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无瑕吧:嘉峪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4:37:53
嘉峪关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大局,以构建和谐嘉峪关为目标,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全力推进建设“五城三高”,实现“两个率先”目标进程,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快、运行稳、效益好、后劲足的特点,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36亿元,增长9.6%;第二产业完成79.54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完成17.76亿元,增长8.3%。人均GDP达到50933元(折合6522美元),比上年增长19.5%。
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9%,比上年上涨3.9%。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3.2%,消费品价格指数104.1%。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为105%,衣着价格指数为103%,烟酒及用品价格指数为10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指数为101.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指数为102.7 %,交通及通讯价格指数为99.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为102.3 %,居住价格指数为112.7%。如表一所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48%。
表一:2006年物价指数比上年涨跌幅度
单位:%
指  标  名  称
2006年价格指数
涨跌幅度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
消费品价格指数
#食品
烟酒及用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交通及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居住
103.9
103.2
104.1
105
100.5
103
101.5
102.4
99.4
102.3
112.7
3.9
3.2
4.1
5
0.5
3
1.5
2.4
-0.6
2.3
12.7
财政税收保持稳定。全年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6.96亿元,同口径相比增长1.33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56亿元,增长12.77%。其中,增值税收入0.82亿元,下降2.71%;营业税收入1.05亿元,增长7.8%;企业所得税收入0.45亿元,增长37.42%;个人所得税1174.9万元,增长13.9%。全年地方财政支出5.79亿元,增长16.6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2547.4万元,增长31.26%;科技三项费495万元,增长26.6%;文体广播费支出1825.2万元,增长40.7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280.1万元,增长88.03%;城市维护费6499.3万元,增长26.82%。
全年税收收入17.63亿元,增长4.61%。其中,国税完成11.94亿元,同比下降1.08%;地税完成5.69亿元,同比增长18.99%。
二、农业
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5.9万亩,比上年增加0.1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28万亩,比上年减少0.05万亩。小麦播种面积0.53万亩,比上年减少0.06万亩;玉米播种面积0.65万亩,比上年减少0.09万亩;油料面积0.62万亩,比上年增加0.23万亩;蔬菜面积2.3万亩,比上年减少0.07万亩;瓜果面积0.18万亩,比上年减少0.05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7606.5吨,比上年增长1.64%。
畜牧业健康发展。全市年末大牲畜存栏0.59万头,增长1.72%;猪出栏4.09万头,增长5.95%;羊出栏2.28万只,增长18.13%;禽出栏17.2万只,与上年持平;肉类总产达3321吨,增长6.11%;水产品产量85吨,增长6.25%;鲜蛋产量826.4吨。
财政支农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财政对农业支出达到1234.8万元,增长59.91%。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97%;化肥施用实物量0.56万吨,与上年持平;塑料薄膜使用量277.41吨,增长46.7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2%。重点企业酒钢(集团)公司生产经营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89.73亿元,同比增长10.22%;市属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6.17亿元,同比增长16.31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7.8亿元,同比增长24.44%;市属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91亿元,同比增长9.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51亿元,同比增长24.26%。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如表二所示:
表二:2006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增幅%
生铁
万吨
603.2
15.83

万吨
663.63
17.4
钢材
万吨
622.12
15.88
铁合金

62140
19.47
发电量
万千瓦时
312440
3.09
牛奶

2161
2.76
产销衔接良好。全市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07.60亿元,同比增长15.37%。其中,酒钢(集团)公司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84.93亿元,同比增长15.11 %;市属工业企业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5.23亿元,同比增长18.54 %。 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31%,较上年同期上升3.8个百分点,如表三所示:
表三: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效益
单位:万元,%
指  标  名  称
2006年累 计
比上年增长
工业增加值
#轻工业
重工业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股份合作
股份制
#国有控股
产品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
工业产品产销率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765126
8965.5
756160.8
12474.5
8626.4
196.1
740087.3
747603.2
2276582
113768
97.31
92.92
24.26
-33.03
25.08
1.35
-21.66
6.35
26.19
26.26
21.52
16.04
上升3.8个百分点
下降9.56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1.68%;重点企业酒钢(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9.63亿元。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53亿元,增长17.87%。酒钢(集团)公司实现利润10.33亿元,增长12.83%。地方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502万元,增长1.19倍。工业经济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效益、质量的同步提高,奏响了和谐发展的音符。
建筑业生产有所减缓。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61亿元,比上年下降9.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1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67.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8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9.4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万平方米。建筑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年实现工程结算收入9.59亿元,增长0.7%;实现工程结算利润0.48亿元,增长71.4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小幅上涨。2006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39亿元,比上年增长3.1%。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203万元,下降61.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1.69亿元,增长15.8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28亿元,增长45.56%。在城镇投资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投资44.45亿元,增长1.04%;集体单位投资500万元,下降87.1%;私营个体投资0.91亿元,增长22.78%。从投资主体看,地方投资增速加快。地方完成投资11.6亿元,同比增长29.8%;酒钢完成投资34.89亿元,同比下降7.6%;中央及其他驻嘉单位完成投资5.88亿元,同比增长80.36%。房地产投资活跃。全年房地产累计完成投资17331万元,增长40.46%。如表四所示:
表四: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单位:万元
指  标  名  称
2006年累计
同比±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按经济类型分: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私营、个体
其他
房地产开发
按产业分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按投资主体分
地方
酒钢
中央及其他驻嘉单位
523850
444484
500
9060
52475
17331
4203
416864
408076
102783
116184
348860
58806
3.1
1.04
-87.1
22.78
-0.35
40.46
-61.7
15.82
14.01
-15.65
29.8
-7.6
80.36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对嘉峪关机场进行了改扩建,达到4E级国际备降机场标准。建成嘉清高速公路,实现了嘉峪关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武嘉铁路电气化改造建成投入使用。新建和改造了明珠路、大唐路、和诚路、峪新路、兰新西路等11条道路,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随着铁人三项赛专用赛场、羽毛球馆等一批重点项目的陆续建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嘉安高速公路、火车站站舍重建工程、气象雷达塔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6.37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5%。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铁路完成客运量78.3万人次,增长8.72%,货运量466万吨,增长34.7%;公路完成客运量2186.28万人次,增长6.35%,货运量1695万吨,增长0.47%;公路旅客周转量22991万人公里,增长6.38%,货物周转量38155万吨公里,增长1.71%;全年民航客运量完成21323人次,下降17.1%,货邮运量完成7291公斤。境内等级公路里程678.23公里。
邮电通信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469.66 万元,比上年增长14.53%。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23万户,比上年增长2.71%;移动电话用户14.96万户(不含无线市话),比上年增长19.58%;年末互联网用户达26908户,比上年末增长17.29%。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31200万元,增长20.33%。其中涉外旅游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839万元,同比增长12.74%,旅游外汇收入510.59万美元。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2个,比上年增加3个。随着 “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省十一届运动会”和“国际舞狮舞龙旅游节”的成功举办,游客增加较快。全年全社会共接待游客74万人次,同比增长20%。涉外旅游企业接待游客46.63万人次,同比增长19.27%。其中,海外游客3.4万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企业利润成倍增长,全年实现利润448.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倍。如表五所示:
表五:2006年旅游业发展情况表
单位:万元、人、天
指  标  名  称
2006年累计
同比
± %
旅游业收入
涉外旅游企业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接待总人数
其中:海外
游客平均滞留天数
客房出租率
31200
12839
448.42
466265
33969
1.27
47
20
12.74
142
19.27
1.5
-15.33
下降2个百分点
六、贸易经济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136.4万元,同比增长15.1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12344.3万元,同比增长17.67%;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增势强劲,完成零售额36668.8万元,同比增长24.64%。住宿和餐饮业完成21792.1万元,同比增长6.11%。消费结构升级明显。电脑、手机、液晶电视、数码产品等持续热销,智能手机、数码相机、MP4等高科技产品受到年轻人的亲睐,电脑,家用轿车快速进入普通家庭。
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76869万美元,增长76%。其中:出口31941万美元,增长103 %;进口44928万美元,增长61%。2006年全市酒钢钢材、硅铁出口量增多,同时祁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氧化铬、铬酸酐等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出口。
七、金融、保险
金融运行稳健有序。200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1.28亿元,比年初增长19.09%。其中储蓄存款余额41.7亿元,比年初增长17.07%。人均储蓄存款突破两万元,达到2.2万元,同比增长12.2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06亿元,比年初增长7.9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8.71亿元,比年初下降28.3%。中长期贷款余额49.06亿元,比年初增长85.61%。如表六所示:
表六:2006年 金融运行情况表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06年末
比年初± %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储蓄存款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短期贷款
中长期贷款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812834
417033
1059963
387182
490624
19.09
17.07
7.99
-28.3
85.61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1758万元,增长9.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753万元,增长11.03%;人身险保费收入5005万元,增长7.63%。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299万元,增长24.88%。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4334万元,增长20.51%,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965万元,增长49.15%。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2006年末,全市有普通中专1所,招收学生96人,在校学生121人。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14154人。其中高中学生6459人,初中学生7695人,专任教师765人。初中入学率达99.9%,与上年持平。小学学校24所,在校学生1494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专任教师725人。幼儿园61所,比上年增加13所,在园幼儿5399人,专任教师293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2人。中等职业教育力度加大,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所,招生数1305人,在校学生2421 人。体育运动学校1所,招生数60人,在校学生180人。
科技经费投入较快增加,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投入科技三项费495万元,比上年增长24.69%。安排科技项目(课题)46项,申请专利14件;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5个。2006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1万人,与上年持平;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108人,比上年增长1%。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公共文化机构10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文物事业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所,藏书10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9.1%。1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个,有线电视入户率98%。全年各类报纸出版量140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6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卫生防疫机构1个,卫生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机构1个、采供血机构 1个。实有床位1027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915张。卫生技术人员1068人,其中执业医师475人,注册护士415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得到普及。全市共有标准体育场地数213个,非标准体育场地数130个。全年共举办全市性体育竞赛活动6次,参加比赛的人数3600人次,全年共组织参加省级比赛1次,参加82人次,获金牌18枚,银牌8枚,铜牌10枚。2006年通过举办 “省十一届运动会”和“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等体育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年组织全民体育运动8次,参加人数45000人。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从事环保工作人员80人,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2个,监测人员38人。建成环境噪声达标面积24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总面积33. 8平方公里。环保投入增加,全年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总投资15607万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486万元。工业废水排放量2516.73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2516.73万吨,达标率为100%;工业烟尘排放量6859.57吨,工业烟尘去除量99371.93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984.5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609.76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42%。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4.4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取得成功,成为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安全生产控制在目标以内。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36人,比上年下降8%。亿元GDP死亡率0.36。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32起,死亡26人,受伤126人。全年发生火灾156起,死亡1人,受伤1人。全年工矿企业发生安全事故13起,死亡9人,受伤6人。各类事故共造成经济损失257.5万元。以上控制指标均在省、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范围内。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快速增长。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20.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8万人。按居住地分城市人口18.3万人,农村人口2.0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08‰,较上年下降0.36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15.16元,同比增长10.9%,如表七所示。从收入构成看,全年人均工薪收入达到10493.63元,同比增长10.86%,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8.8%。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015.51元,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5315元,增加565元,增长11.9%。两个收入的总量均位居全省第一位。
表七:2006年城镇居民收入支出情况
单位:元
指  标  名  称
2006年
同比±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工薪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和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与服务
11815.16
10493.63
9015.51
2895.74
1264.74
803.03
642.3
770.82
1185.57
1040.19
407.12
10.9
10.9
7
3.2
7.2
35
11
-19
-5.3
39
27
十二、就业、社会福利和和社会保障
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共新增就业人数558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304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 398  人;有组织劳务输出 756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011人,登记失业率3.48%,较上年下降0.3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率达到100%,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连续七年达到100%,有力地维护了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1个,拥有床位50张。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2006年,全市共有社区服务中心59个,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各项基金扩面征缴取得积极成效,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263人、57000人、40030人、37800人和21600人,农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520人。年末全市共有2737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总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