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工地工人轮着上 小婷:首部低碳经济蓝皮书:绿色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发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08:30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1-03-22  责任编辑: 陈维松[人均收入离碳排放拐点差3倍 不否认中国是碳排放大国][发展低碳面临四重压力 发达国家以碳关税倒逼中国][观点摘要]

中国网3月22日讯 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院亚洲核心项目、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发展项目22日联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发布会。该报告是中国第一本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系列研究报告,发布了《中国绿色现代化和减排路线图(2006-2050)》。
中国绿色现代化“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2006~2020年):为减缓CO2排放、适应气候变化阶段。到202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到达顶峰。力争到2020年控制在80亿吨左右(即便如此,中国也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这就要求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大大减少排放速度;在“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排放量趋于稳定且达到高峰。
第二步(2020~2030年):进入CO2减排阶段。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力争达到2005年水平。199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22亿吨,2005年增加至52亿吨(IEA,2007)。到那时,中国农业占GDP比重只有5%左右,工业比重只有30%左右,服务业比重接近60%左右;城市人口比重在65%左右;可再生能源比重超过25%,煤炭消费比例降至45%~50%,清洁利用率很高;森林覆盖率24%;HDI达到0.93;本国居民国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二名;中国GDP居世界第一位,GDP(PPP)居世界第一位。
第三步(2030~2050年):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大幅度下降,与世界同步,达到1990年水平的一半。到那时,中国农业比重只有2%~3%,工业比重下降至不足20%,服务业比重接近80%;城市人口比重在78%以上;可再生能源比重超过55%,煤炭消费比例降至25%~30%,全部清洁利用;森林覆盖率26%;HDI达到0.98;本国居民国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名;基本实现绿色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真正对人类作出绿色贡献。
中国未来十年将经历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
报告以“十二五”~2020年为低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报告指出,该阶段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阶段,主要特征是能源需求总量快速增长,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快但规模小。
报告指出,该时期的发展目标,一是稳步推进城市化,人口保持合理规模。二是不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近中期以产业、行业结构调整为主。三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高耗能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四是要推动构建节能型的能源生产体系,主要高耗能产业和主要能源设备的能效水平总体上在202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是建立节能型的交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公交、轨道交通体系;强化建筑物部门的节能减排,控制建筑物面积的过快增长。六是能源供应结构有所优化,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发展初具成效,煤炭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成为研发重点。
中国的化石燃料需求或可在2035年左右达到高峰
报告以2020~2035年为低碳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认为该阶段是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发展趋于稳定,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口增长趋于峰值的阶段,总体特征是能源需求增速趋缓,工业用能比重持续下降,能源结构多元化粗具规模,高度依赖煤炭的能源供求格局显著改变,理想情况下,中国的化石燃料需求可在此阶段末期达到高峰,如果CCS技术得到大规模商业运用,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
报告指出,该时期的发展目标,一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届时工业部门技术装备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交通部门和商用/民用部门先进用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二是在2030年左右力争使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比目前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在203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国的高效节能交通运输网络。四是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和模式得到社会认同。五是能源储备体系基本形成,能源供应安全大有保障。六是能源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大大加强。
本世纪中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或可下降至目前水平
报告以2036~2050年为中国低碳发展的远期阶段。报告指出,在此阶段,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日渐增强。核能、可再生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效果更加突出,CCS技术在发电行业和高耗能工业逐渐普及,最理想情况下,随着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大规模应用,本世纪中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下降至目前水平。
报告指出,要实现预期的发展前景,一是建成中国的低碳能源发展体系,总量上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煤炭比重控制在30%以内,可再生能源成为主导能源之一。二是重点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规模化和商业化,力争突破核聚变能技术,对目前尚存在争议的重大能源技术,如氢能经济等,能够及时跟踪,一旦有突破,可以及时应对。三是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达到亿千瓦的规模级。四是有利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基本得到实施,生态、环境等外部化成本得以内部化。五是形成了系统的能源国际合作框架。六是形成完善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和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体系。

中国首部低碳经济蓝皮书:离碳排放拐点有3倍差距
社科院首发低碳经济蓝皮书 强调主动承担大国责任
低碳经济蓝皮书: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四重压力
发达国家以“碳关税”倒逼中国为碳减排支付成本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0》观点摘要
中国首部低碳经济蓝皮书:离碳排放拐点有3倍差距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1-03-22  责任编辑: 陈维松

2011年《低碳经济报告》指出----
中国人均收入距离碳排放拐点还有3倍差距
避免重蹈日本高度节能减排和超低速经济增长的覆辙
中国网3月22日讯 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院亚洲核心项目、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发展项目22日联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发布会。
该报告是中国第一本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系列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应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但这有可能影响到中国的高速增长,因此,中国应当坚持在继续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的原则。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是总体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缺乏的国家。虽然中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人均收入才4000美元,只有日本的1/10。因此,完成工业化、提高城市化、减少贫困、让全民都富起来,仍是中国的主题,这一点不能放松。
中国人均收入距离碳排放拐点还有3倍差距
报告指出,从1960~2004年的45年间有相关数据的38个国家的经验统计分析来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是一种倒U形的关系,即高速增长必然带来高碳排放,而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碳排放会逐步下降。碳排放从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即碳排放的拐点,发展中国家是人均收入到达24517美元,发达国家的转折点是31235美元。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按美元计算是40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7000美元,距一般国际转折点还有3倍以上的差距。因此,发展经济、脱贫、提高国民的人均收入仍是中国的头等大事。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对国际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保持适度的增长,不仅对中国重要,也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日本在实现节能减排,环境改善的同时出现产业空洞化、经济超低速增长问题
中国要避免重蹈覆辙
报告指出,从日本的经历来看,20世纪60年代日本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公害,1970年后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严格规范企业的污染排放,1973年的石油危机迫使日本实行节能措施和发明节能产品,这使得日本从一个公害大国变为环境优美的国家,从一个高耗能的经济体成为一个节能减排的模范经济体,环境保护、环保与低碳技术、低碳社会成为日本的代名词。但是这一成就的背后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的低速增长和90年代以后的产业空洞化、经济的超低增长或负增长。
报告认为,中国目前面临日本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处境,如果过分强调减排而使经济增长急刹车,可能会重蹈日本的覆辙,甚至比日本更严重,因为日本的环境改善发生在人均收入达到11000美元的1970年以后,而经济增长减速发生在人均收入达到16000美元的1985年以后。因此,中国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节能减排的原则。
设定减排与GDP增长挂钩指标,实施减排总量控制
报告提出一系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建议设定减排与GDP增长挂钩指标,实施减排总量控制。报告指出,中国有约束性很强的经济增长指标如GDP增长率、就业率、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等,这些硬性指标强化了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意识,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产生了为完成指标而不惜高耗能高碳排放、牺牲环境保持增长的严重问题。本报告建议:放松对GDP指标的硬性要求,加强对节能减排和环保指标的要求,提出一个指导性的GDP指标,并设定相应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指标与其挂钩,作为综合考核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
在如何实现节能减排问题上,报告总结了日本和中国环境污染的经验,认为实施减排的总量控制是最有效的办法。因此,报告建议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和各个部门以及地方的发展规划中,明确制定节能减排总量指标,实施总量控制,以确保有节能减排效果、有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适度增长。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各产业、各部门的能源使用状况和减排强度有很大差别,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应依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行业产业排放情况,采取不同的、分级别和等级的排放分解指标。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她汇集罗马俱乐部核心成员,IPCC工作组成员,碳排放理论的先驱者,外国政府气候变化问题顾问,日本低碳社会计划设计人,以及中国国情与环境专家等著名学者、政府官员和有识之士,探讨世界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的现状,比较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政策,总结 COP15以来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为研究人员、政府决策人员和一般读者提供政策建议和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