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机三国战甲怎么获得:井冈山时期,朱德和毛泽东之间的恩恩怨怨--新浪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7:59

井冈山时期,朱德和毛泽东之间的恩恩怨怨---hwsc

(2009-07-04 10:59:25)转载 标签:

军事

分类:朱德与红军研究

井冈山时期,朱德和毛泽东之间的恩恩怨怨

在党史中、在历史教科书中、在我们的印象中,红军时期(井冈山、江西苏区以及长征时期)的朱毛是珠联璧合、亲密无间、团结一致的伟大战友。但是历史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在红军初期,围绕着红军的发展方向、红军根据地的建设以及红军领导权等重大战略问题,朱毛曾经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争执和吵闹。


 


一、井冈山会师之前的朱毛


 

南昌起义之后,起义部队于1927年8月3日-7日撤出了南昌,分批向南进发,他们的目的地是广东潮汕地区。由于国民党军队的阻拦,起义部队决定分兵,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率领主力部队直奔潮汕;而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一部(林彪属于该部)约四千人负责阻击并寻机赶到潮汕,与主力会合。


 

在得到主力部队在潮汕初期失败的消息后,朱德等决定不再南进,而是率军进入福建,经过不断转移,部队来到了赣南。沿途的多次遭遇战使得朱德部队只剩下了一千五百余人。军队在赣南天心圩进行整顿(和其后的大余整编、上堡整编合称为“赣南三整”)。经过整编后,工农革命军保持了更加旺盛的战斗力和斗志,也明确了行动方向,扭转了一路上业已形成的人心涣散的思想局面,从而保存了南昌起义遗留的革命火种。


 

在这一段时期,朱德、陈毅所发挥的振奋军心作用不可磨灭。尤其是朱德,以其宽宏大度、以身作则、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优良品德和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在部队中树立起了崇高威望。朱德“红军之父”、“总司令”的美誉和地位,就是在此时奠定的。


 

1928年,朱德军队在湖南的征战中,先是智取宜章,后在坪石以一个团,各个击破干掉了湖南军阀许克祥六个团,缴获了大批军事物资,抓获了一千多俘虏,大大改善了部队的条件。坪石之战,朱德采用了崭新的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战术,为日后红军游击战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候,毛泽东在干什么呢?


 

毛泽东参加了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中央八七会议,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发动农民武装起义的总方针。而熟悉农村和农民的毛泽东被任命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兼湘南特委书记,受命组织和领导秋收起义。


 

回到湖南后,毛泽东既没有认真作好起义准备,甚至没有到起义部队(农民起义军有三个团,其中包括了安源煤矿的工人纠察队,合计近五千人)进行认真的调研和动员,而是和中央打嘴皮官司,反对中央在湘南发动暴动的行动计划,执意要在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发起暴动。湘中以大城市为主,军阀势力雄厚;而湘南以小县城、农村为主,国民党势力薄弱而且群众基础好得多。但是刚刚走上湖南省领导职位的毛泽东既没有起码的军事指挥才能,还头脑发热,热衷于攻打大城市。


 

由于准备不周,仓促发起的秋收起义(三个团分兵三处而且不是同时发起战斗)遭到了惨痛的失败。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了一千五百余人。惨败之后,毛泽东等人不得不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发展,也即从攻打大城市转变到向农村进军、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著名的“文家市转折”。


 

秋收起义余部历经艰难险阻和湘赣军阀的围追堵截,来到了湘南的三湾。在这里,毛泽东决定整编,将部队由一个师压缩为一个团(只剩下七百多人了),同时在部队建立了党组织,“支部建在连上”,连以上设党代表,以加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另外决定放弃进军湘南的行动计划,转而占领井冈山。这就是有名的“三湾改编”。


 

1927年10月,在毛泽东的劝告下,原已占领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两部“山匪”接受了秋收起义部队的上山和收编。


 


二、井冈山期间的朱毛争执


 

1.  朱毛起先无意会合


 

1927年10月,转战于湘赣边界的朱德、陈毅南昌起义部队遇到了从井冈山下来的一支部队(营长张子清,党代表伍中豪,他们是随毛泽东下山打游击时被国民党军队打散的)。通过张子清的介绍,朱德初步了解到了毛泽东和井冈山的一些情况。11月,朱德派一直跟随着的毛泽覃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络。听到了弟弟的汇报,毛泽东将毛泽覃留在了井冈山,却没有派人去与朱德联系。


 

其实,当时朱毛都不想会合。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毛泽东来说,井冈山虽然地势险要、范围广阔,但是物资相对匮乏,战士们每天都是红米饭、南瓜汤,三餐难以为继。凭井冈山的条件,养活毛泽东的七八百人都十分困难,何况朱德的近2000人马?


 

对于朱德来说,队伍固然需要休养生息以及物资、弹药的补充,但是他更是志在东山再起,把南昌起义余下的这点火种发扬光大。即使情况如何恶劣,朱德都不愿到井冈山去苟且偷生。为此,朱德先是选择了去粤北投奔他在云南讲武堂的同窗同学、时任国民革命军十六军军长的范石生。属于滇系军阀的范石生向朱德支持了大批物资、光洋和弹药,极大地缓解了朱德部队的燃眉之急,因此他更不愿意去井冈山了。何况在当时的朱德心目中,比较理想的落脚点、根据地是湘南,毕竟这里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有较好的民众基础,而且国民党势力相对薄弱。


 

2.  朱毛会师


 

1928年3月,中共湖南省委提出左倾盲动的烧毁政策,要求把沿湘粤大道两侧各五里的村庄全部烧毁,以免国民党军队从广东进入湖南。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当地党组织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同时,汉宁战争结束,湘粤军阀得以腾出手来,纠集七个师的兵力向湘南朱德部队进攻。这两个原因迫使朱德不得不撤出湘南,转向井冈山,此时他的部队除了跟随他一路转战的南昌起义余部外,还有从湘南跟随而来的广大农民起义军。


 

4月24日,朱毛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按照湖南省委的决定,朱毛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军下设两个师六个团(朱毛兼任师长)。六个团的编制是:


 

第28团,即原南昌起义余部,团长王尔琢,党代表何长工(林彪属于该团)。


 

第29团,由宜章农民起义军组成,团长胡少海,党代表即后来叛逃的龚楚。


 

第31团,原秋收起义余部,团长伍中豪,党代表何挺颖。


 

第32团,即袁文才、王佐的部队。


 

第30、33团是郴州、耒阳等地的农民起义军。


 

朱毛会师是中共军事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官方文件中自有很多光缅堂皇的纪念、宣传文章。但是,实际上,毛泽东并不欢迎朱德“逃难”、来到井冈山。


 

毛泽东的所谓“不欢迎”的时间是在会师之后、5月7日朱德率领28团粉碎敌人的第二次“进剿”(击溃敌两个团,占领永新县城,经济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之前。毛泽东不愿合伙有两个原因:其一、“朱部及农民那样混乱”,那些从湘南来的农军,缺乏训练、装备又差,很多是“大刀队”、“梭枪队”,战斗力自然无从谈起;不少农军还拖儿带女,举家从军。其“混乱”可想而知!这些农军及其家属同样要穿衣吃饭啊!毛泽东视其为无用之负累,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其二、还是井冈山的条件造成的经济问题,井冈山的经济条件极差,这么多人上山,影响了毛部的生存。


 

而袁文才、王佐等人则颇有些白衣秀士王伦的想法,认为太多人呆在井冈山,目标太大,容易树大招风,惹来大祸。出于这种自私的心理,袁王二人也是不欢迎朱德的。


 

除了上述原因外,朱毛在围绕着红四军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上也产生了争执。毛泽东主张自己向平、浏进攻(向北游击);而朱部及农军向南游击,到赣南发展,军委随朱德出发。这就是红军初期向南向北的战略争执。这一计划之所以没有执行,是因为在5月7日朱部28团击溃江西敌人两个团,占领了永新县城。28团所拥有的强大战斗力,使得毛泽东觉得这是一笔巨大财富,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很有用处;其次,永新县是一个较大、较富裕的地方,打下永新,粮饷、物资都有了。于是“经济问题得了解决,大家又合伙起来”。


 

3.  井冈山并非理想的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方圆二百余里,横贯江西宁冈、永新、莲花、遂川,与湖南桂东、汝城相连,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峭壁林立,森林茂密,进可攻,推可守,且离大城市较远,国民党统治势力毕竟薄弱,群众基础也较好,本是比较适合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区域。


 

但是,井冈山及其周围地区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即使在当时的中国,也是不发达、落后和贫穷的。尤其是井冈山上,“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属高寒地带,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山上农民常年靠红薯、南瓜果腹,是一个典型的穷乡僻壤。而井冈山周围各县,亦非鱼米之乡,养活少量军队尚且可以,大批军队就远远供应不起了。井冈山的物资缺乏,还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不仅粮食,而且食盐、食油、布匹、药品等必需品都受到了严密的封锁,紧张的适合甚至有钱也买不到。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来到后,各项物资供应顿时紧张起来,毛泽东不得不组织部队攻打莲花、遂川,筹粮筹款,断断续续,勉勉强强地维持着。朱德上山带来了一万多人,一时间,经济物资供应成为了头号大问题。井冈山会师之前,毛部的战士每人每月发三块银洋,朱部在上山前每人每月发十二块银洋。而会师之后,军饷从开始时的每人每月二块银洋和一块五角菜金,逐渐降低到只有一块五角菜金,银洋已经无法发放了。


 

在当时,当地流传着两首歌谣: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井冈山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军事上,由于地域狭小,缺乏广阔的回旋余地,不适于部队行军作战,也没有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条件。如果国民党派重兵团团围住井冈山,红四军很可能在敌人的围困中束手待毙。因此死守井冈山无疑是兵家大忌。


 

井冈山适合小股武装力量的暂避和藏匿,但不适合作为大规模发展的革命根据地。如何认识和对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了朱毛分歧和斗争的基本原因。


 

4.  朱毛分歧


 

①除了对向南向北的分家政策不一致以外,朱德和毛泽东还在对待数量众多的湘南农民自卫军上产生了更大分歧。


 

农民军拖家带口,又没有多少武器,更谈不上战斗力。上到井冈山,不能作战,又“白吃米饭”。对此,毛泽东很不满意。据龚楚回忆,当毛泽东听到朱德军中有很多眷属时,“他听了,皱皱眉头,站起来,背着双手,一声不出。这正是他考虑事情及苦闷时的神态”。


 

而对于朱德而言,这些农军是他在湘南暴动中,由他亲手发动和组织起来的,并且并肩作战过,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这些农军抛离家园,来到井冈山,正是相信革命、投身革命的表现。朱德将他们带上山,自然要视其为革命的同志,要同甘苦、共命运,对他们负责到底。毛泽东不愿收留这些八千余人的农军。在他的坚持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军委决定将农军遣送下山,让他们回湘南(分两批遣送完成)。这些没有武器、训练又差的农军,下山后就被敌人消灭了。


 

这种将参加了革命的同志赶出门外的现象,在中共革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即使在更加困难的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在因严重饥饿,官兵割皮带煮起来吃、共渡难关的情况下,也没有因为吃饭问题而散伙啊!


 

两个月后,28、29团因频繁作战,损失了很多战士,而竟然没有兵员补充。这是当时遣送农军造成的恶果。


 

井冈山周围地区无粮饷可筹、无兵员补充。为了解决给养问题,朱德建议作远距离游击或者另辟新的根据地。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一手创建的,是他的政治资本,也是他得以在红四军占有领导地位的基础,因此毛泽东自然不想放弃,也不允许任何人轻视它。另一方面,毛泽东深知自己率领31、32团是守不住井冈山的。因此,他也不愿意朱德离开井冈山。总之,毛泽东主张固守,以井冈山为中心,波浪式地向外扩展,而反对朱德的远距离游击战术。


 

在根据地的发展和武装力量的发展孰重孰轻的问题上,朱毛也是意见不一的。毛泽东认为根据地是首要的,红军应该为根据地而奋斗;在转战赣南、湘南期间无后方依托、无根据地支持,朱德深深体会到了个中滋味,但是朱德对根据地的理解是广义的,他认为不应该固定在某一狭小区域死守,而应该大范围游击。(朱毛的这一分歧,可以从1929年陈毅在上海向中共中央所作的汇报中看出)


 

②朱毛的另一分歧是争夺红四军的领导权


 

朱毛会师后,朱部人多且强,毛部人少且弱。谁来掌握红四军的领导权,谁来控制红四军,成为毛泽东最关注的问题。此时毛泽东是红四军党代表,又被选为中共红四军军委书记,大全独揽。许多问题,毛泽东往往独自决定,朱德、陈毅只有接受毛泽东的通知、执行指示的份,而无参与研究决策的份。


 

对此,朱德曾向龚楚抱怨说:“毛泽东同志对我们总有点隔膜,凡事都不事先商量,等到立即行动才通知我,使我连研究和考虑的时间都没有,现在各县送来的情报都先经过他……本来他个人要独裁,我没问题,事情总要有点时间准备才成……”(《龚楚回忆录》)


 

毛泽东靠什么来对付朱德、陈毅等人的不满和抵制呢?他的王牌是“党管一切”的理论。在井冈山初期,毛泽东兵不多将不广,又缺乏军事知识,那么他靠什么来发号施令呢?靠的还是“党管一切”。


 

当时毛泽东的优势不在军事方面,而在党务方面。在井冈山,他在党内资历最老、地位也最高。因此,在红四军中,毛泽东代表党组织,就生了顺理成章的事了。毛泽东把三湾改编时的党领导部队,发展成为“党管一切”―――党不仅要领导、指挥军队,还要管一切、包办一切。要知道“党领导一切”不等于“党管一切”。“管一切”,即是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党组织成为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事务主义者,这与中共的宗旨是大相径庭的。


 

有了这张王牌,每当朱德、陈毅等人对毛泽东的领导表示异议时,“党管一切”就被抬出来了,不服从毛泽东的领导、与毛泽东争议,就是“个人与党争雄“。


 

③朱毛分歧还表现在部队的调动与武器装备分配上


 

在井冈山的几次战斗中,毛泽东总是把由南昌起义余部组成的28、29团放在第一线冲锋陷阵,而自己及第31、32团留在第二线,担任阻击、守山等轻便任务。如1928年5月初的第二次反“进剿”、5月中旬的第三次反“进剿”、6月中旬的第四次反“进剿”战斗中,基本上都是如此。历次战斗中,红四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28、29团付出了沉重代价,损失了三分之一的精英,而且弹药消耗极大;在第四次反“进剿”中,28团3营营长萧劲壮烈牺牲。这种不公平的战术安排,导致了红四军中出现一种不团结的不良现象。即28、29团看不起31、32团,而31、32团反过来认为28、29团纪律不好、风气不好。


 

朱德等人将战场上缴获的武器、弹药首先补充给28、29团。对此,毛泽东及31、32团深为不满。


 

1927年4月-7月,是朱毛分歧的最初阶段。龚楚在回忆录中写道:


 

“①、毛泽东是个权力欲极强而又独裁的人物,凡事都自行决定,而且非常固执,处处都想控制朱德为他守住井冈山,使朱德不满。


 

②、……


 

③、毛泽东常反对湖南省委和中央的指示,朱德认为毛泽东完全为了他个人着想,有个人主义思想,不惜反对上级,是严重的抗命错误。朱德不愿跟着毛泽东作抗命行为。


 


三、八月失败:朱德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1928年的“八月失败”是红军在土地革命早期所发生的最严重“失败”事件。在文革期间,作为批判朱德的最重要罪状,就是这个“八月失败”。


 

1928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指示红四军“立即向湖南发展”。根据这一指示,毛泽东立即召集红四军主要领导干部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和权衡利弊得失后,决定不执行省委指示,仍然留在井冈山坚持战斗。


 

在其后的反抗国民党湘军、赣军合击井冈山的战斗中,朱德28、29团攻克了酃县县城,此时从29团传出了要回湘南去的消息,还提出“打回老家去”、“就地闹革命”的口号。


 

29团是由湘南宜章的农民组成的,家乡观念十分严重,不愿在井冈山继续过艰苦生活,一心想回到家乡去。红四军领导拒不执行湖南省委的指示,但是杜修经(湖南省委驻红四军代表)、龚楚(29团党代表)等人却在私底下散布省委指示。酃县是进入湘南的门户,来到这里后,29团官兵思乡之心更加迫切了。7月12日晚,29团士兵委员会召开秘密会议,“不通知上级长官及党代表,决定13号由酃县去湘南,私自找好了带路的人,出动的时间都决定了。”


 

在得知此突发事件且经劝告无效后,朱德断然宣布撤消29团士兵委员会,下令部队仍回永新。在回井冈山的路上,部队一天只走了30里,官兵们垂头丧气,军心涣散。途中,29团官兵又集体强烈要求回湘南,朱德、陈毅不得不召开士兵代表大会,会上绝大多数不愿回井冈山,要求回湖南。而反对去湘南的28团,如团长王尔琢,主张去赣南(连毛泽东派往28团做“眼线”的团党代表何长工也支持去赣南)。经表决,部队决定去湘南。为郑重考虑,陈毅要求部队暂缓一天行动,派杜修经回去向毛泽东请示在决定去留。杜秀经回到宁冈茅坪时,毛泽东已去了永新。他只好向边区特委书记杨开明汇报,万般无奈的杨开明只好同意了。


 

7月17日,29团正式向湘南进军,为免29团“孤军奋战为敌所算,乃复决定28团同去湘南“。部队南去打的第一仗是打郴州,郴州守敌是前面提到的范石生部队,朱范二人此前曾有默契:今后相遇时,你不打我,我不打你。但是出于误会,还是打上了。红军先赢后输,只得撤出郴州城。但是29团部分官兵竟不听从命令,在一营营长朱舍我的带头下向宜章撤退,搞乱了一营、二营。最后29团只剩下了团部和萧克的一个连,共二百余人―――后来查明,29团官兵绝大多数在路上被国民党杀害了。与此同时,28团三营营长袁焕全叛变,带走了6个连,虽然后来这些部队大部分都回来了,可是团长王尔琢在追赶部队时,被袁焕全开枪杀害了。


 

由于杨开明牺牲,杜修经沦落为小人物,秋后算帐,朱德、陈毅便成了“八月失败”的罪魁祸首。但是毛泽东就完全没有责任吗?28、29团士兵为什么要离开井冈山?


 

固然可以说29团是因为“乡土观念”作祟想回到湘南、回到宜章,但是“乡土观念”原因能够解释28团也要离开井冈山吗?解释得了何长工、王尔琢这样的高级干部也要离开吗?


 

井冈山的经济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这才是红四军官兵普遍要求离开井冈山的根本原因。经济困难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尖锐,成为红四军所面临的最主要“敌人”,比国民党的进剿更为可怕、严酷,是关于红四军生死存亡的最主要威胁,他严重阻碍和束缚了红军的发展、前进和壮大。那么。经济困难是不是不能解决呢?不是!正如林彪说的:“这个军阀,那个军阀,有枪就可以坐天下,我们红军也有枪,也可以坐天下。”井冈山养不活红军,中国这么大,能养活红军的地方多的是,红四军完全可以另辟根据地。1929年后,红军放弃井冈山,在江西建立了广大的中央苏区,就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在当时,尽管井冈山的局限性暴露无遗,但是由于毛泽东奉行了保守路线,他不仅不允许放弃井冈山,就连远距离、大范围游击也不允许。这一固执政策才是当时红四军经济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也是“八月失败”的根本原因。所谓“乡土观念”和“打回湘南去”的行动只是在官兵们不满情绪得不到宣泄反而受压制时的大爆发。而湖南省委、杜修经、龚楚等人的误导只是次要的外因而已。


 

朱德的错误,在于选择了错误的进军地域和方向,湘南是连接湘粤两省的要道,是国民党必争之地,不利于建立革命根据地。特别是在烧毁政策实施后,已经丧失了革命基础。而赣南,敌人力量较弱,又有一定群众基础,东可进闽南,西可入粤湘,回旋余地也很大,是一个很理想的革命根据地候选地域。


 


四、朱毛斗争升级


 

1.  朱毛会合后,重返井冈山


 

“八月失败”后,朱德将部队拉到桂东休整。在党员代表大会上,朱德、陈毅受到了严肃批评,并给予“留党察看三个月”的处分。


 

8月23日,在林彪(时任28团1营营长,随后任团长)的联络下,毛泽东率31团来到桂东与朱、陈会合。8月24日毛、朱、陈、杜四人开会,商讨未来出路。毛泽东仍然要求回到井冈山,出于团结的目的,陈毅支持毛泽东的意见,这样的情况下,朱德只好同意回井冈山了。


 

在抵抗住了沿途敌人的偷袭和阻扰后,红四军28团于9月26日回到井冈山。


 

2.  朱毛争执不休


 

朱毛之间的分歧依然如故,争执反倒更加激烈了。10月14-16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来清算“八月失败”。会上毛泽东的意见主导了这次会议,通过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等决议,对“八月失败”做出了结论,朱毛的思想隔阂加大了。


 

从革命利益出发,为了加强团结,陈毅曾经多次试图“和稀泥”,希望朱毛放弃成见、团结一致,但是他的努力并没有奏效。


 

3.  井冈山楚歌


 

正当朱毛争执不休的时候,国民党调动了18个团共3万多人的兵力,任命何键为总指挥,对井冈山发动了新的围剿。


 

这次,何键吸取了以往的失败教训,采取了围困战术,只围不攻,“分途并进”、“分进合击”、“统一指挥,不分区域,穷剿极剿”的决不贪功冒进、不给红军各个击破机会的战术,企图使红军囚久而溃。


 

即使在这个时候,毛泽东仍然坚持固守井冈山的政策,并将朱德提出的向赣南发展的决策(实际上,中共中央来信也指示向赣南发展)斥为“不要根据地”、是“逃跑主义”、“流寇主义”。


 

1928年冬天,井冈山地区连下大雪,天气严寒,由于国民党的围困,经济上的封锁也更加严密了,井冈山上的经济更加困难了。入冬后,敌人增加了各条通道、隘口的驻守兵力,防止井冈山军民下山,同时派出巡逻队,四处巡逻―――敌人的包围圈正在收紧。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红四军又一次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4.  井冈山失守


 

在蒋介石的不断催令下,1929年1月1日,湘赣两省会剿军总指挥部在江西萍乡成立,鲁涤平任总指挥,何键任副总指挥,率领24个团3万多兵力,分五路向井冈山进发,进行第三次会剿。


 

针对敌人的进剿,井冈山上,朱毛依然是走和守的争执。朱毛的分歧,从红四军前委、军委,扩大到了各级党组织,大会小会,争论不休。整整一个月,红军何去何从,仍不能决定。


 

正在朱毛争论达到白热化之际,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平江起义队伍―――红五军,来到了井冈山;而且中央“六大”会议的文件也到达了井冈山。1929年1月4日,红军在宁冈柏露村召开了会议,传达“六大”文件精神,并决定红军的去向。会议决定,彭德怀、滕代远的红五军和袁文才、王佐部队留守井冈,朱毛率红四军主力打出去,向赣南进军。


 

这一方案是朱德提出的,但他本意是由毛、彭留守,在他看来,你老毛一直坚持固守政策,那么你就留下来喽。朱德的建议得到了多数与会代表的支持。见势不妙,毛泽东立即提出修改意见,一定要跟随朱德。可见在大敌当前的危难关头,毛泽东还是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固执观点,不再亲自保卫井冈山了。


 

反倒是初来乍到的彭德怀,在红五军代表强烈反对留守决定的时候,临危受命,说服了持不同意见的红五军同志,以便使主力安全突围、向外发展。真是疾风知劲草,危难见真心哪!


 

事实上,在会上,朱德已铁下心来要下山打游击,毛泽东再也阻拦不住了。而且朱德摆出一副“要留你毛泽东自己留”的姿态,使得毛泽东意识到,朱德带走28团之后,井冈山无论如何再也守不住了。朱德一行顶多能将赣军引走,而剩下来的湘军仍有十多个团,继续围攻井冈,届时只有死路一条。在这种情势下,毛泽东不得不舍弃个人成见,再也不能冒着生命危险留下来守山了。


 

柏露会议宣告了毛泽东“红军不走”、“固守井冈山”路线的失败,使红四军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赣南的优势条件和红军在赣南的迅速发展壮大,使得毛泽东彻底放弃了固守某一狭小区域作为根据地的思想。在3月20日写给中央的报告中,他写道:“乃决定抛弃了固定的区域之公开割据政策而采取变定不居的游击政策”。


 

1929年1月14日,朱毛率领28团、31团共三千六百余人,从井冈山茨坪出发,顺着一条山间小路,向赣南东征,走上了开辟江西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的征程。


 

红四军,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井冈山!


 


后记:在江西苏区初期,朱毛争执依然没有停止,但这已不是拙文要叙述的内容了。


 

重读这段历史,有很多感触不吐不快:


 

1.中国共 产党历史上,“山头主义”曾经是一大危害,它对中共事业的恶劣影响不亚于形形色色的左倾、右倾主义。实际上,在井冈山上,“山头主义”业已存在了,比如28、29团只听朱德的,而31、32团则只听毛泽东的……但愿在今后的中国,“山头主义”不再为祸人间。


 

2.从为人的角度来看,朱德确实是仁厚长者,他忠心耿耿、仗义执言,较少有私心杂念;又有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创造了初期红军的游击战略战术。朱德在中共军队中的威望确实不是侥幸得来的,尤其在红军初期,朱德在保存和发展红军的事业中所发挥的贡献和功绩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也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


 

3.从井冈山和江西苏区的发展历史来看,如果不考虑苏区后期王明路线的错误,完全可以得出苏区比井冈山好的结论,也就是说当时朱毛的分歧中,朱德的观点是得到了历史的验证和支持的。


 

4.毛泽东并不是天生的军事家,也没有任何人是天生的军事家,更没有人永远正确伟大!不能否认的是,在井冈初期,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确实没有形成,自然也谈不上成熟和定型。当然,我们不应该根据毛泽东当时对军事的陌生,就否定他在中共军事事业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和丰功伟绩。


 

分享到新浪微博 阅读(436) 评论 (6)收藏(0) 转载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已加精)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关于七月分兵的精辟见解 后一篇:从53年开始评帅到55年定选前,陈毅为何一直未入帅单?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点击查看详情      新浪开奖汽车手机马上领取  [发评论]
    • 双腔龙2009-07-04 11:44:15 [举报]

      朱德是被毛林残酷打击迫害,最后被毛婆江青害死
    • 双腔龙2009-07-05 04:03:48 [举报]

      猫贼对于中供愅命只有15%的贡献和功绩,另有85%的是罪过。
    • 双腔龙2009-07-13 21:09:37 [举报]

      虽然立场不同,我还是挺佩服老朱。老朱参加过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即是后来错投共谠,还是瑕不掩瑜。
    • 新浪博客2009-11-15 15:19:59 [举报]

      “网论千秋”您好!
          本公司为了答谢广大使用新浪博客的新老用户、回馈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并使用新浪软件的忠实用户!  与(中国商城)三星【SAMSUNG】公司联合举办【这“箱”有礼,佳节欢乐送!】抽奖活动。推广三星品牌、让更多使用新浪博客的用户认识、并使用三星Q40笔记本电脑。
      恭喜您!您的博客已被抽选为今日幸运用户!您奖获得由新浪公司送出的两大惊喜分别是:
                    1.现金奖:62000元人民币
                    2.奖 品:三星Q40笔记本电脑一部。
      请立即进入 blog.sina-bok.c  官方活动网填写个人资料!
                                                           
                                                   
    • 新浪网友2010-01-18 13:41:13 [举报]

      无知之人,妄谈谈党史!
    • 网论千秋2010-01-22 12:26:41 [举报]

      这篇文章是hwsc,不是本人的文章。
      要我写,哪能这般放纵和客气?
      发评论随时随地抢沙发!      心动开奖分秒有礼物 插入表情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收听验证码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