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脱色怎么处理:80后”的消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28:27

“80后”的消费特征

2010-11-13 23:58:05   
  美国著名消费者行为学家所罗门(Michael R. Solomon)指出,如今改变消费者行为的许多生活方式都是由年轻消费者推动的,他们不断地重新定义什么是最热门的而什么又不是。因此,要想超越下一次消费浪潮,必须比竞争对手先想到消费者心里去。毫无疑问,下一次消费浪潮会由“80后”推动,企业必须深入了解“80后”的消费特征。总体来看,“80 后”的消费具有以下特征。

  消费的冲动性。独生子女的优势+市场经济的影响+商业媒体的宣传,使得“80后”的消费欲望远远大于他们的消费能力。“80后”在良好收入预期的前提下以及并不沉重的经济压力下敢于透支未来,在花样繁多的产品刺激下更易于冲动消费。他们的消费准则并不一定有明确目的和实用意义,而更基于主观的喜好。他们更重视情感的满足,即消费行为带来的便利、舒适和品牌效应形成的虚荣心理,产品的功能价值倒在其次。他们更侧重于“感官型消费”:吃要美味,即使没有营养;穿要名牌,即使衣不遮体;玩要高档,即使充满危险。名牌不等于首选,便宜也不会动心,贵贱全没概念,他们买单的惟一标准就是“喜欢”。在他们眼里,所有品牌只有两种:“我喜欢的”和“我不喜欢的”,需要+喜欢成为他们最主要的消费冲动。如果说“80前”是“量入为出”,那么“80后”则是“量出为入”,用消费作为自己赚钱的动力。甚至有人给“80后”冠以“ATM世代”的称号—缺乏积累(Accumulation shorten),乐于消费(Tingled on Consumption),不做计划(Making no Plan)。

  消费的炫耀性。根据麦古尼(McGuire)的需要理论分类,“80后”明显属于自我表现的需要(Need to self-expression)和追求新奇的需要(Need for novelty)这两类消费者。“80后”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喜欢追随时尚、新鲜、前沿的消费潮流,看重产品的夸耀性、符号性,许多产品本身的核心功能反而成了次要因素。他们喜欢个性化、独一无二的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成为他们选择产品的标准。产品的外观特性与广告魅力使得“80后” 完成新的产品与服务选择,外观取向构成他们接受与消费的基本特点。根据一项对“80后”和他们的父母“买东西时最看重的因素”的调查,孩子们更看重款式(占49.1%),父母们更看重质量(占57.9%)。对款式的强烈追求,正表明了“80后”消费的炫耀性特征。这种炫耀性不在于与富豪们的财富对比,而在于对自己品味的展示,在于对自己不甘落后于时尚潮流的追求能力的展示。

  消费的搜索指导性。“80后”在海量广告的浸泡中长大,遭受产品和各式信息的缠绕,但是,他们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同时,也擅用搜索工具寻找答案。互联网不仅是“草根经济”(网民不再是被动的消费者,他们成为网上内容的创造者)、“逆向经济”(将传统的经济活动的终点作为起点,网民需要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而且是“搜索力经济”(搜索将目标客户缩小或者说放大到了“关键词”的级别,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方式、消费方式)。博客、 MSN、GOOGLE搜索等非传统信息交流方式,几乎成为“80后”对某种产品、品牌最权威的消费指导。“80后”更倾向于购买广受好评的产品,在购买产品之前一般会在网络上搜索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对于产品或者商家的负面信息更为敏感。如果圈子里的人(如同学、网络社区成员、QQ好友等)推荐某种产品,即使价格上不划算,“80后”也可能购买;如果大家普遍对某种产品缺乏好感,即使性价比很优,“80后”也可能不买。

  消费价值观的差异性。按照消费价值观可以将消费者分为四类:①关心实在利益、追求物质享受的“务实型”;②寻求价值实现、重视个人感受的“自我型”;③喜欢照章办事、习惯维持原状的“传统型”;④注重他人评价、渴求群体认同的“摇摆型”。“80前”整体上主要属于“务实型”和“传统型”,他们追求实在利益,对产品的功能、是否物有所值更为重视。而四种类型的“80后”都大有人在,例如大学生“80后”主要属于“务实型”、“传统型” (经济条件较差)和“自我型”(经济条件较好),而职场“80后”主要属于“摇摆型”,即渴望认同的心理需求在消费方面相应地表现为乐于购买和拥有更多具有表象性、体现优越生活的标志性物品。他们希望得到别人认同、缺乏自己明确的主张、更多依据外界评价选择产品,希望购买的产品(主要是价格不菲的时尚消费品)是周围多数人认同并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