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平结编法图解:张子林书法 收藏 河洛文化庙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31:44
庙会游人如织 表演异彩纷呈
□记者 张贵坊 曾宪平 潘郁 张晓理 杜武 赵朝军
见习记者 谢磊 高亚恒 马毓军 许晓洁 马菁华 文/图

文化庙会上人头攒动。

“临时演员”扭秧歌。

具有民俗特点的表演。

正在表演的小艺人。

“气球哥”。

女大学生雷婧。

舞狮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

民间艺人在表演空竹。

民间艺人在表演上刀山。

具有异国风情的舞蹈。

赶庙会的市民在游乐场玩耍。

游客学舞龙。
热热闹闹逛庙会,开开心心过大年。正月初一至初七,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张灯结彩,人头攒动,倍受市民关注和喜爱的2011年春节河洛文化庙会欢乐上演。6天过去了,河洛文化庙会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欢乐和精彩……
民俗表演一条街:民间绝活惊众人
走进位于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南侧的民俗表演一条街,在牌楼附近就能看到一群身穿五颜六色古代服装的表演者,他们脚下踩着约40厘米高的高跷,随着节奏声变换步伐,轻松自如。
在民俗表演一条街西侧的广场上,左右两侧各一条长达20米的“巨龙”,洛阳民间艺术团郭村舞龙队正在进行表演呢!负责舞龙头的郭师傅告诉记者,光是龙头就8公斤多,表演时,艺人要举着它做出各种动作。“一个节目15至20分钟,再长就演不了了。”郭师傅笑着说。
家住洛龙区的邢大爷手拿小板凳和吃食来逛庙会。他对今年举办的庙会赞不绝口,认为很多节目和手工艺品都体现了民俗特色。“希望多办这样的庙会。”邢大爷说。
名优小吃一条街:天南海北好味道
武大郎炊饼、老杨炸活蝎、四川风味小吃、海南元宝蟹、云南香草饭等各种风味小吃都汇聚在“全国名优小吃一条街”上。
在“新疆塔里木馕饼烤肉王”的摊位前,几名新疆小伙子身着民族服装,一边烤肉,一边跳着新疆舞,还向游客们吆喝着“10块钱5串”。对面的“马坡烧烤代表队”对自家的烤肉串也很自信,摊主曹师傅说,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洛阳人,一定要把本地的烤肉带上春节河洛文化庙会,他们的烤肉串可是经过秘方腌制的。
在朝鲜族打糕摊位,一个身着白色服装的小伙子抡着一个大木槌,正对着木板上的一块白色东西不断捶打。小伙子说,制作一块打糕通常需要捶一两千下。
民间工艺饰品一条街:手工打造祥和物
在民间工艺饰品一条街,一名中年妇女用糖稀在一块光滑的石头上勾勒出一只“兔子”,又从身旁抽出一根木棍儿放在“兔子”身上用勺底一压,一个糖稀画就完成了。
与糖稀画相比,捏面人师傅的功夫更是了得。一团看似不起眼的面团,经艺人一捏,各种形象逼真的人物、动物被“捏造”成型。捏面人师傅还现场为一名女青年捏肖像,大家看了连称“真像”。
“字中有画,画中有字,还要有好的寓意。”制作者王先生这样解释花鸟字的含义。王先生拿着自制的画笔蘸上颜料开始作画,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景物和动物的搭配便组合出一个名字。横看龙凤呈祥,竖看仙鹤冲天,的确是一件寓意吉祥的工艺饰品。
异域风情助阵河洛文化庙会
来自俄罗斯的皇家马术表演,给庙会带来了不一样的年味儿。4位来自俄罗斯的演员身着鲜艳的马术表演服,各骑一匹骏马登场。马儿在演员的指挥下不断变换队形。观众席内叫好声不断。
随着清脆的鞭响,马儿飞快地跑起来,马背上的演员时而在马背上转圈,时而吊在马肚子上,时而整个人横躺在马背上……让观众看得目不暇接。
一名姑娘不停挥动短鞭,催促马儿跑得快些、再快些,只见她上翻、下钻、转身、旋转,漂亮地完成了一连串高难度动作,带着微笑离开了舞台。
庙会上的“草根”动物明星
昨日上午10时许,“草根”动物明星——棕黄色的小狮子狗出场,表演绝活走钢丝。它灵巧地爬上8级“小楼梯”,机灵地用脚踢开条幅“欢迎光临”。两根直径二三毫米的钢丝在前,小狮子狗把两只前爪分别放到两根钢丝上,一步一步往前走,很快就到了对面的平台。小狗用脚踢动平台上的条幅,“恭喜发财”几个字一下子呈现在眼前。
很快,山羊“溜溜”出场。
虽然“溜溜”是现场最庞大的“草根”动物,它慢慢地走上宽七八厘米的独木桥,4只蹄子又稳又准地依次落在桥上,很快走到桥头。桥头有一个木雕的花瓶,顶部呈圆形,直径最多有10厘米。“溜溜”挪动蹄子,稳稳地站了上去,并在上面连转几个圈,把观众们都看呆了。
■庙会·幕后
马戏团里的母子
河洛文化庙会上来自俄罗斯的皇家马术表演,给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年味儿……
“啪!”随着鞭声,马儿跑了起来,马背上的演员开始与速度挑战。只见他时而在马背上转圈,时而站在马背上,时而吊在马肚子上,时而整个人横躺在马背上,让观众看得目瞪口呆。
在马戏场地的外围,一名抱着孩子的外国姑娘引起不少观众的注意。据团里的翻译乌孜木介绍,这个姑娘叫海娜希丝,是马戏团的演员,她抱着的是她刚满1岁的孩子阿德利安。海娜希丝只有18岁,在中国已经两年了。去年,阿德利安出生在广州,是马戏团里年龄最小的成员。小阿德利安的爸爸在南美洲当兵,父子二人还没见过面。
动物明星不容易
小狗走钢丝、山羊走独木桥,庙会上的动物过足了“明星瘾”。看到小动物们这么受欢迎,训练师逯小红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在这几只草根动物明星身上一点也不为过。那些表演看似简单,但每个动作都需要训练半年以上。
训练时,走钢丝的小狗,从钢丝上摔下来不很多次;还有獭兔,它们跑得很快,为了当好安静的“道具”,平时它们吃喝都在筐子里。形成习惯后,它们才能在里面安稳地待着。
■庙会·面孔
庙会火了“气球哥”
一根普通的条状气球,在他手里拧拧捏捏,几十秒的工夫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背包娃娃”。春节期间,在河洛文化庙会现场,来自关林的“气球哥”王朋成火了起来。
27岁的王朋成是一名墙漆推销员,2010年春节河洛文化庙会时,他和朋友一起,在庙会现场租了一个小摊位现场制作气球娃娃。初次赶庙会就尝到不少甜头,这让王朋成坚定了到庙会“淘金”的信心。今年是王朋成第二次来庙会“淘金”。
在庙会现场,记者看到王朋成戴了一个“气球帽子”。帽子上的气球娃娃手捧鲜花随着微风“载歌载舞”像是在欢迎游客的到来。这身行头给王朋成聚集了不少人气。记者发现,王朋成用气球做的“背包娃娃”很受小朋友欢迎。
“3年前我学会了‘变’气球的手艺,现在已经研究出100多种造型了。”王朋成说。
庙会乐了女学生
在河洛文化庙会传统手工艺品街6号摊位,一名叫雷婧的在校女大学生,用她亲手制作的漆画、木板雕刻和手工艺核桃,吸引了众多游客。记者看到,前去6号摊位购买手工艺品的游客络绎不绝,还有不少商贩来洽谈代售事宜。
24岁的雷婧是一名大四学生。她告诉记者,这次参加河洛文化庙会是她从一名在校大学生迈向社会的成功实践,感谢庙会给她提供了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
在庙会现场,记者发现最受游客青睐的是雷婧亲手制作的手工艺核桃。这种手工艺核桃工序繁杂,要经过多次着色和风干。
雷婧说,庙会这些天,她赚了不少钱,靠自己的劳动成了“万元户”。
庙会上的“临时演员”
在春节河洛文化庙会上,来自山西晋城的陈芳赢得了游客的阵阵掌声。她自大年初三开始,便和我市民间艺人一起踩着高跷,扭秧歌。
陈芳说,她是晋城一名普通的公务员,自幼喜欢看民俗表演。今年春节前,她从网上得知洛阳春节河洛文化庙会即将开幕的消息后,当即驾车前来洛阳“赶会”。
正月初三一大早,陈芳便到了庙会现场。陈芳说,精彩的节目看得她心痒痒,尤其是偃师市邙岭乡东蔡庄村高跷队的表演,更让她惊叹。她找到高跷队的负责人韩润平,想“入伙儿”当“临时演员”,韩润平答应了。
几天表演下来,陈芳和高跷队的农民艺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庙会·花絮
游客当翻译,帮外国情侣理纠纷
大年初三上午,一对俄罗斯情侣在庙会现场与一名商贩发生争执。群众报警后,民警火速赶到现场进行处理。
“但是,因为语言障碍,我们也无法和对方进行正常沟通。”民警说,就在事情陷入僵局时,一名游客挺身而出,当起了翻译的角色。最终,经过民警调解,纠纷得到解决。这对俄罗斯情侣向民警和那名好心游客竖起了大拇指。
民警伸援手,古稀老太找到家人
据了解,自庙会开幕以来,庙会安保指挥部每天都会接到关于走失的求助。
大年初一上午,一个70多岁的老太找到民警说,她和家人走散了,也记不清家人的电话。民警根据老人的回忆,拨打不同的电话号码,连续打了6次,还是未能找到其家人。正当众人一筹莫展时,老人的邻居路过,认出了老人。通过这个邻居,民警与老人的家人取得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