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腰是什么意思:微公益:中国慈善事业的新拐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19:27

微公益:中国慈善事业的新拐点

(2011-03-14 21:43:33)转载 标签:

李厚霖

微公益

日本地震

微博打拐

捐米

文化

分类: 爱者无痕

日本附近海域发生9.0级大地震,与以往大灾难不同,第一时间得知这个消息不是通过报纸、通过某官方媒体,而是来自Twitter上从未谋面也不知姓名的某用户。地震后,从东京发出的Twitter数量瞬间达到了每分钟1200条,而由此引出的祈祷、援助信息更是不计其数。

这或许就是互联网的神奇之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中心,每个人也都可以发出援助的集结号。而正是依托互联网这个全球性的平台,一些小的善意之举正慢慢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比如下面这个事件:

广西昭平县走马乡的佛丁村小学,围墙坍塌、厕所简陋、操场破烂,全部完成校舍修缮还需要12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某网友发帖求助,希望以一支铅笔为该小学换到价值12万元的校舍。令人惊讶的是,仅仅半小时后便有网友以明治巧克力换走了这支铅笔,接着,第二个网友用电饭锅换走了巧克力,然后电饭锅又换成打印机……最终筹款158000元,换来了广西佛丁小学的新校舍。

1支铅笔换来价值12万元的新校舍,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但事情就这样真实地发生了,甚至连一些知名人士也都参与了进来,演员姚晨为此还捐出了《潜伏》中翠平用的烟袋锅。

类似的事件很多,有的网友称之为互联网创造的奇迹,并赋予它们一个专业的词汇——“微公益”。

何为“微公益”?国内某网站给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解释:“写一篇微博等于捐1粒米,2500粒米约等于一两米,13亿粒米约等于26吨米。这样,13亿粒米就能够让160位灾民吃上近1年。”该网站承诺网友发一条微博即为灾民捐出1粒米,目前已捐477.5kg。(截至本文成稿时)。可见,“微”并非微弱的意思,而是一种积少成多、聚米为谷、聚沙成塔的公益精神,如同古人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近几年来,中国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一直争议不断,人们抱怨没有成熟的慈善环境,没有非常透明的体系,缺乏有公信力的民间组织,所以慈善更多被认为是“有钱人”的事情。一些发达国家从事公益的人占就业总人口的10%,而我国的比例仅是0.7%。南方周末评论员笑蜀发文感慨:“如果说我们的社会曾长期被物质匮乏所困扰,那么今天,我们主要是被爱的贫困、善的贫困、价值的贫困所困扰。”

“微公益”的出现无疑是一个转折点。“微公益”门槛低、负担轻、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最重要的是,它还能通过影响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形成人人皆公益的社会氛围。其实中国人自古就不缺乏“善”的本质,只是缺乏“善”的表现。当“你今天吃饭了吗”的寒暄变成“你今天捐米了吗”的问候,这种本质的“善”便会源源不断地、细水长流地被激发出来,如此,才能带来爱的重建、善的重建、以及价值的重建。而这才是全民公益的精髓。

在近期很热的“微博打拐”事件中,这种“善”便成了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随手拍照、举手之劳,却让数个家庭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孩子。即使寻子成功的当事人,亦不敢相信,多年努力未果的团圆梦,竟通过微博实现了。当然,也有人指出这样的形式无监督、无规范、无公信力,在法律上处于模糊地带,同时也让各种谣言丛生。抛开这类技术型的问题,“微公益”对人性的唤醒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网友随拍的乞丐儿童发到网上以便公众辨认

 

常言道,这个世界的改变不是靠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英雄站起来振臂高呼,世界就能改变了的世界。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得更美好,是源于社会中每一个人做的一点点。显然,“微公益” 已经在不知不觉间,给每一个人发去了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