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衫领子发黄怎么洗白:《云南茶叶》杂志2010年第 1 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18:39
《云南茶叶》杂志2010年第一期

目录

       1、抓住机遇 努力开拓推进云南茶业的新发展——在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黄炳生
       
综述总结
       2、2009年全省茶叶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省茶办
       3、保山市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效益显著......段学良1 杨 旭1 吴建丽2 李正英3 段宏伍1
       4、论生态茶园改造技术的应用......钱永春 杨建平
       5
保山市中低产茶园现状及改造技术......吴建丽
       试验研究
       6、UV-B处理对茶树香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张广辉1  梁月荣2  陆建良2
       7、云南大叶群体品种有性系茶苗的育苗技术......白春阳
       文化历史
       8、历史名人与婺州举岩茶......苏洪生
       9、漫话下关沱茶......李其康
       10、墨江普洱茶文化研究......敏塔敏吉
       11、我为茶农说句话......李双荣
       协会工作
       12、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昆明召开
       13、云南茶业网特约撰稿人工作守则(试行)
       14、云南茶业网改用新版的公告(试行)
       中外茶事
       15、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病虫预测预报技术培训工作研讨会”在普洱综合试验站召开
       16、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提出旱期采取措施防控茶树病、虫灾害发生
       17、
临沧茶叶产业实现全面增长
       18、罗伯克茶厂下大力狠抓茶园冬季农作管理
       云南茶企
       19、不断发展壮大的茶叶企业——保山市隆阳区凤溪茶叶有限公司


抓住机遇  努力开拓
推进云南茶业的新发展

 

——在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2日)

·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  黄炳生·

同志们:
       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今天在昆明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由我向各位理事报告协会去年的工作情况和今年的工作计划;二是听取云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兼协会秘书长施天骏同志的财务工作报告;三是决定协会有关领导的人选;四是组织大家听取协会“云南茶业网”有关网络稿件写作知识和网络广告知识的讲座,并对云南茶业网的各位特约撰稿人颁发聘书。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是我们全面贯彻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精神,全力推进协会工作的一年,也是协会工作在各位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初步进展的一年。去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云茶的发展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转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云南茶业界开始重塑信心,云茶产业建设的结构和内容得到了及时调整,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
       为了进一步团结全省茶业界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尽心尽力地做好振兴云茶的各项工作,去年初我们召开了“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产生了新一届协会领导机构;之后,又及时召开了协会的会长办公会和云南茶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全面认真地分析了我省去年茶业生产的情况和全年茶业的走势,按照省政府稳定发展云茶产业,努力推进新的发展的总体要求,对进一步巩固2008年以来云茶结构调整优化的成果;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茶园质量的提升;加强茶园科学管理和茶叶科学加工的技术示范及指导;严格茶叶的食品安全管理;恢复和办好“云南茶业网”;办好《云南茶叶》季刊;办好高层次茶叶技术人员培训班;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等茶事活动,全力稳定、提升、开拓和扩大省外与国外市场,推进茶业走出危机、加快复苏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做了研究和布置;加强了协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协会和专家委员会的工作目标和方向,紧密地团结全省茶业界人士,一如既往的为全省茶业企业和广大茶农谋福祉,同心协力引领云茶走出危机,实现云茶的科学发展,同时积极地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竭尽全力推进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力争取得新的成效。
       在各位理事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9年云南省茶业协会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新开通了“云南茶业网” 
       “云南茶业网”是一个以交流云南省茶业信息为主的公益性网站,很受我省业内人士喜爱,但是由于经费短缺、人员变动、编辑力量缺乏等多种原因,于2008年初被迫停办。在云南茶业界全力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不利影响,继续积极开拓云茶市场,从多方面引领云茶走出困境的新形势下,茶业界人士纷纷要求省茶业协会克服困难,全力加强茶业信息的发布和交流工作,特别是要着力加强交流我省茶业企业管理人员,科研技术人员在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强化基地建设和企业管理、开拓市场方面的经验;着力加强交流茶业界的调研成果,科研成果、市场开拓成果;着力加强交流茶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的经验。使我省茶业的各类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更及时、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的了解和掌握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行业信息,做到超前谋划、及时作出科学的思考和理智的应对,促进云茶更快走出市场低迷的影响,为长远的发展不断打好打牢新的根基。为此,云南省茶业协会决定集中力量,克服困难,恢复“云南茶业网”。
       自去年4月下旬以来,省茶协秘书处根据去年4月14日召开的“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办公会议”的决定,认真研究,并听取了有关专家的意见,确定了“云南茶业网”的一、二级栏目和《云南茶业网站工作方案》;积极努力地充实编辑力量,多方努力,组集各栏目的稿件,并争取相关方面的网络技术支持和省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从各方面做好网络开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云南茶业网”终于于2009年8月1日正式恢复开通。
       恢复开通后的云南茶业网,设有:茶业概况、茶业要闻、政策法规、茶业科教、示范园区、茶文化园、会员之家、会展活动、企业之窗、供求信息、求职信息、协会情况、联系我们、投稿导航、投稿录用、广告服务等16个一级栏目和106个二级栏目。 “云南茶业网”开通以后,已刊登了60多万字的文章和60多幅图片,得到了各会员单位和省级有关部门的重视。许多会员和茶业界的专家纷纷投稿,予以支持。各方面普遍认为,“云南茶业网”的开通,是推进云南茶业进一步走向国内外大市场、进一步走向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对铸造云茶品牌、推进云南茶业和茶文化的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对此,“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和省科协、省科技厅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并决定扶持云南省茶业协会,对恢复开通后的“云南茶业网”的版面予以提升性改进,以进一步提高网站的质量。
       针对老的“云南茶业网”存在的网页版式陈旧、前后台显示功能差异大、各个栏目之间的链接困难、字体难于转换、图片和美术功能极不完备等诸多缺陷,在“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帮助、支持下,自2009年9月中旬起,协会与我省目前技术力量比较强的IT企业——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云南新锐和达信息公司”积极沟通、协商,共同合作,制定了《对“云南茶业网”进行改造的方案》。由原来租用深圳一家公司的网站软件和服务器,改为由云南新锐和达信息公司组织他们的技术人员,无偿的为“云南茶业网”重新设计网页和制作相关软件,并将该公司的服务器自2010年1月1日起由云南省茶业协会无偿使用。几个月来,双方加紧了对“云南茶业网”新网页、新栏目的设计和相关软件的制作。2009年11月,网站新网页、新栏目的设计经审查认可后通过,软件的制作也于随后完成。改进后的新网页,进一步吸取了专家、协会内企业家和网友们的意见,对原有的栏目做了归并、调整,同时新开设了一些更能突出云南茶业特点,更具大众性、知识性、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栏目,并且更注重了版面的时尚性、新颖性以及栏目内容上网友的可参与性和互动性,前后台转换链接的功能更加完备。新版的“云南茶业网”设置了:协会概览、资讯中心、云茶百科、云茶超市、企业黄页、科技科教、政策法规、茶业论坛、广告服务等13个一级栏目和45个二级栏目。经过四个多月的共同努力,“云南茶业网”新旧网页各个栏目内容的调整和转换已经全部完成,新版面已于今年的1月1日正式与网友见面。
       二、继续努力办好《云南茶叶》杂志
       《云南茶叶》杂志是云南省茶业协会的主办刊物,也是云南省内目前唯一的一份茶叶专业科技读物。有的同志说,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文字刊物可以不必存在了。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也不符合云南的实际。所以,在“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新的《云南省茶业协会章程》中,特意强调了协会要继续办好《云南茶叶》这一协会的主要刊物。其实,网络和实物文字刊物是相辅相成的,各自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云南茶业网”和《云南茶叶》杂志作为云南省茶业协会主办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宣传媒体,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云南茶业网”主要是为我省的茶业界提供一个快捷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云南茶叶》杂志主要是为我省的茶业工作者提供一个茶业科研论文等方面的一个实物性刊物的交流园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为广大会员和茶业界人士服务。
       《云南茶叶》杂志自1980年创办以来,已近30年。30年来《云南茶叶》经历了由季刊至月刊,又回到季刊的过程,编辑人员也经历了变迁,直到2003年编辑人员才比较稳定。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云南茶叶》都始终忠实地坚持贯彻、宣传党和政府的茶业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茶叶先进经验,报道省内外重要茶叶资讯,推广茶叶科技成果,普及茶叶科技知识,积极弘扬中华茶文化,客观反映云南茶叶生产、科研、教学、流通的史实,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云南茶叶》杂志,作为一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专业型科技刊物,主要报道茶的栽培、育种、植保、加工、机械、生理生化、品质检验、综合利用、贸易营销、历史文化以及中外茶讯等方面内容,是反映茶叶科技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新产品的一个独特窗口。针对云南茶业实际,先后设置了“综述总结”、“试验研究”、“种质资源”、“市场营销”、“文化历史”、“中外茶事”、“云南茶企”及“专项报道”等8个大类的栏目,使《云南茶叶》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茶企、贴近茶人,能为相关职能部门和领导提供参考,受到了读者的好评。至2009年12月,《云南茶叶》已坚持出版了144期,刊登各类文稿近2500 篇,800多万字,提供各类图片资料2500多幅。其中,在2003年至2009年由蔡新教授担任主编的这7年中,编发了各类文稿500多篇,近168万字,提供各类图片资料近500幅;2009年出版的4期,刊登的各类文稿有70多篇,近24 万字,提供的各类图片资料近80幅。        
       《云南茶叶》杂志,对先进茶业科技在我省茶叶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对茶业理论学习和研究的推动,对茶文化的和传播,对我省茶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对云南茶业与国内外同行合作与交流的推动,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云南茶叶》已成为省内广大茶业企业、茶业工作者及爱好者的好朋友;省内外茶叶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的好园地;基层茶业科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的好帮手;国内外茶业界了解云南茶叶信息的好窗口;成为在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的茶业科技专业刊物中,具有一定声誉的特色科技刊物。
       三、积极组织好“2009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和“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的评选工作
       为彰显全国重点产茶县和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的典范作用、突出他们对我国茶产业的贡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于2009年3月发出了《关于开展全国重点产茶县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和《关于开展“2009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调查工作的通知》。云南省茶业协会收到该通知后,认为这是提升和巩固我省重点产茶县和骨干茶业企业在全国的地位,推进我省茶业尽快走出低谷,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更好机遇的一项重要工作。于是,随即向协会的各大茶企会员和我省的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德宏、普洱等五个茶叶主产州市的茶业协会再次发出了文字通知。希望全体会员和各地茶协高度重视,积极动员组织本地茶业企业进行申报,并协助本区域内的重点产茶县开展好相关调查工作,填写好“中茶协”下发的各个表格及申报材料,及时报送省茶协审核后寄送“中茶协”,按时完成报送任务。文件发出后,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德宏等四州市的茶业协会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各项调查工作圆满完成,并将有关茶企和重点产茶县的申报材料按时报送省茶协审核后,及时转报给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经过严格的审核和专家评审,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于2009年10月12日和28日正式发文,公布了“2009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和“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的评选和排序结果,随后又在四川省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向获得“百强企业”和“全国重点产茶县”的单位颁发了证书。我省的“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昆明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腾冲清凉山茶厂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茶叶企业荣获“2009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称号;我省的凤庆县、昌宁县、云 县、腾冲县、潞西市、双江县、永德县、耿马县、临翔区、勐腊县、沧源县、镇康县等12个县(区、市)获得了“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的称号。云南成为在全国获得“2009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和“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最多的省份。
       四、积极参与和办好重要的茶业会展,全力开拓云茶市场
       近两年来,由于普洱茶市场的低迷,各地参与国内外茶事活动的积极性下降,部分茶叶企业由于经营困难,参展参会的积极性不高。面对这种局面,省茶业协会认为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协会越应该出面多组织参与国内外有价值的茶事活动。并积极筹集资金帮助一部分企业参加一些重要的国内、国际性展会,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有意识的去开拓一些新的市场。
       去年4月,协会积极参与了“第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的有关筹备工作。坚持“顾大局、重全局、看整体、看发展、办实事、多服务”的思想,从2009年1月开始,就集中协会的力量,积极做好协会里会员企业的工作,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参展参会;并且在1月底拟就了《2009′中国红茶经济发展论坛施实方案》,上报省茶业产业办公室同意后,配合有关部门全力实施。在时间紧迫、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协会千方百计的动员和组织省内外各方面的茶业专家和企业家撰写论文,并动员、组织协会的编辑人员,加班加点的工作,及时编印出了近27万字的《2009'中国红茶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确保了省政府主办的“2009′中国红茶经济发展论坛”在这次茶博会期间如期举办,不仅为“第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会”增添了新的亮点和色彩,更为云南红茶的新发展拓开了路子,
       下半年,协会与云南省商务厅等部门配合,组织协会会员单位的一批企业,参与了香港和台湾两次国际性茶事活动。一是于8月13日由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施天骏同志带队,到香港参加了“香港国际茶展”;二是于12月16日由协会会长黄炳生带队,到台湾参加了“台北国际茶艺博览会”(首次举办)。通过这两次出境展销,有关云茶企业均取得了扩大宣传、扩大市场、扩大交易的良好成果,为云茶更好的走出国门探索了新的路子。
       去年7月上旬,协会组团参加了大连茶博会。去年12月中旬,协会还参加了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深圳市贸促会、香港联合国际展览,深圳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茶业茶文化贸易博览会”。从这两个茶博会的情况看,我省“云茶”特别是普洱茶在北方销区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广东、香港等传统销区更是方兴未艾。尤其是深圳茶博会,是一个汇集国内及海外众多的优质名茶,并与我国各省市各具特色的地方茶文化相互演绎配合的茶叶商品盛会,是目前中国茶叶品种最为齐全、规模最大、最具参与价值的一个茶业博览会。为期4天的展会,汇聚了中国各地优质的茶叶品种,有全国65个茶叶主要产区的600多个茶叶企业参加,参展的茶品达1000多个。展会的830余个展位占地15000平方米,其中,云南普洱茶的展位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云南大益、云南中茶、七彩云南、海湾茶业、双江勐库、易武同庆、老班章、南糯山、永年茶业、茶树王、王霞茶业、普洱盛世茶业、无量山等云南茶业知名品牌的企业汇聚一堂,云南的优质普洱茶集中亮相,齐展英姿,销量不凡。透视出了云南普洱茶在我国沿海主销区已经开始出现稳步回暖的景象,市场前景逐步看好。在广东、深圳,不少普洱茶的经销商,已经从前两年的亏损,转为逐月稳步盈利,不仅销量上升,进货也比较踊跃。一些茶商说 :“和去年普洱茶的低潮期相比,现在的茶价已经有了三四成的涨幅”。从这次茶博会上普洱茶售量销价都呈上扬的态势,茶商们都已感到国内普洱茶的市场正在逐步回暖,走向理性和正常。在离深圳不远的东莞市茶叶市场,一位从事多年茶叶经销的市场管理负责人向我们透露,东莞爱好茶叶收藏的人很多,茶存量很大,特别是普洱茶的存量很大。具体存量有多少,他不敢断言。有人说东莞爱好收藏茶的人数至少有5万以上,他认为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他说,2003年前,东莞存藏普洱茶的人较少,但从2003年开始,东莞民间开始由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喜爱喝铁观音和乌龙茶,变为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喜爱喝普洱茶,因此大量存藏优质普洱茶的人士大大增加。究其原因,他认为一是东莞人有喝早茶的习惯,流行自己带好茶去茶馆喝茶交友的良好民风,普洱茶暖胃,成为许多人的首选;二是东莞的气候条件对普洱茶的储存来说是得天独厚,而且很多东莞人有房有地,存放起茶叶来自然有足够充裕和条件良好的场所;第三是东莞的存茶有着出售、交流的平台和氛围,东莞的茶叶市场早已发展得很好,规模仅次于广州芳村,茶叶的交易、特别是普洱茶的交易在东莞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第四就是有很多东莞茶商对普洱茶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而且经济实力较强,有购买和储存茶叶、在市场博弈的能力。
       要使云茶从低谷中重新崛起,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强云南茶业高层次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云茶在大范围、高层次、高效益、高水平方向上的发展。而高层次人才的培训,在协会以前的工作中长期是一条短腿。为此,协会认真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决定利用协会人才聚集、技术力量强、与国内茶业界的知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联系广泛的优势,拟从去年的下半年起,与省劳保厅,省科协、省科技厅等部门配合,每年举办一期由60名左右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生产技术骨干参加的“高级评茶师和高级茶艺师培训班”。去年,协会对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做了研究和布置,也作出了一些初步的实施方案,但是仍存在着工作不力,措施不力,主动不够、落实不够的情况,所以整个技术培训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很好的开展,加上一些客观原因,设想没有实现。今年要认真弥补。
       五、努力为会员、为茶农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努力使协会成为会员之家
       一年来省茶业协会以“服务会员、服务茶农、服务茶业”为宗旨,凡是对发展云南茶业有益的事,我们都尽力去做,凡是会员单位提出的要求,我们都尽力去帮助。如部分茶企要求帮助进行技术培训,设备更新,市场策划,协会能办的都全力组织人员或派人给予帮助支持,努力为企业、茶农排忧解难。虽然这方面的工作还做得十分有限,但这样的服务方向、服务宗旨,我们是始终坚持的。
       同志们,今年是继续克服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推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年,我们云茶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是,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形势继续呈现进一步好转和发展全面企稳的良好态势。在新的一年里,协会要再接再厉,抓住机遇,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在各方面的帮助下继续办好云南茶业网站。云南茶业网站开通以来,点击率不断上升,尤其是在茶业界,在省外都有较好的影响力。网站现在最大的困难是稿源不足。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做好“云南茶业网”的组稿、集稿工作,这样才能使“云南茶业网”更好地起到活跃云南茶业,推进云南茶业的积极作用,更好的为广大会员、广大茶企、广大茶农提供服务。为此,协会决定,在新的一年里,提高网站采用稿件的稿酬,由原来的每千字10元提高到每千字20元;同时在各会员企业和事业单位、各州市茶业(叶)协会、各有关县(市)茶业管理部门中,聘请一批热爱茶业,熟悉茶业,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摄影能力,有组稿、集稿的积极性,能热心地为茶业公益事业作出贡献的人士,作为“云南茶业网” 的 “特约撰稿人”。目前,经各单位推荐,协会已经聘请了39位符合条件的同志为云南茶业网的 “特约撰稿人”。希望各个会员企、事业单位,都确定一位负责宣传工作的同志作为协会网站的特约撰稿人,并请把姓名和联系电话在会议之后报给省茶协秘书处办公室,在云南茶业网的“通知公告”栏目里下载相关表格,通过网站的邮箱报名也可以。协会制定了《云南茶业网特约撰稿人工作守则》,希望每位特约撰稿人勤奋写稿,多创佳绩;也希望各个推荐单位,积极为“特约撰稿人”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大力支持和鼓励他们做好工作。相信有了广大会员、社会各界和网站“特约撰稿人”的大力支持,云南茶业网一定能够越办越好。今天我们的会议,特意邀请了协会聘请的第一批“特约撰稿人”来参加,在此,我代表协会的全体理事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下午,会议将举行专题讲座,向大家介绍“云南茶业网站”各个栏目的具体内容、内涵和写作上的要求,投稿当中的应当注意的事项,同时还将请我省信息网络产业界的著名公司——云南新锐和达公司的专家,向大家介绍网络广告信息的种类、特点、设计创意、组织方法、内容要求和应用、制作方面的知识,希望我们的理事和“特约撰稿人”都积极参加。
       要办好“云南茶业网站”,除了网站编辑部要继续积极努力地做好工作之外,最根本的还是离不开会员们的关心和支持。由于“云南茶业网”编辑部还不具备到现场采访和组织稿件的人力和物质条件,稿件主要靠广大会员和茶业界的热心人士提供。希望我们的会员,我们的特约撰稿人给网站以更多的关爱、帮助和支持。多给网站写稿、投稿;多多帮助网站集稿、组稿;多与网站编辑部协作、沟通,多为办好“云南茶业网”出主意、想办法。各个会员单位和全省广大茶企应该充分利用网站这个与外部世界联系最为广泛、最为快速便捷的高科技平台,努力宣传自己,展示自己,发展自己,扩张自己,为云南的发展和自己的发展都作出新的贡献!
       现在,云南茶业网“协会概览”中的“现任主要领导”栏目,“协会成员”中的“各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介绍”栏目,都还缺少相关的具体内容。为此,烦请各位副会长,在近日内写一份可以在网上公开的个人介绍,寄给云南的茶业协会的办公室,以便在“云南茶业网”上刊载;也烦请协会本届的各个常务理事单位和各个理事单位,安排你们负责宣传工作的同志,在近日内写一份内容比较充实的贵单位简介,寄给云南省茶业协会的办公室,以便协会在“云南茶业网”上将贵单位向广大网友介绍,进一步提高大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力。各个茶业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茶馆、茶文化企业也都可以确定相关人员,将自己企业的基本情况、发展中的重要信息、需要重点展示和推荐的产品图片、文字,投稿到“云南茶业网”进行宣传。各个企业都应该把写稿投稿,作为企业开拓和巩固市场工作的一个方面,积极努力的做好。我们相信,有了大家开拓意识的提高和对网站真诚的关心、支持,“云南茶业网”就一定能逐步成长壮大,越办越适合大众的需要。
       二是要继续努力办好《云南茶叶》杂志。《云南茶叶》杂志,要继续坚持为发展云南茶业生产服务,为发展全省茶业科技服务,为发展和繁荣茶学理论服务、为发展和弘扬健康茶文化服务的方向,强化宣传、引导、激励的功能,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办出风格,办出品位,办出特色。做到“专业知识引路,图文并茂质高,茶人喜闻乐见”,既有较高的茶业科技理论水平,又有大众化的科普读物特点。协会将进一步加强杂志的编辑力量,建设好杂志的投稿人队伍,进一步扩大稿源,以适应《云南茶叶》杂志发展的多方面要求。协会将为杂志编辑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杂志编辑部在办好杂志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利用多种形式,有意识的组织、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茶叶科普知识方面的活动,使《云南茶叶》杂志逐步由目前相对专业性较强的茶业科技读物向茶业科普读物转换,由目前的季刊向双月刊转换。“云南茶业网”要设置一个专栏,把每一期《云南茶叶》杂志收容进去,让各地关心云茶的网友们都能方便的查阅到《云南茶叶》杂志上刊登的所有内容。协会研究,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云南茶叶》杂志成为公开发行刊物。希望各位理事给予支持。
       三是要按照协会确定的在新形势下强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把办好和参与重要的茶业展会和茶事活动,不断开拓和巩固云茶市场的工作继续抓紧抓好,力争取得更好的成效。
       协会认为,近两年来,云茶在树立品牌、开拓市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人对云茶的认识更为理性和全面了,云茶的国内市场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开拓,日益扩大和巩固,形成了普洱茶、滇红、滇绿一起闯市场,高端、中端、低端,多样化、多品种一齐发展,不断提高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新格局。在经历了2007年以来的市场起伏之后,为了实现云茶的理性发展,我省已经积极主动的进行了云茶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市场在产业发展中始终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做的许多工作还仅仅是初步的。在开拓和巩固市场方面,如果没有持续的、有力度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去继续抓好落实,云茶结构调整的成果就很难巩固。今年,协会要继续和广大茶企一起,共同努力,进一步用心用力,在省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做好云茶的市场开拓和巩固工作。
       现在国内外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云南已由原来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了中国对外开放最重要的一个前沿,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很重要的一个桥头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有着19亿人口的大市场,是世界最重要的三大自由贸易区之一。去年12月召开的省委全委扩大会议,已决定把加强云南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强对东盟国家的开放作为云南全省最重要的第一位的中心工作。云茶在走向国外市场和扩大出口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前景,与东盟国家的联系和交往更为紧密和便捷。只是多年来有关工作的滞后,潜力没有很好的开发和挖掘出来,良性的机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云茶要在扩大和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必须未雨绸缪,抓住国内外茶叶市场正在逐步复苏的良好机遇,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扎扎实实的作好各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和开拓性工作。其中,积极有效的组织我省骨干茶企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性茶展,有意识的组织、创办一些以云茶为主的新的国际性茶展,都是相当重要的开拓性和基础性的工作。协会认为,今年除了要继续努力地开拓国内市场,提高云茶在国内的占有份额以外,还应适当加强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协会拟在今年继续组织力量,参办和参加在广东、深圳等沿海茶叶主销区举办的重要茶事活动,同时,要利用好“西安商品交易博览会”和“杨陵农博会” 等西北地区举办的博览会,有意识的加强云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市场开拓。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必须充分发挥协会的传统优势,努力探索、加强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盟地区,在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除组织力量继续参与港、台举办的国际性茶展外,还拟与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茶叶组织合作,共同协商,创办一些以云茶的贸易和交流为主题的、形式新颖的国际性茶展或茶事活动。任何事情总是从小到大做起来的,关键在于我们整个产业发展的思路要正确,目标要正确,同时还必须认真听取和吸取省级各有关部门以及广大会员们、专家们的好意见和好建议,积极争取省商务厅等政府部门和各大茶企的多方面支持,切实加强与国际茶业组织和国际茶商的实质性合作,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大胆开拓,积极努力的迈出实质性步子,让茶企、茶商通过参加所举办的这些新茶展和新活动,得到实惠,收获实效。协会与省级有关方面已经多次协商,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开始策划,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云南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办的几个国际性茶展,在国家有关方面的认可和支持下,逐步成为经常化、常态化,逐步打造成茶业界知名的会展品牌,使云茶更好的走出国门,闯出天地,为企业和茶农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实惠。
       四是要认真组织力量,做好两个具体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一个是,做好协会与西双版纳州合作开展的“云南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协会的这一示范基地,初步设计为集种植、加工、培训于一体,以有机茶、生态茶生产为重点,以规范普洱茶、红茶、绿茶加工工艺为核心,以景洪市大渡岗乡及周边10万亩茶园为重点带动茶区,幅射全省重点茶区,推进云南茶产业更好的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另一项是,为了切实保护好云南珍贵的古茶树资源,在省档案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做好“云南省古茶树资源普查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为云南古茶树、野生茶树资源实行依法保护打下基础。
       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协会的科技培训工作。要组织茶业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有事业心责任心的得力人员,全力以赴,集中时间和精力,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编写出实用性强、真正有质量、有水平的培训教材。一方面要切实负责任的做好协会与省级有关厅局工作相配合的专项专题型培训,如办好我省的“高级评茶师”和“高级茶艺师”培训班,为全省的主要茶业企业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力地位和科技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全力做好省科技厅委托协会,在全省的”科技星火计划”项目中开展的,提升我省22个边境县茶叶生产乡(镇)茶业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的科技培训,切实为边境县“富民兴滇”第二期的茶叶发展项目的实施打好人才基础,使茶业真正成为我省22个边境县的茶农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
       六是要进一步加强协会与会员的联系,努力为会员单位和茶农提供服务。今年,凡是协会组织的活动和有关工作,将由协会的会员部直接与会员或会员单位联系,有关工作事务协会将直接与各州、市茶业(叶)协会联系,以利更好的沟通、协商、落实。协会在云南茶业网的“资讯中心”栏目中,已经开设了“通知公告”这一专栏,专门刊登协会和省级有关部门涉及茶业的重要通知和公告,请大家经常留意登陆网站查看。有关活动和重要工作请大家踊跃参加,积极支持和配合;有关重要工作和事务的进展情况,请大家及时反馈,以不至延误时机。协会再次重申:云南省茶业协会将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为茶企、茶商、茶农、茶人服务。也希望理事们、会员们积极的给协会提出建议和要求,凡是能办到的我们会尽力去办。
       同志们,云南省茶业协会是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全心全意的做好联络、协调、引领、服务工作,把广大会员的力量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真正起好联系政府和茶业界企、事业单位及业内人士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全心全意的为云南的茶农茶企茶人服务,积极努力地为云南茶业的发展多办实事、多作贡献是协会唯一的宗旨。协会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级各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全体会员的支持下,克服困难,契而不舍,尽心尽力地做好各项工作,以踏踏实实的工作业绩来回报广大会员,以及社会各界对协会的关怀、厚爱、帮助和支持。
       2010年的新春佳节就要到了,在此,我衷心的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2009年全省茶叶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

(省茶办)

       2009年,我省茶叶产业尽管受到了金融危机、持续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全省茶界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信心不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尤其是茶叶生产企业面对压力,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主动出击,建立健全营销体系,不断开拓市场,加大了新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省茶园面积增长,产量增加,茶叶价格明显提高,产值及茶农收入都有所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市场和消费需求逐步回升,产业呈现出量增价升的喜人局面,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据业务统计,09年我省茶叶面积523万亩,与08年相比增加20万亩,增3.98%;采摘面积358万亩,同比增加24万亩,增7.19%;茶叶产量18.08万吨,同比增加0.93万吨,增5.42%;茶叶工农业总产值85亿元,同比增加15.38亿元,增22.44%。按600万茶农计,茶农人均纯收入391元,同比增加85元,增27.78%。
       2009年整个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高优茶园面积增加,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一是高优茶园稳步增加。2009年全省无性系茶园、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面积、“三品”认证茶园面积都有所增加,高优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二是加工产品结构调整十分显著。以市场为导向,各茶叶主产州市及生产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2009年,全省成品茶总产量11.01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4.50万吨,比08年减少0.78万吨,减14.77%,占成品茶总产量比例由08年的50.24%下降到40.87%;红茶产量1.95万吨,同比增加0.31万吨,增18.90%,占成品茶总产量比例由08年的15.60%上升到17.71%;绿茶产量4.24万吨,同比增加0.87万吨,增25.82%,占成品茶总产量比例由08年的32.06%上升到38.51%;其它茶产量0.32万吨,同比增加0.10万吨,增加45.45%,占成品茶总产量比例由08年的2.09%上升到2.91%。三是在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企业布局、资本构成、品牌整合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鲜叶采摘质量、初加工质量明显提高。为增强茶叶市场竞争力,企业和茶农的产品质量意识显著增强,茶叶采摘和加工质量比去年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低档茶数量相应减少。
       三、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我省茶叶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普遍提高,并在茶叶生产加工中切实行动。2009年,农业部分两批次抽检了我省14家企业80个茶叶品种,省农业厅抽检了我省茶叶主产区30个春茶样品,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此外,质监局多次对我省茶叶企业及茶叶市场产品进行抽检,合格率也达到100%。
       四、茶叶销量和价格明显回升。随着国际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国内经济的回暖向好,我省茶叶销售呈现出稳步向上的态势,销售量比去年增长20%。绿茶、红茶生产企业基本没有库存,部分企业的产品甚至出现脱销的现象,普洱茶销售稳步回升。在国内经济好转的同时,我省茶叶出口量也大幅增加。据海关统计,今年1-11月全省茶叶出口5574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4.9%,出口额达1434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出口恢复速度超过预期,呈现逐步回升的态势。
       五、市场开拓力度明显加大。今年我办继续加大了市场开拓的力度,加快了市场开拓步伐,千方百计地推动“云茶”消费。不仅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而且还组织参加了国内外大型专业展会和综合展会,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场交易及达成的意向性协议成果喜人。同时,各茶叶主产州市政府与企业合力开拓市场,加强宣传,共同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市场份额。
       六、《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颁布,行业规范性不断加强。《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后,为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积极投入到对普洱茶的保护工作之中,建立可追溯的质量管理制度,为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供必要的保障,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有关要求,结合普洱茶产业发展实际,省政府制定并下发了《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建立了可追溯的产品管理制度,促进了普洱茶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了我省产业质量标准体系。
       尽管09年我省茶叶产业实现了恢复性发展,但产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茶园基础差;二是营销体系不健全,开拓茶叶市场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三是品牌带动力不强、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四是产业链短,制约着产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2010年,全省茶叶产业发展仍然坚持“稳面积,强基础,调结构,树品牌,拓市场,强化科研,加强宣传”的发展思路。通过采取深入开展茶园改建、抓好茶叶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抓好开拓市场工作、进一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抓好品牌建设和营销等措施。2010年全省茶叶产业发展的目标是:茶叶的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茶叶总产量达到18.5万吨,力争茶叶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5亿元,比09年增加10亿元,增11.76%。其中农业产值达到35亿元,比09年增加2.84亿元,增8.83%;工业产值达到60亿元,比09年增加7.16亿元,增13.55%。  




              

保山市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效益显著

段学良1 杨 旭1 吴建丽2 李正英3 段宏伍1

(1保山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站,保山,678000 2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保山,678000 
3保山市农业环境监测保护工作站,保山,678000)

       茶叶产业是保山市的优势骨干产业,是市委、市政府“十一五”重点发展的三大农业产业之一。2007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39.1万亩,茶叶产量1.85万吨。茶叶生产是直接关系到保山市山区、半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致富的生命产业。但由于茶园基础差,缺乏科学管理,茶叶单产低、品质不高,产业效益低,制约了保山茶叶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2008年,由保山市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茶叶科技人员组成课题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保山市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要求用三年的时间建立标准化生产茶园20万亩,投产茶园平均亩产干茶65千克,并实现至“十一五”末,全市茶园面积达50万亩,总产2.8万吨,工农业总产值16亿元的目标。
       经过课题组成员和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提前一年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取得了效益。
       1.保山市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效果
       1.1 提前一年超额完成计划任务。2008年—2009年共完成茶叶标准化生产茶园建设29.977万亩,投产茶园平均亩产干茶83.3千克,是三年计划任务的148.89%和128.15%。
2008年,共完成茶叶标准化生产茶园建设16.93万亩,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211.63%。其中,低产茶园改造10.75万亩,新植无性系良种茶园6.18万亩。
2009年,共完成茶叶标准化生产茶园建设13.047万亩,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217.45%。其中,低产茶园改造8.979万亩,新植无性系良种茶园4.068万亩。
       1.2 效益十分显著。投产茶园10.75万亩,总产茶叶895.5万千克,比项目实施前增产茶叶434.4万千克,增产94.21%;实现茶叶产值24432.539万元,比项目实施前增长11827.4万元,增产93.83%;新增纯收益6961.09万元;推广投资收益率5.4;推广费投资收益率2.2;推广成效率66.62%。
       2.项目实施推进了全市茶叶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2.1 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在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建设的推动下,按照“退出一批、改造一批、新植一批”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力度改造低产茶园,抓好高标准茶园新植,强化现有高产茶园的经营管理,扎实推进高质量茶园基地建设。截至2009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已发展到51万亩,投产面积达36.8万亩,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
       2.2 茶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顺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茶叶产业发展方向,巩固提升绿茶,稳步发展普洱茶,恢复发展红茶,积极探索和发展乌龙茶与名优绿茶,调整优化茶叶产业结构,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绿茶、红茶比例由2007年的8:1优化为2009年的7:1,普洱茶生产量由2007年的5365吨下调到2009年的2785.6吨,恢复到了理性水平;乌龙茶开始起步,现已种植18500亩,2009年实现产值810万元。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加快,无性良种化率由2007年的27.3%提高到2009年的41%,高于全国17%和全省31%的水平;云南佛香系列无性良种和乌龙茶、龙井43的大面积推广,加快了茶叶品种、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为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奠定了基础。
       2.3 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全市已建成茶叶专业村45个,发展茶叶初制加工企业741个,规模经营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龙头企业达18户,经营辐射带动面积上万亩的龙头企业达9户,实行产业化经营的茶园面积达30.5万亩,龙头企业生产销售的茶叶产品占全市的65%以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如腾冲县清凉山茶和高黎贡山茶两个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的茶园面积从2007年前的3万多亩扩大到目前的7万多亩,年生产销售茶叶达3500吨,带动农户4.5万多户;龙陵振兴茶厂建立联营茶叶初制所40个,辐射茶园面积2.5万亩,建立原料基地1500亩,年生产销售量由原来的1000吨增加到现在的2300吨。
       2.4 品牌培育取得新进展。2008年以来,连续组织市内主要茶叶企业,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深圳、广州、上海茶文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郑州茶叶博览会、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农产品博览会及2009年香港美食节茶叶博览会,使保山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品牌效应开始显现。目前,全市茶园、茶叶加工企业及茶叶品牌等无形资产已达20亿元以上,“清凉山”、“高黎贡山”、“黄梨坡”、“尼诺”、“万兴”、“宁红”、“凤溪”和“摩山”等茶叶品牌已享有一定知名度。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茶叶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品牌的大力培育,大大提高了保山茶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市近70%的茶叶已销往国内20多个省区市和港、台地区,部分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北美、东欧等国际市场。
       2.5 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认真贯彻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茶叶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对主要茶叶生产企业及其产品进行定点监测,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加快“三品”茶叶认证步伐,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面积,全市有20个单位的24万亩茶园获得云南省无公害产地认定,33花色、4635吨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2.6 产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2009年,全市干茶产量23771.3万吨,比2007年增长42.86%,茶叶产量稳居全省第四位;实现茶叶总产值6.85亿元,比2007年增加2.44亿元,增长55.12%;茶农户均收入达1285元,人均茶叶收入达361元。茶叶产业在提高山区群众收入、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全市已有9个乡镇茶叶产值超千万元。腾冲县新华乡,有茶农16240人,占总人口的88.2%,茶园面积20890亩,户均5.5亩、人均1.2亩,2009年茶叶产量1800吨,总产值5300万元,茶叶收入占全乡农业总收入的71%,户均茶叶收入1.4万元,茶农人均收入3263元,占该乡人均收入的85%。
       3.主要工作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项目标准化茶园建设部署在腾冲县南部茶区的清凉山片区、龙江片区和城郊清水片区,龙陵县龙江乡,昌宁县漭水、右甸镇和温泉乡,隆阳区瓦窑镇和芒宽乡,施甸县姚关乡、酒房乡。
       3.2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成员责任到人,各县区茶叶技术推广站负责示范区项目实施,对项目实施进行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精心组织。
       3.3 增加投入。一是市科技局列项支持项目经费2万元,项目单位自筹10万元,投入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和技术培训;二是各级财政增加对茶叶生产的扶持,两年来共带动各级投入茶叶产业发展资金近4000万元,夯实了基础,有力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大发展,全面提高了产业的效益。
       3.4 制定《保山市茶叶标准化生产综合技术规范》。建立新植、低改高产优质茶叶样板4.292万亩,累计培训茶农30万多人次,保证各项生产技术措施的推广落实,建设标准化程度大幅提高。
       总之,通过“保山市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的实施,为保山茶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铺设了新路径;为保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生态茶园改造技术的应用

钱永春 杨建平

(普洱市宁洱县茶办,宁洱,665100)

       摘 要:生态茶园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循环,使茶树因群落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控制茶树病虫害,有效解决施用化肥和农药而导至茶叶农残问题,提高宁洱县11.6万亩茶园产品品质,增加茶农收入。
       关键词:生态茶园   技术  应用

       宁洱县是普洱的重要茶区,境内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越,质地条件好,十分适宜发展生态茶园。近年来,省、市加大了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尤其是2008年以来以生态茶园建设为主技术改造力度。因此,要把握好这难得机遇,用好省、市项目资金,加快宁洱的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进程。通过项目实施,促进茶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茶叶品种结构更加合理;促进茶叶质量进一步提升;促进农民增收明显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引导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优势特色茶业发展,带动地方整合支农资金集中投入现代茶业建设,从而做优做强宁洱茶产业,推动宁洱茶产品的竞争力和茶经济的新发展。
       2009年宁洱县茶叶种植面积11.4万亩,其中良种茶园种植面积6万余亩,采摘茶园面积7.2万亩(含3万亩的良种茶园);毛茶产量4000吨,精制茶产量3200吨;农业产值1.2亿元;工业产值1.6亿元;从业人员1.2万人,是宁洱县重要的农业产业,在80~90年代为全县边远山区贫困农民脱贫作出重要的贡献,是我县的支柱产业。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污染加重,消费者的观念与行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茶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喝茶逐步向纯天然、富营养、健康的方向发展,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兴起,符合当今人们日益增强的健康消费需求,所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及有机茶,是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茶民收入、茶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有效途径。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茶农参与、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生态茶园基地建设。
       1、生态茶园的概念。它是指生态环境质量好、道路晴雨畅通、蓄水排水系统完备、植被覆盖度高,具保持水土、防灾减灾、保护天敌、培养生物多样性等多功能综合利用的茶园。
       2、生态茶园的指标。一是生态环境指标,茶园内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治理水土流失大于80%,全面推广应用良种良法种植和农业、物理、生物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茶叶产品卫生质量达到符合出口标准要求;二是主要经济指标,干茶亩产量要达200公斤,毛茶平均价在30元/公斤以上,亩产值达5000元以上,产投比大于1:5。
       3、主要技术要素
       3.1科学规划设计:根据生态学理论的要求,结合茶园整体布局和结构的实际,本着“先易后难、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科学合理规划设计项目区的园、林、水、路,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并做好工程测量、施工和投资预算等关键环节工作,做到每一片改造的茶园事先均有规范图和效果图,提高项目规划设计的合理性、预见性、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3.2营造防护林带:在茶园山顶、周围、路旁和风口处营造防护林,提高绿化程度,防止风沙侵入和空中飘浮尘支埃等有害物质污染茶园。
       3.3茶园留养模式:a、高密度留养模式 :株×行=2m×2.5m,株高控制在1.8m~2.5m之间,每亩留养茶树160株,并合理配置其它树种6-8株,株×行=10m×10m。b、间隔留养模式:株×行=6m×5m,株高控制在1.8m~2.5m之间,每亩留养茶树20株,并合理配置其它树种8~10株。株×行=8m×8m;c、茶—樟、茶—豆科树种(固氮)模式:选用本地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的树种:樟树、山苍子(木姜子)等樟科树种。选择具有回氮功能的豆科植物,不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又能满足茶叶光照直射和散射的需要;d、茶—经济林果间作:在改造茶园中按适宜的密度和当地水肥条件,选择与茶树没有共同病虫害,分枝层次较高,效益好,投产快的果树或经济林木,如山苍子(木姜子)、杜仲等,配置乔—灌结构,间作的树种不仅具有生态效益,而且还能增加茶园效益。
       3.4种植行道、山顶、园区四周、箐沟树木:在茶园道路旁或空闲地段种植行道树,规格一般以间隔6米种1株为好,在山顶、箐沟、园区四周适当密植树木,株×行=3m×3m,树木要求选种阔叶树,如香樟、水东瓜树等,有利于防风、调节茶园微域气候,涵养水源、保护天敌、培养生物多样性和美化茶园。
       3.5种植梯壁植物:在茶园的护坡梯壁上、间隙中种植园叶决明、平托花生等植物,种植规程因品种、茶园地势、土壤肥力状况的不同而异,一般以挖穴种子直播为宜,每穴播种子3-5粒用细土覆盖,不宜撒播影响效果。种植草类的目的是提高茶园植被覆盖度,牢固梯壁,减轻水土流失,增强保土、保水、保肥能力,营造天敌息居地,实现茶园生物多样性;在幼龄茶园实行套种有固氮作用的豆科作物及紫云英、苜蓿之类的绿肥。
       3.6建设蓄排系统:根据茶园面积规模大小设计安排,建设蓄水池、蓄水坑,蓄水池容量一般15~20m3为宜,有条件的也可建过滤池,容量一般为30m3;蓄水坑容量一般以3~5 m3为宜,蓄水的目的是截留排涝、生产灌溉用水。同时在茶园内侧修筑深15cm、长5~10m的竹节沟,解决雨期排水,保护茶园地表完好。有条件的茶园可考虑安装喷灌系统,提高灌溉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抗旱防旱能力。
       3.7安装防控设施:因地、因园制宜安装虫情测报灯、物理杀虫灯,有利减少危害虫口,提高病虫害防治效能和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安全。同时在茶园内放养鸡、鹅等禽类,具有消灭害虫、禽粪肥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辅助人工除草等功效,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3.8改良品种结构:品种改良是生态茶园标准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宜于选种高优型、高抗性良种。如云抗10号、雪芽100、紫娟、长叶白毫、桃型叶等伏良品种,通过良种引种,优化茶园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茶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9施用安全绿茶有机肥及安全农药:茶园严控不合格肥料的施用及不全安农药的施用,枉绝人为的因素影响茶叶的品质。





保山市中低产茶园现状及改造技术

吴建丽

(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678000)

       摘 要:茶叶产业在保山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市72个乡镇都种茶,茶农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强。茶叶产业是在贫困山区,有着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不断提高单位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是增加茶农经济收入、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产业 中低产茶园 保山市 改造

       一、保山市中低产茶园的基本情况
       2009年,全市有茶园总面积达51万亩,投采茶园36.8万亩,茶叶产量23711.1吨,平均单产64.4千克。其中:中产茶园(平均单产:50~60千克)面积13.2万亩,占采摘面积的35.9%,产量7587.6吨,占总产量的32%;低产茶园(平均单产低于50千克)面积16.8万亩,占采摘面积的45.7%,产量7919.5吨,占总产量的33.4%。
       二、茶园低产的主要原因
       (一)树势衰老,品种混杂。茶叶属多年生长寿作物,其经济栽培年限并不是无限的,茶园的自然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保山市一部分茶园为60~70年代开垦的,茶树品种混杂,树龄老化,育芽能力弱,抗逆性差;缺株断行严重,没有形成合理的茶树群体结构,茶树生产机能衰弱,单产低。
       (二)茶园基础差。保山市现投产的茶园多为80~90年代开垦的,茶园虽为条播新式茶园,但建园时未深翻改土、施有机肥料,加之肥培管理差,特别是一些坡度大的山地茶园,没有建梯地或建的梯地粗放,茶园跑水、跑土、跑肥,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茶园土壤结构差,根系发育不良,茶树未老先衰,小老树多,采摘面小,难以形成高产树冠,导致茶叶产量低下。
       (三)茶园管理粗放。肥培管理不到位,特别是农户分户管理的茶园,大都不进行中耕施肥,或只进行一次浅耕,长期失管,土壤变得浅薄板结,透气性和保水性不良,土壤营养不足,肥力低,导致根系活动减弱,造成茶树“未老先衰”,这是我市茶叶单产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科技投入不足。由于受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茶农管茶积极性波动较大,农资价格上涨,工价较高,劳动力季节性紧张;生产资料成本高,茶园施肥水平低,不少地区全年只在冬季(或春季)施一次肥,并大部分是氮肥,有的甚至不施肥,造成茶园缺肥严重,营养不良,单产较低。
       (五)茶园基础设施差。茶区交通、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资和茶叶运输十分困难;茶园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灌溉条件,如果春季降雨较迟,或遇上干旱年份,会严重影响茶叶产量的提高。
       (六)采摘不合理。在茶叶行情较好的年份,一些茶农进行掠夺式的强采、滥采,上下、左右、里外一把抓,严重损伤了树体,导致树冠未老先衰,没有宽阔的绿叶层,采摘留养不合理,叶层变薄,营养面积愈来愈小,光合作用减弱,导致茶叶单产降低。
       (七)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弱,加工开发不足,茶叶加工档次低,龙头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有些县区的农户管理的茶园只能生产晒青茶,造成了茶叶产量低,效益差的现状。
       (八)对病虫害防治不力。茶农对茶树病虫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没有及时对症下药予以防治,影响了产量,甚至造成严重减产。
       三、中低产茶园改造的主要措施
       中低产茶园比重大已成为限制保山市茶产业发展的“瓶劲”,因此,实施低产茶园改造,加强茶园管理,提升茶叶产量和加工品质,打造茶叶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是盘活现有茶叶基地,增加茶农经济收入,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工作措施。
       1、加大投入,改善茶区基础设施建设。我市从2008年起每年都安排200万专项资金扶持茶叶产业,各县区也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力度,并从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林业、水利、扶贫等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改善茶区基础设施,首先是改善茶区道路,使茶区交通便利。并争取项目对部份有条件的茶园实施水利工程,加大茶园灌溉建设力度,提高茶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推行“茶业专业合作社”加快改造。我市大部分茶园隶属各家各户,分布也较分散。推行“茶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可根据低产茶园的成因及其不同表现情况,引导茶农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综合治理改造。
       3、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一方面加强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通过举办改造样板,辐射带动茶农对茶园的管理;另一方面加大龙头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改造和提高加工工艺,努力拓展市场空间,增加茶农收益,带动和提高茶农对茶园的管护和采摘的积极性,建设更多、更好的高优生态茶园。
       (二)技术措施。
       1、改园。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茶农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茶农的科技素质,提高茶园机械化管理水平,加大茶园机修、机采力度;对不同原因造成的低产茶园实施有针对性的改园或改种换植,提高改造质量,使之达到改造一片,成功一片。
       2、改树:对品种相对较纯、密度高,基础条件较好的茶园,针对不同茶园采用台刈(离地20cm)、重剪(离地40~50cm)或深剪(离地50~60cm)进行树冠改造。台刈或重剪后的茶园严禁采摘,一个生长季节后进行适时定型修剪,重新培养高产树冠;深修剪后的茶园,要进行留养,当新梢萌发生长到一芽四、五叶时,可进行一芽二、三叶采摘。
       3、改土、培肥:修剪后结合施用有机肥进行深耕改改土,亩施1000公斤腐熟的有机肥或300公斤油枯再加40公斤茶叶专用复合肥,施肥沟深度要求达到30~50cm,并进行扶梯整理。重剪和台刈后的茶园,在头1~2年间种油菜、满园花或其他矮杆豆科作物或进行铺草覆盖,这样,既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和肥水流失,抑制杂草生长,又增加土壤有机质,达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目的。铺草以行间不露土为宜。
       4、补植补密、改种换植:对缺株断行较大茶园可在老茶行中间开挖深宽为50cm×60cm的种植沟,施足底肥,重新种植。对树势衰老、品种混杂、改造价值低的低产茶园则宜“更新换种”,按无性系无公害茶园要求进行规划种植。
       5、茶园病虫害防治:茶树经台刈或重修剪后,及时进行清园,将枯枝落叶清出并埋入土中,蚧类危害严重的茶园,对留下的树冠适时喷药进行防治。为保护茶区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增强我国茶叶出口的竞争能力,维护好茶叶这一天然绿色保健饮品。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有效降低农残,严禁在茶园中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四、结语
       低产茶园改造要因地制宜,结合改树、改园、改土、改进管理、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等技术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目前,虽然保山市中低产茶园面积较大,但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改造,3~5年的时间就可使全市的茶园旧貌换新颜。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技术,低改的茶园都要加强肥培管理,贯彻合理采摘,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才能建成现代化的、高标准的生态茶园。





UV-B处理对茶树香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广辉1  梁月荣2  陆建良2

(1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昆明,650201;2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杭州31002)

       摘 要:香气是决定各种成茶特性和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利用RT-PCR和GC-MS研究了UV-B处理对β-樱草糖苷酶与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和离体茶树叶片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间UV-B处理后茶叶β-樱草糖苷酶与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表达量升高,同时短时间UV-B处理能够加速香气成分的释放,显著提高芳香醇类成分如芳樟醇、苯甲醇和苯乙醇的含量。说明短时间UV-B处理主要通过刺激糖苷水解酶的基因活性,从而使更多的香气前体被水解并释放出香气成分。
       关键词:茶树,;UV-B;β-葡萄糖苷酶基因;β-樱草苷酶基因;香气;GC-MS;RT-PCR

       太阳紫外辐射主要包括UV-A(320-380nm)、UV-B和UV-C(<280nm)三部分。由于大气臭氧层的保护,太阳辐射中UV-C被屏蔽,而到达地表的紫外主要是UV-B和UV-A,其中尤以UV-B对生物体的影响最明显。UV-B(280~320nm)是植物体内许多基因表达的诱导因子。研究UV-B对茶树体内不同基因表达的影响,对于茶树基因表达调控、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品质控制都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UV-B处理能够促进植物体内次生代产物的积累(Olsson et al., 1998;Prabhat et al., 1998;Rainer et al., 2000;Yasmin et al., 2001)。Zagoskina等(2003)的研究表明,UV-B促进细胞积累可溶性的酚类物质如木质素的合成。
       香气是茶叶品质主要的成分之一。迄今为止,已从茶叶中分离出600多种香气物质,包括醇、醛、酮、酯、酸和杂环化合物等挥发性物质。虽然干茶中香气组分复杂,但茶树鲜叶香气组分相对简单,多数香气物质是在茶叶的摊青(凋萎)、揉捻、发酵和干燥等过程产生的。茶叶香气组分中,芳樟醇和香叶醇等单萜醇类,2-苯乙醇和苯甲醇等芳香醇类对乌龙茶和红茶的花香贡献最大,这些香气化合物在茶树鲜叶中以糖苷前体的形式存在,在加工过程中被内源糖苷水解酶释放出来。茶叶的许多香气糖苷前体已经被分离,其中多数配糖体为β-樱草糖(Guo et al., 1993, 1994; Moon et al., 1996)。茶鲜叶中普遍存在与香气释放相关的水解酶类,而且β-樱草糖苷和β-葡萄糖苷酶基因已经获得分离 (Mizutani et al., 2002; Li et al., 2005) 。本文研究了UV-B处理对茶树香气形成和β-樱草糖苷酶与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确定利用UV-B提高茶香特性的可能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与UV-B处理条件
一芽二叶的新梢(安徽9号和毛蟹)用于UV-B处理和香气分析,采自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茶园。新鲜的一芽二叶的茶芽薄摊约2cm厚,用50μW/cm2 UV-B处理0 min (对照, 鲜叶);第一个5 min (UV-B 1), 第二个5 min (UV-B 2), 第三个5 min (UV-B 3)和第四个5 min (UV-B 4)。两次处理间隔10 min的黑暗,并轻微摇青。同时设一个日光晒青对照。处理后,取少量样品进行RNA提取和基因表达分析,其余样品经杀青(200℃ 2 min),并80℃以充分烘干。
1.2 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GS-MS
参照孙其富(2007)的方法进行。
       1.3 半定量RT-PCR
       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的Genbank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检索获得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AM285295)和β-樱草糖苷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AB088027)序列,用DNASTAR PrimerSelect软件设计引物。引物TBG(上游序列3’-5’:AGAATG TCA AGGCTG CTC,下游序列3’-5’:AAACTCTGTCCTCCTCACT)
       用于扩增β-葡萄糖苷酶基因,产物长度235 bp,引物TBP(上游序列3’-5’: ATTGCGGCTGGCGTGAAG,下游序列3’-5’:TGCGAAATG
AAGATACCAAAGTGT)用于扩增β-樱草糖苷酶基因,产物长度289 bp。
       茶树总RNA的提取参照Invitrogen公司TRIzol试剂的说明书进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RNA浓度与纯度,取1μg总RNA用1.2%的琼脂糖电泳检测RNA完整性。用pMMLV cDNA第一链试剂盒(Bio Basic Inc.)合成cDNA第一链,具体参照试剂盒的说明进行。PCR反应体系为20μl,其中14.5μl去离子水,2 μl 10×PCR Reaction Buffer,1.2 μl 25 mM MgCl2,0.8 μl 10 mM dNTP,0.2 μl上游引物,0.2 μl下游引物,1.0 μl cDNA,0.3 μl Taq DNA polymerase (Bio Basic Inc.,5 U/μl)。PCR反应的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然后循环:94℃变性1min,54℃退火1 min,72℃延伸1.5 min,35个循环后再以72℃延伸5 min。20 μl PCR反应体系中加入6×loading dye 4 μl,取15 μl以1.5 %琼脂糖电泳检测。
       2 结果分析
       2.1 紫外处理对茶树香气成分变化的影响
       试验表明,日光晒青处理中,香气的主要成分如苯乙醛、芳樟醇、苯甲醇和苯乙醇等的含量多数在第三次5 min时达到最高,然后降低,而紫外处理的样品其含量则在第二次5 min时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日光晒青处理,说明紫外处理能够加速茶叶香气成分的释放,且以两次处理效果最好(图1)。
 
       2.2 UV-B对β-樱草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紫外处理对茶树β-樱草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表达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紫外处理5 min时,叶片这两个基因的表达都达到最高强度,以后则显著下降,而在第4个5 min时表达强度又有所升高(图2)。
       传统茶的加工都包括一个凋萎或摊青的过程。前人研究已经证实β-樱草糖苷酶是茶树叶片中主要的糖苷酶(Guo et al., 1995; Ma et al., 2001) 。Mizutani et al (2002)提出β-樱草糖苷酶定位于细胞壁,而香气前体物质β-樱草糖苷在液泡中,当叶片组织受压、受伤或者受到破坏时,酶可以和香气前体接触,从而释放出香气。这一过程与乌龙茶和红茶香气产生的过程非常相似。因此,叶片组织受伤能够促进香气的释放。
       在本试验中,我们发现UV-B处理能够促进香气成分的释放,并且提高香气成分的含量。这是因为生物膜是接受外界环境因素信息的受体,也是UV-B辐射的作用靶之一(Murphy,1983)。拟脂和蛋白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其中拟脂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活性氧存在的情况下,能被UV-B所破坏(Kramer et al., 1991)。UV-B能够诱使O2 、H2O2等自由基产生,使膜脂发生过氧化,导致膜结构变化,从而改变膜的透性 。因此UV-B处理能够加速酶(如β-樱草糖苷酶等)与底物的结合,从而促进香气的释放。但是,如果胁迫过重,处理时间过长或者强度过大,则会引起超氧歧化酶等酶系统被破坏,自由基大量产生,将导致丙二醛等有害物质的积累,对细胞造成不可逆伤害。所以选择适宜的UV-B强度与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本试验中发现,短时间UV-B处理可使β-樱草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同时挥发性香精油如芳香醇、苯乙醛等含量显著增加,说明适当的UV-B处理(5 min,50 μW/cm2)主要通过刺激糖苷水解酶的表达而加速香气成分的释放。说明UV-B有可能作为一种简单的提香方法应用在红茶和乌龙茶加工过程。

       参考文献
       Guo W, Sakata K, Watnabe N. (1993). Geranyl-6-0-β-D-xylopranosyl-β-D- glucopyranoside isolated as aroma precursor from tea leaves for oolong tea. Phytochem. 33: 1373-1375
       Guo W,Yamauchi K,Watanabe N,et a1.(1995). A primeverosidase as a main glyeosidase concerned with the alcoholic aroma formation in tea leaves.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59: 962-964
       Kramer G F, Norman H L,Krizek D T.(1991). Influence of UV-B radiation on polyamines, lipid peroxidation an d membrane lipids in cucumber.Phytochemistry, 30:2101-2108.Li Y Y, Jiang C J, Wan X C, et a1.(2005). Purification and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β-glucosidase from fresh leaves of tea plants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37(6):363-370 
       Ma S J, Watanabe N, Yagi A, et al. (2001). The (3R,9R )-3-hydroxy-7, 8-dihydro- β -ionol disaccharide glycoside is an aroma precursor in tea leaves[J]. Phytochemistry, 56: 819~825.
       Mizutani M, Nakanishi H, Ema J, et al. (2002). Cloning of beta-primeverosidase from tea, leaves a key enzyme in tea aroma formation. Plant Physiol, 130(4):2164-76.
       Moon J H Watanabe N, Ijima Y. (1996). Cis- and trans-linalool 3,7-oxides and methyl salicylate glycosides and (z)-3-hexenylβ-D-glucopyranosides as aroma precursors from tea leaves for oolong tea. Biosci. Biotech. Biochem, 60:1815-1819
       Murphy T F.(1983). Membranes as targets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Plant Phys, 58:381-388.
       Olsson L. C, M Verr, G Weissenbock. (1998). Differential flavonoid response to enhanced UV-B radiation in Brassica napus.  Phytochem. 49(4):1021-1028
Prabhat K S, Preetha A, Sangeeta S. (1998).Photo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in wheat seedlings exposed to supplementary ultraviolet-B radiation. Plant Science.132: 21-30
       Rainer W H, Ewald E S, Stephen J B.  (2000).Responses of nine trifolium repens L. populations to ultraviolet-b radiation: differential flavonol glycoside accumulation and biomass production. Annals of Botany. 86: 527-537
Yasm?n D, Roy A A, Xana M C. (2001). Ultraviolet-induced responses in two species of climax tropical marine macrophytes.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 Biology.62: 55-66
       Zagoskina NV, Dubravina1 G A, Alyavina A K, et al.(2003). Effect of ultraviolet (UV-B) radia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tea plant callus cultures.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50(2):270-275
       孙其富.梁月荣.陆建良. (2007). β-葡萄糖苷酶对绿茶汤香气的影响, 茶叶, 33 (4): 211-213







云南大叶群体品种有性系茶苗的育苗技术

白春阳

(宁洱县农业局经作站,宁洱,665100)

       摘 要:云南大叶群体品种是优良的有性繁殖群体品种,也是做普洱茶的优良品种。近年来,普洱茶越来越热,使得用云南大叶群体品种原料加工的普洱茶也越来越受一些普洱茶爱好者的追捧,一些茶农和企业在建立新茶园时,都采用了云南大叶群体品种。本文从采种园的选择和管理、茶果的采收、茶子的贮藏、苗圃地的建设、播种、苗圃管理等工序入手,详细地阐述了云南大叶群体品种的育苗技术,以供云南茶农育苗参考。
       关键词:云南大叶群体品种  有性系茶苗  育苗技术

       茶树有性繁殖在我国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而随着生产的需要,现在建立新茶园时,大都采用无性繁殖。但是,现在我国还有部分优良的有性繁殖群体品种,必须用种子繁殖,并且一些茶区在建立新茶园时,仍部分采用实生苗。茶树有性系繁殖具有简单易行、成本节省、适应性强等优点,而且以实生苗建设的茶园比用扦插苗建设的茶园寿命更长。因此,推广云南大叶群体品种有性系茶苗的育苗技术,对宁洱县及普洱市发展茶叶产业和提高茶叶产值等方面具有意义。
       1、采种园的选择和管理
       1.1 留种园的选择
       因无专门的留种茶园,经常发生有种就采,造成所采茶籽杂乱,后代性状差异大,参差不齐,不利管理加工等不足。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设立专用留种园。对留种茶园的要求是: ①选择品种性状一致,要能再现云南大叶群体品种的典型性和一致性的茶园。 ②要选择母树生长旺盛,茶丛分布比较均匀,没有严重的病虫害。 ③要选择坡度小、土层深厚肥沃,向阳或能挡寒风、旱风吹袭的茶园。
       1.2留种园的管理
        ①合理采摘、采养结合。方法为春茶要留叶采,夏茶留养,秋茶正常采摘。春茶留叶采,不仅采了春茶,还可以抑制顶端优势,促进腋芽生长,增加结果率。夏茶留养,才能增加茶树的夏秋梢。同时,春茶留叶采,夏茶留养,可以加强茶树光合作用能力,增加养分的制造和积累,这样,对保花、保果和提高茶籽品质均有很大意义。秋梢的腋芽虽也能孕育花果,但有寒流侵袭,多不能达到开花结果,故秋茶可正常采摘。
       ②母树的肥培管理。茶果的生长规律是当年的茶花,第二年成熟,所以,施肥应从采果的前一年开始。一般于前一年的秋茶采后,施足基肥,采果当年适时施追肥。施肥量应根据采种园的土壤肥力,茶丛数目和茶树生长情况而定。留种茶园,常规采用氮:磷:钾1:3:2的比例。增施磷钾肥,这既可以促使茶树多开花结果,又能防止落花落果,获得饱满的茶籽。
        ③留种园的修剪。留种园的修剪根据茶树的生长状况,采取相应的修剪措施。以培养树冠和树势为主,并剪去枯枝、老枝、细弱枝、病虫枝以及部分徒长枝。
        ④留种园的抗旱、防冻和病虫害防治。干旱、低温和病虫害不仅影响茶树花芽的分化,而且容易造成幼果脱落所以要加强茶园的中耕除草、施肥、秋季深挖等工作,增强茶树的抗旱,防冻、防病能力。同时,对已发现的病虫害要及时防治。
       2、茶果的采收及茶子的贮藏
       2.1适时采收 
       茶籽品质的优劣,虽因品种固有特性,茶树的肥培管理情况和树势强弱等有关外,也与茶籽是否适时采收有密切关系。茶籽成熟的过程实际上是营养物质的积累和水分逐渐减少的过程。成熟的茶果,果皮呈绿褐色或黄色,无光泽,有的果皮微裂开,种子壳硬脆呈棕褐色,有光泽。过早采摘,茶籽还没有成熟,含水量高,营养物质少,采下的种子容易干缩或霉烂而丧失生活力,能发芽的茶苗生长也不健壮。过迟采摘,则果皮开裂,种子大多落到地面,受到曝晒和潮湿的影响,种子内部贮藏的物质遭受损耗,也易引起霉烂和烂胚,丧失发芽能力,且拣拾落地茶籽,很费劳力。所以,采收茶果,应随茶果成熟早晚,及时、分区、分批采收,以保证茶果的质量。由于云南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云南大叶群体品种的特点决定,云南大叶群体品种茶籽在10月初已开始成熟,一直延续到12月,都可开采。但是为了更好地节约成本和减少贮藏时间,云南大叶群体品种茶籽的采收一般在“霜降”前后10天进行。
       2.2茶籽的贮藏
       ① 茶籽的拣取。茶果采收后,应摊开在干燥和阴凉避风的室内,避免日光曝晒与雨淋,摊放厚度5~10cm,应经常检查翻动,防止霉变。数日后茶果干裂,陆续脱壳。已脱壳的茶子要及时拣取。
       ② 茶籽贮藏的条件。贮藏就是创造适宜的环境,控制茶籽的新陈代谢活动,使之缓慢进行,消除影响茶籽变质的一切可能因素,力争继续保持茶籽的生活力,提高发芽率。影响茶籽生活力的因素,主要是茶籽含水量、贮藏环境的温度、湿度、通气条件等。试验证明,含水量在30%左右的茶籽,贮藏在温度5~7℃,相对湿度60~65%,通风性良好的环境中的生活力更强。
       ③ 贮藏方法。贮藏茶籽的方法很多,依当地条件、贮藏数量、时间长短而不同。现在生产上常用的方法有短期贮藏和长期贮藏。云南大叶群体品种一般采用短期贮藏的方法。可用麻袋装盛,放在干燥阴凉室内,斜靠排列,不要堆积。还可将茶籽摊放在阴凉干澡的房间内,摊放厚度约15cm左右,上用稻草掩盖,切忌摊放过厚和日晒,并经常检查翻动,以防种子温度太高烫坏种胚。
       3.苗圃地的建设
       3.1 苗圃地的选择
应选择地势平垣、背风向阳、土壤结构疏松、肥沃,无污染,排灌条件较好,交通方便,pH值4.5~5.5的微酸性黄壤或砂质壤土。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烟草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
       3.2苗圃地的整理。
       ① 整地。整地主要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全园深翻,深度在30厘米左右,不用耙平,让其在太阳下晒8~10天。第二次结合施肥进行,要求打细土坯,清除石块、草根和杂物。
       ② 土壤消毒。为预防根结线虫及其它细菌感染,可在第二次耕作时,每亩撒3%呋喃丹颗粒5kg,然后进行深翻。也可在畦面上,用1%硫酸铜或波尔多液灌浇土壤,进行土壤消毒。
       ③ 施底肥。将饼肥、磷肥与人粪尿混合腐熟后,均匀撒施在地面,结合整地,埋入土中。用量为亩施底肥1500~2000公斤,腐熟厩肥或堆肥150~200公斤,过磷酸钙肥40~50公斤。
       ④ 开沟作畦。四周要开设排水沟,面积大的中间还要开设纵横排灌沟,沟宽40厘米,沟深20~25厘米。畦间也要开沟,即作排灌沟,又作走道,沟宽30~35厘米,沟深15~20厘米,畦宽110~120厘米,畦面要平整,便于铺面泥。畦面的方向以东西向最好,长度依地势而定。若苗圃地块大,可每隔8~10畦开一条排、灌水沟,沟底稍低于畦沟。
       4.播种
       4.1 茶籽的处理
       茶籽的处理是为了促进茶籽发芽快而整齐,苗木健壮和提高成活力。云南群体大叶种的茶籽在播种前2~3天,将茶籽浸在加入多菌灵(含量50%)浓度为2.5~3%的清水中浸泡,每天换水一次,除去浮在水面的种子,取出下沉的种子作为播种材料。
       4.2 播种时期
       要使茶苗出得早、全、快、壮,掌握适宜的播种时期是一个重要环节。通常茶籽的播种期为采收当年的11月至翌年3月,应做到不违农时,掌握适宜的播种时期更为重要。实践证明,云南大叶群体品种茶籽的播种时期以当年11月至12月为好。
       4.3播种
       茶籽的播种方式有穴播、条播和洒播等。云南大叶群体品种采用洒播方式,茶苗容易出土,生长整齐健壮,抗旱能力强,出苗率高。洒播的方式为均匀把处理好的茶籽洒在畦面上,400粒~450粒/m2。
       4.4 铺面覆土:
       沙壤质地一般覆土不超过4cm,半粘重土壤应在3~3.5cm为宜。 
       4.5 盖地膜:
       为了提高土壤温度与湿度,促进茶子萌芽,把畦面全部浇湿后,及时在畦面上覆盖一层地膜。但必须在出苗时,及时掀去。也可覆盖一层茅草,约2~3cm厚。
       5.苗圃管理
       5.1 浇水:
       水分管理是提高出苗率的关键。播后40~50天内必须经常检查苗圃土壤的含水量,保持面泥不现白。灌溉次数与数量要根据幼苗生长情况及气候情况而定。在茶苗幼嫩时,每次灌水量宜少,每次间隔日数也要少。茶苗长大以后,每次灌水量可增多,间隔日数也相应增多,灌溉水量以能保持土壤湿度在田向持水量70%以上为宜。灌溉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灌溉后如土壤板结,应进行松土,以防止水分蒸发及改进土壤通状况。水质要保持清洁,防止病菌感染,洒时避免重水冲刷。苗木发根后可结合补水及时施肥。 
       5.2 追肥
       播后70~80天,种子开始萌发生根,即可开始追肥,施肥量由小到大。前期结合喷水进行,肥料浓度为0.5~1%的尿素水溶液或10%腐熟的人粪尿,以后浓度可逐渐加大,每隔15天浇施一次。到茶苗长到6~10厘米后,可于小雨天直接撒施尿素或浇施腐熟的人粪尿。晴天施肥后要及时浇水冲洗叶片。
       5.3 除草
       幼苗大量出土,杂草也普遍滋生,应及时除草,方法是用手拔除。拔草时要一手按住茶苗,一手拔草,防止拔松茶苗。要做到拔早、拔小、拔了,且拔草后及时浇水。
       5.5 排水
       在雨季雨量集中或遇大雨暴雨,造成田间积水,必须进行排水,如不及时排水的不但影响根系生长,而且还会使幼苗根系腐烂死亡,或减弱苗木生长势而使感染病害。
       5.6 打顶
       由于茶籽品质、水肥条件的差异性,造成茶树幼苗的出土时间不一致,也许有些幼苗已长到5cm高,一部分才刚刚出土,所以应把长得高的茶苗进行打顶,给后期出土的茶苗创造条件。当茶苗长到30cm时,也应从25cm处打顶,去除顶端优势,更有利益以后的移栽,提高成活率。
       5.7 茶苗的移植前处理
       为提高茶苗的抗病、抗旱能力,充分提高茶苗移栽的成活率,必须对茶苗进行移植前处理,即移栽前停止施肥,降低土壤湿度,让茶苗经受锻炼。
       5.8病虫防治
       茶苗圃地要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预防,对已发生的病虫害要及时防治。通常为害实生茶苗的虫害有茶蚜、卷叶蛾、小绿叶蝉、茶黄蓟马、金龟子、地老虎、大蟋蟀、白蚁等;病害有茶苗根结线虫病、茶褐根腐病、茶苗白绢病、茶芽枯病等。
       茶苗根结线虫病茶,是茶苗上一种威胁性病害。病苗根系受破坏,影响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地上部分发黄。严重时全株枯萎死亡。主要症状是茶苗根结线虫病是由线虫引起的一种病害,发生在实生苗的根部,罹病茶苗主根或侧根上产生瘤状物,即虫瘿,小的似菜籽,大的如黄豆,表面粗糙,黄褐色,有时几个瘤状物融合在一起。病根畸形,常无须根。地上部分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严重时,大量落叶,全株枯死。防治方法:种植茶苗前,在盛夏期深耕土壤,将土壤中线虫耕翻至土表,使其在45℃以上烈日下曝晒,隔10天后再耕翻1次,以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茶褐根腐病。茶褐根腐病发生在茶树根部,主要症状为病株叶片变黄,凋萎的叶片仍附着在树上一段时间不脱落;病根上粘附有泥砂和细石块,不易洗去,表面有褐色薄而脆的菌膜和铁锈色绒毛状菌丝体;根部和木质部间常有白色或褐色的菌丝体,木质部干腐,剖面呈蜂窝状褐纹。防治方法:对局部发病的茶园,挖除病株及根部残余物,并在其周围挖40厘米深沟,然后用40%福尔马林20~40倍液灌浇土壤,处理后覆土并用塑料布覆盖24小时,间隔10天后再重复处理1次;发病轻的也可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灌浇病根。
       茶苗白绢病茶苗白绢病是茶苗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症状为此病发生在茶苗近地面茎基部,病部初期呈紫褐色条斑,后变褐色,上生白色绢丝状膜层,并由茎部向土表扩展,后期其上形成油菜籽状菌核,菌核开始白色,后转黄褐色至褐色,最后病部皮层软腐,地上部分叶片变黄枯萎,直至全株枯死。防治方法:播种前用0.5%硫酸铜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
       茶芽枯病。主要症状是病斑开始在叶尖或叶缘发生,病斑呈黄褐色,以后扩大成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褐色细小粒点,以正面居多,病叶易破裂扭曲。幼芽、鳞片、鱼叶均可变褐,病芽萎缩不能伸展,后期呈黑褐色枯焦状,严重者整个嫩梢枯死。防治方法可在茶籽萌芽期和发病前各喷药一次,药剂可选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

       参考文献
       [1]浙江农业大学  茶树栽培学  农业出版社
       [2]何万勋,彭新民; 茶树种质资源圃的设计与建圃技术 [J];中国茶叶; 1994年05期
       [3]安微省屯溪茶业学校  茶树栽培学  农业出版社





历史名人与婺州举岩茶

苏洪生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经济特产站,金华,321000)

       摘 要:本文介绍了黄大仙叱刺成茶的故事及陆羽、吕永和、苏迟、吕祖谦、常遇春、胡大海、卢洪秋等历史名人喝茶、品茶、说茶、论茶的事迹。
       关键词:婺州举岩  名人  典故

       2008年3月,北京奥运圣火在希腊采集之际,“婺州举岩”贡茶作为中国名茶被奥林匹亚博物馆永久收藏;5月,“婺州举岩”贡茶又被商务部核准为国礼茶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6月,“婺州举岩”贡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浙江省茶叶界,唯有“西湖龙井”被一同列入)目前,“婺州举岩”已连续3年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食品认证。

       黄大仙与婺州举岩

       据史书《金华府志》二十二卷《仙释》记载:黄大仙,名初平,东晋金华兰溪人,自幼牧羊,十五岁遇道士,引至金华北山石室修炼,以茯苓、茶叶、山泉,充饥解渴,终得仙道。其兄初起寻之四十年遇道士,引入山中相见,问羊安在。其弟对洞外之石叱之,皆成羊。后,黄大仙云游各地,做了许多佑福平安,普济劝善的好事,被世人尊奉为财神、吉祥之神、万能之神。据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神仙传》载:皇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而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忽然不复念家。其兄初起,入山索初平,历年不得见。后在市中,有道善卜,乃问之曰:“吾有弟曰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余年,不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皇字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闻之惊喜,即随道士去寻求,果得相见。兄弟悲喜,因问弟曰:“羊皆何在?”初平曰:“羊在山东”。初起往视,了不见羊,但见白石无数。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兄不见之。”初平便乃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初起曰:“弟独得神通如此,吾可学否?”初平曰:“唯好道,便得耳。”初起便弃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而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易姓为赤,初平改字为赤松子。
       黄大仙在金华山修炼羽化登真后,大行“扬善惩恶、济困扶贫”之事,因而逐渐受到人民群众的的信仰,并传播到了港澳台、东南亚及其他欧美国家,成为中国道教中少有的“侨仙”。金华山也因此被列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唐 杜光庭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成了中国道教名山。
       在金华朝真洞上面的九龙山顶至今仍有黄初平“叱刺成茶”的仙迹。传说黄初平一次患眼疾,请葛洪来医治,葛洪大仙用九角刺煎汁,初平喝了之后,苦涩难咽之极,而眼疾得愈。葛洪说:“你有‘叱石成羊’本领,何不施法叱刺成茶为民造福呢。”初平听后,就爬到九龙山的顶峰,面对岩洞玲珑、蜿蜒挺秀、蔚为壮观的山峰吼叫着:“九角刺九角刺,采下嫩芽炒茶叶!”黄初平的喊声刚落,顿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一阵急风暴雨之后,又是艳阳高照,九龙山满山遍野的九角刺全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茶树了。后人采摘这些茶树的嫩芽炒制而成的茶叶,就是金华历史上的名茶——婺州举岩。

       陆羽与婺州举岩

       唐朝大和年间,金华已成为小有名气的茶叶产地。在众多的茶叶产品中,婺州举岩茶(又名婺州碧乳茶)首屈一指,名扬他乡。
       大和年间的著名学者陆羽,以嗜茶著名,时称“茶神”。陆羽,字鸿渐,自称桑荣翁,又号东冈子,复州竞陵人(今湖北天门),性格诙谐,不愿为官,闭门著书,一度曾为伶工。他毕生以研究茶道为己任,遍品全国各地的茶叶,悉数记载,毫不懈怠,著有《茶经》。
       唐大和四年的一个清秋,他特地邀请了著名女诗人李季兰与和尚皎然,到他家品茶。李季兰和皎然均是陆羽的忘年交,凡是陆羽收集到新茶好茶,必定要请他两位来品尝,一则品茗会友,二则饮茶吟诗,三则品茗之后各抒已见,发表对茶叶的见地,其乐无穷。陆羽收集到了婺州举岩茶,也和往常一样邀请这两位知已共享。
       李季兰和皎然如期来到陆羽家。陆羽急忙取出”婺州举岩茶”来,李季兰和皎然见茶叶片片方细,叶薄香郁,茸毫依稀可见,就赞不绝口地说:“好茶!好茶!”陆羽见两位朋友如此心花怒放。神秘地说:“就这茶叶的模样已使你俩倾倒,如果沏出来细细品尝,我看你们要神魂颠倒了。”说完,陆羽取来紫砂壶,撮进一些婺州举岩茶叶,再用泥壶煮沸的水慢慢地冲泡。尔后,他又取来瓷杯,把紫砂壶里沏泡出来的茶水小心翼翼地倒进瓷怀里。李季兰看见冲进瓷怀里的茶水汤色浅黄一色,便吟出一句诗来:“琼浆初举如碧乳。”皎然细细地品了一番茶水之后,也吟出一句:“味鲜香郁更袭人。”陆羽也不甘落后,立即附和起来:“春草阶前随意绿,晓莺茶丛尽情飞。”三人一边品茶,一边吟诗作对,怡然自得,妙趣横生。

       吕永和与婺州举岩

       唐朝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在婺州刺史李纾门管理婺州八邑公产的东阳人吕永和,任满后没有回祖籍东阳颐养天年,而是选择了云雾深山中的鹿田村定居。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叫宋玉女的姑娘,收养了一只受伤的梅花鹿,那只梅花鹿知恩图报,颇通人性,能到城里帮助宋玉女买东西,又能帮姑娘拉犁耕田。后来这只梅花鹿被贪心的猎人用弓箭射死。宋玉女痛哭不已,遂将村名称鹿田。吕永和被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吸引,于是就择此而居,成为鹿田村吕姓始祖。鹿田村四周全是深山密林,村东北有海拔594米之高的洪头山,村西南有海拔620米的白望山。天晴之日峰形清晰,一片浓翠,阴雨天则山色迷茫,云雾缭绕,真是:“雨霁袭衣岚气湿,春深照眼翠光浓”。
       吕永和带着家小在鹿田村定居之后,见四周高山上尽是茶树,时值清明后谷雨前,正是采摘嫩茶的好时光。他便带着家小上山采摘茶芽的点点新绿,回家后又经过细心地摊(摊青)、炒(杀青)、抓(整形)、挺(挺锅)、烘(烘干)等一道道工序,制作出颜色如同碧乳的新茶。吕永和的老家在东阳的一个深山冷坞之中,父母是制作茶叶的高手,从小耳濡目染,使吕永和不仅学得一套制茶的好手艺,而且使他对制作茶叶情有独钟。
       吕永和制作出的新茶,形状清雅而秀丽,气味馥郁而幽远,味极甘芳。他兴致所至,要为自已制作的新茶取个雅名。一天,他站在家门口极目远眺,看见前面山崖有园形柱状岩石,高二丈五尺余,粗一丈五尺多。他触景生情,心想就把自已做的茶叶叫作“柱岩茶”吧。他回家征询夫人,夫人嫌这茶名太俗,并提议叫作“举岩茶”,意在举头望岩石,低头思故乡。吕永和觉得夫人的提议很不错,既不俗套,又喻意思念故土,就决定把制做出的茶叶称为“举岩茶”。
于是“婺州举岩茶”就应运而生了。

       苏迟与婺州举岩

       北宋年间,婺州设有“山场”(茶税之所)和“园户”(茶民),可见当时金华产茶已初具规模,婺州举岩茶被列为贡品,年年进贡朝廷,一时名扬朝野。
       至南宋初年,高宗赵构建都临安(今杭州),年号为建炎。四川眉山文定公苏辙的儿子苏迟,时任婺州知州,他深入民间,知百姓之疾苦,深得百姓之爱戴。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苏迟接到皇上降旨,要婺州岁贡罗绫和婺州举岩茶,而且数目可观,民不堪受。苏迟接旨后,茶饭不思,夜不能眠,因繁重的岁贡为金华百姓捏着一把汗。他考虑再三,决定上疏朝廷,要求减轻婺州罗绫和婺州举岩茶的进贡额度。
       苏迟主意拿定之后,连夜挑灯伏案疾书,洋洋千言,列举婺州百姓的疾苦。上疏奏章写成之后,已是东方微白,雄鸡报晓,苏迟急急启程前往杭州。他要亲自面奏高宗帝,陈述婺州举岩茶岁贡之重。
       苏迟带着奏章和随从,从金华水门码头乘船,转道兰溪,尔后沿富春江而下,入钱塘江。他不顾旅途辛劳,一心想着如何让高宗帝体恤民情,爱护百姓,深谙“民为贵,君为轻”的道理。苏迟到达京都临安之后,通边太监打通关节,把上疏奏章呈送到高宗帝手中。高宗帝看罢苏迟的上疏奏章之后,觉得句句在理,字字千斤,南宋刚刚建立,减轻百姓的岁贡、赋税和劳役,乃当务之急。于是他面批苏迟准奏,诏减婺州举岩茶和罗绫岁贡一半。
       苏迟带着这一喜讯,匆匆赶回金华。金华百姓得知此事之后,无不拍手称快,都认为苏迟是一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苏迟任婺州知州届满时,金华百姓舍不得他离开金华,盛劝之下,苏迟决定不回四川眉山,就侨寓金华。到了苏迟的儿子苏简,遂入籍金华,成为金华的臣民。尔后苏简的后裔从婺城迁出,迁居于城南苏孟村和城西雅苏村定居发族。金华市有苏姓就是从婺州知州苏迟开始。

       吕祖谦与婺州举岩

       南宋淳熙年间,吕祖谦创建了金华学派,他与理学家朱熹、张轼齐名,号称“东南三贤”。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吕祖谦见好友朱熹和陆九渊为各自的哲学思想反唇相讥,相互攻击,就本着”求同存异,不囿于门户”之见,想调和朱、陆。于是在同年5月,吕祖谦特地邀请朱熹和陆九渊以及江浙的一批学者,前往江西铅山的鹅湖寺进行学术讨论,史称“鹅湖之会”。朱熹、陆九渊及江浙的一批学者,不负吕祖谦的盛情,如期赴鹅湖寺以文会友。
       一开始,朱熹和陆九渊就辩论的十分激烈,双方各执一词,朱熹讥笑陆九渊之学为“禅学”,陆九渊讥笑朱熹之学为“支离”,双方还当场赋诗责难。吕祖谦见朱、陆双力辩论甚烈,难见雌雄,于是就急中生智,把从金华带去的婺州举岩茶拿了出来,笑吟吟地说:“我看双方争得口干舌燥了,先喝上一杯婺州举岩茶解解渴,消消气。”说完,他就命仆人在场的每一位与会者泡上一杯婺州举岩茶。肝火甚大的朱熹看到沏上的婺州举岩茶,芽叶肥壮、芽毫显露、色泽嫩翠、香气清新,火气就先消了一大半。陆九渊也是如此,他见婺州举岩茶叶底黄嫩匀齐,汤色清澈明净,就赶忙喝了一口,顿觉滋味鲜醇,五脏六腑如同清滤过一般的爽快,火气自然消减。吕祖谦看到两位挚友喝了婺州举岩茶后,争得红紫的脸色慢慢地恢复之后,就借茶发挥说:“这婺州举岩茶是贡品,我们今天也做了一回皇帝身边的大臣,诸位细细地品,品出个中道理来,也不负此鹅湖之行。”吕祖谦几句话,把在场的每个人都逗乐了。
       吕祖谦的鹅湖之会,本想极力调和朱、陆,虽未成功,但区区一杯婺州举岩茶,又使他们清润了许多,学道和茶道得失共存,得者有其失,失者有其得。

       常遇春和胡大海与婺州举岩

       婺州举岩是金华的传统历史名茶,早在宋朝就已生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茶缘》有这样一段文字:金华举岩,又称金华法岩,历史上有“香浮碧乳”,“婺州碧乳”之称,因其茶之汤包如碧乳,故名;举岩之称,据传因产地峰石玲珑,巨岩重叠,犹似仙人在此举石而得名。婺州举岩,茶条紧直略扁,茸毫依稀可见,色泽银翠交耀,香气清香持久,花粉芬香味,滋味鲜醇甘美,汤色嫩绿清亮,叶底嫩绿匀整。据毛文锡撰的《茶谱》记载:“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绿也。”这段文字说明了婺州举岩茶采制讲究,芽叶细嫩,产品稀少,汁浓味鲜。又据明朝李晔撰的《紫桃轩杂缀》载:“金华仙洞与闽中武夷俱良材。而厄于焙手。”詹景凤撰的《明辨类函》有“四方名茶……。金华之洞山”的记载。婺州举岩茶原产于金华北山。此处群山起伏,树木葱茏,云雾茫茫,昼夜温差大,岩洞奇特,有水石奇观、风雾奇观和洞天奇观。
       1981年,婺州举岩以其外形挺直,绿翠显毫,香味清鲜,汤色清澈,叶底嫩绿成朵的优异品质,在全省名茶评比会上获一类名茶称号。1984年,在千岛湖举行的全省名茶评比会上,婺州举岩又以其连续3次获省一类名茶奖,并获省名茶证书。婺州举岩茶还荣获2001年第三届国际名茶银奖,2002年中国名茶精品博览会金奖,中国绿色推荐产品金奖。
       为什么会叫“婺州举岩”呢?相传元末明初,跟随朱元璋征战的两员大将——常遇春与胡大海,一次在北山的鹿田村进行举石比武,结果两人都举起了大岩石,岩石大小不相上下,武艺高低难决雌雄。正当两人精疲力竭时,一老汉递上了两杯香茶,两位大将喝罢顿觉精神大振。“婺州举岩”因此而得名,后传入宫中,成为贡品。

       卢洪秋与婺州举岩

       婺州举岩茶历经唐、宋、元三朝,到了明朝,更是蜚声在外。唐朝陆羽的《茶经》有记载,五代毛文锡《茶谱》又载之。明朝的学者,更是将婺州举岩茶频频入籍,屡屡名见经典。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黄一正的《事物绀珠》、张谦德的《茶经》、詹景凤的《明辩类幽》、方以智的《通雅》,都把婺州举岩茶列为当时的名茶。
       婺州举岩茶名扬四方后,慕名而至者不少,小小鹿田村一时成为外客接踵而至之地。明朝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清明节后,正是采摘新茶的大好时光,名播一方的学者卢洪秋,冒着阴雨,踏遍青山寻访鹿田村。当他冒着细雨,踏着泥泞来到双龙洞洞口时,已是夜幕降临,他望着山上云雾缭绕,山坞茂林翠竹,溪涧清流激湍,感慨良多。他抬头望望天,低头看看地,还不知鹿田村的所在,于是只好在洞口一村舍的农家里借宿。十分好客的金华人,见有异乡人借宿,便热情地请卢洪秋进了屋,而且还泡了一碗茶给卢洪秋暖暖身,解解渴。卢洪秋从农妇手中接过冒着热气的清茶,只见杯里的茶叶茸毛依稀可见,汤色浅黄一色,就轻轻地往茶杯里吹了一口气,认真地品尝起来,觉得此茶滋味鲜醇甘美,就对农妇说:“这就是婺州举岩茶吗?”农妇浅浅地一笑,对卢洪秋说:“要说是也是,但真正地道的婺州举岩茶,只有到鹿田村才能喝得到。”农妇一席话,更是拔动了卢洪秋的心。于是,他心血来潮,挥毫写下了《夜宿金华洞口村舍》诗,诗云:“螟色催人路转迷,一枝聊共野人栖。看烧落叶烹山茗,偏送飞湍似鼓鼙。芳草已将幽径外,湿云还抱小楼低。休言积雨妨游兴,明日登临有杖藜。”
       第二天一早,卢洪秋告别了农妇,在农妇的指点下,冒着阴雨,柱着杖藜,向鹿田村一步一步艰难地攀登。





漫话下关沱茶

李其康

(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关,671000)

       下关沱茶,因其产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而得名。
       下关,西靠苍山十九峰最南端的斜阳峰,东邻烟波浩瀚的洱海,不仅空气清新,四季如春,下关历史以来还是滇西的咽喉要道,驰名于世的茶马古道和博南古道在这里纵横交汇,千百年来,形成了下关特殊的区位优势。
       说起下关沱茶的历史,不能不讲讲茶马古道。
       云南是茶叶的故乡,唐朝樊绰的《云南志》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银生”是唐代南诏国(748-937年)六诏以外的六节度之一,银生城即现在云南志云南省思茅、西双版纳一带。云南盛产茶叶,西藏出产马匹及皮毛、药材等山货,一条沟通滇藏物资贸易往来的商道,穿越千山万壑,将产自云南的茶叶运销到西藏乃至印度、尼泊尔。当时茶叶交易主要在思茅普洱进行,因此,普洱成为茶马古道主要的茶叶交易地。
       清未民(国)初,由于滇南瘴疠肆虐,加之常有兵匪之乱,藏商马帮不敢贸然前往,茶叶交易地便转移到位于茶马古道要冲的下关,下关逐渐成为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和紧压茶加工中心。
       当时茶叶运输主要靠马帮驮运,长途跋涉、风吹雨淋,茶叶容易破碎、受潮霉变,常使茶商蒙受损失。下关的一些茶商在一种被称为“姑娘团茶”的基础上经过改进,于1902年创制定型出呈碗臼形的“砣茶”(云南人习惯将圆形的块状物称为砣),茶叶经过加工后体积紧缩抗压,不仅便于运输,解决了茶叶在运输途中受损的问题,而且经过蒸、揉、压和干燥工艺加工,使沱茶具有一种特殊的口感和内质。
       沱茶经昆明、昭通销往四川泸州、宜宾等地销售。因泸州地处沱江、长江汇合处,茶商为了推销这种茶,大肆宣传“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砣与沱谐音,从而下关砣茶也就逐渐被称之为“沱茶”。民国5年(1916年),陈邦贤在他的《自勉斋随笔》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四川一带饮茶之风盛行,以沱茶为最多,沱茶又以下关的沱茶为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从这些史料上看,下关沱茶在四川等地的家庭及茶馆饮茶人中成为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云南茶叶品牌。“下关沱茶”在四川,特别是在重庆已是人人皆知的品牌。
       建国后,云南省下关茶厂传承了下关悠久精湛的茶叶制作技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不同结构的下关沱茶产品系列,提升下关沱茶内在品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下关沱茶于1981年、1985年、1990年三度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于1986年、1987年、1993年三次荣获世界食品金冠奖。随后又获“中国名茶”、“云南名牌产品”和“中国茶叶名牌”等荣誉。2002年,经国家质监总局审核批准,下关沱茶获“国家原产地标记产品注册” (证书号为“000078号),是国内茶叶产品中最早获得此项认定的产品。2003年以来,“松鹤”牌下关沱茶连续三届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2008年,下关沱茶获国家农业部授予的“中国名牌农产品”荣誉。
       下关沱茶百余年来之所以深受欢迎,除了其独特的制作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下关沱茶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和独特的原料拼配方,亦可称为下关沱茶加工制作上的“不可复制性”。首先,下关地处苍山之麓,大理苍山终年不绝的淙淙泉水,为下关沱茶加工提供了优质的水质条件;其次,由于下关沱茶集团公司位于下关西南部,正对大理苍山和哀牢山峡谷之间的下的风口上,为下关沱茶加工制作的自然干燥提供了独特的气候条件;再加上下关沱茶原料来自不同海拔、土壤、湿度等多个茶区,不同品质的原料经过特殊配方拚配,形成了下关沱茶独特的香气、滋味和耐泡的品质。
       进入新世纪以来,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引进国际上先进的C21、C23袋泡茶机等进口设备,努力生产适应不同消费结构的产品系列,如今的下关沱茶,己形成近百种的消费型、礼品型、典藏型的产品系列,甲级下关沱茶、特级下关沱茶、苍洱沱茶、销法沱、金丝沱等下关沱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声誉。2005年以来,下关沱茶全国连锁专卖店已遍及广州、北京、重庆、辽宁、新疆、海南等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并且出口到欧盟、俄罗斯、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
       光阴流逝,时光荏苒。一百多年来,与下关沱茶相继面市的一些传统产品大多淡出了历史舞台,而下关沱茶不仅没有湮灭,反而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扩大市场份额,创造新的辉煌,下关沱茶这一老字号茶品,如今已发展成为云南茶叶的知名品牌。随着云南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有理由相信下关沱茶这一老字号茶品也必将迎来它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樊绰:《云南志》
       陈邦贤:《自勉斋随笔》





墨江普洱茶文化研究

敏塔敏吉

(墨江县委宣传部,墨江,654800)

       摘 要:墨江自古以来都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和茶马古道北路的必经之地。墨江的各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和农耕实践中积定了深厚的普洱茶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对普洱茶的传播、普洱茶文化的弘扬、茶马古道的拓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墨江;种茶历史;茶人;茶庄茶号;驿道;集镇;桥梁

       墨江县地处普洱市的北大门,自古以来都是内地文化通往思普地区及西双版纳等滇南边疆的交通要道,以思普为中心的著名的茶马古道最主要的一条茶马古道北路就通过墨江全境,其走向以今天的213国道和元磨高速公路基本一致。因商贸及人流、物流的来往频繁,早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条茶马古道北路全线就铺设了石板路,往北通达昆明,往南过思普直低古普洱茶六大茶山及至境外,成为一条极为重要的滇南交通大动脉。
       生活在墨江的哈尼、彝等各民族与思普、西双版纳等地的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来往密切,和睦相处,共同建设家园。在他们数千年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融入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和农耕生产中,对茶的驯化和培植、蕴育及对茶马古道仰或古驿道的建设、拓展无疑是最为令世人瞻目的伟大壮举,亦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历史、文化和物质遗产。墨江的各民族就是这一壮举的组织者、参与者、拓展者和见证者之一。为此,在杨安立和史军超两位专家完成的省政府研究室课题《申报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世界茶树原产地与普洱茶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研究咨询报告》一文中,把墨江列为项目核心区之一。这是对墨江各民族人民参与驯化茶、培育普洱茶、建设茶马古道、拓展茶马古道文化和丰富普洱茶文化内涵的积极肯定。
       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墨江普洱茶文化和境内茶马古道及其建筑遗物等的考察,对普洱茶文化和茶马古道的研究提供依据。
       一、墨江种茶的历史渊源
       1、墨江建制沿革
       墨江历史上曾名通镫川(唐南诏时期)、恭顺(明朝)、他郎(元、清、民国初年),至1915年,始称墨江。墨江古属西南夷地,唐南诏时期属银生节度(治所今景东)地,为阿僰诸部所据;宋大理国时期先后为威楚路因远部(治所今元江因远镇)和马笼部(治所今新平漠沙)属地;元宪宗四年(1254年)他郎内附,七年复叛。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他郎千户所,隶属元江万户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他郎千户所为他郎寨长官司,隶属元江路;明永乐四年(1406年)改他郎寨长官司为恭顺州(治所今联珠镇碧溪古镇),隶属元江军民府;弘治年间改隶临安府(治所今建水);嘉庆十二年(1533年)移恭顺州治至他郎寨(今墨江县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元江府“该土归流”,辖奉化、恭顺两州;雍正十年(1732年)裁曲靖府通判移驻他郎寨,设他郎厅,仍隶属元江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元江府降为直隶州,他郎厅不便归州管辖遂该隶普洱府,以定南、儒林二土司并隶他郎通判;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该县,改他郎厅为他郎县,县列二等,隶属迤南道(治所今宁洱);民国4年经云南省督军公署参谋长、陆军中将庾恩旸(今墨江县碧溪人)提议,由县长熊朝梁集绅协商,呈准以境内之阿墨江为名,改他郎县为墨江县;民国18年墨江县直隶于云南省,民国30年隶属宁洱行政公署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5年改隶新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月7日墨江县城解放,8月3日墨江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思普区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5月4日正式成立墨江县人民政府,隶属宁洱专员公署,1979年7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于同年11月28日,成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2、墨江的民族
       居住于墨江的各民族中,除哈尼族、汉族、彝族、傣族、布朗族、拉祜族、瑶族外,还有壮、苗、蒙古、满、侗、白、黎、傈僳、普米、纳西、基诺、水、藏等民族,这些民族多有建国后因工作或婚姻关系前来墨江。墨江的主体民族是哈尼族,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其境内生活着哈尼族的卡多、碧约、豪尼、白宏、腊乜、切弟、西摩洛、卡别、阿木等支系,是哈尼族最为集中的聚居区。
       3、墨江的种茶历史
       墨江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之一和茶马古道北路的必经之地。历史上,境内今联珠镇须立和新抚乡所生产的“须立茶”、“迷帝茶”以其独特的配方和清香深受消费者喜爱,曾列为清代贡品。
墨江县种茶的历史,史料记载始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境内坝溜乡杨八寨的哈尼族从今绿春(旧时今绿春大部分属今墨江)引进种植。当然,这只是史料记载的上限年代,墨江的各族人民在此之前一定是种植茶叶的,目前在今碧溪、景星、雅邑、文武、鱼塘、新抚等地发现和存留上百年的古茶树、古茶园群落就是最好的证据。
       在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墨江在景星的新华、大平掌等地种植茶叶200亩,开始了规模种植茶叶和生产普洱茶的序幕。到民国11年(1922年),全县有茶树3.8万株,年产各类茶叶530担,所产的产品有泗水、阳春、白芽、毛尖等普洱茶和绿茶,销往思茅、宁洱、元江、玉溪、红河、昆明等地。后因管理较差,加之社会动荡,茶园逐渐荒芜,至1949年,虽有茶园1000多亩,产量却降至20余担。
       1952年,县委、政府决定垦复荒芜茶园,并于1953年建立了景星茶厂,进行茶叶初加工,当年全县共有茶园1800亩,年产茶叶80担。此后茶园面积得到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从七十年代起,重新进行茶叶深加工,主产滇绿、滇红,所研制投入生产的墨江云针茶于1985年被列为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从1991年起,墨江县开始推广“云抗10号”、“矮丰”、“波上金台”、“红腋银枪”、“云玫”、“云魂”等无系性茶叶良种,生产云毫、滇青、春蕊、春芽、春尖等普洱茶和绿茶。到2007年,墨江县的各类茶园面积已发展到近15万亩,投产6.09万亩,产值16276万元,成为普洱市最主要的普洱茶生产基地之一。
       4、墨江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
       几年来,墨江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对境内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作了深入的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县古茶树资源面积达98456亩。其中,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面积7893亩,分布于团田、新抚、景星、通关、坝溜、雅邑、联珠等乡镇;五十年至一百年的老茶园面积有34163亩,分布于联珠、雅邑、坝溜、龙坝、那哈、文武、龙潭、鱼塘、通关、景星、新抚等乡镇;野生茶面积有56400亩,分布于联珠镇牛角尖山、雅邑大鱼塘山、鱼塘羊神庙大山、龙潭文武胡老师大山、景星大平掌大绿箐等地。乔木茶56400亩,灌木茶42056亩。
       二、墨江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茶人、茶庄茶号、茶产品
       墨江自开始规模种植茶叶后,注重对茶产品的打造和提升,涌现出了向李子忠、马同恭、聂雨南等商界人才,在普洱茶的经营和营销中出现了“华盛昌”、“源馨昌”、“敬昌茶庄号”等知名的茶庄茶号,打造出了“玉露云针茶”、“迷帝茶”等普洱茶品牌。
       1、墨江茶人李子忠:民国26年(1937年),墨江人庾晋候、聂雨南、李子忠等人集资在景星开办兴华茶厂,李子忠任经理,厂里设有种植部、制茶部,年生产各类茶在10000斤左右,主要产品是滇红和滇绿,也仿制生产少量的龙井茶,产品销往石屏、昆明等地,深受消费者欢迎,遂扩大生产规模。1942年,茶厂职工有40余人。李子忠从浙江专门请来两名制茶技师,制出烘青、炒青,生产玫瑰花熏红茶和研制生产“寿眉”、“玉露”等名茶。1943年,李子忠在昆明崇仁街设茶庄,专门销售墨江景星生产的茶叶,年销售在40至50担左右,使墨江成为有名的普洱茶生产地。
       李子忠不仅对墨江普洱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做成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投入革命活动,他在昆明开设的茶庄成为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经常聚集的地方。他于1949年4月,投奔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培训后,派回墨江组织军政委员会,任墨江军政委员会主席。他积极组织全县人民开展反蒋斗争,动员群众参军,搞好农村生产,减轻农民负当。1951年被错杀。1984年7月,当时的中共思茅地委为李子忠平反昭雪。
       2、马同恭的茶庄茶号:对墨江商业的繁荣和墨江普洱茶的提升和营销,与马同恭及其家族的商业活动是分不开的。1919年,在墨江开设“源馨昌”(原称“源馨斋”)商号,马同恭任老板,由此开始了不同凡响的商业贸易。据有关资料记叙,马家在昆明崇仁街设“原信昌”商号,是其商业网络的总办事处,旗下商号和商业网络遍及滇南各地及南洋,如在思茅设有“原信昌”商号、磨黑设有“源馨斋”商号、江城设有“敬昌茶庄”、昆明设有“明德厚”染织厂、泰国曼谷开设“原信昌”分号、在玉溪、勐腊、元江、上海及境外缅甸等地设有经营点和转运站。
       我们仅从马家在江城的“敬昌茶庄”商号对普洱茶的经营活动就可知其商业的规模,不仅经营普洱茶,食盐,还种植茶园,开办茶厂,创制普洱“七子饼茶”,并兼杂货和货币汇兑。所生产的普洱茶全部或由江城经李仙江进越南转香港,或由马帮驮运昆明,经滇越铁路至越南海防转海运至香港,或马帮牛帮驮运至老挝或缅甸,在转运泰国曼谷,销往世界各地。年出口销售量从最初的300担左右增至后来的1000担左右,对普洱茶的外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聂雨南及其它茶庄茶号:聂雨南是和李子忠一起出资开办景星茶厂的人物之一,亦是当时墨江商界的风云人物,他们合作的情况,缺少资料,今人不得而知。聂雨南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曾做过当时云南省主席卢汉儿子的家庭教师,他本人是云大教授,任过体师、云瑞中学、富春中学、昆五中的校长、云南日报社长、民众教育馆长、省政府总务长、景谷县长等职,亦是昆明“万顺隆”商号的老板。
       除以上以外,在墨江县经营茶叶(主要是普洱茶)的商号有“华盛昌”、“广生祥”等,但这些商号都没有留下任何资料。
       4、茶产品:<1>、清代贡茶“须立茶”及其传说:墨江自古以来都是普洱茶的主产地之一,境内碧溪须立所产的“须立茶”一度是清代的贡茶,当地广为流传的《他郎茶》对此茶作了生动的记叙。据传,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年间,云南普洱府管辖的他郎抚彝厅有个碧朔城,碧朔城南面有座须立山。须立山上有几百棵大叶子茶树。云雾缭绕着这小小的茶园,阳光雨露滋润着这小小的茶山,每日里茶香飘逸山野,芳香醉人。须立山中有个须立寨,寨里有个哈尼人,人们都喊他王老哥,他是这茶山的主人。须立茶喝了能使人长精神,添力气,除疾病。它的名声在他郎抚彝厅传开了,于是他郎抚彝厅通判献茶给府官,府官又献茶给巡抚,巡抚又将这他郎须立茶送进京城,正赶上皇亲国戚举行盛宴。文武百官闻见这扑鼻喷香的的好茶,都围过来仔细过目,只见外形直如细针,毫尖显色如银,油滑光泽秀丽。冲泡喝后,治好了老臣的高血压,治好了老将帅的眼疾,黄帝品尝后,赞叹不已,直夸普洱府他郎的须立茶好。这样,须立茶就成了朝廷贡茶。
       <2>、墨江云针茶:墨江云针茶是云南省名茶之一,是普洱茶系列绿茶中别具一格的佳品。云针茶原名玉露茶,是解放前墨江县私人经营的景星兴华茶厂聘请浙江制茶师研制而成的,全靠人工加工生产,最多年产400多斤。解放后,对此工艺进行了全面改进,年可产茶2000斤左右,产品质量亦得到较大提升。1981年和1982年全省名茶鉴评会上,云针茶都评为云南名茶。
       墨江云针茶是采用云南大叶种头发春茶中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嫩茶叶,经过杀青、定形、揉捻、埋条、干燥等一系列加工工艺精制而成的。云针茶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甜清香,醇厚地道。
       <3>、迷帝茶:据当地百姓流传,墨江县新抚界碑一带的种茶始于明代神宗时期,若这一传说属实的话,这一带种茶距今已越400年之久。清代时期,新抚乡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已有一定的规模。这一带属哀牢山中部,海拔1890米,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相对湿度80%,常年云雾环绕,茶叶生长期长,采摘期短,产量低但茶质好。迷帝茶原陈“迷地茶”,因品质上乘,清代列为贡茶。进贡朝廷后,深受黄帝喜爱,赐“岁俸京师”匾一块,此匾由界牌赵氏家族世传保存,“文革”时期被毁。“迷地茶”因黄帝迷恋而被称为迷帝茶,沿用至今。迷帝茶区山高林密,生态保护较好,山中至今还有大量的野茶分布。当地村民多年来开发、种植了许多老茶树,最大的一片老茶园有300多亩。在一老茶园中存留一古碑,上书“迷帝茶源”四字。迷帝茶条索细致、芽壮,茶汤黄绿,兰香醇厚,苦涩回甘。
       三、墨江境内的茶马古道及茶马古道上的集镇、渡口、桥梁
       墨江不仅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亦是普洱茶对外输送的枢纽区,随着普洱茶市场的扩大和流通,墨江人在很早以前,就围绕着茶马古道北路进行了大量的商贸活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古驿道交通网络。时至今日,当年交通线上形成的古镇更加勃勃生机。一些道路、渡津、桥梁,完好无损,福泽今人。
       1、墨江境内的茶马古道:1952年以前,墨江境内的茶马古道(即古驿道)是全县各族人民从事物资运输的主要路线,亦是普洱茶对外运输的必走之路。为了驿道的畅通,皆有民工长年修路,确保古道的通达。<1>、茶马古道北路:北线从墨江县城至昆明,全程322.5千米,其中县境内里程19千米,路线走向为从县城起,东走水癸河、三板桥、上元江、经青龙厂、扬武、峨山、玉溪、晋宁、呈贡到达昆明;南线从县城至当时的普洱,全程约150千米,境内里程约75千米,其路线走向为从县城起,西走路水井、经忠爱桥、回龙街、通关、哨牌、下磨黑抵达普洱。
       <2>、墨江县城至元江古驿道:主要有3条路线,全程约217.5千米,境内每条里程约19千米。西北路:从县城起,走碧朔、上甘岔到元江县城。全程约70千米;东路:从县城起,上水癸河、背阴山、三板桥、越瓦那村抵达元江县城。全程约72.5千米;中路:从县城起,经坤勇村、上半坡寨、瓦那村到达元江县城。全程约75千米。
       <3>、墨江县城至江城古驿道:主要路线有2条,全程378千米,境内每条里程约150千米。左路:从县城起,南下那哈、泗南江、坝溜、老白寨、过李仙江到达江城县城。全程约193千米;右路:从县城起,走细腰子、着落、山心街、普西桥、龙潭街、新街子、曼兴、过鲁马江抵达江城县城。全程约185千米。
       <4>、墨江县城至镇沅古驿道:全程约205千米,境内里程约75千米。其路线走向为从县城起,西走布竜、过阿墨江、下界牌街、经大园子到达镇沅县城。
       <5>、墨江县城至新平古驿道:全程约150千米,境内里程约50千米。其路线走向为从县城起北走碧朔、玉碗水、石碑梁子到达新平县城。
       <6>、墨江县城至绿春古驿道:全程约196千米,境内里程约90千米。其路线走向为从县城起,东走石头寨、黑树林、经曼箐、猪街到达绿春县城。
       2、集镇:<1>、墨江县城:墨江县城即联珠镇,位于县境东部,北回归线穿城而过。联珠镇原名他郎寨,明嘉庆十二年(1533年)后为恭顺州治所在地,清雍正十年(1732年)设他郎厅,为厅治所在地。民国初期设镇称联珠镇,民国21年(1932年)属墨江县第一区。联珠镇地处内地进入思普地区要冲,素有思普门户之称,交通便捷,商业极为发达。清朝末年,除本地居民从事商贸活动外,有昆明、玉溪、石屏、建水、元江、思茅、普洱等地的商人到联珠镇经商,从当时的资料看,座商、行商、小贩等商贩就有上百户。降至民国11年(1922年),一份统计数字显示,较有名的商家有10户,资本达银元1000元以上的就有35户,还有数百户资本在1000银元以下的小商小贩。到抗战时期,墨江的商业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民国31年(1942年)的统计,联珠镇的商号达111户,其中资本达国币5000元以上的就有70户,经营普洱茶、食盐等数十种商品,像“源馨斋”商号,在泰国分设“原信昌”、昆明分设“明德源”、思茅分设“源信昌”、江城分设“敬昌茶庄”等等,其经营资本在数十万元,使联珠镇成为茶马古道北路出思普的最后一个商贸、物流周转中心。
       <2>、碧溪古镇:碧溪古镇自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设恭顺州至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移恭顺州于他郎寨,作为墨江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已有127年之久的历史。古镇作为茶马古道北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西北连接楚雄、大理、丽江,北接玉溪、昆明,南抵普洱、思茅、西双版纳的商贸要道,形成了滇南多民族互通共融的人文大环境,形成了多元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碧溪文化,至今依然有许多明清时期的民宅、货台、雕楼、碑刻、井泉、瓦当、壁画等等,是研究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互相影响相容的资料库,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因碧溪古镇多元性、开放性、灵活性文化的熏陶,碧溪古镇这哀牢山中小小的弹丸之地,走出了将军、市长、企业家、教授、社会学专家、艺术家等等,几乎应有尽有,成为茶马古道上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重镇福地。
       <3>、通关古镇:通关古镇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北路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驿站,是商家、兵家的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通关设“汛”(当时的一种部队机构),驻有兵丁。光绪以前(1875年)属中营管辖,光绪26年(1901年)后属他郎左营管辖,1912年设普洱县通关分县(俗称普洱上半县),1949年,与磨黑合称磨通区,1958年划入墨江县。
       据一份民国年间的统计表,当时通关镇居民有200多户1000余人,客栈有20户,专为过往马帮服务的马店有17家,日可接待近千匹骡马,杂货店14户,商号2家,银匠铺6家。茶马古道北路通关境内有60千米,设有哨牌、通关、回龙三个驿站。每天通行的驮骡马1000多匹、驮牛500多头,人力挑运的数百人。
       3、渡口:建国以前,墨江境内由于阿墨江、把边江、泗南江、他朗河等江河纵横境内,驿道均需涉水而过,形成了诸多渡口,主要渡口就有40余个。
       为了保障重要驿道的畅通,长年设有船夫和木船的渡口有挖野江、布谷江、普西江、漫丢江、李仙江、鲁马江、猛野江、谷麻江等渡口,其它渡口只有在洪水季节临时设竹伐摆渡,一般时间都是涉水而过。境内从坝溜渡口(今属红河绿春县)可行小型木船顺江而下,直抵越南猛莱。初步统计,建国前,墨江驿道渡口共有船只27条,船夫20余人。因坝溜渡口可通往越南猛莱,最为繁忙,有船只12条,是墨江当时唯一通往境外的通道。
       4、桥梁:为保障驿道的畅通,过往行人的及时通达和物流的及时转运,墨江人民多方筹资,在主要的驿道江河上,尽可能地建造了桥梁,这些桥梁,留存今日的已经成为各民族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对我们研究滇南边地建筑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依据。现在对境内于建国前建造的桥梁进行简略的追踪。<1>、南门桥:位于县城南护城河上,建于清雍正年间,桥全长4米,净宽2.7米,高5米。民国13年(1924年)护城河泛滥,桥面石料冲毁。绅士段为铭捐资重修。此桥现已不存。
       <2>、忠爱桥:位于茶马古道北路必经之地阿墨江上,原系铁索桥,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桥长38丈,宽丈余,桥面铺木板。桥头两端各建牌坊1座,桥头东有一块匾上书“天际长虹”。民国15年(1926年)1月,因桥全部朽断毁坏,遂成立改建忠爱桥事务局,至民国20年修复。1953年昆洛公路修通后拆除旧桥,建钢索吊桥。1964年又改建为石拱桥,桥全长79.5米,净宽7米。桥北立有毛泽东主席“为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题词石碑。桥南立有朱德总司令“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战胜天险,打通昆洛交通,实现巩固国防,繁荣经济的光荣任务!”的题词石碑。
       <3>、涟漪桥:涟漪桥又称新桥,位于县城南2.5千米处联珠河与清溪河汇合处,1949以前为县城通往普洱、思茅的必经之道。据史料记载此桥建于清代康熙初年,道光二年(1882年)洪水冲圮,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同治六年(1867年)又冲圮,同治九年(1870年)署游击孙世恒等墨江名士捐资重修,光绪二年五月(1876年)落成。桥身系砖木混合结构,木梁、木板铺桥面、木架筒、板瓦屋面。桥正中魁阁瓦屋面为四面分水,长27米,宽4米。桥中心魁阁为5.5x5.8米,高10.7米。河中桥墩呈船形,长22.8米,中宽8.4米。修桥投资共用白银2584两。此桥是茶马古道北路上保存至今难得的风雨桥。
       <4>、普西铁索桥:此桥位于龙潭乡与雅邑乡交界处的阿墨江上,民国20年(1931年)建,桥以8根粗大的铁索链支托,桥面铺木板,桥长50米,净宽3米,高10米,承载4千克,为建国前内地通往江城、勐腊古驿道的必经之桥。现铁链完好无损。
       <5>、白华桥:亦称长庚桥。位于城西县农机厂旁的涟漪河上,此桥原系石墩木桥,建于清乾隆中期,道光二年(1822年)冲圮,他郎通判李恒谦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又毁,邑人杨春华复修。此桥现已改建成钢混桥。
       <6>、南门桥:位于县城南护城河上,建于清雍正年间,桥全长4米,净宽2.7米,高5米。民国13年(1924年)河水暴涨,桥面石料冲尽,段为铭捐资重修。此桥现已不存。
       <7>、水癸桥:位于县城东6.5千米处的水癸河上,是茶马古道北路普洱境内的最后一座桥梁。清乾隆21年(1756年)建,同治10年(1871年)水涨冲圮,他郎守备李应元率士民张树宇、蒋春秀、杨恒兴等捐资重修,桥长4.3米,高4米,宽2.7米。桥头立有5块碑记,全面记叙了建桥及其重修的过程,是研究当时滇南边地建桥工艺的珍贵史料。此桥至今完好如初。
       <8>、南北河桥:位于联珠镇南北村的南北河上,清朝年间修建,桥长7米,宽3米,高4米。此桥正中合拢处,仅两块砖的厚度,就抵住了近两百年的风风雨雨存留今天,其造桥工艺让人惊叹。
       <9>、三星桥:位于龙坝乡政府驻地东北2.3千米处的山谷中,桥长4米,宽2米,建桥年代无处稽查。此桥是建国前墨江东北部及元江南部通向红河、元阳、绿春等地古驿道的必经之地。桥已2007秋冲毁。
       除如上所叙之外,。墨江境内古驿道上建国前修建的桥梁还有步新桥(上世纪90年代已冲毁)、双龙桥(今存)、雅轩桥(今存)、偏炳河桥(上世纪80年代已冲毁)、天溪河桥(已改建成钢混桥)、永安桥(今存)、满信桥(今存)、绿叶河桥(今存)、瓦路河桥(已毁)、过者河桥(已毁)、三宫箐桥(今存)等等。已毁或今存的这些古桥的存在,使古驿道能够及时的通达各地,对普洱茶的对外运输功不可没。
       小结
       墨江的普洱茶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无疑是极为丰富的,特别是茶马古道及其古驿道上保存至今的诸多桥梁、碑刻等重要遗物,对今天我们全力打造和提升普洱茶文化内涵提供了实物依据。这些实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对此的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拓展普洱茶文化的内涵,亦可为向联合国申报“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世界茶树原产地与普洱茶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项目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云南日报社编.云南——可爱的地方[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3]张建光主编.云南普洱茶百科全书[M].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2006.






我为茶农说句话

李双荣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650201)

       前言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历史悠久。如今又是全国的产茶大省之一,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面对欧盟等国际市场“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适应国内外茶叶市场新变化,满足消费者对无公害茶、有机茶的需求、扩大产品出口,发展各类有机生态茶产品已成为我省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开拓国内国际大市场的必然选择。针对目前欧盟、日本对进口中国茶叶设置的绿色壁垒,不少企业呼吁政府应加大交涉力度及时应对。虽说绿色壁垒存在国与国之间的一些问题,但政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再者政府也不可能调控全社会的发展。从我国的国情看,我认为还是从茶农中入手才能解决根本。
       关键词:茶农;茶园;绿色壁垒

       一、茶园是茶企发展的基石
       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茶农对毛茶生产技术含量低,利润率低,常年恶性竞争等因素,制约茶业的良性发展,其中包括茶叶的安全、茶园管理体制、可持续性和环保等方面。茶园是茶叶鲜叶的产地,鲜叶或毛茶是茶企的原料。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好的生产技术,没有好的原料也是纸上谈兵。当然,好原料也要有好的生产技术,二者是成充要条件的。这也就是说好的茶企必需有一个好的原料来源。茶园的管理是决定茶叶的质量好坏的关键,同时也是茶农的命根子。茶农是茶园的主人,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茶园。古人云:三分的栽种,七分的管理。当今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管理已成为社会的三鼎足,不懂管理、技术乃至科学就很难转化为生产力。然而,咱们茶农的文化教育、生活水平等都远远落后于现代化的发展,更不用说信息知识了。他们对国家乃至国际的一些新的政策不懂,甚至有些茶农就算你告诉了他,他也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茶园生产的最大威胁是病虫害,严重时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因此,茶农们也不得不花钱去买大量的农药来喷打,他们根本不会去考虑以后的后果。这样我国茶叶的农药残留量高也就毫无疑问。有些茶企只重视茶叶的生产线而根本不会去看查茶园一眼,出了问题就叫政府。我想咱们茶企是否也要多关注茶农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看待,找出因果关系总比去研究这样那样的机械来除理农药的残留等要好的多吧。我们在茶园中应该多投入一些技术的管理,普及给茶农一些更科学的管理方法,为茶农提供一个有科学技术的管理生产方式。比如,在病虫害方面可以让他们使用生物药物,在肥料方面使用有机肥、厩肥等。
       我们茶企应该更多的注重茶园的管理,加强与茶农的合作关系,帮助茶农引入更多的新进技术来提高茶园的管理,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帮助茶农做好每年的茶园施肥、栽培、采集等工作,从本源上解决农药残留等问题。没有基石的大厦是很危险的。
       二、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茶叶企业的产品开发与其他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相比较,存在一定差异。第一,茶叶为初级农产品,茶叶资源属于人工自然物,来自茶园生产中收获的鲜叶,产品质量特征、特性,除受加工技术影响外,主要取决于鲜叶自然品质,即与茶园生态环境、茶树品种和栽培技术紧密相关;第二,茶树是多年生的叶用作物,生长发育周期长、生产季节性强,因此开发一个新产品受周期性、季节性影响很大;第三,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具有嗜好性,饮茶者对于茶叶风味的适应性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改变,这也可能是茶产品寿命周期长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急迫性不强的原因。以上只想说明技术的开发确实存在难度。
       新技术的开发大多都在科研单位、高校等进行,然而这些单位往往把开发的技术作为了专利。这样就存在一个知识产权的使用权问题,但对于茶农来卖断或合作是不太实际的,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因为茶农得到的利益范围小,这就需要茶企的眼光来决定了。新技术开发国家给予的经费也是不少的,但是能够真正与生产接轨的又有多少?国家给予的这些经费是用来为专家学者做个专利还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呢,这值得人们深思。
       关于茶叶方面的专利也是不少的,可是真正用到茶农或茶企的确是凤毛麟角。这说明了,许多专利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茶企与科研的合作不够,许多茶企没有足够的去重视科研的开发与利用,这也是我国茶叶生产总是落后于他国的一个原因之一。一个企业要取的突破性的进展还需要一个好的研发体系来维护,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成为更加显著的问题,没有够硬的科学技术是很难与国际市场竞争的。WTO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技术的竞争,没有与新技术接轨在好的企业、管理也是淌有竞争力。
       不管政府投入多大的力量,企业与科研不接洽那不但没有帮助发展反而是浪费了国家的资金与人才的投入。茶叶的新技术、新方法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茶叶的生产,使我国的茶叶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茶企又何乐而不为呢?茶企发展加快了,茶农有新的茶园管理,茶叶的质量、产量、品质等问题不就有了新的提高了吗?
       在科研成果方面,政府应该给予茶农一些新的政策帮助,加快对茶园的建设管理。虽然我国有机茶生产规模已逐步扩大,茶产业的“有机化”趋势日益明显,但是茶树的栽培管理、高产茶园建设、茶园浇灌等问题也是我省目前生产上极待解决的。有许多地方茶园的亩产还是很低,这不但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对我省茶叶产业发展也是有着很大的影响。茶叶亩产不但与当地的环境气候有关还与茶树的品种、管理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可以减少农药的喷施,提高茶区水利的建设也是提产、提质的重要因素。另外,帮助茶区的茶农建设一些无污染又环保的设施,排除一些有严重污染的工业,加强对茶区的森林保护,随时注意测量茶区的土壤、地下水、空气是否被污染等,加强茶园生产的技术和易发生的问题指导。
       三、茶企应牵手茶农
       发展有机茶是解决绿色壁垒的有效方法,这就需要茶企与茶农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公司+基地+茶农”的模式就是最好的做法,这样茶农不但不愁茶叶的价格同时对茶企来说也解决了原料污染问题。全方位指导茶农进行有机化生产,茶农平时的茶树种植自主性比较强,茶企不可能盯着茶农施肥、喷药,因此需要一套严格、合理的协议来约束茶农的行为。这些协议将茶农与茶企的距离拉得更近,使两者一致面向市场需求。这样还有助于咱们茶农的收入得到提高,更使茶农有了目标,有了奋斗的方向性。有实力的公司还可以统一向茶农提供生物农药和有机肥,降低茶农生产成本,另外还能避免假农药假肥料坑农害农。从而使他们更自觉、更严格地按无公害茶园、生态茶园的标准进行生产。同时,茶企还可以根据市场信息不定期的给茶农一些管理指导,帮助茶农有了定向性的发展,也提高了茶叶原料的技术含量。因为建立无公害茶园、生态茶园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残超标的关键,茶企可以通过一些科研成果或科研单位帮助茶农有方向性的完成无公害茶园、生态茶园的建立,便于茶企与茶农即快又准的进入市场的竞争队伍的前列中,也根本地解决了壁垒的问题。





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
第二次会议在昆明召开

       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于2010年1月22日在昆明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云南省茶业协会的各位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会议总结了协会2009年的工作,研究部署了2010年的工作。
       受黄炳生会长的委托,云南省茶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兼协会秘书长施天骏,在会上宣读了黄炳生会长题为《抓住机遇  努力开拓  推进云南茶业新发展》的工作报告;云南省茶业协会驻会副会长邹家驹,向大会作了《云南省茶业协会2009年财务工作情况的报告》
       黄炳生会长在《工作报告》中说,2009年,是协会全面贯彻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精神,全力推进协会工作的一年,也是协会工作在各位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初步进展的一年。协会紧密地团结全省茶业界人士,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为全省茶业企业和广大茶农谋福祉、服务好的方向和宗旨,齐心协力引领云茶战胜危机、走出低谷,实现科学发展,同时积极地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竭尽全力推进协会的自身建设和各方面业务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重新开通了“云南茶业网”,为重塑云茶的良好形象,增开了新的媒体窗口;二是继续努力办好《云南茶叶》杂志,使《云南茶叶》杂志,在先进茶业科技在我省茶叶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在茶业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茶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在推动我省茶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在推进云南茶业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等多个方面,继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云南茶叶》继续成为省内广大茶业企业、茶业工作者及爱好者的好朋友,省内外茶叶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的好园地,基层茶业科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的好帮手,国内外茶业界了解云南茶叶信息的好窗口;成为在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的茶业科技专业刊物中,具有一定声誉和特色的茶叶科技刊物。三是积极组织好“2009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和“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的评选工作。通过积极动员和组织,努力工作,使我省的“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昆明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腾冲清凉山茶厂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茶叶企业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称号;我省的凤庆县、昌宁县、云 县、腾冲县、潞西市、双江县、永德县、耿马县、临翔区、勐腊县、沧源县、镇康县等12个县(区、市)获得了“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的称号。云南成为在全国获得“2009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和“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最多的一个省份。四是积极参与和办好重要的茶业会展,全力巩固和开拓云茶市场,特别是为云茶更好的走出国门探索了新的路子。五是努力为会员、为茶农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努力使协会成为会员之家。
       黄炳生会长在《工作报告》中说,2010年是全省上下继续克服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推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年,我们云茶的发展虽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是,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全国和全省的经济形势继续呈现进一步好转和发展全面企稳的良好态势。在新的一年里,协会要再接再厉,抓住机遇,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各方面的帮助下继续办好云南茶业网站,使“云南茶业网”更好地起到活跃云南茶业,推进云南茶业的积极作用,更好的为广大会员、广大茶企、广大茶农提供服务。二是要继续努力办好《云南茶叶》杂志。要继续坚持《云南茶叶》杂志为发展云南茶业生产服务,为发展全省茶业科技服务,为发展和繁荣茶学理论服务、为发展和弘扬健康茶文化服务的方向,强化宣传、引导、激励的功能,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办出风格,办出品位,办出特色。做到“专业知识引路,图文并茂质高,茶人喜闻乐见”,既有较高的茶业科技理论水平,又有大众化的科普读物特点。协会将进一步加强杂志的编辑力量,建设好杂志的投稿人队伍,进一步扩大稿源,以适应《云南茶叶》杂志发展的多方面要求。协会将为杂志编辑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杂志编辑部在办好杂志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利用多种形式,有意识的组织、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茶叶科普知识方面的活动,使《云南茶叶》杂志逐步由目前相对专业性较强的茶业科技读物向茶业科普读物转换,由目前的季刊向双月刊转换。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把《云南茶叶》杂志由内部发行刊物办成公开发行刊物。三是要按照协会确定的在新形势下强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把办好和参与重要的茶业展会和茶事活动、不断开拓和巩固云茶市场的工作继续抓紧抓好,力争取得更好的成效。四是要认真组织力量,做好有关云茶发展的具体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在积极申报“云南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同时,要积极做好“云南省古茶树资源普查项目”的申报,通过项目实施,拿出成果,为云南古茶树、野生茶树资源实行依法保护打下基础。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协会的科技培训工作。要组织茶业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有事业心责任心的得力人员,全力以赴,集中时间和精力,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编写出实用性强、真正有质量、有水平的培训教材。一方面要切实负责任的做好协会与省级有关厅局工作相配合的专项专题型茶业科技培训,如办好我省的“高级评茶师”和“高级茶艺师”培训班,为全省的主要茶业企业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实力地位和科技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按照省级有关厅局的要求,全力做好在全省的”科技星火计划”项目中开展的,提升我省22个边境县茶叶生产乡(镇)茶业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的科技培训,切实为边境县“富民兴滇”第二期的茶叶发展项目的实施打好人才基础,使茶业真正成为我省22个边境县的茶农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六是要进一步加强协会与会员的联系,努力为会员单位和茶农提供服务。加强会员与和会员单位的联系,加强与各州、市茶业(叶)协会联系,加强与各方面的协调、沟通、协商、落实,继续全心全意地为会员服务,为茶企、茶商、茶农、茶人服务。
       黄炳生会长在《工作报告》中特别强:云南省茶业协会是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全心全意的做好联络、协调、引领、服务工作,把广大会员的力量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真正起好联系政府和茶业界企、事业单位及业内人士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全心全意的为云南的茶农茶企茶人服务,积极努力地为云南茶业的发展多办实事、多作贡献是协会唯一的宗旨。协会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级各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全体会员的支持下,克服困难,契而不舍,尽心尽力地做好各项工作,以踏踏实实的工作业绩来回报广大会员,以及社会各界对协会的关怀、厚爱、帮助和支持。
       会议还审议和通过了人事任免事项。决定由勐海茶业集团总经理钟晓滨同志出任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云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邓增永同志不再担任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云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职务;决定增补云南省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总经理赵泽发同志为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云南省茶业协会驻会副秘书长;决定增补《云南茶叶》杂志副主编高峻、《云南日报》驻西双版纳州记者站站长赵汝碧,云南易武同庆号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丽莉为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决定增补云南云洱面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忠、浙江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章鹏飞为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会议还举办了为“云南茶业网”投稿的新闻性网络稿件写作知识方面的讲座;云南新锐和达信息公司的专家给到会的人员介绍了网络广告的形式、特点和设计创意等方面的知识。
       “云南茶业网站”组织召开的“云南茶业网特约撰稿人会议”也于1月22日在昆明同时召开,参加该会议的全体人员讨论通过了云南省茶业协会制定的《云南茶业网特约撰稿人工作守则(试行)》,听取了关于网络新闻性稿件写作知识和网络广告知识的讲座,并应邀列席了“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供稿:云南省茶业协会办公室 李宗正)






云南茶业网特约撰稿人工作守则(试行)

       一、热爱茶业,努力学习,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忠实地为宣传云南茶业、发展云南茶业、宏扬茶文化作出贡献。
       二、积极为云南茶业网写稿投稿,力争每月向云南茶业网投送的图文稿件在5篇以上,总自数在5000字以上。
       三、业务上进,创先争优。积极向云南茶业网推荐符合条件的新的特约撰稿人。云南茶业网编辑部对特约撰稿人的投稿,优先采用,稿酬以优。每年云南省茶业协会将对每月采用稿在5篇以上,并且总字数在5000字以上的特约撰稿人给予物质奖励。


                                                         

云南省茶业协会 2010年1月22日

      

      

云南茶业网特约撰稿人名单

       经云南省茶业协会2010年1月5日及1月22日会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聘用以下同志为云南茶业网的特约撰稿人(排名不分先后):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1. 张 俊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2. 杨明柱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 李雨竹 云南雨竹轩茶业有限公司
       4. 唐秋红 云南雨竹轩茶业有限公司
       5. 温 海 云南雨竹轩茶业有限公司
       6. 张理珉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7. 高 峻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
       8. 刘雯颖 昆明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9. 黄金萍 景洪市经济作物工作站
       10.杨 勇 景洪市经济作物工作站
       11.李 惠 景洪市经济作物工作站
       12.何青元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13.边 大 勐海县茶叶产业办
       14.王 辉 孟连县农业局茶叶产业发展办公室
       15.李相颛 普洱市孟连县农业局茶办
       16.李 明 西盟县茶叶生物资源办公室
       17.顾冲林 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18.李金科 镇康县茶叶技术推广站
       19.陆显荣 宁洱县农业局
       20.李其康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1.王恒川 云龙县园艺工作站
       22.李 侯 凤庆县茶办创新办
       23.习有兰 临沧市人民政府茶叶办公室
       24.王泽海 沧源县茶叶产业办公室
       25.袁春芳 临沧市临翔区茶办创新办
       26.罗天荣 临沧澜沧江茶业有限公司
       27.李发志 保山市隆阳区茶叶技术推广站
       28.李友芬 腾冲县云丽江山茶业有限公司
       29.黄生艳 腾冲县茶桑技术推广站
       30.张维成 龙陵县茶叶技术推广站
       31.洪 杰 昌宁县农业局茶叶办公室
       32.何声灿 梁河县农业局茶叶办公室
       33.李祝芳 梁河县茶叶技术推广站
       34.郑吉文 德宏州盈江县农业局茶叶技术推广站
       35.王家琼 屏边县农业局茶果站
       36.杨海士 绿春县茶办
       37.陶正芳 麻栗坡县农业局经济作物工作站
       38.韩建荣 马关县农业局
       39.何光耀 广南县茶叶技术指导站
       40.高丽莉 云南易武同庆号茶业公司总经理
       41 张晓聪 云南新平龙泉茶厂厂长
       42.国正鹬 普洱市茶叶协会
       43.顾世美 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44.李智森 云南海鑫堂茶叶公司
       45.杨吉仁 云南春明茶厂
       46.段学良 保山市农业局经作站
       47.吴建丽 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48.杨国育 施甸县农业局茶叶蚕桑工作站
       49.查金仁 施甸县农业局茶叶蚕桑工作站
       50.王小青 勐海县郎河茶厂
       51.卢志和 元阳县农业局茶叶技术推广站
       52.张广辉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
       53.李双荣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
       54.罗朝光 中国普洱茶研究院
       55.周海林 西双版纳紫娟南糯山茶叶专业合作社
       57.方林江 临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
       58.赵炳忠 德宏州茶叶技术推广站
       59.熊 能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
       60.赵婷婷 上海有朋投资有限公司
       61.刘崇梅 云南师大附小

                                                    

云南省茶业协会秘书处
                                                        2010年1月22日

(以上稿件由云南省茶业协会秘书处办公室李宗正提供)






云南茶业网改用新版的公告(试行)

       在云南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云南茶业网”已成功改版。新版面已于2010年1月1日与公众见面。热忱欢迎广大网友登陆“云南茶业网”新版。“云南茶业网”新版的登陆地址是:www.yntea.org。
       今后新录用的来稿将全部在新版中刊登,老版面将不再刊登新录用的来稿,敬请留意!

       “云南茶业网”新版各栏目简介

       “云南茶业网”设有以下一级栏目和二级栏目。“云南茶业网”热忱欢迎各方人士的图文投稿。投稿邮箱:yunnantea@163.com。投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该网已采用的稿件,各位投稿人均可在该网的《投稿录用》栏目中查到。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病虫预测预报技术培训工作研讨会”
在普洱综合试验站召开

       为有效推进茶树病虫害测报工作有序开展,按照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2010年1月北京总结会议商议,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于3月2日在普洱综合试验站召开“病虫预测预报技术培训工作研讨会”。会议由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主办,普洱综合试验站承办。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作处、测报处、中国农业大学植保专家、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前来培训,有来自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19个综合试验站的植保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普洱市相关技术人员109人参加培训。会议集中培训了茶树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控技术、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功能,并根据近一年茶树病虫调查实践,对病虫测报技术进行研讨、修订,统一田间主要病虫害的调查方法,规范上报数据。
       此次会议是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建设以来,以茶树病虫害测报及防治技术培训的首次会议,是一次以促进茶树病虫害预测及防治技术创新的大范围的技术会议,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发展。普洱电视台、普洱日报等新闻媒体单位对会议进行了相继报道。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病虫害防治研究室
                                                      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
                                                             2010.3.3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提出
旱期采取措施防控茶树病、虫灾害发生

       入春以来,普洱市遭遇了五十年来的严重干旱,旱情持续加重,导致茶树病、虫突发、爆发的危险性增大,防控形势异常严峻。为及时准确掌握茶树病、虫发生动态,及早做好预防和防治工作,预防灾情大面积发生和蔓延,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要求旱区技术业务部门要及时采取紧急措施积极应对茶树病、虫防控工作:
       一是要及时开展茶树病、虫调查。要认真组织茶农、茶企摸清本辖区内茶树病、虫发生种类、发生面积、发生地点和危害程度,及时向体系上报灾情。
       二是实施茶树病、虫灾害预测预报制度。在特大旱情面前,要求广大茶农、茶企对茶树病、虫灾情及时向体系上报,以便及时掌握灾情,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三是做好防大灾的各项准备。要求技术业务部门、茶农和茶企要根据灾情调查,预测情况,积极做好防治药物,器械储备,多渠道筹措防治资金,一旦灾情来临,及时开展防治减灾工作,把灾情降低到最低,有效保护茶农不受经济损失和维护茶园生态安全。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普洱综合试验站
                                                             二O一O年三月十日






临沧茶叶产业实现全面增长

习有兰

(临沧市政府茶叶办公室,临沧,677000)

       2009年是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性一年,在市委市政府茶叶产业促进政策的有力推动下,茶叶产业各族干部群众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定信心,转变观念,创新思路,顶住国际金融危机和茶叶市场疲软对临沧茶叶产业的冲击,坚决贯彻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闯关东,走西口,销香港,稳广东”的茶叶市场开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营销为龙头,调结构,树品牌,很抓产品质量安全,积极争取金融支持,巩固和开拓国内外茶叶市场,有效遏制茶叶产业下滑,实现了茶农收入、企业效益和产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恢复性增长。
       预计2009年底全市茶园面积125.7万亩,较上年122万亩增加3.7万亩,增长3%。其中采摘面积88.34万亩,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44万亩,有机茶园面积6.7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7.2万亩。预计茶叶农产量47056吨,较上年44213吨增加2843.2吨,增长6.43%,完成市政府年初下达4.6万吨任务的102.3%,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精制茶产量29421吨,较上年同期2.51万吨增加0.43万吨,增长17.13%,完成市政府年初下达2万吨任务的147.1%。分类产量为:普洱茶产量9803吨,较上年同期9277吨增加526吨,增长5.67%。红茶产量18561吨,较上年同期16735吨增加1826吨,增长10.91%。其中工夫红茶产量13125吨,较上年同期11899吨增加1226吨,增长10.30%,CTC红碎茶5436吨,较上年同期4836吨增加600吨,增长12.4%。蒸青及烘青绿茶6197吨,较上年同期4378吨增加1819吨,增长41.5%。晒青茶22298吨,较上年同期21496吨减少802吨,减3.73%。各类茶叶占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红茶39.44%,较上年同期上升1.59%。蒸青及烘青绿茶13.17%,较上年同期上升3.27%。晒青茶47.39%,较上年同期下降4.86%。普洱茶占总量的比重为20.8%,较上年同期减少0.13%。
       预计2009年茶叶农业产值4.35亿元,较上年3.6亿元增加0.75亿元,增长20.8%。工业产值7.54亿元,较上年6.7亿元增加0.84亿元,增长12.5%。茶叶工农业产值合计11.89亿元,较上年10.3亿元增加1.59亿元,增长15.4%,较2006年增加0.87亿元,增长7.9%。茶农人均茶叶收入267元,较上年增加46元,增长20.8%。
       在茶叶出口退税率从13%提高15%,国外主产茶国减产,国际市场红茶价格上扬,以及出口茶生产成本下降等有利因素刺激下,茶叶自营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滇红集团公司、勐库茶叶制品有限公司、耿马洛凌进出口有限公司、沧源县奔驰商号等6户企业自营出口茶叶2338吨,出口额41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805万元),出口量较上年同期增加642吨,增长37.9%,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加15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86万元),增长63.1%,实现茶叶出口退税29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间接出口同样有较大幅度增长,估计间接出口量超过5千吨。
       全市130户获得生产许可证茶叶加工企业2009年全部开工,企业销售量和销售额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有三分之一企业生产经营已基本恢复到2005-2006年度水平。
       展望2010年,全球经济已经回暖,中国经济有望进入新一轮黄金增长期,国内外茶叶市场形势继续看好,只要保持积极的产业促进政策,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和扩大茶叶出口,临沧茶叶产业能够在新一年实现持续增长。






罗伯克茶厂下大力狠抓茶园冬季农作管理

李其康

(下关茶厂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关,671000)

       入冬以来尽量无量山中天气寒冷,但是位于无量山之中的南涧县公郎镇罗伯克茶厂,此时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生产繁忙景象,茶厂紧紧抓住冬闲时节下大力气狠抓茶园冬耕管理工作。
       南涧是大理州的重点产茶县,而罗伯克茶厂又是全县茶园亩积最多,产量最大,带动农户数最多的茶厂,可以说,罗伯克茶厂的发展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此,罗伯克茶厂始终坚持把做大做强茶厂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于1999年投资50万元建成新的加工厂房,更新了机械设备,开始生产精制袋装及礼品装“罗伯克绿茶”。2006年8月罗伯克茶厂的产品获得了国家质监部门颁发的“全国工业产品无公害认证书”。2007年,在大理州、南涧县农业局的帮助下,茶厂投资30万元建成了125亩茶园自动喷灌系统。
       近年来,尽管茶叶市场的持续低迷同样也影响到茶场,却丝毫没有影响到茶厂的代头人李正林发展茶叶产业的决心,一方面他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共谋发展,另一方面,去冬今春以来,茶厂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开展茶园冬季农作管理,包括茶树修剪、茶园田间深翻除草、施肥等项农作,为来年茶树的生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断发展壮大的茶叶企业

——保山市隆阳区凤溪茶叶有限公司

李发志

(保山市隆阳区茶叶技术推广站 678000)

       隆阳区凤溪茶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法人代表:刘春贵,现有职工60人。
       公司位于保山市北大门老营村,距保山城区35公里,东临大保高速公路,西靠保山西山山脉,南依北庙水库,北邻澜沧江上游和道人雪山。公司茶叶基地地处海拔2000~2400米的老营村(原凤溪镇)高山中,群山环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常年云雾缭绕,生态环境极佳,是天然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是保山市历史悠久的万亩茶园基地中心。公司拥有目前最先进的茶叶生产硬件设施及加工技术,产品通过国家食品生产“QS标准认证”。主要生产“凤溪玉叶”品牌绿茶、红茶和普洱茶三大系列产品,以绿茶为主,已开发出高档礼盒和中低档产品24个,适应不同消费者。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环境条件,所以生产出品质独特的高山优质绿茶,产品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亲睐,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广东、河南、昆明、大理、德宏等地,现保山设总经销一个,各县区、城区大小商店超市1000多家均有销售,总店位于城南盛世西—25号,品牌效益明显。填补了隆阳区无精品茶叶的空白,为隆阳区茶叶生产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是隆阳区茶叶产业的骨干龙头企业。
       公司现有优质高产生态茶叶基地2800亩,茶种为云南优质大叶种,茶叶加工厂房2200平方米,初、精制加工机械26组(套),固定资产总值1000多万元。年加工能力达到了1000余吨;产品畅销无积压,年产值3000多万元,年上缴税金100多万元。季节性用工6500多人,年支付人工工资150多万元,为邻村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辐射带动瓦窑镇、板桥镇等周边茶园20000多亩,带动从业人数10000余人。形成了“企业+茶农+基地+市场”的生产链,带动茶农脱贫致富。
       公司从成立以来,连续三年参加中国·云南省茶业博览会,中国·保山南方丝绸古道商贸旅游节,拓展省内外市场,树立了公司形象,提升了品牌效应,“凤溪玉叶”茶品是保山三大名茶之一。2008年荣获“云南省第六届城市运动会唯一指定用茶”,2009年云南省政府组织我公司参加香港美食节名优产品展览会,2009年荣获“第六届中国·保山南方丝绸古道商贸旅游节唯一指定接待礼品”等荣誉称号。2009年我公司与隆阳区委宣传部共同举办“凤溪玉叶杯”春满隆阳书画大赛,宣传发扬了保山文化和传统茶文化。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公司在发展的同时,也从未忘记回馈社会。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捐资5万元,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公司尊重人才,关注教育,积极开展捐资助学,从2007年开始,资助2名贫困大学生学费和生活费,直至毕业,每年支付3万多元。
凤溪玉叶品牌茶叶“喝凤溪玉叶,品人生百味”的广告词,正是公司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公司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山区小茶厂,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品牌企业。一路走来,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种渠道筹资,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引进了先进的茶叶加工流水生产线,开发研究了先进的科学加工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公司一直保持了良好的信誉,建立了健康的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解除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公司正以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富有创新精神的员工队伍秉承“质量求生存,信誉求发展”的企业理念健康发展,计划到2010年,要发展茶叶基地10000亩,辐射带动面积40000亩,实现产量2000多吨,产值6000多万元,年上缴税金200多万元,并将不断打发展壮大实现“凤溪山间玉叶竟,隆阳茶市凤溪兴”的企业目标,使“凤溪玉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供稿:云南省茶业协会秘书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