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夜行死鱼骑卡组:解读民生问题 2011.03.21.BZRXZ 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54:53
解读民生问题 2011.03.21.BZRXZ 转帖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已经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希望通过这样的关注,从根本上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让全国人民真正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品尝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一、 反腐倡廉 也许有人会说“反腐倡廉”怎么会是民生问题呢?“反腐倡廉”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因为只有政府及其官员廉洁奉公,才可能有清明的政治环境,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实现,民生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改善与解决。实事上,很多民生问题只所以得不到解决,并不是地方政府的无能为力;相反,恰恰是因为一些官员不作为所至。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对“反腐倡廉”的态度,也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希望能通过合理的干部选拔机制,通过长抓不懈的努力,做好“反腐倡廉”的工作,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问题做出保障。 二、安居工程 提起住房,就会想起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个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住房问题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诚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居,是有点奢望。但是最起码也应该保证普通百姓、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能住得起房吧?目前虚高的房价,恰恰是因为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结果。虚高房价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恰恰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强调政绩所致。如果每一级政府和领导,能有杜甫那样的胸怀,人民何愁无家可居?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什么文化人士,必须记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三、就业问题 我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人都有稳定的工作,人人都有稳定的收入,谁还会干偷鸡摸狗的事呢?这话虽然不全面,却非常的有道理。百姓能有业可操、有业可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根本。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问题、农村孩子的留守问题等,都突出的说明了有业可乐的重要性。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完善和执行《劳动法》,是“有业可乐”的关键。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企业对打工者的工资克扣问题。由于打工者的流动性,很多企业对临时性质的打工者普遍采用延发工资的办法,致使打工者最终要被克扣少则一月、多则数月的工资。 四、医疗体制 人吃五谷杂粮,就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从药品的监管,到药品的价格,再到医疗机制,我们始终没有走向正规。而后果就是让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实事也说明政府的监管是不到位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如何完善政府对药品的监管,如何让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如何完善医疗体制,是改善这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希望老百姓在未来的一天,不再为看病发愁。 五、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事关国家前途与未来的大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期发展的根本。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个传统:学生所学,首要在学做人,其次才是学知识;老师所授,首要在于教做人,然后才是传知识。现在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了学做人。这也是社会不文明的根本原因之一。做人的根本是从遵守规则做起,是自觉的遵守社会的公德和公则,是遵守国家的法律。可面对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自觉遵守社会公则呢?而大学现在存在的资源浪费更是突出。试问:这样的教育机制如何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呢? 六、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也不在于是否荣获了奥斯卡奖;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是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是人民的文明程度。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就会带动人民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动力。 七、食品安全 国家固然有监管的责任,政府的确也有整治的义务,但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我们中的所谓“人民”造成的。从这个意义说,我觉得悲哀,觉得是一种耻辱。为了绳头小利,而相互残害着。对食品安全的的治理如果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全民必须有不挣黑心钱、不挣丧良心钱的素质。往往那些施害者,同时又是另一种食品的受害者,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是这样一个耻辱的恶性循环。我们在责怪这个社会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 八、贫富分化 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剥削,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九、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责任。污染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腐败,根源于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国家和政府要把污染源堵住,把好审批关,把好监管关,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局面。同时保护环境也要有一个全民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把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 十、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是事关老百姓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对于这个问题,要两手抓:一手要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居乐业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手要严厉打击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这就是宽猛相济的道理。以德治国,以宽临民是根本;以法治国,以猛纠民,是手段。其实这些民生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清明的政治环境,就会有一心为民的官,人民的安居乐业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人民安居乐业,自然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治安也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良好的教育机制,重视思想文化的建设,人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自然就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就能以法经商、以则做人。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开始。                                                2011关注五大民生问题
2011年01月01日 10:12:08  来源: 东方网


当民富与国强终于能够摆到相同重要的位置,并基本形成共识之后,那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就应当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得到富有成效的解决和提升。
而当2011年来临的时候,这些年来一直为社会各方面所关注,为国家所重视,但是,仍然困扰着老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期待。
首先,收入差距会继续拉大吗?20多年前,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那就是中国人不患寡、只患不均。意思很清楚,就是中国人只讲平均、不讲效率。20多年后,社会财富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不患寡、只患不均”的观念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但是,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了,“不均”变成了“不公”,“只患不均”也变成了“只患不公”。那么,新的一年,如何在这一问题上有所作为、有所起色呢?社会财富的“蛋糕”能否在新的一年里朝着有利于民生的方面分割呢?那些在社会财富分配中被边缘化的群体,能否不再被边缘化呢?这些,毫无疑问会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第二,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如果说过去的一年留下了什么遗憾的话,楼市调控没有见到实质性成效,可能是最大的遗憾之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一次楼市调控,直到2010年的最后一天,也没见到房价下降的现象,也没看到开发商紧张的神态。到是开发商重拾炒地热情、重争“地王”的消息不断地传入公众的耳朵。也正因为如此,当新年到来的时候,公众首先要问,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还有决心和信心让高房价降下来吗?而更让公众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在新的一年里,政府能够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和行动吗?很显然,对普通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的力度远比单纯地控制房价来得重要。
第三,通货膨胀会来吗?过去的一年,物价这根神经,不仅让百姓深受其痛,也让政府伤透脑筋。更重要的,物价的快速上涨,CPI突破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让公众的通胀预期大大增强,让公众对新的一年是否会爆发通货膨胀充满了忧虑。如果要问新的一年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控制物价上涨、遏制通货膨胀,尤其是遏制生活必须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就是最大的难题之一。而物价问题,显然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如何让物价沿着可控的目标发展,如何让物价不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过大的影响,自然是2011年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抓好的一项民生工程。
第四,拆迁条例能够顺利出台吗?2010年,一项创纪录的工作是,新拆迁条例在年初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又于年底再一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除了表现出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认真和慎重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对新拆迁条例的强烈抵制。而拆迁又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社会和谐。尽快颁布新的拆迁条例,已成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期待。那么,新的一年,新拆迁条例何时能与公众见面呢?还会不会作出大的修改与调整呢?公共利益、公众利益能否在新的拆迁条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保护呢?
第五,中小企业能得到实质性的关心吗?从表面看,中小企业似乎与民生问题离得有点远。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就业,而且直接关系到居民收入的提高,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过去的2010年,社会各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关心方面显得明显不够,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所以,在新的一年里,能否给中小企业一些实实在在的关心和扶持,让中小企业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于国于民于经济都十分关键和重要。(谭浩俊)
告别GDP崇拜 突出民生问题
发布时间: 2011年03月17日 作者: 赵洋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的起步有着不同以往的意义,这一年的“两会”也因此肩负了有别以往的重任。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未来五年科学发展谋篇布局,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重要议题。与之相应的热点问题,如告别GDP崇拜主动放缓经济增速,以及稳定物价、扩大就业、收入分配改革等关系民生的话题,自然成为本次“两会”上的焦点。
GDP:增速放缓 重在转型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7%目标,比之“十一五”确定的经济预期增速下调了0.5个百分点,这一主动下调,所释放的信号意义当即引发舆论热议。
GDP目标调低的一小步,是中国进行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一大步。在“两会”结束后的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说,主动调低“十二五”经济发展速度,不仅表明决心和意志,而且是一个重大的举措。
在此背景下,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再次确定为8%,则有了不一样的内涵。既要保证中国经济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为转型留出足够的回旋空间,又要兼顾通胀、就业之间的关系。这一内涵的要义更在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于科技进步,来自于扩大消费,因此必须改变以往“唯GDP”的观念,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自主发展道路。
进一步而言,当衡量官员的政绩不再是GDP,而是着眼于是否令民众更幸福、更满意时,就意味着在经济转型同时,更加关注民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物价:首要任务 关系全局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11年的十项重点工作时,将稳定物价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指出,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
物价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决定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高低。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国内经济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的背景下,怎样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三者的关系,调控好“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的物价,是检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一道重大考题。
有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表示,各种政策要搭配使用,因为每一种政策都有“副作用”,财政政策应该更积极一些,可以适当减税,设立企业控制成本基金等,从而避免企业将成本上涨的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此外,在做好稳定物价工作的同时,应逐步建立稳定物价的长效机制。
就业:民生之本 优先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几年的“两会”,就业问题一直是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本届“两会”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10条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其中第一条就是就业问题:扩大城乡就业规模,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00万人,年均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人。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
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意味着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不断实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一系列支持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也将不断出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此前两年,财政支持就业的资金也都超过400亿元,这充分体现了政府促进就业的决心。而做好推动就业的金融支持工作,是金融部门的重要社会责任,比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经济转型、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在过去几年,金融领域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空前。
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同时,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更受关注。诸多与就业相关的问题中,就业公平恐怕最为突出。特别是,“就业难”与“用工荒”这一对矛盾在过去几年同时出现,其背后,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就业歧视所致,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质也是就业不公。因此,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就业法,促进就业公平。
收入分配:两个同步 转向民富
尽管我国经济在过去几年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国民生产总值在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不断加剧,表现在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低于经济增长,城乡、行业间收入差距继续呈现拉大趋势。从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基尼系数看,有研究指出,2010年这一指标达到0.5,超过国际预警线,这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出了紧迫信号。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大于7%,这一指标与未来五年的GDP增速同步。同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被首次写入五年规划。“两个同步”的硬性指标,是政府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过程中实现的历史性跨越。
从上述规划看,“十二五”期间,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发生重大变化,将从国富优先转向民富优先,从追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转向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
温家宝: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困难群众
2007年03月16日 11:3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6日说,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因为在中国城乡,困难群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温家宝说,“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作上述表示。
温家宝说,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但当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温家宝说,解决民生问题,第一要有制度的保障。我们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是立了法的,我们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制教育是立了法的,我们将要开始的实行覆盖城乡的低保制度也要建立法制。
他说,我们正在拟定城乡医疗卫生改革方案,最终也要建立制度,有了制度的话,就不会轻易改变,它不会因为政府的更替和领导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温家宝指出,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的界定 对于“民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具体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果对民生的界定过于模糊或者过于宽泛的话,那么,基于这种界定的民生政策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于庞杂、模糊不清的状况。相反,如果对于民生的界定过于狭窄的话,那么,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民生政策也不免会出现不到位、不全面的情形。
目录
民生词语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   民生
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同上,第825页)“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同上,第835页)
编辑本段民生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
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难以把握,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
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编辑本段具体内容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
改善民生问题实际上有一个规律,这就是: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