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ppt模板免费下载:亲密接触科技 蕴蓄创新能力(权威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2:39:46
亲密接触科技 蕴蓄创新能力(权威论坛)
徐延豪
《 人民日报 》( 2011年03月15日   23 版)

美国探索博物馆。
探索博物馆网站提供

法国发现宫。
本报资料图片

加拿大自然博物馆。
本报记者 李学江摄

德意志博物馆(也称德意志自然科技博物馆)。
德意志博物馆网站提供

中国科学技术馆。

中国科学技术馆内人流如潮,家长和小朋友们好奇地观看碳分子结构模型。
科技馆使抽象的科学原理及复杂的技术应用得以生动化和简单化,便于理解、学习和掌握。科技馆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人才基础。
这些年来,我国的科技馆事业蓬勃发展,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也掀起了科普旅游热潮。与此同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步伐也逐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被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科普事业发展,特别是科技馆事业的发展与国家创新之间的关系,尤其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科学普及——
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打下最深厚最持久基础
从根本上讲,国家创新系统是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系统,科技创新就是在科技前沿不断突破,在技术应用上不断推进;科学普及就是让公众理解科学,应用科技,从而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巨大的现实生产力。
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指出:科技成果只有为全社会所掌握、所应用,才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力量和最大效用。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打下最深厚最持久的基础。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要为人们所掌握,一定离不开科普工作。换句话说,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参与,而科普目的是提高人的科学素质。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国民的科学素质是自主创新的土壤。世界发展史证明,富于科学精神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进步。要广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用科学思想战胜愚昧落后。
人类进步的历程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普及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科学普及,也就谈不上创新中最为重要的人才和环境基础,也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创新。
科技馆事业——
脱胎于传统博物馆,智慧足迹延续100多年
科技馆是重要的科普基础设施,它起源于博物馆,堪称“教育创新”的产物——为培育创新人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与理想的教育方式。
创建于1903年的德意志博物馆(也称德意志自然科技博物馆)1906年开始在博物馆中让观众直接操作机器、仪器,创造性地把真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入博物馆,让观众体验真实生活中技术工人的工作——科技应用,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从而开创了公众参与、体验技术应用的先河。
1937年法国发现宫“抛弃”了传统博物馆的藏品,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学教育为目的、专门研制的展品,从而营造了全新的教育“实践”环境——观众可以亲身体验更广泛的科学原理、现象、实验或仪器设备。这种“实践”多数抽象于实际的应用,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更利于公众的理解和认识。发现宫由博物馆变成了一座公众参与科技实践的场所。
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和美国旧金山探索博物馆,发扬光大了这种为观众提供体验科技环境的教育形式,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引领了科技馆/科学中心的发展潮流,并促进了科技馆事业的迅猛发展。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很多国家的世界科技馆/科学中心都在科普教育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就我国而言,中国科技馆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础设施,从1988年建成开放至今,一直引领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2000年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开放之后,一批高质量的科技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1年上海科技馆建成,2003年黑龙江科技馆开放,随后,河北科技馆、贵州科技馆、四川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广西科技馆和宁夏科技馆相继落成,2009年重庆科技馆和中国科技馆新馆同年亮相,掀起了极大的科普热潮:人们涌向科技场馆,积极参与各类科普活动,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素质。目前我国已建设80余座科技馆,它们在我国科普事业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馆的目标是解决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公众对科技理解之间的矛盾。而科技馆从博物馆中脱颖而出,其根本是源于它所创造的体验式学习和实践的环境。科技馆使抽象的科学原理及复杂的技术应用得以生动化和简单化,便于人们理解、学习和掌握。也因此,科技馆在非正规教育,尤其是科普事业中独树一帜,其教育方式很快得到公众认可,公众乐于参观科技馆,乐于在体验和实践中感悟科技。科技不再艰涩难懂,这种与科技的亲密接触促进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从而也就提高了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科技人生——
很多科学家都有一份美好的“科技馆童年”记忆
科技馆作为重要的科普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其展览、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引导公众投身于科技事业。
据不完全统计,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童年时参观本地科技博物馆,激发起他们对科技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的。
获得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瓦尔·洛格斯顿·菲齐在回忆其个人成长经历时谈到,在他10岁那年,美国在芝加哥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大型科技展会,他被科技展品深深吸引。当时,电视刚刚实现实用化,还不普及,大多数美国人没见过电视,而科学博物馆不仅在展厅里放映电视,而且还现场进行电视拍摄和实况转播演示,这让所有参观者大开眼界。工作人员给他拍摄了好长一阵子,而且给了他好几个特写镜头!吸引小菲齐的不仅是画面,他更想了解电视的原理和构造,对这个“奇妙”电视的背后充满了探索欲望,从此他对科学的向往更加强烈,也驱使他最终选择了物理学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他最终因为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CP不守恒现象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普斯科姆也有类似的经历。
这样的例子生动地说明,创新和科技实践关联密切;科技实践或实验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在实践中学习,这是科技馆所追求的教育理念。科技创新必须接受实践的考验,科学普及也需要实践环境来促进理解。
科技馆中的教育活动是对真实科技活动的模拟,有助于提高观众参与科技活动的能力和意愿,进而培养其参与科技活动和科技决策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普及有助于公民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
科技馆发展——
展示手段愈加丰富,展示内容日渐扩展
科技馆事业的发展得益于科技创新与应用。
科技馆的展示手段,已由传统的、单一的声光电方式,过渡到结合多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种方式。科技馆的展示内容,已从基础科学和技术应用发展到交叉科学、前沿科学及高新技术应用的展示。而且,高新技术的展示、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等内容,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公众欢迎。
许多科技馆都设有航空航天展区,一方面该领域应用了大量高新或尖端科技应用,从材料到能源,从通信到远程操控,还有航天发展的民用成果展示(如航天食品)等,公众既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又认识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另一方面,其展示手段既有图片、模型,也有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制作的模拟操作类展品,使观众有机会亲密“接触”航空航天精密仪器或设备,亲身感受科技的神奇。根据科技馆多年来的调查显示,航天一直是最受公众欢迎的领域。
除了能够启迪观众的智慧、激发创新热情以外,科技馆的建设、科普展览的开发、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践行着创新理念。这是科技馆事业发展自身的创新。科技馆的创新通过提供给公众更多更好的展览或教育活动,从而为国家的创新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根据中国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科技馆接待观众总数超过2100万人次。对比2003年和2010年全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发现,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参观过科技馆的国民人数比例由2003年的7.90%上升到2010年的26.96%。以中国科技馆为例,从1988年开馆至今,共接待观众1550万人次,除此之外,通过流动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的辐射和影响,使超过1亿人受益。
“中国科技馆是我们学习科技知识最好的地方”、“中国科学的希望发源地”、“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开启儿童的智慧,激发青年的创造力”……观众给中国科技馆的这些留言,说明了科技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影响和作用,也说明了科技馆责任重大。
未来趋势——
填补科技迅猛发展与公众理解之间的“鸿沟”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科学理论不断推出,知识更新速度逐渐加快,各种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科技以难以置信的发展速度显示了无穷的魅力,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填补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公众对科技理解之间的“鸿沟”,便是科技馆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也是科技馆事业为国家创新所做贡献的具体体现。
面向新世纪新的发展需求,在“体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国际科技馆界正在积极倡导“世界眼光,本地特色”的新思路。
“世界眼光,本地特色”,即以全球化视野关注全球性问题,以本地案例阐释科技应用以及科学技术全球化特征。这个要求更强化了科技馆的“实践”理念,即科技馆的“实践”不仅要学习科技知识,还要“解决”本地问题,更要以世界眼光看待人、科技、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科技馆的“实践”,不仅要阐述基础科学知识,还要紧跟科技发展及全球所面临的挑战,从而引导公众深刻理解科技的作用及如何理性利用科技。这便将观众“实践”的收获由掌握具体知识及应用提升为理解科技在解决全球和本地问题上的作用;同时,“本地特色”还强调与公众生活的相关性,解决其身边的诸多问题,便于他们理解科技知识及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个新思路使“实践”更具深远性影响和意义。
“世界眼光,本地特色”的实践是当前科普特别是科技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思路所在,是创新的重点领域。当前全球性的问题,如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是世界各国的焦点,很多科技应用或突破都围绕于此,比如太阳能、氢能、核能的发展与利用,新材料的发明,各种水净化技术的发展等等。这些给科技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需要公众认识和了解,更需要公众的支持、应用,为新的、更多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世界眼光,本地特色”在指导科技馆的具体工作时,还要强调实践,就是立足于实践,从实际出发来开展各种科普教育活动,就是要用更宽广的视野看世界的状况、机遇和挑战,用更生动的体验反映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及我国应对这种机遇和挑战的本领和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眼光,本地特色”是对科技馆的教育特色——体验科学在新时期的更高要求。
科技馆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公众参与科技活动能力的重要场所。科技馆事业所培育的高素质人才以及爱科技的社会风尚,为国家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国家创新所带来的突破,又丰富了科普的内容与形式,对公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创新成果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应用,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来自人民图片