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钻进耳朵怎么办:儿童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4:15:07
缪小春

  【作者简介】缪小春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内容提要】儿童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受一系列条件的影响:儿童的个人特点,所涉及的心理和行为领域,早期经验发生的时间,早期经验的性质和种类以及儿童以后的环境和经验。不能笼统地说早期经验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这个问题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早期经验 关键期 敏感期

  【正文】

    二十世纪后半期,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相当盛行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早期经验对个体心理发展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出生后的几年最易接受环境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一生的心理发展。因此,国内许多专业人士和家长都非常重视儿童入学前的教育,强调在婴儿出生以后就要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环境,实施良好的教育,甚至在婴儿出生以前就要对他们进行胎教,以保证他们今后得到健全的发展。然而,不少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个体的心理发展受一系列其它因素的影响,本文拟结合这些研究阐述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看法。

    1 有些人强调早期经验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隐含着这样的观点:儿童年龄越小,接受他所遇到的事件的影响越大。但这个观点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年龄和接受影响的可能性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必然的联系。和家庭分离对儿童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事件,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在儿童形成对父母的依恋之前,和家庭分离对儿童并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件,因此它本身对儿童心理发展并不起直接的作用。父母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是如此。并不是父母离婚时儿童的年龄越小,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越大,甚至有的经验在儿童年龄较大时发生比在幼小时发生的影响更显著[1]。因为经验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对事件的心理表征和内部体验。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情绪、个性的发展决定了儿童对所遇事件的反应,决定了经验对儿童影响的程度。因此,经验对儿童的影响和儿童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上述观点还隐含着这样的假设:儿童出生的最初几年是心理发展关键期。关键期是动物学家劳伦兹在观察到幼鸟的印刻现象后提出的一个概念。后人的许多研究表明其它各种动物也存在与印刻性质相类似的学习现象。因此关键期这个概念就被人们广泛接受和运用。有些发展心理学家还认为关键期也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型,即在发展的早期,如果缺少某类经验,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显著的持久的影响。Bowlby就是在关键期思想的影响下开展他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的。他在1951年出版的《母亲照顾和心理健康》一书中强调,如果在关键期内没有和母亲建立密切的依恋,那么儿童的人际情绪关系就会受到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损害,形成一种“无情感的性格”。例如:儿童到2岁半以后才得到母亲的关爱,那这种关爱对儿童就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了。

    但是,对关键期问题,特别是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还存在许多疑问和争论。Colombo曾经总结,一般认为有四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证实关键期的存在。它们是鸟类的印刻,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人类语言的习得和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但每一领域的研究都提出对严格的关键期观点的反证[2]。关键期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是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的时期。但是,研究表明关键期的起始和终止时间可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其至鸟类印刻关键期的长度也受饲养环境的影响,改变饲养的某些条件,操纵知觉刺激可使关键期发生变化和延长。Lenneberg根据研究认为人类习得语言的关键期是在青春期以前,而不只是最初的二、三年。关键期也不是突然开始和终止的,它逐渐发展到顶峰,然后慢慢消退。关于关键期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关键期所受影响是持久的,不可逆转的,也没有得到研究的完全证实。上述四个方面的每个方面都有逆转的证据。幼鸟的印刻不是绝对不可逆转,小鸡的印刻在关键期后可以复原。Harlow自己的实验也表明,干预和耐心可克服早期剥夺对社会性发展产生的后果。现代“野孩子”基尼也习得一些语言[3]。哺乳动物被剥夺刺激后的盲眼视觉在关键期后仍可恢复。至于人类的情感发展,Bowlby本人随后的一项研究就已经否定了他原来的看法。这项研究的对象是一组由于患肺结核而在4岁前与家庭分离住在隔离病房内的儿童。7岁到14岁时对他们的测试并没有发现他们在形成和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的能力上受到多少损害。Tizard研究了出生几周后就被送到孤儿院机构中抚养的儿童,2岁到7岁时这些儿童被人领养,他们迅速地与养父母建立了情感联系,并没有表现出依恋和情感方面的缺陷。[1]

    近几十年兴起的毕生发展心理学也不同意早期经验对以后发展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观点,它主张人的一生的经验都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哪一个年龄阶段在发展中居首要地位。早期经验的影响可以被以后的经验改变。生命后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后期的各种因素[4]。对艾立克森来说,则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关键期。近来,一些神经生理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也不同意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心理发展关键期的观点,认为人的一生各个时期都很重要[6]。

    总之,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材料,说明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基本上是一种生物现象,它是由神经系统的成熟所决定的。但人类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复杂的心理活动,不能仅仅由生物因素,由神经系统的成熟来加以解释。人的某些心理功能的产生可能有它的关键期,但这也不一定严格地局限在生活的头几年。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我认为敏感期是比关键期较为合适的概念。在敏感期内人类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在这个时期,某个心理功能由于特定刺激的作用而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这个时期之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可能性比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

    2 在强调早期经验重要性的观点中,一个基本的思想是早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可逆转的。这也是关键期假设的一个基本特征。之所以得出不可逆转的结论,一方面是因为所依据的事实材料都为自生活在极端剥夺条件下的儿童,这些儿童所受到的心理损伤极其严重,他们的心理可能终生都得不到恢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考虑以后的生活条件这一因素。是继续生活在不良条件中,还是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把早期受剥夺的儿童转移至新的环境,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他们的心理发展也会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以至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例如,早期遭遇不幸的儿童在6、7岁前改变生活条件,他们的智力和社会性发展都会得到恢复[1]。Koluchova曾报导一对双生子,在7岁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过着几乎完全隔离的生活。当他们被发现时,他们心理的各个方面都严重落后和异常。但随后他们和养父母一起生活,养父母竭力照顾他们,他们的智力和个性都逐渐赶上一般的儿童,最后成为完全正常的成年人,成为熟练的技术人员。最近的研究以更为科学完善的方法考察了这个问题,也证实了早期经验的影响并非完全不可逆转。Rutter和ERA研究组[5]追踪了一组罗马尼亚儿童。这些儿童出生后生活在条件很差的孤儿院里,2岁前被送往英国各个家庭领养。刚到英国时他们与来自英国本国的领养儿童相比在身体和认知发展方面都明显落后。但到4岁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赶上了正常儿童。出生6个月后被领养的儿童,丹佛量表智商,平均从48增到97。6岁时重新测试,表明儿童仍处于这个水平。2岁以后领养的儿童,在6岁时测试也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过进步不如前一组儿童明显。其他的一些研究也表明,不是所有早期遭遇不幸,例如失去母亲的儿童长大后会成为心理和行为上有缺陷的成人。只有那些继续生活在由早期环境所导致的不良条件下的儿童,他们早期经验的影响才会长期保持[1]。

    可见,环境的改善可以消除儿童早期经验的不良影响。以后的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和工作经验等因素都会影响人类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除了由于它受遗传和其它先天因素的制约外,往往是儿童生活环境连续性稳定性的反映,它不一定是儿童早期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具有持久性的证据。

    3 早期经验的作用在不同的领域有很大的差异。对某些心理功能和行为,早期经验是重要的,其影响可能会持续到终生,但对另一些心理功能和行为,早期经验可能并不重要,甚至对个体心理发展不起什么作用。许多研究都可说明这一点。例如:感知运动智慧较少受不利条件影响,它在各种抚养环境下都可以得到发展。Skuse根据研究得出结论,早期剥夺对知觉动作技能的影响比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小。

    即使在某一领域内,各个方面受早期经验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Skuse发现早期剥夺使儿童的语言发展受到损害,不过与语言理解相比,语言表达所受损害更为严重。现代“野孩子”基尼,在经受了长期剥夺后,恢复训练对认知发展的效果比语言发展明显,而在语言发展中,语法的进步比词汇、语义的进步更为缓慢。[3]早期经验对依恋和情感发展的影响也有类似的情况。上述Tizard的研究,一方面说明不利的早期经验对儿童依恋没有什么影响,但另一方面,这个研究也发现这些儿童与家庭以外的成人和同伴的关系存在一些问题。8岁时他们对人过于友好,甚至对陌生人也很有感情,不过16岁时这些问题不再存在。同时他们在同伴中不那么受欢迎,好与同伴争吵,欺负他人。Chisholm的研究也表明生活在严重剥夺条件下的儿童,在8个月到5岁半这个阶段被人领养,二年以后都与养父母形成了依恋关系,这说明早期剥夺并未阻碍儿童以后社会联系的发展。但这些儿童形成的依恋中,不安全依恋比其他儿童多,这又说明早期剥夺对依恋的性质产生了影响[1]。

    总之,多种研究都证实,同一经验对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心理功能和行为的形成基本上取决于早期经验,而有些心理功能和行为与早期经验关系不大,更多地依赖以后的环境。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各种功能形成的敏感期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各种功能的形成受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遗传因素对有些心理功能的影响是直接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而对另一些心理功能的影响则比较间接,其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对于某些心理功能,我们只需提供一般的条件,它们就能正常地发展,只是对另一些心理功能才需要特别良好的环境。这正如有些野草在一般条件下甚至在恶劣的环境中都能茁壮生长,而有些花朵则需要精心培育。

    4 早期经验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还与儿童的个人特点有关。以往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早期生活在极端剥夺条件下的儿童。在这样的条件下,儿童个人特点就不起什么作用,他们的智力和个性发展都受到严重的损害。有些研究只报告样本的平均效应,而不注意被试的个别差异。因此,这些研究使人得到了早期经验给所有儿童留下同样痕迹的印象。实际上早期经验的作用及其持久性受儿童个人特点的影响很大。

    不少研究表明,儿童早期不利的生活条件,并非对所有儿童都产生永久性的不利影响。Fergusson等人的一项研究追综了一组生活在严重不良条件家庭中的儿童,这些儿童中大部分在青少年时表现出多种行为问题,但也有13%不存在这类问题。Werner的研究表明,不良的抚养条件与心理发展的偏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贫困、父母的心理疾病、家庭破裂等因素使有些儿童随后产生各种类型和各种严重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但同样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另一些儿童,直到成年,发展都很正常,没有心理障碍的征兆[1]。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儿童的个人特点。

    儿童早期经验的主要来源是父母的抚养。现在已普遍认识到,早期父母的抚养实践并非对所有儿童具有一致的影响;抚养类型和儿童个性发展之间不存在肯定的联系。因此,父母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已不像过去认为的那么强调,由父母抚养所提供的早期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已不像过去认为的那么巨大。这是因为儿童个人的特点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抚养的效果要以儿童个人的特点作为中介,具有不同特点的儿童对相同的事件产生不同的反应。儿童的个人特点甚至还可以影响、形成和选择环境。儿童的气质就是一种重要的特点。Werner早就发现“易对付”的儿童能形成对应激较强的抵抗力。近来有的研究表明,气质与儿童对父母离婚的反应有关,“难对付”的儿童对变化缺乏适应能力,因此他们与“易对付”的儿童相比受家庭破裂和父母消极行为的影响更为严重。儿童的活动性水平也影响环境剥夺的后果的严重程度。活动性水平高的儿童在这样条件下所受损害比较小,因为他们能为自己寻找和提供刺激。而活动性水平低的儿童需依靠成人,所以他们所受影响更大。总之,儿童的个人特点和早期应激的后果有关。有些儿童的忍受力较低,有些儿童常常为自己形成不利的条件,有的儿童较易引起父母的批评和敌对,得不到情感上的支持,这些儿童受应激的消极影响就较为严重。

    5 儿童早期经验的影响及其在人的整个一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受一系列因素制约。它和儿童个人的特点,所涉及的心理和行为领域,早期经验发生的时间,经验本身的性质和种类,儿童以后的生活经验等等都有关系。不能根据某些极端剥夺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笼统地肯定早期经验对所有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永久的,不可改变的影响。而且,这类研究基本上都是未加控制的个案或观察研究,没有排除儿童的异常和落后是由于遗传,营养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这类影响可以说明人类的心理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和发展,缺少了这些必需的条件,人类心理就不能正常发展。但这类现象不能说明在一般条件下,各种早期经验对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我认为,在达到了人类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要求之后,早期经验的差异不一定对一生心理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早期抚养条件和以后的心理发展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和线性的关系。至少对某些心理功能是如此。

    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的经验将长时期地影响以至决定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也许敏感期是存在的,但各种心理功能的敏感期不同。这不仅表现在各种功能的敏感期出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而且表现在敏感期长短、敏感期作用的强弱,甚至敏感期作用的方式的差异上。三岁以后的经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同样也起重要的作用。

    当然对这些问题需进行实证研究。国内外虽然已有一些相关的实验和观察,但数量不多,许多问题仍没有明确的答案和结论。我们需研究什么样的早期经验对哪些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重要的,持久性的;什么样的早期经验对哪些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短暂的无关紧要的;为什么早期经验的作用有这样的差异。我们还需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否有敏感期,如果有,各在什么时候,有什么特点。由于要探索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所以长期的追综研究必不可少。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儿童的早期教育才有科学的依据而不至于盲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至于劳而无功,甚至反而对儿童心理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Schaffer H·R The early experience assumption:Past,present,and fu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Development,2000;24(1):5-14

  2 Colombo.J.The critical period concept:Research,methodology and theoretical issues.Psychological Bulletion,1982;91:260-275

  3 Curtiss S.Genie;A psycholinguistic study of a modern-day wild child.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7

  4 Baltes P·B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of life-spa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On the dynamics between growth anddeclin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7:23

  5 Rutter M. And the English and Romanian Adoptees StudyTeam.Developmental catch-up and deficit following adoptionafter severe global early privation.Journal of Child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98;39;456-476

  6 Nelson C、A、How lmportant are the first 3 years ofLife?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1999;3(4):235-238

              转自(《心理科学》2001年第3期)



--------转载













每一种人生都是大家建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