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腾飞成吉思汗mp3:89.科学发展观引领延安大跨越(赵殿军 张延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58:36

科学发展观引领延安大跨越赵殿军 张延存 http://www.gmw.cn 2011-03-21 12:43:58 来源:学习时报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中南部、陕西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南北直线距离239公里,东西直线距离258公里,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辖1区12县、166个乡镇,总人口215.2万。年平均气温9.2℃,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 28.5℃,最高气温为 39.9℃。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00―2700小时,平均降水量500多毫米,无霜期170天左右。延安自然资源丰富,延川乾坤湾非常奇特,鬼斧神工,宜川黄河壶口瀑布是世界上唯一的黄色瀑布,甘泉劳山国家级次生林森林公园及洛川国家黄土地质公园也独具特色。延安土地面积广阔,人均27亩,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世界级苹果最佳优生区,发展林果、草畜、棚栽等产业的前景广阔。现有林地4338万亩,占总面积的78%,林草覆盖率42.9%。延安矿产资源富集,已探明有1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石油储量13.8亿吨,煤炭115亿吨,天然气2000亿立方米以上,紫砂陶土5000多万吨。

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自古到今延安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少数民族和中原农耕文化交融的地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境内有各类文化文物遗址5808处,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南泥湾、宝塔山、清凉山等革命旧址和纪念地 455处,珍藏文物近7万件。

近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各部委、全国各省市、各兄弟地市、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奋勇拼搏,埋头苦干,延安经济社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市GDP达到720亿元,是1999年的7.8倍,人均GDP4963美元,比1999年增长3倍。地方财政收入90.47亿元,是1999年12.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58元,比1999年增长2.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7元,较1999年增长2.7倍。

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是形成了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2009年,延安境内原油产量达到 1500多万吨(其中地产原油 886万吨,长庆 628万吨),加工 964.7万吨,原煤产量2030万吨。一批油煤加工转化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石油机械、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卷烟、制药等非能源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姚店工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园区,12个县级工业园区列入省上重点。二是形成了以苹果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苹果种植面积达到 300万亩,挂果面积超过200万亩,苹果产量达到211万吨。与2005年相比,面积增加了1/3多,产量翻了一倍多。延安苹果不仅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远销海内外,洛川苹果还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蔬菜大棚达到10万座,产量近百万吨,群众全年都可以吃到新鲜蔬菜。全面发展猪、牛、羊、家禽等多元养殖,生猪饲养量达到143万头,红枣、核桃等区域性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三是形成了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黄帝陵创建为国家 5A级景区,宝塔山、壶口瀑布创建为国家 4A级景区。南泥湾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奠基,旅游商品购物步行街正在建设。延川乾坤湾、洛川黄土地质公园等景区加快开发。2009年来延游客达到10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3.9亿元,游客总量和综合收入排名全省第二位,仅次于西安,发展势头继续看好。随着红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城市经济、商业等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建成了一批专业物流市场。

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提升。开通了至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的航班,新机场试验段按计划完工。开通了直达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旅客列车,建成了高标准的火车站。包西铁路复线即将建成,时速将达到 160公里以上,运能翻四倍以上。包茂高速全线贯通,青兰高速延安段建成通车。建成高速公路425公里、在建110公里,规划到2015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700多公里,实现所有县区和高速公路直接连通。二级公路里程达到1028公里、在建344公里,今年3条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后,将实现所有县区和二级公路纵横连接。农村公路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大多数行政村通油路。南沟门水库、黄河引水等一批骨干水利项目正在建设,建成后将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建成了330千伏双回路复线,750千伏和一批330、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电和城乡同网同价目标。移动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100%行政村通上了电话,广电村村通走在了全国前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00万亩,占全国的2.5%、全省的27%,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 1999年的 20.7%提高到45.5%,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针对城市发展实际,重新修订了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定位由中小城市向大中城市转变,按照“中疏、西控、北连、东扩、南进”的思路,加快建设新区,打通内、外环线,推进沟道、山体整体开发,拉开框架,扩大规模,提升功能,推动城市布局由条状、线状向团状、网状和立体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25平方公里增加到34平方公里,人口由 36万增加到48.9万,城镇化率由34%提高到 40.5%。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住房面积达到 23.1平方米。水、电、气、热及污水收集等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延伸,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3%,集中供热面积扩大到320万平方米。各县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全面加快,人口快速增加,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力度,由每年 1000个增加到 2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5%以内,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市13个县区全部实现了“两基”达标,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加快。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覆盖,吴起、志丹县实现了高中免费教育。高中、职业和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建成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中小学蛋奶工程,并将范围扩大到非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寄宿学生,19.1万学生受益。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实现医保全覆盖;平价医院建设加快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5大保险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启动实施。完善了贫困学生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21万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近两年建成保障性住房144万平方米,解决了1.3万户居民住房困难。实施板块推进,在全省率先解决了近百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一轮“两区”扶贫攻坚力度加大,贫困人口由66万减少到2009年的13万人,2010年底基本完成两区贫困人口的脱贫。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政府机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粮食流通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文化管理体制、集体林权制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出台了《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决定》和一系列优惠政策,先后与上海卢湾区、江苏无锡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20个市区缔结了友好关系,形成了一条联结发达城市的经济协作带。与延长集团、长庆油田、上海绿地、香港华润等一批大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05年以来引进项目787个,合同引资716亿元。2010年西洽会签约项目121个,合同引资突破 600亿元。与10多家金融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2009年授信额度突破300亿元,融资30多亿元。

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58元,比1999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11.9%,年均增速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 3.1个、2.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7元,较1999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 14.1%,年均增速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2.7个、2.4个百分点。1999年全市汽车保有量19454辆,到 2009年底达 182237辆,增长 8.4倍。城乡居民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居住更加宽敞化、膳食更加营养化、穿衣更加时尚化、外出旅行更加多元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延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0年,中央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按照省上的部署要求,结合延安实际,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7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70万以上,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西部领先,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点抓以下几方面工作。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构建以能源化工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计划到“十二五”末,原油产量达到2000万吨,煤炭产量达到5500万吨,天然气150亿立方米,油、煤、气就地转化率分别达到 70%、60%和 50%。积极发展太阳能、核电、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工业,大力发展矿山装备制造、汽车、卷烟、制药等非能源工业,新能源工业和非能源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20%以上。提升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十二五”期间,建设50万亩有机苹果示范园,培养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和专业乡、专业村,把延安建成全国知名以苹果为主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基地。突出“民族圣地?红色延安”主题,打响文化旅游品牌,做大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第三产业,使三产占比由22%发展到40%以上。到2015年,全市游客量突破2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

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城市内、外环线,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形成“一城三区”格局,使中心城市人口达到80万人。把10个县城打造成产业集聚度高、人口承载力强、功能设施完善、辐射集镇乡村的新型县城。“十二五”期间,县城常住人口达到60万人以上。建设24个重点镇,其余乡镇有序推进撤并和城郊乡镇改设街道办事处。“十二五”末,乡镇居住人口达到 20万以上。合并1/3以上行政村,建设1000个中心村并推行社区化管理。“十二五”末,80%以上行政村建成社区服务中心。

完善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延安与所有县城二级连接,实现“两小时通达”。争取建成延安新机场,2010年建成包西铁路复线西延段,同步开行动车组,实现延安至西安两小时通达。建成南沟门水库、引黄济延等重点水源工程。建成750千伏和一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面完成农网改造,新农村电气化县达到100%。2011年实现县城气化和集中供热,2015年实现全部集镇气化、通自来水、垃圾无害化处理,重点镇实现集中供热。

大力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十二五”期间,城乡各项医疗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市级统筹,完善大病统筹、门诊统筹制度。实行城乡低保动态管理,逐年提高补助标准。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农保全覆盖。全面完成县级中心敬老院和乡镇区域敬老院建设,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加快建设普通商品房、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适应多层次住房需求。探索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愿意进城买房的贫困户和自愿放弃农村宅基地进城的农民给予优惠补助。推行“镇办小学、县办中学”办学模式,“十二五”期间,撤销乡镇初中,所有小学生归集到乡以上、中学生归集到县城以上学校就读。积极推进12年免费义务教育。组建延安职业教育集团,扶持发展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2015年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90%。全面推广子长县经验,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和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扩大劳动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以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县区职教中心为骨干、社会培训机构为网点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网络。完善创业工作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加大对创业者的信贷支持。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拓宽增收渠道,建立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生活困难群众补贴救助力度,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十二五”期间实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广先进、成熟低碳技术,形成园区、企业和产业链互动的循环经济格局。

(赵殿军 张延存)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