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图案裂了怎么修复:张子林书法 收藏 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炎文化、舜文化、商文化、蜀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25:50
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炎文化、舜文化、商文化、蜀文化   Post By:2008-4-1 9:27:06  http://www.wb256.com/dispbbs_95_208064.html

 

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炎文化、舜文化、商文化、蜀文化
在中国状若繁星的众多先夏文化遗存里,红山文化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红山文化发祥地位于我国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部、山西省北部,以及相邻的内蒙古地区,其文化影响则遍布亚洲东北部。红山文化及其早期文化(兴隆洼文化)的历史存续时间,约在5000年前至8000年前,实际上该文化的源头可能更久远。
其中,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与河北省、内蒙古相邻)的凌源市、建平县交界处,它是在1981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的。研究者一致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线索。特别是那些由巨大的金字塔式建筑、结构复杂的女神庙建筑和庞大的积石冢建筑群所组成的规模壮观的建筑遗址,揭示了早在夏商之前(笔者建议使用“先夏时期”这一准确的学术名词),中国就已经有一套健全的类似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
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的远古记忆里,先夏时期曾经活跃过许多著名的部落族群,以及他们各自卓越的领袖,例如燧人氏、有巢氏、天皇、地皇、人皇,伏羲(太昊)、女娲、炎帝(赤帝、神农)、黄帝(轩辕、有熊)、蚩尤、夸父,少昊、颛顼、帝喾、帝俊,帝尧、帝舜、帝禹、后稷,以及九黎、三苗、防风,等等。
那么,红山文化的创造者,究竟是我国先夏时期的哪一个族群?牛河梁女神庙的主角又是哪一位先夏时期的帝王呢?对此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提供的答案有地母神、自然神、图腾神、祖先神(黄帝、女娲、女娃、女魃),等等。笔者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创造红山文化的族群可能是炎帝族,女神庙塑像的主角则是炎帝。
一 、远古部落沿山脉分布
种种现象表明,远古人类的迁徙路线,往往沿着山脉和水系(包括水源地)行走,从而形成远古部落沿山脉和水系分布的特点。这是因为,山脉和水系可以提供食物和水,山脉和水系的特殊景观可以作为路标,而且也相对安全便利。
事实上,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地理文献《五藏山经》,就是把华夏大地分成26条山脉来进行记述的;而且,每一条山脉都有当地居民供奉的若干山神,通常为1至3个山神。详情可参阅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具体来说,红山文化的分布,正是沿着阴山山脉、燕山山脉、努鲁儿虎山脉(包括大马群山脉、七老图山脉、恒山山脉、太行山山脉),以及桑乾河流域、洋河流域、潮白河流域、滦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布的。值得注意的是,远在旧石器时代(1万年前至50万年前),燕山山脉和桑乾河流域,就栖息着周口店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阳原桑乾河流域的古人类。
二 、炎黄古战场在红山文化区域内
在中华民族远古记忆里,最早最惨烈的战争是炎帝族与黄帝族的战争,而主战场就发生在红山文化区域内,具体来说就是太行山山脉北部的桑乾河流域和燕山山脉一带,即今日河北省的涿鹿与北京市的延庆一线。众所周知,在远古记忆里,包括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它们也是一种信息载体,参阅《追寻远古的信息》一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有关战争(特别是旷日持久的战争)的记忆是比较准确的。
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炎黄战争时期和炎黄战争之前,炎帝族和黄帝族的势力范围应该是分别在古战场两侧。准确说,黄帝族居住在黄河河套至秦岭的广大地区(包括黄河中游至泾水流域、洛水流域和渭水流域),炎帝族则居住在桑乾河流域及其以东的燕山山脉、努鲁儿虎山脉的广大地区,而这一地区正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据此可知,红山文化的创造者,也正是炎帝部落联盟及其后裔。有关炎帝族和黄帝族居住地的讨论,可参阅笔者《姬水、姜水何处寻》、《牛郎织女隔河望,炎黄恋战七千年》、《河套: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等论文。
三 、炎帝之“炎”
炎帝为什么以“炎”命名?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炎帝族最早使用火,并且掌握了控制烟的技术,从而避免了在使用火的过程中,遭受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众多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周口店北京猿人最早使用火,周口店山顶洞人长期在洞内使用火。显然,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的技术。有趣的是,“炎”字的形象是要使火焰向上升,而“炎”与“烟”又同音(在古文字里,同音字的本义是相通的或相近的)。因此,炎帝族的名称,应该与使用火和掌握排烟技术有关。或许,炎帝族原本亦可名叫“烟帝”(烟火的烟,不是烟草的烟)。
火的用途除了照明、取暖、炊饮、捕猎、烧陶(包括制造颜料)之外,它还是一种符号(人类这种动物能够战胜其它动物的标志性符号),而且也可用于放火烧山、开辟农田。因此,之所以是炎帝发明农业,与炎帝族掌握火的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于周口店位于燕山山脉,属于红山文化区域。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山顶洞人是红山文化的直系祖先,也是炎帝族的直系祖先。详情可参阅笔者《炎帝从山顶洞走出》一文。
四 、赤帝之“赤”
炎帝又名赤帝,赤即红色。为什么这个族群要以“赤”为名呢?笔者认为,赤帝之“赤”,与黄帝之“黄”,都是取自居住地的大地颜色。黄帝族居住在黄土高原,崇尚黄色;炎帝族居住在赤山、红山地区,崇尚赤色。
事实上,红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正是燕山山脉以北,七老图山脉和努鲁儿虎山脉之间的赤峰市和红山一带,这里的山脉岩石(以花岗岩为主)由于富含红色矿物质(氧化铁),因此具有明显的红色调。由此可见,炎帝又名赤帝,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有着充分理由的。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进一步认为,炎帝族是创造红山文化的主角。
五 、女娃之“娃”
据《述异记》,精卫与海燕结合生子,一雌一雄,一名“鸟市”,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在东海精卫誓水处,因曾扇于此川,故誓不饮此水。至今湖南仍然流传“紫盖峰”传说,称精卫为神农求还魂草被害,填海复仇等,并得到道教神仙指引、搭救和鼓励。陕西和河南方城也有此类神话流传。
根据《山海经·五藏山经》北次三经的记载,炎帝最著名的后裔是“少女女娃”,女娃的主要事迹是“溺海而亡”。笔者在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绘图作品包括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以及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数十幅,山海经神异图国画百幅,水彩画插图600余幅,《五藏山经方位图》、《禹贡九州图》、《海经13篇方位图》)一书中,根据符号学、信息传输学原理对女娃事迹进行的解读如下: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饺。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漳水在安阳殷墟以北的地方向东流入黄河,漳水的上游有两个支流,分别称之为清漳水和浊漳水,发鸠山当在此地不远。
《山海经》全书中,只有《北山经》、《大荒西经》和《海内经》提及炎帝,但是都没有直接记述炎帝的事迹,而只是记述炎帝后裔的故事;此外,《中山经》记述的帝女名曰女尸,以及帝女之桑的故事,她们可能也是炎帝后裔。
在华夏民族的古老记忆里,炎帝有三种身份。其一是南方兼夏季之帝,又称赤帝,《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二是神农,即农作物和草药的发明者。其三是与黄帝争夺天下的部落联盟首领,即此处的炎帝及其少女女娃。
在一万年前,由于海平面比今日低数十米到上百米,我国渤海的全部以及黄海、东海的大陆架均为陆地。所谓“女娃游于东海”,即炎帝族的一支嫡系部落向东部拓疆,迁徙到当时的海边居住。所谓“溺而不返”,是说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所谓“故为精卫”云云,是说女娃部落的幸存者退到太行山脉居住,她们装扮成精卫鸟,举行巫术仪式,将太行山的木石象征地投入东海,以期将海水堙平,恢复往日的美好家园。事实上,炎帝族与黄帝族的长期战争和冲突,正是在上述海侵事件导致的生存地域减缩的大环境变迁的基础上展开的。
笔者在《日本人是炎帝的后代吗》一文中指出,女娃的“娃”字,象征的是一位掌握圭表的女首领,表明炎帝少女女娃是女性太阳神(日本人追溯自己的祖先,也是一位女性太阳神,她应该是女娃部落向东迁徙的后裔)。据此可知,炎帝原本也是一位女性太阳神(农业的发明,起源于女性采集植物类食物的活动;如果说炎帝发明了农业,那么发明农业时的炎帝应当也是女性的首领)。众所周知,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供奉的主神,正是一位女性神。笔者认为,她就是炎帝族的女首领(通常也兼任首席女巫师)。
六 、神农之“农”
炎帝又名神农氏,相传是炎帝最早发明了农业。《周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种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一般来说,远古人们发明农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食物问题。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可摘食的瓜果,发明农业的迫切性不强。寒带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植物生长,而气温低则有利于长期储存肉食,因此那里发明农业的迫切性也不高。沿海地区,鱼类食物丰富,土地盐碱,不适宜农作物生长。沿湖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雨季洪水一发即成泽国,也不适于发展农业。高山峻岭地区,坡陡土薄,农业劳动投入多而收获少,在人口相对稀少的远古,人们不会首先选择在这样的地方发展农业。
由于最初发明农业时,人们所能够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只有木器、石器、骨器,这就要求适合农耕的土地,应该首先选择那些土壤为沙质疏松的地方,与居住地又不太远的地方,不会被雨水淹没或冲毁的地方,面积比较大而又相对平整的地方。
发掘牛河梁女神庙的考古工作者都注意到,这一带的土质为沙质土壤,比较疏松,能够使用木器、骨器进行开垦。也就是说,这里具有发明农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需要说明的是,在远古,华夏地区符合上述条件、适宜发明农业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能够保存当时的农耕活动遗迹的地方则很少。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凭着目前已发掘出土的农耕遗迹来确定远古农业的始发地,结论是会有缺陷的。
导致农业发明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农作物种子的来源。大体而言,一是人类的采集活动,筛选出了农作物的种子。二是风的传播,把远方的野生农作物的种子输送到正在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那里。三是某些动物的活动,传播了野生农作物的种子(不排除把另一个地方的农作物种子传播到其它地方),《拾遗记》就记有:“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笔者在《老鼠和烈山氏(炎帝)共同发明了农业》一文中指出,老鼠在秋冬季节储存大量植物性食物的习性,客观上帮助人类对野生农作物品种进行了优化筛选。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初发明农业的地方,应该也是适于鼠类生存繁衍的地方,而红山文化区域的土质和气候环境正是适于鼠类生存的地方之一。
七 、红山文化的猪与龙
红山文化有着鲜明的龙崇拜,例如兴隆洼的摆石龙(猪首),赵宝沟的陶尊上的猪龙、鹿龙、鸟龙,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等等。有趣的是,农的繁体字为上“曲”下“辰”,辰为龙,农与龙发音相近。与此同时,在渤海地区的民间故事里,渤海的形成与猪八戒(原型为猪神)有关,表明猪崇拜与水资源有关(进行农业生产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要能够保护农作物不被野猪等动物糟践,这也是猪崇拜的原因之一)。此外,龙崇拜也与照明有关,而照明器具则源于火把的改进,参阅笔者《龙的原形是娃娃鱼:灯的起源与龙的灭绝》一文。
八 、红山文化失落的原因
灿烂的红山文化在5000年前嘎然而止,创造红山文化的族群突然消失了,他们为什么离开故土?他们到哪里去了?目前学术界流行的解释有两种,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迫使该族群迁徙,二是该族群(被认为是女魃)南下帮助黄帝战胜蚩尤后,没有返回故土。
笔者认为,如果创造红山文化的主角是炎帝族,那么红山文化的嘎然而止,应该就与炎黄之战有关,当然导致炎黄之战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的某种变化。也就是说,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炎帝族与黄帝族发生了长期冲突和战争,最终是黄帝族获胜,炎帝族一部分融入黄帝族,一部分被迫向东方和南方迁徙。
黄帝族能够战胜炎帝族的原因,可能涉及如下几个因素: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利于黄帝族的生存方式;二是黄帝族比炎帝族率先进入父系社会;三是黄帝族率先发明金属器具(相传黄帝最早铸造铜鼎),而炎帝族仍然停留在玉石器和木器、骨器阶段。
九 、炎帝的后裔与红山文化的后续文化:舜文化、商文化、蜀文化
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文字王红旗,绘图孙晓琴)一书收有“炎帝部落图”(丙烯画80×110厘米),笔者的文字解释如下:
炎帝部落图是根据《山海经》记述的有关炎帝及其后裔故事而创作的,属于山海经人文景观艺术组画系列作品。
《北山经》北次三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饺。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中山经》中次七经:“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此处帝女,即炎帝之女。
《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在古史传说里,祝融既为炎帝后裔,亦为黄帝后裔。
《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  ,灵  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  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炎帝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民族之一,其功绩主要为发明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和发现草药,因此又号称神农。《绎史》卷五引《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此后,炎黄两族融合为一族,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族群。
相传黄帝后裔有二十五子,对比之下炎帝后裔明显少于黄帝后裔,笔者认为这与黄帝族率先进入父系社会有关,因此炎帝族与黄帝族通婚后的子孙多半都归入黄帝后裔。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殷商文化与红山文化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例如殷商文化出土的玉雕龙就与红山文化玉雕龙如出一辙。笔者愿意进一步指出,由于殷商族的先祖是帝俊,而帝俊的事迹在《山海经》里往往与帝舜的事迹相互重合(《山海经·大荒四经》即殷商时代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文献,参阅《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的有关内容),因此红山文化有可能与舜文化相关,而舜的族源亦可能出自炎帝。
众所周知,在先夏史的众帝中,唯独舜的族源很模糊。相传舜的父亲名叫“瞽叟”,意思是耳聋的老头,显然这不是舜的真正族源。有趣的是,我国古代有两个传说都称舜的族源是“鸡”(即以鸡为图腾的族群,鸡的原型为凤,参阅笔者《鸡年应该恢复原名为凤年》一文)。
《拾遗记》称帝尧时远方异国献重明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膈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淮南子·修务篇》云:“舜二瞳子,是谓重明”,袁珂先生认为重明鸟与舜之神话有关,笔者认为舜的双睛与使用窥管捕猎有关。
舜出生前瞽叟梦见鸡,《法苑珠林》卷四引刘向《孝子传》称:“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哺己,言鸡为子孙。视之,如凤凰。黄帝《梦书》言之,此子孙当有贵者。”
据此可知,舜的图腾为鸟类(帝俊的图腾亦为鸟,殷商的先祖为鸟图腾),而炎帝少女女娃亦化为精卫鸟,即以鸟类为图腾,也就是说舜典族源可以追溯到炎帝少女女娃。在古史传说中,舜的生存能力,一是农业,二是制陶,三是狩猎,这与红山文化的生存方式是相同的,也是炎帝族的主要生存手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红山文化的创造者非炎帝族莫属,牛河梁女神庙的主角正是炎帝族的女首领,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至少生存在5000年前(可以追溯到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
十 、炎帝的其它资料:
1 、《淮南子·时则训》称:“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淮南子》这里所说的赤帝、祝融属于管辖南方之神,不能简单地解读为炎帝族的活动区域。因此,汉代学者的这种说法,并不能确定炎帝族就一定是发祥在南方,而没有发生过部落远距离迁徙的事情。
2 、炎帝的都城地
《纲鉴易知录》称:“(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代伏羲氏治天下,故曰炎帝。都陈,迁于曲阜。”陈,位于今日河南省淮阳一带;曲阜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也是孔子的老家。
3 、炎帝的墓葬地
《路史》:“(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炎帝陵,又称天子坟,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原名酃县,南宋时由茶陵分置)塘田乡炎陵村太和山前;当地属于罗霄山山脉,有米水发源。炎帝陵始建于何时不详,根据史书有关记载当不晚于五代前。相传宋太祖登极,遍访古陵不见,忽梦一神指点,才于茶乡觅得炎帝陵,并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在陵前建庙,此后清代康熙、道光年间均立过墓碑。
4 、炎帝与黄帝的交战地
炎黄之战的古战场,涿鹿,延庆。
5 、炎帝的农耕地(包括采药地)
《管子·轻重篇》说:“神农作种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神农架地区盛传炎帝采药的故事。
湖湘一带的炎帝传说,称嘉禾县得名与炎帝教耕种禾有关,“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徇其实曰嘉禾县”。赤松子为神农氏的雨师,湖南与赤松子有关的地名,如浏阳有赤松山,华容有赤松子亭等。或可表明赤松子一族随同炎帝部落南迁湖南,当时人们已重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
6 、炎帝的出生地
宝鸡市南有常羊山,《春秋纬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於常羊,生神农。”安登为有峤氏女。
20世纪90年代初,宝鸡市政府投资七百余万元,在原河滨公园内易地重建炎帝祖祠,原河滨公园遂更名为炎帝园。新建炎帝祠,殿宇高耸,遥对天台,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秦汉风格,殿、亭、廊、桥、栏等均精雕细琢而成,颇有王宫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