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幻影旅团哪个牌子:玉中书法修辞学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7:55
 书法修辞学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常被人们津津乐道。伴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理论也层出不穷,诸如《书谱》、《书断》、《艺舟双楫》等对书法论述精到,这些理论是书法理论家写评论的重要资料,也是学书者实践的指南。然而我们读过这些理论之后却很难找出理论家们欣赏书法的统一视角,像“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类模糊的评语实在让我们难以理解。这使许多书法初学者学习书法摸不清方向,觉得书法神乎其神,玄之又玄。如果我们能从书法修辞学的角度来分析书法问题,这些看似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书法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书法创作的“表达效果”问题,文章以修辞学为切入点,通过汉语修辞手法与书法创作中的创作手法的对比,归纳总结出几种书法修辞技法,在汉语与书法之间架起一道“修辞学”桥梁。本文讨论了书法作品中存在着类似汉语修辞手法的书写技法,并称这些手法为“书法修辞技法”。这些手法的归纳是对书法创作技法研究的一种尝试,书法的“表达效果”是书法修辞学研究的核心,这为书法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书法修辞学——技法篇(夸张)

    书法修辞学中的夸张与文学上的夸张目的一样,都是让对方对于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中国书法发展到汉代已经具有较明显的艺术性,书法的书写才初步在抒情方面有所体现。汉隶的笔画的波碟起伏正是书写者心境变化的微妙体现,在书写上已经由先前的中锋行笔,笔画圆如玉箸,藏头护尾转变为笔锋中侧兼用,行笔有轻有重,蚕头雁尾,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大发展。汉代隶书作品中有夸张手法的应用,如汉代的《张景碑》,此碑现存200余字,作者用笔婉转,结字严谨,是学习隶书的较好范本。当我们看到这本字帖时,我想我们印象最深的一个字大概是倒数第二行的那个“府”字,因为这个“府”字的竖钩长拖直下,足足占了三个字(纵向)的空间,并且笔画加粗几倍,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怎能不给我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种现象在汉代简牍中更是屡见不鲜,有些笔画波碟尤为明显,特别是一些笔画长拖直下,占据五六字的空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自汉代以来,书法的夸张在各种书体中都有所体现,不同时代的书法家都在书法作品中留下巧妙运用夸张的优秀作品。在草书方面如汉代的“草圣”张芝、唐代的“草圣”张旭、怀素和尚,行书方面如颜真卿、杨凝式、“宋四家”等。行书创作中运用夸张会使作品节奏更加跳跃,如颜真卿《瀛洲帖》中的一个“耳”字,竖画从卷首长拖至卷尾,这个字着实吸人眼球,引人注目。又如苏轼《寒食帖》中的一个“纸”字竖画的长拖笔,潇洒利落,给人以干脆清爽之感,这些都是某一笔画的夸张。至于字的大小夸张亦可由《寒食帖》中看到,如“万里”等字与“途穷”等字的大小相悬,亦是一种夸张,至于单个字造型的夸张,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宇宙”二字,“宇”字上下伸展,“宙”字上下压缩,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又如“左右”二字,亦是运用此法。  
    夸张是书法修辞格中最突出、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创作手法,应用得当则妙不可言。当然,我们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不宜处处追求夸张,不思考创作的效果,处处夸张只能会适得其反,正如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多加思考,力求做到自然、得体,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附件

汉简书法中的夸张.jpg (133.31 KB)

2010-5-22 17:15

颜真卿书法中的夸张.jpg (123.59 KB)

2010-5-22 17:15

怀素书法中的夸张.jpg (39.47 KB)

2010-5-22 17:15

米芾书法中的夸张.jpg (34.83 KB)

2010-5-22 17:15

   


书法修辞学----技法篇(借代)

     借代是汉语修辞学中一种典型的修辞手法,它是一种以人或物的某一个方面来代表整个人或物的手法。王希杰先生在其《汉语修辞学》中这样解释:“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不用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同它具有相关联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如果同样从这种角度理解,我们很难给书法修辞中的“借代”下一个定义。在书法艺术中也有人曾经提出过“借代”这一概念,并作了一定的研究。比如黄淳先生等主编的《书法篆刻》一书中就提出了“借代生姿”这一创作手法。文中写道:


    狂草为了简省笔画,往往有上下两个字合用一个笔画互为借代的手法。如“草圣”张旭《古诗四帖》中“运王”两个字,“运”字的走之旁与“王”字的第一横合而为一,互为借代。再如怀素《自序帖》中的“献兹”两字,“献”字右边的“犬”下点与“兹”字上起笔的两点互为借代,使二字的姿态极为生动,同时又加强了狂草所极力追求的连贯感。


    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借代含有“借用”的意思,另外这种借代是一种“互为借代“的方式。这应该算是书法研究者从书法修辞学的角度对书法的一种理解。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书法中的“借代”,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早就在民间的书法中巧妙的运用了这种创作技法。我们现在还能从农民家里张贴的对联上看到运用“借代”手法创作的“升斗”,所谓“升斗”就是一种把一些美好的期盼和愿望写在一个棱长大小约为3-15公分不等的菱形(农村俗称“麻叶块”状)红纸上,内容一般为“五谷丰登”、“招财进宝”之类的吉语。在这种“升斗”中有不少作品就是运用“借代”手法写成的,比如“招财进宝”、“黄金万两”、“日进斗金”、“看见财神”、“福禄寿禧”等等,这些巧妙运用“互为借代”手法创作而成的“升斗”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丰富的联想力。


    在书法中还有另外一种借代,这种借代具有一种“组合”的意味。明代有名的清官海瑞在为祝贺其母亲七十寿辰时为母亲写了一个“寿”字,我们乍看这一幅作品与普通的“寿”字作品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仔细品味,不难发现这个“寿”字是由“生母七十”这四个字相互组合而成,这幅作品也同样是用了借代之法,让人看了别有一番趣味,这种借代是有别于上面的借代,它是以“生母七十”四个字组合起来代替一个“寿”字,表达的是双重的含义。


    明代画家朱耷的题名很耐人寻味。朱耷是朱元璋的后裔,然而他却生逢乱世,遭遇并经历了国家的灭亡,他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朱耷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书法与绘画上,他想以此来摆脱内心的痛苦,最后终于在书法上做出了杰出的成绩。朱耷的号是“八大山人”,这是一个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熟知他的字号,却没有思考朱耷的号里面到底包含的是什么内容。我们如果仔细看朱耷书法和绘画上的题名,不难看出“八大”二字合起来看起来似“笑”非“笑”,似“哭”非“哭”;而“山人”二字合起来恰恰好象是一个“之”字,四个字合起来就是“笑之”或“哭之”。朱耷取号“八大山人”是向人们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江山改易,故国不堪回首,亲人生离死别,生活的道路坎坷不平,此时的他是笑还是哭?


    借代手法常存在于小幅斗方或行草长卷中,运用巧妙可使作品绚丽多姿,增添了作品独特的韵味,这一创作思维为不少书法家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书法家们通过自己丰富的联想创作出了不少别具特色的作品,让我们耳目一新,这种作品成为书法中的一个亮点。


 

附件

张旭书法“运王”二字的借代.jpg (65.63 KB)

2009-8-31 10:45

怀素书法“献兹”二字的借代.jpg (92.03 KB)

2009-8-31 10:45

八大山人签名的借代.jpg (6.33 KB)

2009-8-31 10:45

宋徽宗“天下一人”的借代.jpg (23.7 KB)

2009-8-31 10:45

海瑞“生母七十”借代.jpg (119.41 KB)

2009-8-31 10:45

民间“升斗书法”.jpg (41.45 KB)

2009-9-4 15:35

黄道周签名中“黄““道”二字的借代.jpg (48.02 KB)

2010-3-29 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