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哪里可以在线观看:《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时间:2009-07-03来源: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28:23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时间:2009-07-03来源: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九年三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本报告重点就《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三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进展情况、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和规划实施机制健全情况进行了评估。同时,根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需要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纲要》主要指标进展情况
  《纲要》确定的25个主要指标中,有12个指标已经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在12个未完成指标中,有7个指标推进顺利,有5个指标完成情况低于预期;有1个指标(即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需依靠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核实)目前难以准确评估。(详见附表一)。
  (一)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目标
  “十一五”前三年,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2.2%,超过年均增长9%的规划目标。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12506.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378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581.2亿元,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二)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2007年,我省非农就业比重为52.1%,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2008年,城镇化率为37.4%,比“十五”末增加4.4个百分点,超过规划预期。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3%,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9.4%,分别比“十五”末增加4.7和5.2个百分点。
  (三)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产权改革深入推进,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52.1%,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8年外贸出口达到了131.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0.8%,高于规划预期增速。
  (四)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前三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4.6%和13.7%,高于5.6%和6%的规划目标。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21元,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9.6平方米,达到规划目标的98.7%。
  2007年全省总人口8797.2万人,“十一五”前两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2.7‰,控制在规划预期以内。
  “十一五”前三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5%、4.3%和4.6%,均控制在规划预期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加快发展,2008年参保人数达到7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达到2000万人以上,分别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进展
  2008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74.9万吨,氨氮排放量为6.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14.9万吨,年均降低率分别为5.2%、2.0%和2.9%,分别比规划要求的进度多下降1.9个、0.5个和1.0个百分点。
  2007年,工业万元增加值耗水量为182.9立方米,提前实现降至200立方米的规划目标。
  (六)少数指标还有差距
  “十一五”前三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降低3.5%,未达到4.4%的规划降幅。2007年,耕地保有量为595万公顷,年均减少3.9‰,超过1.6‰的规划控制幅度。由于地震灾害导致部分耕地损毁,进一步加大了耕地保有量目标完成的困难。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51.2%,不升反降。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3%,提高幅度低于规划预期。2008年,森林覆盖率为30.8%,年均增加0.61个百分点,低于规划预期。
  从指标进展情况来看,“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合理,预计大部分指标均能如期完成。我们建议对主要发展指标不作调整,而是通过年度计划进行细化和完善。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是《纲要》在编制之初就坚持“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基本原则,允许部分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超过规划预期。
  二是部分指标,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森林覆盖率、耕地保有量等,还需全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才能实现或接近预期目标。
  三是在25个主要指标中,有5个指标进展低于规划预期,届时指标完成率可能达到80%左右,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标完成率的预期也基本一致。
  二、《纲要》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十一五”前三年,全省按照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和《纲要》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以来,我省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编制了四川省新农村建设规划,启动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一系列重大工程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绩。
  一是粮食产量稳定增长。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实施“金土地工程”和“沃土工程”,保障了耕地的占补平衡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十一五”前三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3.5%,接近“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2008年的粮食产量达到3500万吨,按照2010年产量3500万吨的目标,增幅超过规划要求。
  二是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型粮油基地建设、良种工程和农业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良种率、无公害农产品比重等不断提高。2008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2%。
  三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商业网点工程和农产品市场“双促”工程,新建成一批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对一批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信息化改造,配备了现代的检验检测系统,提升和完善了市场功能。
  四是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三年来共解决757.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和改建通乡通村公路6.9万公里。
  (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十一五”前三年,我省全面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三江水电、攀西钒钛和川东北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推进工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实现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
  一是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前三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19.1%,超过规划目标。
  二是装备制造业加速发展。“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约25.8%,2008年实现增加值660.5亿元。发电设备、重大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三是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顺利推进。2008年全省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182.4万千瓦,天然气产量达到165.7亿立方米。按此进度,可以在2010年实现水电装机超过2500万千瓦、天然气产量250亿立方米的规划目标。
  四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08年实现增加值776亿元,年均增长27.4%。
  五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核技术及新能源等六大优势行业为代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2008年实现增加值835.8亿元。
  六是传统产业得到提升。截止到2007年,钢铁产业板管比达到26.2%,建材中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26.6%,散装水泥比重达到30.3%。按此进度,预计到2010年能够实现规划目标。
  (三)全面繁荣服务业
  “十一五”前三年,我省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软件、金融、生产性研发的服务外包。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不断提升五大精品旅游区管理水平,加快新五大旅游区建设步伐,全面加快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餐饮、家政等社区服务业。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我省服务业实现了初步繁荣。
  一是增速超过规划目标。“十一五”前三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超过规划目标0.8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结构有所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外资银行机构逐渐增加,通信行业持续较快发展。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批专业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重要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发展加快,全省物流网络体系正逐步形成。
  三是旅游业快速发展。200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91.5亿元,年均增长14.8%。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突出重点项目,规范建设市场,强化项目监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保障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一是交通建设进展较快。截止2008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62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086公里。
  二是水利建设全面推进。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到2008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2万公顷。
  三是通信建设持续加快。“十一五”前三年,新增光缆线路18.6万公里,2008年末光缆线路达到39万公里。2008年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51.7%,预计2010年能够达到60%的规划目标。
  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成都地铁一、二号线等为代表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37.4%。“十一五”前三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年均1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
  二是区域发展差距缩小。2007年,经济相对发达的成都经济区与经济欠发达的川东北经济区相比,人均生产总值之比由2005年的2.4:21缩小为2.3:21。
  (六)构建生态四川
  一是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到2008年底,人工造林10.3万公顷,封山育林10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8%。退牧还草13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7.5万亩。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大熊猫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全省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64个。
  二是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分解节能降耗目标到市州和重点耗能企业,抑制高耗能工业行业过快增长,先后关停小火电机组145.1万千瓦,有力促进了生产总值单位能耗降低,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三是资源节约取得进展。通过依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稳步推进。重点建设、改善民生等项目用地得到保障。“金土地”工程顺利推进,整理土地409.7万亩,新增耕地47.6万亩。工业生产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节水工作成效显著。
  四是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通过环保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狠抓“三个整治、一个确保”,全面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1%,垃圾处理率达到75%。三江流域纳入目标监管的16个城市污水收集率基本达标,出川水质继续保持在Ⅱ到Ⅲ类。城市、建制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划定,全部达标的饮用水源地数量继续增加。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好转,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七)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
  “十一五”前三年,我省努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逐步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十一五”前三年,我省科研机构稳步增加,科技力量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到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80家,产学研创新联盟25个。
  二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9.6%。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整体实现“两基”目标。普通高等教育稳步增长,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达到99.1万人。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初步建立,“留守学生关爱行动”成效明显。民办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步伐加快。
  三是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集成电路芯片封装项目已建成投产,四川科技馆、沫若艺术院和巴金文学院等建成投入使用。
  (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一是各项改革继续深化。我省全面启动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扩权强县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军工企业脱困和省级机关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经营管理改革取得新进展,公共财政框架基本形成,全面建立和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全省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比例达100%,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二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20.4亿美元,增长53.3%,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全省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增长66.1%。到位国内省外资金2998.2亿元,增长52.0%。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户,来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到142家,驻川外国领事机构达到7家。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4.1亿美元,增长98.0%。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签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框架协议。
  (九)构建和谐四川
  一是就业和劳动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十一五”以来,通过实施“就业促进民生工程”,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60.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98.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达到2000万人以上,基本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的目标。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省农村低保制度初步建立,“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对农村移民实行直补。市、县建立了廉租住房,加强了对城市低保家庭的住房保障。
  三是卫生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全部覆盖涉农的176个县(市、区),参合农民6141.3万人,参合率达到92.4%。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和妇幼儿童保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医疗卫生投入不断加大,城乡贫困群众得到医疗救助。低生育水平得到保持,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人口达40%左右。
  四是广播电视和文化事业稳步推进。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2008年,广播综合覆盖率96%,电视综合覆盖率97.1),105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是安全生产成效明显。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取得阶段性成效,隐患排查治理“十项行动”扎实推进,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全省各类伤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5%和13.6%。
  三、《纲要》实施机制健全情况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我省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方面取得以下进展。
  (一)加强规划衔接协调
  编制完成工业、农业、能源、交通、科技、人口等18个重点专项规划和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等5个区域规划。加强上下级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
  (二)分解落实目标责任
  省和各地将规划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各部门将其进一步细化,搞好内部分解;各级、各部门搞好年度分解,制定本级、本部门落实规划的具体年度计划。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着重考核人均经济指标,以及人文、社会和环境指标。
  (三)抓好重大项目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抓好关系我省发展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保持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十一五”前三年,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先后建成宜水、遂渝、南渝、邻垫、西攀和攀田等6条高速公路,康定机场建成通航,完成九黄机场扩建,紫坪铺水利枢纽、白马电厂3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示范工程和乐山1260吨多晶硅等项目竣工投运。以2条铁路(襄渝铁路增建二线、达成铁路扩能)、8条高速公路(雅西、广陕、纳黔、宜泸渝、达陕、广甘、绵遂、邛名)和5个大型水电站(锦屏一级、锦屏二级、瀑布沟、向家坝和溪洛渡)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近期,又有成兰铁路、兰渝铁路、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和珙县火电厂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官地、大岗山、长河坝、泸定水电站和福溪火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加快。
  (四)改善公共服务
  “十一五”前三年,全省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投入稳步增长,“十大惠民行动”全面实施。到2007年,70个分项目标全面完成(见附表二)。2008年,又新投入资金501.4亿元用于惠民行动。
  四、《纲要》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和困难。
  (一)地震灾害损失较大
  地震灾害使我省灾区人员伤亡惨重,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生产力受到较大影响,生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全面恢复到震前水平,任务十分艰巨。
  (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严重
  从去年9月份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的不利影响逐步显现,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等重要经济运行指标大幅下滑,铁路、公路货物周转量下降。税源减少、刚性支出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从目前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还在继续扩散和蔓延,何时见底还难以预测,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还会继续。
  (三)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
  2008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为0.68:21,仍为典型的低收入地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根本改变。2007年,我省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2.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3.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3个百分点,经济效益低。2008年,我省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计为1.37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26吨标准煤,资源消耗仍然较高。污染排放高,2008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74.9万吨,氨氮排放量为6.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14.9万吨,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
  (四)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2.99:1扩大到2008年的3.07:1,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由2005年的3.03:1扩大到3.09:1,根本改变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五)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压力。
  (六)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一是环境承载能力下降。我省特有的盆地地形加剧了酸雨污染,居于长江上游的地理区位使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我省山区面积广袤,地质灾害众多。“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地质灾害隐患大量增加,灾区环境承载能力明显下降。
  二是自然资源约束加剧。近年全省河川径流量减少,成都、德阳、自贡、南充、遂宁等八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301-863立方米之间,按国际通行标准已属于缺水或严重缺水地区。与此同时,我省每年需从省外净调入粮食600-700万吨、铁矿石600万吨以上。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由于耕地大量损毁,植被破坏,江河改道断流,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
  分析《纲要》在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地震灾害发生突然。去年5月12日,我省汶川地区突然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震沿龙门山区的汶川、茂县、北川、平武、青川,形成一个长约300公里的椭圆形强震区,最大烈度达11度。受灾面积44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数千万,其中遇难68707人、失踪17923人、受伤360796人,对全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343.3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二是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对我省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也十分严重。去年,一季度我省GDP增长14.5%,增速创改革开放以来同期最高水平。二季度受地震影响经济增速明显下降,增速仅为4.6%。三季度遏制了因灾下滑的势头,GDP增长达到10.1%。但是,从9月份开始,经济回升的势头受挫。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的形势下,我省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三是发展阶段更替。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的重点从吃、穿、用向住和行转变。2007年与2000年相比,我省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近两倍,私家车拥有量增加了近九倍。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日趋突出。2008年与2000年相比,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4.3个百分点。由于重工业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大,大大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四是对外开放滞后。我省地处西南内陆,不沿海不沿边,地形地貌复杂,交通建设造价高,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由于交通不便和物流成本高,严重影响对外开放。2008年我省的外贸依存度仅为12.4%,实际利用外资仅为33.4亿美元。由于对外开放滞后,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是体制机制障碍。水、电、油、气等管制价格定价偏低,加之排污费收取标准偏低和缺乏环境补偿机制,不能真正体现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助长了大量消耗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也扩大了区域发展差距。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仅延缓了城镇化进程,也阻碍了农业的规模经营,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生产性增值税不能抵扣设备投资,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六是思想认识偏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一定差距,改革开放的力度不够大。缺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如阿坝州的工业大都处于地震断裂带上,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全州60%以上的工业损毁。对内陆地区的运输特征认识不足,运力大、成本低、消耗少、污染小的铁路建设长期滞后。目前,全省每万平方公里的铁路密度仅为62.3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81.2公里约低四分之一。
  五、新形势下实施《纲要》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后期,我省要在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同时,全面完成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进一步推进《纲要》的实施,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积极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着力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一)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进度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按照“加快重建步伐,提前完成任务”的要求,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进度。2008、2009两年累计计划完成估算投资6385.8亿元,占灾后重建估算总投资的72%,累计完工项目26161个,占重建任务的80%;2010年,计划完成估算投资1726亿元,占灾后重建估算总投资的19.5%,完工项目6087个,占重建任务的18.6%;2010年以后,计划完成估算投资746亿元,完工项目474个,全面完成重建任务。坚持科学统筹,区分轻重缓急,优先推进城乡住房重建、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基础设施重建、重大产业重建,对市场服务体系、文化设施、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土地利用等重建项目,也相应加快进度。
  (二)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规划拉动投资4万亿元的机遇,把“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作为促进全省经济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力争2008—2010年三年累计完成投资3万亿元,其中2009年完成投资1万亿元,力争达到1.2万亿元。抓紧灾后重建项目全面启动和建设,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快启动建设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和现代化灌区示范工程项目。围绕建设“三江”水电基地、攀西钒钛基地、川东北天然气化工基地和培育“7+3”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实施一批投资上亿元的产业发展大项目。加快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口等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抓紧实施旅游振兴工程,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深入实施“八项民生工程”,增加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比重。
  (三)努力巩固农业基础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确保我省基本农田面积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
  二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着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落实对良种、农机具购置和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
  三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工程,不断提高我省畜牧业比重。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四是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以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破解农业融资难题。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结合现代加工制造基地、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抓住灾后重建机遇,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提高工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二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着力恢复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同时,按照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和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机会,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三是壮大产业集群。以拥有较强研发营销能力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为重点,大力培育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企业。以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依托,通过提供专门设施、专门服务和定向招商增强吸引力,通过税收划转和发展“飞地”经济克服体制障碍,吸引同类或相关企业聚集。
  四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和落实自主创新激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实施和保护。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重点优势企业技术创新。增加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科技投入,支持一批有特色的科研实验基地、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新建德阳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一是改善投资环境。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的战略部署,下大力气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为扩大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是推进城乡统筹。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承包地的合理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通过宅基地复垦和占补平衡,增加耕地来源、弥补农民进城的社保资金缺口和满足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依靠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是推进行政改革。建立以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为重点的行政效能制度体系。通过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信息发布制度、听证会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行集中行政审批制度,全面采用项目并联审批办法。以加强预防腐败试点工作为契机,认真把作风整顿建设引向深入,创新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四是深化企业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经营体制和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是扩大区域合作。加快编制并实施成渝经济区、成渝城镇群发展规划,推动川渝毗邻地区的互动合作。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密切与长三角及周边省区市的交流与协作。抓住人民币结算试点和即将实行“零关税”的有利机遇,努力扩大南向开放,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抓住灾后重建对口支援的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的市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承接东部和国外产业转移。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落脚点,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领域倾斜。扎实推进以教育助学、劳动就业等民生工程。继续做好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全面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重点解决灾区群众、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群众和新增失地群众的就业问题。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的相互衔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七)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一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成兰、兰渝、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等铁路,雅西等高速公路和双流机场二跑道等机场建设为重点,构建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以8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和8万吨模锻水压机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努力增强工业的发展后劲。
  二是促进主体功能布局。抓紧制定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财政补偿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根据重建开发区和生态开发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促进过载人口外迁。鼓励外出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就业地落户,鼓励教育移民和农村居民向城镇迁徙。在重点开发区形成若干资源集约利用、土地节约使用、环境综合治理的产业集中区。积极建立“飞地”工业园,为生态重建区异地办厂创造必要条件。
  三是强化节能减排。结合恢复重建,抓紧淘汰落后产能。把好准入关,严格控制新建“两高一资”项目。抓紧分解交通节能指标,落实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节能责任。在国家授权范围内,积极推行电力和天然气的阶梯价格,扩大峰谷、丰枯和行业电力差价。二氧化硫排污费和污水处理费,要限期达到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积极扶持从事节能、治污等合同管理的专业化公司加快发展,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时间:2009-07-03来源: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云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川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 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关于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关于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图) 关于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1 关于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2 四川省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发展规划r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发展规划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0 - 发展规划 新华社受权播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授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