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壮阳的中药有哪些:如何判断一个医生医术是否高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05:40
转载          妇产科小医生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说道:医生有两件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

       对许多的患者而言,他们比较难以判断一个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他们借以判断一个医生是否值得信赖的,往往是两样东西——一个白发,一个是语言。

        满头白发以及苍老的面孔,往往使得患者觉得大夫的年纪比较大,而医生这个特殊的职业,往往需要年龄的沉淀。许多患者常常觉得老大夫才会有高明的医术。

 “苍老”的大夫就医术高明嘛?

        我有个同学,天生看起来比较苍老,而又有不少白发,同学都叫他老赵。有一次,他跟随一个女教授出门诊,患者进了诊室直接坐到了他的面前:“教授……”老赵指着女大夫告诉患者那才是教授,患者却满脸疑惑得望着保养得当、看起来十分年轻的女教授,眼里流露着不甚信任的眼光。

        有一次老赵在科里管一个病人,一起负责这个病人的还有住院医生、主治医生。那个病人只认他,无论主治或者住院医说啥也不听:“把你们的上级大夫——赵大夫叫过来!”弄得主治和住院大夫哭笑不得——总不至于当面拆台跟病人说老赵仅仅是实习医生吧?

        还有一个同学,看起来也颇为苍老,而且貌似我们医院的一个主任,他不仅可以唬住病人,甚至本院的不少大夫、以及医药代表都被被他“唬住”了。有一次查完房,所有的大夫一个个从会议室出来,有个药代一直等到他出来,冲上前去:“麦主任……”

        有个孙教授,他刚刚升了副教授,但是他天生面相老,患者往往趋之若鹜。他自己却常常笑着调侃自己:“我主要靠两件东西治病,一是满头白发,二是药物。”对不明就里的病人来说,他的白发似乎是医术高深的代名词。

 这些例子说明:看起来老,并不一定就是老大夫、老专家。

         就算实际年龄很大,但是事实上,年长的大夫医术并不一定就比年轻者高明。

         有一次,我跟本院一个年轻的教授(40来岁吧)出诊,同去的还有一个进修医生(50多岁了)。患者就一直围着进修大夫,教授问她问题,她也不看着教授回答,一直对着进修大夫解释,还追着进修大夫询问各种问题。后来进修大夫实在不会回答了,就指着教授对患者说:“您问教授吧!这些我不太懂,她是这方面的专家……”弄得进修大夫也尴尬,患者也尴尬,教授也尴尬。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看起来是“老医生”,实际上不一定是“老医生”。“老医生”不一定就医术比年轻大夫高明。要是依据大夫的年纪来判断医术,那是很不可靠的。

       那么接下来的就是语言了。我在门诊,常常能看到那些能“忽悠”的医生,往往比较能够轻易获得患者的信赖。但是“忽悠”并不一定就医术高明。例如,一个病人问医生她的病能不能治好,有些医生会说:“这个病,医学上是治不好的,但是我们可以积极控制,可以保证一定的生活质量。”听到医生这么说,患者往往会很失望,觉得医生水平不行。若是遇到一个医生回答道:“这个您完全不用担心!您找到我,那是找对人了!我以前治过好几十例您这样的病,比您重的多的是,治完后,都好得很……”患者遇到这种大包大揽的话,却往往比较受用,对医生信任有加。然而我的经验是,说前话者医术往往比后话者高明——因为医学是一门科学+艺术,科学在于它有许多的生物、生理、解剖、病例客观性,艺术在于它的诊断治疗是个体化而且许多病是无法治愈只能依靠控制的,而且许多诊断治疗都是极富逻辑性、推理性的。说前话者,往往逻辑性比较强,思维比较缜密,比较容易成为一个医学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而后者,往往流于表面,治疗起来容易粗枝大叶。但是对于不明就里的人来说,他们往往觉得前一个大夫不如后一个。

 一个好的医生,语言上应该富有同情心和关怀,思想上却能够保持冷静——这冷静有助于他/她思考、诊断和帮助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