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桨飞机发动机原理:张子林书法 收藏 315回眸:年度十大假冒伪劣,个个触目惊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09:05
检索过去一年形形色色的严重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每一起都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触目惊心!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本年度报告的十大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中,药品和医疗方面比例大。另外,在这十大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有前车之鉴的,如天津汇众房地产公司携款“蒸发”,如广东佰易问题药携带丙肝抗体,类似事件都并非第一次发生,有关部门还曾为此加筑过防线。但这些防线依然没有阻止此类事件的一再上演。

在新的一个3·15年度,我们希望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能够少些,少些,再少些,希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力度能够大些,大些,再大些!

齐二药造假引起公愤

●事件回放:从2006年4月开始,广东等地陆续发生患者在注射了正规制药厂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事件。而且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前后共造成11人死亡的悲剧。这就是后来震惊全国的2006药品质量头号大案:齐二药事件。

事件发生后,药监部门紧急进行调查,发现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所用的原料是假冒的丙二醇,用的是比医用丙二醇便宜的工业丙二醇,甚至更为便宜的工业原料二甘醇。这些由正规制药厂生产出来的药是假药。由于采购、生产、检验一系列环节存在漏洞,使得这批可能致命假药竟然得以进入市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为此,温家宝总理曾专门作出批示。6月,黑龙江省药品监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齐二药厂予以经济处罚。国家药监部门还吊销了其《药品生产许可证》,21名有关责任人员受到处理。

●上榜理由:以往卫生部门指导消费者安全用药,常要求消费者“到正规的医院、药店,购买正规药厂生产的药”。显然,不管是管理部门,还是消费者,都认为正规药厂生产的药质量有保证,只有那些地下作坊才会生产假药。“正规药厂必然生产真药”已经成为消费者用药安全的心理底线。但“齐二药事件却冲破了这道心理底线,正规药厂竟然也用假冒的原料生产假药,那消费者还能相信谁?对于一家正规的制药厂来说,应有一套严格的进货检查、生产过程监督、成品检验程序,当地管理部门也应该有严格的把关检验制度,但在假药面前,所有的防线形同虚设,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欣弗违规生产显露监管缺失

●事件回放:2006年7月开始,全国陆续出现患者使用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后引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这是继齐二药事件后的第二起全国性的药品质量事件。8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对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引发的药品不良事件调查结果: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违反规定生产,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增加灭菌柜装载量,影响了灭菌效果,是导致这起不良反应事件的主要原因。

同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要求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继续加大对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回收欣弗的监督力度,督促企业收回全部未使用的2006年6月以来生产的欣弗。12月4日,10名黑龙江省欣弗事件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属在多次与华源公司就赔偿一事交涉未果后,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将之告上法庭。

●上榜理由:欣弗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是2006年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之一。由于生产厂家擅自更改了生产工艺,导致药品变成了劣质产品,甚至危害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在这起事件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厂家责任心的缺失,药品的生产工艺必须经过严格科学验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生产者,绝不应该擅自改变生产程序,否则药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消费者的健康也无法得到保证。此次事件折射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当地药品质量监管部门的责任缺失,没有把好监管的大门,导致这批药品得以顺利上市。

上海协和医院将健康人送上手术台

●事件回放:31岁的未婚女士王洪艳受电视广告吸引,到上海协和医院(民营)去做检查,结果被医生诊断为“不孕症”。入院检查不到三个小时,诸多检查结果尚未出来,医生便将其推上急诊手术台,实施“宫-腹腔镜联合术”,不到24小时花去医药费近4万元。随后,其妹也被作出同样诊断,同样被实施该手术,二人共花费8万元左右。令人吃惊的是,一周后,当王洪艳拿到另一家医院做的妇科检查报告时,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大病。2007年1月5日,上海市药监局接到举报,对“协和”进行突击稽查,发现该院存有多项违规违法行为。1月19日,上海市卫生局发布初步调查结论,认为“协和”在王的诊疗过程中存在过度检查和不当治疗行为。2月6日,上海市卫生局认定“协和”手术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之处,吊销上海协和医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上榜理由:将健康的人送上手术台?这听起来似乎很是荒诞,但这种荒诞的事情竟然在上海协和医院发生了。是医院医术水平有限导致诊断失误?还是受利益驱动,故意做出错误的诊断以赚取手术费?无论是哪种原因,都是对消费者健康权、人身安全权的侵犯。如果是前一种,那是消费者付出了代价后却没有购买到有质量的医疗服务,得到的竟然是误诊,可说是一种劣质服务产品。更让人觉得可疑的是,虽然该医院为多位病人实施了“宫-腹腔镜联合术”,但根据上海市药监局调查发现,该院其实并没有“宫-腹腔镜”这个手术设备;而如果是后一种原因,那就是有主观故意,是对消费者人身安全权利的践踏。

国际名牌服装竟藏安全隐患

●事件回放:2006年3月,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对市场上部分知名品牌服装的抽检结果。其中,都彭、雅格狮丹、雨果·博斯等10个国际知名品牌服装质量没达到国家相关的质量安全标准。甚至有的服装的PH值、色牢度等安全指标不合格,容易引起刺激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细菌感染。这次抽检的不合格服装,主要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葡萄牙、土耳其、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抽检结果,浙江省工商局迅速对杭州、温州两地销售的不合格服装依法进行了查封、下架处理,并责令在这次抽检中出现问题的品牌服装经销商缴纳退货保证金。凡是购买到不合格批次服装的消费者,可以根据购物发票和衣物,到原来的购物地点办理退货手续。假如遇到退货受阻的情况,浙江省工商局就会启用这笔保证金进行赔付。另外,工商机关对经销不合格服装的经营者正式立案调查,依法予以处理。

●上榜理由:近年来,被曝光的国际名牌越来越多,而国际名牌服装被曝质量不合格却是第一次。这逐渐颠覆了传统上消费者“高档品牌等于高质量”的印象。原来挂在豪华商场里的高档服装也可能会出现某些问题。

这次事件,一方面给了这些国际名牌服装生产厂家一个提示,中国消费市场需要的是质量可靠的名牌消费品,不要因质量监控不严而自毁声誉。

另一方面,对这样的检测结果,中国的消费者也应该深思:对国际名牌的“迷信”与对民族品牌的“不自信”,是一种消费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这种心理,既不利于国际品牌在中国保持诚信,也不利于民族品牌的发展。国人在消费时应该转变一些消费观念,不要盲目地迷信洋品牌。

杭州华夏医院虚假广告致人严重伤害

●事件回放:2005年7月起,杭州华夏医院开始在各类媒体上发布一则医疗广告,称该院“首家引进香港国际类风湿病研究院独创的‘免疫平衡调节微创手术’……只需一次手术,还您终身健康……”广告发布后,先后有38位患者于2005年7月至11月到杭州华夏医院接受了“免疫平衡调节微创手术”,医院总共收取医疗费用近25.5万元。但术后患者非但没有痊愈,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声音嘶哑、咳嗽、恶心等症状,有的患者甚至连生活起居都不能自理。

2006年3月,许多曾接受该院治疗的患者联名向浙江省工商局投诉。浙江省工商局对该医院进行调查后,揭开了该医院虚假医疗广告的真实面目。其所谓的香港合作医院根本不具有医疗资格,主持手术的大夫也根本不具备宣传中所谓的资质。真相揭露后,杭州华夏医院因发布虚假广告受到浙江省工商局的查处,当地卫生部门也已明令禁止华夏医院再进行这种手术。

●上榜理由:虚假广告一向被人所痛恨,而医疗领域的虚假广告尤其如此,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杭州华夏医院发布虚假广告,宣传根本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治疗方法,给多位消费者造成了终身痛苦。对这种公然戕害患者的生命健康的行为,必须给予严惩。令人欣慰的是,相关地方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事件发生后紧密配合,及时揭露了虚假广告的骗局,并给予加害人以应有的惩罚。2007年1月2日,其直接责任人杨文秀和杨国坤被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检察院将此案认定为一起涉嫌虚假广告罪的单位犯罪,这在全国还是首例。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杭州华夏医院虽然已经受到了应有的处罚,但是各种虚假的医疗广告仍可见于各种媒体上,如果有关部门不事先介入,严格审核,那么,消费者还有可能要付出惨重代价。

博士伦隐形眼镜护理液被发现有安全隐患

●事件回放:美国隐形眼镜制造商博士伦公司,2006年6月9日在新加坡证实,该公司生产的润明水凝护理液可能会导致眼角膜真菌感染。博士伦公司最终承认,“润明”水凝护理液的某些配方,有可能在特殊情况下,增加使用者感染一种真菌性角膜炎——镰刀菌角膜炎的风险。

●上榜理由:“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给你的窗户安上玻璃吧。”这是一则著名的隐形眼镜广告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隐形眼镜与眼睛之间的关系。而现在,洗护这层“玻璃”的护理液竟然出现了质量问题,可能导致“心灵的窗户”受损,这对隐形眼镜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可怕的消息。更让人吃惊的是,出现问题的不是那些不知名的品牌,而是全球最大的几家隐形眼镜生产商,这显然让其庞大的消费群很是不安:如果连著名公司的产品都有这样的质量问题,消费者又该相信谁呢?

房地产公司虚假销售被罚暂停售楼

●事件回放: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囤积房源,公布虚假销售信息从而哄抬房价的行为,消费者早已深恶痛绝,而开发商却乐此不疲,即使在政府下决心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背景下也顶风作案。2006年年底,包括富利房地产公司在内的多家北京房地产公司,就因被爆出虚假销售而被罚暂停销售。

2006年,对开发商存在的无证售房、内部认购、囤积房源、发布虚假销售信息和哄抬房价等行为,北京市建委进行了大规模的整肃,但还是有一些开发商对此毫不理会。2006年12月28日,北京市建委对11家违规售楼的开发企业进行了曝光,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开发商,如富利、荣丰、住总等。富利房地产公司由于对北京市建委的约谈告诫置若罔闻,在房屋销售时不进行网上认购,并向消费者公布不实信息,被北京市建委责令整改,整改完成验收前暂停公司开发的富东嘉园项目5#楼的预销售手续。

●上榜理由: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房价出现了快速上涨,其原因之一是开发商囤积房源,恶意炒作,明明还有很多房子未销售出去,却制造出房子热销、余房不多的假象,从而哄抬房价。这次被曝光的北京富利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及住总、荣丰等都存在一些违规行为。

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应该是一个信息透明的市场,而非虚假信息泛滥的市场。虚假的信息只能造成虚假的繁荣,吹起巨大的泡沫。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捅破这个泡沫,惩处编造虚假信息的开发商,打造诚信房地产市场。

“一针美白”美容变毁容

●事件回放:2006年6月,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了一种名为“一针美白干细胞美容”欺骗消费者,造成事故的消息。这种美容方式,宣传通过给人体注射“干细胞”,可以达到美容嫩肤的效果。可花了30万元注射干细胞后,北京的高小姐不仅人没变年轻,身上还不断出现奇痒难忍的红斑。她一次次问医求诊,却一次次被怀疑为艾滋病、梅毒等高危病症,这让她感到痛不欲生。后来经过媒体调查,所谓的天价干细胞,其实就是非法人胎素或者生理盐水。一些公司通过伪造相关政府机构的各种证明,将所谓干细胞针剂假冒进口产品上市,直接推销到美容院,最后由美容院高价推介和注射给消费者。  

●上榜理由: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也因此诞生了一个美容产业。但遗憾的是,这个行业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和有效的监管,屡屡发生欺骗、坑害消费者的事件。而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每一桩欺骗消费者的事件往往伴随着对消费者严重的人身伤害,给消费者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一针美白干细胞美容”只不过是种种美容陷阱中的一种而已。高小姐花了巨资却买来了一生的痛苦,这一悲剧再一次呼唤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美容行业的监管,以免造成更多的“美容变毁容”的悲剧。

福寿螺事件引发潜在损害赔偿争议

●事件回放:2006年5月,北京市有23名消费者在一家名为“蜀国演义”的酒楼食用“凉拌螺肉”后,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属于脑膜炎一种)。6月25日,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医生到西城区北京蜀国演义酒楼和该酒楼朝阳区劲松分店紧急调查,发现该酒楼销售的“凉拌螺肉”为“福寿螺”,并检测出在12只螺中有2只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根据患者共同就餐史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临床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此后,虽然酒店提出了赔偿方案,但距离消费者的合理要求还是差得很远。无奈之下,消费者只好起诉蜀国演义酒楼,提出索赔。  

●上榜理由:福寿螺事件是2006年一起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随着我国消费者越来越习惯于选择在餐馆饭店聚餐,饭店的食品安全卫生工作也越来越重要。一个环节的小小失误,就可能导致消费者的健康受到伤害。福寿螺事件的另一个意义是,再次提出了如何解决消费争议中广泛存在的“潜在危险”的问题。消费者与“蜀国演义”争执的焦点在于,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损害赔偿必须有“损害事实”作为前提。因此,“蜀国演义”只赔偿“已经发生”的医疗、人身伤害费用。而消费者则认为,患上广州管圆线虫病对以后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作为导致这种潜在威胁的责任方,酒楼也应该对此负责。应该说,消费者的忧虑不无道理,类似的忧虑在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中都曾出现过。此类“潜在危险”,能否从法律上对认定、赔偿问题作出一个合理的规定,已成为解决此类事件的关键。

天津汇众房地产公司携上亿元房款“蒸发”

●事件回放:2006年10月,曾在津门辉煌一时、拥有上百家连锁店面,被天津市评为优秀企业、“放心中介”的天津汇众房地产公司旗下200多家交易门市部突然在一夜之间关门。被汇众公司欺骗的买卖双方超过1000个家庭,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房产交易资金被套在汇众,涉及资金超过1.5亿元。随着调查的深入,调查人员发现,通过汇众买房,只收取买方1%的中介费用,买方交付的房屋的首付款或者全款是由店员直接打到汇众公司总经理的个人账户上,公司帮助其到房管局办理各种手续。但由于各种手续全部办完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汇众公司就通过这一时间差,把房款投资其他领域,再通过逐步周转平衡资金。但由于资金链断裂,导致“汇众”人间蒸发。  

●上榜理由:这几乎是当年北京坚石事件的重演,同样是房地产中介企业,同样是有金字招牌的“放心中介”,同样是携巨款一夜之间“人间蒸发”。“汇众”事件最让人感到震惊的是,在已经有“坚石”作为前车之鉴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上演“历史的重复”?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有关部门曾规定,地产中介不得代收代付,要求三方见面,透明交易。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中介公司依然如故,采用种种手段规避有关规定,违规经营,给类似事件的发生留下了隐患。2007年,有关部门将重点整顿房地产中介行业。如何规范其运作,加强对资金的监管,落实相关政策,显然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