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香txt百度云:提高福建茶叶质量对策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18:49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影响福建茶叶质量的因素,结合实际,提出以下解决对策:(1)建设生态茶园和无公害茶园基地;(2)加强生产与加工过程管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3)加快产业化经营;(4)推广应用HACCP体系;(5)加强茶叶质量检测,推广茶叶质量认证,完善茶叶市场体系。

  关键词:茶叶;质量;农药残留;对策

  “十五”期间,福建茶叶生产快速发展,在品种结构调整、名优茶开发、无公害茶园建设、加工工艺改进、茶文化宣传和品牌创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茶叶质量水平不高、茶叶农药残留出现反弹的问题,正严重威胁着福建茶业的良性发展。

  一、茶叶质量问题成为影响福建茶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茶是世界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三大饮料之一。茶叶质量问题(主要指卫生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其保健功能的发挥,影响每个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茶叶卫生质量问题(包括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等因素)是影响福建茶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也是当前影响茶叶销售的主要障碍。特别在外销方面,农药残留超标是福建出口茶叶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作为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方式,使福建茶叶出口缕缕遭遇阻碍。

  近年来,发达国家在设置技术壁垒时最常用的“武器”就是农药化学残留。随着全球茶叶市场对规模化、健康型、高附加值等方面的要求,欧盟、日本等国对我国茶叶的“设限”速度不断加快。2006年1月1日起,欧盟开始实行更加严格的食品及饲料安全新规定。茶叶农残的检验项目从原先的193项增加到210项,茶叶中硫丹的限量从原来的30mg/kg改为0.01mg/kg,限量标准提高了3000倍。更为严重的是,欧盟将对210项以外的农残项目采用“默认标准”,其限量值为0.01mg/kg。2006年5月29日,日本正式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采用“干茶法”检测,大幅度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受发达国家地区不断提高技术壁垒门槛的影响,2006年福建茶叶出口增幅明显下降。据福州海关统计,全年福建出口茶叶17397吨,价值4848.9万美元,分别增长4.4%和9.3%,增幅分别较上年降低15.7个和15.9个百分点。

  二、影响福建茶叶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生产因素

  1.茶园生态问题严峻。当前,福建茶园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以下4个方面:首先,茶园生态系统组分越来越单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丘陵低山地区,集中连片的几百亩到数千亩茶园,缺乏防护林和树木遮荫,长期受烈日暴晒,寒风侵袭,茶树能量消耗大于积累,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严重,造成茶园低产、低质、低效益;其次,茶园生物种类结构与食物链简单,滥用农药,有益生物种群日益减少,茶园害虫日益猖獗;第三,石化能的大量输入,茶树抗性与茶叶品质下降。茶叶生产中大量投入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石化能,严重损害和污染了茶园及周边的土壤、水质、空气等生态环境;第四,茶叶生产受大气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如CO2、SO2、煤粉尘、汽车尾气等不断增多,直接影响茶叶质量。

  2.茶叶标准化程度低。我国现行茶叶卫生标准不仅检测项目过少,而且检测项目标准过低。2006年10月1日,茶叶行业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根据新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对2种污染物在茶叶中的含量做出限量规定,《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9种农药在茶叶中的含量做出限量规定。新标准与日本相比要低很多。目前,我国关于茶叶的农残和污染物检测项目只有十几项,即使算上农业部禁止使用的39种农药,我国现行有关茶叶的农残及污染物的限量项目也只有50多种,与欧盟的210项及日本的276项相比,差距甚大。

  3.规范化生产和管理意识淡薄。近年来,福建相继建立一批无公害茶园,在茶叶生产中禁用、停用一大批剧毒、高残留农药,茶叶残留状况明显好转,但与国际茶叶市场对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尚有较大距离。(1)在生产领域,农药残留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市场上相当多的农药是混配药,部分厂家的农药产品虽含有违禁药物,为其自身利益没有详细标明有效成份;二是部分茶叶主产区特别是闽南主产区,由于生态条件差,病虫害的天敌少,病虫害容易发生,造成频繁使用农药;第三,不少茶农对安全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主观环保和健康意识相当薄弱,而且在农药安全技术上存在不少盲点和问题,如农药盲目混用、选用农药与防治对象不明、喷药次数过多和安全间隔期不严等。  (2)在茶叶加工领域,茶叶初制卫生是管理的薄弱环节,茶叶夹杂物和有害微生物超标大多源于此。主要原因:一是缺乏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措施,部分企业在茶叶原料收购、成品加工、产品质检等环节缺乏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措施,随意降低标准。二是部分茶厂卫生环境差。目前福建有茶叶初制厂房8000家左右,大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厂房,这些厂房建设标准低,其加工环境不符合生产食品的卫生标准,造成在加工过程中的铅、铜和大肠杆菌等卫生指标超标,再次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二)市场因素

  1.由于信息不对称,出现茶叶“柠檬市场”

  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具有经验品特征(如滋味、香气等方面,必须在购买消费以后获得)和信息品特征(如内含物、农药、重金属残留等须专业检测后获得)。目前,福建茶叶生产者分散,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单个 生产者采取措施发送质量信号,边际成本远远大于其边际收益,因此茶叶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送产品质量信号的激励,从而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缺乏获取经验品和信任品信号的途径。消费者无法从市场上获取相关信息,无法对茶叶优质安全性做出正确或合理的判断,使生产者难以建立质量声誉。由于优质安全茶叶生产成本较高,如不能有效将其质量信号传递给消费者,茶叶生产者缺乏优质安全茶叶的生产意愿,影响茶叶市场整体质量提高甚至可能出现质量下滑趋势,茶叶市场出现“劣货”(低质量、低成本)驱逐“良货”(高质量、高成本)的现象,形成茶叶“柠檬市场”。

  2.市场体系不完善,增加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机会主义行为

  由于茶叶市场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力,阻碍了茶叶质量信号的传递。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茶农(厂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更易发生。近年来,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冒充名牌茶叶和名优无公害茶叶的伪劣产品。这些伪劣产品不仅盗用名茶的名称和品牌,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如冒充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等。甚至在茶叶的加工中加入非茶叶成分,如在陈绿茶中添加色素以改善绿茶色泽冒充新茶,有的在乌龙茶或花茶中添加香精以提高茶叶香气,有的在名优茶里添加呈味物质以提高滋味的鲜爽度,造成茶叶销售领域混乱。

  农药使用是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茶农使用农药同样存在机为主义行为。一般而言,茶农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茶农根据各种不同成本收益比来决定选择使用不同种类农药。据调查,影响茶农是否采用无公害及绿色等安全农药的经济因素包括3个方面。一是农药效果价格比。农药效果价格比是指不同农药的杀虫抗病增产效果与其价格之比。农药效果价格比越高,茶农采用该类农药的动机就越强。二是茶叶产出。通常,使用无公害及绿色农药比高毒农药需要更多的病虫害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茶农受教育水平、有没有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以及相关的信息获取能力等都会影响使用无公害及绿色农药的茶叶产出。三是市场销路。由于无公害及绿色农药本身的价格也比高毒农药要高,导致安全茶叶的生产成本较高,由此必然带来茶叶的销路问题。由于茶农难以形成对未来的准确预期,增加茶农在生产中施用农药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提高福建茶叶质量的对策

  提高茶叶质量,是福建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利用福建品种和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建立生态茶园和无公害茶园基地,加强生产和加工过程管理,推广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应用HACCP体系,加强茶叶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实施茶叶质量认证,建立完善市场体系,构建必要的信号传递机制,以此弱化市场失灵和纠正生产者不良生产经营行为,提高福建茶叶质量,在国内外市场重塑福建茶叶优质无污染形象。

  (一)建设生态茶园和无公害茶园基地

  1.建设生态茶园,优化茶叶生长环境。福建茶园多数是山地茶园和丘陵茶园,建设生态茶园,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种植茶园防护林带和隔离带。为防护茶园不受灾害性干寒风和大风侵袭,应选择与茶树无共生病虫的树木,合理布局,植树造林。二是种植茶园行道树。在茶园主干道、旁道的两旁或一旁、沿茶园周围渠道边种植行道树。三是进行茶园合理间作。合理间作能降低光照强度,调节茶园温、湿度,促进新梢生长旺盛,增加茶树有效内含物含量,提高鲜叶质量。四是种植护壁植物。在裸露、光秃的梯壁上或茶岸上种植护壁绿肥,减轻雨季雨水冲击,加固梯壁,提高茶园保肥、保水能力。五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好茶园排蓄水系统,在茶园周围挖蓄水池,提高茶园抗旱保水能力;茶园道路建设应注意把茶园道路建成“S”型,切忌上下直线建道路。

  2.要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茶园建立无公害标准茶园示范基地。通过标准茶园建设,适时在全省总结推广。无公害茶园基地应靠选择远离工业区、城镇、交通干道,且土壤理化性状较好,四周植物丰富。基地的生产者、经营者具有良好的生产技术基础。通过示范给茶农看、指导茶农种、帮助茶农管等形式,带动和辐射全省各地无公害标准茶园的建设和发展,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农药残留,提高茶叶的质量水平。在福建主要产茶区,根据不同条件,发展不同层次无公害茶叶的适宜区域,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生产低农药残留茶叶。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茶生产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可一哄而上,当前应选择生态环境条件优越的茶园建立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示范基地。

  (二)加强生产与加工过程管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茶叶,是全面提高福建茶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目前福建虽然颁布实行了包括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天山绿茶在内的30多项国家及地方茶叶标准,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

  1.制订和完善茶叶标准体系。要在现有基础上,参照农业部出台的有关茶叶质量的四个标准,跟踪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尽快制(修)定一批福建茶叶生产与质量标准,包括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通过这些标准的执行,全面普及整个行业的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努力提高产品信誉度,增强市场与消费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2.推广标准化工作。将标准应用于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要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与无公害茶叶的示范推广结合起来。(1)加强农艺管理,提高农残监控效率。控制农残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新开茶园要选生态优越的高山或无农残的土壤;用抗逆力强的品种;多施农家肥、绿肥、生物有机肥,少用或不用化肥;杜绝禁用农药,少用适用农药,不用除草剂;推广生物农药、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同时,加大对茶农的培训力度,提高科学生产水平。(2)加强加工过程管理,提高质量。茶叶重金属含量和有害微生物多源于茶叶采制、包装、运输、仓储、销售等各环节的污染。因此,茶叶加工企业应建立良好的操作规范(GMP),按照食品安全卫生生产的要求进行茶叶加工、贮藏和分配。
 
(三)加快产业化经营

  目前,福建茶叶生产的特点是小规模、分散化,个体小茶厂在茶区遍地开花。在福建目前茶叶分散经营情况下,茶叶原料大多靠临时收购,来源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农残难以控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一批 龙头企业。区域特征显著的茶叶企业,是茶叶生产新技术、新知识的受体和传播体,正在成为联接千家万户茶农、推进茶叶科技进步、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整体竞争力的中坚力量。从福建茶叶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直接组建超大型、大型集团式的茶叶龙头企业的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必须把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已形成一定规模、辐射带动能力较强、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区域性茶叶龙头企业,并加大培育和扶持的力度,把它做大做强,使之在带动农户、推进规模生产、实施产业化经营、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外销方面,要发挥茶叶专业出口公司、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无公害茶叶原料生产基地或实行订单收购,努力按进口国的质量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加工,真正形成整个茶叶产业链条的无公害、规范化运作。

  (四)推广应用HACCP体系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是一个保证食品安全的预防性管理系统。HACCP质量安全预警体系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控制食品安全卫生最有效方法,它是茶叶质量安全控制的发展方向。建立HACCP计划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HACCP体系必须由每一个企业根据产品预期目标结合具体的生产流程而制定的。不同目的企业所设计的生产流程各有不同。在推行应用HACCP体系时,首先企业管理层要在思想理念上达成共识,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必要的HACCP知识培训,组建领导小组,制定可行性实施方案;其次对产品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分析评价(HA),确定关键控制点(CCP),设立关键限值和建立相应的标准,制定控制程序。质检、质控人员按HACCP实施小组制订的关键点控制手册执行,在生产控制中实行定岗、定位、定责,严格填写各种控制记录表格,确保每一项记录都有可追溯性,使潜在危害得到识别,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质量。一般而言,茶叶加工企业应建立原料验收、捡剔和烘焙等工序的关键控制点,并从物理、化学、生物危害等方面进行控制。

  (五)加强茶叶质量检测,推广茶叶质量认证,完善茶叶市场体系

  在茶叶市场上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现象严重,需要足以令消费者信任的第三方来介入市场,即通过管制性干涉、质量认证和标签管理等措施,逐步实现茶叶农药残留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建立质量安全信息传递与信用机制,确保生产向市场和消费者传递真实和准确的质量信息。

  1.加强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安全监控效果。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美国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350多种农药,德国可检测320多种农药,加拿大可检测250多种农药,而我国尚缺乏同时测定上百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技术。为此我国应加快研究开发相关技术,同时积极寻求先进检测技术、检测方法、设备和人才的引进,不断提高检测精度和速度,降低检测成本。目前福建部分市、县己初建检测机构,但仪器简单、检测技术手段不成熟,许多产区还缺检测网点,给基层带来不便,产品无法及时检证。建议加强财政投入,完善检测机构和手段,研制适合产地和农村的速测仪表,及时监测控制农药残留,提高服务企业、茶区的水平。

  2.推广茶叶认证工作。实施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茶认证是茶叶质量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在质量水平(最好是有机茶、其次为绿色茶叶、最基本而大量的是无公害茶)、认证方式,消费对象和运行模式等方面有所不同,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根据福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至2010年茶叶“三品”认证计划达到1010个产品,产地监控面积8.2万hm2,产量16万t,均占全省60%以上。为此,要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认证认可条例》的要求,因势利导,推进认证健康规范开展,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准确茶叶质量信号。

  3.充分利用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建立茶叶安全生产者补贴制度。当前,由于绿色茶叶和有机茶的生产、检测和认证的成本较高,发展缓慢。因此,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要充分利用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发挥政府在推动茶叶安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适当增加投入,建立茶叶安全生产者补贴制度,减少优质安全茶叶的生产、检测和认证成本。

  4.执行法制化管理,健全完善茶叶市场体系。一要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变革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方式,将从过去单纯政府管理向全民共同参与转变,从单一政府职责向全社会共同推进转变,从阶段性工作向法定性、持久性和常态化工作转变。二要严格实施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未获得质量安全QS证书的茶叶不得生产销售,阻止不合格茶叶进入流通领域。通过QS标志,增强企业提高茶叶质量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要明确监管责任,加强市场监管,维护茶叶市场秩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震慑力和管理能力,使欺诈者支付很高成本。四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茶叶信息安全发布制度和茶叶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形成优质优价机制,用价格机制来约束茶农(厂商)的行为,加快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的茶叶生产,扩大绿色消费,促进福建茶业健康持续发展。(原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作者:郑龙章 张春霞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上一页   第 [1] [2]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