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沾污标准:日本大地震不会改变全球经济复苏的基本走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06:12
日本大地震不会改变全球经济复苏的基本走势(2011-03-21 16:59:19)转载 标签:

日本地震

经济影响

财经

    3月19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日本大地震的全球经济影响”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本文为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陈雨露教授的演讲摘要。

 

    如果排除掉核泄露失控这一因素,根据灾害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日本大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应当是可控的。也就是说,由于灾后重建新创造的经济增长通常与公共设施、居民住所、生产性资产重置成本和企业运营损失大体相当,同时考虑到日本东北部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形势来看,日本大地震还无法改变全球经济复苏的基本走势。但是,日本大地震对于全球经济与金融的短期冲击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加以应对和防范。

    一方面,在发达经济体正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步入经济复苏的正常轨道,通货膨胀率普遍较低,而新兴市场国家业已进入经济高涨期,通胀压力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作为全球流动性的主要供给国和能源、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日本为实施危机救助而采取的强力度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会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更大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日本具有独特的经济增长模式,这表现为人口老龄化、投资消费需求不足、出口贡献度高、国内储蓄、外汇储备与公共债务长期维持高位等特点。2010年,日本失业率已连续两年超过5%,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降至59.6%的历史最低点,特别是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已经超过200%,如果再加上此次地震的冲击,日本的这一经济增长模式是否能够持续?会不会身陷主权债务危机进而对全球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以及货币市场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人类发展的历史当中,自然灾害的频发不仅严重破坏人类积累的财富存量,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环境,也不断促使人们透过自然灾害的表面影响去深层次的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国家的层面来看,中国应该具备超前的战略思维与宽阔的人文视野,穿越危机,从东西文明交替以及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树立并引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类观。

    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作为后崛起国家的中国已经成功的开创了“中国发展模式”,其核心的成就有三:其一,成功引入现代市场经济制度,西方市场经济的效率精神和创新思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其二,始终坚持渐进主义改革的模式;其三,充分发挥了三大比较优势,即劳动力资源、市场资源和举国体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汶川大地震的成功救援与该体制的优势密切相关。与此不同,日本是典型的“强市场、弱政府”而同时社会非常稳定的国家。两种模式均有可圈可点之处。

    从本次地震后日本实施救援的实际效果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现代复杂社会管理之中,一个大国保持比较强的国家控制力将大有裨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摈弃西方市场经济的效率精神和创新思维。事实上,东西方文明各有长短、优势互补,我们只有将两者巧妙的融合,包容发展,才能推动或引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对于中国参与危机救援应该采取的策略,我们认为,中国应当充分发挥公共外交的优势,用人道主义精神和互助共赢的思想积极参与危机救援。就像上一轮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中国主动援助受困国家,以及近期从北非撤离中国公民,其他国家同样全力为中国提供了支持一样,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与措施帮助日本抗灾,通过公共外交的运用来奠定未来中日政府外交和国家战略合作关系的基础。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契机。

分享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