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红露珍小苗:日本80后为何“厌消费”?-文炜-搜狐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05:44

日本80后为何“厌消费”?

标签: 阿信  消费  年轻人  80后  日本  2011-02-22 21:15

    研究当今日本年轻人的心理、言行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日本社会的最新动向。看电视新闻报道说,在离东京车站两站的马食町,出现了年轻人群居的现象,马食町离东京中心部不远,但又颇有些平民化的“下町”特色,年轻人住那儿上班比较方便。他们并非住高级房子,而是三五成群地住在很便宜的公寓里,一套房里住了好几个人,一人只有一小间房,或者房间里有上下铺住两人,厨房、卫生间、洗澡房共用,房租三至六万左右,生活状况跟来日本不久的中国留学生相似。那些年轻人大多数工资比较低,据说,这样的群体生活让他们不孤单,能够互相照应,最重要的是省钱。也有少数人工资并不低,但是也来凑热闹过集体生活,他们就算有钱也不乱花钱。今天的日本80后竟是这般低调,与中国意气风发的80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为什么呢?
    2009年11月,经济学者松田久一推出《厌消费世代的研究》一书,该书引人注目的宣传口号是:“买车是傻瓜!”该书出版以来,不断再版,书中所列举的年轻人厉行节约的心态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年轻人几乎不买车,也不去外国旅游,不买名牌服装,在网上定购便宜货。年轻人没有优惠券不去卡拉OK和餐厅,尽量不出去吃饭,宁可一人在家啃饭团,总之能省的则省,经济学家把这叫做“厌消费”现象。“厌消费”一族不仅局限于打零工的低收入群体,会社的正社员属中高收入的年轻人也加入其中,他们拼命攒钱,以备不可知的未来之需。窥视他们的心理可知,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不安,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日本80后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一些给他们心灵留下阴影的社会变革和负面事件,如损失惨重的1995年阪神大地震和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上世纪末开始在会社和学校中时有发生的因不堪忍受被欺而自杀现象,本世纪初数年间小泉政权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原先以均贫富为荣的日本向强者生存社会急转弯,这些自然给社会和人们心理上带来动荡,也深深地刺激了80后们幼弱的心灵。从少年时代起,他们就学会不张扬、不出人头地、察颜观色地生活,工作以后更是看别人脸色做事。他们严于律己,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厌消费”,美其名曰节俭过日子。
    80后的“小气” 与今日时代背景有关,在工资、奖金节节下降的年代,真的没有什么理由让人亢奋起来,回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成长时期,那时的日本年轻人对未来充满幻想和希望,有了钱就想买车、买房子,有时间就与女友一起去旅游,冬天去滑雪,夏天去冲浪……还是过去的日本人浪漫呵。
    从日本社会整体来看,如今民众购买力确实低下,大型商场不打折销售的话商品就要滞销,低价、大众化的“优衣库”生意愈来愈好。说句题外话,中国游客来东京慷慨扫货,让日本人又惊又喜。今日“厌消费”世代的扩延已经让经济界人士发出悲鸣,他们担心年轻人不买车,不消费,愈发给日本经济带来负面效应,汽车生产规模缩小,势必引发产业大规模裁员现象,就业机会减少,这些若形成恶性循环,日本经济难以走出沼泽。
    但是“厌消费”是否完全就是负面现象?似乎也不尽然,民间另有意见认为,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并不是小气,而是一种“酷”的表现,体现了日本人传统的低调、隐忍的一面。日本人最善于韬光养晦、再看天时了。年轻人“厌消费”,但是他们并不“厌学习”,他们一直怀着一种紧迫感,不断地学这个学那个,取得一个又一个资格。早年看日本电视剧《阿信》,记得主人公阿信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不管何时学到的东西总有用上的时候。”这应是日本人共通的人生信条了。
    回头看中国,80后应是消费主力军吧,据说不少年轻人是“月光族”,每月的工资花得一文不剩,把向银行借钱当时髦,一些人因为使用信用卡无限度消费而步入欠债的“卡奴”行列。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体现了民族的特点,隐忍的日本80后和张扬的中国80后,很难说哪个的明天会更好,就像高扬的GDP数字的背后自有魅与惑,并不意味着风景那边独好。“厌消费”的日本年轻人看似远愁近虑,但隐忍的力量不可小视,他们时刻品味着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在经济不振的岁月里,平平淡淡地过日子,积蓄财富和才智,也不失为一种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