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要好好领悟的成语:论我国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文本全文)-民族学、民风、民俗-学术研究-德宏州彩云琵琶食品有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4:23:38

论我国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原载:民族研究(京)2003年06期,第1~10页
牟本理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邮编 100800。

  内容提要:文章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和差距,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及国内外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作者认为,目前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我国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即:解放思想,推进制度和机制创新;加大开放力度;从实际出发确定工作新思路;实施新的人才发展战略;建设得力的领导班子。
  关 键 词:民族地区/小康社会/跨越式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民族地区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一、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一)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经济问题,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发展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民族地区大部分地处边疆,幅员辽阔,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真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原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仍相对落后。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仅表现在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在扩大,而且还表现在文化、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也在扩大。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这既是不断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巩固边疆的根本保证,也是挫败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渗透”战略与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破坏国家统一行为最根本的保证。加快发展不只是民族地区局部的问题,也是事关国家全局的战略问题。如果民族地区不发展,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和伟大复兴也就难以顺利实现。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377页。)这一系列论断深刻地阐述了跨越式发展思想,对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把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并为此而不懈奋斗。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华民族发展的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过程,就是全面改善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生存环境的过程,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个伟大的实践必将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包括各族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在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极大地推动历史的进步。
    (二)跨越式发展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凭借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赶上先进国家或地区,是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成功的范例屡见不鲜。笔者以为,跨越式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经济发展关键是经济增长,没有经济的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跨越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是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第二,跨越式发展是指发达国家用较长时间走过的阶段,欠发达国家及地区用较短时间走过。第三,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跨越。经济的跨越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跨越基础上的。因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实力的强大,可以直接转化为产业的竞争力。第四,跨越式发展主要适合于欠发达国家及地区。
  回顾中外经济发展史,“亚洲四小龙”曾经都是殖民地,自然资源贫乏,且都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在这种环境下,它们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进入工业化时代,被誉为“东方奇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深圳等经济特区,在短短20多年时间内,经济发展水平就远远超过了一些老工业城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1989年至2002年的13年间,我国各族人民战胜了来自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由1989年的16,90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2倍,年均增长9.3%,属同期世界各国年均增长率之首。我国在1995年和1997年分别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初步实现了小康。这些事例生动地说明,跨越式发展是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民族地区要改变落后面貌,就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既是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立足我国实际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嫉和民族地区经过50余年的奋斗,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跨过了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过程,实现了社会和经济两个历史性的跨越,即分别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发展阶段的跨越;从传统落后的农牧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到逐步建立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现代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家的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这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从民族地区来看,既有历史的原因和过去积累下来的问题,也有不少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是依靠发展,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艰巨的任务赋予发展特殊重要的意义。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是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是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迫切愿望。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激发了强大动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行动纲领。党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符合党心民心,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国家复兴起来,让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目标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各民族的大团结。现在,党中央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投入了大量资金,启动了一大批关系民族地区长远建设的重点项目和工程,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条件。这就使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无比正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了希望和信心。2003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与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民族界的委员们座谈时指出:“只有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今后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共同求繁荣求发展,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国际大环境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大是重大的历史机遇
  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的发展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仍将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使我们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的和平与发展的时间,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客观环境对我们有利,我们的自身因素也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据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统计,近二三年来,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近百家到我国西部地区投资或设立了办事机构,已经有120亿美元的国外资本流入西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将逐步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对外开放,参与世界经济技术合作的竞争,使民族地区特殊的资源进一步纳入国际大市场中,从而使民族地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化,正在对各国的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提高产生深刻影响,必将引起全球生产、生活方式的空前变革,也为我国包括民族地区通过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从国内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不断完善,其优越性不断发挥。经过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不断探索,我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国家拿出更多的力量投入西部民族地区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体制保证。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的扩大,民族地区的巨大市场潜力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挥。这将有利于外部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进入,成为民族地区实行跨越式发展重要的直接动力。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拓展,一大批公路、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工建设,将会对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对“兴边富民行动”和“人口较少民族的整体帮扶”计划的大力支持,国家把民族地区作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点,以及在全国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协作的举措,都将有力地促进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是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民族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探索出不少好的思路,为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三)民族地区具备了自己特有的优势
  1.政治优势。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治优势。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加了许多优惠政策,体现了维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切身利益的精神,体现了在西部大开发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实惠的精神,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2.政策优势。我国的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以及119个自治县(旗)中的82个自治县(旗)纳入了西部大开发的范围或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给予资金项目支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重点工程建设等方式,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另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包括金融,财政、环境、土地等政策在内的特殊政策。这些都是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政策保障。
  3.资源优势。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聚区,农牧、水能、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等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和水源保护的特殊地带。复杂的地质地貌,多样化的气候类型,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得西部民族地区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的旅游资源都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4.区位优势。我国陆地边界线长达22,000公里,比海岸线还长4000公里,陆地邻国15个,另外还有一些不相邻但相近的国家。西部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如果西部民族地区扩大对毗邻国家的对外开放,它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将不可估量。近几年来,周边国家发展步伐正在加快,纷纷要求与我国加强交流与合作。中国—东盟倡导的自由贸易区正在向实质性方向发展,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已经启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共同开发,加上亚欧大陆桥的通车和中吉铁路、泛亚铁路等通江达海,连接周边通道的建成,使沿边地带将出现一批新的城市,形成若干区域中心。西部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必将给中国西部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后发优势。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其实是一种后发优势,这主要表现在: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各族人民认识到这种差距,感受到了压力,就会变成加快发展的动力;西部民族地区思想观念落后,如果加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能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西部民族地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如果西部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按照“三个解放”出来的要求,进一步冲破各种不切时宜的妨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层次较低,产业趋同,发展起步晚,总量少,如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民族地区的科技水平低,如果我们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一定可以实现科技的创新,从而带动经济的跨越。总之,只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西部民族地区完全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制度和机制创新
  民族地区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解放思想为主导,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面对新形势,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的束缚。要促进跨越式发展,观念创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没有观念的创新,就形不成新的思路,就形不成新的方法,建立不起新的体制和机制;同时,观念创新也渗透于其他创新之中,贯穿于其他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观念创新总是与解放思想紧密相连,要使思想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就必须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从而使思想得到解放,实现认识的再统一、力量的再凝聚、局面的再拓展。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当前,从大的方面来讲,民族地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对发展的认识上,树立加快发展是主题、发展高于一切、只有发展才能保持团结稳定的思想。民族地区的希望和国家的伟大复兴,全在于加快发展,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有利于发展,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发展,不断增强跨越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在发展的体制上,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步伐,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市场发展,培育市场主体,进行机制和体制创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加快发展创造新的体制环境。国家要更加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宏观上还要向民族地区倾斜,制定有利于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增加对民族地区的投入。这将充分体现我们党的民族政策,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地区要在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三是在发展主体上,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民族地区的发展,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树立多元发展的新观念,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投入民族地区的发展之中。四是在发展目标上,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发展是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观念的更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变革。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要大力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协调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两大跨越”。五是在发展的动力上,树立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新思想。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科技进步为强大的动力,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以科技创新调整经济结构,以科技创新提高管理者和劳动者素质,以科技的跨越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六是在发展的领导体制上,要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破除政府包揽一切的旧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实现“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规范”的运行机制。政府管理经济运行的机制,要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向宏观管理转变,从行政手段为主向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转变,从政府配置社会资源为主向市场配置社会资源为主转变。
    (二)开放要有新的力度
  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有较大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是开放程度不够。有些地区长期封闭,由于封闭,思想观念陈旧,经济结构单一,工作思路狭窄,加快经济发展的办法少。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无疑需要大量投资,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自我积累能力十分有限,在这方面,民族地区与沿海差距也很大。而随着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国家直接配置资源的能力已大为下降。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看,年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西部民族地区1991年为0.68亿美元,1999年为11.38亿美元,其最高年份1997年为15.54亿美元。到1999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在全国三大地带中的比重,西部地区仅占3.22%;中部地区占8.94%;东部地区占87.849;,为西部地区的27.28倍。从产品的出口和进口来看,1999年东部地区商品出口在三大地带中占91.90%,商品进口在三大地带中占92.24%;中部地区商品出口在三大地带中占5.05%,商品进口在三大地带中占4.81%;西部地区商品出口在三大地带中仅占3.05%。东部为西部的30.13倍。从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来看,1993年东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三大地带中占72.3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在三大地带中占84.07%;中部地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三大地带中占16.7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在三大地带中占7.3%;西部地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三大地带中仅占10.8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在三大地带中仅占8.63%,东部为西部的9.74倍。(注:参见王洛林主编:《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457-163页。)
  以上情况表明,西部民族地区要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必须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契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制定优惠措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在西部民族地区投资办厂。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利用外资和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与改造结合起来,不断引进国外专业人才和智力,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投资民族地区有比较优势的农牧业、旅游业、农牧产品加工业等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使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要让民族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国际大舞台上寻求合作的机会。同时,要向国内开放,支持和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到民族地区投资,加强与全国各地的经济协作与合作。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要把沿边开放摆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上来,以对外贸易和旅游业、劳务输出为重点,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实现大发展。在扩大开放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应注意发挥少数民族在对外开放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在走出去开发资源和开拓市场等方面发挥作用。既要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扩大开放,还应积极推进其他地区与民族地区的协作与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紧紧抓住已列入国家计划的图们江开放开发区、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开发区、中国—东盟合作贸易区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走出去请进来,加快经济发展。在防止重复建设、禁止转移落后技术和防止污染环境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中东部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进行开发。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东西对口支援,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支援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
    (三)从实际出发确定新的工作思路
  民族地区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民族因素、经济因素、地域因素等客观条件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和鲜明特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国家的发展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地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以政策的保障体系支持民族地区。民族地区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1.集中力量搞好扶贫开发。民族地区一些地方基本上达到了小康,但数量很少,水平不高,且只有在经济方面达到了基本小康的标准,其他方面则相差很远。今后有条件的地方,应当按照“十六大”的要求,主要解决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而且要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现在民族地区还有不少地方未解决温饱;有的地方虽然初步解决了温饱,但不巩固。这些地方,今后的主要任务要放在扶贫开发和巩固扶贫成果上,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少数民族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使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逐步缩小差距,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2.加快工业化进程。民族地区工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科技含量低,与其他地方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必须在基本实现工业化上不懈奋斗。为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后发优势,应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力培育能够发挥本地优势的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要把解决好城乡差距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不仅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而且要城乡相互融合,以城带乡互动发展。这是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思路。要把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建设一批小城镇,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作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进行区域经济的再组织,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引导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集中。要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发挥小城镇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3.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这本身就是工业化的实现过程。用工业化思维谋求农业的发展,重点是要搞农业产业化。一方面要大力实行科学种田、科学养畜,提高农牧业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要培育一大批农牧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推动农牧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把农牧业作为工业原料生产的第一车间,实现农牧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各族农牧民的收入。民族地区的名、优、新、特产品很多,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根本的原因就是民族地区农村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要逐步建立健全专业化社会分工体系,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培育中介组织,搞活农村流通,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连接在一起。要注意扶持一批对当地经济具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链条的组成部分,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历史上由于战争破坏、滥垦滥伐,使得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近几年,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只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黄河频繁发生断流现象;荒漠化向东部推移的速度不断加快;发生沙尘暴的频率不断提高;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对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威胁不断加大;长江和黄河中上游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西部地区一定不能重走那种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人为破坏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路子。民族地区必须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西北民族地区水资源缺乏,干旱半干旱地区要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坚持走高效节水防污之路;要坚持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帮助农民开发新的产业,不断增加收入;坚决制止乱砍滥牧、过度放牧等行为,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新上项目要十分慎重,决不能再上污染严重的、破坏环境的“五小”项目,也不要引进东部已淘汰的污染项目。通过上述措施,西部地区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5.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跨越,民族地区必须坚持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针,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的良好氛围;要把普及科技知识、推广实用技术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增加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引进一批适合民族地区的科技成果和项目,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
  6.积极维护团结稳定。民族地区发展的任务很重,维护稳定的任务也很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逐步恢复正常化,各族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他们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西化”、“分化”的战略企图是不会改变的,他们往往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手段,以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为突破口,支持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千方百计地对我进行破坏和捣乱。对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坚决与之斗争,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加强国家安全,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民族地区必将在经济、社会、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如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会改变各民族现有的社会分工格局,也将使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沿袭多年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发生较大变化;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将对民族地区原有的自然经济状态向商品经济转变产生深刻影响;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对内对外开放开发程度的提高,不仅使得外地的其他民族会进入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也会不断进入其他地区,这不但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促进民族交融,也改变了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结构,新的思想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也必将在民族地区产生巨大影响。所有这些变化,对于进一步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巩固祖国的边疆,维护国家的统一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大力开展“三个离不开”的教育,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充分考虑各民族合理的利益要求,适时地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调节,让各民族群众在发展中得到实惠。对民族关系方面出现的问题,必须进行及时的协凋和解决。要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和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对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要从积极方面加以引导,使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共同创造新的幸福生活。只要我们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满腔热情地关心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生产和生活,及时妥当地按民族政策处理出现的新情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一定会形成各民族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
    (四)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实施新的人才发展战略
  在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人才资源始终是一个基础性、全面性和决定性的问题。而西部民族地区现有的人才资源的相对匮乏以及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决定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战略高度来考虑人才资源开发问题,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国家已向民族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等硬件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取得了明显的改善,而以人才为主的软件建设却相对落后。有统计表明:西部民族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总量的20.4%,远低于西部人口占全国人口28.47%的比冽,且大部分人才分布在中心城市:西部民族地区专业人才中,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仅占全国的15.4%和8.8%,科学家、工程师的比重大大低于沿海发达地区;人才在机关事业单位分布较多,但其中经济管理、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奇缺;企业需要大量人才,但民族地区企业管理、技术开发、商业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也很少;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拥有中等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为92人,而民族自治地方则更少,还不到东部的十分之一;民族地区现有的人才流失严重,“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对民族地区来说,最缺的不是资源、不是市场、不是资本,最缺的是人才,不仅缺工业生产、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人才。也缺乏高水平的企业管理、经营、营销、外贸、外经、金融、证券等方面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这是民族地区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仅仅靠廉价劳动力,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依赖外国现成的技术和设备,而不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培养和造就各方面的人才,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更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采取应对措施,主要有: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质量,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使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为民族地区未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开辟多层次的人才渠道,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各族干部群众的全面发展;立足于长远,制定面向民族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千方百计引导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民族地区培养多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建立东部地区为西部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对口支援体制和激励机制。总之,民族地区应真正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要善于用伟大的事业来凝聚人才,坚持用崇高的精神鼓励人才,努力用真挚的感情来关心人才,注意用良好的待遇吸引人才,要用好的机制和好的作风选拔人才。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能汇聚人才、又能使他们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关心、理解、爱护和信赖人才,让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五)建设好得力的领导班子,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考验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设好具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各级领导班子。大量事实说明,哪里的领导班子思想解放、立党为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哪里的各项事业就发展,就不断取得新成绩。在民族地区有许多这样的领导班子,他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决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做到从实际出发确定工作思路,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创造了不少新鲜经验,得到了各族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我们各级领导班子要十分明确,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也是民族地区最大的政治;能不能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用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必须牢记的一条基本经验。民族地区各级领导班子必须突出发展这个主题,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特别要注意大力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要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进团结为重点,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要把民族地区的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为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