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股票价值的指标: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0:47:34
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010年)
序    言
“十五”时期,我市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承前启后、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关键阶段。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发展需求和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科学编制并积极实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指导和动员全市各族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升我市经济在全省的地位,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一五”时期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导向,明确“十一五”时期乐山的功能定位、产业选择和培育体系。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乐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第 一 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乐山要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1]、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本市实际,正确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努力推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规划背景
“十五”时期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十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一心一意谋发展,心无旁骛思跨越,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6.7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5%,从2000年全省第九位上升到第七位;人均生产总值8900元,从2000年全省第八位上升到第六位;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31亿元,年均增长17.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0年全省第九位上升到第七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23亿元,年均增长20.28%,五年累计完成419亿元,是“九五”投资总量的2.2倍;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24.7:43.6:31.7调整为2005年的18.3:52.4:29.3。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粮食总产量2005年达到107.6万吨,林竹、畜牧、茶叶、蔬菜、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2005年工业经济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62%。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4%。2005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43亿美元,五年累计到位外资7亿美元。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4%。旅游商贸蓬勃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1211.6万人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9.48亿元,年均增长14.5%。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19元,年均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3242元,比2000年增加1088元。全市科技、教育、文化、广电、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十五”时期取得的成就,为乐山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专栏1 “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指   标
2000年
实际
2005年
实际
“十五”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46.02
306.72
12.5%
人均生产总值(元)
4226
8900
全口径财政收入(亿元)
31
17.6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6.6
13.42
18.6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42.27
125.58
2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8.06
120.23
20.2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1.18
119.48
14.42%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21.77
61.04
22.8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5217
7519
7.4%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154
3242
7.9%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1.34
2.43
12.9%
城镇化水平(%)
26.04
34
1.59(百分点)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
45
70
5(百分点)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15
森林覆盖率(%)
39
51
2.4(百分点)
总人口(万人)
345.89
348.29
1.38‰
“十一五”时期乐山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着发展的有利条件,又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这些为乐山“十一五”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市拥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我市拥有逐渐壮大的产业基础,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经济体系日臻完备。我市拥有较好的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为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市拥有体制机制上的先发优势,民间资金日益活跃,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随着绵成乐城际铁路客运专线、乐宜和乐雅高速公路的相继开工建设,我市区位优势将更加显现。全市上下形成了真抓实干、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这些都为我市“十一五”时期又快又好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发展的不利因素:我市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后劲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后续重大项目储备不多,对外开放不够充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县域经济活力不强,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环境保护欠帐较多,资源性约束矛盾加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统筹发展压力增大;社会弱势群体数量庞大,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等。这些都对我市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应对风险的勇气、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信心、服务大局的合力,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正确有效应对各种挑战,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统筹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保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2]建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共进,为建设“活力乐山[3]、诚信乐山[4]、和谐乐山[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发展的基本思路。根据《中共乐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六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在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上实现突破。抓住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这根主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未来五年,按照“总量突破500亿,力争实现再升位”的总体要求,缩小与省内先进城市的差距,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省前列。
——在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上实现突破。大力实施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培育产业集群[6],打造企业集团,创建知名品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把乐山建成四川工业强市和四川工业的重要增长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实现突破。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上实现突破。高水平地建设“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城市形象,努力实现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在市场化配置资源上实现突破。进一步推进“三个转变”,坚持一切适宜于市场化配置的资源都必须按市场化机制进行配置,在更深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拓展市场配置资源的空间,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在统筹发展上实现突破。坚持把统筹发展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着力解决社会弱势群体数量过大的问题。“十一五”末,初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团结全市各族人民,努力建设活力乐山、诚信乐山、和谐乐山,初步建成四川经济强市[7]、四川文化强市[8]和国际旅游城市[9]。
经济发展目标。“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1%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000元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5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5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4:54:32,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0亿元。
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镇化水平达到39%左右,中心城区进入大城市行列。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协调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目标。“十一五”末,就业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就业率达到6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达到11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4500元左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8%左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50%以下。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
可持续发展目标。“十一五”末,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10]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进一步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成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4%,空气质量稳定在Ⅱ级,主要江河出境断面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垃圾处理率达到60%。
专栏2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06.72
510
11%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8900
14000
10%
预期性
全口径财政收入(亿元)
31
55
12%
预期性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
20
4(百分点)
约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25.58
270
15.7%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20.23
245
15%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19.48
218
12.7%
预期性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61.04
120
14.5%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519
11460
9%
导向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242
4620
8%
导向性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2.43
5
15%
预期性
城镇化水平(%)
34
39
1(百分点)
导向性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
70
85
3(百分点)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15
5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设面积(平方米)
20
35
导向性
森林覆盖率(%)
51
54.4
导向性
垃圾处理率(%)
7
60
约束性
污水排放达标率(%)
44
80
约束性
全市就业率(%)
62.7
65
导向性
总人口(万人)
348.29
352
1.9‰
约束性
城市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
40.5
38
导向性
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
56
50
导向性
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未考虑价格因素。
第 二 章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用事业、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为重点,在搞好试点示范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抓好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和推广应用。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推进节水灌溉,改进传统耕作方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耕地平衡补偿机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实施“金土地工程”[11]和“沃土工程”[12],改造中低产田土,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5万亩。积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力争“十一五”期间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基地8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7万吨左右。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竹、畜牧、茶叶、蔬菜、中药材五大优势产业,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重,尽快形成优势突出的农产品产业带。
——林竹。巩固和完善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果。重点抓好420万亩工业原料林竹基地建设,为林浆纸一体化提供原料,形成比较完备的林竹结构和林竹业生态体系。
——畜牧。突出抓好养殖小区、畜禽疾病预防防治体系、畜产品加工流通三大工程建设,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草食性牧畜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十一五”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
——茶叶。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依托“竹叶青”、“仙芝竹尖”、“天福”等品牌优势,抓好50万亩优质茶叶基地建设,茶农年收入10亿元以上。
——蔬菜。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积极开发净菜袋装、脱水蔬菜等蔬菜制品,商品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70万亩左右,其中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35万亩。
——中药材。依托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万亩,努力形成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链。
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建立耕地质量和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健全农村市场体系,降低流通成本。
第二节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按照“三化一转移”的工作思路,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推进产业化。以新型工业化的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和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龙头企业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十一五”末,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面提高到70%以上。
实行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努力发展有机食品。引导种养企业和农户增强品牌意识、商标意识,鼓励开展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的基地认证。制定和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大农业投入品监控,构建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十一五”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总量的80%以上。
提高组织化。发展和提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尽可能多地从农业产业链条和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入。“十一五”末,培育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个以上。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劳务开发基地。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计划”工程,精心打造劳务经济品牌。着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完善劳务输出组织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五年培训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次。
实施开发式扶贫。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以项目为依托,继续抓好新村、劳务、产业等扶贫工程。加快解决温饱线以下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已解决温饱贫困群众的收入。对少数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群众,逐步实行异地扶贫。
第三节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产业为依托,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积极发展为城市工业配套的制造业和为现代农业服务的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城区规模,集聚城镇人口。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实现区域有序、城乡统筹发展。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县级激励型财政机制,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活力和能力。“十一五”期间,县域GDP年均增长12%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1个县进入全省综合实力前30名,2个县的工业进入全省前20名,3个县进入全省高收入县行列。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培育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后续产业。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开发以彝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努力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一五”末,民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亿元左右。
第四节  大力改善农村面貌
加强农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提高农村公路硬化率,规划建设农村公路4000公里,实现85%的乡镇通油路、水泥路,98%的行政村通公路。发展农村通讯。抓好农村水源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乡镇供水工程24处,农村饮水工程2500处,继续实施“红层找水” [13]工程,重点在血吸虫病、高含氟地区切实解决好城镇用水和农村人畜饮水问题,解决3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和9.6万人的乡镇供水,建立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完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的清洁能源[14]。“十一五”末,农村沼气普及率从现在的15%提高到25%。以改水、改圈、改厕、改灶为重点,加大农村面源污染[15]治理力度。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设住宅,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设农民新村。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在市中区、五通桥、夹江、峨眉山建设具有结算、信息、贮运、配送和质检等功能的蔬菜综合批发市场。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努力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造就新型农民。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全市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6]和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17],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积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第五节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完善土地制度。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形成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利益分享机制。
推进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土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完善农村经营服务体系。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推进“万村千乡”商业网点工程,搞好流通综合服务。深化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规范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落实粮食“直补”政策。以信用社改革为重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加大农业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符合市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引导企业、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专栏3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林竹基地。建设260万亩木材纤维林基地和160万亩竹纤维林基地,其中:在犍为、沐川、马边、峨边、沙湾、井研等宜竹种植区新建70万亩竹纤维林基地。
△畜牧基地。以井研、市中区、犍为、五通桥、夹江、峨眉山、沙湾、沐川为主,建成300万头绿色肉猪基地;以井研县为重点,辐射市中区、五通桥区和夹江县,建设 2000万只商品兔基地;以峨边、马边、金口河、沐川为重点,建设30万头肉牛和200万只羊商品基地;在峨眉山、五通桥、市中区、犍为等地建3000万只商品鸡基地;以犍为、沙湾为重点,建600万只商品鹅基地。
△茶叶基地。依托“竹叶青”、“仙芝竹尖”、“天福”等品牌优势,建设50万亩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基地。
△蔬菜基地。以五通桥区竹根镇、牛华镇、冠英镇、西坝镇,市中区牟子镇、水口镇和夹江县甘江镇、甘霖镇为重点,形成3万亩城郊蔬菜产业带,并建成绿色蔬菜产品出口基地;以五通桥区、夹江县、峨眉山市、沐川县、犍为县为重点,建 5万亩外销加工蔬菜产业带。建设三个优势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以峨眉山市为重点的500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基地;以夹江县为重点的10万亩红辣椒生产基地和泡菜加工基地;以五通桥区为重点的2万亩生姜生产和加工基地。
△中药材基地。围绕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川黄莲、乌杆天麻、金银花、白姜和黄姜、朱砂莲、川牛膝、石斛、泽泻等八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万亩,努力形成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链。
△蚕桑基地。在井研、市中区、夹江、犍为、沙湾等丘区县建立蚕桑生产基地。年发种量达到15万张。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乐山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防疫技术支持等四大系统。
△农村饮水安全。解决全市30万农村人口和9.6万乡镇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农村沼气。在全市11个区市县建设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以及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完善市级综合性农产品质检中心,分步骤、有重点地建设县级农产品检测站。
第 三 章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推进经济跨越发展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资源为依托、项目为载体,着力培育发展五大优势产业集群,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民营经济为主体、优势企业为支撑、资源集约利用为后盾的新型工业体系,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第一节  优化工业发展布局
按照“一心三线”的发展思路,加大产业整合力度,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协作、相对集中、优势互补、市县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以乐山高新区为中心,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成昆线、成乐高速路为纽带,构筑北线经济走廊,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和生物产业[18];以大渡河和成昆铁路为纽带,构筑西线经济走廊,大力发展能源、冶金产业;以乐宜高速公路、岷江航运水道为纽带,构筑南线经济走廊,大力发展盐磷化工、林浆纸产业,充分利用马边河、官料河水力资源,重点发展磷电结合、矿电结合及林产品深加工业。
专栏4  工业发展布局
△市中区、峨眉山市:以电子、医药、茶叶产业为主。
△夹江县:以建筑陶瓷产业为主。
△沙湾区:以冶金建材、能源产业为主。
△五通桥区:以盐磷化工产业为主。
△犍为县:以盐化工、林浆纸和能源开发为主。
△沐川县:以林浆纸、磷化工、生态食品加工为主。
△井研县:以食品加工、纺织和盐化工为主。
△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以能源、高载能产业(冶金、磷化工)为主,创建四川民族区域工业化示范县。
第二节  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四个一批” [19]的思路,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引导企业同业聚集,推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着力培育壮大电子材料、冶金建材、盐磷化工、能源、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十一五”末,五大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到66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左右,实现利税100亿元以上,新增20万个就业岗位。
电子材料产业集群。以乐山高新区、峨眉山市和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为重点,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产品链条的延伸和拓展,完成1000吨多晶硅(一期)等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培育形成以硅材料生产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十一五”末,形成电子元器件500亿支、多晶硅1000吨、单晶硅800吨、硅片加工20吨、高纯金属200吨的生产能力。
专栏5  电子材料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高新区:完成四川新光硅业科技公司1000吨多晶硅(一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3000吨多晶硅(二期)、4000吨白炭墨等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
△峨眉山市:做好峨眉半导体材料厂高效太阳能电池用直拉单晶硅、大直径IC单晶硅、高纯金属产业化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
△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抓好现有工业硅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子。
冶金建材产业集群。以沙湾区、峨眉山市、夹江县、犍为县和峨边彝族自治县为重点,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产业,提高产业发展层次、技术构成和科技含量。加快30万吨不锈钢、干法水泥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十一五”末,力争形成250万吨板带钢、30万吨铝型材、30万吨不锈钢、1200万吨水泥、6亿平方米瓷砖的生产能力。
专栏6  冶金建材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沙湾区:加快250万吨板带钢、30万吨不锈钢、嘉华特种水泥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
△峨眉山市:加快铝型材、铝箔、干法水泥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
△夹江县:促进陶瓷工业健康发展和“西部瓷都”上档升级。
△犍为县:加快水泥熟料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峨边彝族自治县:加快铁合金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发展新型建材。
盐磷化工产业集群。以五通桥区、犍为县、井研县、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为重点,加快100万吨真空制盐、8.8万吨氯酸钠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进产业联合,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资源集约利用的产业集群。“十一五”末,力争形成300万吨真空制盐、100万吨PVC、100万吨烧碱、100万吨联碱、20万吨磷酸系列、30万吨重质纯碱生产能力。
专栏7  盐磷化工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五通桥区:进一步壮大以盐和两碱为主的基础化工,发展以PVC、草甘膦、磷酸制品为重点的精细化工,抓好配套项目建设。
△犍为县:加快100万吨真空制盐、PVC、两碱、光学玻璃及五粮液玻璃瓶等项目建设。
△沐川县:加快电石、黄磷等项目建设。
△井研县:加快100万吨真空制盐、100万吨联碱、8.8万吨氯酸钠等项目的建设,建成盐气生态工业园一期工程,力争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马边彝族自治县:加快黄磷、磷酸、磷酸盐和有机磷产品等项目建设。
△峨边彝族自治县:加快精细磷酸等项目建设。
能源产业集群。以沙湾区、市中区、金口河区、犍为县、夹江县、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为重点,大力开发大渡河、岷江、青衣江、马边河、官料河水能资源。加快沙湾电站、舟坝电站、官帽舟电站、沫江火电、犍为麻柳场气田和寿保煤气田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多种能源协调发展、结构合理、利用效率高的产业集群。“十一五”末,全市水火电总装机达到466万千瓦,发电量230亿千瓦时,形成煤炭生产1000万吨、机焦200万吨、天然气4亿立方米、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标煤100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
专栏8  能源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水电。建成舟坝、沙湾、官帽舟、千佛岩、毛滩、金岩、玉林桥、火谷等水电站。抓好安谷、枕头坝电站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做好犍为、龙溪口、沙坪水电站前期工作。
△火电。建成岷江、其亚循环流化床锅炉电站,支持沙湾等地煤矸石发电。
△气电。支持华电集团四川发电有限公司(五通电厂)开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改工程。
△电网。建成峨眉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沙湾、五通桥、夹江、沐川、井研、市中区等12座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高新区、相关区县14个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开展乐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
△天然气。加大勘探力度,提高勘探成功率和采收率,加快麻柳气田开发,加快井研—犍为气田勘探,“十一五”末形成天然气配套产能4亿立方米/年。
△煤炭。建成桅杆坝、两河口矿井。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
△燃料乙醇。在沐川、犍为布局1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林竹、畜牧、茶叶、蔬菜、中药材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加快20万吨一期10万吨漂白竹浆纸工程、20万立方米纤维板工程、茶叶精深加工、50万头/年生猪加工、真空冻干食品、竹笋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十一五”末,形成年产50万吨制浆、60万吨造纸、30万立方米纤维板、5万吨优质茶叶的生产能力,力争年出栏绿色肉猪300万头,力争蔬菜深加工实现年产值10亿元。
专栏9  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林浆纸一体化
犍为县:建成20万吨一期10万吨漂白竹浆纸工程等项目。
沐川县:建成12万吨漂白竹浆纸工程。
市中区:建成20万立方米纤维板工程等项目。
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搞好红豆杉基地及深加工等项目建设。
同时,在有条件的区县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四旁植树、世行贷款造林工程等搞好基地建设。
△茶叶产业
峨眉山市:抓好茶叶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扩大品牌效应。
夹江县:搞好茶叶深加工,增加高附加值产品。
沐川县:搞好茶叶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
马边彝族自治县:扩大有机茶叶生产规模。
犍为县:搞好茉莉花基地建设以及抓好茶叶基地和茶叶加工项目建设。
市中区、沙湾区、峨边彝族自治县等区县在扩大茶叶种植规模的同时,搞好茶叶精、深加工。
△绿色肉类产业
井研县:搞好出口肉(兔)类产品深加工。
五通桥区:搞好肉类产品深加工,努力延长肉类食品产业链。
市中区:大力发展绿色猪肉精、深加工。
犍为县:加快50万头/年生猪加工项目建设。
沐川县:加快50万头/年生猪加工项目建设。
同时,在沙湾等区县搞好绿色肉猪生产基地和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蔬菜产业
市中区:搞好真空冻干食品加工,扩大出口规模。
峨眉山市:进一步扩大竹笋深加工。
峨边彝族自治县:进一步扩大麻辣鲜笋、鲜辣酱、藤椒油深加工。
同时,在沐川、五通、夹江等区县搞好蔬菜产品深加工。
在抓好五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整合我市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与成都经济区及其周边其它地区的产业对接和协作,主动承接产业辐射和转移,积极发展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节  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企业扩张、招商引资、机制创新、资产重组等多种途径,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企业集团发挥自身优势,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实施“234”企业发展战略,力争“十一五”末,培育2户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3户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4户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企业。力促一批产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创新、人才培训、融资、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四节  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
按照适度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在全市重点建设和规划12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健全、配套完善、产业相对集中的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乐山高新区,把乐山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化的示范窗口、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中心和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每个县(市、区)形成1个具有较强聚集和带动能力的工业集中发展区。积极探索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的新模式和新途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争取新办国家级、省级园区,鼓励各县(市、区)在依法批准的园区内设立“园中园”和“分园”。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新上项目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推动现有企业逐步向工业集中发展区搬迁。“十一五”末,力争全市工业企业入园率达到70%以上。
第五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
机械制造业。发展汽车、摩托车配件、发电机组、重化工设备和轴承、农业机械等产业,重点开发附加值高的电动机、纸机及水工机械关键设备。
医药产业。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扩大抗生素原料药和大输液生产规模,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化工产业。以盐磷化工为重点,加快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培育精细化工产品。扩大纯碱、PVC生产规模,开发PVC型材产品。发展附加值高、市场空间广阔的磷酸盐等下游产品。
冶金产业。积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高强度建材用钢、冷热轧薄板、建筑装饰用铝型材、多元优质铁合金、不锈钢及其制品,推进产品结构升级。
建材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微粉墙地砖和生活陶瓷等附加值较高的建材产品,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制革产业。加大制革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注重引进先进工艺技术,走精深加工之路,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高档皮衣、皮件以及汽车用革和家具革。
其它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造纸、食品、纺织、丝绸、旅游商品等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培育拳头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建筑业。大力推广商品混凝土、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建筑质量和水平。健全建筑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建筑市场环境。
专栏10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工程
△机械制造业。依托夹江水工机械、东风电机厂、斯堪纳公司、川南减震等企业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努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机械产品。
△医药产业。加大对医药产业投入,加快新药开发与生产。推进中药产业化。抓好三九长药新建阿洛琼及其胶囊工程、利福喷丁注射剂和蜀乐药业丙泊酚等工程,进一步做大抗生素原料药和制剂药的规模。
△制革产业。重点支持振静公司、瑞鸽公司、服大公司发展,建成1000万张兔裘皮加工等项目。
第六节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
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开展管理信息化、研发信息化和生产信息化。重点推广“4C+E”,即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管理(CAP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数控化,咨询服务网络化。“十一五”末,建成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20个、重点企业10个,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及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率达到50%,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第 四 章
全面繁荣服务业  推动产业协调互动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物流业为重点,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8亿元,年均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以上,占GDP的比重超过32%。
第一节  壮大旅游支柱产业
推进“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建设,加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旅游形态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形成内陆地区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休闲旅游区。启动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十一五”末,年接待中外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0万人次,旅游创汇达5000万美元。
加快景区景点开发。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项目特许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建立旅游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以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建设为龙头,加大沙湾郭沫若旧居、峨眉山国际度假会议中心、峨眉山峨秀湖旅游度假区、乐山三江水域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峨边黑竹沟、沙湾美女峰、夹江千佛岩、市中区平羌“三峡”、沐川川西竹海、金口河大峡谷、犍为文庙、罗城古镇、嘉阳小火车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十一五”期间,把峨眉山—乐山大佛建成国际黄金旅游线路,建成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4个、2A级景区2个。
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适应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按照“景城一体”、“山城一体”的思路,充分挖掘和整合“名山、名佛、名人、名城”旅游资源。发挥乐山大佛、峨眉山两大景区辐射带动作用,整合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大旅游环线。加快旅游市场主客体培植,积极兴办合资旅行社,打造旅游市场龙头企业。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加快佛教、武术等文化资源开发,充分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接待水平。
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细分旅游目标市场,精心组织策划一系列重大宣传促销活动,打造“中国第一山”旅游品牌,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努力改善游客结构,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创新旅游服务理念,拓展旅游服务领域,开发更多更好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新产品,努力增加游客在乐停留时间。
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坚持依法治旅,完善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动行业自律,营造舒适、优美、热情、文明的旅游市场环境。
第二节  提升传统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运用新型业态改造传统商业,大力发展专业超市,重视发展仓储式商场、专卖店等新型流通组织。利用特许加盟和自由连锁等方式,做大做强连锁商贸企业,促进连锁企业向社区、乡镇和村组纵向延伸。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引导资源配置,逐步形成以中心商业区、社区商业中心为龙头,以多样化零售经营形式与多元化商业企业为主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多样的零售终端市场。加快以海棠医药有限公司为重点的医药经营企业的发展。
宾馆、餐饮业。突出乐山宾馆、餐饮特色,培育星级饭店,培育乐山名厨、名菜、名店、名优小吃,鼓励餐饮名店实施连锁经营,做大做强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社区保安、体育健身、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养老托幼、慈善互助和废旧物品回收等,不断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经营。
第三节  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20],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物流企业,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本土物流企业。以乐山中心城区为中心、各县城为节点,构建交通运输、信息交流和仓储配送三大平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金融服务业。搞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效率,创新服务品种。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责任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扩大对外开放,争取国内外银行、保险和证券企业在乐设立分支机构,扩展业务。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和面向消费者的新型电子商务。发展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等市场中介组织。支持发展市场调查、资信服务、健康咨询等服务。加强广告业诚信建设,严厉打击虚假广告。
第四节  发展房地产业
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提高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比例,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房建设。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发展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商品住宅小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十一五”期间,房地产业投资规模年均递增20%以上,年均建设住宅不低于12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
完善房地产市场运作机制。健全房地产开发、交易市场,增强房地产企业依法履行社会职责的意识。大力发展和规范二、三级市场,健全和完善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等中介服务体系和个人住房融资机制,培育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规范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和保险。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物业管理行为。
第 五 章
完善城镇发展功能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着眼于构筑大城市框架,集约配置各类资源,完善城镇功能,健全城镇体系,增强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十一五”末,把乐山建成四川九个大城市之一。
第一节  精心打造中心城区
突出乐山中心城区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步伐,高起点做好中心城区新一轮发展规划,强化城市的规模效应,优化城市功能分区,中心城区详规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完成风景名胜区及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加强对中心城区的主要景观、建筑色调、建筑高度、绿地空间的整体性规划调控,加大对城郊结合部、城市出入口、危旧房、城中村、旧小区等区域的整治和改造力度,确保市区道路和对外道路畅通。实施中心城区“一心三片一带三线” [21]建设工程。科学保护和建设城市绿心,加快开发建设通江、牟子、苏稽三大片区,打造岷江、大渡河两岸观光带,改造建设棉竹到铁牛门、辜李坝到牛咡桥、辜李坝到铁牛门三条城市主干道。
第二节  加快开发城市南岸新区
把城市南岸作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城市新区来规划建设。加大以高新区为中心的南岸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将部分土地调整为行政、金融、商务和生活配套用地,进一步完善高新区的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管理体制,扩大规划和开发范围。完善开发建设机制,增强“造血”功能。赋予高新区更优惠的政策,使之成为具有良好投资环境、产业发展优势和现代气息的城市新区。
第三节  积极构建城镇体系
按照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保护环境的原则,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快高速路、高等级公路、铁路沿线、“三江”沿线重点镇建设,引导人口、产业向中心城镇和小城镇集聚,初步建立起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枢纽,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空间布局合理、功能优势互补、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准确定位县城功能,加快县城建设,培育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区域增长极。“十一五”末,力争每个县(市、区)培育2-5个经济带动强的中心镇,并逐步成为承接城市产业辐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地”。省、部级重点小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沼气净化处理达90%以上。
第四节  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
构建“政府统揽全局、部门各司其职、群众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中心城区建立以市为主导、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为配合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健全城市管理听证、市民咨询等制度。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切实提高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水平,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加强社区管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进一步消除各种影响人口聚集的体制障碍。
第 六 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发展支撑体系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安排的方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水平,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支撑体系,增强对长远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逐步构建以公路、铁路为主体,航运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满足各类运输需求。
公路。建成乐宜高速公路乐山段80.8公里,开工建设乐雅高速公路37.5公里,改造一级公路107.5公里,二级公路274.2公里,三级公路29公里。“十一五”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4400多公里。
铁路。建成绵成乐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抓好市境内火车站的改扩建;力争动工成昆铁路成燕段复线,做好峨眉山至宜宾铁路项目前期工作。
航运。以岷江、大渡河为主干线,重点建设3-6级航道主网络,建设7-9级航道支线,启动岷江航道渠化工程。完成犍为客运港区和货运码头、五通桥桥沟码头、市中区杜家场码头以及农村客渡(货)码头的建设和改造。
航空。争取开工建设乐山旅游机场。结合机场建设,完成机场快速通道建设。
专栏11  综合交通运输重点项目
△高速公路。建成乐至宜高速公路市境内80公里,开工建设乐雅高速公路,加快乐山至自贡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干线、环线公路。对国省干线、乐山中心城区通往各县城、各相邻市州的主通道进行重点改造。建成夹江至峨眉一级公路。改建G213线井研集益至三江、五通桥、犍为、沐川段120公里和S305线夹江黄土至洪雅界段等工程;开工建设金口河金龙大桥、沙湾沫东大渡河大桥。在实施上述项目的同时,做好内、外环线改造的前期工作。
△县际公路。乐山至井研、峨边至美姑、沙湾至犍为公路建成投运,开展峨边至马边、市中区经安谷至沙湾等公路的前期工作。切实抓好通乡通村公路建设。
△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4000公里,其中:改建硬化农村公路1000公里。“十一五”期末,实现85%的乡通油路、水泥路,98%的行政村实现通公路,30%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
△铁路。建成绵阳—成都—乐山城际客运铁路,力争开工建设成燕复线,开展峨宜铁路前期工作。
△航运。以岷江、大渡河为主干线,重点建设3-6级航道的水运主网络,建设7-9级的航道支线,逐步实施航道整治及航道水电枢纽建设项目。
△航空。建设乐山旅游机场。
第二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大中小微结合、蓄引提防并举、新建与挖潜并重”的方针,全面加快水利建设步伐。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展青衣江流域乐山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以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流域为重点的堤防整治。抓好小流域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
专栏12  水利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水源工程。建成峨眉观音岩水库,建设井研大佛水库渠系配套工程,争取动工建设沐川金王寺水库。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青衣江乐山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抓好中小型水库的病险整治及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做好水利血防工程。
△堤防建设。做好以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流域为重点的堤防整治,新建堤防护岸工程41公里,整治达标堤防护岸工程50公里。
第三节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
加强城镇电网、供水、天然气、道路、通信、市场、垃圾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园林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十一五”末,全市水源充足率达到100%,水源合格率达到100%,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中心城区供水普及率提高到95%,燃气普及率达到95%,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1.8%。县城和建制镇气化率达到4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专栏13  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城市道路、公共场所。中心城区“1313”(一心三片一带三线)工程、白岩公园;工业新区基础设施、西环路建设工程、虎头山公园、滨河路公园、大庙飞来殿改造;25个重点小集镇建设和18个乡镇旧城改造。
△供水。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建设及水厂技改;井研县大佛水库向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夹江工业供水;峨眉山城市供水管网改造。
△污水处理。乐山中心城区城市环境整治,沙湾区、五通桥区等区县污水处理厂建设。
△垃圾处理。沙湾、犍为等县城和重点乡镇垃圾处理场。
第四节  加快建设数字乐山
建立完善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相协调的干线传输网、高速宽带信息网、光纤接入网和农村通讯网。建设全市信息网络交换平台网控中心,扩大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覆盖率。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22]等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景区建设。推动电子政务[23]、电子商务、科技、教育等重点领域和区域信息化建设,建成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公共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在现代物流及其它流通领域中基本建成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各类数据库建设。
第七 章
建设节约型社会  推动可持续发展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4]为目标,努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立节约型消费模式。确立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方式变革,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用好价格杠杆,促进节能降耗。稳步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创建节约型政府,发挥政府的表率作用。
大力节约能源。抓好结构节能,大力发展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抓好重点节能,突出抓好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十一五”末,力争全市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到2吨标煤以下。抓好技术节能,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广节能技术,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发展节能产品。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节能建筑,大力发展沼气和推广省柴节煤灶技术。
节约各种资源。推广城市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加快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建立严格的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推进木材、金属材料等的节约代用。限制消费产品过度包装。大力发展散装水泥。
第二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绿色经济[25]指标考核体系。
突出循环利用。注重产业之间的循环和产业内部的循环,高度重视开发产业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抓好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推动工业集中发展区按循环经济模式布局。电子产业重点做好多晶硅下游产品——光棒、白炭黑等产品的开发。冶金建材产业重点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回收工业粉尘,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充分发挥五通桥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盐磷化工产业的产品精、深开发力度,积极开展废弃物的再利用。
加强综合利用。以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造纸等行业的废渣、废水和粉尘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开展秸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
推行清洁生产。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大力推广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技术,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和再利用率。
第三节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
继续搞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土地综合整治、水土保持、地质灾害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全市林草植被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与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视外来有害物种对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形成个体自觉、家庭参与、社会共谋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专栏14  生态保护重点工程
△林业工程。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继续对项目区现有森林、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进行依法管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市级和有条件的峨边、马边、沐川、金口河、犍为、峨眉山市等重点县逐步建设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机构及县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管理站,新增野生动植物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扩大和完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
第四节  大力加强环境保护
突出抓好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和茫溪河、龙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改善水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坚决取缔和搬迁影响饮用水源的污染源。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强制性改造和淘汰制度,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加强规模养殖场的粪便处理及综合利用。妥善处置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物,强化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大城市烟尘、粉尘和细颗粒物治理力度,加强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加强环保执法。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建立完善企业环保自我约束机制。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积极创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专栏15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龙溪河、芒溪河重点流域综合整治。
△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对11个区(市)县重点污染企业的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粉尘和噪音进行污染防治兼开展综合利用。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项目。对五通桥区、井研、夹江、高新区等相关区县生产项目开展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工作,实现综合利用。
第五节  强化土地集约利用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充分挖掘土地潜力,通过盘活存量、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等措施,集约用地,缓解土地紧张的矛盾。到2010年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科学编制工业用地规划,把分散的用地规划指标集中到集镇和工业集中发展区,作为建设预留地。加快农民新村建设和宅基地土地整理步伐,增加土地有效供应,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
第 八 章
推进改革开放  增强发展动力
把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解决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促进全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拓展市场化配置资源领域。坚持一切适宜于市场化配置的资源都必须按市场化机制进行配置,重点在国有资产转让、矿权配置、公用事业经营权出让等方面引入竞争机制。认真履行政府对资源的管理和调控职能,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规范资源市场化配置行为,在资源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环节,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程序和行政行为,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认真贯彻《公务员法》,提高公务员素质,推进公务员工作规范化、服务标准化。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完善事后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监管方式,健全国有资本灵活进入和退出的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建立国有资本授权经营预算制度,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和绩效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健全中小企业投资咨询、信用担保、企业管理、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等社会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完善和落实各项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完善适合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信评估和授信制度,依法开展各类互助性融资担保,努力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推进投资、财政、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逐步建立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听证制度、公示制度和稽查制度。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入支出,积极化解基层政府债务。深化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广泛开展价格服务。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市场公平交易和质量安全。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调整流通业态[26],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培育和规范各类中介组织、行业协会。
专栏17  乐山市“十一五”期间重大改革进度安排
改革领域
改革任务
完成时间
行政管理
体制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行政服务中心运新机制;创新行政审批方式;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收费项目。
前期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依法行政;推行政府问责制;建立行政过错追究和行政赔偿制度。
前期
农村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推进县乡机构和财政体制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前期
深化征地制度和水资源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
中期
所有制结构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资产转让。
前期
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国有资本灵活进入和退出的机制;制定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考评与激励管理办法;健全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中后期
市场体系
健全和完善土地市场;规范完善土地出让制度;完善国有土地储备制度;健全补偿机制;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政策。
中期
规范发展产权市场;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中后期
投资、财政、价格和流通体制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前期
继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公共财政建设;研究制定政府债务管理规定,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中期
深化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听证和收费公示制度。
前期
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现代流通管理体制;健全商品入市安全防护机制。
中期
社会事业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中期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前期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中期
加快旅游业体制改革,创新景区经营管理体制。
中期
保障制度
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就业效果评价制度;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中期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全面启动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探索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办法。
中后期
第二节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拓展对外开放领域。引导外来投资者向重点区域和产业投资,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外,所有领域都向投资者开放。鼓励投资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新型服务业,鼓励投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立外来投资促进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中介为桥梁、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的外商投资促进体系。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法,灵活采取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环境招商、中介招商、小分队招商、资源招商、产业链招商、网络招商、展会招商、联络招商等方式,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十一五”末,力争引进10家世界500强、20家中国500强企业。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全方位搞好企业服务工作,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十一五”末,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市外资金年均增长15%以上。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引导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稳定发展传统出口商品,积极开发新产品,促进出口商品升级换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和开展劳务合作。建立出口退税动态管理机制。推进“大通关工程” [27]。“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外派劳务年均增长20%以上。
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协作与交流。把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合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参与长三角、长江流域经济带、泛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合作,加强与国内大中城市之间的合作,密切与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增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扩大区域和国际合作范围。
第 九 章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坚持把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根本途径,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乐山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十一五”末,建成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全市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力争提高到9年以上,公民整体素质普遍提高。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
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原始创新,强化集成创新,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建设。“十一五”末,力争建成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发挥园区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突出重点发展领域,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乐山高新区为龙头,围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在动植物品种育种攻关上取得成效。发挥乐山高新区科技孵化园、创业园、省级创业服务中心的优势,努力在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与应用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依托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加速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推动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建立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十一五”末,形成产值5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10个,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5%以上。
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加强科普基地和网络建设,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和科学普及活动,提高科学技术普及率。加强国际国内横向科技合作,实施重点科技专项7项,实施重点科技项目50个以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成中国科学院“院地科技合作”示范地区。
专栏18  重点科技专项
△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与农业生物技术专项。
△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专项。
△优势特色新材料专项。
△先进制造技术专项。
△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项。
△中医药现代化专项。
△重大疾病防治专项。
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合理调整投资结构,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十一五”末,全社会R&D(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左右。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
扩大教育供给,加快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职责,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巩固义务教育,提高普高教育,服务高等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推进民办教育,促进民族教育,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学前教育。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骨干、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培育发展0-3岁托幼教育,全市3-6岁幼儿入园率达80%,学龄前1年幼儿受教育率达90%,建成10所以上“省级示范幼儿园”。
义务教育。巩固“普九”成果,全市小学适龄人口全部入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5%以上,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5%和2%以内,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内。全面推进均衡教育,努力实施“两高”(高标准、高水平)“普九”,争取建成2-3个“义务教育示范县”。
高中阶段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85%左右,基本达到普及高中阶段水平。普通高中稳步发展,力争再创国家级示范高中1所、省级示范高中2所,全市普通高中达到《四川省普通高(完)中办学基本要求》要求;推进综合高中的建设。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力争再创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2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3所。
高等教育。支持乐山师范学院办成综合性大学;努力办好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和乐山广播电视大学;积极协助、支持西南交大峨眉分校、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西华大学峨眉学院改善办学条件,帮助其发展和壮大。创造条件鼓励和引进省内外高校在我市创办独立学院或二级学院。
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培养经济社会所需的技能性人才,广泛开展各类城乡劳动预备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力争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中初级技术人才8万人,高级技术人才3万人,完成各类城乡培训350万人次。
民办教育。以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为重点,力争使民办职业教育规模达到职业教育总规模的50%,民办学前教育规模达到学前教育总规模的60%,民办基础教育规模达到基础教育总规模的8%。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青少年业余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成人文化教育与技术培训。
特殊教育。完成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建省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全市新建2-3个县级特殊教育中心。重视对残疾儿童和少年的义务教育,三类(盲、聋、哑)残疾儿童和少年入学率达到85%。
民族教育。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支持力度。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民族地区初中和乡中心完小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发展寄宿制教育。提高“普九”水平,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争创省民族地区教育示范县1个。
专栏19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建成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全市农村中小学。
△区、市、县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改扩建七个区、市、县职业教育中心。
△高等院校建设。乐山师范学院创建综合性大学,建设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节  加强人才开发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人才的培养、开发与引进并重,完善使用和管理机制,大力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用人主体、各类人才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十一五”末,各类人才达到28万人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7万人以上。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和高层次人才开发力度,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健全和规范人才市场管理,盘活人才资源存量,引导人才合理流动,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中央、省在乐单位科研人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将人才的培养、引进与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提高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资源比重,大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励机制。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等权益。认真落实激励人才的政策措施,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以事业、感情和待遇留住人才。
第十 章
坚持以人为本  改善人民生活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
第一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的方针,采取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办法,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
扩大就业需求。按照就业优先的原则,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社区服务业和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努力扩大就业需求。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培训,积极发展“订单式”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保障女性平等就业的权利。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健全失业预警机制。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完善企业裁员机制,健全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提高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发挥工会等组织的职能,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扩大社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实现工伤保险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发展福利事业。完善优抚保障机制,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强城镇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帮助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左右。认真实施《乐山妇女发展纲要》和《乐山儿童发展纲要》,特别关注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推进妇女儿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社会救助。完善城乡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帮助城乡低收入群众解决医疗、住房、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认真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重视解决移民的生产生活困难。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积极为低收入者提供法律援助。
第三节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繁荣文化事业。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加大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工程,重点抓好乐山大佛博物馆、100个示范性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5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事业改革,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实施“一个县城、一个特色、一个品牌”的文化强市建设工程。大力弘扬沫若文化,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乐山特色的文化产品,构建各具特色的社区、村镇、企业和校园文化。做好文物古迹、民间民俗文化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完成市、县两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重点档案抢救。加强地方志工作,抓好市志和县(市、区)志的编修工作。
发展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培育扶持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国家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重点抓好嘉州文化城、乐山乌木博物苑、乐山文庙工程等文化产业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演出团体,拓展演出流动渠道,活跃演出市场。正确引导各类娱乐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健康有益的大众娱乐消费,促进娱乐业向大众化、规范化、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设施及文化品牌的旅游功能作用,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以提高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为重点,提高宣传服务质量,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末,完成935个自然村广播电视建设任务,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5%和99%。传输网光缆线路总长达到50000(芯)公里,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0%以上。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0万户。
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努力构建导向正确、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新闻出版体系,促进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抓好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培育农村出版物市场。“十一五”末,新闻出版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亿元。
<, /P>第四节  提高公民健康水平
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等方面的能力。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卫生专业队伍建设。发展特色中医事业。实施名院、名科和名医战略。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加强对地方病、职业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切实加强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抓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
推进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以政府投资为重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的办医格局。建设乐山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迁建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建设市、县传染病医院和乐山市紧急救援中心,加快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以及卫生监督所建设步伐。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切实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
专栏20  卫生发展重点工程
△市、县人民医院。建设乐山市人民医院综合楼,迁建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完成10个区、市、县人民医院改扩建。
△乡镇卫生院建设。完成9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成50%。
△血吸虫病防治。达到阻断防治标准。
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计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十一五”末,全市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1%以上,总人口控制在352万以内。
专栏21  人口与计划生育重点工程
△完成10个县级计划生育指导所建设和设备购置。
△完成60个重点乡镇基层计划生育指导站建设和设备购置。
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社区体育,扎实抓好农村体育,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十一五”末,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0%以上;创建国家级全民健身中心1个,全国体育先进社区3个,省级体育先进县6个。
第 十一 章
加强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乐山
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乐山。
第一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抓好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强化对食品、药品、饮食卫生、危险化学品和交通、煤矿安全等的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健全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灾害性天气、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率。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成灾害自动监测系统。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应急决策管理水平,逐步实施农村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积极推进人民防空现代化建设,提高整体抗毁效能。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的预警和防范机制,深入开展“平安乐山”创建活动。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建立治安防范的长效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各种恶势力,依法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和其他非法组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巩固和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
强化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加快政府法制建设,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和司法改革,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决策水平。强化法律监督,确保司法公正。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做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认真查处、纠正行政机关的违法侵权行为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强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的体制和机制。扎实抓好“五五”普法工作,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素质。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团、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合力。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规范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倡导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建设诚信乐山。
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严肃查处违纪违法的大案要案,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第三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切实做好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认真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倡导文明乡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事在人为、争创一流、苦干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宣传在乐山经济和社会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互助活动。
第 十二 章
加强市场政策导向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准确把握规划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必须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目标如期实现。
第一节  强化政策导向
扩大消费需求。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条件,拓展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信贷,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层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激发民间投资,强化股票、企业债券在融资中的作用,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积极探索促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化的新机制。
科学编制财政预算。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加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保证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需要。
第二节  建立实施机制
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年度工作目标,明确主管领导、责任人和工作进度要求,制订实施方案,切实抓好落实。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机制,突出政府对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的评价,建立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规划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提出评价意见,督促、保证规划目标实现。
建立社会参与机制。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宣传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充分发扬民主,加强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对“十一五”规划执行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健全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促进规划实施。
建立跟踪研究机制。在组织好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加强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踪研究,不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为规划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第三节  落实重点环节
落实专项规划。各专项规划作为全市“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和延伸。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纲要,实施好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做好衔接协调。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加强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保持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
第四节  加强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观念,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建设一批事关全局又能体现乐山产业优势的重大骨干项目,始终保持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第五节  规划实施调整
本规划纲要一经批准,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需要进行必要调整时,由市人民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十一五”期间,把乐山初步建成四川经济强市、四川文化强市和国际旅游城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奋力拼搏,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突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注释:
(1)自主创新。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原始性创新,属于自己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2)新农村。主要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缺一不可。其中,“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往往成为制约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瓶颈”。
(3)活力乐山。目标是:经济快速发展、政治明显进步、文化不断提升,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得到明显增强。
(4)诚信乐山。目标是:健全的诚信体系,良好的信任能力,社会和个人充满信用和信誉,成为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公民。
(5)和谐乐山。目标是:民主法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人民安居乐业、井然有序,人与自然和睦相处。
(6)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为核心,形成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经济特征为:一是产品需求充分,市场稳定;二是就业人员超过当地一定比例;三是中小企业多,有一定的产值规模。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标准,在特定区域内,聚集同类或相关企业在10家以上,总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的产业群体,为小型产业集群。聚集同类或相关企业在50家以上,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的为中型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则为大型产业集群。
(7)四川经济强市。在四川范围内,产业优势突出,经济结构合理,三次产业繁荣,经济自主增长活力明显增强,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全市GDP总量、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8)四川文化强市。在四川范围内相对而言,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名列前茅,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加,文化创作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文化企业家骨干队伍有比较优势。
(9)国际旅游城市。指旅游资源丰富、景区品位高,城市综合环境优美,旅游设施完善配套,旅游产业成为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众多,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
(1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社会综合能耗与生产总值之比,综合能耗是对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按热值进行综合计算所得的消费量,以吨标准煤作为单位。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越低,说明使用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越高。
(11)金土地工程。即专项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新增有效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12)沃土工程。指通过对土、水、肥三个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农用土壤肥力的精培,水、肥调控的精准,从而使农业投入和产出达到最佳效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红层找水。红层是指侏罗纪、白垩纪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的沉积层,因呈红色而得名。由于地质成因,红层即意味着缺水。2004年5月,中国地调局与四川省政府采取省部合作的方式,通过开展“四川省红层丘陵区地下水调查与开发利用”工作,突破传统技术观念,运用卫星遥感解译、空间数据库、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等系列先进科技手段,在红层丘陵区地下找到风化带裂隙水等3种类型滞水带,采用“一户一井”、精确定位办法,解决了半个多世纪攻关未果的人畜饮用水难题。
(14)清洁能源。包括水能、地热能、核能(核裂变能)和未来的热核受控核聚变能,可持续开发的太阳热、太阳光、风力和海洋能,以及新型可再生的生物质能等。
(15)农村面源污染。或称农村非点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发布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废物,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二是农业生产废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禽畜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
(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特点是:农民自愿参加,政府扶持引导,主要“保大”适当“保小”,一般以县为统筹单位以提高互助共济能力,起步阶段政府的组织引导监管同医疗救助和扶贫开发相结合。
(17)电影2131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1998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实施的,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1村1月保证看到1场电影”。
(18)生物产业。是指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信息学、系统科学、工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及其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的组成、结构、功能与作用机理开展研究来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的统称。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
(19)“四个一批”。即:完成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做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20)第三方物流。是指外部组织利用现代技术基础、经济关系和管理手段,为用户或最终消费者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这种物流服务不仅是以营业性货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后勤保障、货运配载、仓库出租、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更是代表着改造传统产业的经营理念、服务项目、经营方式等的一种新兴市场力量。
(21)“一心三片一带三线”。“一心”即保护性地适度开发城市“绿心”;“三片”即开发建设通江、牟子、苏稽三大片区;“一带”即岷江两岸观光带建设;“三线”即棉竹到铁牛门、辜李坝到牛耳桥、辜李坝到铁牛门三条城市主干道改造建设。
(22)下一代互联网。目前关于下一代互联网还没有统一定义,但在主要特征方面已基本取得共识,包括:①采用IPV6协议的下一代互联网能提供更大的IP地址空间,其IP地址空间约为采用IPV4协议的现有互联网的1024倍。②数据传输速度更快,主干网和城域网传输速率将比现在提高100-1000倍。③互联网络更安全可信。④支持大规模实时交互式的网络视频通信。⑤支持大规模移动和漫游服务。⑥更易于管理,盈利模式更清晰等。
(23)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手段(计算机、网络、电话、手机、数字电视等),以实现政务信息数字化、政务公开化、办公高效化、服务网络化等目标的过程。一般而言,电子政务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办公职能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二是政府职能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有权限的实时互通的信息共享;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和企业间开展双向的信息交流与决策。第三部分是电子政务是否成功的外在表现,它的基础来源于第一、二部分的效率和信息的沟通有效性状况,因而一个高效的电子政务系统,应是上述这三部分的有机结合。
(24)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5)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是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种平衡式经济。
(26)流通业态。一般指将零售机能具体化的过程或系统,是零售业经营者利用、实施经营战略的总和。
(27)“大通关工程”。“大通关”指快捷、便利的外贸进出口通道。“大通关工程”包括大通关协调机制、大通关服务、大通关信息平台等内容。
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云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川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时间:2009-07-03来源: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化篇)2011年03月16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嘉峪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统计局发布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授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