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长空 电视剧:戏说红楼 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9:37:20

戏说红楼文 / 杨洛

   多少年来,我们太多地从政治的高度去诠释《红楼梦》,而且牵强附会地说作者试图去揭示某种社会形态必然灭亡的规律。要知道曹学芹不是马克思,几百年后的身后事不是他能预测得到的。况且,以他的思想状态也懒得去预测。
  《红楼梦》的文化之根深深扎在了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中华文明有曾经繁荣的诗词歌赋,有十分考究的医药饮食,有讲究规仪的吃穿住行,更有作为中华文明在人生观与世界观上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即禅宗道家学说,也就是被正统学说所斥为辩证唯心主义的东西,而那也正是《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主题。纵观红楼全书,“禅”字贯穿始终。
  作者以质蠢却通灵性的顽石自比,质蠢象征为红尘世俗所蒙蔽的肉体的人,灵性则为对世间禅机大彻悟后入般若状态的抽象的人。红楼第一回已将作者的内心世界表露无余。作者先述明自身写作时的处境:“风尘碌碌,一事无成”,“茅椽蓬生,瓦灶绳床”,“一技无成,半生潦倒”,同时也说明自己曾“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而相形之下,作者似乎对自己“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颇有自疚之意,但其实作者是害怕他人“因为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因为思想境界不同,对于现实人生的看法与感受也就不同。若达不到作者无漏圆澄的思想境界,在窘迫的人生现状之下也就难以摆脱内心的苦恼,因而作者才规劝他人“莫效此儿形状”。
  作者的内心深处对人生的理解却是另一番风光,这一点从作者所撰之通灵宝玉的一番经历中可以看得出些许端倪。那通灵宝玉先是出身不凡,乃女娲炼石补天时所剩之奇物,显然作者以之隐喻自己出身于显赫的富贵世家。奇石因心羡人世间的欣荣繁华而托“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将其携入红尘,茫茫与渺渺恰是禅宗与道家对于一切世间相本质阐释。奇石在经历人间繁华之后,便如一梦初醒,方悟得人生禅机,返朴归真。这一点又以空空道人的视角加以比拟,“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由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原来空空道人即是情僧,情僧原本空空道人,而情僧与空空道人则隐喻了非僧亦非道却亦僧亦道的作者本人之真性情。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味为何味?为识破人生禅机之后、由色悟空之无味,也为由空见真性、进而生妙有之精神状态。但问此味,谁能来玩味?《大佛顶首椤严经》载: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