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装泡椒猪皮的危害:玄妙观奇人倪生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01:13

苏州玄妙观,就像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无锡南禅寺一样,是一个城市中最有特色的繁华热闹之场,五方杂处,市商云集,在过去,游苏州,观前街玄妙观都是必游之地。

且说,就在这个玄妙观里,有一位奇人,穿得破衣烂衫,白发苍苍,看年纪,已经是八十开外,紫棠脸白胡须,仪表堂堂,讲话中气十足,走路虎虎生风。有人不禁要问:老人在玄妙观干嘛?摆长摊卖草药。到1941年,老人在玄妙观摆摊已经有四十多年了。这位老人真是不容易,孤身一人,在玄妙观廊下摆一个不大的摊子。什么当归、党参、黄芪,真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摊子正处,挂一个牌子,楷书写着:倪生堂。这是老人的名字,还是草药摊的字号呢?没有人知道,苏州人只知道老人就是倪生堂,倪生堂就是草药摊。老人在牛角浜有一个小屋,每日里,从牛角浜来到玄妙观,从玄妙观回到牛角浜,一晃就是四十多年。

倪生堂,安徽灵璧县人,闹长毛那年,老人,不,还是小伙子呢,在家乡孤露无依,跟着李鸿章当兵吃粮,在淮军转战南北,最终来到苏州。

那一年,倪生堂不过三十出头,攻下苏城,不幸染上时疫,被淮军遣散,家中无人,随处飘萍,幸好在家乡略谙医理,多识药性,自己医好了病,从此留在苏州。后来在玄妙观摆个地摊谋生。

原来,倪生堂并不叫倪生堂,而是叫倪正堂,一天,吴县县令走过,咦,谁这么大胆,僭称正堂?知府大人,才是堂堂四品正堂,我还不够格呢,一个小小卖药的,何得妄称什么正堂?县令把倪正堂叫到跟前,说:你叫什么名字?小的叫倪正堂。哈,名字就是正堂,也难怪了。可是,细民哪得称为正堂,本县给你改一下,既是卖药活人,不妨称为生堂吧。小的无知,谢老爷赐名。从此,倪正堂就改了中间一字,挂出了倪生堂的牌子。

倪生堂老人从此成了“新苏州人”,在玄妙观卖药为生。他的草药是自产自销,每年定时到安徽、浙江山里荷锄采药,由于他的药价格比药店来得低,罕见的药也不居奇抬高,倪老人的生意不错,养活自己后还多有节余。

那时候,玄妙观的廊檐下多有逃难的乡人和乞丐,老人每天早晨总要巡行一圈,看见自带炉灶的,他就施米,两手空空的,他就买来大饼,每人一个。更有穷人害了病抓不起药,倪老人就免费施药,甚至自为处分煎药劝服,活人无算。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倪老人当年七十五岁,忽然犯了重病,缠绵病榻,饮食不进,自份必死,叫来在苏州结交的好友吕、黄两先生,以后事相托。

倪老人把历年所积钱财拿了出来,要吕、黄二人为他在乡下买地一弓,作为安葬之所,这是其一;其二,为他买好棺材一具,搬来放在牛角浜小屋里;其三,自己在玄妙观的固定摊位,以后转租他人,由吕、黄两位代收租金作为自己葬所看坟人的酬劳,并用作春秋祭扫。此后,倪老人就躺在棺材旁边等死。孰料,倪老人在棺材边躺了数天,不药不食,病体却霍然而愈。当年大家额手称庆,说这是天佑善人。

这一场病,倒使倪老人健更逾昔,据1941年《苏州新报》载:“今年八十二,食量犹甚宏,每日晨,必至品芳茶肆,食肉面一盂,佐以馒首五十或大饼十枚,作为午餐,夜不复进食,日以为常。”这个说法不怎么可信,一个八十二岁老翁,哪能吃下五十个馒首或十个大饼?我以为这里面也包括了他施给乞丐和难民的在内,作者不察,故有是说。

抗战爆发后,难民日多,乞丐遍地,倪老人也日渐困窘,有人见到他还坚持每天在三清殿露台的大香炉下施粥,米珠薪桂,老人身上的一袭旧羊皮袄也送进了当库,眼看马上就要难以为继了。倪生堂草药摊也生意日落。

记者说:寒冬又至,傥得闻风而继起有人,……此则不佞大愿所在耳。

倪老人的故事就到这里,后面再无人提起他来,好在棺材与葬地已备,老人还有何求呢?为善救人而已。(根据《苏州新报》载半谷的《卖草药翁传》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