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肉能吃吗:英文版《中国教育家》群英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42:27


2010年6月4日,国际出版发行公司“General Books LLC”编辑出版了英文版《中国教育家》(英文书名《Chinese Educators》,见图),内收胡适(Hu Shih)、周侗(Zhou Tong)、黄现璠(Huang Xianfan)、任之恭(Chih-Kung Jen)、易作霖(Yi Tso-Lin)、黎拿加(Nagar Lai)、束星北(Shu Xingbei)、钱伟长(Chien Wei-Zang)、林家翹(Chia-Chiao Lin)(按书封面英文名先后顺序排名)等一批中国教育家。除书封面列名之外,书中还收有盛宣怀、马相伯、蔡元培、张伯苓、于右任、马君武、蒋梦麟、陶行知、傅斯年……等人传记。现介绍书中所收部分人物简历如下(以出生年先后为序):

(书封面)

周侗(Zhou Tong,约1040年~1121年),北宋末年之武术大师,武术教头,以善于箭术闻名,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在《说岳全传》中说他是南宋将领岳飞的武术师傅。在他收岳飞之前,还有几个徒弟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大徒弟是梁山泊的第二把交椅“玉麒麟”卢俊义、二徒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从前周侗的职务,传给了林冲)、三徒弟是射死晁盖的曾头市教头史文恭,另外还有说法说“行者”武松是周侗的不记名弟子。1345年,元朝丞相脱脱完成496卷的《宋史》,其中的第365卷为《岳飞传》,由岳飞的孙子岳珂所著,书中提到:“射与周侗,尽其术,能左右射。侗死,溯望设祭于其冢。”周侗年老后辞官,在刘光世幕府做过一段幕宾,刘光世军驻河南,因此得以在汤阴县收岳飞为徒。传说岳飞受周侗翻子拳真传,并加以发展,开创鹰爪翻子门。传说周侗还是卢俊义、林冲、史文恭的武术师傅,这种说法来自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钱彩所著的《说岳全传》,而《水浒传》中没有提及。武松是他的徒弟的说法来自扬州评话《武十回》。传说中他的二师弟是《水浒传》中祝家庄的教师栾廷玉,小师弟是梁山好汉病尉迟孙立。还说他年轻时得到包拯的赏识提拔,进入军中为军官,后担任京师御拳馆教师,和名将宗泽交好。卢俊义、林冲便是这一时期的徒弟。武松打虎之后县令派他送虎骨入京,武松得以结识周侗受其点拨。老年辞官,在驻河南汤阴县的刘光世幕府做过一段幕宾,得以收岳飞为徒。现代武侠小说《铁臂金刀周侗传》中说,周侗是陕西独角村人,有一妻一子。妻子早亡,儿子周云清随卢俊义征辽时战死。《说岳全传》中说周侗收岳飞为养子,但《岳飞传》中未提及此事。周侗是武学大宗师,师承少林派武师谭正芳,精通多门武功,尤其对枪法,人称“枪神”。据说至今还流传有“周侗拳”,和奉岳飞为祖师的形意拳相似。根据裴锡荣、李英昂所著《河南正宗形意拳》,戴龙邦大师“于乾隆十五年为‘六合拳’作序云:‘岳飞当童子时,受业于周侗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
(周侗)


盛宣怀(Sheng Xuanhuai,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创始人,实业家。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字杏荪、幼勖,号愚斋。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清朝的官员,与李鸿章有交。1870年盛被李鸿章招入其幕府,受到李的赏识,第二年升任知府。1871年畿辅大水,盛康捐助衣物粮食,由盛宣怀购买并运到天津散发,这是盛宣怀第一次从事慈善事业。1872年他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被李鸿章采纳,李鸿章委任盛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这是盛办理轮船航运的开始。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营业,盛宣怀担任会办,从此他开始正式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1875年李鸿章又委盛办理湖北煤铁矿务,从此盛又开始办理矿业。1879年盛建议李建立电报事业,李采纳他的建议并任命其负责,1881年盛宣怀被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的总办,从此中国进入电讯业。光绪九年(1883年)盛宣怀督理天津海关,他挪用海关钱粮来资济电报事业,混淆各个部门的经费,因此受到处分,但因多方说情未被降职。这一年他利用电报成功打击胡雪岩的事业,使得胡雪岩一夕破产。1892年起,他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开办华盛纺织总厂。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盛宣怀还创办了天津北洋学堂二等学堂,1895年10月2日开学,是全国最早的公立中学,学制四年。现为天津市海河中学。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这是交通大学的前身。同年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并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1898年,盛开办萍乡煤矿,并在1908年将它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1905年盛宣怀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同年他将他手下的铁路大权让给唐绍仪,这是以唐为首的、在北洋政府初期权力巨大的交通系的开始。1907年,盛宣怀奉召进京,次年任命为邮传部右侍郎。1910年袁世凯被免职后,盛宣怀受到重用。1911年,升为邮传部大臣。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盛宣怀请袁世凯出山,同时他遭到了各方的谴责,许多人责怪他的收路政策导致了动乱,盛宣怀被革职,永不再用。盛逃亡日本。1912年秋,中华民国建立后,盛宣怀回到上海,在上海租界中继续主持轮船招商局和汉冶萍公司。盛宣怀支持袁世凯,二次革命时他希望袁能胜利。1915年日本曾试图拉拢盛,但遭到盛的拒绝。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病逝于上海。
(盛宣怀)


马相伯(Ma Xiangbo,1840年4月17日~1939年11月4日),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政治活动家,震旦学院、复旦公学、辅仁大学的创始人。原名建常,后改名良,字相伯,又作湘伯或芗伯,教名若瑟,晚年号华封老人。原籍江苏丹阳,生于江苏丹徒。父业医兼营商,已多代信奉明清时期由欧洲传入的天主教。清咸丰元年(1851年)就学于上海圣依纳爵公学(后徐汇公学),学名斯臧。同治元年(1862年)入耶稣会,研习文学、哲学及天文等。八年,升神父,在安徽宣城及江苏南京、徐州一带传教。十一年,任徐汇公学校长兼任耶稣会编撰。因遭同会之外国传教士猜忌,于光绪二年(1876年)退出耶稣会。由兄建勋荐于李鸿章,去山东调查矿务。七年任驻日使馆参赞次年至朝鲜任职。十一年,任台湾巡抚幕僚。十八年再度赴日本先后任长崎、横滨等地领事及驻日使馆参赞。二十九年,创办震旦学院(后改名震旦大学)于上海徐家汇,后迁卢家湾。因校政为法国籍耶稣会士所霸持,三十一年得严复等人相助取意“复我震旦”另创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自任校长,延请于右任、邵力子等任教。1912年民国成立以后,出任江苏都督府外务司长等职及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20年冬退隐上海徐家汇之土山湾,译著天主教书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并提倡民治及人民自救,发起组织中国民治促进会和国难会等。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同胞书》后,与沈钧儒、邹韬奋等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次年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时年已95岁,仍发表文章与演讲,勉励同胞共赴国难,人称爱国老人。1937年3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七·七事变后应李宗仁之请去桂林。1938年又应于右任之请移居昆明道经越南谅山一病不起,次年病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灵柩运回上海安葬于天主教公墓。生前译着甚多,后人编有《马相伯先生文集》、《马相伯国难言论集》。
(马相伯)


蔡元培(Cai Yuanpei,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中国现代民主主义革命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字鹤卿、孑民,号鹤庼。浙江绍兴人。清光绪年间进士,1892年补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编修,有深厚的汉学功底。1894年中日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立志举办新式教育。1898年起历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先后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光复会,亲任会长。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上海分部负责人。1907年赴德国留学,进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伦理学、文学等课程,接受进化论观点,主张教育救国。辛亥革命后回国,出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仿照西方教育制度建立我国近代的教育体制。1915年与吴玉章等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主持北京大学工作期间,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开拓道路,并实行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革新思想与措施不仅推动了北京大学使之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与中心,而且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1927年离开北京大学,先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北平图书馆馆长,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蔡元培教授毕生从事民主革命和现代教育事业,为之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中国共产党誉为“现代知识界的卓越前驱”。博学多识,对哲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有研究和建树,论著约300万字,都收入《蔡元培全集》。
(蔡元培)

张伯苓(Zhang Boling,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中国现代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建人、校长,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名寿春,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于天津,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优良成绩考上北洋水师学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全班第一名之成绩毕业,并被派往通济舰上实习。后来认识了中国知名教育家严范孙,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天津著名商业家王益德聘请他教家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学习国外教育制度,而前往日本考察。一年后,与王益德、严范孙将3人将严、王二家馆合并,成立敬业中学堂(南开中学前身),收有梅贻琦等七十多名学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学校迁往南开区,并更名为南开中学堂。民国六年(1917年)委托胞弟张彭春代管南开学校,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期间曾受教于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民国八年(1919年)天津南开大学正式成立,为中国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学,次年开始招收女学生,与北京大学同为中国最早招收女学生的大学。1919年至1948年长期担任南开大学以及南开中学校长。民国十二年(1923年)天津南开女子中学正式成立。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立天津南开小学。抗战期间率南开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共同担任联大常务委员、主持校务。1938年,张伯苓接办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蜀光中学,张伯苓先生四大金刚之首喻传鉴兼任蜀光中学校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原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因病去职,总统蒋介石电邀张伯苓出任行宪后的第一任考试院院长,张伯苓本欲推辞,但因经不起杜建时、陈布雷等人再三劝说,而接下此一职务。1951年,因患脑溢血,病逝于天津,享寿七十五岁。临终遗嘱敦嘱南开师生“拥护自由,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誓死抵制专制极权。”
(张伯苓)



马君武(Ma Junwu,1881年7月17日~1940年8月1日),中国现代教育家,翻译家,学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广西桂林人。早年就读于桂林体用学堂。1900年入广州法国天主教会所办丕崇书院学法文。1901年入上海震旦学院,同年冬赴日本京都大学读化学。在日本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先生。1905年8月,加入同盟会,与黄兴、陈天华等人共同起草同盟会章程,并成为《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同年底回国,任上海公学总教习,积极宣传革命。1907年赴德国,入柏林工业大学学冶金。首次翻译《共产党宣言》纲领,在民报上发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作为广西代表参与起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1912年出任国会参议员。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出国,再赴德入柏林大学。1916年获工学博士回国,恢复国会议员职。1917年7月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护法运动,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1921年任孙中山非常大总统总统府秘书长,并一度任广西省省长。1924年和冯自由、章炳麟等人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改组和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等三大政策。同年,马君武任上海大夏大学首任校长。1925年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被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除党籍。同年,应北京工业大学师生的五次请求出任校长。1928年创办省立广西大学,曾三任广西大学校长。1930年,应蔡元培之邀,马君武出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之职。1940年8月1日,在桂林雁山病逝。马君武后半生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先后任上海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中国公学、广西大学校长,时有“北蔡南马”(蔡即蔡元培)之称。马君武的一生中有许多“第一”:第一个广西自费留学生,第一个获德国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第一个翻译达尔文《物种原始》(即《物种起源》)的中国人,第一个从法文原著翻译卢梭《民约论》的中国人,第一任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翻译了大量的科学和文艺作品,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他还是南社诗人,著有旧体诗百余首。
(马君武)


蒋梦麟(Jiang Menglin,1886年1月20日~1964年6月19日),中国现代教育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六岁入私塾,十二岁入绍兴中西学堂。1899年随家迁往上海,入天主教学校读英文。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起,举家迁回余姚,在余姚城某校习英文、算术。1901年,到杭州一教会学校习英文,后因学潮全体学生离校。1902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前身为求是学院),改名梦麟。1903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次年中秀才。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1908年他考取官费留美资格,次年2月入加州大学,先习农学,后转学教育,1912年于加州大学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学。1917岁3月,蒋梦麟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即回国。1919年初,蒋梦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同时创办《新教育》月刊。自1919年至1945年,蒋梦麟在北大工作了20余年。1923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27年8月至1930年7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29年5月至1930年6月兼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商科)校长(建国后改名杭州商业学校,即现在的浙江工商大学)。还先后担任过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北京大学校长、行政院秘书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1949年赴台,1964年病逝于台北。主要著作有《西潮》(英文自传,后译为中文)、《孟邻文存》、《谈学问》、《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演进》、《新潮》等。
(蒋梦麟)


胡适(Hu Shih,1891年12月17~1962年2月24日),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胡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 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 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 刊。1932年 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 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
(胡适)


陶行知(Tao Xingzhi,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中国现代教育家、民主革命活动家。安徽朗县人,原名文浚,因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曾改名知行,后又改名行知。1914年留学美国,先入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市政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学,拜师于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7年回国后,供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先后任教员、教育科主任 和教务主任等,又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积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率先关注乡村教育问题,1926年发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等文章,认为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成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极为主张“一定要教育与农业携手”,建立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教育制度等。1927年,他在南京郊外晓庄创办了一所与旧教育分庭抗礼的新型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作为一个实验基地,晓庄学校着实为其实践并丰富教育思想提供了舞台。他的“生活教育”的思想,就在这一时间形成的。他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也得以实践验证和发展,并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等观点逐步产生环疑,乃至扬弃。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下令查封晓庄学校,并对陶行知发出了通缉令。为逃避追捕,他在友人的帮助下,东渡日本,次年初返上海,不久又联络一些校友和知名人士,创办"自然科学园",发起科学下嫁运动,主张把“科学下嫁给儿童”,“下嫁给大众”,并倡导编辑出版了《儿童科学丛书》、《大众科学丛、书》等科普读物。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严酷的民族危机,又一次猛烈地刺激了陶行知。他坚决主张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年底,他又发起创办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山湖工学团。参加者有工人、农民,接受军事、生产、科学、知识、运用民权、节制生育等六项训练。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他与沈钧儒、邹韬奋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被推选为执行委员。1936年初,他又发起组织国难教育社,提倡国难教育运动等,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1939年,他又在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的支持关怀下,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1947年7月在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和迫害下,陶行知在上海猝死,终年55岁。他是旧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由教育救国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典范。他逝世后,毛泽乐亲笔为他题写悼词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则称赞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他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天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普及教育三编》等。
(陶行知)


傅斯年(Fu Sinian,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人之一,曾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初字梦簪。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1909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由于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1918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风云一时。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过急”运动;不久退出学运,回到书斋。1919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1926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傅斯年写信给李石曾,表示赞同清党。从1928年11月起,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1929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傅兼任北大教授。1932年,他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政论文章,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1937年春,傅斯年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1月,傅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在政治上亲蒋反共,他出于维护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目的,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整制政风,反对“中国走布尔什维克道路”;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并多次去安阳指导殷墟发掘。他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期间,延揽一流人才,作出不少成绩。1950年12月20日在台北病逝。著作编为《傅孟真先生集》。
(傅斯年)


黄现璠(Huang Xianfan,1899年11月13日~1982年1月18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历史学界“无奴学派”开创者,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第一个民族学派“八桂学派”的创始人,壮族史学奠基人,壮学开拓者。原名甘锦英,广西扶绥县人,壮族。早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史学9年(1926 ~1935),毕业后赴日本留学于东京帝国大大学院,深造东洋史。1937年回国后,历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等大学史学教授,为壮族首位大学教授,终身讲授史学。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相继任命为中央民族访问团广西分团副团长、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委员、“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副组长;并先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1957年反右运动中,受到批判,1958年2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做出决议:“罢免费孝通、黄现璠、欧百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职务”,因此被错划为中国历史学界头号大右派。1979年平反后,先后兼任第一届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顾问、第一届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病逝于桂林。黄现璠于1932年兼任北师大教育研究会助理干事期间,便开始了对教育的研究。他认为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人格的塑造,而知行合一为高尚人格形成的基础。他一生长期在高等院校第一线从事史学教育。1981年夏,黄现璠在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的支持下,在桂林创办“漓江业余大学”,担任校长,相继开设了历史、语文、工业会计管理、商业管理、中医、土木建设、新闻、法律等大专班以及英语、地方志短期学习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民办高等教育的先驱之一。
(黄现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