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到日照山字河机场:“治抗生素滥用” 出手怎样才算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39:56
前天,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检测网负责人肖永红透露,在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至少有1/3以上是和抗菌药有关。近日卫生部将出台抗生素相关使用标准,用量超标严重的医院,甚至将从三级降为二级。(2月25日《京华时报》)
我们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国外一般在15%到30%。另外,还有数据显示,当下多数医院的药物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一半左右,而抗生素又占药物收入的一半左右。这种药物上的支出与消费,有可能并不是完全因为病情所需。
卫生部公布的一份统计年报显示,住院患者中,仅有10%的人是因为细菌感染,加上院内感染、手术预防用药等,需要用抗生素治疗的比例在30%左右,但临床已经达到70%。为什么当下抗生素被滥用得如此厉害?答案只有一个,它背后是以药养医在作怪。
抗生素使用其实并不缺少标准,包括使用标准以及用量标准。问题只在于,这种客观的标准一再被人为漠视,在这种“出位”触目惊心的前提下,卫生部出台统一的卫生标准,这是一种警告与重申,很有必要。但是,在“用量超标严重的医院将降级”这件事情上,却很有可能会留下弹性过大的空间。什么叫“用量超标严重”?谁又知道管理者心目中的“严重”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一个具体的、严格的数值?
此外,监督与执法的主体是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监督,这也是个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很多前车之鉴的。比如,医生收药物回扣,明明被写入法规,相关部门也多次出台了关于打击医疗回扣及收红包的管理规定,但因为缺乏这种明确的执法主体,以及合适的监督形式,导致政令难以产生现实效应,失去社会公信力。在治理抗生素滥用上,会否再跌进同一条河流?
以药养医的根本症结,在于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院必须得靠“药物经济”来支撑医院运行与发展,它并非一个纯粹的医疗素养低、医德坏,或者规不规范的问题。如果政府不在投入及养医上下足功夫,“降级”这样一种管理办法能不能实现良好初衷,其实是值得怀疑的。试想,医院是怕被降级,还是怕经济入不敷出、穷困拮据,乃至是走向破产?□ 吴帅
日前,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检测网负责人透露,卫生部近日将出台抗生素相关使用标准,用量超标严重的医院,将被降级处理。而此前,卫生部宣布今年将开展“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
卫生部门开展专项治理的政策动向,一方面表明在我国抗生素滥用现象已经相当严重,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8万人死于过度使用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1/3以上与抗菌药有关。另一方面,怎样科学治理,切实见效,依然是值得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认真思考的问题。
记得去年“超级细菌”横空出世,人们闻之色变。而这种“超级细菌”之所以出现,正是由于人们长期过分依赖抗生素杀菌才催生出来的。反思抗生素滥用的深层原因,其实也源于种种不良依赖的存在。
首先是利益的依赖。相比普通药物,抗生素要贵不少,越高级的抗生素越贵,这种价格落差在“以药养医”机制下,往往转化成了利益黑洞。利益驱动,加上医德缺失,一些医院和医生为了更高经济效益、更多提成,要么小病大治,要么“只选贵的不选对的”,滥用抗生素已成为重要创收手段,使得抗生素与激素、维生素和输液等一起,成为宰得患者肉疼的“三菜一汤”。
其次是疗效的依赖。美国学者皮特·布鲁克史密斯曾说,疫苗、抗生素以及近年来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抗生素的滥用,在于它时刻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制造着这样的假象,维系对“见效快”的生理和心理依赖。
从医生方面,片面追求医疗效果,迎合患者短期见效的要求,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往往回避循序渐进的规律,直接下“猛药”求速效。从患者方面,由于缺乏医学、药学知识,对抗生素滥用的危害了解甚少,反而有个头痛脑热、着急上火的,都希望通过吃抗生素、输液等赶紧好了再说。其结果,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把抗生素当成了“万能药”,越用越耐药,越耐药越升级,陷入了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最后“药无可用、病无所医”。
这种两种依赖,不仅不相互抵触,反而能相伴相生。以“输液热”为例,这是抗生素滥用的一种表现,各个医院蔚为壮观的“吊瓶森林”之所以形成,正如一位医学教授所说:“患者需求的快速康复和医生之间的趋利动机成为输液最根本的要素。”
因而,治理抗生素滥用,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借鉴中医的整体观与系统论,既要改革“以药养医”机制,切断利益链条,完善合理用药管理体系,从制度上破解滥用,又要加大惩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监管上防治滥用;还应加强医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医学科普,倡导合理用药观念,从意识上摆脱滥用习惯。须多管齐下,才能戒除对抗生素的各种不良依赖。(李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