双方就都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拿破仑的企图非常大胆也非常冒险:他利用1789年夏季英国在地中海的虚弱地位,统率3.1万人张帆渡海,入侵埃及,以打断英国通往印度的输血管。【详细】
消化本国过剩人口:法国大踏步入侵阿尔及利亚
入侵阿尔及利亚,法国陆军部长席拉尔毫不掩饰地宣称:“这个军事征服基于迫切要求之上,它与维持法国、甚至欧洲公共秩序有最重要和最密切的关系:为了解决我们的人口过剩,和推销我们工厂的产品来交换由于我们的土壤和气候关系以致我们所没有的其他产品,必须开辟一个广泛的出口市场。”【详细】
中东的形成

黑金圣地·中东

作为政治地理概念的中东,开启于两件大事:苏伊士运河的开凿与发现石油。1859年,苏伊士运河开凿始建;同一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发现油井,这是美国石油开发的开始,也是世界石油大规模商业性开发的开始。只是,当时的美国,在发达的欧洲之外。石油需要得到欧洲人的肯定,才会重新影响美国与世界。
因为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中东成为连结东西方最便捷通道后,石油开始成为这一地区最有战略价值的资源,它深刻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形成与发展。【详细】
调查
1.你怎么看19世纪西方大规模的扩张和征服运动?
西方国家本性好战,19世纪西欧列强更是如此。
最大限度谋求经济利益决定西方国家必然扩张。
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谈不上什么必然。
其他
2.你怎么看20世纪西方国家对中东问题的处理方式?
仍然是利益第一,相比19世纪并无进步。
利益与道义混合,很难分清楚具体原因。
更多的追求道义,态度不再是简单粗暴。
其他
3.你怎么看21世纪西方国家干涉阿拉伯国家事务?
颇具道义出师有名,促进人类社会整体进步。
利益之上有更高追求,人类不全为物质而活。
道义人权只是表面口号,实质仍是霸权主义。
其他

“永不和解”:二战前英国的权力制衡政策造就今日中东乱象
对于19世纪的英国而言,中东是一个决不能让他国染指的地域,为此英国人采取了权力均衡政策,这种政策可被描述为“英国的一只手扶持了两个哈希姆的国王:伊拉克国王费萨尔和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英国的两只脚,一只脚踏着红海和地中海地区。一只踏着两河流域和波斯湾,取得了绝对优势地位,既可以监视法国在中东的活动,又可以监视犹太复国主义。”但随着英国的突然撤出,中东陷入了混乱。【详细】



英国主导中东政治格局:从以巴分治到以色列建国
一战期间,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17年11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1939年英国又提出《巴勒斯坦白皮书》,旨在限制犹太移民的迁入。二战后,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不断反抗,迫使以色列将此移交给联合国。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181号决议,确立以巴分治和建立以色列国。【详细】

防御伊斯兰革命:美国支持伊拉克进攻伊朗

1980年,伊拉克发动入侵伊朗的战争,战争初期,美国认为伊拉克将很快击败伊朗,但到了1982年,现实打碎了美国的幻想:伊拉克军队被驱逐到了国界线上,直逼其门户巴士拉。于是美国派出民主党代表史蒂芬索拉兹前往巴格达商讨合作问题。最终,华盛顿同意和巴格达恢复外交关系,同时保证向伊拉克提供显示伊拉军事部署的卫星照片,这极大的帮助了伊拉克,因为他们的国界线是伊朗的三倍。美国也与苏联达成协议,在联合国的努力促成下,以谈判方式结束战争。【详细】
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进攻科威特,到8月3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8月8日,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伊拉克的入侵行动招致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美苏均发表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以较小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伊拉克最终从科威特撤军。【详细】
美国未独占伊拉克石油:中国获首个石油合作项目

“绿洲”石油公司由中石油与北方工业公司合资组建,负责开发艾哈代布油田项目,也是伊拉克战后第一个对外石油合作项目。在艾哈代布油田上还有十多家子承包商,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公司。艾哈代布油田项目简介:被发现于1979年,由中石油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合资的“绿洲”石油公司负责,中方投资额约30亿美元,为技术服务合同(TSC);合同期限23年,并可依据实际情况延长。“绿洲”公司初期将获得每桶6美元的服务费,随后服务费将逐渐降至每桶3美元。【详细】
中石油伊拉克历险记

中石油公司与伊拉克米桑石油公司签字仪式

在这场招标中,伊拉克拿出六块油田、两块气田,只有鲁迈拉成功拍出,其他多因报酬达不成共识流标。国际石油公司(IOC)中,有人情绪低落,抱怨中石油饥不择食。
现在评价中石油在伊拉克的成败还为时过早。经过2009年两轮竞标,中石油不仅一跃成为在伊拉克运营的最大外国石油公司,而且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现有的全球石油利益格局。【详细】
艾哈代布“序曲”
面对伊方的强硬,中石油最终决定在合同模式上妥协。谈判代表团为此承受了巨大心理压力——如果一年后伊拉克又在欧美压力下改回分成合同,他们将很难向国人交代。【详细】
拿下鲁迈拉
双方很快敲定组团竞标两个项目,分别为储量170亿桶的鲁迈拉和储量40亿桶的祖拜尔。BP在鲁迈拉项目中牵头,中石油则主导祖拜尔项目。两家公司组成的财团在稳产高峰产量和桶油报酬的预测上,次次紧贴靶心。【详细】
“为何要看别人脸色”
“我(中石油)有我的考量,如果不把握机会,他们(IOC)会考虑中石油的利益吗?会分一杯羹给我们吗?既然答案不言而喻,为何要看别人脸色?”【详细】

2001年阿富汗战争:美国出于保护本国的目的入侵阿富汗 引国际社会广泛争议
未来阿富汗的局势很难得到根本改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武装的破坏和抵抗将愈演愈烈。阿富汗战事并非美国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不尽快让阿富汗政府自己独立面对塔利班,美军战争前景仍将面临很大不确定性。换句话说,从美国民众反战心理、阿富汗的政治地理条件以及目前美军的困境等因素来看,阿富汗战争几乎无法彻底取胜。【详细】

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国首次强调先发制人打击策略 欧盟一片反对声
对美国不顾国际社会反对而一手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除英国外,欧洲盟国一片反对之声。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欧盟几乎陷入分裂边缘。法国总理公开指责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犯了三重错误。伊拉克战争加深了美欧的裂痕,法德等盟国开始加速摆脱美国附庸的地位,在外交政策上更加自主。在反战问题上,法德甚至与俄罗斯站在了一起。欧洲媒体对伊拉克战争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欧媒认为全球恐怖主义的威胁反而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而愈演愈烈。【详细】

2011年空袭利比亚:欧美多国开始“奥德赛黎明”行动
当地时间(2011年3月)19号晚间,法国出动战斗机摧毁利比亚政府军车辆,而英国和美国分别宣布,向利比亚防空系统目标发出了“战斧”巡航导弹,开始了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行动。利比亚官方媒体当天指责西方国家轰炸民用目标,造成人员伤亡,目前空袭已经造成至少48人死亡,150多人受伤,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详细】

2007年萨科奇开启法利关系正常化之旅

法国总统萨科奇25日抵达利比亚,同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就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以及建立地中海联盟等问题举行了会谈。这是萨科奇首次访问利比亚。萨科奇访问利比亚是法国在保加利亚医务人员案结束后采取的第一个主动行动。萨科奇表示,他此行是一次政治之旅,是为了让利比亚“重返国际大家庭”。【详细】
卡扎菲之子要萨科奇还钱
《每日电讯报》17日报道,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透露,2007年法国总统大选时,利比亚曾资助萨科齐竞选获胜,现在法国竟然协同英国试图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涉,赛义夫谴责萨科齐是“小丑”,要求他还钱。【详细】
萨科齐:法国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反对伊拉克战争
萨科齐再次重申了法国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立场。他明确指出,法国“过去、现在、将来都反对美国在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详细】
林达:艾莎和她背后的阿富汗战争
反恐战争的立意不是推广民主和人权,它只是一个国家自身安全受到威胁以后的反弹;假如它确实在这个过程中做了这些推广,原因只是如此推广有利于反恐战争的原本目标。【详细】

美国压力下的阿拉伯民主化:问题与前景
尽管阿拉伯内部存在着诸多民主化制约因素,但美国在推动中东民主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比预想中的要大得多。因而,也许阿拉伯世界永远达不到美国预期的民主化水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进程一旦启动,阿拉伯国家就再也不可能停留在原地了。归根到底,历史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而民主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详细】

欧美列强:阿拉伯世界分裂动荡的火种

《巴勒斯坦分治方案》的通过,增加了阿拉伯人的反美情绪。他们认为,明显偏袒以色列的方案之所以得以通过,是美国的操纵和施加压力的结果。阿拉伯世界爆发了反美的群众示威,开罗、大马士革、贝鲁特等地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反美示威游行,许多美国大使馆遭到袭击,不少地区的美国新闻处被捣毁。【详细】
北京日报:是谁搞乱了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世界近来的动荡,有各国内部经济社会矛盾积累的原因,但一个不容否认的重要因素,则是西方势力长期插手,借着输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攫取当地石油资源和地缘优势利益所带来的恶劣后果。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美国9·11后入侵伊拉克的后遗症,是美国武力和道义破产所导致的恶性发酵。【详细】
阿拉伯经济社会峰会:反对西方干预内部事务

为期1天的会议发表的闭幕声明指出,阿拉伯各国领导人知道如何维护自己国家民众的利益,而且也有能力满足公民的要求,外部势力尤是某些西方国家以保护该地区少数民族权益为借口干预阿拉伯世界的内部事务,这是阿拉伯各国坚决反对的,阿拉伯国家绝不允许外人以任何借口或理由干预自己的内部事务。【详细】
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本质为保卫美国本土安全 推广民主和人权只因有利反恐
艾莎现象和塔利班只是一个象征。这个象征正在点出反恐战争的本质。首先,必须清楚,反恐战争的立意就不是推广民主和人权,它只是一个国家自身安全受到威胁以后的反弹;假如它确实在这个过程中做了这些推广,原因只是如此推广有利于反恐战争的原本目标,而不是相反;第二,恐怖战争和反恐,开启了非常规战争的时代,它的具体困局与战事争议性其实无关,困局根源是反恐一方仍然在以常规战争对待非常规战争,几乎不可能获胜。【详细】

在民族与国家之间

阿拉伯世界存在着多重政治认同,这是该地区政治生态环境复杂多变的重要根源。其中,尤以阿拉伯民族主义对地区政治的影响最为深远。首先,它使阿拉伯国家陷入建立主权国家还是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标准之争。【详细】
政治认同标准的竞争
民族国家是当前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政治单位。现行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就是以主权国家为框架而设计的。还没有哪种力量能够动摇主权国家本身的合法性。然而,在阿拉伯地区政治中,阿拉伯民族主义却对以主权国家观念为基本理念的现行国家体系构成了直接挑战。【详细】
执政理念的内在紧张
而阿拉伯地区政治的特殊性在于,由于政治版图与民族版图的不一致,几乎每个阿拉伯国家都程度不同地面临着效忠国家还是效忠民族的两难选择。【详细】
对外政策的困境与冲突
从阿拉伯民族主义视角出发,所谓“对外政策”就是指阿拉伯世界对包括以色列和西方在内的外部世界采取何种政策措施的问题。而这种政策措施又源于他们在与外部世界交往时形成的“共有观念”。【详细】
阿拉伯地区政治的观念解读
在国际政治领域,许多人对类似欧盟的“聚合型”国家联合体津津乐道,而对“疏离型”国家间关系诟病有加。因为前者更容易带来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后者则往往意味着冲突和战乱。然而,在阿拉伯政治中则恰恰相反,阿拉伯各国政权巩固和地区稳定,则是通过彼此疏离的形式实现的。【详细】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基辛格如是说道。不过在控制手段上西方却显得“与时俱进”:从赤裸裸的谋取利益到灌输他们的价值理念,西方世界似乎向文明迈进了一步,不过这一步究竟有多大尚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