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2016真题及答案:2011年高考语文备考(25)江苏启东中学10月月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00:15:54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1届高三月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松柏/柏油  攒射/万头攒动  数见不鲜/寡廉鲜耻   半身不遂/称心遂愿

B.伛偻/佝偻   嚼舌/咬文嚼字 方兴未艾/期期艾艾    箪食壶浆/食古不化

C.幽咽/下咽  泥沙/拘泥固执  应有尽有/应运而生  大腹便便/便宜从事

D.关卡/卡壳  量杯/量体裁衣 家给人足/补充给养  畜养牲口/六畜兴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B.心理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我国战国时代《内经》一书中,就有了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者重要作用的系统总结。

C.他在地主家当长工的时候,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猪棚狗窝,干的是牛马活儿。

D.第一次见到王师傅便喜欢上了她,那轻柔的嗓音,那甜美的微笑,一看便知是个一团和气的人。

3.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中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最近几年,农村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地膜、农药污染。农村大量推广地膜技术,废旧地膜不能及时清除,散落田间,导致白色污染。农民喷施农药后,农药瓶随手乱扔到水沟、机井里,导致水体污染。二是粮食、蔬果污染。现在农村白血病、心血管病等各种疑难病症增加,除了与个人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外,粮食、蔬菜里化肥、农药残留多也是重要原因。三是养殖污染。农村养殖户日见其多,一些人把畜禽粪便随便堆放在村口路旁,滋生大量蚊蝇,污染环境。四是焚烧秸杆污染。一到夏、秋收获季节,留在地里的麦茬、玉米秸都被一把火烧掉,浓烟四散,造成大气污染。因此,笔者认为,农村也应像城市一样,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4.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绿色消费。(不超过30字)(5分)

6月10日上午,近千家商贸单位举行了倡导绿色消费的活动。绿色消费不能简单认为就是吃天然食品、穿天然原料服装、用天然材料装饰。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消费。它倡导适度消费,目的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它是一种新型的消费行为和过程,既崇尚自然、保护生态,又反对攀比和炫耀,尤其是过度消费。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6.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3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4分)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听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9.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5分)

10.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②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④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水至清则无鱼,                     

⑥世事洞明皆学问,                     

⑦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橙橙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米粒的人冬。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羞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咸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溫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8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12.从文中看,作者对于稻草有哪些刻骨铭心的温软回忆?请分条概括。(6分)

13.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熱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5分)

14.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赏析下面两句话。(6分)

(1)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

(2)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15.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是怎样表现“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6—18题。

文学人类学: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方法(节选)

傅道彬

    我们所说的文学人类学,究竟是一种批评方法,还是一个新的学科?如果它是一个新的学科,它到底是属于文学还是属于人类学?假如我们把文学人类学看成是文学和人类学派生出来的新学科的话。那么这样的划分尽可以不断地延伸下去,比如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民俗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等,一门学科真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那么它的存在价值也就值得怀疑了。其实大家说得很热闹的艺术人类学,结构人类学,进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哲学人类学……说到底它们还都没跳出人类学的范畴,人类学提供给其他学科的只能是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不是重新组合成一门新的学科。因此所谓文学人类学准确地说应是“人类学的文学”,也就是说对于文学而言,人类学是文学研究的新的批评方法,新的文化目光。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人类学的精神实质是博大的世界目光,是科学的论证方法。人类学的目光要求跳出狭隘的地域限制,以一种俯仰天地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宏阔视野审视文学审视艺术,它对艺术的审视角度是人类的世界的,这就跳出了中国几千年来学术的偏狭。因为20世纪以前的中国文学研究始终未能摆脱经学的束缚,狭陋的视野使研究者不仅对世界知之甚少,即使是周边的少数民族也置若罔闻。而文学人类学带来的是世界的目光,这种深刻的世界目光具有重要意义。

    从发源上看,人类学的发展是以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现代学术的兴起为基础的,因此它代表了先进的现代科学证明手段。中国古代的文学研究往往是经验的和感悟式的:有限的证明手段也只能是从文献到文献,就经典论经典。考古学的发展,尤其是殷墟的发现拉开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序幕,由此确立了科学的证明方法,这就是王国维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一一“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文学研究也因此跳出故纸堆而走向广阔的田野,走向鲜活的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向被视为文不雅训的神话传说及宗教民俗都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但必须指出,方法不是万能的,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人类学讲求贯通,但贯通的学术原则必须以博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没有博通的知识而又强作解人,势必变成一堆杂乱材料的堆积,人类学联系的原则结果就变成了相似性的附会。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文学审美性艺术性的忽略。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说破意味是必要的,但决不舱因此忽视艺术形式的批评。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往形式里放置意味——经学的、社会学的,直至宗教学神话学的。人们之所以忽略艺术忽略形式,是因为真正的艺术批评真正的形式批评是艰难的,而愈是如此,我们愈是呼唤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应提倡返归文学返归形式。

    16.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顼是  )(3分)

    A.什么是文学人类学?作者认为文学人类学应该是文学和人类学派生出来的新学科,准确地说,应是“人类学的文学”。

    B.“深刻的世界目光”指跳出地域限制,以一种俯仰天地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宏阔视野来审视文学和艺术。

    C.“先进的现代科学证明手段”指中国的古代文学研究,由从文献与经典中获得材料转变为从考古学神话传说及宗教民俗等方面获得材料。

    D.中国几千年来文学研究者的偏狭就是不懂得“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忽视艺术形式的批评。

    17.文中说“对于文学而言,人类学是文学研究的新的批评方法,新的文化目光”,根据文意说说“新”在哪里?  (6分) 

    18.作者认为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6分)

    七、作文(70分)

    19.请以“又见花儿烂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A.bǎi/bǎi cuán/cuán xiān/xiǎn  suí/suì B.lǚ/lóu  jiáo/jiáo  ài/ài sì/shí  C.yè/yàn  ní/nì  yīng/yìng  pián/biàn  D.qiǎ/qiǎ  liáng/liàng  jǐ/jǐ   xù/chù)

    2.B,A项浮光掠影;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比喻印象不深刻。C项简单的饮食。形容生活简约。D项“一团和气”态度温和,没有原则。

    3.农村  污染  突出  治理   (一个词1分,答全答对得5分)

    4.一种以适度消费、减少环境污染、崇尚自然(或保护生态)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适度消费”、“减少环境污染”、“崇尚自然或保护生态”、“新型消费行为”每点为1分)

    5.B(借出、借给)

    6.C(A项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B项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7.C(“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这一说法错。)

    8.(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

    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三处,一处1分。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 “嫉”(动词,嫉恨),“卒”(副词,最终),一处1分。

    (3)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

     “定语后置”,“节度”(动词,节制、调度),“不果”一处1分。

     9. (5分)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10. (5分)“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11.(1)学而不思则罔    (2)乱花渐欲迷人眼   (3)赢得生前身后名   (4)身世浮沉雨打萍   (5)人至察则无徒  (6)人情练达即文章   (7)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12.①稻草是古朴村庄丰收的色彩:②稻草是鸟雀柔软、温暖的巢;⑧稻草是孩子们的乐园:

④稻草是耕牛的食粮。⑤稻草日常用途广泛。⑥稻草能防寒保暖。  (6分,每点1分。)

    13.①内容上,描写故乡的美丽画面,以收割情景表现乡村生活的热闹、丰富(2分),凸显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稻草的喜爱、眷恋之情(1分)。

    ②结构上,照应了开头(1分),为后文写“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和续写稻草的种种温软作映衬铺垫。  (1分)

    14.(])用生动的比喻,从色彩、动态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故乡的风景美和农忙时节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  (2分,说出用 “比喻”修辞,给1分)

    表现了怎样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①对朴实、自然的生活是值得向往的。②对宁静、温馨、充实的乡村精神值得留恋的。③对像稻草一样根植于土地又全身心奉献给土地的父辈们值得感激和怀念的。(三层意思,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怎样表现“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2)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温馨、宁静、平和。  (2分,说出细节描写,给1分。)  15.文章选取稻草、草帽、锄镐等大量、具体、典型的农村生活物品,描绘了充满着土地与阳光气息,有着劳动的喧闹、丰收的色彩、孩子们的笑声和农人平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  (三层意思,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16.B(A“文学人类学应是文学和人类学派生出来的新学科”,原文只是一种假设,C“先进的现代科学证明手段”既要从文献和经典中得到材料,更要跳出故纸堆而走向广阔的田野,走向鲜活的生活。D.“偏狭”是只重视“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习惯于往形式里放置意味,而忽视艺术形式的批评。)(3分)

    17.(1)研究目光新,研究目光发生了变化,由狭隘变为宏阔;(2)研究手段新,研究目光发生了变化,由经验和感悟式发展为“二重证据法”(每点3分)(6分)

    18.①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没有博通的知识而又强作解人,势必变成杂乱材料的堆积,形成附会的结果。②忽略文学审美性艺术性,忽视艺术形式的批评。(每点3分)(6分)

    19.【题意分析】

    《又见花儿烂漫》为题写作的文章,有一定的审题难度:第一,题目本身隐藏着一个审题最重要的要素,那就是“又见”,潜台词的意思是“不是第一次花儿烂漫”,而是“又见”一次了。许多学生不一定能考虑到这个审题要素。第二,“花儿”,既可作实解,也可作虚解。作实解,这里的“花儿”就是自然之花,可以描述时序更替,可以写大自然之美,等等。作虚解,“花儿”代表“青春”、“成功(或成绩)”等等。写好该题目,关键还是要体现“又见”,没有“又见”的过程,至少是不甚切题。写好该题目,重点是内容要充实,因为题目本身比较空泛,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角度,空乏抒情,那只能是无病呻吟。

    例文:

又见花儿烂漫

  老家的后山上又是一片红艳,我知道,那是映山红。成片的映山红正如它的名字,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将山体映得通红。在这一片火红中,我仿佛看见她又欢快地向我跑来……

  她就像这映山红一样,热烈纯真,映红他人。因为她,我才走出了不爱交流、自我封闭的自己。

  那一年,同样是春天,同样是在开满了映山红的山上,我与她的故事,开始了。那天,班上的同学自发地组织了一次春游。到了山上,大家都一起欢快地打闹嬉戏,而我,只是坐在一旁的大石上,捧着一本书。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心并不在书上。那一声声欢笑,不断刺激着我的耳膜,我多么渴望加入她们的行列!

  “你肯定想和同学们一起玩吧?”这时,她坐到了我的身边。不知她是如何看出我内心的想法的,可能是她注意我很久了,捕捉到了我眼角不经意间流露的羡慕。“嗯。”我点了点头,又说:“我,我担心她们不理我……”她听了我的话开怀一笑,说道:“你看,我不是理你了么?你没试过怎么知道她们不理你呢?走吧,别给自己留下遗憾啊!”她那句“别给自己留下遗憾”打动了我的心,我有些犹豫。她又察觉出我的犹豫,继续说道:“不要犹豫啦!相信我,走吧!”

  之后的过程要比想象中顺利得多,似乎我原本是她们中的一员。她一直牵着我的手,话语像春风,吹拂着我忐忑的心。我们说话很投机,我问她最喜欢什么花,她说她喜欢杜鹃花。她给我讲了关于杜鹃花的传说:古蜀国有位皇帝杜宇,与皇后恩爱异常,因遭奸人陷害,凄惨死去,灵魂化作杜鹃鸟,每日在皇后花园啼鸣,泪珠是一滴滴鲜血,染红了园中的花朵,皇后知道是丈夫所化,郁郁而终,灵魂化为火红的杜鹃花开满山野,所以杜鹃花又叫映山红。

  我不记得那天我们都玩了些什么,只知道那是我最高兴的一天。我们灿烂的笑容,与山上的映山红相映衬,分外耀眼。从那天起,我逐渐变得开朗。我与她成了挚友。可惜的是,第二年她随爸妈去了外地,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现在,漫山的杜鹃花又开了,这里风景依旧,可我再也见不到她了。我又一次想起她的话,渐渐明白她为什么喜欢杜鹃花了。杜鹃花代表着爱的喜悦,喜欢此花的人纯真无邪。它只在自己的花季中绽放,总是给人热闹而喧腾的感觉。五彩缤纷的杜鹃花,唤起人们对生活热烈美好的感情,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白居易写道:“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这是对杜鹃花的高度赞美。

  又见杜鹃花烂漫。远方的你,还好吗?

分享

0

阅读(428) 评论 (0) 收藏(0) 转载(10)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高考日期调整应以服务学生为准则 后一篇:达人刘伟:“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