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形软鞭价格:《云南茶叶》杂志2009年第二期刊载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07:08

《云南茶叶》杂志2009年第二期刊载的文章


优化茶类结构 提高茶叶品质 稳固茶叶产业

黄生艳1、2  李启山1   李育林1

(1腾冲县茶叶生产办公室 腾冲,679100;2腾冲县茶桑技术推广站 腾冲 679100。)


       云南省腾冲县地处东经98°05`~98°46`、北纬24°38`~25°52`之间,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雨量充足,年均降雨量1470mm,年均日照2153小时,相对湿度79%,年均气温14.9℃,≥10℃的年均积温4647℃,地形地貌为山、坝相间和丘陵,海拔多在1400~2000米之间,土壤多为富含有机矿物质的火山灰黄壤土,pH值4.5~6。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土壤气候特点十分适宜茶树生长,腾冲种茶历史悠久,明朝洪武年间就开始种植茶叶,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据普查有茶树品种资源115个,被茶学专家誉为“品种资源宝库”,茶叶品质好,茶叶产业经多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一、腾茶产业的概况
       腾冲县1986年被列为“国家出口茶商品基地县”;1987年农业综示区被列为全省六个茶叶综示区之一;2001年被列为云南省“有机茶示范县之一”。腾茶产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茶叶生产加工体系,茶类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茶叶良种化率大幅提升,腾冲成为了云南的重点产茶大县之一,2006年在全省120个产茶县中排名第七。2007年因普洱茶升温,我县茶叶产业通过市场大幅波动的考验,实现面积、产量、产值和茶农收入创历史新高,总面积达10.4万亩,培育上规模龙头企业5个,建设精制厂3个,初精合一厂26个,初制所138个。实现茶叶总产6506吨,产值32485万元 ,茶农收入21721万元,与1998年相比,面积、产量、产值、茶农收入分别增37.4%、168.8%、1018.6%、797.6%。
       通过多年的培植,全县涉茶人口达22万,茶叶已发展成为种茶乡镇茶农增收致富、企业增效的“生命产业”和“希望产业”,为贫困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08年,普洱茶市场大幅回落,腾茶产业虽然受到了巨大冲击,茶叶产值、茶农收入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37%、54 .4%,但与2006年相比,茶叶产量、产质和茶农收入分别增18%、56%和19%。腾冲茶叶产业在普洱茶市场大起大落中能维持2006年的效益水平,很大程度上在于多年来注重茶类结构的调整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二、调优茶类结构,提升腾茶竞争力
       1、扶持龙头企业,调整优化茶类结构。腾冲茶叶产业发展是一个由手工向机械化生产加工过渡、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针对初制加工能力不足,茶所布局不合理,多数初制茶所简陋、基础薄弱,房屋、机械设备老化,家庭作坊式加工,生产卫生条件差的情况,长期以来坚持多渠道筹资和加大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茶厂(所)的技术改造和建设工作。特别是1998年以来,县委政府加大了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和指导,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茶叶外贸出口的扩大,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开始普及,主要生产工夫红茶和红碎茶。90年代名优绿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消费观念改变和消费升级的拉动下,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以及普洱茶和高品质的乌龙茶等越来越受人推崇,销费群体及销量不断扩大。腾冲为适应这一茶叶市场的变化,将培植龙头企业和茶类结构调整相结合,充分发挥名牌效应,围绕“提升绿茶、开发乌龙茶、突破普洱茶、恢复红茶”,进一步优化茶类结构,提高腾茶市场竞争力。 2000年云南省腾冲县清凉山茶厂有限责任公司的“清凉山”茶被云南省农业厅首批认证为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2001年“清凉山”品牌被省政府列为“十五”重点扶持发展的“十大名牌”之一。2002年公司被认定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0—2003年“清凉山毫峰”、“清凉山磨锅茶”在云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连续荣获金奖;“清凉山”商标被认证为云南省著名商标,成为全省茶叶知名品牌之一;2005年公司被认定为云南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2004年云南省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高黎贡山”注册商标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05年 参加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中,参评产品在拍卖会上,每砣(7片)以2万元的价格成功拍卖,使高黎贡山古茶的知名度在京城声名鹊起,并荣获“普洱茶文化北京行贡献奖”,产品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畅销产品奖”;公司被评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经过十年的努力,“两山”龙头企业在茶厂建设、基地发展、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及时调整茶类结构,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龙头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管理不断规范,市场开拓力度不断加大,产销形势良好。2008年 “两山”龙头企业以绿茶和普洱茶、红茶为主的232个系列产品共实现产量2827吨,产值10177万元,销售数量2425吨,销售金额8730万元,支付农民工工资1986万元。 以“台茶”、“云丽江山”、“黄梨坡”、“黄泥坡 ”、“腾新”、“余公”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建和改扩建的重点企业已初具雏形,基地建设和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茶类结构不断优化,加工企业以卖原料和半成品为主的情况大为改观,综合效益和产品附加值大为提高。以利用北方红茶市场的“腾新”茶业公司,带动全县生产红茶1000吨,以“云南台茶公司”通过自办样板带动乌龙茶基地建设,试制的高山乌龙茶产品品质上乘,深受清费者的喜爱。龙头企业的成功培植,使腾冲在茶类结构调整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逐步显现,茶类结构日趋合理,腾茶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2、将标准化茶所建设、市场营销与茶文化宣传相结合。2005年7月1日国家对茶叶产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以来,通过组织主产茶乡和重点企业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和提高认识,按照标准化建设规划和茶厂(所)合理布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工的原则,2008年全县已有清凉山茶厂有限责任公司、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5个茶叶加工企业顺利通过QS认证工作;清凉山茶厂生产的“清凉山蕊峰”、“清凉山曲峰”等5个产品、高黎贡山生产的“粟栗山寨茶”等4个产品以及台茶公司生产的“极边乌龙”共10个产品被认证为有机食品。在市场营销和茶文化宣传上,县政府拨出专款组织腾越艺术团及相关企业参加了2006年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锦绣腾冲》以茶文化为载体,全面宣传了腾冲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腾冲茶文化,树立和扩大了腾茶品牌、腾茶文化的影响力、知名度。逐步建立了相对稳定和成熟的五个营销市场。一是“两山”品牌的省内小包装绿茶市场;二是广西花茶茶坯市场;三是西北和沿海炒青茶市场;四是北方红条茶和边境红碎茶市场;五是普洱茶、有机茶和旅游精品茶市场。从而使腾冲茶叶形成多茶类、多花色、多市场的生产经营格局,极大增强了腾茶适应市场变化的竟争能力。
       3、引进新品种、开发新产品。腾冲种茶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据普查腾冲境内共发现有茶树品种115个,分属于三个系六个种。主要品种有:大理茶、滇缅茶、普洱茶和茶四种。但栽培管理茶园全部为云南大叶种。2002年通过滇台合作项目从台湾引进青心乌龙、金萱(台茶12号)、四季春、青心大冇,四个乌龙茶品种在县茶桑站茶树品种园落户,2005年5月云南台茶茶业有限公司引进青心乌龙茶苗在明光乡自治村试种成功,标志着腾冲茶叶产业进入了一个多茶类协调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底已种植青心乌龙茶园5245亩,云南台茶茶业有限公司,目前共完成总投资1440万元,建有年产200吨高山乌龙茶标准化加工厂一个。3000亩的示范样板种植基地,已取得有机茶园认证。 2008年有400亩茶园进入投产期,加工“极边乌龙茶”2800公斤,销售单价600元/公斤,产值168万元。 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2008年8月对“极边乌龙”内含成份进行检测:其水浸出物为44.7%,茶多酚为23%,氨基酸为3.9%,咖啡碱为2.4%。 从检测结果可看出,其内含成份更有利于乌龙茶高香、鲜爽、回甘味的形成。产品投放市场后获得一致好评,种植取得成功,实现了青茶类在腾冲茶叶史上零的突破。
       4、加强茶园管理、提升茶叶品质。按照“巩固提升绿茶,开发乌龙,优化普洱,恢复红茶”的思路,切实加大茶园综合改造力度,目前拥有茶园修剪机105台,电动喷雾器15台,采茶机2台。同时按照“退出一批、改造一批、新植一批”的路子对产量和效益较低的茶园实行改种换植,建设高优生态茶园。2008年底全县已通过认证无公害基地茶园96000亩(其中有机茶园9000亩,绿色食品基地茶园7000亩)。 无性良种茶园达6.2万亩,全县良种化水平达51.2%,成为了全省无性系良种化水平较高的县。通过调整和优化茶园结构,逐步形成了清凉山高优茶园效益区、高黎贡山绿色生态茶区、热海有机生态旅游园区,北部高山乌龙精品茶区。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良种化发展。
       三、腾茶产业下步规划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茶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茶叶产业发展,依靠科技,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培植龙头,叫响品牌,加快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市场管理规范化步伐,走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之路,
       发展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5万亩(其中乌龙茶面积3万亩),实现总产8000吨。为实现“十一五”未的奋斗目标,树立“六个观念”,做到“六个坚持”。即:树立大产业的观念;树立大市场的观念;树立以质取胜的观念;树立规模经营的观念;树立科技兴茶的观念;树立开放搞活的观念。做到:坚持扶持政策不变、信心不减;坚持品牌打造和龙头企业培植力度不减;坚持标准化茶叶基地建设的力度不变;坚持茶(厂)所的管理和建设标准不降低;坚持提升茶叶综合效益的目标不变;坚持拓展市场空间的思路不变。


落实标准实施  促进产业升级

洪杰     段映莲

(昌宁县茶叶技术推广站,678100)(昌宁县能环站,678100)

       摘 要:本文概述了《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标准》的形成过程和昌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在生产中贯彻实施标准,提高茶叶产业效益的对策。
       关键词:茶叶  标准  现状  对策

       茶叶是昌宁的一项传统骨干产业之一。种茶历史悠久,据载明洪武年间即开始种茶。1986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列为全国第一批优质茶基地县后,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县茶叶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到2008年底,全县共有茶地面积15.36万亩,产茶7340吨,农业产值13000万元,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昌宁县茶叶种植及加工多为个私分散经营,缺乏统一的生产管理标准和加工标准,茶园管理粗放,加工技术落后,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着昌宁茶叶产业的发展。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要素,关乎产业生存发展的大局。要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必须要有一个高水准的统一的技术标准,要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通过示范推广,使农业实用技术与实施标准化相结合,才能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   
       一、《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标准》形成过程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农经〔2003〕70号文件的通知,昌宁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被列为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自2004年开始实施,项目计划执行时间为3年。根据文件要求,2005年6月成立了“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组建了昌宁县农业标准化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区技术工作组,由县农业局茶叶技术推广站有关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无公害茶生产综合标准和实施方案的起草编写。
       经过深入调查了解,结合昌宁县茶叶生产实际,将田园镇、漭水镇、温泉乡、鸡飞乡规划为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示范区。选定了隆昌茶厂、尼诺茶公司、福兴茶厂认证的“云宁”红茶和“尼诺”绿茶的基地为示范基地,示范面积4.2万亩。
       经过技术工作人员历时1个月的工作,通过查阅有关的技术资料及茶科站编写的“昌宁县有机、生态茶园技术实施方案”等资料,结合主产茶区海拔、温度、降雨量等气候情况、茶树新品种储备的实际情况,起草了《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标准》等共8项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根据标准的起草编写要求,我们将征求意见稿分别送保山市农业局、植保站、经作站、土肥站、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和昌宁县委、政府五机关、县农业局、科技局及各无公害茶生产综合示范区的4乡(镇)、3家示范基地企业征求意见,并根据各单位、各部门提出的20余条意见、建议并进行了归纳修改完善,特别是保山市农业部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提高标准的质量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05年8月17日,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保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审查组,对标准进行了审查,标准顺利通过审定。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后,于2005年8月28日以云南省地方标准发布。并在全县主产茶区开始推广实施。
       二、标准化项目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
       1、实施情况。《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标准》发布后,按县政府要求,农业标准化昌宁无公害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广泛进行宣传动员,开展技术培训,先后在田园镇、漭水镇、温泉乡、鸡飞乡等茶区举办《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标准》示范动员现场培训38次,培训乡、村干部、农技人员、茶农3600多人次,并和示范区乡镇和示范企业签定责任书,做到项目有人抓、有人管、保证项目的完成。同时为稳定发展茶叶产业,县政府在项目实施的三年中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促进了项目的推广运用,全县茶叶产业得到了发展,认定无公害茶园面积4.2万亩,茶叶产业效益得到了明显提升。
       2、存在问题。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标准化示范项目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昌宁县基础条件溥弱,农业技术转化率低,在推广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业标准化起步晚,对标准化的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涉及部门多,组织协调困难。二是在茶叶生产管理上,全县茶园大部分都属于种植大户或者农户经营管理,面积分散,精制企业无基地,管理中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对农约、化肥施用以及茶树修剪等茶园常规管理技术不按标准执行;在加工上由于全县初制所布局不合理,经营过度分散,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市场不规范,无序竞争激烈,鲜叶收购不分等分级,或者为了多收鲜叶采取哄抬价格,抬级收购,扰乱正常秩序,导致采摘鲜叶标准下降,茶叶品质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还有一些初制所机械老化陈旧,厂房面积不足,属小作坊生产,卫生难以保证。三是一些较具规模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制定或执行相关的标准,但在实际生产中因不具备检验设备和检测能力,对产品质量无法实施检验和监控或者在收购原料时不按标准执行。
       三、推广标准化生产的建议
       1、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齐抓共管,推动茶叶标准化生产。实施标准化生产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是不可完成的,必须把涉及的有关部门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形成一个合力,齐抓共管。把茶叶生产中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做到各级各部门都明确任务,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推动茶叶标准化生产。
       2、加强培训,引导企业和农户实行茶叶标准化生产。企业经营者和茶农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标准化生产的实施效果,也影响到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提高茶农的科技文化素质,强化食品安全意识,培训重点是茶叶专业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引导茶农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按《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标准》执行。
       3、取缔无证经营,净化生产环境,强化安全生产。全县377个初制所中布局不合理,有一部份初所属无证经营,加工机械不足,厂房面积不够。加工技术不精,不按标准生产加工,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产品质量低,在茶叶销售中低价抛售,严重挠乱市场秩序,要坚决予以取缔。
       4、合理布局,合并小初制所,实现按标准规模生产。由于历史原因,全县初制所布局不合理,争收鲜叶的现象严重,在收鲜叶过程中不按标准收购,不及时引导茶农合理按标准采摘,导致鲜叶质量下降,成茶品质下降。必须采取强硬措施,采用不同的方式,合并或者关闭一些小初制所,做到茶所布局合理,减少无序竞争,实现按标准规模生产。
       5、依托加工企业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加工企业与茶农,基地紧密相连,依托加工企业加强标准化生产实施和推广是一条捷径。一是初制所向茶农收购鲜叶,在利益共享的作用下,更能很好地引导茶农进行标准化生产。二是全县精制加工企业中,有基地的为数不多。而且有基地的面积也比较少,仅占全县总面积的2.2%,原料收购来自各方各面,质量难控制。采取在互利共赢的条件下和种植大户、茶农联营,建立专业合作社,按标准进行生产,既推动了标准的实施,企业又控制了产品质量得到实惠。三是已获得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茶认证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所认证产品标准进行生产。
       6、发挥茶叶协会功能,加强产品质量监管。茶叶商会、协会作为社团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作为政府与茶业的桥梁和纽带,接受政府的委托,行使行业管理职能,如组织开展各项技术培训与服务、发布茶业信息、组织开展茶事活动等;并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和特点,制订行规和行业管理制度,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断健全、壮大茶叶协会组织,成立茶叶质检中心,加强茶叶产品的质量监管,依照产品标准,规范等级,保证不合格产品不流入市场,确保昌宁茶叶的品质和信誉。                          
       7、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标准实施。茶叶生产标准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议各级各部门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全县茶叶生产标准化。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所涉及的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市场监测,严格检验制度,加强质量抽检力度,从生产环节做起,实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监控。二是全县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茶认定的面积和认证的产量在全县茶园面积和产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大认证的力度,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对认证的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三是在新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种换植上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各种扶持资金重点扶持相对集中连片的茶园,建设中严格按《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标准》操作,做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昌宁茶叶产业。


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潞西茶业强市

章松芬

(德宏州潞西市茶叶技术站,潞西,)

       摘 要:本文结合潞西茶叶品牌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实施品牌战略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潞西茶叶   品牌战略   措施 建议

       茶叶产业是潞西继甘蔗产业之后的又一传统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潞西各级党委、政府和茶叶管理部门,始终把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主项,特别近几年来,潞西茶叶产业实现了较大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可喜成绩。截止2008年,全市茶园总面积发展到148882亩,其中投产茶园70466亩,茶叶产量6505吨,平均亩产干茶92公斤,实现茶叶农业产值6505万元,工业产值1.3亿元,在茶叶市场极不稳定的年份实现了面积、产量双丰收的良好局面,茶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产业。
       潞西市在做大做强做优茶叶产业、打造茶业强市的过程中,有很多做法是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潞西茶叶品牌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潞西市茶叶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纷纷注册自己的商标,改进茶叶包装,加强市场宣传,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目前,潞西已注册的茶叶品牌有“勐巴娜”、“云宏”、“曼飞龙”、“德凤”、“孔雀公主”、“滇茗”、“五梁”、“德优”、“雅普”、“灵岑”、“和顺号”11个。“勐巴娜”牌被指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唯一纪念茶,并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品牌。“云宏”品牌茶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品牌和中国普洱茶十大知名品牌,“曼飞龙”在中国云南首届普洱茶茶王获优质普洱茶奖,“德凤”牌获云南省第二届茶叶博览会银奖,富有民族特色的“香竹筒茶”荣获香港回归首届礼品技术博览会金奖,“大叶剑锋”、“滇红毛锋”荣获国家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和铜奖。全市茶叶包装实现了由通用包装到专用包装的跨越,各类专用包装有近百种之多,品牌竞争促进了潞西茶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有两家有机茶生产企业,一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一家无公害茶生产企业。
       二、潞西茶叶品牌创建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品牌建设缺乏宏观策划指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企业虽然已清醒地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不少企业仍对商标定位较低,简单随意,缺少策划和文化内涵,不注重商标管理,出现商标较为零乱混杂的现象。“一品多牌”客观上也给品牌运作带来了困难。
       2、品牌建设存在各自为政,单军作战多,影响力小,品牌建设特色不明显,缺乏创意,不论是包装装潢设计,还是在广告宣传上均有雷同之处,往往造成商标间的相互消耗,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3、品牌建设缺乏科技创新。有些企业产品结构单一,既缺乏系列产品,也缺乏产业规模。产量小和过于分散的倾向较为普遍,加工滞后,量少质低,宣传乏力,最终导致有牌无名,难以获得大发展,更不能创出全省乃至全国驰名品牌来。
       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品牌战略
       1、产品质量是发展品牌的基础。潞西市的“云宏”、“勐巴娜”、“德凤”能历经多年而经久不衰,这同其卓越品质是分不开的,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树立了质量意识。一是严格按照产品标准生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已颁布《生态茶综合生产标准》,企业生产严格照章办事,不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积极申请QS认证,引进先进理念,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二是确保茶叶卫生质量达标。国家对茶叶已开始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这就要求企业从茶园基地源头抓起,按照无公害生产的要求进行田间管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少企业已实行了“公司+基地+标准”的形式生产,这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同时对茶厂进行改造,整顿美化环境,改变脏、乱、差的形象,改善加工条件,实行清洁化生产,避免加工包装环节中的污染。三是加强对茶农和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责任感、进取心,使他们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个道理。
       2、可持续发展是发展品牌的关键。发挥品牌效应,应紧紧抓住可持续发展这个关键,一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应保证资源能够稳定发展利用,不能为扩充市场盲目发展不适宜的品种。二是产品的开发,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永保产品畅销不衰。三是产品市场不断开拓。
       3、做好产品组合工作。勐巴娜西茶业有限公司、生态茶业公司、德凤茶厂等已初步形成了系列产品,品牌运作情况也较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固定的销售渠道,企业要合理利用已闯出的市场知名度和现有渠道进行品牌扩大和产品延伸,实施品牌茶组合战略,以争取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
       4、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战略。“勐巴娜”、“云宏”、“德凤”品牌茶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市场排他性很强,消费也多集中在购买力较强的团体和人群中,市场上以礼品茶为主。对部分消费者来说,决定购买的因素不是价格,而是高品质的质量需求,所以市场定位应以高端市场为主,销售渠道应选择在专卖店和一些信誉较好的大商场的专柜内,树立优质优价的企业形象去赢得市场。
       5、加强品牌宣传攻势。我市大部分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缺乏总体战略规划,随意性大,计划性不强,往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搞个活动,热闹几天,消费者刚有了点兴趣,企业却又偃旗息鼓,悄无声息了。后续市场渠道建设跟不上,所宣传的品牌茶在市场上难有踪迹,没什么效果。因此,品牌宣传要服从企业的市场战略布局,要有针对性,制定相应的市场发展和品牌宣传计划,进军目标市场。
       6、弘扬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对茶叶企业来说,茶文化源源流长,还没有哪种商品像茶这样与文化紧密结合,卖茶就是卖茶文化。茶是种嗜好性很强的商品,消费者容易形成偏好和习惯,只有创造出极具个性和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牌,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不能单纯就卖茶而卖茶,企业应与茶道表演、书法、茶具等有机结合起来,做活茶文化、开拓茶市场。
       7、实施人才战略。潞西市企业目前都处在创业初期,企业管理者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充当着多面手的角色。这在企业发展初期,在管理上能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但在扩大品牌规模时就可能会出现管理失控。企业应该招聘一些经验丰富的市场营销人员和茶叶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在品牌经营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及早完成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转变,推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四、关于潞西茶叶实施品牌战略的几点建议
       1、树立品牌观念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工作要切实加强服务职能,把实施品牌战略纳入农村经济工作的议事日程,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使茶叶“品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茶农要清醒地认识到树立品牌是增加农业收入主要途径;品牌做强,企业经济活了,茶农经济亦有效益。
       2、建立标准化体系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关键环节。制定和健全各个茶叶品种的系列生产、加工和营销标准。严格规范茶叶生产、流通中肥料、农药、采摘、加工、包装、销售全过程,确保茶叶品质质量和安全卫生质量。充分发挥品牌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进入市场的能力,促进茶叶品牌建设。
       3、规范和完善市场机制是实施品牌战略的有力保障。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和完善市场机制。积极推介申报茶叶商标,借“QS”认证市场准入契机,建立市场茶叶准入制度,规范品名,标注产地,稳定质量,严禁、杜绝假冒伪劣充塞市场。坚决打击盗用“名牌”的侵权行为,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市场竞争走上良性循环快车道。
       4、强化品牌培育。首先,广泛宣传。政府和企业要积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渠道加强对潞西茶叶品牌的宣传,尤其是加强当地现有著名、知名商标的宣传,扩大影响,拓展市场,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其次,实施“推荐茶叶品牌”机制。通过茶叶推荐品牌效应,努力培育现有的“勐巴娜”、“云宏”、“孔雀公主”、“曼飞龙”、“德凤”等一批重信誉、保质量的茶叶企业品牌;第三、强化品牌整合。集中力量扶持“勐巴娜”、“云宏”、“德凤”等一批上规模、有实力、上档次、市场竞争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加快品牌整合。
       5、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争创品牌。为调动茶叶争创品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定鼓励企业争创品牌的优惠政策,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名牌)、潞西市知名商标的企业要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同时,在税收、土地使用、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品牌企业的发展。
       6、茶叶主管部门和工商部门要积极协助企业做好国家、省、市名优品牌申报和评选工作,多创知名品牌,并引导和帮助茶企业进行商标申报和注册登记。

建设哈尼茶乡的建议

杨海士1 杨建嵘2 

( 1、绿春县茶叶生产办公室 662500;2、绿春县发展和改革局 662500)

       “绿色产业富县、电矿产业强县、哈尼文化生态县”三大目标的提出为绿春人民指明了一个可行而又充满憧憬的奋斗方向。茶叶产业作为三大目标的主要培植产业之一,新的发展思路正在逐步确立,但绿春茶叶产业一直忽视了茶文化的作用,更忽视了哈尼茶文化的作用。提出建设哈尼茶乡这个目标,就是要利用绿春较好的茶叶产业基础和丰富而独特的哈尼茶文化资源,发展壮大茶叶产业,加快“中国绿春哈尼文化生态县”建设,促进三大目标的实现。
       茶如梯田一样是哈尼族的骄傲。“茶”这个与健康、文化、时尚紧密相连的“特殊产品”,其健康保健和文化的价值已经得到世人的认可,有迹象表明茶将成为21世纪的时尚饮品。就它的市场价值而言,文化给予茶很大的升值空间,这是其它农副加工产品不可比拟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哈尼族是茶的民族,茶如梯田一样是哈尼族的骄傲。哈尼族是世界上种茶最早的民族之一,在哀牢山、无量山等哈尼族聚居的地区,都能见到人工栽培的大茶树和古茶园,可以说哪里有哈尼族,哪里就有古茶树,哪里有古茶园,哪里就有哈尼族。在古代哈尼族迁徙的路线上都能发现哈尼族种茶的痕迹,这反映了哈尼族对茶树种植的传播史。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王就是在哈尼族生活的地方发现的,1000多年前哈尼人已经把种茶技术提高到了很高的水平,哈尼族被公认为创造茶文化的主要民族之一,可见哈尼族对茶文化的巨大贡献。普洱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其价值还在不断的挖掘之中,哈尼人栽种的大茶树、古茶园从古至今就是普洱茶原料的重要来源,“普洱茶”就是哈尼茶文化一个创造(“普洱”哈尼语意为“水湾寨”)。由此可见,茶文化与哈尼族是无法分割的,建设哈尼茶乡就是要传承和发展哈尼茶文化。
       绿春是哈尼族聚居地种茶最多的县份。红河州是哈尼族居住最多的地区,绿春却是世界上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哈尼大县,是红河州最大的产茶县,也是哈尼族聚居地种茶最多的县份,凡是哈尼族村寨几乎都有茶园。境内有几百年的古茶树群,绿春哈尼人的种茶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茶在绿春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茶文化是绿春哈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哈尼人的婚俗、祭祀、礼义等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哈尼族“以茶为大”充分说明了茶对这个民族的影响。但是,哈尼族在茶文化的地位还没有引起重视,如何开发哈尼茶文化仍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绿春建设哈尼茶乡就是要开发这一处女地。绿春建设哈尼茶乡,不求“大”只求“特”,将哈尼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亮点内容来做文章,提高哈尼茶文化的地位,这应该是一个大胆而现实的设想。哈尼族文化包括茶文化在内可以说都是原生态的,“少数民族的就是生态的”,这已经形成了人们固有的意识,所以打造“哈尼茶乡”这一品牌,不觉把绿春的茶叶提高到生态的高度,使绿春的茶叶增加了“生态的香味”,这正好符合了县委政府生态茶的发展之路。
       建设绿春哈尼茶乡,是基于哈尼族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基于绿春的县情,强调了原生态的经济效益,更强调了特色。总的说来绿春有建设哈尼茶乡的可行条件,建设哈尼茶乡的思路是有名有实的。
       哈尼茶乡是哈尼文化生态县建设的核心内容。茶同时具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应,所以建设哈尼茶乡,做大茶叶产业,应该是建设中国绿春哈尼文化生态县的首选项目。茶是绿春的传统产业,目前,绿春已经种植16多万亩的茶园,投产的有10万多亩,已经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只是还没有意识到绿春丰富的哈尼茶文化资源的价值,没有认识到哈尼茶文化是绿春的特色文化,没有认识到挖掘茶文化对提高茶的经济价值的作用——没有文化的支撑茶是不会出现“天价”的。所以绿春要做茶的文章就必须经济、生态、文化“三管齐下”,这样绿春的茶业才有希望做好,才能建成真正的哈尼茶乡,才能精彩地做出中国绿春哈尼文化生态县这篇文章。
       通过哈尼茶文化来体现绿春文化的特色要作为今后的一个目标,阿罗欧滨文化品牌的打造要充分现体哈尼茶文化的魅力,长街古宴、迎接来客、酒店服务、民族节庆都应该有浓浓的哈尼茶文化的味道(在迎宾门迎接贵宾时用茶要比酒更显得“文化、文明、友好”)。要深入开发“哈尼茶道”,让所有的绿春人对哈尼茶道都有所了解,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形成一种大家都在讲茶、品茶的文化氛围。在生态建设中,县委政府已经把茶作为改善县城山梁生态环境的主要树种,最为可贵的是,县城绿化也在栽种茶树,试想一下,不远的将来县城将会成为茶香四溢的茶城。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茶叶实体经济影响大,茶叶市场十分低落的情况下,绿春县委政府始终未放弃对茶叶产业的重视,提出了今后绿春县茶叶发展的新思路:“一稳定三提高”即稳定现有的茶叶面积,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这样的发展态势,无疑为绿春建设哈尼茶乡奠定了基础。
       采取开发新模式——“过渡性野生茶”。绿春县正在走高质生态的茶叶产业化发展路子,红河州第一个有机茶示范基地已经在绿春县的大黑山马鹿塘建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是绿春县茶产业的必由之路,但是要充分挖掘茶叶的价值,还要采取“过渡性野生茶”的开发模式,也就是利用人们绿色生态消费理念,同时兼顾短期和长期利益,建设“人工野生茶园”。具体的方法是在茶园内留出适当数量的茶树不剪枝(就像绿春在茶园里套种八角一样),让它相对自由地生长,让这些茶树在茶园中长成大茶树,这样一来自然增加了茶园生态环境的效果和提高了茶叶的品质,也增加了茶园生态景观的美感,同时,茶作为遮荫树种,长高的茶树有利于其它矮化茶的生长。通过这样的开发模式,用7~8年的时间,也可以形成类似古茶树园的效果,也就形成了“过渡性”的野生茶园。一棵高大的茶树,它虽然是人工种植的却已经带着“野性”。野生茶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的生态价值超过任何人工茶园的价值,普洱茶卖出16万的天价,其原料就是从大古茶树上采下来的。所以这样的开发模式,想到了眼前的利益,也顾及了长远的利益。

加工工艺对速溶茶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孙庆磊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29)

       摘 要:速溶茶以其丰富的种类和方便快捷的饮用方式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但又因为滋味淡薄、香气缺失等问题制约了市场发展。加工工艺能够直接影响到速溶茶的产品品质,好的加工工艺可以显著提高产品的品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近年来,根据速溶茶产品的不同要求出现了很多加工工艺。本文主要介绍了速溶茶的加工工艺对其产品品质的影响,并展望速溶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速溶茶;茶多酚;儿茶素类化合物;加工工艺


       速溶茶是以成品茶、半成品茶、茶叶副产品或鲜叶为原料,通过提取、过滤、浓缩、干燥等工艺过程,加工成的一种易溶于水而无茶渣的颗粒状或粉状的新型饮料。其产品形式主要有速溶红茶、速溶绿茶、速溶乌龙茶等。问世以来,以其健康、快捷、方便、卫生等特点迎合了现代饮料消费方式。大量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癌、抗衰老、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奇特功效,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主体,也是使茶叶具有诸多药理功能的关键成分。而通过提取、浓缩、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速溶茶,进一步富集了这些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儿茶素总量,因此,速溶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生产上速溶茶的一般加工工艺是:原料选择→预处理→提取→净化→浓缩→干燥→包装→成品。速溶茶的原料主要是成品毛茶和杀青叶,含有大量的未被氧化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原料在经过速溶茶加工工艺的高温、高湿和氧气等条件作用,化学成分和初始状态肯定有所变化。有学者就加工工艺对速溶茶的化学成分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朱旗采用HPLC研究了速溶茶中儿茶素和咖啡碱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提取液中儿茶素类和咖啡碱含量较低,随着加工工艺的进程,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的含量逐步增高,其中简单儿茶素的增加量一般高于复杂儿茶素类的增加量,特别是在由浓缩到干燥工艺中,简单儿茶素类大大高于复杂儿茶素类的增加量。阎守和采用比色法研究了速溶茶加工中各个加工环节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变化,研究指出:儿茶素类化合物随着工艺进程不断下降,特别是复杂儿茶素类下降速度远远超过简单儿茶素类,总体趋势和绿茶的加工过程基本一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速溶茶的加工工艺对有效物质和香气的含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完善加工工艺也是提高速溶茶品质的重要途径。不同的加工工艺和不同的加工条件会对产品的品质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加工工艺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保质期。因此,探明速溶茶加工工艺的各个环节对产品的影响作用对于速溶茶的生产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其生产的各个环节来探讨其对速溶茶品质的影响。
        1 原料
       精选原料是加工速溶茶的最初环节。由于不同地区、品种、季节的茶叶其内含成分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原料对速溶茶品质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只有根据不同批次原料的品质特征或消费者的要求对原料进行适当拼配,才能保证质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目前速溶茶企业所采用的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存在明显差异,对原料的要求和适应性也各不相同。因此,应根据所采用的速溶茶加工设备及其加工工艺进行筛选,所选茶叶原料应与速溶茶的加工设备及其加工工艺相匹配和相适应。如低温提取工艺可采用嫩度相对较高的原料,而提取温度高的工艺可采用嫩度相对较低的原料;采用离心设备进行茶汁澄清的工艺不宜选用含毫毛多的茶叶,原料罐提工艺不宜采用颗粒度过小和粉末过多的茶叶原料等。
       原料选定之后,还要进行粉碎处理。茶叶经过粉碎,增大了同溶剂接触的表面积,有利于可溶物的浸出,可加快抽提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2 浸提
       浸提是速溶茶生产的重要工序,且是影响速溶茶品质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浸提茶汤品质直接决定速溶茶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如何使茶叶中的内含成分最大限度地溶出,尽量减少提取过程中香气损失和品质的劣变,使浸提液的品质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茶风味,充分发挥商品价值就成了速溶茶提取工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影响浸提效率和品质的因子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提取温度与时间、茶水比和浸提方式等。
       2.1 浸提温度与时间
       浸提温度对茶叶内含成分的溶出率有很大影响,在低温下利于保持提取物的品质,浸提茶汤汤色亮度高,冷后浑的量也较少,但浸提温度过低会影响茶汤的浸出率。提取温度高,提取率高,然而在高温条件下所得提取液黄度增加,亮度降低,冷后浑增加,茶汤品质下降。主要原因是在高温条件下儿茶素类物质的氧化聚合、Vc氧化作用加剧及蛋白质、果胶类物质溶出较多等因素。在茶汁浸提过程中,茶叶的可溶性成分及主要化学成分的萃取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浸提时间短,不利于茶叶风味物质的溶出。提取时间较长,易造成茶汤氧化,茶叶中的单宁极易过多溶出,产生苦涩味,汤色褐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应用。陈玉琼等研究表明:随浸提温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茶汤干物质浸出率增加,色泽变黄,混浊度明显增加,为了保持原茶风味、降低茶汤浑浊度以及提高干物质浸出率,可采用60℃浸提温度。
       浸提温度对茶汤挥发性化合物组分的影响很大。低温浸提可以最大限度保持茶叶的挥发性化合物组分,一是由于茶叶挥发性化合物组分大多分布在接近叶肉细胞的部位,对高温处理敏感,适宜低温浸提;二是茶叶在浸提过程中处于开放状态,在水温的影响下,挥发性化合物组分随着水蒸气的挥发而造成大量损失。为使茶汤具有良好的品质,浸提温度应控制在50℃比较适宜。也有学者认为采用低温缓程浸提技术效果较好,因为相对低的提取温度可以明显减轻茶汤的浑浊和沉淀物的产生,香气的保存性也好。还有学者研究认为浸提温度20~35℃、浸提时间3~6h、茶水比1:40~90、一次性提取的方法,既有较高的浸出率,又能保持绿茶原有的风味,可部分解决目前生产中的沉淀问题和风味保持问题。
       2.2 茶水比
       浸提的茶水比是影响茶汤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茶叶的浸提率、浑浊度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会对速溶茶产品的品质造成直接影响。茶水比低时,茶叶的浸出率高,浑浊度小,但是茶水比过低时,单位茶叶的浸出液所占的体积过大,增大了设备投资。茶水比高时,浸出率低,原料的利用率也低。所以选择合适的茶水比对于速溶茶生产十分重要。刘承初等以8~40目绿茶为原料,茶水比分别采用1:50、1:75、1:100和1:125,在90℃、5min条件下,用去离子水浸提绿茶发现,随着茶水比的增加水浸出物含量会增加,但以1:50~1:75的茶水比范围浸出物含量增加较大,从感观评价来看,茶水比在1:75时,茶汤浓度偏大,色泽偏深,不够清澈,口感难以为消费者接受,绿茶茶水比为1:100为宜。同时,茶水比也是影响茶汤挥发性化合物组分的一个重要因子,水分子可与羟基、羰基氧原子等形成氢键,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可在茶叶浸提过程中以极性键结合方式吸附住茶叶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分子。茶汤中由于含有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极性物质,比水更有可能形成氢键,因此茶汤的吸香能力比水强,从而减少挥发性化合物组分的损失。已有研究表明,较大茶水比浸提的茶汤挥发性化合物组分得率高于较小茶水比浸提的茶汤。
       2.3  提取方法
       茶叶有效成分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浸提法和微波辅助浸提法等。
       2.3.1 溶剂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是根据植物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植物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当溶剂加到植物原料中时,溶剂由于扩散、渗透作用逐渐通过细胞壁透入到细胞内,溶解了可溶性物质,而造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于是细胞内的浓溶液不断向外扩散,溶剂又不断进入植物组织细胞中,如此多次往返,直至细胞内外溶液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成分近于完全溶出或大部溶出。提取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直接与溶剂性质有关。溶剂可分为水、亲本性有机溶剂及亲脂性有机溶剂。总的说来,只要植物成分的亲水性和亲脂性与溶剂的此项性质相当,就会在其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即所谓“相似相溶”的规律。这是选择适当溶剂的依据之一。有机溶剂提取法虽然提取效率高,但有机溶剂往往难以从终产品中去除,易形成有机溶剂污染。因此水浸提法仍然是最有效和常用的茶叶有效成分制备方法。
       2.3.2 微波萃取技术
       微波萃取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提取率的一种最新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的原理是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得基体物质的某些区域或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从而使得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进入到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差的萃取剂中,微波加热的机理有别于常规加热,它能够穿透提取溶剂和物料使整个系统均匀加热,使提取体系快速升温,提取速率应高于常规加热方法。由于微波辐射不属于离子辐射,因而不必担心会破坏样品的分子结构。农绍庄等采用微波法以茶叶末为原料制备速溶茶,提取茶叶中水溶性物质并进行调配,研究了微波功率、浸提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次数对速溶茶得率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用时短、得率高、易于工业化。采用微波萃取的最佳条件为:功率为640W,时间为120~150s,料液比为1:15,乙醇浓度为50%,浸提两次。
       2.3.3 超声提取技术
       超声提取技术主要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加速植物有效成分的浸出提取,另外超声波的次级效应,如机械振动、乳化、扩散、击碎、化学效应等也能加速欲提取成分的扩散释放并充分与溶剂混合,利于提取。与常规提取法相比,它具有提取时间短、产率高、无需加热、能避免高温高压对有效成分的破坏等优点。张志远等研究了超声波技术在速溶茶提取工艺的应用,针对与超声波提取效果直接相关的几个主要因素(超声波频率、提取时间、温度、料液比、次数)做单因素实验,并得到速溶茶生产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最佳工艺参数是提取温度50~60℃,提取时间10~15min,茶水比1:20,提取2次。其汤色嫩黄明亮,略有沉淀,滋味鲜爽,香高持久,绿茶特征明显。
       超声波提取法对容器壁的厚薄及容器放置位置要求较高,处理不当会影响植物内含物浸出效果。而且目前实验研究都是处于小规模,要用于大规模生产,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有关工程设备的放大问题。
       3 净化和浓缩
       茶叶的提取液在进行下一步处理的之前,最好先进行低温冷处理放置一段时间,使提取液温度快速降低到低温状态。这样首先可以避免茶汤因长时间高温而汤色变黄、产生闷气等变化;其次可使提取液中的茶香成分得到部分保存,使产品有较好的茶香;更重要的是使其中的咖啡碱、可溶性蛋白等部分物质发生沉降,以便在精滤时将其除去,由此可获得有较好冷溶性的速溶茶成品,避免“冷后浑”现象的发生。
       3.1 过滤分离
       高分子膜分离技术是一门崭新的跨学科实用技术,膜分离过程是一种无相变、低能耗物理分离过程,具有高效、节能、无污染、操作方便和用途广等特点,已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被公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高新技术之一,在工业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它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一过程是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根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等。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无机膜主要是微滤级别的膜,如陶瓷膜和金属膜;有机膜是由高分子材料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聚醚砜、聚氟聚合物等。
膜分离的基本工艺原理较为简单,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分离是一种错流过滤,过滤介质平行通过膜,在过滤过程中料液通过泵的加压,以一定流速沿着滤膜的表面流过,大于膜截留分子量的物质分子不能透过膜流回料罐,形成回流液;小于膜截留分子量的物质或分子透过膜,形成透析液。所以膜系统都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回流液(浓缩液)出口,另一个是透析液出口。在单位时间(h)单位膜面积(m2)透析液流出的量(L)称为膜通量,即过滤速度。目前在速溶茶生产上应用比较先进的过滤技术有超滤和微孔陶瓷过滤两种:
       3.1.1 超滤
       超滤是介于微滤和纳滤之间的一种膜过程,平均孔径在3~100nm之间。超滤膜技术是一种能够将溶液进行净化、分离、浓缩的膜分离技术。其截留机理主要是筛分作用,以膜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以超滤膜作为过滤介质,在一定的压力下,当溶液流过膜表面时,只允许水及低分子量溶质通过,从而达到溶液的净化、分离、与浓缩的目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尹军峰等采用平板超滤装置,选用CA材料3万、5万、10万分子量膜,系统研究在不同浓度、温度、压力下茶汁超滤通量及超滤前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糖、果胶、蛋白质等化学成分以及色差、pH、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超滤可以有效澄清绿茶汁,茶多酚及儿茶素组成、氨基酸、咖啡碱、可溶糖等茶叶品质成分得到较大的保留,截留大部分蛋白质、果胶质等易发生沉淀的高分子物质,感官品质佳。绿茶超滤选用适当的膜孔径,采用适合的茶汁温度和操作压力对保证速溶茶的品质和产量是非常重要的。对绿茶而言,在选用合适的膜材料和过滤浓度的前提下,采用5~10万分子量膜孔径,25~30℃过滤温度和0.1~0.2MPa操作压力是合适的。
       3.1.2 陶瓷过滤
       微孔陶瓷过滤是陶瓷过滤机的核心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微孔毛细效应。研究发现,当微孔孔径适当时,微孔内的表面张力将大于陶瓷膜两边的压力差,此时微孔内的水就不会脱出。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水可以通过滤膜而空气透不过,使微孔内保持极高的真空度。工业生产过程中,在功率很小的真空泵(0.8~3KW)作用下,滤液很快被吸走,而固态物质被截留堆积在陶瓷膜表面,实现固液分离。
       此工艺有五大特点:一、过滤精度高,滤液清澈明亮,长期放置后无浑浊现象,溶解性有效成分无截留;二、抗污染能力强,可以趁热过滤浓缩茶液,然后去喷粉,过滤通量大且稳定。三、无机膜具有化学稳定性,容易通过化学清洗恢复通量,使用寿命长。四、设备操作简便,运用费用低。五、设备材质采用卫生级不锈钢,全封闭管道式运行,容易用蒸汽高温灭菌和实行全自动控制,满足食品卫生要求。
       为了确定茶叶提取液过滤澄清的最佳工艺参数,陈金华等研究了不同孔径微滤膜在不同操作条件下过滤澄清普洱茶提取液的渗透通量及普洱茶液过滤后主要滋味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选用合适的膜材料和过滤浓度的前提下,为保证最终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宜采用0.2μm膜孔径、30~50℃过滤温度、0.25~0.3MPa的操作压力和2次透析的工艺参数。普洱茶汁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微滤,可使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固形物等品质成分得到较大保留,并且去掉容易导致浑浊的部分大分子物质。可显著提高普洱茶提取液的澄清度,在最佳的操作条件下茶汁有效风味成分的保留率高,使感观品质得到明显提高,汤色透亮,基本消除了沉淀现象的产生。     
       3.2 浓缩
       过滤后的低浓度茶提取液必须浓缩,将固型物浓度提高到20%~40%左右。这样,既可提高干燥效率,也有利于获得低松密度的颗粒速溶茶。由于茶是热敏性物质,受热过久会造成香气逸失和化学成分变化,所以速溶茶生产对浓缩设备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3.2.1 真空蒸发浓缩
       浓缩过程是速溶茶生产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速溶茶有效成分的成分和含量,进而影响速溶茶的产品品质。真空浓缩是在真空条件下,对物料加热,使茶叶提取液在低温状态下沸腾,水分以气态从有效成分中分离出去。当气态水分流经冷凝器时,被液化回收。真空浓缩罐在实际操作时,经常需要对各种运行参数进行调整,物料的加热、真空的控制、冷却水的调整都需要进行人工监控。如果茶汁温度过高或真空过大,都会导致大量的蒸汽和泡沫进入冷凝器,甚至经过真空管道进入真空设备,对其造成污染或伤害。如果茶汁温度过低或真空较低,则会导致浓缩器效率下降,浓缩时间过长,影响浓缩效果。周天山等采用蒸青绿茶为原料,通过热水浸提、离心过滤、膜过滤后,分别采用蒸发浓缩和膜反渗透浓缩,再经喷雾干燥制成速溶绿茶。对不同浓缩工艺制取的速溶绿茶进行感官审评和主要化学成分测定,并测定其茶汤的色差。结果表明:反渗透膜浓缩工艺生产的速溶绿茶由于低温浓缩绿茶汁,对于茶汤护色、减弱熟汤味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其主要化学成分的保留量以及感官品质均优于蒸发浓缩生产的速溶绿茶。随着科技的发展,真空蒸发浓缩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出现了真空薄膜蒸发技术,它是利用低温负压液体沸点降低原理,达到在低温条件下,水气和茶提取液分馏的效果,由于蒸发温度低,从而保证了产品的香气及各种有效成份的保留,提高了产品品质。且由于浓缩液以膜状分布,故而蒸发面积大,缩短了加工的时间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真空薄膜蒸发具有操作弹性宽、产品质量高、产率和回收率高、操作经济、环境制约因素少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速溶茶生产过程中。
       3.2.2 反渗透膜浓缩
       就浓缩工艺而言,目前较为先进的反渗透膜浓缩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降低茶香损失。反渗透,顾名思义是一种施加压力于与半透膜相接触的浓溶液所产生的和自然渗透现象相反的过程。如施加压力超过溶液的天然渗透压,则溶剂便会流过半透膜,在相反一侧形成稀溶液,而在加压的一侧形成浓度更高的溶液茶汁是热敏性物质,其中的大量香气成分易挥发,用反渗透膜处理茶汁时,其中的水分子的高压作用下被强制透过膜。这样,茶汁的浓度被提高而达到浓缩的目的。由于反渗透是在低温下进行的,所以茶汁中大量的有效成分被保留下来,降低了热损失。又由于反渗透膜分离过程无相变,能耗低,费用低,操作简单,所以已被广泛运用于速溶茶的加工。
       在速溶茶生产的过程中,茶汁的反渗透浓缩速度会受反渗透压和茶提取液浓度的影响。首先,提取液浓缩的速度随着反渗透压的加大而变快。在浓缩过程中,膜内外两面的自由水分子同时进行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由茶叶提取液产生的渗透压使外部自由水渗入,而由高压泵产生的反渗透压将茶提取液中的水分排出。提取液的浓度不变,意味着渗透压基本不变,加大反渗透压必然导致茶汁浓缩速度加快。考虑到渗透膜材料与其他多方面因素影响,实际上采用的反渗透压不能过高。另一方面,在浓缩的实际过程中,提取液的浓度与浓缩的速度都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时间推移,茶汁的浓度不断变大,反渗透浓缩的速度不断降低。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浓缩倍数的增加,提取液自身的渗透压大幅度提高,而反渗透压保持不变。另外,由于茶提取液中的茶多酚等大分子物质的滞留。造成部分膜孔被阻塞,导致浓缩速度明显下降。胡建农等研究茶叶提取液的温度、浓度和压力对反渗透浓缩速度的影响,检验反渗透膜的再生性能,测量浓缩过程的能耗,鉴定浓缩茶提取液的品质。结果表明,该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高品质、低成本、易操作的特点,有推广潜力。
       速溶茶在加工过程中经过了多次的热处理工序,茶多酚、芳香物质类、色素类的氧化使速溶茶的香气、色泽、滋味都严重劣变,造成最终成品品质下降,使速溶茶丧失了茶叶良好的天然风味。而膜浓缩茶汁在生产工艺中采用了先进的超滤工艺,提高了成品的澄清度,解决了混浊和沉淀问题。采用低温膜浓缩,最大限度的保存了茶叶的天然香气,使其制备的速溶茶风味完全接近干茶原有的茶叶风味。所以反渗透膜浓缩茶提取液是各生产厂家生产速溶茶的最好选择。
       4 干燥
       在速溶茶的干燥工艺中,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喷雾干燥法,其原理是将浓缩液雾化并使其与热空气接触而干燥。为了提高速溶茶的品质,在喷雾干燥前对浓缩液需进行预处理,即将浓缩到一定浓度(20%左右)的茶浓缩液加入密闭耐压的罐内,充入CO2气体,不断振动,使浓缩液和CO2气体混合均匀,产生大量泡沫,使得在喷雾干燥过程中形成外鞘薄,中心空的颗粒型速溶茶。喷雾干燥的显著的优点是设备价格便宜,生产效率高,但速溶茶在喷雾干燥过程中风味物质有较大损失。
       真空冷冻干燥的原理是先将需要干燥的茶汤在低温下完全冻结,然后在高真空状态下直接将水分以升华的方式除去。由于整个干燥过程是在真空、低温的条件下完成的,避免了氧化及高温对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茶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且干燥后的速溶茶粉呈多孔海绵状结构,极易溶于水。这正是高品质速溶茶所需要的。因此,近年来该技术在速溶茶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真空冷冻干燥耗能较大,致使速溶茶的生产成本较大,影响速溶茶企业的经济利益。
       无锡轻工业大学学者李影选择具有独特风味的乌龙茶为研究对象,以此来阐述速溶茶生产工艺对其产品风味的影响。以乌龙茶的浸提液为参照,采用GC-MS方法来分析喷雾干燥产品和冷冻干燥产品风味物质的种类数量及含量上的差别,即香气组分种类的丰富度以及组份比的协调性的变化状况,并且做了相应的感官评定实验,从茶的香气、汤色、滋味上进行评定,从两方面说明了冷冻干燥工艺速溶茶风味的影响较小,是较理想的生产工艺。
       5 前景展望
       速溶茶是一种健康的饮品,具有方便、卫生、快捷的优点,是茶叶深加工中一种新型产品。目前我国生产的速溶茶主要缺点是滋味淡、冷溶性差、香气低、茶汤不够澄清,易产生混浊和沉淀等品质问题,这是今后速溶茶开发研究与生产上面临的最大难题。要使速溶茶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对速溶茶生产工艺的流程中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生产工艺上对速溶茶产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为速溶茶生产寻找一套完善的工艺参数。
       此外,降低速溶茶中的咖啡因含量将是今后速溶茶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目前该技术还未成熟,热水脱除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脱除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如果能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会给速溶茶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略)

双峰县名优茶发展的思考

唐咸瑞  阳伟龙

(湖南双峰县农业局  双峰  4177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双峰县名优茶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该县发展名优茶的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双峰县  名优茶

       双峰县茶园面积历史上一度达4900公顷,曾是全国100个年产茶5万担以上的基地县之一,红茶生产有过一段鼎盛时期,茶叶在全县农业生产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该县农业三大优势产业之一,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茶叶生产受到严重冲击。为加快双峰县域经济发展步伐,近年来,县委、政府把推进农业发展作为富民强县的一项根本举措来抓。茶叶是双峰农业生产的重要项目,开发和发展当地有特色的名优茶,对于振兴双峰农业经济,发展高效、创汇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双峰发展名优茶的生态环境
       双峰县地处湖南省中部--湘中丘陵区,坐落于南岳衡山和雪峰山怀抱之中。位于E 111°54′54″~ E 112°31′05 ″、N 27°12′~ N 27°42′49″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严寒期短,阴睛少雨天多,年平均气温17.0℃,年降水量1340~1580mm,年日照1560 h,无霜期280天。境内地貌形态复杂,呈四周山丘崛起、中部岗平相间的立体轮廓;类型多样,呈山地连片、岗丘交错、平地绵展的组合;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双峰山区特有的气候资源。出产的茶叶全氮量、氨基酸含量特高,茶叶香高味浓,滋味鲜醇带甘,自然品质好,为茶叶品质的提高及名优茶开发提供了优越的生态条件。
       2  双峰名优茶生产的现状
       2.1  适制名优茶的良种茶园少
       双峰县现有投产茶园面积2870公顷,大多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品种以安化群体种为主。尽管后来在逐渐改造、更新良种,但适宜制做名优茶的良种茶园面积仍然很少,不到茶园总面积的15%。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茶叶行业比较效益低,茶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对茶园改造和管理的投入有限,部分良种茶园也出现老化的现象。茶园的产量和鲜叶品质逐年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名优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2.2 名优茶产量少
       双峰名优茶开发起步较早,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发展自己的名优茶,开发了“双峰碧玉”、“和森茗翠”“湘中翡翠”、“怡心茗”“九峰云雾”等数个在全省有一定名气的名优茶产品。但是名优茶的产量相当有限,平均每年只有30吨左右,有的名优茶品牌每年只生产几百公斤,曾在省级获金奖的“双峰碧玉”,最少的一年产量只有450公斤,仅仅是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要,没有形成规模。这样,导致该县名优茶有名无实,没有为当地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2.3  名优茶价位高
       由于名优茶自身特点,决定了名优茶生产离不开手工加工,特别是高档名优茶,原料很嫩,一般是靠手工完成。近年来,随着农资、煤电、机械价格和劳动力工资大幅上升,名优茶产品的成本成倍上升。据双峰县经济作物站调查:2008年春季,双峰县制作名优茶的高等鲜叶收购价达到20元/千克,手工加工工资达到20~30元/千克,名优茶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消费群体仍局限在较小范围内。
       2.4 机械化程度不高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双峰县的几家大的茶厂(场)机械化程度都不高,原有的加工设备已陈旧。特别是名优茶的生产基本上都是靠手工完成,生产效率相当低下。由于过多地依赖人工,而制茶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参差不一,使得名优茶的质量很不稳定。另外,茶园管理、鲜叶采摘、鲜叶收购、加工都受劳动力条件的制约,生产量不可能很大,很难形成规模;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同等质量的产品,双峰名优茶没有价格优势。
       3  对双峰发展名优茶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茶叶具有助消化、降血脂、提神醒脑等功能,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同并青睐,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饮料之王”。 名优茶作为茶叶中的佼佼者,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展名优茶,是一项系统综合工程,涉及的部门多,县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组织专门机构、专业班子抓,推进产业发展。建议县政府就双峰县名优茶产业开发做一次专题调研,成立“双峰县名优茶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由一名县级主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国土、财政、供销、各乡镇等相关部门为成员,设立名优茶产业开发办公室,全面负责全县名优茶产业开发的规划与实施。通过建立产业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形式,对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发展新茶园的农户,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加工企业,直接参与茶叶加工、贮运、销售,且规模大、档次高、对农户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直接为茶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的机构和组织,进行重点扶持。
       3.2发展无公害良种茶园
       原料是产品基础,优质的鲜叶是确保名优茶质量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无性系良种茶树具有比群体种发芽早、持嫩性好、内含物丰富等特点,更适合名优茶的生产。尽管我县曾是全国大县,但良种茶园基础薄弱,面积少,品质低。与其他茶叶产区相比,存在的差距还很大。发展名优茶就要从茶园抓起,建议充分利用我县土地资源和地理优势,以市场为先导,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大胆开拓创新,加强宣传引导,大力推广碧香早、白毫早、槠叶齐、茗丰、玉绿、玉笋等优良茶树品种,进行规范化栽培。同时大力加强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基地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农户的生产,全面提高生产技术。只有加快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建设,才能提高我县名优茶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我县茶叶产业。
       3.3培育龙头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长期以来,我县茶叶经营比较分散,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原有的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经营模式与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很不相适应。只有把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者组织起来,实行弱强联合、强强联合,培育龙头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整合资源,名优茶的发展才能持续。双峰县应根据本地实际,以产业链系列开发为突破口,在对原国有茶叶示范场进行改制的基础上,对乡镇茶场改革重组,整合资源,组建新的“双峰县九峰茶叶集团公司”,完善“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进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实施订单农业,使产加销利益一体化,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
       3.4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降低成本是解决名优茶高价位运行的根本出路。虽然我县发展名优茶有较好的地理生态条件,但由于良种茶园面积少,机械设备落后,操作技能缺乏,且名优茶制作中许多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一是要改进和发展名优茶的炒制机械,完善加工工艺,促进机制名优茶质量的全面提高,达到提高功效、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要积极推广应用“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树规范化栽培技术”、“茶园喷灌技术”、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反季节大棚茶园生产技术”等栽培技术。三是要与科研单位合作,聘请省内茶叶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名优茶的科技含量,重点扶持名优茶产业的发展。,
       3.5强化品牌的保护意识
       品牌是一种资源。双峰在过去并不乏得奖的名优茶品牌,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很快被消费者淡忘。因此,要针对过去存在重创建轻保护、品牌意识淡薄做法,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品牌的保护意识。首先,要加大宣传。对创立出来的品牌进行必要的宣传,使消费者对该品牌所代表的产品了解;其次,要规范管理。县名优茶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名优茶品牌的管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健全销售网络,提高品牌名优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防止滥用“牌子”,无序竞争,确保名优茶利益最大化。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名优茶产业开发已经成为茶叶大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双峰有着发展名优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茶叶种植的良好基础,只有发展名优茶,才能重振双峰茶叶雄风,双峰山区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


简溯云县茶叶发展史

周建云

(临沧市 云县茶叶办公室 云县675800)

       茶是云县衣食万户的基业。祖辈们从事茶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茶需投以全心来看待,需付出爱心栽培,需怀有诚心去护理,需报以热心去抚育,需真正有心来经营,才能体会茶的滋味,体验种茶的艰辛,才能最终收获茶叶的回味悠长,这就是茶本身潜在而奔放的文化之光,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每一位涉茶的有心之人。本人从事推广二十五年来,数百次的深入基层、接触茶农,用心去了解体会茶叶,点滴记录了云县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现代发展状况。
       一、茶文化
       云县是世界茶叶原产地之一,有着世所罕有的白莺山古茶园自然博物馆及以白莺山为特色的“赶茶会”推良种的历史传统;有珍贵的“以茶为媒”的爱情故事和“贺庆茶”的传说;有最古老的水冲式带动揉茶机(旧称水拉机)及手式推拉式揉茶机;有古老的茶马驿道和颇具传奇的神洲古渡口岸;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和品种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库;有深厚的历史茶文化韵积。总之,云县的茶文为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独树一帜。
       为此,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追溯云县茶叶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发展进程,梳理其茶文化形成的文化脉络。
       (一)古茶树●古茶园
       云县有古茶树资源4.24万亩,以此为代表的幸福镇大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古茶树群。特点是茶树高大、古老、粗壮,分布在海拔2400米以上。全县有栽培型古茶树(园)2.3万亩,最大的为“为媒之茶”古茶树在2007年清明节这天卖出青毛茶48市斤,获利9600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漫游镇白莺山村种类多样、变异繁多的古茶树古茶园,真正是茶树的自然历史博物馆(56004亩)。不仅在43604亩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生古茶树,而且在村庄周边有栽培型古茶园12400亩(其中在810亩核心区内有六米高以上古茶树80000多株)。在2006年5月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茶之源”学术研讨会上,白莺山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可以看到茶树从野生到家种整个过程的地区;白莺山古茶园是目前发现的茶树品种最多样化的古茶园;白莺山古茶园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展示了野生茶成为栽培作物的不同阶段;白莺山可作为研究茶树起源和演化过程的天然实验室;白莺山有最古老的茶马古道,是普及茶树科学、弘扬民族茶文化的理想基地。最值得注意探讨的是白莺山村有着最古老的茶叶交易市场遗址和最具文化底蕴的“赶茶会”活动。
       总之,在云县境内,野生古茶树参天颂古今,万亩古茶园藏莺献历史,野生古茶树的典型代表是幸福镇大宗山保护区内的百年以上树龄的40多株野生古茶树。栽培古茶树要数白莺山的“二嘎子茶树王”,“以茶为媒”的动人故事就是在这棵老茶树下真实发生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白莺山村熊家村民小组罗小忠爱上了良子村村民小组的金娣,而促使两人结成秦晋之好的却是罗小忠家门外的这棵“二嘎子茶树王”。据当事人回忆,当年罗家到者家提亲时,不畏家贫的对者家说:“我家与别家相比很穷,值钱的财物也没有什么。唯一有的就是大冰店外一棵古茶树,女方若是愿意的话,可以考虑。”出乎意料的是者金娣在从多求婚者中选中了贫寒的罗小忠。罗小忠在50岁时就已病故,但者金娣(现年81岁)仍是这株古茶树的守护者。
       (二)古道长●古茶市(寺)
       云县境内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具有代表性是漫游镇白莺山村的“赶茶会”。据本村村民刘应书(78岁)保存其祖父刘钊当年用毛笔记录在白棉纸上的兴建大河魁星阁大殿的功德记载,早在光绪10年(1884年)2月20日,当地村民刘钊(文生)、刘刚(武生)召集邻近族长商议,建盖一个魁星阁大殿,地点就选在大河村内。方案统一后,刘钊和刘刚及时到云洲府禀报,得到洲府的回批后,就在云洲和大理各局讨要银两。五天后,回到家乡兴建“大河魁星阁”,并于光绪11年(1885年)农历四月初十竣工,工程完工后记载共用银两2483两9钱4分(功德簿中有捐款人名单和捐款数额及其它捐款实物),并张榜公布。从大河魁星殿建造完工迄今已有121年的历史。据杨仕林(84岁),刘应书等老人介绍,当年提出兴建大河魁星殿的原因是:由于大河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是通往神舟古渡口岸的要道,正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因而匪患严重,村杨和过往茶商皆受其害,为平息匪乱、确保安宁,于是刘钊和刘刚就有了筹款积物兴建魁星阁大殿的想法,并于大殿修成后聘请到武功高强的蔡昌瑞道长担任大殿主持,这一坚持就是上百年历史。据载,蔡昌瑞道长是在光绪11年(1885年)9月请到白莺山大河魁星殿担任主持一职的。蔡道长来到此地后,首先就是全力协助做好平息匪乱的工作;其次,蔡道长更为关心的是民众的、疾苦,注重了解和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在观察了解中,他发现白莺山较大河相比,位置偏僻,信息闭塞,群众的日用消费品少而单纯,货币流通速度慢,农产品交换率低。蔡道长便和刘钊和刘刚商议,决定在大殿门口兴建一个露天街场,取地名称为大河街。建成后的露天街场实现了百姓间自由畅快的物品交换,有利的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交换,从单纯变为丰富,货币的流通也由慢日趋变快,逐步富裕起来的大河街和白芝山人更是由衷的喜欢和敬佩这个异乡来的蔡昌瑞道长。
       大河街的开辟,赶集的人逐年增加,原来的大河街场变得拥挤,迫切需要把街场扩大到大殿的对面。为此,蔡道长便又和村人商量决定在大河(此处是河流)之上建一座石拱桥,方便河对岸的百姓。一来是解决了露天街场拥挤困难的问题;二来便是使大河两岸的百姓实现了自由贸易,货品也得到了更充分的交换和流通,交易的物品种类也越来越多,使之形成了规模化,集中化的市场。其中,以茶叶的交易最为集中频繁。从笔者调查得知,大河街当年是以青毛茶交易为主的市场,大河魁星阁大殿是在当时既是当地民族朝拜的古寺,又是评茶品、赛茶艺、推良种的发源地。这就是如今发现10多种不同口感茶品的重要根据。追本溯源,当年刘钊、刘刚提出兴建魁星大殿是高明远见之举。
       (三)古茶会●古茶艺
       据走访调查得知,早在光绪12年(1886年)农历1月,当地群众为了表达自己对蔡昌瑞道长到此办实事给予的关怀和感恩之情,便将自家自采自制的上等好茶叶送予蔡道长品尝,以表敬意和感谢。蔡道长收下后,并将其记录归类,分开存放品尝。今天冲泡张三家的茶,明天品尝李四送来的……在接连品尝了31户人家送来的茶叶后,不但品出了味道各异,而且更让他惊喜的是饮茶后明显促进身体健康状况,猛然间发现了茶叶能强身健体,于是就接着思想新的问题,如何让茶叶造福一方百姓?因为这里多为高海拔的酸性土壤,不适宜庄稼生长,但却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茶叶也可在当地成为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和谋生手段。为此,蔡道长决定,利用大河街易于聚集和交易的条件优势,以一种“赶茶会”的形式来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在征得各族族长同意后决定在当年的农历三月内举行首届“赶茶会”活动,具体定在1886年农历3月16日,地点就在大河魁星殿。
       就这样,自1886年的第一届“赶茶会”后,每年的农历3月16日这一天,村内各族的族长,便带上精心准备好的本族茶叶和茶具,带上族丁和泡茶工到大河魁星大殿集中。本村区域内涉及的族长到齐后,“赶茶会”活动就由大河魁星殿的蔡昌瑞道长主持。在统一时间内,各族族长安排泡茶工在规定的席位上摆好茶叶和茶具,现场展示泡制茶的茶艺,请参会人轮流进行品尝,品完所参赛的茶后,各族族长作点评发言,最后投票并按选票的高低当场公布一、二、三级茶族。具体的奖励措施是:一级茶族奖励一定的货币;二级茶族奖励200斤贡茶,三级茶族奖100斤贡茶。这些奖品均由三级以下的茶族进行平均准备。且定于农历四月初一交到大河魁星殿,经茶会主持人验收。同时,活动要求凡属获奖的茶族都要把获奖的茶叶种子拿出来一部分,用于支持本村其他族共同发展,共显优势。具体的做法是要求一级族采集本族获奖的茶种300市斤,二级茶族采集200市斤,三级茶族采集100市斤。这些茶种同样要求四月初一交到大河魁星殿,经茶会主持人验收。至农历十六,各族族长又要带上族丁到魁星殿集中,对一、二、三级茶族进行颂奖颂贡,三级以下茶族来领取茶子,带回作优良品种推广繁育。这样在蔡昌瑞提议,由布朗等五个兄弟民族精诚团结,积极参与的赶茶会活动,整整在白莺山大河街兴起长达121年,并形成了赶茶会、品茶会、评精品、比茶艺、贡茶叶、推良种有机和谐发展的氛围。(在白莺山古茶园中,各村民小组、各片区内多品种成群成片,小到20平方米内就有5个品种的茶共生的环境。)
       (四)古驿道●古渡口
       1、云县境内现存较完整的茶马古道是茂兰镇茂兰村老街子383米中鑲石条的路面,保存最完整的茶马驿站是安乐塘村(2005年2月乡镇道路改造成为水泥路),而现存的古建筑石木结构蔡家桥,与驿道两旁的古旧的民居旧柱廊述说着以往的繁华和沧桑。同时,哨街保存着澜沧江边的神州古渡口岸和石块鑲砌的古道。现如今,石道路面上当年马踩成蹄印窝随处可见,这些物证都揭示着当年神州古渡口岸作为我国连接海外的重要港口作用,以及在传递国情、军情和振兴社会经济事业中的历史功绩和辉煌。之后,在传承发扬茶马古道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和努力振兴茶产业的时间征途中,云县卫氏红生态茶厂于2006年10月注册“神州古渡”商标,开发了七子饼茶样,一上市就倍受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甚至每公斤售价高达1000元。(北线)
       境内的漫游镇白莺山村当年赶茶会遗址大河街及部分茶马古道上挺立的需两人合抱才能合围参天古树;有茶会主持人提议筹资建成的百年石拱桥和茶会支持人蔡昌瑞住过的道庙遗址——大河魁星阁的遗物一个鼓形柱脚石和入殿的6级台阶。目前白莺山村仍有两套最古老、最原始的水冲式带动揉茶机(或称水拉机)和15套手工推揉式揉茶机,由此可见当年此地制茶工艺的繁盛。
       2、茶房乡政府驻地茶房村,因当年设有专为过往茶商和马锅头小憩的茶坊而得名。除此之外,团结村内当年过往马锅头卜卦寄托平安的古寺——回龙寺。如今依旧香火不断,寺门前的石拱桥虽经洪水冲击仍安然处之。在此方向,南下的大朝山西镇的老街子和古牌坊,都在无声的诉说着当年古道的开辟后,使得马帮驮茶成为连接山区与外部世界的有机纽带,对振兴经济、开明政治、推进文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南线)
       (五)古绅士●古茶庄(砖)
       在云洲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葵昌瑞道长可以说是离川入滇最早研究茶和兴茶的倡导者、开创者、导航人,是受人尊敬的云洲茶师。而云洲本县的两名绅士则是后继兴茶的实践者、扬帆人,是身体力行引种试种茶的先驱者。
       据云洲县志记载,清光绪22年(1896年),茶房绅士石峻从勐库购进茶子30驮(约1500公斤),交由茶房的陈、石、杨、彭、黄姓人家种植。民国6年(1917年),南区团总石岳再次派石峻从勐库购回茶子100驮,分发勐麻槽所属各村种植(现在百年以上的茶树共有6000亩)。民国9年,云县用实业开发贷款购进勐库大叶茶子2.5吨,分发宜茶区的村民种植。同时期,涌宝出外经商者引入了少量勐海大叶茶种作试种。到民国32年,云县成立农会,绅士李钟铭被当选为选农会会长,并于当年与云县合作金库发放实业开发贷款。他立志振兴实业,便借贷资金在安河、中山(现在河中村)一带开辟茶园350亩(现在发展到1650亩)。此外,还从双江勐库购入优良茶子4000余斤,亲自种植。同时,在中山建立鼎臣茶庄,以青毛茶为原料,经过蒸压、干燥等工序制成三角形砖饼式茶,取名为“中山芽茶”。因其造型别致,包装美观,在外地市场销路甚好,颇受欢迎。起初李钟铭提倡的大规模种茶时,当地群众都不曾想会获得成功,但是事实证明,在借鉴前人试种失败的经验上,改进育种方法和种植技术,能够获得规模化的成效且茶叶质量优良,并打开市场销路,价格上涨。之后,人民才为此敬服,各乡镇屯积极学习,陆续仿效。又在卖花街开设“鼎臣茶庄”,以茶庄主人肖像为商标,用“中山芽茶”为商标名。后来在商标申请注册登记时,主管机关因“中山茶芽”一名与孙中山名相混淆,指令改为“忠山芽茶”。一个世纪后,2006年10月,云县卫氏红茶厂以此史实为鉴,注册并开发出“中国鼎臣”七子饼茶,在市场定位上走高端销售,获得了可喜成果,深受客商喜爱。
       目前,爱华镇在全县境内茶园面积最多(23026亩),茶房乡更是全县12个乡镇终年产茶超千吨的乡镇之一。这与二位绅士做出的艰辛努力密不可分,为后来的茶叶茶园发展起到了扎实的奠基作用。
       二、茶基地
       (一)基地现状
       山山有茶树,村村有茶园。可以概括云县全境内的茶基地状况。全县茶叶基地面积135073(含2006年新植4374.68亩)。其中高优生态茶园30401亩,良种率达22.05%,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园8835亩其中有机茶535亩)。“十五”期间完成低产茶园改造8612亩,平均单产47.6公斤。
       (二)经营现状
       全县12个乡镇均种植茶叶,涉及茶业人口25万人。全县195个村委会(社区)有170多个生产茶叶,主产茶的村140多个,经营万亩以上5个乡镇(涌宝镇20901亩、爱华镇23026亩、茶房乡18287亩、茂兰镇16159亩、大寨镇14054亩),经营最少的是幸福镇4440亩。年产茶在1000吨以上的有涌宝镇(1071.6吨),茶房乡(1061.5吨),经营产量在500吨层面的有两个乡镇(茂兰镇654.9吨、大寨镇661.9吨),经营100吨—500吨是以下7个乡镇(栗树乡101吨、大朝山西镇111.6吨、后箐乡121.6吨、忙怀乡130吨、晓街乡206.3吨、漫湾镇249吨、爱华镇442吨)。经营产量在100吨以下的幸福镇(75.6吨)。而也存在下列问题:抚育管理不及时,缺乏用心经营,培肥投入量不足,管理粗放,难成园象,单产偏低。
       三、茶企业
       茶叶加工企业的现状是:群雄崛起,各具特色。据2007年3月市里统计安排的结果,全县有210多个茶叶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14万吨。其中精制企业20个,年生产能力10.8万吨,精制共饮料生产线年生产能力0万吨;初精合一型6个,年生产能力260吨;初制所184个,年生产能力320吨。有世界领先的、中国一流的集德、意、日、法等6个国家先进设备的临沧澜沧江茶茶定有限公司,首次将低温超声波逆流提汁技术、膜冷除菌技术、无菌冷灌装技术集成创新运用于原生茶饮料的生产线,使产品的技术储量高,品质优异,有CTC碎茶生产线3线。其中,澜沧江茶叶有限公司的是5联式杀青的红碎生产线。2007年3月15日止,在茶叶加工企业中,已获得市场准入资格的14户。在14户证企业中,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云县嘉木茶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合作型企业,正申办中外合资企业的相关手续。有两户获得省人民政府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荣誉(澜沧江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嘉木茶业制品有限公司)。此外,有云南临沧双银茶叶制品有限公司是云县上世纪建成的第一个三资企业。同时,云县境内有开办茶馆、茶室服务业的10户,开办茶店业的15户,从业62人中有茶艺师资格证6人,占云县获证38人的15.79%。
       四、茶产品
       茶叶不同于其他产品,鲜叶下树就是商品,是适应范围广、便于农户接受,让农户喜欢的农产品。从初加工看:县内210多家制茶企业中初加工的占到市场份额的80%,依靠的是原料市场。一家一户的初级产品,在茶房、大寨、大朝山主要以卖鲜叶为主,而大朝山和大寨镇在卖鲜叶中突出芽头茶分拣获利多。茶房、大寨两乡镇的制茶业之和占到全县制茶业的三分之二(各自有80多户)。所以,整个勐麻槽子茶农以卖鲜叶为主,其余家各户自制晒青毛茶出售为主。从深加工看:产品主要有普洱茶、红茶和茶饮料四大类,其中普洱茶砖、饼、砣及工艺品茶和袋泡茶等共200多个花色品种,红茶有CTC红碎茶、红条毛茶和自然碎茶3个品种;绿茶有蒸青茶、晒青毛茶及运用现代工艺设备制作的原生茶。目前,因市场需求,产品最多是运用晒青毛茶为原料,通过人工发酵制成的普洱茶,同时我县3年来通过企校(云南农业大学万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结合,实验成功的推进用生物酶制济发酵制作普洱茶之技术。眼下又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新开发利用生物菌种制作普洱茶技术。
       五、茶市场
       云县因地处交通咽喉的区位优势,是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商品集散地。2002年在原天龙公司内建成了临沧地区云县茶叶批发市场,占地5000平方米,有商铺56间,仓库1800平方米。2006年春云县晨光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新兴街新建一个茶叶批发市场,占地4000平方米,有商铺40间,仓库1100平方米。2006年下半年,大寨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兴泽园区兴建茶叶精品交易市场——云南大叶茶都,其间商铺102间,8400平方米;有存茶库房252间,总计6552平方米;茶市场全长680米,具体功能是集临沧8县(区)茶叶精制产品的宣传展销推介,为消费者提供饮茶、购茶的平台。2007年3月25日,云县新云洲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瓦窑坝新投入了一个茶叶专营市场,占地40亩,商铺120间,仓库6000平方米。至此,县城内四个茶叶专营市场辐射了临沧八县及临近的大理州、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思茅市和保山市下的有关市、县。四大茶叶市场已成为临沧重要的毛茶产品交易市场与精品茶聚集展示、宣传推介的中心枢纽和中转站。目前,全县已初步建立以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的街场(33个)为基点,以乡镇政府所在地街场(11个)为骨干,以县城茶叶交易市场(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茶叶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为搞活茶叶流通,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增加农户收入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距爱华镇较远,茶叶交易量大的区域其乡镇、村场街场就越多。如涌宝镇有7条街,其中原糯洒乡四个村就有4条街,栗树乡有6条村级街场(不含即将开设的养马街),忙怀乡和后箐乡各有5个村级街场。在33个村级街场中,除栗树乡的沙坝街和满富山街茶叶交易相对较少,其余的街场每年从3月到10月,茶叶就是集市农产品交易的主流。更有特点的是板凳街,是云县凤庆共同兴建的交界地街场。
       梳理了上述云县茶业发展的脉络,可以得出,在云县这块茶文化厚重的土地上,依靠现代化科技的力量,对复兴茶叶的支柱地位,促进农户茶户增产保收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实现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整体大环境不景气的条件下,开创出属于自己更好的明天。

调整施肥结构  重施有机肥  走提质增效的茶业之路

何茂选 侯申桂 黄生艳

(腾冲县茶桑站,腾冲,679100)

       茶叶是我县的骨干产业,是茶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生命产业。 “吃饭靠粮杂,用钱靠种茶”,人均一亩茶的格局在我县茶叶主产乡已经形成。茶叶事业长足发展,茶园产量、面积和市场潜力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近几年来,偏施化肥,且施肥结构单一已成为制约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也由此导致茶园生态环境恶化,引发以茶饼病、小绿叶蝉、茶绵蚧、苔藓地衣为主大规模的病虫草害发生。 同时,茶园偏施化肥,易造成土壤硬化、有机质含量低;茶芽瘦弱,显毫弱;茶叶成品外形黑,内质上苦涩味重、滋味淡薄、香气不足,品质下降,出现了“报酬递减现象”和病虫害易发生程度深,范围广的怪圈。
       为了摸索茶园施肥的有效途径,利用农村大量的有机肥资源,根据茶树的生长原理,通过有机肥在茶园中的使用,改良土壤结构,恢复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的平衡,充分发挥施肥作用,提高鲜叶的有效成份,走提质增效之路。2008年,我站与昆明晨环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系,通过测土配方,选择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腾冲县蒲川乡龙朝村茶园进行施肥试验。
       一、试验设置
       (一)供试验茶园为黄壤梯级茶园,土壤pH值为5.5~6.0,品种为1987年定植双行双株的云南大叶种群体,亩植株密度现为1800株,覆盖率86%,长势均匀。管理措施完全相同。
       (二)供试材料:晨环精制有机肥、沼液、昆产三元复合肥。
       (三)试验设四个处理、三次重复。小区面积:0.1亩。随机排列。设在同一地块,同一茶龄,同一管理水平下的投产茶园,该茶园试验前亩产干茶100kg。
       二、试验设计方案
       按生产100kg干茶需施纯氮15kg、P2O53~4kg、K4~8kg的茶树生长原理,则试验小区处理Ⅰ为:100kg沼液+16kg晨环有机肥+2kg尿素,成本26.00元;处理Ⅱ:16.7kg晨环有机肥+2kg尿素,成本24.00元;处理Ⅲ:17kg昆产三元复合肥+2kg尿素,成本13.9.00元;CK:空白对照(CK)。(参照表1)
       三、施肥的时间和方法
       (一)施肥时间为:2008年3月15日。
       (二)方法在茶树树冠外缘垂直面下,开沟深施(沟深30cm、宽20cm),以接触土壤湿土为宜。
       四、试验结果与分析
       (一)试验结果(参照表2、表3)
       (二)结果分析
       1、从产量看,处理Ⅰ平均鲜叶产量为99.7kg,折合亩产鲜叶999.7kg,比处理Ⅱ、Ⅲ、Ⅳ分别高2.9%、12.26%、35.83%;处理Ⅱ平均鲜叶产量为97.13kg,折合亩产鲜叶971.3kg,比处理Ⅲ、Ⅳ分别高8.9%、31.9%;处理Ⅲ平均鲜叶产量为89.17kg,折合亩产鲜叶891.7kg,比空白对照(CK)736kg高21.15%。
       2、从茶园经济性状看,施用沼液和晨环有机肥的茶园经济性状明显优于无有机肥施用的茶园。一芽三叶百芽重85克,比施晨环有机肥的70克、单施化肥的55克,分别高15克、30克,高20.14%和54.54%;比对照的40克高45克,高110.25%。 
       从表3中可看出,由于沼液等有机肥的大量使用,鲜叶的芽头长度,显毫性明显优于未施用有机肥的茶园。从鲜叶感观上,沼液及有机肥大量施用的茶园,鲜叶持嫩性好、叶面厚、一芽一叶有显毫特性、带粘性、墨绿色;从毛茶感观上,与单施化肥的茶园更具有明显的特征:芽头大、显毫性强、外形翠绿、条索紧结、清香味较好,从根本上改善了茶叶的品质。
       3、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从表4中可明显看出,施用沼液、晨环有机肥的茶园鲜叶单价3.2元/kg、亩产鲜叶999.7kg、亩产值3199.04元、亩效益2294.22元,分别比处理Ⅱ的3.0元/kg、971.3kg、2913.90元、2046.12元高6.7%、2.9%、9.79%、12.13%;比处理Ⅲ的2.5元/kg、891.7kg、2229.25元、1510.23元高25%、12.11%43.5%、51.91%;比对照的2.3元/kg、736.0kg、1692.8元、1226.20元高39.13%、35.82%、88.98%、87.1%。
       (2)社会效益
       充分利用农村自生有机肥,改变了茶农的施肥习惯,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养殖业的发展。
       (3)生态效益
       有机肥是一种全效肥料,营养成份丰富,它含有茶树所需的营养元素,是各种微生物生长和繁衍的最好场所。施用有机肥,既能改良土壤,改善茶树的生态环境,又能美化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五、结论
       茶园中长期偏施氮肥,破坏了茶园的土壤环境,造成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阳离子代换能力降低,降低了土壤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阻碍了茶树根系的正常生长和对土壤养分的正常吸收,致使鲜叶品质下降。实验证明,通过调整施肥结构,重施有机肥,可以起到提质增效的效果。
       (一)利用山区养殖业所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在新农村建设中沼气国债项目的实施,人、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产生的大量有机肥,既能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又能解决茶园有机肥的问题,符合当前茶叶生产发展的要求。
       (二)根据茶树营养需肥特性和测土配方,合理科学施用有机肥,经试验证明,在投产茶园中具有明显的增产、提质、增效的作用。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县毛茶外形黑、芽头小、不显毫、茶梗多的现状。
       (三)合理科学施用有机肥,有力地改善了茶树的土壤环境,促进了茶树根系对土壤肥力的吸收,加强了茶树体内的物质循环,增强了茶树的抗病虫害能力,延缓了茶树的衰老,减少了苔藓、地衣的危害。
       (四)有机肥在茶园中的施用必须做到“早、深、足”。早:必须于2月中旬前进行;深:沟深必须达25-30cm;足:晨环有机肥亩用肥160kg以上,沼液1000kg以上。

云南大叶种机械采摘与红茶生产的探讨

赵尹强

(南涧县茶叶生产工作站 ,南涧县茶叶科学技术研究所,南涧,675700)

       摘 要:本文从云南茶叶生产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效益比较低和劳动力日趋紧缺的情况,提出了加强茶园机械化生产的研究与应用,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重点就机械采摘与红茶生产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云南大叶种  机械采摘 红茶生产  探讨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衡量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有各项指标都处于协调健康的运行状态,实现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民富裕才能使茶叶产业真正做到可持续健康发展。而支撑茶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运用,纵观云南茶叶的发展历史,20世纪30年代和70~80年代随着红茶和绿茶生产技术的应用诞生了如今的“滇红”、“滇绿”两大茶叶产品,构成了云南茶叶产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并形成云南茶叶产业发展的拳头产品;20世纪90年代的良种繁育和推广提高了全省良种化水平。可以说每一次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都为云南茶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先进的茶叶生产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用机械采摘代替人工采摘,以缓解劳动力紧张的状况,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本文结合云南茶叶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运用机械采摘与发展红茶生产,促进云南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予以抛砖引玉。
       一、云南茶叶生产的基本情况和机械采摘的应用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8年种植面积已经接近49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产品结构由历史上的晒青绿茶和普洱茶生产到现在的“普洱茶”、“滇红”、“滇绿”的大量生产,由此构成了日益享誉海内外的云南茶叶产品体系。
       云南虽然有着发展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从2008年各项经济指标来看,总面积490万亩,采摘面积330多万亩,总面积全国第一;总产量16.98万吨,居全国第二;茶叶综合产值10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5.47亿元,工业产值44.1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35.58亿元,每公斤茶叶综合价62元,农民的茶叶原料价为每公斤15元,平均每亩投产茶园单产51公斤,收入为765元。由此可见,云南茶产业的总体经济效益并不明显,还处于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经济效益比较低。
       (二)云南大叶种机械采摘的应用情况
       我国对机械采摘的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进入21世纪以来,引进和推广日本的采茶机械,在浙江、江苏等中小叶种种植地区得到应用,广东等大叶种种植地区也开始对机械采摘进行研究和应用,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程。而云南大叶种种植地区虽然也对机械采摘进行过一些试验研究,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至今没有成功地推广和应用,仍然进行人工采摘。
       二、制约云南大叶种机械采摘推广应用的因素
       (一)对茶园机械化生产重视程度不够
       云南山多、山高、山大,而且茶叶种植生产的地区绝大部分集中在山区,交通闭塞和山地茶园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茶园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和应用,加上信息、资金、技术的缺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对茶叶生产新技术新设备引进和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使云南茶园机械化生产的研究和应用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二)对机械采摘的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可行的技术规程指导
       新技术新设备研究、引进和推广应用必须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使之符合当地推广应用的要求。机械采茶虽然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应用,由此也带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比如日本就把其生产的采茶机械卖到了中国,而云南由于对机械采摘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至今也没有可以指导全省进行机械采摘的技术规程。
       (三)对机械采茶相关辅助设备和加工工艺缺乏研究
       用机械采摘代替人工采摘是一场劳动方式的变革,必然要带来一系列技术、设备和工艺的变更,简单的引进先进的采茶机械,而没有对一些相关辅助设备和加工工艺进行研究,没能使先进的采茶机械充分发挥作用,只停留在对引进的采茶机械试用上,这是目前云南进行机械采摘试验研究的基本情况。
       (四)茶园良种化水平低而且管理水平差
       云南茶树良种化水平经过多年的推广虽然有所提高,但大部分种植的还是云南大叶群体品种,芽叶发育的整齐性相对较差;新梢经济性状不一;而且由于茶叶种植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状况,导致茶园管理水平差,树冠不平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械采摘的推广和应用。
       三、云南大叶种机械采摘与红茶生产的可行性探讨
       (一)当前进行机械采摘推广与红茶生产的有利条件
       1、劳动力日趋紧缺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许多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劳动力紧缺的状况,特别是茶园生产收获季节性强,并有极强的高峰时期,在此阶段劳动力不足往往影响到茶叶收获的数量和质量。
       2、目前茶叶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劳动力成本比例高
       2009年除烘青、炒青类绿茶价格相对较高以外,普洱茶原料晒青绿茶价格持续走低,春茶价格仅仅每公斤8—12元左右,而采摘一公斤一芽二叶的鲜叶成本要2元左右,折合干茶要8元左右,劳动力成本高达65%以上。
       3、对茶园放弃管理和采摘的现象逐步出现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茶叶市场价格的持续低迷,部分地区茶树种植已经处于亏本经营的状况,已经有部分茶场和农户放弃对茶园的管理,不采和少采的现象日益突出。
       (二)机械采摘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1、茶园管理技术
       现有茶园要适应机械采摘的要求,必须对茶园管理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根据各地实践情况来看,重点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茶树采摘蓬面的整理,即要进行茶树修剪,使茶园采摘面平整,根据选用采茶机的要求把茶树采摘面修剪成平面或狐形,冬季封园时对茶园用轻修剪的方法进行修剪;二是加强肥水管理,进行机械采摘的茶园对肥水管理的要求较高,不仅要促使芽叶发育的整齐,且要促使芽叶萌发快、壮、茂。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探索肥水管理的方法措施,并掌握通过平衡肥水管理实现对茶树生长发育进行有效调控的途径,以适应云南大叶种机械采摘的要求。
       2、鲜叶分级拣剔设备的研制
       机械采摘的鲜叶要经过分级以后按照鲜叶级别和性质进行分类加工才能保证茶叶产品质量。目前关键性的问题是要研究制造出能把云南大叶种鲜叶进行有效分级拣剔的相关设备。鲜叶分级设备的研制可以通过借鉴浙江等地鲜叶分级拣剔设备进行改进,使之符合云南大叶种鲜叶分级拣剔的要求。
       3、对茶园产量和茶叶质量影响
       由于机械采摘对云南大叶种茶区的科研和生产部门来说都是一个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和暂时无发开展的新课题,所以,需要对茶园产量和茶叶质量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使机械采摘的鲜叶更符合加工的需求。
       (三)机械采摘收获的鲜叶特点及其适制性分析
       根据南涧县茶叶生产工作站、南涧县茶叶科学技术研究所引进日本生产的单人采茶机进行的初步采摘试验看,机械采摘的鲜叶还存在老嫩混杂、枝、梗和破碎的叶片多的特点。
依机械采摘收获的鲜叶特点和红茶加工中需要进行氧化发酵的工艺分析,机械采摘收获的鲜叶经过鲜叶分级设备的分级和拣剔,比较适合于红茶生产,可以根据鲜叶分级拣剔的情况,分别加工功夫红茶和红碎茶。
       (四)机械采摘鲜叶生产红茶的工艺设计
       机械采摘鲜叶生产红茶的工艺设计是在传统的红茶生产工艺基础上增加鲜叶分级处理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克服机械采摘带来的老嫩混杂、枝、梗和破碎的叶片多的问题,用机械设备把鲜叶老、嫩分开、拣除枝和梗,芽叶完整和破碎的分离,然后根据鲜叶的性质进行分类加工,一部分加工红碎茶,一部分加工名优功夫红茶。设计的具体加工工艺流程如下图:
       (五)产品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
       机械采摘鲜叶生产的红茶其市场定位按照饮用方法可分为直接饮用产品和茶饮料原料产品;按照市场销售方法可分为国际市场销售产品和国内市场开发产品。在实际销售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产品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滇红”是云南出口创汇和云南茶叶走向国际市场并享有一定声誉的重要产品,曾经销往许多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的消费者。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普洱茶的大量生产,红茶的产量大幅减产造成了国际市场的不断萎缩,所以应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恢复和扩大“滇红”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培养国内消费市场,特别是茶饮料原料产品主要依靠国内饮料行业来消耗。
       总之,云南是我国茶叶生产的大省,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但无论从现实和长远的发展来看,茶园生产特别是茶叶采摘依靠人工来完成所带来的是较高的生产成本和较低的经济效益,而“滇红”是云南三大茶叶产品中在国际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产品,若长此以往,必将降低“滇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成为今后制约云南茶叶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所以把云南大叶种机械采摘与红茶生产相结合,促进机械采摘的研究和推广具有比较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建议云南省政府和科研部门对云南大叶种机械采摘的研究、推广和应用给予重视,安排一定的科研经费和组织科研力量开展研究,解决机械采摘在云南大叶种茶区运用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满足云南大叶种机械采摘家加工绿茶、普洱茶的要求,实现云南茶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成为云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黄炳生《坚定信心为云南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奋斗》 2009年2月

德宏州古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文勤枢

(德宏州茶叶技术推广站,潞西,678400)

       德宏古时是僕人的聚居地,被认为是最早利用茶、种茶的民族。德宏现有的人工种植的古茶树、古茶园均为德昂族所种,德昂族是唯一一个把茶当做圣物的民族。德昂族不仅将茶当饮料,还把茶当食物吃,被称为吃茶民族。根据最早提出“茶马古道”的木霁弘教授,认为“茶马古道”有七条干线,其中有两条经过德宏,这就充分证明早在一千年前德宏就有茶树群落的分布,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地带。目前拥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茶树基因宝库。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德宏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状况,在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德宏州茶技站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各县(市)茶技站、乡(镇)农科站和村社干部的大力配合下,实地的进行古茶树资源的调查,通过野外调查、座谈访问和查阅有关资料,基本摸清了古茶树、古茶园的分布、种类、数量,为古茶树资源的有效、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了基本信息和决策依据。
       一、全州古茶树资源概况
       全州古茶树代表群落地理位置分布,位于东经97°37′~98°00′;北纬23°58′~25°19′之间。海拔1577米~2200米的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古茶树代表性群落20个,分布面积9860亩,总分布面积47520亩,分布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伴生于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中。全州分布原始型茶种、过渡型茶种、栽培型茶种三大类茶树品种,原始型茶种主要有德宏茶(全州境内均有分布)、拟细萼茶(潞西市三角岩一带 )、勐腊茶(瑞丽等戛、陇川陇把观音山,景坎芒面山);过度型茶种主要有大理种(潞西江东,河边寨、潞西城郊一碗水);原始型茶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种(全州境内均有分布)、官寨种(潞西的中山、勐戛等乡镇)。在野生古茶树群落中,各县(市)最具有代表性的茶树有:
       1、梁河县古茶树群落
       梁河县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于“东山梁子”及平山乡“横梁子”,北纬24°41′~24°50′,东经98°19′~98°34′,海拔1900~2150米的北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分布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总分布面积约3400亩,其中:小厂乡800亩;大厂乡400亩;芒东镇1600亩;平山乡600亩。分布地段从东北到西南包括龙塘山、横梁子、大台子,小河头、周家箐、铓鼓山、张家寨、荷花塘、陡坡、小寨等呈段落状分布,各段落野生茶多分布不均匀,少数呈小片区。主要伴生于常绿阔叶林、灌木丛等次生植被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资源为:①位于芒东镇小寨,属于栽培型古茶树,其中最大的一株位于北纬24°41′,东经98°18′,海拔2085米,株高18.5米,胸围7.3米,基部干围10.4米,相对集中,伴生子乔木和灌木中。②位于大厂乡荷花村,属于野生型古茶树,地理位置北纬24°44′,东经98°24′,海拔2054米,株高7.0米,胸围1.3米,基部干围1.23米。
       2、盈江县古茶树群落
       盈江县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于支那、苏典、卡场、勐弄、昔马、铜壁关一线,北纬24°30′~25°20′,东经97°37′~98°10′, 海拔1740~2100米的北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分布特点为带状分布,总面积15520亩,其中:苏典乡6000亩,勐弄乡3500亩,昔马镇1500亩,油松岭乡750亩,卡场镇2500亩,芒璋镇450亩,支那乡620亩。主要伴生于常绿阔叶林、灌木丛等次生植被中。
最大的一株古茶树位于苏典乡劈石村委会旁,属栽培型古茶树,株高7.8米,树幅5.3米×4.9米,分枝4级,基部干围2.4米,胸围3.2米,主枝粗1.3米。
       3、陇川县古茶树群落
       陇川县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于护国乡下寨、景罕镇曼软,清平乡赵家寨、王子树乡老官寨、陇把镇吕良,北纬24°11′~25°33′,海拔1807~2220米的北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分布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总分布面积约9200亩,其中:护国乡下寨2300亩,景罕镇曼软800亩,清平乡赵家寨2500亩,王子树乡老官寨3000亩,陇把镇吕良600亩。主要伴生于常绿阔叶林、灌木丛等次生植被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资源为:①位于老曼软与曼面交界处,属于野生型古茶树,最典型的勐腊茶,位置北纬24°11′,东经97°57′,海拔2038米,株高7.4米,树幅8.3米×8.4米,基部干围2.3米,胸围3米,树叶类似柳叶,当地人称之为“柳叶种”,与周围的茶树树种不同,伴生于杂草之中。②位于老曼软与曼面交界处,属于野生型大叶种,最典型的勐腊茶,树高7.8米,基部干围1.45米,胸围3.3米,伴生有古茶树群落。
       4、瑞丽市古茶树群落
       瑞丽市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在北纬23°56′~23°58′,东经97°34′~97°36′的弄岛镇与户育乡武甸两地山区,总分布面积约2100亩,其中:弄岛镇等嘎600亩,户育乡武甸1500亩。
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资源为:位于弄岛镇等嘎村老寨子附近,海拔1060米,位于东经97°34′~97°36′,北纬23°56′,仅有2株,为栽培型滇缅种古茶树,乔木形状,1株已被人为损坏,另外一株生长完好,株高8.6米,树幅3.1米,分枝处(1.4)米径围1.2米。
       5、潞西市古茶树群落
       潞西市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形成5个群落区,第一片区分布于勐嘎镇三角岩的八家寨、香柏河、从刚、杨家厂三角区之间和象滚塘等地的次生林中呈零星分布;第二片区分布在芒海镇赖南的南壁比、水沟头的公母梁子一带;第三片区分布在中山乡户撒、赛岗的黑河一带;第四片区分布在法帕平河的羊场坪,上东的茨竹坪、香竹林、老龙塘三角地带;第五片区分布在东山翁角的粗康梁子一线。古茶树主要分布于海拔1800米以上,面积约17300亩,其中:勐嘎三角岩3500亩,芒海赖南1500亩,中山户撒5300亩,法帕上东平河6000亩,东山翁角1000亩。
       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资源为:①位于中山乡赛风茨竹坪,有三株,野生型古茶树,芽头显毫,稍带红色,当地人称之为“库红”。海拔2176米,位于东经97°36′,北纬24°11′,最大的一株株高4.7米,半乔木型,基部干围1.39米,胸围2.5米,主干粗1.33米,伴生于灌木丛中。②位于江东乡仙人洞河边寨村子中,栽培型古茶树,树龄约800余年,海拔1766米,位于东经98°24′,北纬24°32′,株高9.3米,半乔木型,半披张状,基部干围2.7米,胸围2.7米,主干粗1.1米。
       二、野生茶资源调查分析
       据调查,目前我州野生茶面积不足1956年的一半,面积逐年在减少,濒危形势严峻,其主要原因是:
       1、保护职能主体不明,宣传措施不到位,造成野生茶资源依法保护难和毁坏资源事件依法处罚难的尴尬局面。导致过度采摘、乱砍乱挖现象严重。
       2、群众对野生茶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无保护意识,加之边疆少数民族有刀耕火种的历史习惯,成片森林(包括野生茶树)被砍烧毁,生态境景破坏严重。另外,野生茶树质地较佳,高大茶树常被作建材砍伐。是导致野生茶资源减少的直接原因。
       3、近年来野生茶受到市场炒作,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群众过度采摘和乱砍乱挖现象突出。采摘时稍高的茶树被整株砍倒,或移植到承包土地和庭院,加剧了野生茶资源锐减。 
       三、古茶树资源保护建议
       野生茶资源是茶树品种的重要基因库,长期以来群众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主体不明,缺乏保护措施和手段,尤其近年来市场野生茶价格一路升高,造成野生茶资源濒危形势严峻。为了改变这一严峻形势,应采取一下措施。
       1、明确野生茶资源保护主体,强化主体职能,野生茶资源由林业部门管理。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2、建立野生茶资源重点保护区,在代表性强生境好的群落建立重点保护区,划定保护范围,设置隔离区、缓冲区和核心区,设置围栏、建群落档案等保护措施。
       3、复壮  古茶树的共同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树龄, 其自身生理机能下降, 根部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和再生能力弱, 越来越不能满足地上部分的需要, 导致内部生理失去平衡、部分树枝逐渐枯萎和败落。还有一些古茶树生在村旁、山坡、墓地、岩石裸露地段, 土壤贫瘠, 失严重, 营养面积少, 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 生长衰弱。有的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生长环境恶化、病虫危害, 从而更加剧了古茶树的衰弱死亡。
       4、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宣传,古茶树的管理、病虫害防治,护林员等费用。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和有识之士对古茶树的认养。对自然保护区、原始群落的中心区及特别贵重的古茶树,绝不允许任何人为干扰。
       5、野生茶的采摘收购必需经保护职能部门同意批准,每年采摘数量由职能部门做出资源评估后,以指标的形式下发到各个乡(镇)、村、社、户。避免过度采摘,禁止乱砍乱挖,逐渐恢复野生茶资源种群数量和生态环境。


经历和见证  茶叶历史变迁的苏伊士运河

邹家驹

(云南省茶业协会,昆明,650200)

       中东和印度洋沿岸国家在清代后期迅速发展成为崇尚红茶品饮地区,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茶叶的世界霸主地位迅速消失。这一变化发生在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不到二十年的短短时间里。为弄清楚这一变化的过程和奥秘,我先后多次到开罗、大马士革、特拉维夫、德黑兰、杜尚别、卡拉奇、阿拉木图、孟买、加尔各达、科伦坡甚至印度东北地区阿萨姆走访。这些地区习惯用一个大铜壶煮红茶,完毕倒入透明玻璃杯欣赏玫瑰色的茶汤,亦有的直接将糖放入杯中搅拌,有的在口中放块方糖,直接用茶水冲化。我有一个感觉,连接亚非大陆的苏伊士运河要向我们讲述一个有关茶叶的故事。旅行中我终于找到机会登上了苏伊士运河的渡轮……。
       第一次到开罗,是1990年8月初,天气炎热。从我们住地转出去的一条街上,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开罗城周围垃圾成堆,给我的印象很不好(我到过几大文明的发源地,卫生方面都落伍了)。我嘴碎,发牢骚骂了几句古文明。下午去金字塔,在一个小沙坡上摔了一跤,左嘴角在沙埂上磕了一个口子,鲜血直流。我平时运动多,较灵活,怎会中此招?看来祸从嘴出,没准是得罪了无所不在的法老。金字塔附近没有医务所,我们赶快打的回中国大使馆。使馆的医生不敢弄,让我上医院。医生从上衣口袋里拿出裹在烟盒纸板上的针线,不见他洗手消毒带手套,也不见他上麻药,抓过我的嘴皮,像缝布口袋似的缝了四针,完了给瓶淡红色的消毒药水,让我没事就漱口。治疗费一百多美元。晚上在尼罗河船上看肚皮舞吃自助餐,我扒拉着上嘴皮才塞进去一些食物。在开车去亚历山大港的路上,前面一部小车里坐了7个大人加两个小孩,后备箱敞着盖,里面又塞了7个小孩,只看得到一些黑脑袋。我在云南的山区公路上也看过类似的景象,一部手扶拖拉机装了货还爬着十多个人。前面的小车跑得很快,我们跟了很长时间没有超过去。夏天中东的气温很高,我怕伤口发炎,不时用消毒药水浸泡伤口,同时在心里虔诚地祈祷,希望严厉的法老宽恕我的肤浅带来的过失。或许我虔诚了,得了法老宽恕,7天后没有再去医院,自己拔了嘴上的线头,伤口愈合得竟然连痕迹都没有。遗憾的是疤着个嘴没有留下几张照片。
       第二次去开罗,是1994年2月参加完以色列桥牌比赛从以色列特拉维夫乘大巴穿过西奈半岛去的。之所以放弃飞机选择沉闷的大巴,原因还是想探究红茶勃起之秘。以色列每年进口三千吨茶叶,主要是红茶。美国背景成立于1849年的WISSOTZKY公司是以色列最大的茶叶经营商。对我的造访,主人还是热情的,可对我介绍的中国红茶和样品却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趣。我唯一的收获,是得知该公司成立于1849年,也就是苏伊士运河开通前20年,公司初期也经营绿茶,现在也仍然销售少量绿茶。展示柜里,我发现了来自湖北武汉生产的红米砖和提醒世人中国是红茶发明者的证据——中国小种红茶样品。纸盒上“传统”、“世界最佳茶”等中国字样,虽然洋人看不懂,但一定知道这是与中国有关联的历史。
       离开WISSOTZKY公司,我转到属下的茶叶加工厂和仓库里。如所料,仓库里都是来自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的CTC红碎茶。车间里一排排整齐的袋泡茶包装机预示着红茶产品和市场结构又要发生一场不可避免的变迁。
       初春的中东,还得穿一件毛衣。大巴里乘客不多,都是一些背包客。走过埃以边界,又是满地垃圾和腰板笔直但眼神茫然的埃及士兵。在以色列一侧的加油站遇到一车男女士兵在吃饭,所有垃圾收拾得干干净净。站岗的士兵也不会木头似的挺直腰板,一副松散像,轻松自如。与之交谈,英语很好,世界上发生什么事他们都知道。看来是well educated,不盲目。我明白了,六亿阿拉伯人围着六百万以色列人打了半个世纪,为什么没有满意的结果。巴士车队在西奈半岛大沙漠上奔驰,车前车后各有一部军用吉普架着机枪开道和护卫。昆明去的同伴高兴了,大叫我们得了国宾待遇。我告诉他们不是好事。路边已看不到斋月战争的痕迹,那几百辆打废的苏制坦克也不知去了哪儿,沙漠上只剩下耐旱的多汁植物在地中海海风的吹拂下摆动,显示沙漠上还有生命存在。埃及面对现实,同以色列修好建交。周遭的阿拉伯国家和埃及的部分阿拉伯人强烈反对埃及政府的亲以政策。埃及政府担心以色列大巴遇袭,故而加强护卫。这一说,引得大家紧张起来,生怕哪儿飞来一枚火箭弹。
       下午四时左右,大巴上了苏伊士运河渡轮,我们都上甲板观看这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航道。运河从赛德港到苏伊士港,长约175公里,平均河深13米,平均河面宽135米。可容纳25万吨的船只。由于地中海和红海的海面几乎持平,所以苏伊士运河没有船闸。从渡船上往下看,感觉水流不是太急。苏伊士运河并不是一条直线,它穿过苏伊士地峡时还连通了大苦湖和提姆萨赫两个湖泊。几千年前,尼罗河和红海之间就有运河连接。公元7世纪时曾开凿了一条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运河。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他看到了开凿一条穿过苏伊士地峡的运河的必要性,但实现该计划的却是一位法国外交家兼运河建设者——费迪南德·德·雷赛布。小学课本上的几排字,现在活生生印入眼帘,感觉和理解是不一样。苏伊士运河开启了一扇通往新天地的大门,可对变为新天地的历史的探密却是一个没有穷尽的过程。
       苏伊士运河建于1859年~1869年,建成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正是发酵红茶大规模发展,世界贸易量迅速超过不发酵绿茶贸易量的一个重要时期。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两岸国家发展成了崇尚红茶品饮的国度。明末中国绿茶开始销往欧洲,因航线需绕道非洲大陆,绿茶消费没有影响到印度洋沿岸国家。苏伊士运河取代非洲航线后,中东和印度洋沿岸国家迅速发展成了红茶销区。
       在茶叶市场格局变化中,印度、锡兰产茶国主攻红茶,打破了中国茶叶一统天下的局面。印度1839年开始生产茶叶,当年仅有8箱红茶出口,至1859年,出口量仅673吨,至1877年,增至14,042吨。锡兰在1877年仅有0.9吨茶叶出口,至1883年已增至756吨。嗣后各国茶叶出口仍不断迅速增长,与中国争夺市场。苏伊士运河投入使用八年后,中国茶叶出口虽仍居于各国之首,但已出现停滞徘徊局面,茶价年年下跌。湖北江汉关税务司斐脱楷申文在海关专辑《访察茶叶情况文件》中写道,1887年上海茶价“往昔售三十余两至四十两一担者,今只售十六两、十七两至十八两,返运商人,血本全靡,多难再举”。这一年,海关报告称:上海茶商经营红茶的,损失约300万两,经营绿茶的损失约100万两。中国以1859年为基数,到1894年只增加1.23倍,而印度增加近85倍;锡兰增至38,722吨,增长速度惊人。左宗棠看不到全球茶叶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火没地方发,只有骂骂洋人过过瘾,在奏折中提到,“每年春茶初到省垣,洋行昂价收购,以广招徕,迨茶船拥至,则价格顿减,茶商往往亏折资本”。1888年曾国荃反映安徽茶区情况写道,茶业衰退,“……统计亏累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1890年后中国茶叶出口更是每况愈下,到1911年,我国茶叶出口仅88,469吨,比历史上出口最多的1886年,下降34.1%。即使与1895年相比,也下降21.59%。进入民国,茶叶出口量值仍然一路下跌,整个民国期间,出口量基本上在3~4万吨之间徘徊。1920年,全国茶叶仅出口18,501吨,是我国茶叶外销史上,年出口量值最低的一年。
       埃及是最早与中国有茶叶直接贸易往来的非洲国家。苏伊士运河一开通,上海当年即有少量红茶向埃及输出。1912年上海对埃及输出茶叶601吨,其中红茶179吨,绿茶422吨。除1916~1917年两年不满百吨外,其余各年都在三、五百吨,主要是绿茶。1922年绿茶猛增至2,864吨,1927~1929年增至6,903吨、8,861吨和6,644吨。红茶销埃及也增至千吨以上。埃及进口的中国绿茶,大多不是自销,主要转口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及西非各国。
       站在微微颤动的渡轮甲板上,仿佛在倘样历史长河,我那时陷入深深的沉思中,然而却找不到答案。埃及位于交通咽喉要地,历史上每天面对运送绿茶和红茶的船队来来往往,埃及商人经手了那么多的绿茶生意,而埃及消费者却最终选择了红茶。埃及每年进口红茶6至7万吨,人均年消费量为1公斤。苏伊士运河经历和见证了红茶大发展的历史,而这些不再回复的历史会给我们一些什么启迪呢。渡轮下的运河河面,色彩不像大海般湛蓝,反到如绿茶汤水,碧波荡样。世界上所有不同工艺的茶叶品种都是中国人先后发明的,其中绿茶历史最悠久,也是最早走出国门先后引发日本、欧洲饮用并使茶叶最终形成世界饮料的茶类。19世纪中叶以前,绿茶的世界霸主地位有如运河的一江春水,有着不可估量的承载能力。埃及是迟到的茶叶消费者,苏伊士运河通航前,以绿茶为主的世界茶叶贸易走的是非洲好望角,处于交通死角的埃及没有像南部和西部非洲国家那样更早接触和更多饮用绿茶。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是什么力量,有这么大的能耐,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挑战并推翻了中国的世界茶叶霸主地位?事后,人们将责任一股脑全归结到清政府的腐败上。
       我始终搞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将所有的原因和问题都丢进了清政府和民国政府衰败的历史垃圾桶里,用人们容易接受的通用解释和愤慨来对这一段世界茶事变迁划一个历史句号。当历史责任有社会接受和人们认为合理的政治归宿后,茶叶本身专业方面的问题也一同交了差。中国茶人松了一口气,不再去深究巨大变迁中茶叶专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政体问题解决后已经转了一个甲子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为中国茶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中国茶人发现他们仍然没有力量击溃国外的红茶竞争对手,中国红茶产业仍然是一头没有战斗力的病猫。1998年,中国输出红茶69,591吨;1999年减少58%,只有33,594吨;2000年再往低走,29,449吨;2001年和2002年略有恢复性增长,分别为40,947吨和40,788吨;2003年到2007年又再次掉头向下,分别为37,772吨,39,371吨,35,847吨,31,538吨和30,267吨。2007年,全球茶叶产量3,794,964吨的66%为红茶,29%为绿茶,也就是说全世界2007年生产了2,504,676吨红茶,而中国只生产了5.3万吨红茶,占全世界产量的2.1%。年进口7万吨红茶的埃及从2003年到2007年分别从中国购买了85吨、524吨、700吨、100吨和400吨红茶。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国家的象征,是埃及人民的骄傲。我再次来到金字塔旁,弥补四年前的过失和遗憾。有个老人在喝红茶,我坐过去同他聊天,他大方地递了一杯茶给我,并将装方糖的碟子推过来。埃及人家门前都置个陶缸存水,旁边放个碗,过往行人可随意免费淘水喝。这是沙漠国家主人好客的特殊的景象。我请教老人喝红茶的诀窍,他说一要浓,二要香,三要亮,四要鲜。我问没有茶叶前埃及人喝什么饮料,老人说喝一种用麦子做的饮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饮料里含有酒精成分,与穆斯林教义冲突,茶叶消费就是在禁酒的纷争中发展起来的。我问老人还喝不喝那种饮料,他摇摇头又点点头。埃及人在交谈中常常会崴一下头,不知道是肯定还是否定。笑问他穆斯林允许娶四个老婆他娶了没有,他笑笑,回了一句“one trouble is enough”。译为中文,意思是一个麻烦就够了。埃及人的智慧表现在金字塔的构建上,他们知道他们要什么。
       还在留辫子的时代,英国消费者就对我国和印度红茶作出如下评价:“几乎每一磅印度茶都是上品,其制法年年都有改进”而中国茶却是,色、香、味低淡,缺乏浓、强、鲜的味感(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192页)。
       中国从17世纪中叶发明并一直生产和出口红茶,到今天已经有三个半世纪以上的历史,而印度却从1839年后才开始生产茶叶,不比绿茶,比红茶就晚了中国近两百年。中国怎么就一直在“粗制滥造”红茶了呢?中国在“粗制滥造”红茶的同时为什么不“粗制滥造”绿茶呢?世界茶叶市场也有一个宽大的绿茶空间,印度和锡兰为什么不利用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腐败抢占中国的海外绿茶市场呢?
       中国茶叶丧失世界霸主地位,除政治因素外,我感觉主要问题出在中国茶叶曾经的辉煌和历史悠久的国民传统绿茶消费习惯上。不知道我不逊的想法和将要进行的进一步探索会不会再次触犯神圣的古文明,会不会再次招来嘴上的祸?

春茶产量略增  茶价保持平稳

(临沧市茶办创新办)

       2009年,临沧春茶预计农业产量1.8万吨,与去年同期1.77万吨略有增长。主要原因:一是茶园投产面积增加。由于近年新建的高优生态茶园不断投产,今年全市春茶采摘面积达90万亩,比去年同期84万亩增7.14%;二是气候条件基本正常。今年春茶虽然受到前期冬春干旱的影响,但程度比去年要轻,产量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今年春茶预计鲜叶平均收购价1.9元/千克,比去年同期1.87元略有增长。预计毛茶销售平均价8.8元/千克,比去年同期8.86元/千克基本持平,精制茶销售平均价26元/千克,比去年同期32.5元下降20%。从茶类看,普洱茶下降,绿茶保持稳定,红茶有所上升,从产品档次上看,中低档茶下降,高档的名优茶上涨,尤其是具有地域持色的产品长幅较大,其中,双江冰岛茶平均价120元/千克,比去年同期80元/千克增长50%,临翔区帮东忙麓茶平均价达240元/千克,比去年同期200元/千克增长20%。

 

 


云南省茶业协会召开会长办公会议
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今年协会的主要工作

云南省茶业协会  李宗正

       2009年4月14日,云南省茶业协会在云南农大普洱茶学院召开了会长办公室,公长、在昆明的各位副会长及秘书长、副秘书长共18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研究分析了去年以来全省的茶叶产销形势,对贯彻落实“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精神,进一步做好协会今年的主要工作作了研究部署。
       会上,云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汤克仁介绍了2008年全省茶业生产的情况。他说,2007年7月省政府召开全省茶叶工作座谈会时,我们就根据云茶产销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的提出了“调整思路,稳定面积,调整结构,扩大市场,培育品牌”的二十字工作方针;之后,省政府又及时投入了5000万元资金,加强了对骨干茶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经过各方面的努力,2008年全省茶叶产量基本与2007年持平,在茶叶市场剧烈动荡,特别是普洱茶价格一路低迷,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全省的几个主产茶区均取得了茶业平稳发展的初步成效。全省茶叶的生产结构出现了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的明显变化,红茶、绿茶的产量增加,销路扩大,但总的来看,茶叶的价格仍呈下降的状况,影响了茶业企业和茶农收入的增加。从初步统计的结果来看,2008年:临沧市的茶叶面积为120.50万亩,比上年增加11.3%;产量为42894吨,比上年增长2.4%;茶农的年人均收入为284元,比上年下降了58.4%。普洱市的茶叶面积为128.95万亩(含古茶树面积),比上年增加19.3%;产量为39842吨,比上年下降19.2%;茶农的年人均收入为358元,比上年下降了67.2%。西双版纳州的茶叶面积为61.90万亩,比上年增加4.1%;产量为12650吨,比上年下降11.5%;茶农的年人均收入为837元,比上年下降54.1%。德宏州的茶叶面积为33.44万亩,比上年增加21.9%;产量为11963吨,比上年增加13.4%;茶农的年人均收入为323元,比上年下降53.1%。保山市的茶叶面积为46.95万亩,比上年增加20.2%;产量为22022吨,比上年增加18.1%;茶农的年人均收入为279元,比上年下降52.1%。大理州的茶叶面积为18.16万亩,比上年增加了17.3%;产量4965吨,比上年下降13.9%;茶农的年人均收入为421元,比上年下降65.1%。今年全省茶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应继续按照“调整思路,稳定面积,调整结构,扩大市场,培育品牌”的二十字方针,加强茶园的基础建设,积极主动的适应市场,做好茶叶的产销工作,保持全省茶业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
       会上,云南省茶业协会副秘书长方可传达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今年三月下旬在浙江松阳县召开的“全国春茶工作会议”的精神。他说,从该会议通报的情况来看,今年全国春茶的产销形势基本平稳,价格趋于走好,特别是渐江省,今年的名优春茶价格已上升到2000多元一市斤,但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总的仍是产量供大于求,销售不容乐观,开拓市场的难度也在加大。我省今年春茶的开局还是好的,但是由于一些茶厂开工不足,春茶价格偏低,出现了一些地方的茶农弃采春茶的情况,值得高度重视。
       针对去年以来的茶叶产销情况,与会的各位协会副会长都介绍了他们所在企业的生产和营销对策,并对贯彻落实“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的精神,进一步做好协会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黄炳生会长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他说,这次会长办公会是一次重要的会议,通过大家对茶业形势的认真分析,使协会所掌握情况的更加明晰了。近一、二年来茶叶市场出现的起伏,是一个产业在走向成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重要的是,我们茶业工作者,茶业企业要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坚定发展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去开展有效的工作,努力打开局面,为今后的更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去年以来,已有许多茶企坚定信心,审时度势,适时而谋,着眼发展,大胆开拓,取得了新的成功。如龙润集团与金融界合作,加强了对普洱茶中高端系列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七彩云南也以其茶叶产品的高品质和高质量为开拓市场过硬基础,使其产品进入了全国的2000多个超市。我们一定要以“处于风云而心不惊,处于困难而发展的理念不动摇”的境界和心态,努力地前行,努力地去谋发展。协会要坚定地团结茶业界的志士仁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为实现云茶的科学发展,引领云茶走出危机,重振云茶的雄风作出新的应有的贡献。今年,协会要在不断统一思想认识,聚集发展力量的基础上,全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把云茶信息网建起来,加强各方面的信息和调研、科研成果的交流,加强与政府部门、与协会会员、与州市茶业协会的沟通。协会要努力收集国内外的茶业信息,通过筛选、整理、分析、研究,适时向社会发布,还可选择一些适当的时机召开信息分析会,使各方面更快捷有效的了解茶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及时的作出思考,应对和决策。二是要及时的组织会员开展活动。会员的活动要经常化,每年协会都应有计划的组织一些大的活动,努力促进茶业界的交流和茶叶市场的开拓。今年,要做好组织协会中有一定实力影响和较好信誉的企业,8月份到香港去参加“香港国际茶展”,12月到台湾去参加“第一届台北国际茶叶茶艺博览会”,通过参加这两个重要的国际性茶业展会,进一步打造和提升云茶的品牌,进一步扩大和开拓云茶的国际市场,帮助云茶的更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今后,协会还要努力与周边的国家合作,开办一些有影响有实效的国际性茶展,并使之逐步的常态化,做好在加强国内市场开拓的同时,加强国际市场开拓的工作,为云南茶业开辟营销市场的新天地。三是要办好高层次的人才培训。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是“云茶”发展中的一条“短腿”。要使云茶从“低谷”中重新崛起,必须加强高层次的茶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发挥协会的优势,搞好高层次人才的培训,应是协会一项最重要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工作。今年,协会要加强与省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积极做好教材编写等筹备工作,举办好有60名省内茶业人员参加的高级评茶师培训班和高级茶艺师培训班,为云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黄炳生会长说,协会是政府联系茶业界人士、茶业科技人员和茶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面对重振云茶的艰巨任务,协会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许多工作的形式和方式也还需要去积极努力地探索。今年我们应先抓住以上几个重要的方面,把工作开展起来,活跃起来,这样政府对协会的工作才会更加重视和支持。相信在各位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协会的工作一定能越做越好,不断开拓出新的局面。


云南省茶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

云南省茶业协会  李宗正

       2009年4月14日,云南省茶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第一次委员会议在昆明举行,专家委员会的邵宛芳、邹家驹、方可、朱强、汪云刚、沈柏华、张俊、张勤民、杨清、杨思义、杨柳霞、杨崇仁、赵炳忠、蔡新等13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云南省茶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邵宛芳主持,与会专家分析了当前云茶产业的发展形势,围绕如何履行好《云南省茶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工作职责》做好今年的相关工作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会议讨论前,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黄炳生作了重要讲话。他说,云南是一个茶叶大省,在云南茶业的发展中,如何培养、树立和发挥好专家的作用十分重要。云茶产业要做大做强,没有一批顶级的专家是不行的。云南省茶业协会成立专家委员会,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省茶协成立较果、联系广泛、专业技术人才聚集、技术力量较强、专家覆盖面广并且在行业内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较强的带动力、影响力的优势,为云茶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专家服务,同时也力争通过有序的组织专家们开展工作,使云南的茶叶科技工作和决策咨询工作,有一批确有见解的学术带头人,逐步在国内茶业界树立起一批云南茶叶专家的优良形象和风范,培养出一批在国内外茶业界有一定话语权的知名茶叶专业技术人才。黄炳生会长说,为了开展好这方面的工作,在专家委员会的人选上,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要选择一批在茶业发展中事业心、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比较高,公信力、影响力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能实事求是、秉公办事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士。目前,我们先从全省茶业教学、科研队伍中、行政管理队伍中选择一批,暂时不从企业的科技人员中选择,因为环境压力不同,企业的专家看问题的功利度会有所不同。在选择中,对省内生产茶叶的各州市的专家都有所兼顾。现在,参加我们这个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在云南茶业界还是比较有代表性、权威性的。这些观点和人选在前不久召开的云南茶业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已得到了绝大多数代表的认同。黄会长说,当选的各位专家委员会委员,一定要忠于职守,按照《云南省茶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工作职责》中所提出的十个方面的工作职责要求,全心全意的做好工作,一定要站在全局的、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研究和处理问题,绝不能依附于某个利益集团,成为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是专家最基本的“德”。作为协会的专家,就不能只是为某个企业说话,而是要为整个行业说话,为整个行业的科学发展谋利益、谋福祉。
       黄炳生会长说,希望专家委员会的各位专家,为云茶的发展,在自己的科研和推广领域内,勤奋努力地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和发展建议,在业务上一定要精亦求精,有创意、有特点,有建树。他说,专家委员会一定要独立的,公正的、大胆的开展工作,在茶业科学技术领域里不断开拓创新,为云茶的科技进步,为各方面决策的科学化,为云茶的整体健康发展创立新功。
       与会的各位专家,围绕如何履行好《云南省茶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工作职责》,切实做好专家委员会的工作畅所欲言的进行了讨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邵宛芳主任在会议结束前作总结讲话。她说,我们能担任云南省茶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的专家,是广大会员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全省茶业界对我们的信任。专家委员会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深刻地体会黄炳生会长讲话的精神,围绕专家委员会的“十项工作职责”,全面地、认真地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以出色的工作业绩来报答社会,报答广大会员对我们信任和期望!她说,要做一名优秀的茶业工作专家,确实要有坚定的事业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除了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入实际,潜心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造诣之外,还要关注国家、关注人民、关心社会、关心整个茶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要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学术理论方面、人才培养方面有创新,出成果,还应关注重大实用科技在生产实际中的运用和推广,关注茶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要关注茶产业的发展,还应关注茶文化的弘扬;不仅要关注茶叶生产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还应关注市场营销和行业管理方面科学知识的应用和推广;不仅要关注茶业企业的发展,还应关注广大茶农的发展。专业委员会一定要在省茶业协会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各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开展工作,为云南茶业的发展和振兴,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情,为提高云茶的地位出实实际际的贡献。
       会议决定,将在今年适当的时候,组织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到省内的生产茶区进行一次深入系统的调研,写出有价值的专题调研报告,为政府对云茶产业的振兴提出切实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