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影院五月色播:“摩挲那些会疼的词”——品读赵树义作品札记 - 白河书苑 - 南阳网 南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55:45

“摩挲那些会疼的词”

                ——品读赵树义作品札记   

之一

    最近,有些惧怕城市的生活,尤其是上海教师公寓的大火,使我有了高楼恐惧症。忽然感觉到,在我们这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农业城市,那些一夜之间冒出来的高层住宅,是否能够给居民以安全感?面对满街拥挤的人群和喧闹的车流,有些隐忧的无语。
    这还是与我潜意识里,向往乡村生活相关。刚刚看到了赵树义兄更新的博文,《摩挲那些会疼的词》被《黄河》杂志选用十章,读到“难道城市就很博大吗?”“我,我会用我剩余的时光,一点一滴地把那些沉淀下去的东西打捞起来,像摩挲一个个词一样,慢慢把它们擦亮。”这两段时,我沉闷已久的心顿时被“擦亮”了,于是我在后面留言道“城市的博大,仅仅存于形式,真正有博大胸怀的,在于乡村,无论是土,无论是人。 可是近水、近村的生活,似乎只能是理想化,或者少时的记忆了。”
    此时,在我的书桌上,安静地摆放着两本书。一本是《且听风走》,一本是《低于乡村的记忆》。收到山西知名作家赵树义老师这两本书的那个晚上,我也是这样,把两本书摆放在书桌上,静静地望着素朴的封面出神。脑子里浮现的是在宛城与赵兄的短暂相聚,对于“三晋文化”、“五台寺院”,赵树义如数家珍,侃侃而谈,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其间,还指导我“股市看盘”,更让我于惊喜中受益。从而感知赵老师大气超然,重情重义,博学谦敏的人格。
    之于乡村生活的记忆,于我来说极其短暂。在苏北农场出生,6岁回到宛城,留下的记忆就十分肤浅了。然对于乡村的空旷、民风的素朴却一直是记忆犹新。而今,于赵树义诗文中“且听风走”、“追忆乡村”,正符合我近年来的心境。虽然地域不同,然同属中原文化一脉,植根于黄河文化的气息,还是自书中扑面而来。

之二

    《且听风走》是赵树义一部诗歌、散文、小说合集。在该书后记中,赵树义这样写道“细细回味,写作的确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也曾经是我生命中最有意味的一件事。爬格子就像打麻将一样,同样的折磨人,同样的让人着迷。于我而言,放弃爬格子去打麻将体验的是同样的活着,二者或许还是两件相得益彰的事。”这种“临界的妙不可言的快感”被他称作为“神秘的变化”,叫做“零度叙述”。不由让我想起了自己痴读《射雕英雄传》,痴迷《传奇》游戏的那些岁月,谁能说当时没有获得十足的快乐呢?而写作,便是这样一种执迷不悟的刺痛与快乐。
    《且诉且休》为该书的散文部分。在10余篇散文里,赵树义初步记载了一个属蛇的少年的成长历程,即作者本人出生、求学的经历,对于童年、村俗、祖父母、同乡的亲情;还有对于黄土高原的眷恋与少年的梦想。文中,密布着诗化的语言和成长的快乐。在《一种散文》中,他这样说:“我穿过黄土高原的腹地,我的目光投向矮矮的窑洞和纵横的沟壑。时间通过雨水把自己的痕迹嵌进土地,那沟壑深刻如一道道伤口,你无法想象那是水的杰作,你更无法描述那沟壑里流逝的岁月。……它远远望去像一张地貌图,一部断代史,”赵树义把散文创作看做是“客观地呈现阳光和植物的生存状态,”把散文艺术看作是“一种矮壮植物,一片不显山不露水的沙棘地带。”体现了他淡定、自然的创作态度。
    《且行且止》为该书的小说单元。赵树义老师是名副其实的“三栖”作家。写起短篇、中篇、长小说来亦是得心应手。从农村生活的中短篇到搓麻、股市生活为主线的中长篇,题材多变,风格迥异,笔力浑厚,为读者展示了不同侧面的时代生活。
    《且续且断》为该书的诗歌部分。相对来说,我在博客上读赵老师的诗歌要多一些,对于这一单元,更有亲切感。赵树义无愧于“化学家”,化学专业的禀赋给予他“点字成金”的本领,那些普普通通的文字在他的诗行里,常常于不动声色中闪电般、刀锋般灼痛我,促使我阅读下去,深深地体尝,宁静地思索。08年以来,我是为赵树义“某或者某”汉字系列所吸引走进他的博客的,如今读他的早期诗歌,同样感受到赵树义对于汉语词汇的敏感、哲思与纯熟。他这样写家乡秋天的旷野:“并拢或展开/丘陵或山峰/家族的林带到处飘荡着/泥土的湿漉和树木的气息”;他这样解说词语:“词的内核是五谷、泥土和空气/词语的过程是性和爱的水乳交融”;赵树义还写有《无题一百首》诗系列,这一部分着重于心灵体验,他从电影、音乐、爱情、季节等生活特质中汲取素材,从中提炼出个人理想生活、思想境界的感受与思维,寄寓着个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追求。他静静地述说:“等岁月老了我们到一条河边走走/还有什么风景会比这里更心情平静/坐在春天里说一说秋风的事/坐在秋风里说一说树的事/风吹雨打过的躯体空阔而迷人/歌唱或活着只是生命的一种本分”。在《且听风走》一诗里,他这样超然地吐露着自己的人生态度:“时光的瓦砾在手背上篆刻碑文/石头随水而走/…风的流沙正从肩头滑落/…坐上城墙/且看雪歌/且听风走/…坐在城墙的边缘/问过路的风/是否/还认得从前的雪”;这使我想起了王维《桃源行》中的句子:“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size=+0],行尽青溪忽视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且听风走,体现了树义兄追寻从俗事中解脱,追求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隐逸沉寂的人格境界。读赵树义近年来创作的大量诗歌,我也同样感受到他追求隐逸文化,追求自然美,人性美和精神美的非凡气韵。这方面,一是厚重古朴的三晋历史文化的滋养,亦是个人之于生活的透彻感悟与深刻探求使然。

之三

    《低于乡村的记忆》是赵树义老师2010年刚刚出版的散文集。相对于《且听风走》的散文篇目来说,该书视野更开阔,内容更丰厚,语言更成熟,形成了“赵体”散文的独有特色。就我个人感觉来说,与我们南阳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的周同宾先生的散文集《皇天后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是同样写乡土散文的,二是写了乡村生活的多个侧面,三是语言的纯粹与凝练,有鲁迅散文风骨。

   去年就曾在赵树义的博客上看到过这部书的文稿。当时看到标题,眼睛就为之一亮,记得还有书法家题写的书名,那带有古隶的字体最为我所钟爱,虽未见到书,仿佛已嗅到那幽香。如今终于成书,成为博酷书系中的优秀作品,相信赵兄亦甚为欣慰。这部书装帧朴素而精致,编排体例明晰,便于阅读,完全不同于网络浏览的感受,摩挲于手里,对于汉字的虔诚便油然而生。

    “16岁上大学,专业是化学,却恋上了诗歌,并以‘叶绿素’为笔名创作并发表作品。大学毕业分配到化工技校任教,不久又调入人民代表报社,先后任副刊编辑、部主任、副总编、总经理、副社长。他的人生是丰富的,一如他的诗歌和散文”,在该书序文中,作家李杜先生为我们这样介绍赵树义。在自序里,赵树义这样写道:“每个诗人都是自己的羊,都是自己的牧羊人;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山坡,都有自己的青草,都有自己通向这道山坡的路径;每条路径都秘不可宣,一千只脚踩出的只能是一千个不同的脚印……做自己的羊,守住自己的山坡,吃自己的草,长出自己的毛,难道还不够好吗?”“还是守护好自己的文字吧,就像守护好自己的呼吸”,赵树义如是说,以匍匐之心,以一个文化人的真挚良知,以一个纯粹的写作者,传达着对这个世界的悲悯情怀。

    在首篇散文《温暖的手掌》中,赵树义这样描述他的出生地:“村上坐北朝南,背后是岸,村前是岸,岸底是地,地边是河,河南是山,山腰依山而建着三座四合院,那是赵家的祖居,叫南坡,我家就是从南坡迁到村上的……我一直觉得,那些村庄就像五棵树,自生自灭在岸上、坡上和湾地,生长和衰老;就像五根手指,不管风吹日晒,自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生之地就像一只手,生长在我的记忆深处,触摸着我的乡情,在我童年里她是粗糙、嶙峋的,而此刻却流水一样温柔。”这靠山亲水,自然静谧的墟落养育了作家赵树义,也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在这部散文集里,赵树义的笔触逐渐走出了个人化主线,把浓墨指向了乡村的各色风物,为我们展示了农村的多彩画卷。他写《沟壑观察》,诠释着黄土高坡的层层叠叠,曲折纵横;他写《仓廪里的光线》,以大段的篇幅写晋东南民居,写农家储粮习俗,写神秘的大队库房,写铺满密密实实麦子的战备粮库,写稷王庙,写大佛寺。他还写家乡山坡上的植物,矮矮的醋柳林,淡淡清香的艾蒿,一只野果,一径草,一抔土,还有小山村的四合院,露天电影和乡村庙会,都能勾起他深情的回忆。是啊,家乡永远都不是空洞的概念,它总以那些具象的地貌风物、人事风俗存续于我们的记忆中。在该书重要篇目《看见或看不见的尘埃》里,赵树义以34章小品文的形式,如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般,记述了之于乡村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一行行滚烫的词句,隽语,饱蘸着浓郁的情怀,堪称全景式的故乡风物志。

    读着20章《摩挲那些会疼的词》,我感受到赵树义秋雨般的悲悯,国王般的孤独和桀骜的尊严。它们,都摩挲着我的心跳,丈量着我的距离,让我在寂静里,如一片秋叶,飘飞着,寻找自己的栖息地。想起了自己的诗句“我没有看见水,我已在深深水中”,“似如一个窖藏的指令,刷新前世的约定”,也许,我注定要做一个网络旅行者?

    诗无达诂,文无定法。关于文学态度,赵树义这样告诉我们:文字修炼的基本功是时间+悟性,培养耐心,修习悟性,这是每日要做的功课。而做好这两门功课需要做到:第一,安静写作;第二,干净写作;第三,沉静写作;这三条自律性的定律,为我所激赏和尊奉。

    赵树义兄诗歌创作颇丰,且撰有多部系列。在博客上不断看到他勤勉励志、沉稳前行的步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有第三部、第四部好作品问世;能够追随赵兄的文字,分享那一份静思和秋收,当是我独自的快乐。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只能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载下近段品读赵树义作品的感觉、感知、感悟,这对于我个人学习写作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感谢树义兄文字中这些越擦越亮的词,以及透过这些词给我传导过来的哲思冥想、人生况味。它们,将伴随我走过今后无数个月明星稀之夜,温暖我静夜中的烛光。

   

     皇皇 写于2010年11月18日13时—19日13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