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的歌词:冰岩作坊博客聚合 ? 笛声悠悠*丁亥年 ? 从陶笛,埙谈中西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50:24
这是一篇个人日志。
是作者独特的感受,虽简单,但引人思考。


从陶笛,埙谈中西文化
提交: September 19, 2009, 7:55pm UTC

埙是陶笛的祖先。

埙用陶土烧制而成,是中国古代八音中“土”的代表性乐器,古代常与篪一起用作宫廷雅乐演奏。埙一度失传,本世纪八十年代才由重新研制成功(可惜它的伙伴篪自南宋后已经失传几百年了)。贾平凹先生曾经以“吹土为声”来形容这种乐器。埙的声音浑厚低沉,凄婉动人,适合演奏古曲,我见过埙与古琴合奏的《流水》《秋江夜泊》《平沙落雁》,效果很好。

陶笛则是意大利人从古代中国见到埙之后回去仔细研究仿制而来。陶笛能比埙演奏更多的音阶,然而形状变得比较奇怪,演奏13音阶的陶笛形状如潜水艇,个人认为并不好看。六孔与七孔陶笛与埙的形状类似,但形状更扁平,声音更清脆一些。

我买了埙,也买了陶笛。两者风格完全不一致,以双方的经典曲目比较来看:埙《风竹》《楚歌》《哀郢》几乎都是表达悲伤情绪的曲目;而陶笛《森林狂想曲》等等都是节奏欢快,这与两种乐器不一致的音色有很大关系。

为何都用陶土烧制而成却差异如此之大呢?我认为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南怀瑾先生就说过,中国文化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天人合一。我们观察中国古代的乐器,不仅材料取自草木土石竹丝,而且声音能够让人感觉到带着自然的气息,能够和周围环境完美的融合。中国的乐器很少有乐谱,即使后来出现的乐谱也并不十分严谨,相当程度上依靠演奏者自己的领悟。

而西方文化则严谨刻板,我们观察西方的乐器,会发现大多数用金属制成,对音阶的严格要求使得乐谱非常完美,演奏者能照着乐谱完全复原初始的创作,然而总让人觉得过于冷冰,金属感更为强烈,有时候让人感觉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

还有一个区别,就是中国的音乐与中国文化的其他部分比如绘画,诗词,易学都是不可分割的,而在西方音乐中我们却发现它们与其他学科联系甚少。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中国的文化是整体的,西方的文化是部分的。

因此,目前中国民族音乐的衰落是必然的。那些自小就练习各种乐器的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即便演奏的再好,失去了中国文化的灵魂指引,便再难以出现流传千古的优秀曲目。甚至有的演奏家直接用中国乐器来演奏西方曲目,这就更加可笑了。这一现象同样出现在中国的绘画文学等传统文化领域。

话说回来,西方音乐的基础十二平均律还是来源于中国,包括很多西方乐器都与中国乐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典型的例子比如笙与萨克斯。西方人改造了中国乐器,使之更加严谨,更能完美的用乐谱音符描述,然而却让演奏者失去了自己的灵感,失去了与自然维系的纽带。

从其他领域我们也能发现这种差异,比如西方的科技文化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却给自然界造成了难以恢复的破坏,以至于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时候再想起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哪边才是正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