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 英文:理学的是非功过:“存天理,灭人欲”被严重曲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03:59
理学的是非功过:“存天理,灭人欲”被严重曲解

2011年02月04日 00:54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周建刚

字号:T|T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核心提示:“理”是理学的核心范畴,戴震在这一点上对其展开批判,可谓击中要害。但细读戴震的言论,他的批判实际上是针对“后儒”而说,其中的核心含义则是指控权势者对“理”的滥用。朱熹理学本质上强调道德理性(理)对自然情感(欲)的优先价值,但也并不完全抹杀自然情感的存在地位。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0年10月18日19版本,作者:周建刚(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题:《谈谈理学的是非功过——以“理学空疏论”、“以理杀人论”之说为论域》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学问,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左图为《朱熹书论语集注残稿》。

时至今日,很多人在提到朱熹理学的时候,都会想到四个字:“以理杀人”。其实,这是一种十分简单化的片面看法。大约半个世纪前,李约瑟先生曾对理学(李约瑟称之为“新儒学”)有如下评论:“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所以会共同接受共产主义的思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新儒学家(二程、朱熹)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上是密切联系的。换句话说,新儒学家这一思想体系代表着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它本身是唯物主义的,但不是机械的唯物主义。实际上,它是对自然的一种有机的认识,一种综合层次的理论,一种有机的自然主义。”那么,今天我们究竟该怎么科学看待理学呢?

“扬之则使上天,抑之则使入地”,恰是理学命运的写照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学问,自元代以来,朱熹注释的《四书》就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课本,朱熹本人也被尊为“朱文公”,并跻身为从祀孔庙的“十二哲”之一。明清时期,“诋毁程朱”甚至成了一项正式的罪名。但在统治者极端推崇的同时,也不断有学者对其提出尖锐的批评。朱熹生前曾和陈亮、陆九渊等人有过激烈的学术论辩;明代心学兴盛,王阳明不满朱熹,但又以《朱子晚年定论》的形式调和、掩盖二者的矛盾;清代的颜元则直言“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认为宋明以来的人才不举、文化没落都应该由朱熹来负责。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中,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文化又成了传统礼教的代名词而遭到人们的唾弃。北魏时的史官魏收曾说,历史记录能改变人们的命运,“扬之则使上天,抑之则使入地”。玩味朱熹理学的历史命运,魏收的话似乎也道出了几分真理。

近代以来对理学的一些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理学空疏论”与“以理杀人论”

总结历史上对朱熹理学的批评之词,有两点是值得人们注意的:一是“理学空疏论”,二是“以理杀人论”。事实上,近代以来对朱熹的一些负面评价,主要也集中在这两点,其来源是明清学者们的传统论述。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