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进眼睛会怎样:杂感:对硕士生们的3点小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18:36
最近,连续收到好多硕士学生的询问,有几个是关于论文开题的,也有关于竞赛的,还有关于课程作业的。我这里仅仅提一些小建议吧,有用没用,读者自己斟酌。

(1) 不是宏大叙述和微观视角的矛盾

有的同学在我的回复中看到我不断地在质疑他们的选题,希望更加具体一些,也许会以为我在单纯质疑他们的宏大叙事。其实,我是在质疑他们选题的可操作性。写个硕士论文,如果写上三年,还不如去读博士。因此,硕士论文说来道去,是对某个话题的基本综述。若是学生写出了洞见,很好;没有洞见,只要综述详尽,比较准确,把握住了话题的脉络,基本可以过。即使这样,你也能看出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去完成一篇好的综述并不容易。假如你从大一到大五,都没有关注过“日常性”,现在,因为看了坂本一成的建筑作品展,想写一个硕士论文是关于日常性的,不是不可以,就是你得掂量掂量这个话题可能还存在着多少工作量?该读多少?思考多少?访问多少?才能够完成这项任务。否则,你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弄出一个像样的论文来,多半就是在拼贴。而拼贴来的论文,于日后学术上的思考,并不会形成连续性(当然,仅仅拿个学位去找工作是另外一回事。那样的话,其实,更应该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课题)。

选题大小,总归跟你的能力和过去的积累有关。有本事的人,写宏大叙事的题材也无妨;若是想早点毕业,同时又能学到一点东西,还是问问自己,过去5年都干了嘛?过去20年都关注嘛?这样的反问往往是有益的,总会有出乎你自己预料的反省的。比如,有人喜欢吃,喜欢做菜,那就研究研究烧菜的厨房和餐厅吧。为什么不呢?谁敢说在居住建筑里,厨房和餐厅不是我们如今迫切需要研究的空间呢?

(2)。一定要能够多跑现场

那些找不到好题目(从论文,或是到设计)的同学应该去把五十岚的两本《日本建筑师毕业设计》拿来好好瞧瞧。这些都是如今成为了大师的日本建筑师做硕士论文时的选项,有大有小。妹岛的论文是出了名的,是关于柯布建筑中的曲线研究。我们如今看到,她的硕士论文的兴趣和当下的建筑设计中的常规手法,算是有着清晰的绵延。再看看塚本,一个窗子,人家都研究几十年,专门去写窗子所经历的风霜雨雪和人的行为模式。你可以说,这些日本人太细腻了,咱们学不了。那总有一点是最该学的。日本建筑师写论文的时候,特别是写别人作品的时候,几乎都尽可能地把图纸资料、文字资料收集全,解读,然后,去现场反覆地揣摩和观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55164/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245799/

看看我们的硕士论文,写意大利的城市,却没有实际体验过意大利。那么,为何要选一个自己没有可能去现场体验的城市或是建筑呢?为什么不写写你身边可以体验和揣摩到的建筑呢?假如你没有金钱和签证让你去写老沙里宁的赫尔辛基火车站,为什么不写写杨廷宝当年在沈阳设计的沈阳老北站呢?那个房子也不错呀?为什么总觉得外国的案例更好呢?

就我个人的体会,跑现场的学习,也许是硕士阶段最为宝贵的经历了。这是看上去傻,实则受益无限的方式方法。

(3) 自我的对话

我偶尔会收到学生的提问:你看我是不是该学城市设计?是不是该学建筑史?是不是该学习建筑?对于这类提问,我心里很惶恐,生怕误人子弟。

问这类问题的同学,我不太清楚心里是怎么想的。第一,这么重大的人生问题,怎么可以盲目地交给别人替你决定?第二,自己在提问这类问题之前,都做了怎样的调查?是到了实在不行,非得别人替你解答的关口吗?如果没有,为何不在提这么重大的问题之前,自己先过过脑子,去实地看看?

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启动”学生内心自我对话的能力。这不是说不需要讨论,不需要听同伴和老师的意见,而是首先要过脑子,自己问自己,自己答自己,自己疑自己,自己肯定自己。。。。。。很累。对吗?可这正是学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