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纹刀片型号表示方法:天上不会掉馅饼 金融“3.15”说说理财陷阱那些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07:42

天上不会掉馅饼 金融“3.15”说说陷阱那些

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1年03月15日06:33

  自打本山大叔在春晚上推出了《卖拐》系列三部曲之后,“忽悠”这个特指性名词一夜之间红遍中国。似乎光是嫌在嘴上说还不够,一些人还把《卖拐》的剧情编成多个不同形式的版本,让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光大”。一时间,各路忽悠高手在国内的各个领域兴风作浪,忽悠得没完没了。

  作为国人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与理财领域更是大大小小忽悠高手们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原因无它,就是这个领域的钱太多了,也太好挣了,因此也就吸引了这些忽悠高手纷至沓来。他们利用大多数国人对投资理财知识的缺乏,人为设计了一个个防不胜防的理财“陷阱”,将国人辛辛苦苦打工几十年挣来的血汗钱划到了自己账上。

 

  我们已经从国内各家媒体上了解到了由于缺乏投资理财知识而上当受骗的故事,这种“被投资”、“被理财”的忽悠故事不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乃至于今后。这些设计理财“陷阱”的忽悠高手不仅来自于国内,也来自于国外,上当受骗的不仅有刚刚过上温饱生活的工薪阶层,也有腰缠万贯的亿万富豪。对于这些忽悠高手而言,不管你是谁,穷富通吃,把别人的钱忽悠到自己手上就成。

  就拿普通大众最为熟悉的证券投资咨询行业来说,按理讲,要做好这一行业,对咨询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须精通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还得结合上市公司所在行业的基本面以及成长性,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投资判断。要达到这一要求,咨询人员的年龄至少得30岁以上,对于学识水平的要求更是不言而喻。可是,如今的券商为了抢客户和降低人工成本,派出大量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充当客户分析师,让这些年轻人整日奔波于大街小巷拉客户。这些年轻人为了完成券商的业绩考核指标,在没法提供专业股票投资分析服务的背景下,只能以“我们营业部有内幕消息,在我们这里炒股票肯定能够赚钱”来忽悠人,听信了这一点的投资者无疑是踏进了这个投资“陷阱”。更有甚者,一些看中证券投资咨询行业有金可掏的炒股大户,利用现在互联网技术的便利,把自己包装成为“中国的巴菲特”招摇撞骗,通过开设炒股咨询网站,让盲目崇拜自己的“粉丝们”交黑马保证金,而钱一到手,要么是溜之大吉,要么是不知所云,令投资者懊悔不迭。

  在投资理财领域的投资“陷阱”中,证券投资咨询的“陷阱”还不是挖的最深的,考虑到目前的股指并不高,所造成的投资损失一般不会超过40%。可是,如果你作为一个对黄金投资和外汇投资知识一点也不了解的投资者,当你见到有人向你推销“炒金”和“炒汇”业务时,你的脑袋里可要把弦绷紧。因为这些推销“炒金”和“炒汇”业务的,基本上都属于“见不得光”的“地下”业务,这种“地下”业务是得不到国家法律保护的。也就是说,当你迈入了地下“炒金”或者地下“炒汇”的行列之时,你就得和你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资产说“拜拜”了,因为这种业务基本上是进去一个,消灭一个,根本没有赚钱的可能性。例如,去年黄金的涨势不错,凡是买实物黄金和国家银行开办的“纸黄金”的投资者赚头都不小,这吸引了一些本金不大的投资者也想从黄金的涨势中发上一笔财。于是乎,一些居心叵测的投资理财“陷阱”设计者看中了这一机会,便以向投资者提供资金杠杆为诱惑,通过交极少的保证金可以操纵很大量的“莫须有”的资金来买卖黄金。一旦投资者上当受骗,进入了这个“陷阱”,你的不多的本金很快就被以佣金、利息以及交易手续费等各种冠冕堂皇的名义榨光榨尽,颗粒无收。当你回过味来时,却因你投资的是“地下”业务而没法通过法律程序追回被骗取的钱财。

  炒股,炒金,炒汇,在国人寻求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征途上,不仅仅充满着一个个缀满财富果实的参天大树,也同样密布着一道道荆棘遍地的投资“陷阱”。国人要想获得好的投资理财回报,首先要做的便是战胜各种投资理财的诱惑,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当你遇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自己这回是遇到什么投资“陷阱”啦。当你战胜了自己头脑中贪婪,抵挡住了种种美丽的诱惑时,你就向你财富增值的方向迈出了最为正确的一步。

  理性投资,远离理财“陷阱”,多看《投资与理财》,你的财富增长空间未有穷期。

 股票315——“钓鱼网站”大鱼一个都不放过

  文/《投资与理财》记者 李金明

  瑞星杀毒软件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2010年,该公司截获的钓鱼网站多达175万个,同比增长11倍,受害网民4411万人次。其中,排在首位的是股票、彩票推荐类的钓鱼网站。黑马、涨停股、内幕消息……一系列诱人的字眼吸引着股民的眼球,殊不知,所有的大涨机会一旦上了传播速度超快的互联网,哪里还有你买的机会?

  让我们来听一下股市钓鱼网站一个前员工的自述,看看他们是怎样牟利的。

  葛先生现在就职于一家电话营销公司,他谈到之前工作所在的股市钓鱼网站,至今仍念念难忘。

  原来,他一开始来北京工作,就是做纪念品的电话销售,2006年他换了家公司,还是电话销售,只不过工作内容是股票投资咨询。那是个大牛市,肯定赚了钱。葛先生说,那两年他帮客户赚了钱,自己收入也不菲。

  葛先生当时所在公司有几位专业投资咨询师,他的任务就是每天在咨询师指导下,电话和客户沟通,推荐股票,赚钱分成。他说,那两年他积累了7000多位客户。2008年之后,随着股市的下跌,公司的业务越来越不好做,举步维艰,公司开始裁员,并将业务模式变为网络营销。

  起初还是通过论坛发帖子、QQ信息、群发短信等形式进行业务拓展,之后公司开设了自己的网站。他慢慢发现,上司给的一些股票投资信息越来越不靠谱。

  葛先生发现,他的老板口里说的一些同行开展的业务,有的是卖软件的,有的采用会员制,提供股市信息服务。葛先生感觉苗头不对,就辞职了,但他没有放弃对网络荐股的跟踪。

  根据他的简单总结,股市上网络钓鱼盈利模式有这么几种:一是通过网络渠道寻找客户,为其荐股,进行盈利分成。这和电话销售方式没什么不同,问题在于投资咨询师提供的股票时常会出现亏损。二是打造山寨网站,海量吸引人群,以推荐涨停股、黑马股做诱饵,以会员入会费模式收钱,或者销售炒股软件。仅仅在2010年上半年,证监会就关闭了非法证券网站1565个。三是利用名人效应牟利,比如以明星股东为,大肆宣传,在市场关注中凝聚关注度。

  可以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钓鱼新花样也层出不穷。目前正在网上流行的微博也被这些钓鱼大户看中,本刊上期就曾报道有人冒充基金一哥王亚伟开了新浪微博。另据知情人士反映,以香港股神曹仁超的名义架设的一个网站,和曹仁超本人并无任何瓜葛。

  业内人士表示,对股市钓鱼网站的防范措施,一方面要谨慎浏览网络信息,做好真伪鉴别;另一方面就是要摆正投资心态,不可盲目相信。一切受骗皆因贪念引起,保持一个平常的投资心态,才是防止被的灵丹妙药。

 股票315——18家上市公司频现忽悠

  文/《投资与理财》记者 李金明

  除了可以拿钱谋求快速发展外,上市公司还以规范的治理结构而闻名。不过,自打有股市那天起,虚假披露、欺诈信息等也与生俱来了,忽悠投资人、忽悠监管方的事件并不新鲜。本刊从WIND资讯得到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今,共有50余宗上市公司欺骗投资者的案件被诉诸法庭,涉及上市公司18家。

  在这些案例中,不乏投资者耳熟能详的东方电子、银广夏、ST科龙、宝利来等上市公司。其中,东方电子从200310月份因虚假财务报告被告上法庭,到20113月案件审结,历时长达6年半,具体受理案件2716件,涉及股民数量6989个自然人或法人,涉案金额44242万元。

  一直以海外大单勾引普通投资者的杭萧钢构也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上市公司,在2006年至2007年初的大牛行情中,一直处于低位盘整阶段,股价被压得几乎不敢喘一口大气。然而,从2007212日开始,该公司股价一连拉出12个涨停板,从4.5元飙涨至14元,明星股横空出世。

  随后,该公司签订344亿元海外大单的信息公布之众,该公司陈经理宣称合同本身一点问题也没有。但随着媒体深度调查,狐狸的尾巴就渐渐露了出来,这个天价大单被指为资本玩家与杭萧钢构的鬼把戏。不过,资金对股价的拉抬依然强劲,当年5月底已经攀升至30元,3个多月的时间狂涨6倍多,明星股演变成了妖股。随后,杭萧钢构股价开始高位震荡,稳步下移,一些被高位套牢的投资者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在为人家抬轿子

  从20075月份证监会和公安部门介入调查算起,2年多之后的2009年,这个被称为泄露内幕信息第一案的面目才被揭开。已然物是人非,但投资者有伤心、有畏惧,是资本的推手造就了这只名股。如同名妓一般,名声在外的杭萧钢构总能榜上大佬,随后的股权激励、进军房地产等利好频出,去年底又爆出来自印度的大单,虚虚实实间,其股价常有涨停相伴。

  以上均是欺骗投资者的案例,监管方曾经也饱受欺骗20001214日,我国第一例上市公司欺诈上市案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但涉案的红光实业已经没有钱再交罚款了。红光实业在19975月份的招股说明书中,隐瞒上年度巨亏53778万元的事实,虚增净利润5428万元,虚报利润10805.8万元,骗取了股票上市的资格,欺骗了股民。

  目前,由于证券市场机制逐步健全,鲜有像红光实业这样欺诈上市的案件,但欺骗投资者的案件仍不绝于耳。这些案件从作案、发现到被查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单单从立案调查到宣判,往往就需要2年以上的时间。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到,怪不得有的受害投资人最后被搞得心力憔悴,面对一纸判决,却毫无胜利的喜悦。

  一位私募投资人表示,散户最好不要碰这类妖股,对不靠谱的信息最好以静制动。建议重视基本面研究,发掘一些踏实的好股票。

  2000年以来上市公司欺诈案一览

  序号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公告日期 案件名称 诉讼类型 涉案金额(万元) 案件简介

  1 000682.SZ 东方电子 2011-3-2 虚假证券信息纠纷 民事诉讼 44242 青岛市中院通知,截至2005年底,共受理各地股民有关该公司的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数量2716件,涉及股民数量6989人,涉案金额44242万元。

  2 000908.SZ *ST天一 2010-2-11 虚假证券信息纠纷 民事诉讼 157.9 陈剑平等4名投资者以虚假证券信息纠纷为案由,向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该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合计7.84万元。

  3 000034.SZ ST深泰 2009-12-24 抽逃出资案 刑事诉讼 涉嫌抽逃子公司深圳市中委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资本,被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4 600656.SH ST方源 2009-11-21 虚假证券信息纠纷 民事诉讼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杨黔明、蒋彦诉该公司证券虚假陈述赔偿纠纷案。

  5 000862.SZ 银星能源 2009-6-24 虚假证券信息纠纷 民事诉讼 57.58 傅岳富等11位中小投资者诉该公司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诉讼,被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索赔总额近60万元。

  6 600856.SH 长百集团 2009-3-4 股东知情权纠纷 民事诉讼 该公司与两大股东知情权纠纷尘埃落定,法院解除对高力集团持有长百集团3050万股的冻结,最后以高力集团的彻底退出告终。

  7 000921.SZ ST科龙 2008-10-16 虚假证券信息纠纷 民事诉讼 广州中院对廖照文等四人诉该公司、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顾雏军、严友松、张宏、刘从梦的四项虚假证券信息纠纷案件开庭审理,涉案总金额19.36万元。

  8 000557.SZ *ST广夏 2006-4-26 虚假证券信息纠纷 民事诉讼 14.56 原告柏松华诉该公司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纠纷,请求赔偿14.56万元。

  9 600234.SH ST天龙 2005-11-18 隐匿账簿 刑事诉讼 太原天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原财务部经理、公司控股公司珠海市金正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黄蓉涉嫌犯罪。

  10 000540.SZ 中天城投 2005-10-18 操纵市场案 刑事诉讼 100 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刘志远等涉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大股东世纪兴业投资有限公司被判处罚金100万元。

  11 600151.SH 航天机电 2004-10-23 抽逃出资案 刑事诉讼 该公司参股公司上海航天福莱特实业有限公司发起人、股东、原总经理沈辰祉以抽逃出资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

  12 000620.SZ S*ST圣方 2004-4-27 虚假证券信息纠纷 民事诉讼 175.24 53位投资者诉称,因该公司199911月发布收购上海圣方科技98%股权方案公告被证监会处罚,导致股票投资受损,要求赔偿投资损失175.24万元。

  13 600622.SH 嘉宝集团 2004-3-20 虚假证券信息纠纷案 民事诉讼 数十位投资者诉该公司信息披露不实,陈述虚假,且受到证券监管机关查处,导致其投资蒙受巨大损失。

  14 600647.SH 同达创业 2004-3-19 虚假证券信息纠纷案 民事诉讼 原股东金桂珍、牛玉芬、金玉珍因该公司虚假证券信息纠纷案,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21万元。

  15 600781.SH 上海辅仁 2004-3-19 抽逃出资,虚报注册资金 刑事诉讼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起诉指控被告人孙凤娟犯抽逃出资罪、虚报注册资本罪。

  16 000008.SZ ST宝利来 2003-9-26 股价操纵案 刑事诉讼 亿安科技投资者状告该公司操纵自己的股价,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17 600190.SH 锦州港 2003-3-19 虚假证券信息纠纷 民事诉讼 王建忠、庞博、杨光耀联名诉锦州港披露虚假证券信息,要求赔偿的7.99万元。

  18 000620.SZ S*ST圣方 2002-8-30 虚假信息纠纷 民事诉讼 60.52 公司社会公众股股东因公司公告虚假陈述诉公司,要求赔偿损失60.52万元。

 股票315——利字当头名嘴黑嘴

  文/《投资与理财》记者 李金明

  从股市名嘴黑嘴,只有一个字了得。证监会对操纵证券市场的严打,不可谓力度不大,但黑嘴事件仍层出不穷。从被证监会开出1.25亿元罚单、终身市场禁入的汪建中,到近期被行政处罚的邓晓波、邓悉源,都给欺骗投资者的股市痞子敲响了丧钟。其实,他们的伎俩并不高明,无非是先行买入证券、后向公众推荐、再卖出证券。投资者可要擦亮眼睛,避免抬轿子的悲剧发生。

  邓晓波和邓悉源操纵市场遭巨亏

  处罚:2011110日,邓晓波和邓悉源因操纵证券市场和散布虚假信息,被证监会责令邓晓波改正,并对两人分别处以33万元和43万元罚款。

  经过:2008110日至78日期间,根据事先沟通和约定,邓晓波、邓悉源二人同时在一些网络媒体上,对同一只股票发表观点相同、内容相似的推荐文章36篇。在上述推荐文章公开前,邓晓波、邓悉源分别通过代理的证券账户,买入二人共同推荐的美都控股等20只股票和万家乐等27只股票,再在推荐文章公开后卖出。

  不幸的是,由于遇上了金融危机,市场回报两个倒霉蛋的是巨额投资亏损,两人代理的账户分别亏损186万元和247.8万元。

  汪建中获证监会1.25亿元罚单

  处罚:20081121日,证监会通报了北京首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汪建中操纵市场案,没收汪建中违法所得1.25亿元,处以等额罚款,并对汪建中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这是证监会首次就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对个人开出过亿元的罚单。

  经过:据调查,20071月至20085月期间,汪建中通过抢帽子交易手法操作了55次,买卖了38只股票或权证,买入证券金额累计52.60亿元,卖出金额累计53.86亿元,累计获利超过1.25亿元。

  20018月,北京首放注册成立,初始注册资本100万元,法人汪建中持股80%。在下海之前,汪建中曾就职于工行某分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北京中投策投资咨询顾问公司。他还曾著书传播其炒股实战技法,担任知名电视台证券类栏目特约嘉宾。据报道,汪建中在国内首开板块实战研究先河,在板块、个股实战机会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咨询机构领先水平,预测出了众多的市场热点和多次大的行情。

  201010月,汪建中被控以抢帽子交易方式操纵证券市场,在证监会处罚之外,又被公诉方追究刑事责任。

  新兰德被罚735万元

  处罚:和汪建中同时被罚的还有武汉新兰德董事长兼总经理朱汉东。

  证监会认定武汉新兰德和陈杰存在操纵市场行为,决定没收武汉新兰德违法所得735万元,并处以735万元罚款;对朱汉东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证券市场禁入5年。同时,没收被证监会依法冻结的股票。

  经过:200711日至426日,武汉新兰德董事长兼总经理朱汉东代表公司向陈杰提供股票买入建议。待陈杰利用其控制的账户买入后,由朱汉东署名,以新兰德名义,通过网络媒体和报纸等公众传媒公开推荐相关股票。陈杰则利用公开推荐造成的市场影响,在推荐后的下一个交易日卖出股票牟利,总共操作37次,武汉新兰德非法获利735万元。

 基金315——基金忽悠三宗罪

  赔钱基民:我的利益该怎么保护?

  文/《投资与理财》记者 叶辉

  罪之一:不管卖什么基金,永远都是最好的

  典型案例:几十只指数基金同年发行,都夸自己有优势。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些投资者发现,每只基金销售时,都会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很多基金的销售方案和措辞有意无意的开始把基金朝好基金的方向引导。于是,每一只新发的基金永远都是最好的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近两年指数基金五花八门的宣传。从2009年开始,指数基金大规模发行,于是各家基金公司纷纷力推自己的新基金,几乎每一只指数基金都说自己跟踪的是出色的指数,都有良好的过往业绩。总的归结为一句话:买我的,肯定涨得快。

  每一只指数基金真的都是最好的吗?当然不可能。上证50、上证中盘指数、上证180,它们都能涨得很快?细心的读者发现,,3只指数其实就是一个拼盘组合,上证50指数加上证中盘指数,就构成了上证180指数。倘若上证180的收益是固定的,那么上证中盘指数涨得更快时,上证50指数肯定涨得就慢,反之亦然。

  有评论者指出,基金公司不管发行什么基金,只找这只指数的亮点提供给读者,却隐瞒其他信息。这种做法就好像是拿着一个梨和一堆苹果比较好坏,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带有误导性。

  比如2009年年底,广发中证500、嘉实基本面50和博时超大盘ETF基金先后发行,前者跟踪的是小盘股,后两只基金跟踪的是大盘股,三只基金都被宣传得很好。2010年是小盘股行情,买广发中证500基金的人赚钱,买了嘉实基本面50和博时超大盘ETF基金的基民损失惨重。结果呢?一些原本对嘉实基本面50和博时超大盘ETF期望很高的投资者,亏损之后非常失望,论坛上一片骂声。

  罪之二:高位营销,误导投资者。

  典型案例:2007年宣传“1元基金更便宜,套牢众多投资者。

  股市越涨,积聚的风险就越大,但基金就越好卖;股市越跌,基金越卖不动,机会也就越大。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股市在2007年创造6200点巅峰之后,一年时间直跌到1600多点,相信许多人记忆犹新。让基民生气的是,一些基金在6000点的高位不但没有提示风险,还大搞营销,导致基民损失惨重,几年也没把损失弥补回来。

  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位受害者。一提起此事,陈女士就气不打一处来:我是2007年下半年买的基金,当时好像是九十月份,1万块钱买了两只基金,一年后只剩下3000多了。那时候老伴不让买,我还是用私房钱偷着买的。

  2007年下半年,股指逼近6000点时,股票市场的火热吸引了更多新开户基民。在新基批不下来的情况下,基金公司纷纷转向拆分和大比例分红,持续营销搞二次发行。仅以拆分为例,20079月上旬,广发聚丰、长城安心回报和友邦华泰盛世中国3只基金拆分,10月中旬又有天弘精选、华安创新等4只基金陆续拆分。

  由于当时基民偏好便宜基金,认为“1元基金涨得更快“1元基金不会赔钱,不少基金公司投其所好,纷纷在拆分时用“1元基金更便宜的宣传口号误导基民。

  在营销手段的帮助下,随着拆分次数的增加,基金规模不断扩大。最为典型的是广发聚丰,这只基金刚在20079月中旬拆分过一次,时隔一个月,它又通过分红搞营销,最终份额规模从当年三季度末的152.5亿份增加到年底的384亿份,资产规模也由170亿元增加到404亿元。

  结果3年之后,这只基金依然亏损20%。当时购买广发聚丰的基民全部被高位套牢,大部分人至今未能解套!

  罪之三:盲目自信,拿投资者的钱做试验。

  典型案例:首发的4QDII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拿基民的钱去做试验,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产品,2007首批QDII触礁事件注定将写入基金发展史册,成为反面教材。而类似的情况,依然屡见不鲜,有些公司发行新产品时玩概念,投资的往往是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

  赚外国人的钱去!”2007年下半年,QDII基金销售的火爆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当年912日,国内首只股票型QDII基金南方全球精选发行,一天时间,募集规模就接近500亿元人民币,远远超出预定的150亿元上限。上投亚太优势发行一天,认购额就已经超过千亿人民币,创造了基金发行纪录。另外两只QDII华夏全球精选和嘉实海外中国也是在首发日当天,募集资金就超过预定额度,分别达到600亿元和700亿元。

  不过基金QDII“出海之后,马上遭遇次贷危机,净值不断下挫。200810月,受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影响,全球股市出现历史罕见的同步暴跌,基金QDII又遭受重创,净值创下历史新低。其中,嘉实海外中国和上投亚太优势双双跌破0.4元关口,最低分别达到0.3390元和0.3220元,跨入“3毛基金行列。尽管此后QDII业绩逐步回暖,但至尽依然损失惨重。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QDII亏损,尽管有国际股市大环境的原因,但是很多公司的准备并不充分,匆忙出海,拿投资者的钱做试验,也是导致首批出海QDII全军覆没的另一原因。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基民对QDII心有余悸,负面影响至今未能消除。

 基金315——广发基金高位营销套牢投者3年多

  文/《投资与理财》记者 叶辉

  这只烂鸡太折磨人了。我去买股票亏了活该,也不想再受它折磨了!”33日,王优(化名)将2007年买的10万元广发聚丰基金全部赎回,亏损3万元。

  与王优一样,对广发聚丰气不打一处来的基民还有许多。打开一些网站的广发聚丰基金吧,基民骂人之声不绝于耳。他们声讨的重点是这只基金业绩太差,使他们损失惨重。而基民们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几乎清一色都是2007年买的广发聚丰基金。那么,广发聚丰在2007年究竟做过什么呢?

  营销误导——“1元基金更便宜

  矛盾的焦点,是广发基金2007年的高位营销。根据记者初步估计,广发基金6200点大跌前夕搞了两次营销,套牢的资金大约有300亿元。

  在股市涨到6200点的前一个月,2007911日,广发聚丰进行了拆分,将原本净值4.527元的基金分成每份1元。

  基金为什么要拆分?因为当时流行一种误导性的说法——“1元基金更便宜。对基金公司来说,通过拆分引导基民购买,二次营销可以快速做大规模。这种模式当时屡试不爽。

  通过拆分营销,广发聚丰的份额规模便从2007年三季度初的16.26亿份,到季度末时已经快速增长到152.5亿份。即使扣除因为分拆增加的份额规模,该基金的份额规模依然增长了一倍多。

  时间仅过一个月,广发聚丰再次通过分红搞营销,最终份额规模从当年三季度末的152.5亿份增加到年底的384亿份,资产规模也从不到100亿元增加到404亿元,迅速变成了一只胖子基金

  后继乏力——套牢投资者4

  广发基金拆分变成“1元基金之后,与基民没过成几天甜蜜时光,业绩就开始跟随大盘摇摆。春节过后,它的净值一路下挫,200810月跌到4毛左右,惨不忍赌。从2007911日开始算,截至今年34日,它依然亏损超过20%。即便在广发基金内部,这只基金连续几年的业绩也都比较落后。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过大的规模是该基金业绩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目前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基金,高达260亿元的规模拖累了广发聚丰,尤其在去年中小盘股火热的行情中,该基金根本就难有作为。

  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基金营销人员告诉记者:广发基金在做广发聚丰营销时确实存在问题,6000点前的高位大搞营销,不出问题才怪。

  目前,广发聚丰依然是份额规模最大的主动型基金。投资者被套牢了,很多人不愿意赔钱出来。上述匿名人士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广发聚丰的这个第一更是一种尴尬。

 基金315——地下炒金: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文/《投资与理财》记者 谭敏

  十赌十输,几乎没见人赚过!做黄金珠宝生意的老手王小姐进行地下炒金,这次也栽了跟头,并用这句话概括了总体现状。她说,自己半年亏了将近20万,有朋友亏了几百万,只怪自己太贪心!

  王小姐的遭遇只是众多参与地下炒金者上当受骗的故事之一。今年以来,随着黄金价格一路飙升,地下炒金迅速升温,也烤糊了不少人。

  贪心栽了大跟头

  没想到自己也栽了跟头,亏了将近20万,还害得朋友、客户赔钱,最多的亏了几百万。从事珠宝黄金行业的王小姐自称也算得上业内老手了,这些年来也常炒金,想不到这次亏惨了。

  以前都是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做,不过才嫌它保证金的8%10%几个月前,有朋友向她推介了一款英国的地下炒金平台,并鼓动她:杠杆比例高达100%,真的很刺激。一时经不住诱惑的她,转而投奔于此。

  前几天晚上12点多,金价1386了,看准它会升,我赶紧买了一手。结果,她发现这款号称平稳保障投资的国外炒金平台却死机了,动也不动,不能交易。我下单过了一会儿,一看金价飙升到1398元啊!亏死了。而这样的不平稳情况已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好多朋友都跟我诉说,交易时经常出现无法下单、平仓,更无法直接打电话联系上对方,平时都是通过QQ、发邮件联系的。

  直到亏了将近20万元,王小姐终于醒悟:真是十赌十输,没见到人赚过钱的。总以为自己能捡漏,结果还是和别人一样赔了,都怪自己贪心栽了大跟头啊!

  95%以上都亏本

  国际黄金市场红火,一些地下炒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通过网络、电话推销等方式,大肆宣扬投资收益,吸引投资者参与地下炒金。

  公开资料显示,不少群众受到蛊惑,参与到地下炒金活动以后损失惨重,有的甚至倾家荡产。尤其去年以来,有关地下炒金的群众投诉日益增多。地下炒金和非法炒金骗局盛行,受害客户群体之中尤以海外归来的侨胞侨眷最为突出:侨胞侨眷投资损失达到100多亿元人民币,受害人达到500多人。

  地下炒金,即是非法炒卖黄金期货,是指一些公司未经过国家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开展网络炒金业务。它们将投资者提交的保证金,通过隐蔽渠道汇往国外账户,用于黄金买卖交易,并从中收取高额交易佣金。但由于其交易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和服务器在境外,我国主管部门也无法对其进行监督。黄金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地下炒金近乎于赌博,95%以上的投资者都亏本,只要投资者将钱打进账户,赚钱只能是一厢情愿。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约有700010000家从事黄金产业相关的公司处于灰色或非法地带。

  地下炒金不受法律保护

  非法地下炒金的特点是隐蔽性强、将欺骗的对象主要瞄准“80,特别是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地下炒金团一般都以合法的形式掩饰非法的目的。这些公司往往以“××投资咨询公司“××信息咨询公司、某国(香港)“××代表处的形式存在,租用高档写字楼,宣称公司与香港以及境外一些知名的金融机构合作,得到相关机构的授权,以此招揽客户在上述公司开户炒金。这些非法经营的公司身披境外合法外衣后,更能迷惑投资者。

  将欺骗的对象主要瞄准“80,那是因为“80涉世未深、经验不足而又想快速发财,容易被诱骗。

  此外,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开展业务,作案手段隐蔽、快捷,而且涉案金额大。由于非法炒金公司通常采取游说、夸大投资收益等方式诱惑客户,所以客户往往开始尝到甜头而不惜重金投资,结果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如去年10月份侦破的深圳佑生金号黄金投资案件,犯罪分子自200911月起,前后诱使上百名客户共投入1000多万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因参与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也就是说,我国法律不保护地下炒金、变相期货交易。即使案件被查处,但参与非法经营的资金将依法被没收,受害者无法讨回自己的血汗钱

  ————————

  小贴士:警惕地下炒金的6种面目

  1、地下炒金一般有手续少、门槛低、收益高三方面的诱惑。

  2、几乎所有地下炒金公司里的人名都是假的,他们一旦隐身,客户踏破铁鞋也无迹可寻。

  3、地下炒金公司根本不参与任何交易,把虚拟网站和虚拟账户提供给客户,让客户在预设的程序里对冲,直至本金输光

  4、地下炒金公司分两种,一是非法,比如一些香港公司到内地招揽客户,参与国际市场的炒作,诱导客户频繁交易,以收取高额手续费。二是纯粹诈骗,公司并没有将客户的钱真正投入到国际市场,而是跟客户进行对赌。

  5、将客户单卖给别的公司,形成连锁。一旦一家亏损,就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大面积倒闭。一旦产生风险,这些根本不受监管的公司会立即搬迁,人去楼空,客户追讨无门。

  6、地下炒金公司基本是白天通过各种途径招徕客户,在各大论坛、贴吧里张贴小广告,发布黄金行情预测分析,或从非法渠道买来国内证券客户名单推介业务。晚上则主要从事明令禁止的代客理财,通过直接登录客户账户,进行买卖操作,按盈利的三七开赚取分成。

 银行315——踏入银了我的钱?

  文/《投资与理财》记者 王超凡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看似简单的投资,却让富翁倾家荡产,银行被指先骗后抢,这是怎样的投资陷阱

  被称为中国内地KODA第一案香港银行受害者联盟牵头人赖建平,状告荷兰银行侵权案,曾闹得沸沸扬扬。这次理财经历,使他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从富翁变成负翁。赖建平甚至称银行对他实施了先骗后抢,致使其从20077月到200810月,先后投入的2100万港元化为乌有,最终还倒欠银行200多万港元。

  赖建平表示,巨亏的原因是荷银香港设下的理财陷阱,且投资过程中存在欺诈乃至更严重的侵权行为。

  他是这样踩进陷阱的。

  20076月,资深公司律师赖建平认识了时任荷兰银行私人银行董事的张宁,后者介绍了一款有20%年收益的理财产品。出于信任,他在这份没仔细看过的100多页的英文文件上签了名。

  其实,张宁推荐的打折股票,实质上是高风险金融衍生品KODA,即累计期权合约,是被称作收益有限、风险无限金融鸦片

  而在当时,该产品却被宣传成低风险、高回报、资金周转灵活的好东西。于是,赖建平在香港荷兰银行开户,存进420万港元购买打折股票,并在3个多月内一共购买了10多个KODA合约,合约金额大都在1000万到2000万港元之间。在此期间,他的账户里一直只有420万港元,银行从未向他要过保证金。

  20071020日,赖建平又以7.54元的价格购买了复兴国际KODA合约,每个交易日吸纳3500股。然而这只股票表现欠佳。200819日,张宁突然给了赖建平一个计算保证金的公式,赖建平这时才知道原来还有这项规定。

  此时,银行的态度日益强硬,并表示如果不按期存入足够的保证金,他们会强行斩仓。无奈之下,赖建平开始四处借债,到了6月,举债投资的他早已不堪重负,他跟荷兰银行交涉,希望停止合约。

  可在98日那天,他接到荷兰银行的电话,让他把此前3个月的股票收回。而918日他收到的复兴国际的股票,已经由7.45港元跌到2.36港元了。银行晚交货了3个月,令他凭空损失了几百万港币。最终,他的2100万保证金亏得无影无踪不说,还倒欠银行200多万港币。

  事后,赖建平多次对媒体表示,这次投资,市场风险和产品本身的风险远远不是主要原因,更多的是银行的道德风险。他也是深陷其中后,才了解到这是一种高风险投资产品。KODA产品的风险在于投资人要在一年时间里,每天按照规定的打折价格,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即便股票跌得不行也得买,这就是收益有限,风险无限。这无疑是在和银行进行一场力量悬殊的赌博。

  赖建平的案件并非个案,很多成功人士对自己的投资理财水平明显高估,在不了解外资银行的运营规范以及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出于面子心理盲目购买,导致了自己财富的大幅损失。

  另一方面,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结构复杂、风险高,再加上银行销售误导,导致众多投资者上当。因此,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要学会识破陷阱

  陷阱一:宣传误导之诱

  一款银行理财产品,被宣传成高达10%20%甚至30%的预期收益率,这时候你就要小心了。

  许多投资者反映,他们前往银行办业务时,糊里糊涂地被销售人员鼓动,购买了所谓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可是,到期后才发现,收益根本达不到销售人员介绍产品时所说的水平。

  这是银行销售产品的一种通病,被称作风险的选择性忽略。不仅销售人员闭口不谈或者少谈产品风险,理财产品的宣传资料中,风险提示也不醒目。

  忽视风险提示,已经是投资大忌,过度宣传,才更要人命。而在后期的理财过程中,银行利用信息上的不对称,也总是对投资者报喜不报忧

  回顾赖建平与荷兰银行的纠纷可以发现,最初,银行宣传该产品具有低风险、高回报、资金周转灵活等特点。在不知KODA收益有限、风险无限金融鸦片的情况下,赖建平就签了合同。整个事情中,银行不仅没有事先披露风险,甚至还隐瞒了保证金计算公式,更改了游戏规则。

  陷阱二:专业术语之谜

  银行理财产品繁琐复杂的收益计算方式,各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绝对是绕不死人誓不休的架势。与此相伴,银行不会面面俱到地介绍产品性质、投资方向、净值如何计算、有没有赎回权等,让你腹背受敌。

  比如,潜在收益率一栏给出一连串复杂的公式,一个名为参与率的概念与最初、最终标的价格相联系。投资者要了解潜在收益率究竟几何,必须先弄明白银行所谓的参与率和这堆繁复的数学符号背后的涵义。一般投资者怎能搞得清楚产品说明书中那些专业术语的意思?

  我买的产品都是熟悉的客户经理推荐,只要银行按时给我分红就行。李先生的话代表了大多数投资者的心声,但看不懂而只能听从银行工作人员的建议,这就为踏入陷阱埋下隐患。

  陷阱三:风险评估之错

  根据银监会规定,银行销售产品前,对投资者要进行风险评估,但现在很多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估流于形式。

  李女士2007年曾购买过一款高风险QDII产品,到期后,亏损高达50%。李女士对银行是否给她做过风险测试没什么印象了,她说:客户经理在和我聊天的时候,问了我一些相关的问题,不过我不认为这就是正规的风险测试。

  很多投资者就是因为事先不能准确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产品的风险级别是否匹配,在产品亏损时,产生了严重的预期心理落差。

  赖建平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选定为专业投资者。

  陷阱四:信息披露之愤

  投资者购买基金,有年报、季报可看,投资什么证券,比例多少,也可在基金网站的公告中查到,但银行理财产品不是这样。

  一般来说,投资期限在两年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运行一年后,投资者才可在该银行网站上看到其期末资产组合情况,而且只包括投资品种类目、市值及持仓比例三项。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银行是如何投资的,资金是如何具体运作的,无法判断其投资决策是否合理,更无从知道银行是否对投资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监督。

  曾有机构进行调查后发现,在产品运行期间,对于产品净值、增长率等信息,能够做到及时发布的,22家银行中只有一半。产品终止信息、到期收益率等,22家银行中有13家可以做到及时更新。

  甚至,有些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压根儿就没有任何披露。

 保险315——陷阱的神秘面纱

  文/《投资与理财》记者 孙晓宇

  陷阱一:做保单

  案例 20081112日,云南消费者梁玉祥与妻子到三亚度蜜月,他通过携程网订了两张返回昆明的机票,又投保了两份平安交通工具意外伤害保险,每份20元。收到保单后,他发现保险期限只有一天,没有覆盖整个行程。梁玉祥致电携程客服热线及平安保险。平安回复称,系统中没有两人保单号,携程则承认这个保单属于伪造保单。随后,梁玉祥将携程告上法庭,要求携程网赔偿10万元,并在其网站公开道歉一周,但携程拒绝了这一赔偿请求。

  拆招 一些短期意外伤害保险赔付率低,再加上很少有人会致电保险公司辨别真伪,代理机构将假保单交给消费者后通常不会出事,从而滋生了不少售卖假保单的中介代理,其中以航意险最为典型。假保单事件较多发生在中介渠道销售的短意险,包括保险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意外伤害、旅游意外险等。

  从被假冒的险种来看,通常集中在以航意险为代表的短期意外险,也有商业车险及交强险等财产险。所以,购买保险时,要注意辨别承保机构的合法性。消费者可以登录中国保监会网站,查询该机构是否为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合法保险机构。

  一般来说,合法保险代理机构营业场所会悬挂保监局核发的《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消费者购买的时候可以留意。

  陷阱二:存款变保单

  案例 西安市民朱女士2009514日到银行,想将账上的70万元存成5年定期存款,而营业员给她推荐了一种保险产品,说收益会比存款高。她当时还在考虑,但营业员告诉她,一次性存款70万元存不进去,分期存才能存完。朱女士当时想着只要能存进去,也就没有多想次数问题,随后营业员办理了相关手续,并让她签了字。10月份,女儿岳某偶然看到了母亲办理的存单后,告诉朱女士,这只是一份保单。8个月后,朱女士找到银行,说银行当时未告知是保险,提出退保。但银行称,办手续前已告知是保险,而保险公司亦称,办手续前已告知是保险,退保要损失5万多元。

  拆招 进银行存款,被销售人员忽悠成了保单,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去年,银监会以特急文件形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首次叫停保险人员驻银行销售,剑指保险投诉重灾区银保产品

  随着银保合作渠道的持续整顿,目前的管理已相对严格,在合作方式上也有很多改进。但误导现象仍然存在。希望银行及保险公司能在合作中进一步秉承诚信原则,不能一味追求业绩,而忽视了对消费者负责。

  当然,消费者在办理银行柜台业务时,也一定要认真阅读有关条款,不要轻易签字,要学会自我辨别。

  陷阱三:收益率被放大

  案例 2010年,经银行工作人员反复游说后,原本去办理转存的林女士,买了一份与股市紧密挂钩的投连险。当时银行的人告诉她,这个产品每年能保障一定的投资收益率。去年一波牛市行情确实让林女士获利颇丰,然而,年末至今,受累于大盘调整,投连险的账户收益直线大跌,林女士才发现实际收益与当初承诺并不相符。

  拆招 近两年来,投资理财型保险产品开始走俏,殊不知,其中陷阱重重。

  投连险产品由于投资于股市,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出现像案例中这样的误解甚至纠纷,一般原因往往归结为保险业务员误导。

  一些保险代理人及代理机构(银行、邮局等)在推销保险产品时,往往将保险与银行储蓄产品作简单对比,片面夸大保险投资功能,并承诺每年有不低于百分之几的收益率

  其实,除万能险之外,投连险、分红险两种新型保险理财产品都不保证收益率,实际收益水平并不是固定的。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这类保险产品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投保特别提示书,还要弄明白保险的主要功能在于保障,而并不是投资,要理性看待保险与储蓄的区别。

  此外,特别要提醒投资者的是,在保险犹豫期退保不要依赖业务员,不要以为谁卖的就找谁,要知道产品是公司的,业务员只是代理销售,个别业务员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阻挡在犹豫期退保。

  陷阱四:霸王条款

  案例 2008年,青岛的李先生在当地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了大病保险。当时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拿了一堆东西让他来填。李先生也没有仔细看,便签上了自己的名字。20106月份,李先生被检查出了肝脏有问题,不得不住院治疗。当时李先生为了节省治疗费用,便采取了保守治疗,并未进行手术。如今,李先生拿着这6 万多元的治疗费单据,找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却表示其住院并没有手术,根据合同规定,不符合理赔条件,无法办理理赔。李先生无奈之下,寻求了法律援助,最终获得了应有的赔偿。

  拆招 保险合同一般是格式合同,拟订后,消费者要么接受条款、订立合同,要么不接受条款、不订立合同。相对于消费者,保险公司是强势一方,它们利用优势地位,在与消费者达成合同时,加重对方义务,减轻自身责任,霸王条款便产生了。

  《保险法》规定,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

  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外汇315——炒外汇骗光鲜背后是噩

  文/《投资与理财》记者 谭敏

  李先生您好,您最近的股票做得怎么样?一天下午,李先生接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候电话,而此前几天,李先生的股票刚忍痛清仓。

  这个电话持续了将近20分钟,对方也从电话问候,变成了电话鼓励,介绍李先生炒外汇。噩梦就那样简单的开始了。李先生回忆道。

  李先生初始入金5万元人民币,参照当时的投资标准,1元人民币对应1.02港元,李先生的资金账户上显示的资产是5.1万港元。入金时,李先生从农业银行的账户上,向一个私人账户上汇钱,一两天后,自己的保证金账户上显示了对应的资金。

  投资炒汇的最初1个多月是一段美妙时光。独特眼光加上所谓的正确指导,1个月里,李先生的账户上资产最多的时候超过了8万元。赚了点钱后,李先生继续听从指导,从汇业平台出金”2万元。李先生打电话到澳门,报出自己的炒汇账号、密码,最后资金打回李先生的农业银行户头。

  不幸降临了,李先生的6万元突然大幅缩水。仅仅两个月,李先生的账户资金只剩几千元。

  李先生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公开资料显示,一般炒汇公司一年内能发展至少200多名客户。每位客户的最低入场资金是5万元人民币,但基本上在两三个月后,客户账户上资产已经所剩无几,半数以上客户已经净身出户

  据业内人士透露,外汇保证金交易过程中,交易标的波动率只要达到1/160,就能将客户资产震仓出局。

  目前许多外汇投资顾问机构提供的杠杆倍率在100倍以上,甚至有机构在业务推介时承诺400倍杠杆。杠杆倍率越高,风险也就越大。客户每手交易,中介机构会提取单边200元的佣金,一个来回400元。每次成交过程中,除了固定佣金外,中介还可以赚取8个点的点差,大约是100多元。也就是说,在客户的一次双边交易过程中,中介每手能获得佣金、点差收益共500多元。

  而目前可投资外汇保证金业务的公司全部是非法的,一些所谓的外汇投资咨询公司,实际上属于空壳公司,没有经监管部门批准。其账户是境外账户,且没有与银行达成第三方托管的协议,因此不受法律保护。目前来说,账户无法监管,存在漏洞,而且对赌交易亏多赚少。

  多名业内人士提醒,外汇保证金业务风险很高,杠杆可放大数百倍,炒外汇前应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对于外汇保证金交易,国内投资者有着较为强烈的投资需求,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制定相相应的规则,保证这一市场整体运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