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振示柜:[国学经典]《弟子规》简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36:08

[国学经典]《弟子规》简释

来自  http://www.zhibeidy.com/2011/0107/1176.php 

   智悲德育网

【索达吉堪布为家长和儿童创办的网站】http://www.zhibeidy.com/

  索达吉堪布著

“弟子”,狭义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广义来讲,所有的人均可称为弟子,佛教徒是三宝弟子、上师的弟子,非佛教徒则是老师的弟子,人人都应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永远是“弟子”。而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就叫做“规”。
  
  一、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弟子规》这部论典是圣人的教诲。所谓“圣人”,狭义上指儒教的创始者——孔老夫子;广义上,所有的古德圣贤、高僧大德皆可包括其中。这部《弟子规》,其体系是出自《论语·学而篇》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故而是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第一讲“孝”。孝字,上是“老”、下是“子”,意为子女理应顶戴父母。第二讲“悌”。悌字,是“心”旁边加“弟”,是说哥哥心中要有弟弟,这是象形字的一种表示。所以,悌就是要关爱兄弟姐妹。第三讲“谨”,指所作所为小心翼翼、认真对待,这也是佛教讲的用正知正念守护根门。第四是“信”,就是诚实、守信用,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乃至起心动念都不虚伪狡诈,老老实实地去行持。
  
  泛爱众 而亲仁

  第五是“泛爱众”,一种广泛的爱,对凡是生活在天底下的人类,皆以慈悲心一视同仁。类似于佛教中的以慈悲心关爱一切众生。第六是“亲仁”。亲,是亲近、依止;仁,是仁人志士,或高僧大德、善知识。也就是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好老师。
  
  有余力 则学文

  第七是“有余力,则学文”。除了上述六层内容(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以外,若有多余的时间、精力,还可以学习其他有利于身心的知识。
  
  二、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在家中,父母呼唤你,一听到就该立刻答应,不要慢慢吞吞。无论父母叫你做什么事,不要拖拖拉拉,要立即去做。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教导的道理,必须恭恭敬敬谛听。父母因为你做错了、行为不如法而谴责你,你必须虚心恭顺地听从,勇于承认自己错误。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子女对父母应无微不至地照顾,根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给予不同的关心。做子女的早上起来以后,应先到父母那里问安:“您昨晚睡得好不好?有没有生病?今天早上觉得如何?要我做些什么?”黄昏时也要到父母那里探望,看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做的。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作为子女,出门时一定要向父母告辞,不能不告而别,随随便便想走就走,否则会让父母担心。一旦从外面回来,也要去看看父母,让他们心安。做子女的,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变来变去,住处若经常变换,父母就会担心孩子在外面居无定所、到处漂泊。一个人的学业、事业、道业,也最好不要改来改去,一门深入才会有所成就。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虽然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也不要不经父母同意就自作主张、肆意妄为。如果随随便便去做,将有损于子女的本分。《贤愚经》云:“莫想诸罪微,无害而轻视。”三国的刘备在离世前,也给儿子留下教言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虽然是非常小的物品,也不要因为它小,就背着父母私自藏起来。如果偷偷地占为己有,会让父母感到伤心、难过,也会有损你的道德。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凡是父母所喜爱的,子女应尽心尽力去成办;凡是父母不喜欢的,子女应小心谨慎加以排除,不要去行持。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当我们身体受到伤害,最担心的莫过于父母,他们会忧心忡忡、牵肠挂肚。《大圆满前行》里讲过:孩子生了重病,父母宁愿以死相代。而父母最大的期望,无非是孩子将来有一番成就。如果我们非但做不到,反而还有品德上的瑕疵,一定会让父母蒙羞受辱,甚至活不下去。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父母特别关心我、呵护我、疼爱我,如果父母老了,满面皱纹、白发苍苍,体力、心力大不如前,我孝敬他们是天经地义的。父母如果憎恨我、讨厌我,经常打我、骂我,甚至折磨我,对我再怎么不好,还是要以孝道为先,毕竟父母对我有生育之恩、养育之德,这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诗经》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比如天天打麻将、喝酒、吵架,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应好言劝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父母毕竟是父母,要以柔和的语言来规劝,即使因看法各异,父母不一定接受你的观点,也应该婉转地给他讲道理。表情上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视,用仇恨的目光盯着他。声音上柔声细语,不能以粗暴的语气责骂他,应该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慢慢地让他接受。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子女若看到父母的行为做得过分、极端,与世间道德、佛教教理不相合,则应用温和的语言劝他改正,不能粗言粗语、大发雷霆地跟父母吵架。在劝的过程中,父母如果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劝谏,应以悦意的态度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请求。即使父母实在不听,也不能跟他争吵,应该跪在父母面前哭着劝请。即使父母狠狠地打你、骂你,也不能有任何怨言。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子女应侍奉汤药。在古代,药一般都是中药煎汤。如果端药给父母喝,孝顺的子女会先尝一尝,看药的温度是否合适,会不会太烫、太凉,或者有没有毒性反应。各方面详细观察之后,再给父母服用。当然,现在的药大多是西药,但这个道理也是一样,要先看看父母的病情,了解所服之药的药效后,才放心地给父母吃。子女还应白天、晚上地伺候,不离床边。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父母一旦去世了,子女必须守丧三年。在此期间,应当处于追思父母的哀痛之中,不能开开心心、唱歌跳舞,好像母亲死了特别高兴,父亲死了犹如怨敌离开一样,这种态度绝对不行。父母死后,自己的住处要尽量简朴,不能奢靡豪华。以前喜欢喝酒、抽烟、吃肉的,三年中必须戒酒、戒烟、断肉,还要断除歌舞等喜庆活动,行持善法以纪念父母。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给父母办理丧事时,一定要依照《礼记》等中的要求,尽到礼节,不可以随便。但尽礼节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庄严肃穆、诚心诚意。祭拜的时候,亡人虽已远离我们,但仍应像他还在我们身旁一样对待。比如,父母健在时,子女在他面前不敢造次,做事也认认真真、如理如法,那么现在哀悼他的时候,也要像他就在跟前一样谨慎。
  
  三、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兄,是兄长,泛指年龄大的哥哥姐姐,应友爱年龄小的弟弟妹妹,不能欺负、打骂他们,甚至抢夺他们玩具以上的东西。弟弟妹妹则要恭敬哥哥姐姐,对他们要有礼貌,不能经常吵架、打架。长幼之间要互相友爱、和睦相处。兄弟姐妹若能和合、没有争执,就不会让父母操心,整个家庭其乐融融,所以,子女和睦也是对父母的孝顺。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著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除了钱财以外,语言也常成为争斗之因,语言若能包容忍让,别人说了刺耳挖苦的话尽量忍下来,不必要的冲突自然会销声匿迹。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不管吃东西或喝饮料,都要请长辈先用;就座时让长辈先入座;走路时让长辈先行,晚辈随后。做人要明白先后次第,《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即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也都有始有终,若能明白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这也就接近于“道”了。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先到

  长辈叫人时,自己听见了应及时回应,并帮着去呼唤人。如果所叫的人不在,应当回来禀告长辈,并进一步询问,有没有需要自己帮忙的事情。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名讳,《事师五十颂》中也说,对上师不能直呼其名,须冠以“最尊贵的”、“尊敬的”等敬语。同时在尊长面前,也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从而藐视长辈。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主动上前去行礼问候。长辈有什么吩咐就依教奉行,没有吩咐就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如果骑马或乘车时遇到了长辈,不能视若无睹地径直驰过,一定要下车跟长辈问讯,恭敬地站于一旁让长辈先过。即使他已走过去了,也要目送他离开百步以外,或直到看不见为止,自己才可以乘着坐骑离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长辈若还没有坐下,晚辈不能坐下来,否则就是不懂礼节。即使长辈已经坐下,晚辈也不能随便坐,只有长辈示意大家就座后,才可以坐下。同样,在世间上,领导还没有入座,员工就已坐在那里了,别人会讥笑他;或者,领导坐下了,员工理所当然地跑到旁边坐,这也不合适。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在师长面前说话,声音要小、音量要低,不可大肆喧哗。在不同场合中,应该考虑声音的大小。尤其是讲话的声音不能太大,但也不能太小,若小到对方没法听清,这也不合理。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一种工具,假如所说的内容别人根本听不见,那又如何沟通呢?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拜见长辈时,不要慢吞吞,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而应快步上前,以示对长辈的尊重;从尊长身边告退时,不要转身就跑,好像巴不得快点离开,而应缓慢地退出。拜见的过程中,当长辈问话时,应起身恭敬回答,目光注视着长辈,不可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对待年纪与父亲相近的长辈,如叔叔、伯伯、舅舅,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敬重。对待年龄和兄长相仿的人,也要像对待家中兄长那样尊敬。
  
  四、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早上应该早早起床,晚上应该睡迟一点。如果不好好珍惜时光,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到时候想努力也来不及了。古诗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百川千江往东流入大海,会一去不复返,同样,年轻时若不努力学习,逝去的岁月有去无回,等到年老时一无所成,只有徒自悲伤了。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早上起来,先要洗脸、梳头,把自己打理干净。同时,吃完饭后要刷牙漱口,上厕所之后马上洗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冠指帽子,纽指纽扣。一个人的穿着应该整齐,不要不伦不类。像戴帽子,应该戴正,不要歪着斜着。袜子、鞋子也要穿合适的,鞋带应该系紧。日常仪表一定要端庄。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放置衣帽的时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随便乱扔,否则就会弄脏。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穿衣贵在干净整齐,不必追求昂贵华丽、名牌流行。对外,衣服应符合身份,对内,要相合自己的经济状况,假如生活贫穷却衣着奢侈,别人也会笑话你。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在饮食的过程中,不可以挑剔。在吃饭的过程中,不能吃得过多,也不能吃得过少,应该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年少时千万不能喝酒,酒喝多了会伤身体。一个人酒量再好,还是会醉,酒醉之后,丑态百出、不堪入目,难以形容。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走路时要从容不迫,步伐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而站着时应端端正正,不能七扭八歪,一付轻浮的样子。遇到师长或是有学问的人,应当恭敬问候,把身子深深地躬下。向人行礼时要发自内心,尽可能表现出你的恭敬,而不要流于形象。《坛经》中云:“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有了“直心”,一切威仪才会如法,这对成办自己的事情,也有很好的利益。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碰到有门槛的地方,绝不可以往上踏,一定要跨过去。站立时不能站一只脚,另一只脚斜放着,这种姿势不雅观。坐的时候,不能两条腿张开,像过去的畚箕一样,如此显得粗俗失礼。不能抖动大腿,让身子颤动。同时也不能跷二郎腿。否则,会让人感觉你很散乱、很傲慢,一点也不稳重。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古代的门上都有竹帘,所以在掀开这个帘子时,动作要轻柔缓慢,不要特别粗鲁,否则会发出很大声响。走路拐弯的时候,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棱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拿着空的器皿,要像拿盛满东西的器皿一样小心。进入无人的房间,要像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约束自己。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做事情不能急急忙忙,否则就会越来越紧张,到最后完全没有头绪,错误百出。做事还要有不畏困难的精神,包括修行在内,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停滞不前,而应发起勇猛心勇往直前。但太小瞧一件事情也不合理。对待任何一件事情,应详细观察有经验的人怎样操作,虚心好学、认真对待,不要感觉很简单就不重视。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容易发生争斗的场所,千万不要去;邪恶、偏颇的事情,尽量不要过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要进入房间的时候,不论办公室或别人家,都要先敲门,问里头是否有人,听到“请进”后才可以进去。否则,很鲁莽地一开门就进,可能会妨害到别人。进入教室、办公室或上师屋子时,应该出声和主人打个招呼。如果没有这样,随随便便就推门进去,也许别人正在商量一些秘密的事情,这样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敲门的时候,如果屋里的人问“是谁”,则要明明白白地报上名字,不能说“我来了”、“是我”,不然的话,“我”到底是谁,人家也不知道。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用别人的东西,必须当面向主人索求:“我想用一下,可不可以借我?”或者:“这可不可以送给我?”如果不问一声就随便拿走,那就是偷盗的行为。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借用他人的物品,应该及时归还,千万不要让人来催,更不可借了不还。正如古人所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五、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在任何场合中说话,一定要诚实讲信用,这是最重要的人格基础。“信”字,在字形结构上是“人”从“言”,即主要指语言的诚实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真实的语言才有意义,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倘若语言不可靠、不真实,不但生活中无法取信于人,佛法的修行更谈不上成就。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人平时不要有太多话,否则言多必失,说多了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不如在适当时机,说一些符合实际的有义之语。说话的时候,语言应真实、老实,不能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奸巧语”,是奸邪巧辩的语言,对别人的尖酸挖苦也属于此范围。“秽污词”,主要指污秽不堪的下流语言,还包括不切实际的谎话、危害他人的话语等。“市井气”,则是偏僻乡村常说的脏话。以上这些“切戒之”,务必要全部戒除。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情还没弄清楚之前,不要随随便便乱说。事情没能搞明白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传出去。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别人拜托的事情如果不妥当、不适宜,千万不可草率地承诺,若未经观察就随便答应下来,到时候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吐字应清晰、郑重、舒缓,语速不要太快,有些人说话特别急躁,如同录音机按了“快进”键一样,内容一下子就过了,像我这样迟钝的人,根本反应不过来;但也不能含含糊糊、表达不清,自己说了半天,别人一句也没听懂。……语言是与人沟通的工具,应该将自己所想的表达出来。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平时不要说长道短、说是道非,尽量不要讲别人的过失。与自己无关的事,也不要主动参与,以免惹祸上身。在讲过失方面,与自己无关的不要参与,不然就会搅到里面去,最后成了“是非专家”;而在利他方面,我们也不要因为这个教言,就丧失了珍贵的菩提心。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看到别人好的一面,应反观自己能不能做到,尽量要向他看齐,而不要生嫉妒心。即使不能一下子达到对方的境界,也要慢慢地学习,希望总有一天能到他那样的水平。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看到别人身上的过失,不要去学习,也不要去贬低,而应借此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如果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就应该自我勉励,努力赶上:“他是人,我也是人,我俩同一时间学的,为什么人家的品行那么高尚、学习知识那么快,而我这么差劲?”这方面一定要有竞争心。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品德、才学需要效法,可物质方面的享受,我们就要降低,不要攀比。即使自己生活比较贫寒,衣服、饮食、房屋、财富等不如别人,心里也没必要忧愁。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倘若听到别人说自己过失就生气,听到赞扬自己就欢喜,那永远不会虚心改正错误,言行举止也会越来越不如法,这样一来,只会让损友日益亲近你,良师益友渐渐远离你。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听到有人赞美自己,理应心怀恐惧之感,唯恐自己生起骄慢。听到有人讲自己缺点,应当生大欢喜心,因为这有利于进步。若能做到这样,正直的朋友会渐渐亲近你。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无心犯下的过失,称为错误;故意去做的坏事,称为罪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任何错误,只要知错能改,错误会越来越少,逐渐就没有了。相反,如果有过错却故意掩饰、文过饰非,这样只会让自己又增加一条罪恶——欺骗隐瞒。
  
  六、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只要是人类,不分种族国家,不分高低贵贱,都需要互相关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居住在同一块大地上。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品行涵养高尚的人,不必打广告、写介绍,其美名会不宣自扬,自然流布于整个世间。倘若没有内在的德行,外貌再好看也没有用。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的外貌美丑,并不值得赞扬、恭敬。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有真才实学的人,自然会有名望。人们敬重有才华的人,而不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人。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一旦自己有能力,切莫自私保守,对无关的众生置之不理,而应毫无保留地为他人服务。一旦别人有能力,自己则要赞美肯定,不要心生嫉妒,甚至大肆诽谤、诋毁。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对富人不要阿谀奉承,对穷人不要心存轻贱。对老友不要厌恶嫌弃,对新友不要一味喜爱。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当别人在忙的时候,尽量不要去打搅人家。当别人心绪不安时,也不要在他面前说个不停,增加他人的困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轻易地揭露。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点过失都没有的人,世间上是找不到的。因此,对于别人的缺点,最好是能观清净心,就算有些地方看不惯,也应该当作一种误会,不要随便说出去。知道别人的隐私,不要到处去散播。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称赞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当别人听到赞美之后,也会因此而受到勉励,更加努力地行善。我们平时若没有特殊必要,最好不要指责别人的过错,而应尽量赞叹别人的功德。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相反,宣扬别人的恶行,就等于自己作恶。过多去评论他人、说人是非,不但自己德行日损,也会因此与人结下怨仇,祸延及身。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行持善法者若相互勉励,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倘若明知对方有过错却不规劝,那么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瑕疵。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凡与人有财物上的往来,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可以含糊。在与人相互往来时,给予的应多一点,索取的要少一点。尤其是作为修行人,若能怀着不求图报的心付出,这是最好的。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你打算怎样去对待别人,首先应将心比心地问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自己都不愿接受,那就要立即停止,不论语言还是行为都不要强加于人。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他人对我有恩惠,应时时想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尽量报答他的恩德;他人与我有仇怨,应该尽快忘掉,不要耿耿于怀、记恨在心。人应该及早忘掉仇恨,忆念恩德。报怨之心停留的时间要短,而报恩之心要长存不忘。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作为主人,对待家中的奴婢、仆人时,自身行为要端正、庄重。当然,行为端正固然好,但若能进一步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美了。就像在莲花盛开的湖泊中,水鸭会自然聚集一样,自己很容易得到称心如意的眷仆。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用权势来压服人,即使人们表面上不敢反抗,但心中却不以为然。只有用道理来感化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而无怨言。
  
  七、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同样在世为人,但品行高低、性格贤劣、贫富贵贱各不相同。在不同类别的人当中,跟着潮流走的凡夫俗子占大多数,而具有仁德、具有智慧的人少之又少。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如果是真有德行、有智慧的仁者,众人自然会感到敬畏。仁者说话不会扭曲事实、有所忌讳,所讲的都是真诚之语;容貌坦然儒雅,也不会为取悦别人而谄媚求好。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假如有机缘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而然会进步,过错也会随之减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如果不肯亲近有道德的仁者,无形中会给你带来无限的危害。一旦让小人有机可乘,你所做的一切会一败涂地,甚至有可能堕入罪恶的深渊。
  
  八、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以上讲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每一个道理都非常好。懂得这些道理之后,自己还要身体力行,付诸于实践。否则,一切只停留在口头上,实际行动中却不去做,那就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实在意义。只会讲而不会做的人,最容易养成虚泛浮华、表里不一的习气,如此又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所以,学以致用很重要,我们既要有学问,也要能行持。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如果只强调实际行持的重要性,而不懂得其中深刻的道理、取舍的分寸,那么就会自以为是,随自己的意乐妄自行事,最终很难明白真正的道理。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读书或听课、做事,要讲究一定的要领,若如此,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有什么要领呢?就是“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读书时,正在读这本书,就不要想另一本。不然,这本还没有读完,就拿出另一本来读,最终这两本书都学不好。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读书学习时,要会规划安排时间。最好有比较宽裕的期限,因为短短时间内,不可能学完所有知识。但不能因为有多余的时间,就每天得过且过,一定要全力以赴、加紧用功。不然,几年一晃就过了。遇到困惑不解的地方,不要随便放过,若能常思维不忘,今天读几遍,明天读几遍,功夫一到,自然而然就能通达。正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你持之以恒、肯下功夫,世上没有做不了的事情。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读书时,有疑惑的地方,要随时用笔把它记在纸上。遇到有智慧的人就拿出来请教,以求得真实确切的意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房间要收拾得简单整洁,四周墙壁要保持干净利落,不能乱涂乱画。书桌要清洁干净,毛笔、砚台或文具要摆放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如果内心不端正,磨墨时墨条就容易磨偏。如果内心有杂念,字就不容易写工整。一个人的字,能反映出内在的智慧。假如字写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这个人可能心很乱;假如字写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别能力强。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摆放经典、排列图书时,要将书籍放在固定的地方。书读完以后,应立刻归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看书的过程中,若临时遇到急事,不得不离开,应先将书收拾整齐、放回原处,不能扔下就走,或把页角一折,做个记号,这对书是不恭敬的。最好是用书签夹在里面,以便下次查阅。假如书籍有残缺破损,则应立即补好,保持书的完整美观。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不是传播圣贤道理的书,最好不要看,否则,它不但会遮蔽我们的聪明才智,更会损害我们的思想和志向。在心没得到自在之前,应尽量选择良好的环境,以培养自己的善念。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一个人不能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而自暴自弃。从大乘佛教的角度讲,每个众生都有如来藏、都可以成佛,只要肯精进努力,纵然是圣贤的超越境界,最终也可以获得。

  
点击报名“智悲德育班”学习《弟子规》等国学经典,3月中旬开学

地藏缘佛教论坛 http://www.folou.com/?fromuid=32453

智悲佛光论坛 http://www.zhibeifoguang.org/bbs/智悲佛典 http://www.zhibeidy.com/buddhist/智悲学堂 http://www.zhibeidy.com/school/智悲原创http://www.zhibeidy.com/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