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稀有花魅:评“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 candy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28:10

评“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默认分类 2011-03-19 23:51:55 阅读14 评论0   字号: 订阅


 
分析“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这种说法需要先探究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为何。高考制度是仅存的较为公平的制度之一,也是传统意义上农村孩子的救命稻草,是改变命运的途径之一。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和普及化,高校的扩招与我国产业转型的滞后性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而在当下重返体制内的浪潮中,农村学子在“拼关系”上明显豪无优势,而在高精尖端领域,由于高等教育无法与市场接轨,固守着传统的理论,而农村学子受到经济等各方面限制,无法和城市的学生一样继续深造或者出国留学。因此,挤过了高考独木桥的农村孩子在就业市场上仍然被城市的有钱有权家庭的学生挤下了水。但让这些怀着理想与信念辛苦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有可能回到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吗?而此时社会没有提供这样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这些曾经坚信 “知识就是力量”的学生以及像王平这样的全国政协委员,高级知识份子困惑了?上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农村的孩子到底应不应该上大学?
 
对于这种困惑如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以王平为代表的否定派,应该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认为读了大学也很可能找不到工作,又不愿回到农村,而且农村家庭出一个大学生,一家就返贫了。另一种是以绝大多数网友为代表的肯定派,认为应该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肯定派中有不少是感性超越了理性,仍是怀着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执着信念。
 
我认为对于是否应该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这一问题应该先回答另一对问题,即读大学是为了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在没有分析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做出的任何一个结论都是无意义的。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大学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社会的技工,而是社会的知识份子,大学的公共性特征主要是通过知识份子的公共情怀体现出来的。大学是一个社会创新与进步的源泉所在,在抗战时期,曾有人向蒋介石提出大学教育课程设置应改为军工制造,国防等,以充分适应战争时期国家的需要。但这一提议被蒋介石否定了,他认为大学教育需要有长远的眼光,社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人才,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在全民族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几乎所有家庭能够维持活命就实属万幸,哪还有钱供孩子上学,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实行免费上学,在抗战的8年时间里不但没有因为抗战而中断大学的教育,而且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人数有了增加。《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教育科学文化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15%;在省不得少于25%;在市县不得少于35%。这个宪法在台湾实行至今。国民政府确定了一面抗战、一面办教育的救国方针。 国力维艰,政府不仅没有因此放弃和中断教育,更难能可贵的是,同时也为校园学术留下了一个自由的空间。 国民政府在三十年制定过统一的国民教育条例,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省市的教材编写由其自己定,没有统一的要求,有的省份是联合使用一套教材。中小学的教材不是由任课教师自己编写的,讲课却很自由。 大学的教育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都是任教教师自己编写的,大学里开什么课程是由教师自己决定,一学期讲多少,怎样讲都是由他自己来决定的。同样的文学课沈从文讲,钱锺书也讲。这样,在同样的课程就会出现不同的教授不同的教法和不同的观点,学生有时也参与他们的辩论,没有“学霸”的把持和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什么课,在这种宽松的、自由的教育环境下培养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抗日战火并没有彻底摧毁我们的民族教育事业,相反,国民政府的战时教育方针使之发展成了桃李满天下。
 
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的目的培养社会的知识份子,是培养有着独立思维和创造性以及健全人格的人。大学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社会的技工,通常在社会和大学协调发展的时候如此之人从长远角度看是适应社会需求的。
 
然而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来的现状不得不让人忧思。大学既丧失了理性与自由,无法承担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的责任,又无法适用市场的需求,生产的只是一群不符合规格的零件。“又红又专”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如今的大学既不“红”,也不专。或者说这种所谓的专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而社会需要的大学能培养吗?会做假账的会计,会左右逢源的律师,会暗箱操作的法官,会官商勾结的企业家,这些大学都是大学所不能承受之重。
正如凤凰网自由谈有一期名为“理想不存,大学何为”中所说的。大学自身在渐渐的转型,大学精神在犬儒主义中渐渐沦丧,大学成为名利的演练场,高等教育把每一分成绩和活动细化成标准,当校园中对各种社团活动的参选与社会的追名逐利没有任何区别时,当考公务员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梦想时,学生们精与市侩的算计,不再关心这个世界和自己曾经的理想。结果自由没了,学术脏了,理想不见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回答我们最初的问题,如果一个农村的孩子读大学只是为了找份好工作,赚大钱,改变命运,只是为了有机会和城市人一样成为体制内的人,如果我们的大学真如我刚才描述的堕落成为犬儒主义盛行的名利场,希望通过读大学而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们大可不必大费周章的选择这条道理。
如果一个农村的孩子读大学是为了选择人生的一个机会,开阔视野,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健全人格的人,并且我们的大学还并没有到达如我多描述的那般堕落境地,读大学是每一个孩子的可供选择并鼓励的权利。
 
当然在当今中国,农村孩子上大学赋予了大学太多不同的意义,大学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是他们一家通向城市的唯一出路,是摆脱农村祖辈生活的救命稻草。然而,这本就不是大学所应承受的,城市化的进程本应是这个国家政府所应积极推进的,赋予每个孩子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但是从户籍制度到最新的各大城市的限购令,让每一个外乡人当然也包括农二代们看不到城市化给他们带来的希望,农二代被排斥在这个城市之外,城市不欢迎你,你身在此只有纳税的义务,却无法享受纳税人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政协委员王平似乎看到了如今的悲剧性,她为每一个农二代支招了——不要上大学。这是一个极其悖论而又最直接了当的解决思路,就业难,城市化难这一切的问题不需要从根源上解决,只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决产生问题的人的因素,也就是不要进城上大学。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14)|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引用】【摘】地道美語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金牙齿 Tony Won 花笑笑   Miranda

评论

金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