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视频v1.04.05:公车改革需从公务本身推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2:23:54

公车改革需从公务本身推进

2010年11月26日07:20东方网我要评论(5) 字号:T|T

周子勋 中国经济时报社评论员

一直在聚光灯下若隐若现的公车改革终于浮出水面。近日有媒体透露,国家发改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多年以来徘徊不前的公车改革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民进中央建议厅局级以下官员取消专车,然而,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改革方案,使得地方改革已经不可能走得更远。尤其是在目前现行的体制下,需要对整个公车改革作出新的调整。

可以看到,公车不合理问题已经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矛盾,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也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资源浪费。根据相关调研显示,每年一辆公车的运行成本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而且公车的使用效率极低,浪费惊人,同时存在着公车私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各地车改试点的实施情况来看,大致为三类模式: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为两种模式的结合。然而,就公车改革的实践而言,对于公车费用的认识存在着巨大偏差。公车费用本质上是因公务发生的,是公务费,而不是人头费,因此不应该“货币化”计入报酬。其实,货币化改革本身就存在着合理性问题熕缺乏一个科学、确切的依据,于是政府部门自身推出按“官阶”来定,官越大补得越多,从而陷入了官本位的老路。比如:目前珠三角地区,县处级的官员车补达到3500多元,而没有官职的就相当少甚至没有任何补贴。但是在实际的公务执行过程中,级别高的官员相对而言公务出行反而较少,相反越到基层公务出行越多,如此看来,社会上激烈指责货币化补贴是“变相腐败”,是有它的道理的。

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公车改革走进了一种泛货币化、官阶化的歧途当中。从我国实施公车改革以来,所有的改革方案都是上级逼着下级改,改的是基层,还没有改到局厅级干部。从上下级政府关系看,改革必须从上级开始,至少也是上下级同步。事实上,就我国各地已经实施的公车改革试点来看,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直都是政府部门自身在推动,缺乏社会的参与,造成官员花钱没有依据,使得支配财力的公共权力私有化。公车等职务消费与行使权力联系在一起,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公务消费异化为权力消费,预算形同虚设,成为领导膝下的“婢女”,没有任何约束力。

应该承认,针对公车管理及使用的制度基本上已经完善,比如:政府对公车配备和使用、吃喝接待、会议开支、学习培训、出差出国等等,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却没有任何效力,最后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当前改革的问题关键是要确保制度如何得到执行的问题,而目前的实际是,即使有相关规定和制度也毫无约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监督和透明度。对违规谁来制止,谁来监督?像现在这样,一把手签字了,财务敢不给报销吗?出了问题谁出面,追究谁的责任?因此,政务公开、财务公开、财政公开,非常关键。

当然,还应该注意,造成我国公车改革始终无法有效推进的最深层次原因在于特权文化。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特权意识根深蒂固。现在的官车像过去的骑马、坐轿一样,什么级别坐什么样的轿子煿娑ǖ檬分具体。今天的官场文化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是,官员配公车俨然成为官员福利待遇的标志。公车改革遇到既得利益官员的阻力并非我们所能想象,极有可能的是,一任强有力的领导用车补进行赎买的方式推行公车改革,但到下一任领导手上,公车又是“春风吹又生”。在公车配置上,不仅是一个解决交通的问题,特权意识的力量非常大。

就目前我们的状况而言,公车改革的最终目的不是没有公车,而是要让公车能够更好地行使公务活动,有效遏制公车私用、公车滥用,削减行政成本,推动建立节约型政府,实现公共利益。所以说,从公务的本身来推动公车改革,让社会参与进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监管的制度才是最重要的改革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